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7
页码:
1540-15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人物传略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人物传略
内容
通智
通智,生卒不详。清满洲正黄旗人,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盛京工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及尚书等职。
清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到宁夏视察,发现平罗县东沿黄河一带土地广茂,遂上奏朝廷;“查汉托辉至石嘴子等处,宽阔一百余里,旷野平衍,其土肥润,籽种俱皆发生,气候适宜;且地临黄河,易于引水,旧有六羊河,皆系旧渠;大沟、黑龙口、倒流河、黄泥河、董家河,皆系引水分水之路,遗弃年久,虽有形迹,俱皆泥沙淤塞。若修造渠坝,及放水之闸,两岸可以耕种万顷。”建议兴办农垦,移民实边。
清廷极为重视奏章,遂将奏章交由议政王大臣等核议。雍正四年(1726)三月,朝廷派大理寺卿通智同川陕总督岳钟琪实地验看。同年五月,雍正皇帝降旨,派通智留查汉拖辉,加派户部侍郎单畴书共同办理修渠事务。七月大渠兴工,至雍正七年(1729)五月竣工,费银16万两。渠成后命名“惠农渠”。以陶家嘴南花湾为进水口,渠长150千米,口宽十三丈至尾收四五丈,底深一二丈至五六尺不等,引入西河尾并归黄河。渠上建进水及尾闸各1座、退水闸及暗洞各3座。沿渠架桥22座,西河架桥16座,大渠开设灌田支渠百余道,支渠长七八里至三四十里不等,均做陡口槽,又沿渠各制小陡口千余道,以相行灌。自此沟渠交错,两万余顷良田全部灌溉。于渠之东沿大河筑长堤160千米,以防黄河水泛滥危害渠堤,又于渠西疏通西河旧淤泥175千米,以泄汉、唐两渠、诸湖碱水。各闸旁建水手房42所,以司启闭。遍置塘房37处,稽查边汛。大渠长堤以西至西河,兼做防护堤,两岸栽植垂杨10万余株,其根可以固堤,其材可供岁修。
惠农渠之东北“有黄河支流名六羊河”。通智将六羊河疏浚、筑堤、建闸、造桥、改造成灌渠,钦定名曰“昌润渠”。渠长55千米,以补充惠农渠所不及。通智上奏并获准在惠农、昌润二渠灌区内设新渠、宝丰二县。两县均筑城池,设文武官员管理县域农、商诸事。朝廷发官银15万两,招来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和固原等地移民万余家到两县落户垦种,受惠人民为纪念通智开渠的功德,在新建堡寨命名时均加“通”字,如通昶、通贵、通城、通伏、通宁、通润、通吉、通义等,号称通八堡。
惠农、昌润二渠竣工后,通智又奉旨和光禄寺卿史在甲,于雍正八年(1730)五月勘察大清、汉延、唐徕三渠水利事务。见三渠应修设浚之处非常多,特别是唐徕渠,于是奏请先修唐徕渠。后修大清、汉延二渠。唐徕渠自青铜峡108塔寺下,分河流为进水口,由大坝绕宁夏城,经平罗,入西河,绵延154千米,年久失修,闸座损坏,渠道淤积,输水不畅。通智组织人力、物力于雍正九年(1731)二月二十日兴工至四月十四日竣工放水。“计砌石加固迎水拜长三里另十丈,增建滚水石坝三十丈,改建退水闸3座,修桥17座,新建桥2座”。整修后的唐徕渠,渠流通畅。共灌原宁夏、宁朔、平罗3县田23052公顷。雍正十年(1732),通智奉旨返回京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
田会蓝
田会蓝(1695~1796),号逢玉,原籍中卫宁阳四百户田家营子,现中宁县恩和镇。
清雍正四年(1726)五月,通智、单畴书奉旨来平罗县修惠农、昌润二渠,挑选部、道、府、州、县15名官员,命赴工所,分司其事。其中选准武举田会蓝到平罗县查汉拖辉地方负责修筑惠农、昌润二渠部分工程。田会蓝接到调令后,倍感荣幸,深知修渠垦田是造福黎民百姓之伟业,便毅然赴任,为民效力。同年七月大渠兴工,田会蓝坚守工地,恪尽职守。与民夫同甘共苦5年之久。雍正八年(1730)七月,惠、昌二渠建成,开垦耕地4940公顷,招来移民万余户落户耕种。与此同时,田会蓝奉通智之命,举家迁至平罗县,在头闸镇西永惠落户,开创基业,生息繁衍。
乾隆三年(1738)地震,昌润渠坍塌而废。乾隆三十年(1765),平罗县北部农田因惠农渠水不敷分灌。田会蓝三儿子田登科请求自备夫料新修昌润渠。经宁夏知府张为批准,由登科总理工程,在其父田会蓝及长兄登年、次兄登籍的协助下,招工集材。同年兴工,翌年竣工,名曰“复兴昌润渠”。该渠自通吉堡溜子开口至永屏堡归入黄河,全长136里,共建桥、闸14座,大小斗渠113道。渠成后,水量大增,灌溉两岸耕地由原4073公顷增至7787公顷。
道光年间,昌润渠被冲垮,田会蓝的曾孙田树颖出资修建。
田会蓝父子为平罗修渠、垦田兢兢业业,付出辛劳,功不可没。通侍郎为田会蓝赠匾额曰“任重闾师”。朝廷诰授田会蓝武德将军、史部候铨参将。田登科被诰授武林郎,吏部候铨千总。道光《平罗记略·人物·义行》中记载:“田会蓝,西永惠堡人。雍正间,随通侍郎开垦滩田,决堤灌水,民各有秋。并筑昌润渠迎水拜、退水闸,今顷其德勿衰”。
蒲春山 吴大炳
蒲春山(~1911),四川人,哥老会大爷(人们称蒲大爷)。1911年春,60岁左右的蒲春山奉陕西同盟分会之命来到平罗,住在县城关帝庙,以卖艺讨饭为生。
吴大炳(~1911),四川人,光绪元年(1875),随左宗棠在新疆平叛后,来平罗县城落户,平罗县知事聘吴任师爷,不久辞职在县城南街开药铺为生。
蒲春山来到平罗,秘密串联哥老会人士,进行反清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结识了同乡吴大炳。吴自幼在外闯荡,社会经验丰富,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善交朋友,常留穷苦病人在家治病,免费在药店门前备茶供行人饮用,当地人称之为吴善人。蒲春山结识吴大炳后,将同盟会唤起民众,推翻旧政权,解救百姓脱离苦海的教义告诉了吴大炳。吴大炳也早有此意,并对蒲说:“要达到推翻旧政权的目的,需要联合有识之士,组织民众抗争。”吴向蒲介绍了一位当地绅士王之滨。王是清代秀才,“也是哥老会中的大爷。此人不怕恶势,平日扶贫济困,在群众中颇有威望。若让王领头,义举必成。”随后蒲拜访了王之滨,直讲了义举的重大意义。王毅然决定愿与蒲共同起事。从此以后,蒲、吴、王经过串联活动,结交了马国奇(回族)、马跃川、周祥、董茂奎、王金柱(回族)、孙伯颜、马大牛(回族)、马家五虎(回族)、杨生武、哈明等。经众义士商议决定,“组织民军、打造武器、待机起事”。并提出了“顺南方、迎南军、杀赃官、除恶霸”的口号,决定1911年十月初一(旧历)起义。吴大炳为民军起义起草了安民告示,其中一条是:“推翻清统治,归顺南政府(即武昌起义后的军政),民众各务其业,恢复正常秩序。”
九月三十日晚上,民军在平罗县城、黄渠桥镇、头闸镇打开当铺,将棉衣等救济了穷人。十月初一,各路民军进入平罗县城,包围了县府,大街小巷升起了“顺南”小旗。知县李九波交出了大印,“顺南”政权宣告成立,王之滨任知县,蒲春山任民军首领,吴大炳任师爷,马跃川等分别任参将、守备等。
1911年十一月初一,陕西巡抚派甘军马麒率马步兵(时称西军)领兵入宁夏镇压革命,占领宁夏府,十一月初三,西军在李岗堡杀死60余人,入平罗城奸淫民女不分老幼,烧毁房屋300余间,抢掠财物不计其数,杀死百姓300余人,无恶不作,罪恶累累。
革命失败的半月以后,蒲春山、吴大炳、王之滨等进城活动,事毕出城时不幸被捕,西军将蒲春山的头砍下,悬于城门之上,吴大炳、王之滨等也惨遭杀害。“顺南”政权告于失败。
郑万福
郑万福(1864~1936),字海峰,男,汉族,山西省榆次县郑家村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中。
郑万福幼年随父到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等地谋生,经人介绍在磴口一家富商万家商店柜台上当学徒、记账先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郑万福到舅父张嘉荣主持的石嘴山英商仁记洋行做“司秤”,后升职为经管账目兼跑外柜。
民国二年(1913年)郑万福受石嘴山新泰兴洋行聘请任外庄老板,掌管购销大权,成为兴盛一时的洋行要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石嘴山洋行萧条,几家洋行相继撤退,委托郑万福和一位姓刘的老板为洋行的代理人,负责做收尾工作。郑万福通过接管洋行结尾清理工作,从中获得了一大笔钱财,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郑万福有钱之后,致力于发展各项事业。先后在鄂托克旗、布音高、太音高和铁格素等地建牧场饲养繁殖牛、羊、马、骆驼等。又在石嘴山河东白音陶亥、内蒙杭棉后旗一带开垦荒田,在黄河岸边修建车水设施,用水车提黄河水灌田,郑家垦荒种田共有5000~6000亩,每年收获粮食4000~5000石。郑万福经营碱湖,开办煤矿,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宁夏北部最有势力的地方巨绅。
郑万福放粮济贫、热心公益事业,常做慷慨解囊之举。民国21年(1932年),拿出数千银两,在石嘴山惠农渠尾建拦水渠,新增水浇地4000多亩,解决200多户农民种田用水和生活用水。郑万福还多次捐款,帮助回民修建清真寺,资助地方修建寺庙等。郑万福还热心办教育,1931年利用自家房屋筹建一所高等小学,带头实行新式教学,开办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等新课堂。郑万福还资助石嘴山小学。
郑万福还兴办过一些慈善救济事业,如放粮(放粥)、放钱等,救济灾民。
冯玉祥“入甘援陕”期间,郑万福在石嘴山的宅第为冯部提供后勤供应。冯玉祥撰写的《我的生活》一书记述:“据说这位郑先生颇受地方人士爱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乐善不倦,绝非那种为富不仁者可比,所以很佩服。我认为内地财富是有限的,但只要肯干也可以致富若此,我们必须注意开发土地之财,否则真是对不起祖宗”。冯玉祥后特任郑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议”。其后门致中、吉鸿昌、马鸿逵先后任宁夏省主席期间,均委任郑为省府参议,因此当地又称郑万福为“郑参议”。
马羲龙 李冲和
马羲龙(1873~1930),字化成,回族,平罗县宝丰镇人。他幼时家贫,少年靠卖烧饼度日,没上过学,喜好武功,清末参试武举,民国初年曾任国民党旅长。当旅长后,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后归故里,热心办学。
李冲和(1892~1965),字融三,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人。李冲和家境比较富裕,幼年即入私塾读书,后到甘肃师范上学。1918年,毕业后回宁夏,为进一步深造又到设于银川的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攻读。他天资聪明,学业优异。在读书期间逐步树立了报效国家和家乡教育事业的信念。26岁时宁夏当局曾委任他官而不做,誓言“一不做官,二不贪钱”。决心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以期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宝丰,是平罗县的一个城镇,没有公办学校。1918年,马旅长将十多间破庙房维修一新,新建5间教室,办起了七年制的宝丰高级小学。从民国7年到民国14年,他自任校长,亲从教育7年。民国12年(1923)至14年(1925)毕业学生3期50多人。
