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47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8
页码: 001-008
摘要: 本书记述了石嘴山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属地级市、国家重要煤炭工业城市、宁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号称“塞上煤城”。以盛产无烟煤之王——“太西煤”而驰名中外。现在,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辉映、绿树环抱、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矗立在贺兰山和黄河之间。“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把加快经济转型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大抓“促转型、调结构、谋发展”。可以预见,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宁夏 历史

内容

石嘴山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属地级市、国家重要煤炭工业城市、宁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号称“塞上煤城”。以盛产无烟煤之王——“太西煤”而驰名中外。现在,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辉映、绿树环抱、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矗立在贺兰山和黄河之间。“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把加快经济转型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大抓“促转型、调结构、谋发展”。可以预见,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石嘴山市位居宁夏最北端,地处黄河上游,是河套灌区的中心地带,跨东经105°58′~106°59′,北纬38°22′~39023′之间。西、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海市、伊克昭盟为邻,南与银川市所属贺兰县、灵武市接壤。全市总面积5208.7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8%。1960年建市,现辖大武口、惠农两个区和平罗县。市政府驻大武口区,市区面积52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2%,其中建成区46平方公里。2009年年底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8.0%。总人口74.5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5.46万人,汉族人口59.09万人,回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5%。还有满、蒙、壮等26个散居少数民族。
  (一)
  石嘴山市各族人民脚下的这块热土,大约在地质年代30亿年前地质学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西缘及“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之贺兰脊柱北端,总体上属于华北地块西缘的一部分。在地质年龄20亿年左右,宁夏大地结晶基底,即宁夏最古陆地开始形成,沉积厚度达15000多米。到距今十几亿年前的中晚元古代,华北地块西缘(今石嘴山大地包含在内)开始了裂谷(古贺兰裂谷带)发展阶段。这时,宁夏大地呈现为滨海环境,原始生命出现。后又几经沉降,约距今11亿~6亿年,市境开始隆为陆地。在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距今3.5亿~1.4亿年)时期,境内经历大面积湖沼和海水退出的自然环境,植物繁盛,这就是本地区重要的成煤期,今天驰名中外的“太西煤”煤层形成了。距今约6500万年,地质进入新生代,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贺兰山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裂谷断裂、下沉,形成一条银川地堑,宁夏(含石嘴山境)大地初貌已具雏形。
  距今160万年新生代的第三纪,地质史终结,人类历史开始,人类的远祖类人猿出现。到第四纪更新世末期(距今80万~70万年),由于银川地堑被泥沙、动植物不断填埋、淤积,慢慢形成一大片冲积平原,在周围高地水体的冲刷穿切下,古黄河宁夏段也出现了,今宁夏北部山川地貌基本定型。地下所埋藏的丰富资源,如煤、硅石、陶瓷黏土和矿泉水等,也在地质演化中产生。与此同时,反映生物进程的遗迹与化石也散布各地。特别是到二三万年至五六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在贺兰山东麓和黄河两岸劳动、生息、繁衍,远古文化遗存在市境不断被发现,其中平罗暖泉、明水湖、高仁镇等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充分证明这一点,神秘的贺兰山早期岩画,也是这段历史的印记。
  (二)
  石嘴山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谓之古老,因为她历史悠久,境内远古文化遗迹遍布,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一带活动;进入文明时期,早在夏、商、周时代,北方一些游牧民族部落,先后以贺兰山与黄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作为自己的家园,率先开发了这片热土。战国间,有称朐衍戎的游牧部落,曾在境内南部建立过朐衍小邦国,今石嘴山市一部分地区为其势力范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在朐衍戎王城(疑今址为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设立朐衍县,辖地如故。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最终消灭西北诸戎邦国势力,于戎人故地设立郡县,时朐衍县上隶新设北地郡管理,标志着今石嘴山地区部分区域已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秦汉两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各部势力
  退出“河南地”(今宁夏至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中央政府组织大批内地移民到今
  宁夏灌区,进行屯垦戍边,农业经济取代了畜牧经济,沿黄一带得到第一次大开
  发,成绩显著,呈现出“冠盖相望”“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和“畜牧为天下饶”的
  繁荣富裕景象,被史书喻之为“新秦中”。所谓“秦中”,是指中央政府所在地的
  京畿中枢地带,该地区古称“秦中”或“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天下的“天
  府之区”,历来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而所谓“新秦中”,意思是比喻在今宁
  夏至内蒙古的河套一带,再造了一个“八百里秦川”,故以“新秦中”称誉。秦朝,
  境内修筑第一座城堡,名叫浑怀障,在黄河东岸,是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对匈奴用
  兵,“因河为塞”的重要国防前沿军城。汉代新设廉县(治今平罗县下庙乡暖泉
  村),今石嘴山市全境均归廉县统辖,是境内有管理农业民族县级建置的开始。
  当时汉武帝决定武力讨伐匈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率部越过黄河、贺兰山,
  驰袭大漠腹地,今石嘴山地区是汉军征服匈奴部的重要军事通道和前沿阵地。
  东汉末,西北羌族人民不断进行大起义,社会动荡,经济破坏,北地郡(移治今吴
  忠市利通区境内)内迁,廉县废。在三国、两晋的大部分时期,今宁夏北部黄河两
  岸广大地区基本上已被匈奴、鲜卑、羌族占领,农田重新变为牧场。其中有匈奴
  部“黑狼种”“贺赖种”和鲜卑部“乞伏”一支,曾居牧于贺兰山与黄河一带,故乞
