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生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2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人生礼仪
分类号: K891.43
页数: 7
页码: 1506-15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人生礼仪如、婚嫁、丧葬、喜庆、禁忌等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人生礼仪

内容

一、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男女婚姻无自由,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大体经过议婚、订婚、嫁娶等过程。议婚,也叫提亲。男龄16~17岁,女龄15~16岁,父母开始考虑子女的婚事。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家长同意,即开庚帖(生辰八字)送至男方家。请阴阳“合八字”,如两人的庚辰有冲犯,婚事便作罢,如两人庚辰无冲犯算“合婚”,便确定联姻。订婚,双方择定吉日,男方家请媒人与陪伴人,将事先说好的彩礼和衣料装进红盒子,包在红包袱里拿到女方家,女方家设酒宴招待来客。结婚之前,选定吉日“抬礼”,即送未拿完的彩礼或衣料。结婚的良辰吉日由双方择定,一般为农历“三、六、九”日为佳。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设宴待客,曰“待添箱”。是晚,女子住在亲友家,曰“躲灰”。女子出嫁时,除穿着打扮化妆外还用线将脸上的汗毛勒净,曰“开脸”。把发辫绾髻盘在脑后,曰“冠戴”或“上头”。别簪戴花后,头脸蒙红巾,曰“盖头”。女方陪的嫁妆有衣服、化妆品、箱、柜等,必陪之瓷盆,曰“子孙盆”,实则为尿盆。娶亲时新郎不到女方家,只去一男,曰“催妆人”,一女曰“娶亲人”。女方送亲者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称之为喜客。娶亲时,男方必带之物有20个白馍馍,曰“离娘莲花馍馍”,红包袱内裹内衣和棉裤,棉裤有“金银满库”之意,猪、羊肉各1方(每方约两公斤),酒2瓶,妆奁等。有钱人家娶亲用轿子抬或乘轿车,一般人家坐马、牛、驴车,车厢搭成棚子,上面用红色毯子遮起来。穷人骑马、驴,只在马、驴头上挂红彩子。新娘起程时,由同辈哥抱上车或马。如有娶亲相遇,双方新娘交换红裤带。新娘到来之时,男方亲朋与新郎上前迎接,并放鞭炮。男方家的水井、碾、磨、大石头、大树上均贴红纸条,以免冲喜,新娘下车忌脚沾土,由铺在地上的红毡步入洞房。洗尘、吃下马饭后拜天地,即行婚礼。婚礼场所设在庭院,八仙桌上摆一装满粮食用红纸封口的斗,曰“宝斗”,设一烧香炉。新郎与新娘在司仪主持下行跪拜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时用五色粮食撒新娘并撒向四方。进洞房后新娘坐帐,即炕上撒满核桃、枣子,上面苫被子,新娘默坐一会儿,新郎挑去新娘的盖头,男女始见面容。挑去盖头后,夫妻行合卺礼,即一杯酒各喝一半。新娘婚后前3天少吃喝,不出门。有钱人设酒宴待客3天,一般人家待客1天,穷人家只用便宴招待喜客。贺喜亲朋好友赴宴时均送礼,其钱数不等,重礼尚往来。送亲的喜客第二天摆早饭,将带来的油果子、糖茶摆上桌子以示答谢。第三天新娘认大小,跪拜长辈。第四天新娘回门,新郎同行,新郎烧香跪拜岳丈祖先灵位、跪拜长辈,也叫认大小。当天返回,有一月不空房之风俗。
