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唐代石嘴山水陆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9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唐代石嘴山水陆交通
分类号:
K242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代石嘴山水陆交通的民族团结之路——参天可汗道,黄河水运,魏少游与六城水运使的内容.
关键词:
唐代
石嘴山
六城水运使
内容
民族团结之路——参天可汗道
唐太宗时期漠北的回鹘铁勒十一姓及突厥的数千名首领和代表,沿黄河两岸南下,参加了灵州的民族团结盛会,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愿意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为了方便漠北各民族进入中原,唐太宗决定修建一条交通大道,由灵州向北直达贝加尔湖以南的回纥衙帐。沿途设立68(一作66)所驿站,备足酒肉,招待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这条驿道后来取名为“参天可汗道”。唐太宗对铁勒十一姓的首领说:你们来到中原,就像鱼儿找到水池,我再为你们掘深、扩大。又说:只要我在,天下周边各族有不安者安之,不乐者乐之。一代帝王,对少数民族能有如此博大胸怀,怎不令人为之动心!这就是唐贞观之后很多少数民族纷纷要求举部内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日行70里设一个驿站计算,参天可汗道共68个驿站,总长约5000里。其控制点是3个:灵州,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鷿鹈泉,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北,狼山西北200余公里,距今中蒙边界数十公里;回鹘衙帐,在仙鄂河口之南300多公里(仙娥河即色楞格河,也写作仙萼河,唐代称娑陵水,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流,入贝加尔湖)。在今石嘴山境内,参天可汗道的走向基本和今天的京藏高速公路走向相同,即由姚伏经平罗、黄渠桥、石嘴山,在麻黄沟出境。此后,各民族的迁徙、安置,友好往来,都沿此路而行,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之路。
这条陆上交通线路,完全沿黄河外侧而行,因此又连接了朔方节度使与所辖的“河外六城”。由定远军城向南,行200里经朔方节度使驻地灵州,再向南180里即丰安军城(今中宁石空镇西)。由定远城向北,可达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和振武军城。此外,在黄河东侧,还有一条秦汉时形成的古道,南可至灵州,北可抵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境内)。
黄河水运
唐代石嘴山境内的黄河可通行木帆船,逆流上溯,可抵灵州、丰安军、雄州(今中卫);顺流下驶,可经三受降城至今山西省西北的河曲、保德。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在朝廷询问群臣:有什么良策能巩固北部边防?将作大匠于筠建议在灵武、五原一段黄河组建“舟师”,以防突厥渡河南下。中书侍郎温彦博附议说:魏挖掘长堑防匈奴,行之有效;我们可利用黄河天堑,于筠的办法可行。李渊当即采纳,一方面招募江南造船工人到灵州造战舰,一方面“大发卒”抽调兵员,组建成黄河上的水师,春夏秋三季行河巡防。唐开元九年(721年)之后,沿黄河南起今中卫市、北至内蒙古托克托县,都属朔方节度使的防区,驻有士兵近7万人,战马4万多匹。这么多的军马,后勤运输的数量庞大,光是制作军衣的布匹,每年需运200万匹。至于军粮,要运几千万斤,其中大多数以水运完成。而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的150多年间,宁夏平原没有战乱,所产粮食自给有余,就装船顺流而下,供应下游三受降城、振武军城各地的驻军。按当时的船型,每船可载26吨多,不但运量大,速度也比牛车快得多。而在唐初和唐末,宁夏平原烽火连绵,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连灵州、定远军城、丰安军城、盐州的军粮,都不能自给,须每年花费60万缗钱,从“北都”(今山西省太原市)购进军粮,再用牛车运到黄河岸边,然后装船逆流而上2200多里,运抵定远军城等地。黄河中走上水的重载船舶,按船的载重量要减载2/3,每船最多只能载9吨,而且全程都靠人力拉纤,所以规定上水重载日行程为30里,空驶40里,下水不分空重日行150里。往定远军城运一趟粮,上水要走80天,下水走15天。上水拉纤,船夫十分辛苦,而且有生命危险,所以《新唐书·食货志》说“溯河舟溺甚众”。贞元年间(785~805年),吐蕃军东进,宁夏南北战火不断。吐蕃多次破坏灌溉渠道,本地粮食绝收,只好再度从山西用船往定远军城、灵州、丰安军城运军粮。唐代的定远军城,又是一个水旱码头。河西各地有大车通往这里,河边还有渡口和码头。
魏少游与六城水运使
黄河水运可以说是朔方军镇的生命线。正因为如此,朝廷在灵州专设六城水运使,管理河外六城的水上运输。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后,干脆由朔方节度使亲自兼任六城水运使,足见水运的重要性。数年后,又更名为水陆转运使。天宝十五年(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登基。当时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兼六城水陆转运使,但他不在灵州,而是率领5万朔方军在河北与安禄山的叛军激战。这样一来,筹备登基事务的重担就落在六城水陆转运副使魏少游的肩上。李亨尚在去往灵州的路上,魏少游便率骑卒千余人,干戈耀日,以整齐的军容到鸣沙县(今中宁县鸣沙镇)奉迎,又准备了威严的仪仗队开道,浩浩荡荡接到灵州城。魏少游知道,太子远离宫廷,又是第一次到边镇,所以一切供应,特别是对生活起居的安排,都计划得十分周到。他又在灵州城大兴土木,殿宇宫闱,都仿照长安城的皇宫,只是规模较小;给诸王、公主,则各建独门小院;饮食起居,“供应穷其水陆”。魏少游本是河北钜鹿人,凭借务实干练、体察上意的本事,从一名小吏做到朔方水陆转运副使。这次迎太子登基,充分利用了他分管水陆运输的优势,获得唐肃宗好感,后升刑部侍郎、洪州刺史、御史大夫,封赵国公,先后四次任京兆尹(管理京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历六年(771年)三月卒于官,赠太师。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