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北魏时期石嘴山水陆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7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北魏时期石嘴山水陆交通
分类号:
K308
页数:
5
页码:
097-1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 北魏时期石嘴山水陆交通的随高车族传入的牛车、刁雍造船、开发黄河水运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
刁雍造船
黄河水运
内容
随高车族传入的牛车
按《魏书·高车传》的说法,高车族系“古赤狄之余种”,开始叫狄历,后来叫敕勒、高车或丁零。近代学术界则认为:狄历、敕勒、丁零都是一个民族,音同字异而已;唯高车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因惯乘高轮车而得名。高车族的发祥地在贝加尔湖以北,两汉以后进入今蒙古国色楞格河至阿尔泰山一带,一部分继续南下至今河北一带。由于处在氏族社会,只有部落统领,没有国家政权统一号令,高车人众虽多,但经受不住战争的考验。鲜卑族领袖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高车多次遭柔然、北魏军队打击。《魏书》对高车族的食俗、婚俗、衣着、性格有大段文字记述,而他们对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交通工具。这个民族爱使用木轮高大的牛车。在与北魏的历次战争中,魏军一次就缴获数万乃至20万辆高车,说明其普及程度高得惊人。北魏天兴二年(399年),拓跋珪率军在牛川大败高车,俘获7万余口,缴获高车20万辆、马30万匹、牛羊140万头(《魏书·太祖纪》卷二)。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出兵漠北,“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魏书·高车传》卷一〇三)。许多部族或被迫南迁或被俘,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贺兰山以东,成为北魏子民。高车族即于此时迁入石嘴山市,并带来了他们惯乘的高车。这种牛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卷一〇三)。由于适合宁夏道路春季易翻浆、周边多沙漠的特点,这种牛车流传1600多年,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它的两只车轮每只有17辐,高过牛背,直径达1.7米,加上很矮的车厢,高过2米。宁夏民间俗谚“门小窗户大,屋小火炕大,牛小车轱辘大”,第三句说的就是这种牛车即古高车。轮子直径大则力臂大,行经沙漠、草地乃至小沟小坎均不致滞陷,在无道路的田间地头也能使用。它一般用一头牛驾辕,一头牛在前牵挽,载重近1000公斤。如以两头牛牵挽,可载1300公斤。民国年间,这种牛车是石嘴山地区短途运输、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大约在1978年以前,各农村社队仍在广为使用,每个生产队都有四五辆或更多。尤其是冬天往田间送农家肥,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很难胜任,唯牛车可通行无阻。这说明科学实用的东西,可以在各民族经久传播。1980年后,这种高车逐渐被手扶拖拉机、农用车等机动车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刁雍造船、开发黄河水运
在北魏之前,石嘴山境内段黄河只有渡运而无长途水运。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刁雍调薄骨律镇(在今吴忠市古城湾)任镇将,修复了久已废弃的艾山渠,可“溉官私田四万顷”。其后两年,镇内粮食大丰收,“平地积谷”,多得无处存放。当时北魏与漠北少数民族柔然关系紧张,常以兵戎相见,军粮供应一般从山西、河南一带征调转运,但运距超过2000里。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太武帝拓跋焘诏令刁雍,调高平(今固原)、安定(甘肃镇原)、统万(陕西靖边北)及本镇牛车5000辆,将50万石军粮运至沃野镇(内蒙古五原县北)以供军需。刁雍接旨后,上了一道奏表,叙述了当时道路状况、用牛车陆运的艰难和弊端,要求改做水运。魏太武帝诏准。刁雍一冬造船200艘,次年三月开始水运,至九月共运送军粮60万石,不但提前两年半超额完成任务,还省去5000辆牛车,免除了上万头耕牛、数千名车夫四年劳役之苦,节省人的口粮及牛料40多万担。《魏书·刁雍传》对此事记载极为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石嘴山地区的交通状况。
第一,北魏初期,有一条大车道沿黄河西岸自南而北纵贯石嘴山地区。刁雍所运之粮全部在河西,装粮的地点为薄骨律仓城,即今永宁县望洪镇附近。按原计划用牛车陆运就要使用这条大车道,其线路经银川市、贺兰县进入石嘴山市境,最后东渡黄河,可直达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西)。石嘴山境内路况较好,出境后路况很差,“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
第二,当时的石嘴山地区有一处黄河渡口。刁雍的奏表说,用牛车运粮,要两次越渡大河,一次就在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即过去的石嘴子,另一次在今内蒙古五原。
第三,当时的石嘴山段黄河,木帆船可畅行无阻。刁雍所造之船,是选用当时江淮地区的船型,船长而窄,吃水在1.6米左右,载重1000石,合今26吨多。刁雍采取“两船并为一舫”的办法仍可畅通无阻,说明当时的黄河航道条件比近现代要好得多,首先是水量大,浅滩少。今天的黄河,四五月份浅滩水深低于一米,这种船根本不能航行。
对刁雍造船运粮之事,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加褒奖,认为是“益国利民”之举,要求“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以后各朝代的史籍,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漕运部》等,都将此事当做佳话全文引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刁雍所开发的黄河水运,在后来“永以为式”,延续了1600年。刁雍去世后40多年,高平农民起义军围攻灵州,灵州守将贾显度见无法抵抗,便令守军、官吏及富户登船,顺流而下抵达秀容,即今山西省的忻州西北,可见此时航道又延伸了500多公里。唐武德七年(624年),朝议备边之事,将作大匠于筠提出在灵武、五原的黄河上布设水师,防止突厥渡河南下。唐高祖李渊予以采纳,“召江南船工大发卒治战舰”。唐开元九年(721年)在灵州设朔方节度使后,又专门设置水陆转运使、六城水运使,管理黄河水运。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黄河水运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忽必烈不但派大科学家郭守敬探测黄河航道,还下诏建立黄河水驿。中统四年(1263年)七月一日,这条黄河水驿开通。它南起应理州(今宁夏中卫),东北止于东胜州(内蒙古托克托县),全程1700余里,中间经过的石嘴山地区,还设有两个水上驿站。清代康熙征噶尔丹,曾亲赴宁夏城指挥。他离宁返京选择走黄河水路,由103只木帆船组成的船队,簇拥着康熙帝的御用“楼船”,经石嘴山顺流而北。康熙还曾驾扁舟在石嘴山的河朔湖滩撒网捕鱼。到清光绪年间,石嘴子成为宁夏乃至西北最大的口岸。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初期,石嘴山的黄河之滨仍驻有国营船队,建有造船厂……所有这些,都源自刁雍开创的黄河长途水运。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