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节 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80
颗粒名称:
第九节 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岩画
分类号:
K308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岩画的郦道元生平、《水经注》对石嘴山历史的考证、画石山与贺兰山岩画的内容。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石嘴山
贺兰山岩画
内容
郦道元生平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学家,字善长,范阳琢县(今河北琢县)人。北魏太和年间任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以职务之便博览群书,研究《水经》。又因常随皇帝巡游,所到之处,留心山脉、河流、城镇、古迹、民俗,并作笔录。后升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他为政威猛,执法严明,审理汝南王一案,皇太后出面说情仍不能通融,所以被免官。正光五年(524年),魏孝明帝诏郦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前往薄骨律等北方六镇,实施“撤镇改置州县”事宜。返回后,淮南王暗中活动予以报复,让朝廷任命到形势危急的雍州(今西安市)任关右大使。当时的雍州刺史萧宝寅已露反意,害怕郦道元的到来对自己不利,便让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郦道元及家人、随行人员于阴盘(今甘肃平凉市东)驿亭。亭在岗上,饮用水井却在岗下。大家想法在岗上穿井,十余丈仍不见水。水尽力穷,杀手逾墙而入。郦道元的弟弟、两个儿子均被杀害。郦道元怒目叱贼,厉声而死,后殡于长安城东。事后,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郦道元生平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周游各地“访读搜渠”,留心观察水道、山脉等地理现象。整理出土的《水经》,以多于原文20余倍的文字做注,撰《水经注》一书,成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水经注》共40卷,约30万字,记述的大小河道1252条。比《水经》中所记载的137条多出近10倍。对宁夏的高平川水(今清水河)记载尤为详尽。郦道元完成《水经注》,大约是在他50岁前后。他还写过《本志》13篇及《七聘》等书,均已亡逸。
《水经注》对石嘴山历史的考证
可以这样说,郦道元是研究和考证石嘴山历史的开山鼻祖。
郦道元所处时代,今石嘴山地区属薄骨律镇直辖。这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建置,管辖今宁夏的中部和北部,下面不设郡、县。从《水经注》的记述看,郦道元有可能来过薄骨律镇,做过实地考察,访问过当地老人。如对薄骨律镇名的考究:“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谚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韵之谬,遂仍今称。”《魏书·郦道元传》对此也有记载:正光五年(524年),“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祟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因李祟病危,仅郦道元来到薄骨律镇,于孝昌二年(526年)撤镇置灵州,并设郡、县。因沃野等镇发生少数民族起义,未完成其余诸镇的撤镇改州任务,便返回朝廷。所以,《北史》记载此事,多了一句“诸镇叛,道元不果而还”。当时,沃野等镇确实发生了农民起义,但薄骨律镇始终是稳定的。《北史》的“不果而还”,显然是指郦道元只到了薄骨律镇,因其余“诸镇叛”,只好返回朝廷,多数撤镇改州的任务没有完成。石嘴山地区在秦汉时的一段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大多源出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如秦代的塞外浑怀障,西汉的廉县和卑移山,北魏以前的黄河主流和岔河枝津,枝津对水利灌溉所起作用,北魏的历城及山东移民等等,如果没有郦道元的记述,恐怕至今仍是谜团。
画石山与贺兰山岩画
郦道元又是中国记录岩画第一人。《水经注》在叙述完塞外浑怀障后,紧接着就是“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山石之上,自然有纹,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画,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从贺兰山到内蒙古卓资山一带,至今仍留存有大量岩画,印证了《水经注》记载的真实。今贺兰山的石嘴山境内段,各地都有岩画遗存,分布较集中、数量多的是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题材以反映狩猎、兽、畜为最多,也有反映当时人类崇拜的太阳、图腾、生殖交媾等题材。创作时间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夏时期。其上乘之作有《公牛图》《哺乳图》《奔鹿图》等。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