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64
颗粒名称:
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
分类号:
K308
页数:
1
页码:
087-0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的经元狩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后,石嘴山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大开发时期。开发分河西、河东两区;河西以牧业为主,河东发展农业的内容.
关键词:
西汉
石嘴山
内容
经元狩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后,石嘴山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大开发时期。开发分河西、河东两区;河西以牧业为主,河东发展农业。
先说河西。宁夏黄河以西的平原地区,在西汉时虽已有灌溉渠道,但渠水还到不了石嘴山地区。北魏刁雍修复的“古高渠”,就是西汉的河西干渠,从青铜峡引水向北流,其长度仅120里,只能到银川市西。既无灌溉之利,就只能以畜牧业为主进行开发。而汉武帝拓疆扩土,主要靠骑兵,所以特别重视养马,甚至用“节食损膳”的办法,来维持新招养马人的生活。元鼎五年(前112年),就是设立廉县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大猎于新秦中,随从达数万骑。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进入北地郡后,发现道路上千里无亭徼(亭,西汉道路沿线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及周围民事;徼,军事要塞),当即诛杀北地太守及其属官,同时下令“民得畜牧边县”。廉县既属北地郡,又是最北面的“边县”,牧马业就成为重点发展产业。为了使“畜牧边县”的政令得到落实,朝廷又制定了扶植政策,由官方给新迁入的移民无偿提供种马,每10匹种马,繁殖三年后,交给朝廷1匹马驹作为利息。所以,每户人家贷给种马的起点是10匹,否则就难以计息。当时的廉县,牧草遍野,高过马腹,有足够的畜牧承载能力,小户人家至少也有10多匹马。当然,除了养马,为解决生计,还要养羊、养牛。至于粮食种植,则成副业。经过30年的开发,到汉昭帝时,廉县的人口数量已达万人左右,呈现出“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富足景象。
再说河东。石嘴山地区的河东部分,当时位于黄河的岔河东岸。这条岔河叫“枝津”,因水流不急,各处都可引水溉田,《水经注》记作“所在分裂,以溉田圃”。既有灌溉之利,经济开发就以农业为主。当时的黄河枝津,应在今天的黄河略西。枝津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有大片平地可以开垦。塞外浑怀障的戍田士卒,就在这片土地上屯垦。卫青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逐出河南地后,平津侯主父偃上奏说,“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建议进行开发。汉武帝予以采纳,“募民徙者十万口”到河南地屯垦。元鼎六年(前111年),又下令“斥塞卒”60万到各城、障开垦土地,穿渠引水。石嘴山河东地区在此时即形成灌区,实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为了发展农业,汉武帝专门设搜粟都尉,任命赵过为首任都尉。赵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专家,他首创“代田法”,将田块分成三畦、三垄,既抗旱节水,又可按畦、垄轮作、间种。他亲自推广普及“代田法”,教百姓耕种,遂成为北方普遍采用的耕作技术。在赵过主持下,还创制了三脚耧等多种耕耘工具。其中的三脚耧,当时在石嘴山地区已广为使用。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