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高车族传入的牛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74
颗粒名称: 随高车族传入的牛车
分类号: K308
页数: 2
页码: 097-0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唯高车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因惯乘高轮车而得名。高车族的发祥地在贝加尔湖以北,两汉以后进入今蒙古国色楞格河至阿尔泰山一带,一部分继续南下至今河北一带的内容.
关键词: 高车 贝加尔湖

内容

按《魏书·高车传》的说法,高车族系“古赤狄之余种”,开始叫狄历,后来叫敕勒、高车或丁零。近代学术界则认为:狄历、敕勒、丁零都是一个民族,音同字异而已;唯高车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因惯乘高轮车而得名。高车族的发祥地在贝加尔湖以北,两汉以后进入今蒙古国色楞格河至阿尔泰山一带,一部分继续南下至今河北一带。由于处在氏族社会,只有部落统领,没有国家政权统一号令,高车人众虽多,但经受不住战争的考验。鲜卑族领袖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高车多次遭柔然、北魏军队打击。《魏书》对高车族的食俗、婚俗、衣着、性格有大段文字记述,而他们对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交通工具。这个民族爱使用木轮高大的牛车。在与北魏的历次战争中,魏军一次就缴获数万乃至20万辆高车,说明其普及程度高得惊人。北魏天兴二年(399年),拓跋珪率军在牛川大败高车,俘获7万余口,缴获高车20万辆、马30万匹、牛羊140万头(《魏书·太祖纪》卷二)。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出兵漠北,“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魏书·高车传》卷一〇三)。许多部族或被迫南迁或被俘,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贺兰山以东,成为北魏子民。高车族即于此时迁入石嘴山市,并带来了他们惯乘的高车。这种牛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卷一〇三)。由于适合宁夏道路春季易翻浆、周边多沙漠的特点,这种牛车流传1600多年,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它的两只车轮每只有17辐,高过牛背,直径达1.7米,加上很矮的车厢,高过2米。宁夏民间俗谚“门小窗户大,屋小火炕大,牛小车轱辘大”,第三句说的就是这种牛车即古高车。轮子直径大则力臂大,行经沙漠、草地乃至小沟小坎均不致滞陷,在无道路的田间地头也能使用。它一般用一头牛驾辕,一头牛在前牵挽,载重近1000公斤。如以两头牛牵挽,可载1300公斤。民国年间,这种牛车是石嘴山地区短途运输、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大约在1978年以前,各农村社队仍在广为使用,每个生产队都有四五辆或更多。尤其是冬天往田间送农家肥,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很难胜任,唯牛车可通行无阻。这说明科学实用的东西,可以在各民族经久传播。1980年后,这种高车逐渐被手扶拖拉机、农用车等机动车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