马旅长用高薪聘请了湖南的焦沛南、四川的高秉文当教师,通上堡(现惠农区庙台)的李冲和当教务主任。高秉文任国文教师,办学第二年学校就声名大振,平罗、陶乐、磴口的不少学子到宝丰完小求学。
学校创办初始,沿袭旧教育的教学方法,学生死啃《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李冲和上任后,一改小学只进行识字教学的传统。在加强读写教育的同时,还加强了算术、珠算、自然、历史、地理、劳动等课的教学,李冲和亲任算术、历史、地理教师。以后又增设了外语(英文)教学,这在当时是平罗之首创。一批批学生毕业后考入了中学或师范,有些进入北平、山西、西安等大学,培育造就了很多人才。李冲和倾注精力办学育人的成就、正直为人的品行,受到群众和社会的赞扬。在上好课的前提下,课外活动也搞得很红火,每季度搞一次篮球比赛。
学校是民办的,为解决经费,马曦龙和李冲和商议了几条解决经费的办法:一是勤工俭学,师生开荒,种了十几亩校田。二是号召乡民资助学校。主要是动员地方上有钱人捐资办学。三是收捐。收鸽堂子捐(养鸽子的人家),收渡口捐(宝丰过黄河有个红崖子渡口,通往内蒙古、陶乐),收煤炭捐(当时逢集卖煤炭的人多),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马旅长在街上开了商店,字号“福盛西”,商号里赚的钱全用来办学。李冲和组织教员和学生开荒种粮,开办小煤窑,增加收入,勤工俭学。他还把自己家里的钱和粮食拿出来接济学校。
马旅长建校、育才、用人之道有许多可取之处。马曦龙1930年病逝,享年57岁。
1930年,李冲和拒绝宁夏省当局让他出任磴口县县长之职,而应平罗县之请到教育局做教育工作,在此期间曾资助一些学生去外地求学深造。
1933年,李冲和去北平,在宁夏旅平学生会负责人雷启霖的帮助下,与爱国学生袁金章、王茜、贺闻韶等结识,了解了抗日救国的形势,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同他们一起进行反对马鸿逵反动统治、支持抗日救国等活动。1935年,李冲和回到宁夏,利用自己的身份力所能及地帮助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成为宁夏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1937年前后,中共宁夏工委负责人崔景岳、李仰南、杨一木等,曾先后在李冲和家中会晤,并得到李冲和的掩护。1938年冬,杨一木在黄渠桥被马鸿逵的特务发现,在军警处的搜捕中,杨一木、李振声(化名李东甫)到李冲和家中躲避,李冲和派人把杨、李二人送到贺兰山边的好友熊振武家中,在熊振武的帮助下脱险返回延安。1939、1940年前后,马鸿逵在宁夏搜捕迫害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此形势下,李冲和不计个人安危,运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威望疏通关系,千方百计营救被捕人员,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宁夏解放前夕,宁夏工委决定让王茜等人通过李冲和做贺兰山保安司令郭永胜的争取工作。李冲和会同刘堂琛、雍民飞、叶松龄等人一起对郭永胜进行策反工作,对促使其率部投诚起了一定作用。
解放后,李冲和历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等职务。
1965年2月26日,李冲和在银川病逝,享年73岁。病逝前,他嘱咐亲人将2000元存款捐献给国家。逝世后,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和全国政协送了花圈和挽联。
冒良辰
冒良辰(1898~1989),又名戊戌,蒙古族,祖籍江苏如皋,初小文化。成年后在马鸿宾部队当兵,后任马鸿宾八十一军军需团长。
1934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府任命马鸿宾为甘肃省主席。上任时,保安司令雷中田伺机发动杀害马鸿宾的“雷马事变”。冒良辰作为随行人员,机智地与发动事变的雷、郭周旋,果断地将司管所带的票款藏匿,保护马鸿宾脱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鸿宾积极抗日,1938年马鸿宾率将士赴内蒙古五原百灵庙抗击日军,冒良辰积极为部队筹集物质。
1944年,高尚信、冒良辰等人向宁夏省教育厅申请在平罗建立师范学校,学校急需用地。几经周折冒良辰将自家的几亩果园调换成了平罗简师的田产,为平罗中学办学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19日,马鸿宾率八十一军在中卫起义,时任国民兵训练司令部副司令的冒良辰劝说时任平罗县长田庆丰维护社会秩序,迎接解放军和平进城。随后冒良辰和平罗参议会议长闫廷栋到银川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等领导,商议和平进驻平罗县事宜。1949年9月25日,解放军和平解放平罗。
解放以后,作为一名爱国民主党派人士多次被党和政府安排到重要工作岗位,曾被选为平罗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至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代表,平罗县政协第一届至第三届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冒良辰作为民革平罗县支部委员、主任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先后提出过“黄河污染的论证”“镇朔湖防洪堤的修建”“加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等建议、提案,得到平罗县委和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平罗县“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仰南 杨一木
李仰南(1901~),山西新绛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中共宁夏工委书记、定边县委统战部部长、中共甘宁青工委宁夏部部长等职。
杨一木(1911~2011年12月),曾用名杨寿亭,山西临汾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汾河流域抗日游击队政委、陕甘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民委回民部长、宁夏工委书记等职。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加强绥、宁工作,决定成立蒙绥和宁夏两个工委。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成立宁夏工委,成员有李仰南、杨一木、苏文(陆平)等。任命李仰南为宁夏工委书记。李仰南等人从定边率先进入宁夏省城,到宁夏找袁金章(时任国民党宁夏省党部科长)。袁金章曾是宁夏旅平学生会成员、反帝大同盟成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小组组长。袁金章见到李仰南,将李安排到宁夏试验小学任庶务主任。不久又把李仰南介绍给平罗县黄渠桥二完小教员王振刚。李仰南组织王振刚(化名王茜)、雷启霖、贺闻韶(化名李少白)、刘廷栋、李冲和、叶松龄、雍民飞等十多名曾在京津上过大学的,与地方进步人士结成了抗日救亡统一战线,为中共在宁北的宣传抗日与建党工作打下了基础。1938年初,李仰南回到定边继续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初,工委派杨一木、苏文、孙芳山、薛天敏、李平山、何广宽、肖子珍(女)等中共党员到宁夏工作。杨一木任重新组成的中共宁夏工委书记,杨到宁夏后,几经周折见到了袁金章。袁通过王振刚将杨一木介绍给平罗县黄二完小校长雍生善(雍民飞),雍校长知道了杨一木的身份和来宁夏的任务后,毅然留杨一木任教。
杨一木在雍校长、王振刚、李冲和等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抗日宣传和建党工作。首先将王振刚在二完小成立的“抗日救亡宣传队”改称为“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分团”。团下设有街头墙报、宣传演讲、话剧歌、战地服务等组织,黄二完小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在宁北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黄渠桥每逢集市日“少战团”上街唱《大刀进行曲》《开路先锋》《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师生演讲,介绍抗日战况,揭露日寇侵华暴行与野心。还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杨一木、雍生善、郭英教带领宣传队到石嘴山进行宣传演出,受到当地驻军马英才旅长的热情接待,搭起了舞台,歌咏队向全旅官兵和群众演唱了《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等歌曲,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杨一木亲自登上舞台揭露日军侵华的罪行,介绍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大好形势,台下的官兵都感动地落下热泪。
杨一木在带领师生宣传抗日的同时,介绍王振刚(化名王茜)、贺闻韶(化名李少白)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7月,王、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一木发展教师郭英教(化名郭育三)、李振声(化名李东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黄渠桥支部,党员6人,即杨一木、苏文(陆平)、郭英教、贺闻韶、常凤翔、李振声,支部负责人杨一木。在宝丰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宝丰支部,党员5人,即李平山、李万、王延、王福寿、叶松龄,支部负责人李平山。
杨一木每周骑自行车去银川,购买进步人士陈选民出售的《新华日报》《解放》《抗战》等报刊,分发给高年级学生阅读。
杨一木还结识了马部驻石嘴山的旅长马英才(开明人士),向边区党委要了1名军事测绘秘书,进入马部报情报,摸地形,绘制战地图。杨和马还一同到贺兰山马部前沿阵地察看地形,做抗日打游击的准备。
