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
分类号:
K308
页数:
5
页码:
084-0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的汉代的廉县与北地郡、秦汉移民实边、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的内容。
关键词:
新秦中
北地郡
秦汉移民
内容
汉代的廉县与北地郡
石嘴山市境内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县级建置是廉县,始置于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遣卫青击退匈奴后,数次大规模移民到河南地畜牧、屯垦,北地郡人口倍增,原有行政建置已不适应,朝廷决定将其一分为二:划出西南部增设安定郡;新的北地郡下面增设6个县,廉县是其中之一。县城在今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三队,遗址尚存。廉县的辖境包括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的河西地区及贺兰县的西北部。黄河以东的陶乐镇则属富平县地。因县城位于黄河西岸,西汉后期王莽篡立,新莽政权将廉县更名为西河亭,但时间很短,各种史籍极少使用。东汉恢复廉县之名。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因羌族起义爆发,朝廷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冯翊(今陕西高陵),廉县随之撤销,以后再未恢复,共存在255年。
今下庙乡暖泉村的廉县遗址,由于农耕破坏,南北仅剩200余米,东西只有100多米,但地表仍有大量灰陶、黑陶及夹砂红陶残片,还有少量卷云纹瓦当和残砖,均具汉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在遗址挖出过两只绳纹陶罐,一件当时即被打碎,另一件完好无损,罐高47厘米,口径22厘米,外壁有汉代的绳纹特征。20纪8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到现场察看,就在地表拾到一枚西汉时期的五铢钱。在暖泉村,还有规模较大的汉墓遗址,现存汉墓数十座。这些文物和遗址,都是汉代廉县城址的物证。
廉县上隶北地郡。西汉早期的北地郡范围相当大,包括今天宁夏的全部,甘肃的庆阳地区、平凉地区和靖远县、会宁县,郡城设在今甘肃的宁县。元鼎三年(前114年)析置安定郡(治今固原)后,新的北地郡城向北迁移到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共辖19县,廉县位于全郡的北端。东汉时,北地郡的郡城再次向北迁移到富平城,即今吴忠市利通区关马湖附近。东汉后期因羌族起义,郡城曾两度内迁关中。
秦汉移民实边
秦朝在筑塞外浑怀障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4年,实行了两项移民河南地的政策:一是“徙谪戍”,把犯有轻罪的囚徒,流放到新建的亭、障、城戍守。这些人到艰苦边塞充军,脱离了囚牢之苦,也得到一点慰藉。这样,塞外浑怀障就迎来了第一批城民。二是移民“实之初县”,就是往新设置的县迁移内地汉民。今石嘴山地区时属富平新县,当然也安置有移民。
到西汉卫青、霍去病驱走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后,边境安定,河套以南成为安宁之乡。尤其是宁夏平原,不但土地肥沃,而且有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因此,西汉朝廷开始向北地郡的富平县、灵州县、廉县大规模移民。在《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有:元狩二年(前121年),移入关东贫民;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因河水泛滥遭特大水灾,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朝廷将其中的70余万口安置到新秦中,其中也包括今天的石嘴山地区;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又下令往河南地调拨士兵60万,安排到各城、障,平时戍守、屯田,一旦有警,召之能战。今石嘴山市的河东地区,因属塞外浑怀障防区,是军屯的重点之一。汉武帝在浑怀障设浑怀都尉一职。西汉河套地区设“障”10多个,宁夏近400公里黄河,只有两个。各障设都尉管理的亦不多。西汉在各郡设都尉,职责是负责全郡军事,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后来又设专职、专地的都尉。因此,西汉在塞外浑怀障屯田的士兵,至少过万人。
汉武帝时期的这三批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无分文,没有任何财产。吃的口粮、住的房舍、生产用的农具、籽种,甚至衣被、锅碗瓢盆,都要由官方供应。为了安置移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朝廷耗费数亿资金,派出大批官吏,调拨大量物资,造成国库、地方府库空虚。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其费以亿计,于是县官大空”。为解决粮食和子种运输问题,“中国缮道餽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司农”。
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
经元狩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后,石嘴山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大开发时期。开发分河西、河东两区;河西以牧业为主,河东发展农业。
先说河西。宁夏黄河以西的平原地区,在西汉时虽已有灌溉渠道,但渠水还到不了石嘴山地区。北魏刁雍修复的“古高渠”,就是西汉的河西干渠,从青铜峡引水向北流,其长度仅120里,只能到银川市西。既无灌溉之利,就只能以畜牧业为主进行开发。而汉武帝拓疆扩土,主要靠骑兵,所以特别重视养马,甚至用“节食损膳”的办法,来维持新招养马人的生活。元鼎五年(前112年),就是设立廉县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大猎于新秦中,随从达数万骑。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进入北地郡后,发现道路上千里无亭徼(亭,西汉道路沿线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及周围民事;徼,军事要塞),当即诛杀北地太守及其属官,同时下令“民得畜牧边县”。廉县既属北地郡,又是最北面的“边县”,牧马业就成为重点发展产业。为了使“畜牧边县”的政令得到落实,朝廷又制定了扶植政策,由官方给新迁入的移民无偿提供种马,每10匹种马,繁殖三年后,交给朝廷1匹马驹作为利息。所以,每户人家贷给种马的起点是10匹,否则就难以计息。当时的廉县,牧草遍野,高过马腹,有足够的畜牧承载能力,小户人家至少也有10多匹马。当然,除了养马,为解决生计,还要养羊、养牛。至于粮食种植,则成副业。经过30年的开发,到汉昭帝时,廉县的人口数量已达万人左右,呈现出“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富足景象。
再说河东。石嘴山地区的河东部分,当时位于黄河的岔河东岸。这条岔河叫“枝津”,因水流不急,各处都可引水溉田,《水经注》记作“所在分裂,以溉田圃”。既有灌溉之利,经济开发就以农业为主。当时的黄河枝津,应在今天的黄河略西。枝津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有大片平地可以开垦。塞外浑怀障的戍田士卒,就在这片土地上屯垦。卫青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逐出河南地后,平津侯主父偃上奏说,“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建议进行开发。汉武帝予以采纳,“募民徙者十万口”到河南地屯垦。元鼎六年(前111年),又下令“斥塞卒”60万到各城、障开垦土地,穿渠引水。石嘴山河东地区
在此时即形成灌区,实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为了发展农业,汉武帝专门设搜粟都尉,任命赵过为首任都尉。赵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专家,他首创“代田法”,将田块分成三畦、三垄,既抗旱节水,又可按畦、垄轮作、间种。他亲自推广普及“代田法”,教百姓耕种,遂成为北方普遍采用的耕作技术。在赵过主持下,还创制了三脚耧等多种耕耘工具。其中的三脚耧,当时在石嘴山地区已广为使用。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