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贺兰山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5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贺兰山岩画
分类号:
P542.4
页数:
6
页码:
049-0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贺兰山岩画、山地岩画、山前草原岩画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
贺兰山岩画
山地岩画
内容
岩画是先民们刻绘在岩石上的图像,它形象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贺兰山岩画的形成,是由贺兰山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古代,贺兰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原,山泉水源丰富,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贺兰山的北段和中段东坡的一部分位于今石嘴山市,北至麻黄沟,南到西伏沟境内,山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北段山幅宽60公里,海拔一般不超过2000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缘有少量沉积岩,岩石物理风化强烈,干燥剥蚀作用盛行。中段东坡为碎屑岩构成。因流水侵蚀作用,贺兰山东坡沟谷很多,石嘴山市境内较大的沟谷有大西风沟、
小西风沟、大水沟、小水沟、汝箕沟、大风沟、归德沟、大武口沟、大王全沟、红果子沟、正谊关沟等30余条。贺兰山流水地貌沟谷发育,岩石坚硬不易风化,适合刻绘,为岩画创作提供了自然基础,不多的降水量,减少了雨水对岩画的冲刷与侵蚀,使我们今日能清晰地看到许多画面的内容。
贺兰山山高林密,树木葱茏,高山气候阴凉,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成群的马、马鹿、盘羊、青羊、岩羊、麝、蓝马鸡、石鸡等珍稀动物出没在密林深处,为贺兰山岩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贺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称之为“圣山”。在历史的长河中,水草丰美的贺兰山山麓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理想的驻牧地和狩猎的地方。两千多年来,先后有荤粥、鬼方、猃狁、戎、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和部落在这里生活过,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创作岩画提供了人文地理条件。
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山水地理著作《水经注》中就记载了宁夏境内的岩画。书中记述,黄河流经浑怀障(今银川市兴庆区黄河东岸),“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在今平罗县境内)。注云:“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灿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书中所谓“画石”就是“岩画”,也就是“贺兰山岩画”。
1983年至1984年,宁夏各市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贺兰山东麓诸沟口发现古代岩画群10余处,其中包括石嘴山市境内的树林沟、黑石峁、归德沟、西风沟、韭菜沟等处的岩画2000余幅。
1991年以来,自治区文管会及宁夏文物考古所组成的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先后在石嘴山市境贺兰山内多处发现岩画300余幅。其中1995年5月~7月,在白芨沟两处发现用赭红色矿物颜料彩绘的彩色岩画24组105幅。
据专家分析,这批岩画的凿刻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石嘴山市境内的贺兰山岩画大部分凿刻在黑色玢岩上。画面最大的宽2米,高1米。最小的宽7厘米,高4厘米。题材多为动物、人形,许多岩画连续凿刻在数十米、100~200米长的石壁上,构成古代艺术画廊。岩画画面有狩猎、游牧生活及人物服饰、发辫及牛、羊、狗、马、驼、鹿、兔、狐、犀牛等动物形象。石嘴山市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两种类型。
山地岩画
山地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北段,大武口区和平罗县境内,大多凿刻在深山腹地的山谷岩壁上,如黑石峁岩画,归德沟、白芨沟岩画;还有分布于沟口两侧的沟崖上,如韭菜沟岩画、大西风沟岩画。山地岩画分布集中,岩画点周围地势相对开阔。画面大小有别,最大的有几平方米,最小的仅几平方厘米。
