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6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
分类号: K308
页数: 5
页码: 092-0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的东汉时的廉县、北地郡的羌族起义、北地郡内迁与廉县的废弃的内容。
关键词: 廉县 北地郡 羌族起义

内容

东汉时的廉县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各地人口锐减。到东汉时,朝廷按人口多少撤并郡县,北地郡从原辖19县减为6县。位于今宁夏中部、北部的县撤掉一半,但廉县仍然保留,说明这里受战乱影响没有其他地方严重。此时廉县仍属北地郡管辖,但其属地有所增加,即将西汉灵武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岗镇)的北部(今贺兰县西部)划入。秦汉时的塞外浑怀障,东汉时已不见史籍记载,估计已经废弃。东汉北地郡6县合计为3122户、18637人。廉县不超过500户、2000人,与西汉中期相较,已是十去七八。但这里的牧场仍相当好,史称“水草丰美,土宜产牧”。东汉中期,羌族、鲜卑族大量进入廉县。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位。和连是个淫乱而凶残的暴君,他自以为所向无敌,率部众南下进攻北地郡,刚到廉县,就被一位“善弩者”射死。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声势浩大的羌族起义波及全境,朝廷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关中,廉县亦不复存在。
  北地郡的羌族起义
  羌族在尧时居三危(敦煌市南30里三危山),商代东迁至青海、陇东,战国秦时一部西迁至河曲(今青海贵德、尖扎间),另一部迁往河西走廊。以后逐步壮大,遍布于青海、甘肃及新疆东南部。西汉后期,东进至三陇、渭河流域及宁夏南北,有“胜兵四十万”。羌族很早就会田畜技术,实行种姓制度,部落首领的每一个子、孙都可形成一个种姓,现代学者称“种姓家支”。东汉时,整个西北地区都有羌族分布,其种落有研、烧当、罕、开、先零、牢姐、封养等30多个。驻牧于今石嘴山一带的,属先零羌。
  汉初羌族臣服于匈奴,经常攻打汉地边郡。元鼎五年(前112年),先零羌与诸羌结盟,合兵10万攻令居(甘肃永登)、枹罕(今甘肃临夏)。次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率兵10万征讨,占领湟中。朝廷采取三项措施:设置护羌校尉镇守;“因山为塞”修建军事设施;封降者首领为王、侯,以分化诸羌。羌人失去耕牧之地,无计维生,再次反叛。神爵元年(前61年),汉宣帝命将军赵充国领兵6万镇压,斩首7000多,降者3万多。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陇西羌因饥荒、地震反叛,朝廷又派兵7万镇压,多数羌人逃走他乡,先零羌即在此时迁入宁夏。
  东汉初期,西北各地除关中外,都有面积不等的羌族聚居区,尤以青海、宁夏、甘肃、陕北为多。仍居河湟、陇右的称西羌,东迁入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四郡的称东羌。东羌共有70多万,而居住在宁夏南北两地的先零羌,有30万之众。人数之多,已大大超过原住民。东汉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官吏清廉,社会安定,羌族亦安居乐业。但到中期,官吏腐败,豪强压迫,民不聊生。羌族人又要多承受一种苦难——民族压迫。据《后汉书·张奂传》记载,张奂赴三水属国(今宁夏同心下马关镇红城水)都尉之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送去金银财宝和良马。张奂不受,而送者感到惊讶:因为前八任都尉个个“贪财货”,种落反叛也由此而起。因此,在整个东汉的中后期,西北各地不断爆发羌族起义。宁夏境内第一位起义领袖为滇零,永初元年(107年)起义,很快波及北地、安定两郡的大部分地方,并在北地郡自称天子。朝廷先后数次派大军征剿,都被义军打败。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逝,其子零昌继续称帝,在羌族豪帅狼莫的辅佐下,将指挥中心迁至灵州县的丁奚城(在灵州岛上,详址待考),又以汉人杜季贡为将军,继续与官兵浴血奋战。元初二年(115年),朝廷先派大军攻丁奚城,后又由任尚率轻骑偷袭丁奚城,都是无功而返。元初四年(117年),朝廷又派任尚、马贤率两路大军合围,战于富平县上河城,相持60天后,义军战败,零昌、狼莫先后被暗杀。
  北地郡内迁与廉县的废弃
  数年之后,先零羌的起义再度爆发,烧当羌、烧何羌又在陇西、金城起义,有的攻入“三辅”,战火蔓延整个西北,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为西北历史上所罕见,也动摇了东汉政权。位于关中北面的上郡、安定、北地和西面的陇西四郡,曾两度陷落而徙入关中。
  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先零羌部首领零昌在丁奚城的起义正处于鼎盛时期,朝廷决定将北地郡南迁至关中,郡治寄理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郡守、县令等大小官吏原籍多在内地,加之钱财多,害怕被抢掠,所以争先恐后要求南迁;而一般民众除了搬不走的土地、房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都不愿离乡背井。朝廷于是下令采取强制措施,百姓被迫南徙,拖家带口,千里路途,加上沿途因蝗灾闹饥荒,许多人病死饿倒在路边,惨不忍睹。对此,《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乱……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从这段记载看,廉县的民众也被迫南迁了,而且在迁徙途中丧亡过半。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因朝廷对羌族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尚书仆射虞翊认为北地十分富饶,“厥田惟上,沃野千里,谷稼殷实。又有龟兹盐池之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卮据险。因渠为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他认为朝廷绝不应放弃对这里的管理,于是上《复三郡疏》,请求将三郡迁回。朝廷派郭璜督促百姓“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以亿计”。于是,廉县的建置得以恢复,侥幸活下来的民众也返回故乡。可是好景不长,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因羌族起义再度爆发,朝廷又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冯翊(今陕西高陵)。因为有前次的教训,朝廷也没有对一般百姓采取强制措施。所以这次迁徙,实际南迁的只是北地郡的衙门和廉县等6个县的官署,多数百姓仍留居故地。既无郡守、县令管理,已有255年历史的廉县,也就被废弃了,而且再未恢复。此后300年间,石嘴山地区仍是各少数民族驻牧之地,一直无州、县建置。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