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86
颗粒名称: “塞北江南”的由来
分类号: K239.21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塞上江南”的美誉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古代称“塞北江南”,多种民族的民俗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融合,孕育出了新的“塞北江南”地域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塞上江南”

内容

今天的石嘴山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其实,“塞上江南”的美誉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只是古代称“塞北江南”;古文“上”与“北”相通,不知何时变成了“塞上江南”。为什么称宁夏平原为“塞北江南”?最早的解释在《隋图经》(《太平御览》卷一六四转引)中:“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尚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宋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灵州条下专列“风俗”一目,内容与《隋图经》只有几字之差:“风俗。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这些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来了农耕技术,带来了内地的风俗习惯,也带来了长江下游“崇礼尚学”的民风。所有这些,与原居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民风民俗。这是塞北江南由来的风俗说。此外,还有风貌说。如宋代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灵州……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还有唐代诗人韦蟾的《送卢潘之朔方》:“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意思是说:灵州地区有山有水有果园,自然环境不逊于江南水乡,早就是闻名于世的塞北江南了。以上两说并不矛盾。多种民族的民俗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融合,孕育出了新的“塞北江南”地域文化。任何良木奇葩的移植与培育,必须有特定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如果灵州没有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江东之人的水稻种植技术也就无用武之地,只能束之高阁;如果灵州不是鱼米之乡,而是漠北的荒漠草原,江东之人的饮食文化甚至衣着也得改变,只好身着皮毛、口啖膻腥,祟礼尚学之事也就难以讲究了。因此,地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