  联姻讲门当户对,富人一般不与穷人结亲。家穷的男子无钱娶妻而打光棍。穷人家无力抚养的小女孩,送给有养活能力的家庭当童养媳。有两家互换女儿给儿子做媳妇的,有女无儿招男子为婿的。有妇女丧夫守寡不再改嫁的习俗,即便再嫁,也不正大光明的操办,而是偷娶或夜间刁抢。还有一夫多妻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婚姻法》颁布,旧的婚姻制度与习俗逐步革除。男女婚姻自主,婚礼习俗日渐走向简化和健康。到20世纪80年代后,男女自由恋爱成熟后,经介绍人牵线,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到男方家看家,举行订婚等礼仪。结婚日期一般是阴历的“三、六、九”日,逢年过节或双休日的时候也可结婚,还有旅行结婚的习俗。婚事花费超前,衣料要中、高档,摆设要组合家具、沙发、席梦思床、录音机、电视机;生活条件较好的还有金项链、金戒指、录像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2000年后,农民进城渐成趋势,娶媳妇须在城里买楼房,甚至还有购买小轿车的。娶亲工具也经历牛马车—自行车—手扶拖拉机—大卡车—大轿子车—面包车—小轿车—高级小轿车。待客宴席的规格越来越高,由10大碗变为12齐、“八大八小”(凉盘、热菜各八),更有20道菜者,由素菜、猪羊肉为主的宴席,变为猪、羊、牛肉加双鸡、双鱼,城镇待客席必上海参、鱿鱼等。烟酒一般为中档。亲朋贺喜送礼无定数,一般20元、30元、50元、100元、200元不等,嫡亲、挚友有送数百元至千元以上者,有“人情不是债,提起锅来卖”的情分观念。到2010年,礼金在100~200元。
  回族婚事,须经提亲、相亲、看家、订婚、登记、娶亲、送亲、闹洞房等过程,与汉族婚俗大同小异,其不同在于:订婚,谓之“提盒子”,是日男家款客,或结合过“乜贴“请阿訇和长辈同媒人携彩礼、衣物、首饰、包裹、茶糖、肉方等一应物品至女家,称“送盒子”。女家亦于同日借过“乜贴”请阿訇和长辈迎候,称“接盒子”。仪式是先由送盒子的阿訇简要讲述订婚意义,当众宣布肯定婚姻关系,祝愿双方恪守婚约,率先向女家道“色俩目”,表示祝贺。接盒子的阿訇或长者,以大致相同的内容“回话”,并表示热烈欢迎,最后互道“色俩目”,礼成,入席。
  结婚前一日,男女都要洗大净。新娘洗浴称“离娘水”,同时请能手为之“开脸”,即用线绞去面部、颈部的汗毛,使之眉清目秀。
  念“尼卡哈”(证婚词)是回族婚礼的主要特点,在《婚姻法》实施前,只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成合法夫妻。现在是阿訇首先验看或宣读结婚证,无证者不予证婚。看证后,分别向男女双方讯问是否自愿,得到肯定答复后,令新人念“清真言”一遍,如不会,可教念。然后提出要求与祝愿:常洗“乌苏里”(大净)保持身心洁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搞好工作,注重礼节,努力上进等。最后念“尼卡哈”。主要仪式告成。
  新婚次日,晨起沐浴,新娘认大小。新郎新娘回门,到岳父家拜见女方叔伯长辈,各家招待,并赠以少量钱物,谓之“封头”。一般两个“主麻”(半月)新娘归宁,一周返回,谓之“转对月”。回族婚礼,不贴对联,不放炮,不吹奏鼓乐。婚宴不动烟酒。个别必需烟酒者,另席招待。亲朋贺喜送礼,礼金与汉族相同。
  二、丧葬
  汉族旧的丧葬礼仪,也叫“白事”。亡人在咽气前,都要给洗手、脸、脚,男的剃头,女的梳头,穿未沾过身的新衣服。忌穿皮衣和装毛的棉衣。咽气时嘴里含一枚硬币,曰“口含钱”。咽气后整形,让口眼闭合,然后头向门停在铺谷草的高床上,脸蒙白纸身盖白纸。头前设一小桌,摆一碗米饭,上插一双筷子,曰“倒头饭”。摆馍馍、水果、菜等供品,摆5个小面饼,曰“打鬼饼”。还设烧纸圈、烧香炉、点长命水灯等。孝子守灵,即尸体边铺麦草,孝子昼夜爬跪之上,一则陪尸体,二则向吊唁者叩头。亡人抬下地后派人到亲戚家报丧,并请阴阳或和尚批秧,即讣告类的文书,张贴在门外,孝男孝女披麻戴孝。