1938年12月,杨一木在黄渠桥“德润昌”商号买货时,被特务马子成碰到,回到学校迅速和李振声商量离开。他们烧了党旗和文件,从学校后门出走,连夜到东永固郭英教家。后又转移到李冲和家,请李想办法让杨一木转移。李给杨一木、李振声换了衣服,速派可靠人士将两人送到贺兰山羊圈隐藏起来,十多天后两人离开了贺兰山,昼伏夜行,回到了陕北定边县。
龙占海
龙占海(~1903),山东人,曾参加过义和团起义,起义失败后来到平罗,摆场子卖艺。
清光绪五年(1879),比利时教会派传教士闵玉清、桑桂仁由绥蒙进入黄河东的五堆子、红崖子一带传教。光绪十七年(1891),闵在平罗下营子购地66.67公顷修建教堂。该教堂属西南蒙三盛公教堂管辖。光绪十八年(1892)至二十六年(1900),后套大旱,大批灾民逃到平罗谋生。灾荒过后,三盛公教堂侵占的土地无人耕种,便以“发展生产,整理教籍”为名,称“套民就是教民”强迫限期归籍。此时,下营子教堂神甫梅布桂、彭寿年派桂元祥等3名“二洋人”办理归籍事务。桂元祥曾在平罗县城霸占民女,逼死民女之父,抢夺财物,恶迹累累。桂元祥等“二洋人”在办归籍时横行乡里,引起民愤,百姓恨之入骨。
这时,宁夏哥老会龙头高士秀要开设“贺兰山堂”,就把袭击下营子教堂作为开山首义之举,龙占海请领其举。龙占海约集王兰亭、姚大奇、马耀川、小和尚(县城隍庙僧侣)等志同道合者10余人,在县城“谦益元”酒店饮血酒,结为金兰之好,在香案前发誓,除洋神甫和“二洋人”,为民除害。1900年12月23日,龙占海一行冒风雪夜袭下营子教堂,杀死梅、彭神甫,桂元祥因外出侥幸逃过。事毕后因风雪天寒,原计划袭击三盛公教堂事宜作罢,众义士各奔东西,以免不测。
教案震惊了朝野,朝廷连发四道上谕,饬令“严拿匪徒,毋任漏网”。并将平罗卸任知县王树槐、在任知县李含箐、平罗常务易安庆革职,令其戴罪缉拿凶犯。一时间,陕西和甘肃省、道官员们挤满了平罗县城,荷兰、比利时指派林阿德来宁督办。在几天内杀害了与龙占海、马耀川有来往的无辜百姓30余人。林阿德扬言:不杀龙占海,不结此案。
教案发生后,龙占海逃离,曹东武知道去向,官员收买曹东武暗访,在甘肃平凉见到了龙占海。曹向龙说:“朝廷官员捕杀了与你相识者30余人,并扬言不杀你不结此案。”龙占海听此情后,速回平罗,愿一人之死,不让百姓再遭屠杀。
1903年3月,龙占海英勇就义,其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永远被后人敬仰。
谈尚彦
谈尚彦(1903~1971),字硕卿,平罗县姚伏镇永胜村人。1923年,考入甘肃省第五中学。1927年,考入冯玉祥将军在河南开封创办的训政学院。同年秋考入于右任在西安创办的中山学院。该校停办后,于1929年考入中国大学,1932年从该校生物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数学系就读三年。
在北平读书时期,正是北平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高潮时期,他被选为宁夏旅平学生会第一届委员。为学生会创办的《银光》月刊回宁夏募捐经费。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参加了保定师范学校因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而遭到当局镇压的罢课斗争,参加了北平各大专院校组织的“南下请愿团”,要求国民政府联合各党派和抗日群众团体,一致对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活动。1933年接受学生会的派遣,作为代表与孙殿英联系,借以驱逐马鸿逵在宁夏的统治。孙马战争爆发,
孙殿英失败。他遂流落于绥远一带。在回北平途中的太原,被特务逮捕,坐了七八个月的牢,后被营救出狱。
1935年下半年回到宁夏,在宁夏中学任教。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机轰炸银川,学校不能上课,便迁往中卫,成立联合中学,他又在联中任教。1940年,宁夏中学迁回银川新城,他留在中卫师范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平罗,在平罗师范任教,1954年,平罗师范改为平罗中学。他是宁夏教育界著名的数学老师,由于治学严谨,热爱学生,耐心辅导,团结同志,勇挑重担,热心帮助青年教师,受到群众的爱戴。
1955年下半年,谈教师积劳成疾,患视神经萎缩症。虽离开课堂,但仍在学校坚持参加数学教研活动,1963年被选为平罗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65年春,回到姚伏镇老家。1971年1月与世长辞,终年69岁。
雷启霖
雷启霖(1905~1994),字润生,祖籍甘肃省靖远县,曾祖父讨荒到宁夏,后定居聚宝堡(今惠农区尾闸乡尾闸村)。
雷启霖上学期间,时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教育。1925年,他与平罗县的中学生们一道反对贪赃枉法的平罗县知事王之臣,迫使其退赃款(银元2500个)以平民愤。1928年,在西安中山学院教育行政人员养成班学习,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30年春,在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学习,是宁夏旅平学生会骨干之一。1933年,他和宁夏旅平学生会的骨干积极支持孙殿英反对马鸿逵。1939年,他加入中共领导的宁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小组,利用在国民党宁夏省党部工作的身份,掩护中共党员李仰南、崔景岳开展工作。1940年,在重庆国民党中央举办的党政干部训练团受训期间,公开揭露马鸿逵的暴行,引起轰动,马鸿逵扬言要处置他。训练结束后,隐居在陕西。先后在西北农学院、陕西高陵中学任教,并和宁夏进步人士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反对蒋介石、马鸿逵的斗争。
1946年,雷启霖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国大制宪会议,提出了严整地方的议案,斗争矛头直指马鸿逵集团和国民党独裁政治,后遭马鸿逵秘密逮捕。马鸿逵还派人把雷启霖亲属9人关押、审问一个多月。爱国民主人士袁金章闻讯后,立即组织上海、南京等地的宁夏学生和同乡举行游行示威,召开记者招待会,多方呼吁营救。宁夏旅外同乡会和北京、陕西、兰州、青岛、绥远等地的宁夏学生、同乡也接二连三地发表呼吁书和控诉书,进一步揭露马鸿逵在宁夏的专制暴行,强烈要求释放雷启霖,严惩马鸿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迫使首都地方法院释放了雷启霖。获释后,他和袁金章在南京倡导成立了“宁夏同乡会”,并编辑出版了《宁夏呼声》《贺兰风》等刊物,继续进行反马鸿逵的斗争。1948年,雷启霖在南京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解放后,雷启霖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宁夏省委员会委员,宁夏省协商委员会秘书长,省民政厅副厅长,甘肃省银川专署副专员,银川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银川市协商会议秘书长,宁夏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革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常委,全国人大第二、三、四届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病逝,享年89岁。
叶松龄
叶松龄(1906~1961),石嘴山镇人。出生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幼年一边学打麻绳,一边上学读书。1926年,到宁夏师范(今银川市)求学。此时在冯玉祥部工作的共产党员在银川进行革命活动,创办了马列主义讲习班,叶松龄和一些进步师生曾听过共产党员刘伯坚等人的讲课,受到了一些先进思想的影响,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成为宁夏早期接触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之一。1927年,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吸收叶松龄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宁夏国民党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掀起“反共清党”活动,对共产党人进行迫害,中共宁夏特别支部被迫解散,叶松龄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后,叶松龄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石嘴山小学、石嘴山完小、宝丰小学任教员,还担任过校长。他工作认真,执教严格,强调从严育人,在教学中尽力让学生多学点本事。如教学生学好毛笔字、学习珠算,还教学生练点武术,经常带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等,让年轻人有个健壮的体格。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将来才能安身立业,有所作为,他经常给学生讲爱国救国的道理,揭露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罪行,教育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叶松龄在石嘴山完小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组织了少年战地服务团进行抗日宣传,组织学生上街头演活报剧、唱抗日歌曲,还教学生演练一些战时为前线服务的基本知识。
1938年前后,叶松龄先后接触了杨一木、李平山、李一尘(又名李宛)等共产党员。他特地向杨一木谈了大革命时期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要求党组织给予审查,以期早日回到党组织中来。对此杨一木表示理解,把他作为党在石嘴山开展工作的主要依靠对象,并把石嘴山完小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点。在此期间,叶松龄积极地参与党的地下活动。叶为人正直坦率,疾恶如仇,年轻时就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在宝丰、黄渠桥教学期间,村里曾有一地主吊打农民,还有一恶霸强占学校土地,他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斥责了地主的霸道行径,并让他们认罪道歉以平民愤。
