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6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
分类号:
K308
页数:
5
页码:
092-0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廉县废弃与羌族起义的东汉时的廉县、北地郡的羌族起义、北地郡内迁与廉县的废弃的内容。
关键词:
廉县
北地郡
羌族起义
内容
东汉时的廉县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各地人口锐减。到东汉时,朝廷按人口多少撤并郡县,北地郡从原辖19县减为6县。位于今宁夏中部、北部的县撤掉一半,但廉县仍然保留,说明这里受战乱影响没有其他地方严重。此时廉县仍属北地郡管辖,但其属地有所增加,即将西汉灵武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岗镇)的北部(今贺兰县西部)划入。秦汉时的塞外浑怀障,东汉时已不见史籍记载,估计已经废弃。东汉北地郡6县合计为3122户、18637人。廉县不超过500户、2000人,与西汉中期相较,已是十去七八。但这里的牧场仍相当好,史称“水草丰美,土宜产牧”。东汉中期,羌族、鲜卑族大量进入廉县。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位。和连是个淫乱而凶残的暴君,他自以为所向无敌,率部众南下进攻北地郡,刚到廉县,就被一位“善弩者”射死。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声势浩大的羌族起义波及全境,朝廷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关中,廉县亦不复存在。
北地郡的羌族起义
羌族在尧时居三危(敦煌市南30里三危山),商代东迁至青海、陇东,战国秦时一部西迁至河曲(今青海贵德、尖扎间),另一部迁往河西走廊。以后逐步壮大,遍布于青海、甘肃及新疆东南部。西汉后期,东进至三陇、渭河流域及宁夏南北,有“胜兵四十万”。羌族很早就会田畜技术,实行种姓制度,部落首领的每一个子、孙都可形成一个种姓,现代学者称“种姓家支”。东汉时,整个西北地区都有羌族分布,其种落有研、烧当、罕、开、先零、牢姐、封养等30多个。驻牧于今石嘴山一带的,属先零羌。
汉初羌族臣服于匈奴,经常攻打汉地边郡。元鼎五年(前112年),先零羌与诸羌结盟,合兵10万攻令居(甘肃永登)、枹罕(今甘肃临夏)。次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率兵10万征讨,占领湟中。朝廷采取三项措施:设置护羌校尉镇守;“因山为塞”修建军事设施;封降者首领为王、侯,以分化诸羌。羌人失去耕牧之地,无计维生,再次反叛。神爵元年(前61年),汉宣帝命将军赵充国领兵6万镇压,斩首7000多,降者3万多。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陇西羌因饥荒、地震反叛,朝廷又派兵7万镇压,多数羌人逃走他乡,先零羌即在此时迁入宁夏。
东汉初期,西北各地除关中外,都有面积不等的羌族聚居区,尤以青海、宁夏、甘肃、陕北为多。仍居河湟、陇右的称西羌,东迁入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四郡的称东羌。东羌共有70多万,而居住在宁夏南北两地的先零羌,有30万之众。人数之多,已大大超过原住民。东汉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官吏清廉,社会安定,羌族亦安居乐业。但到中期,官吏腐败,豪强压迫,民不聊生。羌族人又要多承受一种苦难——民族压迫。据《后汉书·张奂传》记载,张奂赴三水属国(今宁夏同心下马关镇红城水)都尉之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送去金银财宝和良马。张奂不受,而送者感到惊讶:因为前八任都尉个个“贪财货”,种落反叛也由此而起。因此,在整个东汉的中后期,西北各地不断爆发羌族起义。宁夏境内第一位起义领袖为滇零,永初元年(107年)起义,很快波及北地、安定两郡的大部分地方,并在北地郡自称天子。朝廷先后数次派大军征剿,都被义军打败。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逝,其子零昌继续称帝,在羌族豪帅狼莫的辅佐下,将指挥中心迁至灵州县的丁奚城(在灵州岛上,详址待考),又以汉人杜季贡为将军,继续与官兵浴血奋战。元初二年(115年),朝廷先派大军攻丁奚城,后又由任尚率轻骑偷袭丁奚城,都是无功而返。元初四年(117年),朝廷又派任尚、马贤率两路大军合围,战于富平县上河城,相持60天后,义军战败,零昌、狼莫先后被暗杀。
北地郡内迁与廉县的废弃
数年之后,先零羌的起义再度爆发,烧当羌、烧何羌又在陇西、金城起义,有的攻入“三辅”,战火蔓延整个西北,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为西北历史上所罕见,也动摇了东汉政权。位于关中北面的上郡、安定、北地和西面的陇西四郡,曾两度陷落而徙入关中。
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先零羌部首领零昌在丁奚城的起义正处于鼎盛时期,朝廷决定将北地郡南迁至关中,郡治寄理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郡守、县令等大小官吏原籍多在内地,加之钱财多,害怕被抢掠,所以争先恐后要求南迁;而一般民众除了搬不走的土地、房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都不愿离乡背井。朝廷于是下令采取强制措施,百姓被迫南徙,拖家带口,千里路途,加上沿途因蝗灾闹饥荒,许多人病死饿倒在路边,惨不忍睹。对此,《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乱……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从这段记载看,廉县的民众也被迫南迁了,而且在迁徙途中丧亡过半。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因朝廷对羌族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尚书仆射虞翊认为北地十分富饶,“厥田惟上,沃野千里,谷稼殷实。又有龟兹盐池之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卮据险。因渠为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他认为朝廷绝不应放弃对这里的管理,于是上《复三郡疏》,请求将三郡迁回。朝廷派郭璜督促百姓“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以亿计”。于是,廉县的建置得以恢复,侥幸活下来的民众也返回故乡。可是好景不长,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因羌族起义再度爆发,朝廷又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冯翊(今陕西高陵)。因为有前次的教训,朝廷也没有对一般百姓采取强制措施。所以这次迁徙,实际南迁的只是北地郡的衙门和廉县等6个县的官署,多数百姓仍留居故地。既无郡守、县令管理,已有255年历史的廉县,也就被废弃了,而且再未恢复。此后300年间,石嘴山地区仍是各少数民族驻牧之地,一直无州、县建置。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