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代民族交往大通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唐代民族交往大通道
分类号: K242.1
页数: 6
页码: 127-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代民族交往大通道的突厥衰落,薛延陀败亡,唐太宗灵州之行,唐太宗奠定的民族怀柔政策的内容.
关键词: 唐代 薛延陀 唐太宗

内容

突厥衰落
  在唐王朝存在的280多年间,石嘴山地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迁移、交往、融合的大通道。突厥、回纥、铁勒各部落迁到内郡安置,中原朝廷遣使到漠北诸部,漠北各游牧民族入唐都长安进贡、请封甚至请婚送聘礼,都要经过包括石嘴山地区在内的古灵州地界。这条大通道的形成,与唐代初期击突厥,灭薛延陀及唐太宗的灵州之行有直接关系。
  突厥是公元6世纪兴起的游牧部落,原在阿尔泰山西南、准噶尔盆地北,后迁移至吐鲁番盆地西北。西魏之初,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552年又率兵东进大败柔然,然后自称可汗。至隋立国,已统治整个漠北和天山南北、中亚东部。突厥各部经常入隋境掳掠,从灵州、上郡、原州进入尤多。583年,因内乱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西突厥统治西域,东突厥统治漠北至河套地区。到唐朝建立时,东突厥已十分强大,史称“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土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唐高宗李渊下令在灵州、五原设水师布防巡逻,严防东突厥渡河南下。但处罗可汗之子郁射设仍率部众万人越过黄河,入居套内,唐朝只能“以灵州为塞”。颉利可汗更是经常率部南下灵州、原州掳掠。武德七年(624年)八月,颉利、突利可汗从原州“连营而南”,关中震恐。玄武门之变后,他甚至率骑兵攻到渭河便桥上,与唐太宗隔岸对话。随后,突厥内部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叛乱,唐太宗于贞观四年(630年)趁势部署数路大军合击,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遂亡。与此同时,西突厥也发生了内乱,659年,唐朝派大将苏定方剿灭,北方边患大大缓解。
  薛延陀败亡
  东突厥灭亡后,漠北尽为薛延陀所有,有控弦之士20万。薛延陀原属回纥的铁勒部,与薛姓杂居,后灭延陀,故称薛延陀。隋末始有可汗,名乙失钵。唐贞观二年(628年),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率部七万帐投归突厥的颉利可汗。过了一年多,见颉利势衰,又反攻颉利。铁勒诸姓附和,并共推夷男为新可汗,夷男推却“不敢当”。此时唐太宗正部署大军攻颉利,就暗中派游击将军乔师望带着诏韦、鼓纛,前往漠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遣使致谢,建衙帐于郁都斤山(今杭爱山)北麓仙娥河上源(今蒙古国色楞格河西源),南距长安5000里。贞观四年(630年),突厥颉利部被唐军消灭,夷男率部趁势东扩,回纥诸部莫不款附,势力范围达整个漠北。这是唐与薛延陀关系的第一阶段——分化利用阶段。
  贞观十五年(641年),夷男派其叔父向唐朝请婚,并献马3000匹、貂皮3.8万张为聘礼。唐太宗当即谢绝通婚。第二年,夷男再次派使臣至长安请婚,带的聘礼更多,有马5万匹,牛和骆驼共1万头,羊10万只。这两次请婚,送那么多的家畜,光驱赶牲畜的人过千数,从今内蒙古的五原、磴口、乌海,经石嘴山市的黄河西岸南下,在青铜峡市叶盛附近渡黄河至灵州,然后进入长安。早先突厥选黄河东岸南下,是因为鄂尔多斯草原有他们的部落。薛延陀选黄河西岸,是因为这里都是他们的部落,更何况他们的衙帐偏西,不可能绕道走黄河内侧。
  唐太宗与群臣计议和亲之事,大臣多反对。唐太宗认为,薛延陀一再要求和亲,我们有两种选择:派兵10万击之,使无遗种,是百年之计;不和亲但尽量安抚,搞好关系,可以减少边患,大概可以维持30年。到底哪种办法好?此刻他心中想的,依然是拒绝和亲。房玄龄说,现在大乱刚过,疮痍未愈,战虽能胜,到底对国家不利,不如和亲更好。唐太宗猛醒称善,决定以亲生的第十六女新兴公主下嫁夷男。当天晚上,唐太宗设宴盛情款待请婚使者突利什,并让群臣作陪,陈宝器,奏十部乐。唐太宗诏告使臣:约期让夷男带更多聘礼到灵州迎娶;我“将幸灵州以成婚”。这是唐与薛延陀关系的
  第二阶段——议婚阶段。