1940年,马鸿逵又一次对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进行迫害。叶松龄也被捕入狱,敌人多次进行逼供,他始终没暴露地下党组织的人和事。1941年10月,经民主人士李冲和、徐宗孺等人保释出狱,回家之后从事打麻绳劳动。1944年,又在石嘴山镇小学当教员。
1949年8月,宁夏省解放前夕,中共宁夏工委为保证解放军顺利解放宁北,决定对郭永胜(郭栓子)部进行政治争取,派人通过李冲和、叶松龄等人做郭部的说服工作,为促郭永胜率部投诚起了一定作用。
为迎接解放军解放宁北,叶松龄在石嘴山镇自发组织起自卫队,保护粮库,收缴国民党散兵的枪支弹药,维护社会秩序等。为解放军部队进镇提供了有利条件,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叶松龄的工作进行了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叶松龄先后在惠农县、银川市等地工作,1953~1955年曾任磴口县副县长。后在平罗中学任副校长,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予平反)。1961年叶松龄病故,享年55岁。
李双双
李双双(1909~1947),又名李发祥,陶乐县五堆子乡人,1909年出生于贫农家庭。
李双双自幼在家中放牧、务农。1940年因家境困难到三段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带)做小生意。在此期间,他逐步接触了共产党在三段地的工作人员,经他们的启发和帮助,于1942年在三段地参加了革命工作。经过学习和训练,思想进步很快,逐步树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念。1945年在三段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考虑他曾在三段地做过生意,让他以贩土碱为掩护搞情报传递工作。李双双经常赶着毛驴以贩碱为名,在三段地、察汗淖、盐池、陶乐和三边等地活动,搜集国民党和马鸿逵等方面的情报,及时向三段地工委汇报。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怕吃苦,工作踏实。从陶乐通往三段地的主要路口,有马鸿逵的士兵驻守盘查,李双双带着党的宣传材料和文件,通过要冒很大危险。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他经常在夜间或刮大风下大雨时把情报送出去。李双双还注意做群众的宣传工作,在群众中培养和物色积极分子。1946年他在陶乐发展了两名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2月,马鸿逵部攻占三段地,中共党组织转移。党组织决定让李双双担任陶乐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陶乐县开展工作。国民党当局对李双双的活动有了察觉,派人监视他,把他列入逮捕名单。1947年5月,宁夏省政府通令陶乐县当局缉拿李双双。陶乐县警察局巡警会同乡、保长于当年6月19日将李双双逮捕。他们对李双双进行残酷拷打,把他吊在房梁上进行折磨,李双双表现出共产党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丝毫未吐露党的组织情况和机密。敌人活活将李双双吊死在房梁上,并残忍地把他的遗体扔到黄河里。李双双英勇献身,年仅37岁。
任天才
任天才(1919~1947),惠农县西永固乡李家庄人。
任天才父母早亡,家中靠二哥做长工维持生活,任天才幼年给地主当童工、放羊。1937年,本村一家地主花钱买通保、甲长将任天才抓去顶替自己的儿子到马鸿逵部队当了兵,在军队中同样受到歧视和欺压。任天才逐步认识到地主老财、国民党反动派、马家军都是欺压劳苦人民的,在他们的统治下,永无翻身之日。他萌发了逃离军队、另找出路的念头。他的班长李英选同情穷苦人,也有逃离军队的想法。任天才经常同他接触,一起商量出逃的办法。他们听说宁夏河东一带有共产党,是群苦人民的救星,于是经常留意寻找时机。1941年6月,任天才所在部队给家在平罗的士兵放假回家割麦子,李英选、任天才乘次机会东渡黄河去了鄂托克旗,遇到宁夏籍的农民刘安子,在刘的帮助下打短工糊口。1943年,任天才、李英选在鄂旗三段地遇到熟人邵文章,经介绍他俩去定边找回民支队负责人金三寿和王延,参加了革命工作。在这里任天才亲身体验到革命队伍与国民党统治的根本不同,首长平易近人,同志热情帮助,他内心迸发出革命热情,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经过学习和训练,派他跟随王延到鄂托克旗三段地一带搞地下工作。他住在一牧民家里,以干零活为掩护,经常赶着毛驴在鄂托克旗一带敌占区,搜集傅作义部队及国民党26师等方面的活动和情报。他克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接触地方的一些下层人员,从中打探各种情报,千方百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考验。
1944年,任天才参加了共产党,他更加努力工作,树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1946年,解放军某部准备袭击鄂托克旗保安部队,任天才由于熟悉地形,主动承担了为部队引路的任务,为消灭敌人立了一功。
1947年3月,马鸿逵在宁夏疯狂进行反共活动,集中几个团的兵力向三段地一带进攻。根据中共边区党委的部署,我军暂时实行战略转移,蒙汉支队撤离时,组织上考虑任天才熟悉当地情况,决定将他留下继续搞地下工作。在此期间,国民党已将任天才列入黑名单。1947年3月中旬,任天才到鄂托克旗大庙一带工作,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逮捕。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地下组织方面的情况,动用各种刑具进行残酷拷打和审讯,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任天才宁死不屈,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也未暴露自己党员的身份。组织上派地下联络员高美英去看望他,任天才对高美英说:“请你告诉党组织放心,我任天才是党的人,要死就死我一个,决不乱说、连累别人。”充分表现了对党的忠诚。敌人对他进行残酷的摧残,什么也没得到,就把他送往盐池县关押。再次对他审讯,毫无所获,又把他送宁夏保安局司令部军法处关押。在这里他碰到马鸿逵部队团长余正超,此人原是任天才当兵时的上司,经他的指认,敌人才知道任天才是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就把他作为要犯严加关押。任天才知道敌人不会放过他,决心为党的事业牺牲自己,对看望他的四弟说:“我是为咱穷苦人能过上好光景参加革命的,我死后你们不用难过,马鸿逵杀了我,他杀不绝共产党人,国民党马匪军的日子长不了。”1947年,任天才在惠农县黄渠桥(今平罗县黄渠桥镇)被敌人杀害,时年28岁。当地人民群众看到了任天才英勇就义的壮烈场面,赞颂他是“硬骨头汉子,共产党好样的”。
1953年2月6日,宁夏省人民政府追认任天才为革命烈士,将任天才遗体移葬烈士陵园。
刘堂琛
刘堂琛(1909~1985),字逸亭,平罗县宝丰镇人。幼年在宝丰镇小学读书,后进入山西大学学习。
1936年,刘堂琛大学毕业后,应聘在宁夏师范任国文教师,因对当局不满,被校方排挤辞职回家。1937年、1941年,经袁金章介绍曾先后在宁夏省民政厅、国民党惠农县党部工作。在此期间,积极参与雷启霖、袁金章等进步人士的反马鸿逵活动,为他们提供反马材料,撰写了《残酷的保甲制度》以及反对苛捐杂税等文章,揭露马鸿逵的反动统治。结识了共产党员马云坤、贺闻韶、李平山等,帮助他们安排住处,介绍工作,资助路费,掩护营救。为共产党在市境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
刘堂琛在国民党政府工作期间,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在反动统治的迫害下,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而奋斗,感触很深,受到很大教育。他认为办好教育可育人救国,决心从事教育事业。1942年以后,他先后担任宝丰小学、绥宁师范、惠农中学、石嘴山一中等学校教导主任、校长,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40余年。1946年,他在惠农中学任校长时,面临师资缺乏、校舍破旧倒塌而无法开学的困境。他四处奔走,呼吁县上和当地有钱人士资助建校,把自己的薪金和老父亲的一点积蓄捐给学校;同时带领全校师生参加建校劳动。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捐款、捐粮、捐木料等,经多方的筹划,建成一处新的校舍,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名额,受到群众的赞颂。为丰富学生和教师的课余生活,办起学校图书馆,并把自己收藏的600多册书刊,献给学校供大家阅览。
解放后,他在担任各个学校校长期间,关心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每逢分配或调进教师,他都主动和党支部商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安排教师工作时,量才使用,对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让其干别的甚至养起来,也不让在岗位上误事误人。他始终保持普通教师的身份,同教师一起备课,商讨教学方法。在石嘴山第一中学任校长期间,一方面团结教师,了解教师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有时拿出自己的钱物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另一方面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经常到教室去听课,深入了解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召开教学研讨会,经过他和教职员工的努力,石嘴山第一中学成为全区重点学校之一。1950~1953年,刘堂琛任惠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委、副主席,1960~1985年,先后被选为石嘴山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他始终关心和重视石嘴山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开会,还是下基层检查工作,经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各级领导认认真真地抓好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刘堂琛受到批斗和打击,但他能正确对待,不计较个人得失。重新工作后不顾年老有病,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格要求自己。1985年,刘堂琛病故,享年76岁。
