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
分类号: K308
页数: 5
页码: 084-0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廉县设置与“新秦中”开发的汉代的廉县与北地郡、秦汉移民实边、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的内容。
关键词: 新秦中 北地郡 秦汉移民

内容

汉代的廉县与北地郡
  石嘴山市境内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县级建置是廉县,始置于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遣卫青击退匈奴后,数次大规模移民到河南地畜牧、屯垦,北地郡人口倍增,原有行政建置已不适应,朝廷决定将其一分为二:划出西南部增设安定郡;新的北地郡下面增设6个县,廉县是其中之一。县城在今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三队,遗址尚存。廉县的辖境包括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的河西地区及贺兰县的西北部。黄河以东的陶乐镇则属富平县地。因县城位于黄河西岸,西汉后期王莽篡立,新莽政权将廉县更名为西河亭,但时间很短,各种史籍极少使用。东汉恢复廉县之名。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因羌族起义爆发,朝廷下令将北地郡南徙冯翊(今陕西高陵),廉县随之撤销,以后再未恢复,共存在255年。
  今下庙乡暖泉村的廉县遗址,由于农耕破坏,南北仅剩200余米,东西只有100多米,但地表仍有大量灰陶、黑陶及夹砂红陶残片,还有少量卷云纹瓦当和残砖,均具汉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在遗址挖出过两只绳纹陶罐,一件当时即被打碎,另一件完好无损,罐高47厘米,口径22厘米,外壁有汉代的绳纹特征。20纪8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到现场察看,就在地表拾到一枚西汉时期的五铢钱。在暖泉村,还有规模较大的汉墓遗址,现存汉墓数十座。这些文物和遗址,都是汉代廉县城址的物证。
  廉县上隶北地郡。西汉早期的北地郡范围相当大,包括今天宁夏的全部,甘肃的庆阳地区、平凉地区和靖远县、会宁县,郡城设在今甘肃的宁县。元鼎三年(前114年)析置安定郡(治今固原)后,新的北地郡城向北迁移到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共辖19县,廉县位于全郡的北端。东汉时,北地郡的郡城再次向北迁移到富平城,即今吴忠市利通区关马湖附近。东汉后期因羌族起义,郡城曾两度内迁关中。
  秦汉移民实边
  秦朝在筑塞外浑怀障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4年,实行了两项移民河南地的政策:一是“徙谪戍”,把犯有轻罪的囚徒,流放到新建的亭、障、城戍守。这些人到艰苦边塞充军,脱离了囚牢之苦,也得到一点慰藉。这样,塞外浑怀障就迎来了第一批城民。二是移民“实之初县”,就是往新设置的县迁移内地汉民。今石嘴山地区时属富平新县,当然也安置有移民。
  到西汉卫青、霍去病驱走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后,边境安定,河套以南成为安宁之乡。尤其是宁夏平原,不但土地肥沃,而且有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因此,西汉朝廷开始向北地郡的富平县、灵州县、廉县大规模移民。在《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有:元狩二年(前121年),移入关东贫民;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因河水泛滥遭特大水灾,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朝廷将其中的70余万口安置到新秦中,其中也包括今天的石嘴山地区;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又下令往河南地调拨士兵60万,安排到各城、障,平时戍守、屯田,一旦有警,召之能战。今石嘴山市的河东地区,因属塞外浑怀障防区,是军屯的重点之一。汉武帝在浑怀障设浑怀都尉一职。西汉河套地区设“障”10多个,宁夏近400公里黄河,只有两个。各障设都尉管理的亦不多。西汉在各郡设都尉,职责是负责全郡军事,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后来又设专职、专地的都尉。因此,西汉在塞外浑怀障屯田的士兵,至少过万人。
  汉武帝时期的这三批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无分文,没有任何财产。吃的口粮、住的房舍、生产用的农具、籽种,甚至衣被、锅碗瓢盆,都要由官方供应。为了安置移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朝廷耗费数亿资金,派出大批官吏,调拨大量物资,造成国库、地方府库空虚。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其费以亿计,于是县官大空”。为解决粮食和子种运输问题,“中国缮道餽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司农”。
  西汉时对石嘴山地区的开发
  经元狩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后,石嘴山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大开发时期。开发分河西、河东两区;河西以牧业为主,河东发展农业。
  先说河西。宁夏黄河以西的平原地区,在西汉时虽已有灌溉渠道,但渠水还到不了石嘴山地区。北魏刁雍修复的“古高渠”,就是西汉的河西干渠,从青铜峡引水向北流,其长度仅120里,只能到银川市西。既无灌溉之利,就只能以畜牧业为主进行开发。而汉武帝拓疆扩土,主要靠骑兵,所以特别重视养马,甚至用“节食损膳”的办法,来维持新招养马人的生活。元鼎五年(前112年),就是设立廉县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大猎于新秦中,随从达数万骑。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进入北地郡后,发现道路上千里无亭徼(亭,西汉道路沿线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及周围民事;徼,军事要塞),当即诛杀北地太守及其属官,同时下令“民得畜牧边县”。廉县既属北地郡,又是最北面的“边县”,牧马业就成为重点发展产业。为了使“畜牧边县”的政令得到落实,朝廷又制定了扶植政策,由官方给新迁入的移民无偿提供种马,每10匹种马,繁殖三年后,交给朝廷1匹马驹作为利息。所以,每户人家贷给种马的起点是10匹,否则就难以计息。当时的廉县,牧草遍野,高过马腹,有足够的畜牧承载能力,小户人家至少也有10多匹马。当然,除了养马,为解决生计,还要养羊、养牛。至于粮食种植,则成副业。经过30年的开发,到汉昭帝时,廉县的人口数量已达万人左右,呈现出“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富足景象。
  再说河东。石嘴山地区的河东部分,当时位于黄河的岔河东岸。这条岔河叫“枝津”,因水流不急,各处都可引水溉田,《水经注》记作“所在分裂,以溉田圃”。既有灌溉之利,经济开发就以农业为主。当时的黄河枝津,应在今天的黄河略西。枝津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有大片平地可以开垦。塞外浑怀障的戍田士卒,就在这片土地上屯垦。卫青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逐出河南地后,平津侯主父偃上奏说,“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建议进行开发。汉武帝予以采纳,“募民徙者十万口”到河南地屯垦。元鼎六年(前111年),又下令“斥塞卒”60万到各城、障开垦土地,穿渠引水。石嘴山河东地区
  在此时即形成灌区,实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为了发展农业,汉武帝专门设搜粟都尉,任命赵过为首任都尉。赵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专家,他首创“代田法”,将田块分成三畦、三垄,既抗旱节水,又可按畦、垄轮作、间种。他亲自推广普及“代田法”,教百姓耕种,遂成为北方普遍采用的耕作技术。在赵过主持下,还创制了三脚耧等多种耕耘工具。其中的三脚耧,当时在石嘴山地区已广为使用。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