  伏山和贺兰山得名大概就是由部族名山转音而形成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于公
  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西北一隅之地建立大夏国政权。大夏
  筑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北白城子)为都,今宁夏南北均为大夏国疆域,但
  基层建置和所辖地望等情况不详。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时
  期。北魏太延二年(436年),于古灵州城设薄骨律镇(后改为灵州)。由于北魏不
  断从内地向河套移民,便在灵州河外之地增设怀远县(银川市前身),今石嘴山
  地区是怀远县辖区,上归灵州统一管理。北周间,又在灵州北部增设历城郡和建
  安县(同治今平罗县陶乐镇境南),并在河西原怀远县之上增设怀远郡,今石嘴
  山市河东地区归历城郡管辖,河西地区仍归怀远郡管辖,上均统属于灵州。隋唐
  五代,石嘴山地区继续为灵武郡、灵州属县的辖区。河东仍为建安县(先后改名
  广润、大润、灵武县),河西仍为怀远县。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于怀远县北部筑定远城,增设定远县(今平罗县姚伏镇境内),景福元年(892年)升格为警州,这是在石嘴山地区腹地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宋朝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东移,宁夏的战略地位下降,灵州边远不靖,遂废县置镇,定远镇为灵州河外六镇之一。后又在此地建威远军,成为宋军与党项势力争夺的重要战场。咸平四年(1001年),定远镇被党项部占领。景祐五年(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地方割据政权后,改置定州,下辖定远一县,辖境相当于今石嘴山市全境和贺兰县部分地区。夏人还在州北筑省嵬城(遗址在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境内),作为拱卫他的京师兴庆府的北部屏障。蒙元灭西夏,建置与辖境没有什么变化。朱明王朝建立以后,宁夏的军事战略地位又渐渐上升,成为宁夏地区乃是明军与残元、鞑靼、瓦剌诸部南犯的重要通道与主要战区之一。所以朝廷对宁夏地区的地方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即实行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军事化管理,不设州、县一级地方政权,而以军事化组织的卫、所、堡代之。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镇。宁夏镇,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上隶陕西都指挥使司管辖,下领宁夏卫,宁夏左、右、中三屯卫和宁夏前、中、后三卫,计七卫。初,地处宁夏北部的石嘴山地区,分属宁夏前卫、宁夏右屯卫管理。永乐初调宁夏前卫后千户所驻防北部,并修筑城池作为所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改后千户所为守御千户所,直属于宁夏镇,全名“宁夏平虏守御千户所”,原所城即称“平虏城”,有平定北虏的寓意。该所担任宁夏镇北部与蒙古部交界地区长城、关隘及贺兰山北段各山口的防守任务,地位最为重要,终明之世均为宁夏战区的最前沿阵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所为县,名为平罗县。上隶甘肃宁夏府,下辖“老户”“新户”计七十三堡。其间曾一度一分为三而析置为平罗、宝丰、新渠三县,不久又合一为平罗县,辖地相当于今石嘴山市全境和贺兰县西北部等地。民国18年(1929年),宁夏省成立,平罗县为省辖县。其间,在县北所谓“王爷地”地区曾设磴口县,暂由平罗县代管。民国26年(1937年),于平罗县河东地区设立陶乐设治局。民国30年(1941年),以平罗县北部析置惠农县,治宝丰(今平罗县宝丰镇)。升陶乐设治局为陶乐县(治高仁镇,后迁马太沟)。
  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市辖原惠农县属石嘴山等10个乡(镇),其余地区划归平罗县。1970年,石嘴山市下辖石嘴山、大武口、石炭井3个市辖区,包括1个镇、8个人民公社,基本上相当于今大武口区、惠农区范围。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银北地区,下辖1市(县级石嘴山市)、3县(平罗、陶乐、贺兰)、2区(城区、石炭区)、1镇(大武口镇),计38个人民公社、214个生产大队、1839个生产队,辖区面积为6967平方公里,总人口547496人。地区机关先驻石嘴山区,后迁大武口镇。1975年,再改银北地区为石嘴山市,下辖平罗、陶乐2县(贺兰县划归银川市)和1区(大武口区)、2区(石嘴山区)、3区(石炭区改石炭井区)以及郊区(1976年设)。市人民政府驻1区。1987年撤销郊区,恢复惠农县(县人民政府驻马家湾)。至此,市辖3县(平罗、陶乐、惠农)、3区(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据1990年统计,全市有11个镇、25个乡、15个街道办事处、175个居民委员会、220个村民委员会、144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454平方公里,总人口622462人。2002年,撤销石炭井区,与大武口区合并统称大武口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石嘴山市行政区划再作调整,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合并改设惠农区;撤销陶乐县,原县境大部划归平罗县管辖。至此,石嘴山市下辖2区(大武口、惠农)、1县(平罗)。至2009年底,全市有10镇、9乡、16个街道办事处、117个居民委员会、191个村民委员会、1368个村民小组。全市总面积5208.7平方公里,人口74.52万人。
  (三)
  1949年9月25日~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接管了市境各县。基层人民政权纷纷建立,生产得到恢复,社会治安有了保障,石嘴山回汉各族人民获得新生,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年底,正确执行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中心任务的方针,市境各县,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8月,先后取得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开始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对文化教育事业也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思想改造学习运动。革命带动了经济,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52万元,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初步改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在3年内胜利完成。
  1953年至1956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市境各县有高级农业社3个,入社农户达总农户的98.52%,实现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国家大型煤矿开始筹建。1956年年底,石嘴山地区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了主要指标,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在随后几年里,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但是石嘴山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仍然克服困难在继续进行。
  (四)