刘润田
刘润田(1912~2009),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东塬木刘村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9月,刘润田、姚治一、胡光3个青年走向陕甘苏区,寻找中国工农红军。10月,在者天镇巧遇姚治一的小学老师、时任苏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人的张榜英,张吸收刘润田、姚治一、胡光参加革命。1936年3月,刘润田在新宁县杨塬子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后,曾任苏区新宁县土地改革训练班教员、武工队队员、游击队粮秣员、新宁县游击队十二支队政治指导员、由游击队合编的独立营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延安边区党校军事教员兼学员大队队长、陇东分区合水县宣传部长、关中分区新宁县及赤水县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延安保卫二团二营党总支书记、陕北警备三旅三营七连政治指导员、西北民族联军第六纵队三支队政治委员、宁夏省平罗县县长、西北工业学校校长、甘肃平凉市水土保持站站长、平凉市水利局局长。
刘润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两次入中央党校学习近2年,曾参加1935年陕甘宁边区的肃反运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的多次战斗。1936年12月,新宁县独立营驻平治镇,国民党地方军某营驻早盛镇,两军相距仅几十里路,双方常有摩擦。“西安事变”后,为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通过磋商,双方达成了谈判协议,条件是两军各出一人,在地方军营进行密谈。刘润田以营政委的身份,只身赴会。在密谈时,国民党地方军营长刘铁山声言部队司令员来了,要出去迎接,刘铁山刚出去,其护卫向刘润田开了一枪,击中右臂,敌人见刘润田未死,便说拉出去活埋掉,这时正巧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师开进早盛镇,地方军逃离。红一师将刘润田接到师部医院,经过一个半月治疗,伤好后回到苏区。
1946年9月,国民党胡宗南军队某部在宜君县将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民族联军第六纵队三支队包围在一个山头上,时任三支队政治委员的刘润田在指挥反击作战中,一颗子弹从头额骨穿过,倒在血泊中。下午战斗结束后,战友将刘润田抬下山,见头部血肉模糊,不省人事,认为牺牲了,就藏在山沟的一个炭窑里,身上盖了些麦草。第二天拂晓,战友们发现刘润田还喘气,为其洗血、上药包扎,随即送进部队医院治疗。医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全身麻木,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在医护人员两年多的精心治疗下伤愈,恢复了生活能力,回到了苏区。
1949年10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委任刘润田为宁夏省平罗县县长。到任后,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往平罗县接管组,接收国民党平罗县党部、县政府等机构。平罗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组建县人民政府办事机构和基层政权机构时,刘润田和中共平罗县委书记马俊杰选用部分留用人员和当地一批积极分子,经过培训,充实干部队伍,完成平罗县民主建政工作。1950年3~10月,刘润田带领干部和民兵队伍,进入贺兰山腹地,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惯匪郭栓子,维护了平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安宁。
刘润田参与领导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农业互助合作化工作。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为刘润田颁发人民功臣奖章1枚。2000年刘润田,享受正厅级及二等一级残废军人待遇。2009年11月17日逝世,享年97岁。
贺闻韶
贺闻韶(1913~1996),宁夏惠农区尾闸乡下庄子三队人。父亲从医,家庭殷实。自幼好学,1934年考入北平河北工学院土木系。
1936年,贺闻韶在校读书期间,秘密参加中共外围组织——民族抗日青年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他被党组织选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宁夏,在黄渠桥完小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由于叛徒告密,马鸿逵派便衣特务到黄渠桥抓人,因及时发现,和其他几位党员分散离校。贺闻韶从石嘴山渡口过黄河到内蒙古绥远找党组织,在傅作义部队任少校军需官。后与内蒙古大青山抗日骑兵团取得联系。利用工作之便,为抗日骑兵团偷送马鞍、军械等,被军统特务发现,险遭处决。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傅部驻扎北京时,多方寻找党组织,到1948年,与在北师大工作的宁夏籍中共地下党员蒋佰蕙、冒海天等取得联系,随后,经蒋佰蕙介绍,第二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随傅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因国家建设需要,所在部队成建制转为建工部八局八公司,调派内蒙古包头市从事地方建设工作。转业后,先从事技术工作,后调任创办该公司职工子弟中学并任校长。在包头市教育界享有盛誉。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定为“叛徒”,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1970年,重新工作后,先后任包头市四中副校长、校长,直到1985年离职休养。1996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辞世,享年83岁。
苏正德
苏正德(1914~2001),出生于陕西扶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苏正德与哥哥离家讨饭。1929年6月,到甘肃西吉县的西吉滩王家庄,先给苏家放羊,后给苏家当儿子,改傅姓为苏姓,取名正德。
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陕北接应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到西吉滩王家庄时,苏正德与西吉县的李占荣等2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军后,苏正德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警卫连。1936年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向东挺进到宁夏同心豫旺城时,将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士和被俘虏的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冶成章旅的100多名回民士兵编成一个回民连,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1936年11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武工队,在甘肃环县山城堡,将胡宗南第一军七十八师包围。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歼灭胡军七十八师1个旅两个团,同时还击溃了在惠安堡的胡军两个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回民连编入陕北警备三团,驻清涧县,担负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泽东主席的任务。1938年4月,苏正德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转入中央党校。党校结业后,将几十名回民学员编成3个宣传工作团,到边区回民聚居的地方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同年底,宣传工作队回到延安,苏正德被分配到定边回民乡当文书。1940年2月,苏正德进入延安民族学院三十七班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0年3月,苏正德由马安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苏正德被分配到定边县公安局任文书、助理员。1943年2月,苏正德调入八路军回民骑兵团工作,先后任班长、司务长等职。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了延安。回民骑兵团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战斗。回民骑兵团历经数十次战斗。苏正德都冲锋在前,多次负伤,受到多次表彰。1950年,获得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1枚。
1949年7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西吉县白崖区区长、西吉县税务局局长、粮食仓库主任、工商科科长、监委副书记等职。1960年3月,调大武口选煤厂任科长。
1964年6月,苏正德离休定居平罗县城后,任居委会主任9年,只尽义务,分文不取。2000年后,享受正厅级待遇。2001年去世,享年88岁。
戴玉玺
