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地质遗迹和古生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质遗迹和古生物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7
页码:
039-0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地质遗迹和古生物的地质遗迹、古植物化石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
地质遗迹
古生物
内容
地质遗迹
西河桥古脊椎动物化石遗 迹位于惠农区尾闸乡西河桥村。1985年11月,尾闸砖厂推土时发现化石,当时县文物管理部门知晓后,在100平方米地域内进行两次发掘,获得百多件化石标本。1990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初步鉴定,有象、虎、犀牛、野猪、狼、马、狗、羚羊、大角鹿等十几种。化石赋存层位为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约10万年),岩性为浅橘红、棕黄、灰白色砂岩、砂质黏土中,地层可见厚度为35.2米,出露面积小于0.5平方千米。在60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确定化石较为集中的埋藏点有3处。化石群面貌反映当时为亚热带温湿气候环境。
古植物化石
石嘴山地区所发现的古植物化石与石炭纪含煤岩系关系密切,往往与煤层共生。在石炭纪中期(距今约3.2亿年),石嘴山市境内已有由南向北的古祁连海海水进入,形成了海陆交替的过渡相沉积环境,陆生植物开始占领形成不久的陆地。当时陆生植物群体主要由鳞木目和种子蕨纲组成,已知属种虽不多,但分布很广。主要属种有:宁夏鳞木、蠕纹鳞木、盔鳞木、大脉羊齿、密短网羊齿、短网羊齿、脉网羊齿、钝肋芦木、钝楔羊齿和贝叶等。
石炭纪晚期(距今约2.9亿年),随着海水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北部与华北东部的海水已连成一片,横亘于二者之间的古鄂尔多斯南北脊梁已不复存在。此期沉积环境仍为海陆交替的过渡相环境,气候温暖而潮湿,植物繁盛,丛林密布,沼泽发育,具备良好的成煤条件,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煤炭形成时期。石嘴山、石炭井等地分布的煤层,即属此成煤期形成的煤层。
本期植物群落主要有:斜方鳞木、猫眼鳞木、梭鳞木、鱼鳞封印木、大青山窝木、长星叶、假星轮叶、椭圆楔叶、微缺楔叶、华夏齿叶、菱齿叶、朝鲜丽羊齿、脉楔羊齿等,并已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即仅在东亚地区生长的植物属种,如菱齿叶、华夏齿叶等。
二叠纪(距今2.8亿~2.3亿年),特别是到了晚期,气候转向干旱,植物繁茂已大不如前,大面积成煤作用已停止。本期植物群特点,晚石炭世的代表植物多数灭亡,华夏植物群特有属种大量增加,鳞木目明显衰落。代表植物有:中国瓣轮叶、薄畸楔叶、山西栉羊齿、翅编羊齿、多脉带羊齿、星轮叶、菱齿叶、三角织羊齿、卵叶和宽带羊齿等。
硅化木 属木本植物化石。1978年10月,石炭井二矿地质测量科贾兴武、王洪林在距地表200米深的井下发现第一棵硅化木,硅化木长4米,直径0.3~0.4米。1990年5月,在石炭井玻璃海带滩发现硅化木3棵,其中最长一棵为15米(现存12米)。1995年8月,平罗县宝丰镇农民李占柱等在大武口贺兰山小渠子沟采石场发现一株长8余米,直径1.5~2米的硅化木。随后,人们先后又在石嘴山二矿发现3棵硅化木,在石炭井二矿新建西街发现一处。至此,石嘴山地区已发现硅化木产地5处,有硅化木约10棵左右。上述硅化木产出层位均为石炭纪,距今3.1亿~2.9亿年。硅化木大都保存良好,在长期的地质岁月中,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均已被硅质成分(SiO2)所替代,原树皮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仔细观察尚能见到木质的细微构造,甚至木质的薄壁细胞、髓部构造等。晚石炭纪时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当时气候温暖而潮润,植物繁盛,丛林密布,沼泽发育,有高大的科达等树木存在于其中是可以预料到的。这一发现,不仅增加了对石嘴山过去历史地理环境的了解,也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而且硅化木作为一种奇石,本身也极具观赏价值。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