未出五服的晚辈人都戴孝。一般停尸3~5天入殓。还扎寿纸、童男童女、驴、车、花、鹤等纸货。请阴阳、和尚或居士设坛做道场,诵经超度。出殡前,女婿、外甥致祭,亲戚点纸,宣读祭文,览挽联、挽幛、花圈、纸货。起灵时放鞭炮,鼓乐奏哀曲前行,纸货随之,由8人抬灵柩,孝子扛引魂幡扯纤,手持丧棒而行。一路撒纸钱,过桥、穿马路、歇缓时烧纸钱。以家族立茔地,由阴阳划墓穴,结发夫妻合葬,坟墓成圆锥形。送葬这天设素席待客。头七内天天烧纸,之后每七天烧一次纸,至“七七”止。春夏秋冬入季前18天不葬埋亡人,曰“土旺”,先在地面厝起来,土满后择吉日葬埋。
  回族人亡称“无常”或“口唤”“归真”,忌说死,称人死断气为“咽气”。尸体谓之“埋体”。咽气后,由亲人或阿訇替亡人轻轻整形,使其肢体平躺,手指伸展,口眼闭合,然后停于地上或木板上,头朝北,面向西,由亲人或阿訇守护。凡出幼(男12岁,女9岁为“出幼”)埋体一律隆重对待;未出幼者,葬礼较简。实行土葬,不用棺木,如在外,宜就地安葬,不披麻戴孝。禁号啕痛哭。主张速葬,最好当日入土,情况特殊者,也不得超过三天。回族视送埋体为“行好”,乐为任何亡人义务建坟或提供有关劳务,谓之“散苦”。通过探望埋体,嗟叹人生之短促,死亡对每个人并非遥远,要及早检讨过失,端正品行,多行善事。一般埋体,自动前来送葬者不下几十人,专请阿訇、亲属数人至数十人。
  送埋体,众亲友动手造坟,先挖南北向长坑,用土坷垃或炕面子围砌内壁,上为拱券顶,内空以人体能躺下跪起为度,外抹以泥巴,暂留南门洞备用。
  坟备好后,亲友、阿訇到齐,即行“着水”(洗埋体)、“穿卡凡”(裹尸),男埋体请阿訇及至亲3~4人着水,女埋体则由年长而清廉的妇女为之。不论生前贫富贵贱,一律以白布裹尸。
  站“者那则”(行安葬礼),在场院、寺院或坟地,先以《古兰经》或钱为亡者赎罪,叫“转费达”,继之置埋体于前,头北面西,送葬者脱鞋排班立于其后,由教长在前率领,为亡者做简短祈祷。
  阿訇将埋体头向北放入坟坑,面向西露出卡凡,叫“下埋体”,最后速封坟门,同时诵经。丧主根据自愿和量力原则散乜贴。
  着水、站“者那则”、下埋体的人选如亡人有遗嘱,则必遵行。
  送过埋体,根据各家所遵从的不同教派和家境穷富以及亡者的身份等,进行略有差异的纪念活动。宵夜,送葬当日晚间的悼念,念“早亥提”,次日晨念《古兰经》有关部分,这两项都简单。走坟,直系亲属(或偕同阿訇),每日早晚在坟前和家里念经,至四十日止。五日、十日、头七、二七、三七,月头、四十日、百日、年头,均有纪念活动,唯三七较隆重。一为记念亡者,宰牛羊为牲,诵经款客(舍散),二为慰问生者,亲友齐集“做七”吃席,兼有转悲为喜之意。百日后,视情况逢月头、年头,常过“乜贴”,以示“纪念”。
  三、喜庆
  回、汉族妇女生孩子,称“坐月子”。产房门上挂红布条,一月内忌外人进入。生育第三天亲邻送汤,满月时请亲邻吃长面,谓之做满月。贺喜者送衣服、鞋、帽、玩具之类礼品。有吃长面或设酒宴待人之风。
  汉族老人年满60岁,子女给老人祝寿。老人穿新衣坐寿堂,接受子女、宾客的祝寿,设酒宴待客。祝寿的朋友送寿桃、寿幛、现金等以示祝贺。
  建房与乔迁,盖房动工择吉日,梁上挂红布,上房泥亲朋帮忙后吃油饼,竣工设酒席宴亲朋,谓之“洗泥”。进入新居择吉日,在居屋内外放鞭炮,设宴招待前来祝贺乔迁的亲朋。回族只有在乔迁时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的习俗。
  四、人际交往
  回、汉族人民崇尚礼仪,相同之处甚多。儿女独立生活后常探望老人,同堂生活者每日首次见老人必问安。老人出门或归来,儿女必迎。儿女出门或办重要事必和老人商量。行路时长辈在前晚辈在后。路遇亲友或熟人,骑马、坐车者必下来,互相握手问好。回族男女老少见阿訇与老者均道“色俩目”。见亲戚按辈分称谓称呼;与老者交往,即使互不相识,也按性别年龄称老大爷、老奶奶、老姨妈、老姨爹、老叔、大哥、大姐、老师傅、同志、先生等。与人言谈不直呼其名,不打断别人谈话(即不接下句)。对孤独、老幼、残疾病患者,常带礼物看望。客人到,笑迎入室。汉族人民敬茶点烟,进餐时客人或长辈坐首席,客人先动筷子,从上到下依次敬酒。回族人民将客人迎进屋,客人入座,主人相陪,设盖碗茶、油捞饼、油香或馓子招待。客人离家时,举家送出门,目送远去。回族人民善与兄弟民族共事,交往甚密,世代团结。各族人民共同礼貌语言有“请,您好,多谢,对不起,别多心,麻烦你了,请慢走,请家里来”等。