戴玉玺(1915~2009),平罗县城关镇合作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以种地和卖豆芽菜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农村建政时被选为村长,1950年被选为一区三乡的农会主任,1951年被选为乡、县、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被评选为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平罗县代表大会代表(蝉联到1956年)和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蝉联到1960年)。1951~1959年,9次出席县劳模大会;1951~1955年,5次出席省劳模大会;1951年、1953年、1959年3次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在抗美援朝捐献活动中,戴玉玺走村串户,进行宣传动员,使全村农户踊跃捐献粮食、人民币等各种财物,其中任国宝捐献出50两重的银元宝两个。1953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他参加赴朝慰问团,代表祖国人民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到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接见。
1951年春和1952年春,政府发出“发动群众,调剂余缺,解决贫困户春耕困难,以发展生产”的号召。戴玉玺两次带头拿出余粮420公斤,发动群众调剂出余粮二十二石五斗,解决56户缺种子和口粮的农户的需要。1951年,戴联合村里7户没有牲畜的农民,组织起全县第一个变工组,互助互利,整地备耕,开展生产。发展成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他被选为组长。在完成各种农活的同时,开展副业生产。他向银行贷款400元,买来两头驴,租来3盘磨,在城里开了1个磨坊。这年,组里种棉花20亩,办起1个轧花坊。由于互助组成绩突出,他被评选为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初,他又组成一个由12户农户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他被选为社长。他组织剩余劳力,办起粉坊、油坊,弹花坊,组建胶车运输队,在大武口沟建了一个小型石灰厂。设立种马1匹、关中驴1头的配种站。秋后分红时,人均分小麦300公斤、糜子75公斤、胡麻油25公斤,户均分现金320元。这个事实教育了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初级社扩大到37户158人。
1953年,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所提高,小麦平均亩产200公斤,比1952年亩增50公斤。秋后分配时,全社除完成公购粮35000多公斤外,每人平均分小麦300公斤、糜子100公斤、豆子50公斤、胡麻油12.5公斤。由于农业社的扩大,在姚伏、渠口和本社各建砖窑1座。组成建房修缮队,利用骆驼组成驮运队;组建木业组、铁业组、鞋业组、自行车修理组。当年获得好收入,男全劳力人均分400元,半劳力人均分240元;女全劳力人均分360元,半劳力人均分170元。1954年,有728户3230人入了社,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联社,他被选为联社主任。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选为社主任。在官渠口培植新果园93亩。到年底,拥有了30人的农具厂、11人的缝纫组、8人的鞋业组、10人的弹花组、4人的织袋(毛口袋)组、9人的鸡鸭场(养鸡520只、鸭300只)、120人的修缮建房队、5人的粉坊(兼养猪)、5人的油坊、5人的磨坊、8人的石灰厂、11人10辆大胶车的运输队、3人管理的配种站。另外有砖窑3处,每处有砖窑3~4座。还办起医疗站、接生站、发动群众入股,建立信用社。
1956年1月,他被调任县农林科任副科长。1958年,任前进公社红星大队支部书记。1960年1月,红星大队改建为平罗县红星农场,他任场长。1963年,红星农场改建为平罗县园林场,他任场长。1979年,他担任县渔场场长,1980年退休。2005年病逝,享年90岁。
雍民飞(雍生善)
雍民飞,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平罗县庙台乡通丰村。1933年,毕业于宁夏省立第一师范。1935年2月~1940年4月,在平罗县黄渠桥二完小当教师、校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贺闻韶、王振刚回到黄渠桥,雍民飞留王振刚在黄二完小任教,将贺闻韶介绍到平罗县城一完小任教。王在雍校长的支持下,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后改为“抗日战地后方服务团”),团下设歌咏组、演讲宣传组、话剧组、壁报组。大唱抗日歌曲,编排抗日话剧,在平罗境内巡回公演,激起了全县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1937年冬,中共宁夏工委书记杨一木来到黄渠桥,雍校长知道杨一木的身份后,依然邀请杨一木到黄二完小任教。在雍校长的配合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12月,杨一木被特务发现,特务没有抓到杨一木,就把雍民飞抓进牢房。特务用刑审讯雍时,雍只有一句回答:“我知道杨一木是教员,别的事我一概不知。”雍被关押7天后,被当地绅士李冲和、张进贤、安根寿保释。1940年4月,宁夏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平罗警察局长郭忠厚带宪兵等到黄渠桥抓捕郭英教时,前一天由雍民飞、童山斗护送郭英教过黄河进入绥西,敌人扑空后,在平罗、黄渠桥、石嘴山逮捕了雍民飞等20余名进步人士。雍民飞等押解到银川宁夏军警督察处班房,后被关押在宁夏第一监狱,雍在狱中受尽了酷刑,宁死不供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49年1月,被保释出狱,坐了8年零8个月监牢。
新中国成立后,雍民飞进入西北人民大学学习,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后在甘肃工业厅、宁夏工委、宁夏建筑工程学校、宁夏党委、宁夏党校任职。
张进财
张进财(1920~2004),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大洛乡(今思德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到川陕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7月,大洛乡的张思德(张进财的侄子,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而召集的会议上做《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带领张进财等14名青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其下属的独立营服役。1934年,部队开到巴中通江时张进财生病,住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医院。病好留医院当护士。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开到松潘石岗洞时,部队严重缺粮,组织小分队上山找粮,在途中遭到地方反动派武装伏击,张进财右大腿连中两弹,在红军医院疗伤。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长征到懋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张国焘擅自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南下川康地区,在川康边境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长征到甘孜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与接应两个方面军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会师后,三大主力部队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军,第四方面军到海原县的黄羊坪,遭到马鸿宾部队的堵截,张进财所在的后勤连担任后卫,被马军团团围困,经过激烈的战斗,因敌众我寡,在子弹耗尽、无任何援兵的情况下,全连近百人被马军俘去,关押约一个月后,马鸿宾下令释放,宣布想回家的回家,不想回家在马家军队当兵也行。张进财不愿在马家部队当兵,被释放后,找不到红军,回家路途又遥远,年仅16岁的张进财只好听当地群众的指点,沿着人烟稀少的山区沿门乞讨,进入贺兰山石炭井,在深山给私人煤窑背煤避身过日子。6年后,用背煤时积攒的钱,置了个货郎担,沿贺兰山东麓村庄叫卖维持生活。
1949年9月平罗解放后,在崇岗落户。1950年,张进财和当地穷苦农民之女张桂花结婚。土地改革时分了土地,以农为生,生育3男1女。1990年之前,张进财回四川仪陇县反映自己的情况,仪陇县人民政府向平罗县证明张进财确属1933年7月与张思德同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平罗县民政局于1991年给张进财享受离散红军优抚补助金。
1991年3月,四川仪陇县民政局局长一行3人在平罗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崇岗乡崇富村探望张进财,并介绍道:“和张思德一起当红军的15个人,在世的只有张进财一人了。”2004年去世,享年84岁。
王延
王延(原名沈耀龙),生于1921年,惠农县西永固乡蛟龙口人。1938年春,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走街串户卖书报,传送进步书刊,为党组织当联络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0月,经李平山、李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党组织派王延到黄渠桥北校以上学做掩护,恢复少年战地服务团,组织学生上街下乡唱歌曲、演节目、组织演讲会、张贴漫画,宣传抗日。后因马鸿逵的特务盯梢,党组织决定让王延、李平山离宁到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
1942年,党组织派王延到鄂托克旗三段地负责党的工作。他利用油坊掌柜的身份,接触群众,培养骨干,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同时为边区办运物资。并先后在银北的贺兰、平罗等地建立起了党的组织。1947年3月,王延在内蒙古鄂托克旗三段地被捕,后被押送到宁夏看守所,惨遭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和党组织的秘密。1948年4月,王延转往监狱。在狱中,他团结、鼓励狱中战友坚定信心,迎接宁夏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延获释,他到三段地找到了党组织。1950年,党组织恢复了王延的党籍。解放后,王延历任中共宁夏省委统战部处长,中共惠农县委代理书记、书记,自治区农业厅技术推广处处长,自治区气象局局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一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84年,到自治区民委工作。1986年离休。