黑石峁岩画 位于大武口西北10余公里。在山峁顶端发现60余幅岩画,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内容有放牧、群鹿、双人舞、狼、狗等图形。岩画主要采用敲凿的方法,也有凿刻的,个别的采用划刻法。
归德沟岩画 位于大武口西南10余公里,南距韭菜沟1公里。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山坡的岩层上,南北绵延约1公里,共有岩画58幅。主要内容有马、狗、羊等,还有人物骑马出牧图和野鹿。岩画使用凿刻法。在岩画中有一些题记,如“大喜大吉”“天坤有神地下人”等,推测与古代的巫术和占卜有关。因岩画面为朝西向,保存较差,有部分脱落或看不清楚,图像粗糙且不规范。
白芨沟岩画 位于白芨沟西口平罗县崇岗镇杏花村南1公里处,相距汝箕沟10公里。它是贺兰山岩画中唯一的一处彩绘岩画,采用了南方岩画的涂绘方式。岩画以红色涂绘,计有37组100余幅。人物图像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形象有北山羊、蛇、狗等,尚有表现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还有手印、标志和符号。
大西风沟岩画 位于平罗与贺兰两县交界处。距沟口约15公里处有西夏皇城遗址。岩画分布于沟谷两岸的石崖断壁上,绵延10公里,向阳坡的岩画数量较多,岩画分布于沟口、马场、东沟门子一带,内容主要是人面像、人物和动物等,闻名于世的野牛岩画就位于大西风沟内,岩画多为研磨而成。
韭菜沟岩画 突出的特点是有虎的造型,且体态强健,身上饰有条纹状,为双勾刻线,另外有塔的造型。
山前草原岩画
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的荒漠草原中。这里属于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地势较平缓,有冲沟分布,沟谷出口处有砾石堆积,植被稀疏,风蚀强烈。岩画凿刻在乱石丛中,或布于山沟两侧的岩石上,岩画画面较小。这类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大武口区和惠农区境内,如麦如井、翻石沟、大树林沟、小树林沟、红果子沟等地。据统计,这类岩画有上千幅,但由于采石原因,数量有所减少。岩画内容以北山羊和马为主,其次有黄羊、岩羊、牛、骆驼、大雁、虎、狼、豹、人物和符号等。构图较简单,以单一型构图为主,组合图案较少。制作方法有磨刻和凿刻两种。
麦如井岩画 麦如井岩画是石嘴山市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位于惠农区西10公里处,岩画刻制在黑色岩石上,岩画分布不均,朝向多数面南。其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图案少。内容以动物居多,有马、北山羊、岩羊、野牛、狗、鹰等,也有少量人物和植物、符号图案。凿刻方法是敲击与划刻并用。
翻石沟岩画 位于麦如井南侧3.5公里处,这里沟谷深邃,乱石广布。岩画分布相对集中而又杂乱无章,画面朝南居多。个体画面较多,组合图案较少,内容有北山羊、岩羊、羚羊、马、牦牛、狗等动物。制作方法用敲凿和刻划两种,以敲凿为主。
大树林沟岩画 位于大武口区西北约25公里,翻石沟南侧1.4公里处。岩画分布范围,北到贺兰山正义关口,南到贺兰山红果子的明代长城,南北延伸5000米。这批岩画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山前洪积扇沟口外的乱石丛中,估计约有千幅以上,刻画的主要内容有鹿、羊、狗、驴以及人物狩猎等图形。采用敲凿和划刻法制作,以敲凿为主。
小树林沟岩画 位于大树林沟南侧500米处,处于一狭窄的山谷中,岩画数量较少,内容有北山羊、岩羊和马等动物图案,尚有围猎图、猎人系有尾饰。岩画的凿刻方法与大树林沟岩画相似。
红果子沟岩画 红果子沟位于惠农区西南10公里处,沟内有小片灌木,岩画分布于沟北侧的洪积扇上,数量较少,呈稀疏状,内容与树林沟岩画相似。
贺兰山岩画 是用金属钝器凿刻的,构图方法是采用刻线勾画动物的轮廓,或进行通体雕凿,刻痕深浅不一,部分岩画又经砂磨,光洁平滑。岩画题材均取自古代放牧、狩猎及各类动物活动状况,刻画的形象逼真,艺术造型古朴粗犷,颇有自然之美。贺兰山森林植被历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较之古代森林面积已大减,而这些古老的岩画如实地记录了贺兰山历史上的自然生态和植被面貌,记录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8年,黑石峁、树林沟岩画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岩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1995年9月10日,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埃·阿纳蒂一行27名国际岩画专家考察了黑石峁岩画;1996年1月,石嘴山市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国滨田市,带去贺兰山岩画拓片20幅等礼品,赠送给日方,受到日本专家及友人的欢迎。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