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北朝移民与“塞北江南”文化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83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北朝移民与“塞北江南”文化内涵
分类号: K308
页数: 4
页码: 111-1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北朝移民与“塞北江南”文化内涵的南北朝时期石嘴山地区的行政建置、北魏、北周两朝的内地移民、“塞北江南”的由来的内容。
关键词: 塞北江南 石嘴山

内容

南北朝时期石嘴山地区的行政建置
  南北朝时期(420~581年),控制黄河流域包括石嘴山全境的是三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北魏、西魏和北周。这一时期石嘴山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较多,主要有:
  436~526年,属薄骨律镇直辖。北魏初期在鲜卑故地设置军政合一的北方六镇,不领郡、县,薄骨律镇为其中之一,驻赫连果城(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管辖今宁夏的中部和北部。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撤镇改州”,将薄骨律镇改为灵州,治地不变,州下设县。今石嘴山市的河西各地属怀远县(治今银川市东),河东地区则属普乐郡管辖的历城。以上建置一直维持到西魏政权建立。
  535~557年属西魏之灵州。这22年间,石嘴山河东地区仍属灵州普乐郡管辖的历城,河西地属于新设的临河郡。临河郡城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宋代乐史《太平寰宇》排在定远城之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在明代宁夏镇的东北。综合二者所记,似应在今平罗县东北。
  557~581年属北周之灵州。北周先在历城(今平罗陶乐西南)新设建安县,后又升为历城郡,上隶灵州,下管一县,即建安县,郡、县同驻历城。因此,北周时,石嘴山市的河东部分属历城郡建安县,而河西各地仍属临河郡。
  北魏、北周两朝的内地移民
  北魏初期,石嘴山地区的民户中汉人占少数,多数为鲜卑、匈奴、敕勒、高车等少数民族。北魏、北周两个朝代,先后分3次迁入内地汉民。
  第一次为北魏太和初年(477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卷三:“塞外浑怀障……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历城是山东省的一个古县,即今济南市,始建于汉代,又称“历下”。今济南市大明湖畔仍有北魏修建的“历下亭”名胜,面山环湖,风景秀丽。郦道元没有记载移民人数。但历城在内地属大县,一县之民都迁来,人数定然不少。
  第二次为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将内地2万户居民迁于灵州的怀远县,以每户平均四五口计,当有八九万人。因为人口众多,朝廷特意在怀远县之上增设怀远郡。当时,今石嘴山市的河西地区隶属于怀远县,当然也要安置部分移民。
  第三次为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是年三月,北周大将军王轨率兵攻打江南的陈国,生擒陈将吴明彻,俘斩3万余人。朝廷决定将俘虏的官兵全部安置到灵州境内。这些官兵多数有家眷,携家带口,总数也有好几万人。当时的灵州管辖整个宁夏平原,当然也包括今天的石嘴山地区。
  “塞北江南”的由来
  今天的石嘴山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其实,“塞上江南”的美誉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只是古代称“塞北江南”;古文“上”与“北”相通,不知何时变成了“塞上江南”。为什么称宁夏平原为“塞北江南”?最早的解释在《隋图经》(《太平御览》卷一六四转引)中:“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尚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宋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灵州条下专列“风俗”一目,内容与《隋图经》只有几字之差:“风俗。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这些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来了农耕技术,带来了内地的风俗习惯,也带来了长江下游“崇礼尚学”的民风。所有这些,与原居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民风民俗。这是塞北江南由来的风俗说。此外,还有风貌说。如宋代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灵州……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还有唐代诗人韦蟾的《送卢潘之朔方》:“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意思是说:灵州地区有山有水有果园,自然环境不逊于江南水乡,早就是闻名于世的塞北江南了。以上两说并不矛盾。多种民族的民俗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融合,孕育出了新的“塞北江南”地域文化。任何良木奇葩的移植与培育,必须有特定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如果灵州没有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江东之人的水稻种植技术也就无用武之地,只能束之高阁;如果灵州不是鱼米之乡,而是漠北的荒漠草原,江东之人的饮食文化甚至衣着也得改变,只好身着皮毛、口啖膻腥,祟礼尚学之事也就难以讲究了。因此,地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