于进贤
于进贤(1923~1998),1923年8月出生在山西省应县清凉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投身革命,任解放区应县人民政府交通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1月,于进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山西省太原教导团二营三连、西北野战军独立师炮兵营三连、宁夏军区炮兵连、宁夏军区教导队、宁夏军区干部学校、惠农县兵役局、平罗县人民武装部服役。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学员、副队长、招待所所长、科长等职。曾参加解放华北、解放西北战役的多次战斗,数次负伤。在解放太原的攻坚战中,战绩卓著,荣立二等功1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担任副连长时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战士打成一片,亲如兄弟。在军政训练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贡献。1953年,出席了北京“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在宁夏军区从事后勤工作时,恪尽职守,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55年,甘肃省军区授予他“解放奖章”1枚。在惠农县兵役局和平罗县人民武装部任科长期间,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指示,在民兵训练中亲自做示范动作,与民兵一起摸爬滚打,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贡献。他多次带领民兵抗洪抢险,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死,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1962年,转业到平罗做地方工作,曾担任县农机公司经理、县总工会主席等职,始终保持和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老作风,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业务,先后7次受到自治区、市、县表彰。199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1998年8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75岁。临终立下遗嘱:“后事从简,遗体火化,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子女遵嘱,民皆称颂。
韩乐业
韩乐业(1927~2008),字欣斋,号青龙。生于山东省寿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宁夏水彩画学会副会长、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石嘴山市书画院艺术顾问、平罗县文联名誉主席。
韩乐业自幼受父兄熏陶,酷爱美术,少年时期拜师学习水墨画。早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安旅行团从事舞台美术及战地宣传工作,此间有幸求教于黎冰鸿、王德威等著名画家,聆听名家指点,绘画技法大有长进。1950年,经组织介绍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1954年毕业,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育工作。后调入北京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宣传部《煤矿画报》任美术编辑。
1958年,韩乐业到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60年代初,调往平罗县姚伏中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开始水彩画的探索。1961~1985年,在平罗县文化馆工作。
韩乐业的作品曾多次在区内外画展中展出,并参加西北五省区美术画展、西北省区文史研究丝绸之路书画展,还不断有作品在《宁夏日报》《朔方》《宁夏美术》等报刊发表、获奖,他的作品《秋色》被国外友人喜爱收藏。1965年,在宁夏举办“韩乐业水彩画展”,并印成册当礼品馈赠美国科罗拉大学两位教授珍藏。1996年11月,水彩画在日本浜田市展出。1991年4月,他的水彩画被遴选装饰169—170次(北京—银川)列车。
韩乐业从事美术事业40余载,除了不断地创作外,还把普及美术教育,培养美术人才视作重任。在平罗文化馆工作期间,无论工作条件多么艰苦,他总要满怀热心积极创造条件,举办美术讨论及美术学习班。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美术学院。2008年病逝,享年81岁。
侯留存
侯留存,1928年出生于陕西省佳县木头洛镇木头村一个贫困家庭。1939年6月,11岁的侯留存与父亲同时参加八路军,在警卫一团做勤务工作。1940年,侯留存被分到团卫生队,给队长陶光忠当勤务员,尔后为陶队长带孩子,陶的妻子黄克萍是医生,又是文化教员,教侯学文化。1945年,侯留存在卫生队当护士;1946年3月,任护士长,半年后任卫生排长;解放战争初期,在三边军分区卫生队护理保卫延安战斗中负伤战士;1947年,在八路军总后医院学习外科手术;1948年6月,回到三边军分区二团三营任医疗队长;1949年秋,调西北独二军(后改称独一师)二团三营当军医;1951年秋,到兰州军区进修医学,一年后回到独一师;1955年,在国营前进农场二场卫生队任卫生队长;1959年,任平罗县人民医院院长。
侯留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救护伤员做出了贡献。转业到平罗县医院后,着重抓医护人员素质培训、组织管理、医疗器械等配置工作。先后组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化验室、门诊、住院部等科室。购置了发电机、X光机、心电图机等,床位达150张。在20世纪60年代,平罗县医院规模与医疗水平,在银北地区独一无二,侯院长带百人的医护队伍,履行“白衣天使”的使命,还为病人献血,送衣送饭,为贫困病人捐钱,深受广大群众的赞扬。1982年离休,2008年4月3日病故,享年80岁。
林秀凤
林秀凤(1933~2002),女,浙江省仙居县人。1959年,支边来到宁夏。任平罗县城关一小校长、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曾兼任平罗县妇联常委、石嘴山市妇联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数学研究会理事、石嘴山市中小学数学研究会理事。
在担任校长期间,积极开展“三抓二坚持”学校优化管理。“三抓”:“一抓”领导班子建设。建立领导班子的学习、会议制度,使一班人成为团结战斗、锐意改革、富有开拓精神的领导集体。“二抓”骨干。建立两周一次党团员学习制度、一月一次生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抓”改革。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设“三算”“听说”课实验班,成绩名列全区前茅。最早进行数学、语文“考试教学法”的试验。改革考试方法,语文考听、说、读、写能力和字、词、句、篇及结构方面内容,数学考笔算、口算、珠算和应用题分析能力,改变过去一张卷子定分数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学校重点抓“双差生”的转化工作,规定每个教师一学期教育好1名“双差生”。学校牵头,由司法局、妇联、共青团、派出所、家长代表参加成立“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学生在校内外及家庭的表现,听取有关教育意见和要求。从1983年开始,每年寒暑假,都把学生交居委会管理,并把假期学生活动内容与要求印发给居委会。开学时,学生必须带居委会的鉴定才允许报到,做到学生在校有人教、校外有人管。1985年暑假,开办家长学校,使全校1000多名家长系统地学完了《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十二讲》等教材,以后凡新生入学前,父母都要先进家长学校学习。多数家长改进对子女溺爱、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
平罗城关一小多次被评为县、市、区先进学校,县、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县、市、区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授予“百所优秀家长学校”之一。先后撰写发表《改革考试方法的尝试》《我们是怎样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师实行招聘制、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谈谈数学应用题中的图解问题》《小学数学第四册应用题教学建议》(获市优秀论文奖)、《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体会》(获市优秀论文奖)等论文。1978年以来,20多次被评为县、市、区模范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1979年、1983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病逝,享年69岁。
秦克温