  五、称谓
  平罗县回、汉族人民的称谓基本相同。本宗祖前四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称祖太爷爷、太爷爷、爷爷、爹;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称祖太奶奶、太奶奶、奶奶、妈。
  父辈同胞兄弟的称谓,按序称大爹(也称亲爹)、二爹(也称小爹)、三爹、四爹,如五爹是最末一个,也称“老爹”,回族称“老爸爸”。
  父辈同胞姐妹的称谓,未出嫁者按序称娘娘,出嫁者按序称“姑妈”,城镇有称姑或姑姑。
  父辈的堂叔兄弟,按年龄排行,按序称爹,唯有大爹称老大爹,最小的称老爹,且前面加名字。回族称“老爸爸”。
  外祖父、外祖母,称外爷爷、外奶奶,城镇也称外公、外婆或姥姥。
  父母的姑父母、姨父母、舅父母,称姑爷爷、姑奶奶,姨爷爷、姨奶奶,舅爷爷、舅奶奶。
  舅父、舅母,称舅舅、舅妈;姨父、姨母,称姨爹、姨妈(未出嫁称娘娘,城镇有称姨姨的)。
  岳父、岳母,当面称爹、妈,不当面称外父、外母(也称岳父、岳母)。
  父亲的表兄弟、姨兄弟,称表叔、姨叔;表姐妹、姨姐妹均称姑妈。
  母亲的表兄弟、姨兄弟,匀称舅舅;表姐妹,姨姐妹,均称姨妈。
  哥哥、嫂嫂仍之,弟弟直呼其名或比照子女叫“他几爹”。
  夫妻之间,旧时当面以子女之名代替,也呼之为“他妈”“他爹”。不当面时,称妻子为老婆、婆姨、屋里的,称丈夫为汉子、男人、掌柜的、当家的。80年代后,除沿用旧称谓外,年轻夫妇互相直呼其名或称爱人。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媳妇称丈夫为“老公”。
  对妻子的亲戚皆随妻子称呼。妻子的哥哥称大舅子,弟弟称小舅子。妻子的姐妹的丈夫称挑担。回族称“姨老”。
  兄和弟的妻子合称妯娌。妯娌之间相互称嫂或“他婶婶”“他几妈”。
  邻里称谓,按辈分年龄称爷爷、奶奶,老姨爹、老姨妈,老大叔、老叔,大哥、大嫂、老弟、老大姐、老妹子等。
  教师称老师,医生称先生或大夫,工匠前冠姓后称师傅。20世纪50年代后,工人、干部、农民相互称同志,到80年代相互多称师傅。
  公职人员称为干部,称领导干部姓后冠以职衔。称领袖人物,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称谓,一种是姓后冠以职衔,一种是姓名冠以职衔。
  六、禁忌
  汉族,起名字避长辈名讳,忌晚辈直呼长辈名字。
  忌姑妈的女儿嫁舅舅的儿子,姑表、姨表亲禁忌联姻。
  禁亡夫之妻在百日内改嫁,亡妻之夫在百日内再娶。祖先去世百日内子孙不穿红戴花,不取乐。亡人家庭一年内不办喜事,三年内不贴红对联。忌人亡在外尸体进住宅。
  忌一年内为两次喜事。妇女坐月子门上挂红布条,忌外人进入。忌出嫁女子在娘家过年和生育。洞房忌孕妇进入。
  过年期间,忌讨账、吵闹生气及说不吉庆的话。忌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出远门。青年人已无此忌讳。
  忌客人未走扫地,忌对人泼水。
  回族,起名、联姻等禁忌与汉族相同。回族禁猪,包括饲养、贩卖、食用。自然死的家禽,严禁食用、出卖或易物。忌食非清真食品。禁拿离婚当戏言。禁揭人短。禁诽谤、损人名誉。忌“行亏”,反对占便宜。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