  使臣回到漠北后,夷男十分张狂,对诸部可汗说:“我本铁勒小帅,上以我为可汗,公主以妻我,乘舆为我幸边,孰与我荣?”骄奢之意溢于言表,已惹得诸可汗、酋长离心;又为聘礼强行征敛,惹得部众怨恨。薛延陀是游牧部落,国中既无府库,部落居住又很分散。现在要临时准备数十万牛羊、马匹、貂皮,国内征调,已是往返千里。其衙帐距灵州3700余里,沿途多是荒漠沙碛,又乏水草,数十万头牲畜尚未赶到灵州,已死其大半,最后还是违了婚期。这样,唐太宗便有理有节地停幸灵州,公开下诏停止和亲。对唐太宗的这次“绝婚”,当时就有大臣提出质疑,后代史家亦多有贬词。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写到这里评论道:“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婚可也。既许之,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可羞也!”然而,事态的发展,竟一如唐太宗所料:夷男和亲不成被羞辱,引起亲信侮谩;搜刮聘礼,遭到民众怨恨;他本人羞愧难当,不到两年便恚愤而死;他的两个儿子分统其国,却又自相残杀;铁勒诸部失去凝聚力,相继叛离。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唐太宗派李道宗、李世勣、阿史那社尔等一举灭掉薛延陀,回纥十一部皆归附唐朝。其中李道宗一路,从灵州出发,沿石嘴市的黄河西岸北上。这是唐与薛延陀关系的第三阶段——薛延陀瓦解阶段。
  唐太宗灵州之行
  薛延陀灭亡后,北部边境安定,铁勒诸部均表示内附。在这种形势下,大病初愈的唐太宗决定亲幸灵州,抚慰内附的回纥、铁勒诸部,当然也有炫耀“北荒悉平”之功的成分。
  贞观二十年(646年)秋八月,御驾从长安出发。第二天刚到泾阳,朝中信使来报: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宓、跌结、浑、斛薛十二部各遣使入贡,并说,薛延陀可汗公开与大国抗衡,现在部落像飞鸟各归林,他自己也下落不明;我们各有领地,请朝廷派遣官员前来管理。唐太宗诏令他们都到灵州会聚,自己继续北上,共走了36天才抵达灵州。
  此时,回纥、铁勒十一部的酋长、俟斤等首领数千人已云集灵州。唐太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因人数太多,只能搭上许多帐幕依次会见,并宣布将各族首领数千人任命为唐朝的地方官,在原地管理其部众。朝廷不再另外派遣汉官。
  唐太宗奠定的民族怀柔政策
  这次灵州盛会,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既彰显了唐朝的国威,更昭示了唐太宗以包容、怀柔、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雄才伟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有其特殊贡献,对唐朝乃至后来几个朝代的民族关系都有深远影响。其民族政策可归纳为四点。第一,统一是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制止分裂,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基石。第二,以安抚为主。漠北的突厥、薛延陀灭亡后,敕勒十一姓(一作铁勒九姓)慑服。唐太宗不失时机地到灵州抚慰。敕勒、回纥的酋长、俟斤、使节,参加者达数千人之多,愿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第三,首创羁縻州府制度。贞观八年(634年),朝廷讨论如何处置突厥的十余万降众问题。唐太宗主张安置在“河南”(今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绝大多数大臣反对,主张将其化整为零,分散安置到内地各州县消化掉(同化),把漠北变成无人区,彻底消灭这个民族。秘书监魏徵甚至认为:“突厥世为中国仇,不即诛灭,当遣河北。彼为兽野心,非我族类……陛下奈何以河南居之?且降众十万,若经数年,孳息略倍,而近在畿甸,心腹疾也。”只有温彦博一人拿出孔子“有教无类”的论据,支持唐太宗。这场大辩论,实际是在讨论对少数民族的看法,是“非我族类”,还是同族同种的兄弟。唐太宗力排众议,让温彦博实施在内郡建羁縻州集中安置突厥降众的办法。温彦博选取朔方之地,从幽州至灵州,建立顺、佑、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又在定襄、云中分设都督府统之。此为羁縻州府之首创。羁縻,笼络也。将少数民族集中安置,保留其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由其首领自行管理并可世袭。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唐朝共建立856个羁縻行政建置,大者为都督府,次者称羁縻州,小的叫羁縻县。其中,灵州境内就有近20个羁縻州。今石嘴山地区也属灵州,况且河东、河西各地向来都是游牧部落的牧场,肯定设有羁縻州,而且不止一个。但由于史籍只列举了少数羁縻州的位置,石嘴山境内的羁縻州之名、安置的是哪个民族,都难以考订。其中,于调露元年(679年)所设六胡州(鲁、丽、塞、含、依、契州)地处“河曲”的盐州之北,又属灵州管辖,其中一个州应在今石嘴山市的黄河东岸。唐代诗人薛蓬有“六州蕃落从戎鞍”的诗句,是说六胡州各族的子弟,都穿上戎装骑上胡马,加入到唐军的行列。事实证明,这种羁縻州制度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增进民族团结,还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进步。经实践检验的好制度不会被废弃。直到明朝,我国一直在实行羁縻州、卫、所制度。第四,通婚和亲。唐太宗在位时,多次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