秦克温(1936~2014),笔名秦中吟,宁夏平罗人,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于平罗县城关镇。1952年毕业于平罗县简易师范学校,在平罗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1952年6月在《宁夏日报》发表处女作新诗《水利工地红旗飘》。1956年考入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石嘴山市文化局创作员,1979年调任《宁夏日报》高级编辑。1998年退休。秦中吟担任很多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宁夏诗词学会、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夏风》诗刊主编,连任宁夏作家协会六届理事,北方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宁夏社科联学术委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在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诗词、文章等2000余首(篇)。诗词选入《中华诗词年鉴》等50多种选本。著有《飘香的黄土地》《爬格者的情思》《秦中吟抒情诗选》《秦克温文学评论集》《诗的理论与批评》,古体诗集《朔方吟草》《塞上新咏》《攀登兰山》《诗论新篇》,散文集《诗余纪事》,长篇小说《梅花开了杏花红》《一把手与千手观音》等。1990年,主编出版宁夏第一部诗词集《塞上龙吟》。1990年5月,主编宁夏日报《夏风》诗词专版。1993年,主编出版《夏风》诗词专刊。1994年10月,主编出版大型诗词集。1995年,组织在银川召开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并主编出版大会诗文论集《重振边塞诗风》。1997年,主编出版《沙坡头古今诗词选》。2002年,主编出版《古今宁夏旅游诗词精选》《中国西部开发诗词大典》。作品获自治区及全国、国际性奖50余次。被誉为中华当代诗词西部诗领军人物,被国际炎黄文化协会授予突出成就奖,被华夏新诗研究会授予终身奉献奖。
陈俊
陈俊(1939~1993),中共党员,平罗县渠口乡正闸村人,生前系平罗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俊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平罗中学、银川一中。1959年,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银川一中,被宁夏大学物理系录取。上学期间他学习刻苦,积极要求进步,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196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平罗中学工作。他任劳任怨地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长期承担物理课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近20年,曾任平罗中学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工会主席、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等职。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他连续教过的四届毕业班,物理高考成绩遥遥领先。1980年,他所带的班高考成绩超全区平均分30多分,在全区名列第一;1981年和1984年两届毕业班的高考成绩,分别超过全区平均分数21分、23分。陈俊成为全区高中物理教学界最有影响的教师,多次受到教育厅的表彰奖励。
他不断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加自治区教研室组织的宁夏中学物理课本的编写工作。1985年,他写的《怎样进行高考物理总复习》一文发表在《宁夏教育》第五期上。1986年,《关于牛顿定律的几个问题》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并获宁夏物理学会第二届优秀物理教学论文二等奖。为了提高平罗县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陈俊曾为平罗县物理教师举办过两期培训班,历时40多天,还为平罗县教研室编写过200道物理复习题,后登载在平罗县的《教学实践》上,他成为许多教师教学上的良师益友。
陈俊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改革学校管理。他亲自起草、修订和主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优秀生,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陈俊多次被学校、县、市、自治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国家教委授予陈俊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享受部级劳模待遇。先后当选为中共平罗县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平罗县第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石嘴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石嘴山市第八届人大代表,自治区第七届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职责,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意愿。1993年7月23日,由于所乘坐的飞机在银川机场失事,陈俊不幸罹难,享年54岁。
郭光沛
郭光沛(1937~2012),生于1937年,四川人,1959年8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
1959年毕业后,在自治区体委工作,同年12月到平罗中学任教。多年担任学校业余体育训练队教练员,坚持从严执教,科学训练,所带体训队员多次在自治区运动会上打破纪录,为平罗赢得荣誉。1975年,被评为自治区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全国业余优秀教练员;1979年,被评为自治区体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受自治区革委会表彰奖励;1981年,获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83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传统项目先进个人;1984年,获自治区专业技术工作突出贡献奖,同年,被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1985年,被评为自治区模范教师,获自治人民政府晋级奖;1987年,受到国际田径联合会表彰。1994~1998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练员,获得记功奖;被评为石嘴山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练员。著有多篇中学体育教学论文、业余训练经验文章,其中两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论文,《要重视中小学体育工作》一文被西部经济文化研究院评为特等奖。2012年病逝,享年75岁。
丁一波
丁一波(1938~2002),笔名沙波,回族,平罗县渠口乡永光村人。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宁夏科普作协理事、《宁夏谚语卷》副主编、《西北民俗》《贺兰山》杂志编委、石嘴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县政协委员。
1958年开始在《宁夏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截至1985年,丁一波先后在《宁夏日报》《宁夏群众文艺》《西北民兵》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多篇、散文15篇,其中《乡村短笛》获1982年全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山丹花》获1985年全区第一次科普优秀作品奖。
丁一波在诗词方面也有较高造诣。1959年11月8日,《宁夏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作,后有多首诗歌发表和入选诗集。先后发表科普散文、知识小品30余篇,《回族村童吹哇呜》获中国儿童发展征文三等奖。
他致力于回族民俗与回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乡土》《采风》等报刊发表回族民俗与回族文化作品数百篇之多,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11月15日,丁一波归真,享年64岁。
邬显达
邬显达(1938~2010),字鹏冲,出生于上海。1958年,由上海支宁来到平罗,在头闸学校任美术教师兼教导主任,后在“五七”干校、县文教科工作数年。1970年调入平罗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
邬显达自幼喜爱美术,更喜爱练习书法。工作期间,他潜心钻研习练书法,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是平罗地区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艺术成果颇丰。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石嘴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平罗县书法家协会顾问,平罗县老年大学书法班指导老师。
邬显达从事书法艺术近半个世纪,他不仅自己努力奋发,而且把培养书法新人作为己任。通过学校教育、办培训班、老年大学指导等形式,先后培养各类书法爱好者近400人。
他有多幅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展并获奖,曾获首届“山谷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全国书画摄影艺术大赛一等奖、第一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赛金奖等。部分作品被东坡书画院、宁夏文史研究馆、自治区统战部收藏,其作品被编入《中外书画家作品集》《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2002年,邬显达被平罗县委、政府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10年病逝,享年72岁。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