  石嘴山地区是因煤设市,国家大型煤炭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设市提出了要求。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开始筹备石嘴山设市工作。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杨正喜任中共石嘴山市委首任书记,李波任石嘴山市首任市长。建市为贺兰山煤田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1960年建市之初,正值“大跃进”和自然灾害时期,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加上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挫伤了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努力工作并抓住国家“加快大三线建设”的机会(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列为国家煤炭部“三五”“四五”时期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建设任务),团结奋斗,为发展大好形势作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就在这时,又被10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耽误。即使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石嘴山市的工业生产仍以总产值每年10%的速度向前发展。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的成立,西北煤机总厂和石嘴山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的建成,还是极大地改善了全市乃至宁夏工业的布局与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不利形势下,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仍然贯彻中央关于“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坚守岗位,促进生产,用实际行动抵制所谓“唯生产力论”的压力,逆势前进,创造了业绩,使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工业产品品种数量增加,新增的工业品有耐火、钢材、化肥、水泥、洗煤、轴承和有色金属等。1971年、1972年、1975年,设计能力285万吨/年的石炭井矿区、120万吨的白芨沟矿区和90万吨的呼鲁斯太矿区都基本形成。其间的1974年5月,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在汝箕沟煤矿施工中,取得岩石下山独头掘进月成巷361.1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日本保持的352米的世界纪录,受到国家煤炭部的嘉奖。
  (五)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的部署,拨乱反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市进入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9年2月12日~15日,召开了中共石嘴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坚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开始了新长征的伟大征程。农村改革走在全市的前面,1979~1982年,农村社队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总产量由1977年前的9345万公斤,到1990年的2.14万公斤,增长129.3%。伴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工业体制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工业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活力,发展壮大。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7.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13.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22亿元,比1985年增长55.9%;农业总产值1.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6元,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522元。
  1994年、1996年,市委先后组织了“重振石嘴山”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在完善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了国有工业资产重组、增资、减债。1997年,全市377个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完成各种形式产权制度改革的244户,占64.72%,实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149户,入股职工占85%,吸收股金7646.53万元。期
  间,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形成超常规发展的趋势,迅速成为石嘴山新的经济
  增长点,甚至在全国和世界同行业中都占据领先地位,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作
  出贡献。特别是2001年第七次和2006年第八次市党代会以后,全市广大干部群
  众,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从整体上
  搞活全市工业经济,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2007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新的领导
  班子,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的改革方针,全力抓好“三大工程”(产业对接、
  蓝天碧水和民心工程),实施“五大战略”(粗放型产业向集群型产业跨越、生产
  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
  业跨越、内陆欠发达地区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发城市跨越),构筑“八大体系”(构
  筑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城市体系、充满活力的先进
  文化体系、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覆盖城乡的
  民生服务体系、安定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强基固本的政治保障体系)努力完成
  “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新辉煌。2008年、2009
  年,虽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市委、市政府
  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抢抓历史机
  遇,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机
  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惠农陆路口岸建设机遇,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的机遇,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和国家针对宁夏出台的特惠政策机遇,用足、
  用活、用好国家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为
  “机”,应对挑战,早日实现塞北地区独具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的战略
  目标。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