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伊斯兰教
分类号: B968.43
页数: 7
页码: 1481-14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明天启三年(1623)至2013年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等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伊斯兰教

内容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在历史上,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宁夏的时间,是回回人入居宁夏之初。远在唐、宋、西夏时期,宁夏就有穆斯林的活动,自元代大批穆斯林定居宁夏后,伊斯兰教也就成为宁夏地区的主要宗教。在明代,伊斯兰教在宁夏有很大发展,出现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平罗宝丰清真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是宁夏地区古老的大清真寺。经清代与民国时期穆斯林的迁入,平罗县境宝丰、灵沙、惠北、黄渠桥、高庄、头闸、二闸、五香、渠口、通伏等地区,形成回族聚居的村庄,建起清真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平罗县有回族25516人,清真寺99座,其中,明代1座,清代17座,民国时期81座。在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将全县的清真寺进行合并,全县保留清真寺10座,即渠口东清真寺、黄渠桥清真寺、灵沙清真寺、中闸子清真寺、南长渠清真大寺、北长渠清真大寺、通伏堡清真大寺、宝丰清真寺、红岗清真寺、老户清真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的清真寺均被拆除。截至1990年底,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全县建起清真寺和礼拜点(亭子)147座(坊)。全县有阿訇263人、满拉356人,2013年,全县有清真寺和礼拜点(亭子)203座(坊);有阿訇555人,其中任教阿訇203人、满拉60人。
  二、基本教义与主要功课
  伊斯兰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简括为“六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圣人、信前定、信后世。
  实践部分简括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念念清真言,其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其次是常念《古兰经》,按《古兰经》要求的去做。
  礼阿拉伯语为“索俩提”,译作“礼拜”。穆斯林礼拜主要有日礼:每日五番(次),俗称五番乃玛孜(意为礼拜),顺序是:邦布达(意为晨礼),时在日出之前;撇什尼(意为晌礼),时在正午过后;底盖尔(意为晡礼),时在下午4~5时;沙目(意为昏礼),时在日落之后;虎夫坦(意为宵礼),夜晚进行。聚礼(阿拉伯语“主麻”),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与撇什尼同时),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成年男子参加,仪式较为隆重。礼拜前念《古兰经》,阿訇宣讲教义。会礼,每年两次,在开斋节(俗称“小尔德”)和古尔邦节(俗称“大尔德”,也叫宰牲节)举行。平罗穆斯林中流传的教事谚语云:“一棵树,两股杈,三百六十叶,四十八朵花。”分别喻为一年两个“尔德”,教历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日礼及四十八个“主麻”。
  斋 即斋戒,俗称“封斋”。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阿拉伯语称“莱麦丹”月。穆斯林封斋一月,每日日出之前进食为封斋,日落之后进食为开斋。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不食不饮。病人和旅客可暂缓,但须日后补斋或以施舍补赎。封斋旨在自觉忍耐、知足、节制嗜欲,体验饥渴之苦,养成坚毅、诚实、廉洁、节省及乐善好施等美德。
  课 即“天课”(则卡特)。是伊斯兰教法定施舍,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主要用于济贫。因为穷人也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财施舍给穷人,就等于事主,纳入真主之库,故曰“天课”。平罗穆斯林富有者按规定舍散其财产积蓄部分的2.5%,给孤寡赤贫穆斯林或穷苦阿訇,谓之“清则卡特”。此举旨在洗涤心灵,洁净财帛,克制吝啬、自私,抑富扶贫,安定社会。每年于开斋节前,按人口以小麦1.25公斤值交付人丁税,称“菲图尔钱”,每年以舍散粮食(可折价)为主要形式。另外,根据家境和自愿,向清真寺提供经常费用,名为“供养”。
  朝 是穆斯林一年一届朝觐麦加克尔白(天房)的宗教仪礼,也叫朝“罕志”。朝觐回来的人称为“哈吉”。伊斯兰教要求,凡身体健康、备有路费和旅途方便安全的穆斯林,不分性别,一生中在教历12月内赴朝觐麦加一次。一般人只能做到“心朝”,在家诚信宗教、敬主事主、孝顺父母。
  三、教派(门宦)与清真寺
  平罗县伊斯兰教有格底目、伊赫瓦尼两大教派和哲合忍耶、虎夫耶两大门宦。这些教派和门宦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同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
  格底目教派 格底目意为“古老”。格底目派又是最早传入的教派,故称“老教”或“老派”。受哈乃斐的宽容影响,是一个虔守正统、顾全大局、重视安定团结的教派。
  伊赫瓦尼教派 伊赫瓦尼意为“兄弟”。伊赫瓦尼派是伊斯兰教的“革新者”,故称“革新派”或“新兴派”。伊赫瓦尼派“中阿并重”,举办中阿学校,用汉语宣传伊斯兰教等主张,适应革新潮流,故曾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哲赫忍耶门宦 哲赫忍耶语意为“公开”“高扬”。主张高声念诵记主赞圣的各种“则克尔”词是明扬正道。
  虎夫耶门宦 虎夫耶,阿拉伯语意为“隐藏”或“低念”,故称“低念派”。主张念记主“则尔克”词时,以低念为最贵。每年正月十三(创始人马金贵亡日)前往通贵“道堂”过乜贴。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基本教义一致而遵行略有不同。各自组坊建寺,也有两派合坊建寺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派或三派合坊建寺者增多。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志德”的意译。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供穆斯林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办理宗教事务的场所。平罗在民国以前的清真寺,一般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的特征——对称、协调、朴实、大方,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1979年以后建起的清真寺具有现代和阿拉伯建筑的色彩。清真寺建筑的组成,主要有礼拜大殿(上殿)、宣礼塔(“米宰奈”,也称“邦克楼”)、沐浴室(水房子或浴堂)、教长室、经房及满拉住房。清真寺的规模,一般有百户以下建一寺者,百户以上建一寺者,最大的寺有千户人家。清真寺的建造、维修大都由穆斯林捐资。清真寺的组成人员,历史上一般一寺住教长(称伊玛目或阿訇)1人,主持教务。驻寺满拉一般一寺1~3人。也有几十人的,有公推管理寺务的治坊(学董、乡老),还有寺师傅1人。1978年以后,清真寺均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推选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虔诚于宗教的穆斯林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管理寺务。各坊民主选聘阿訇(称教长)主持教务。清真寺的全部经费,均由全坊教民自愿捐散,即“供养”或“钱粮”。至2013年底,全县清真寺简况如下表。
  四、节日
  开斋节称“小尔德”。伊斯兰教规定教历9月斋戒一月,十月初一或初二见新月,次日为开斋节,上寺会礼,隆重庆祝。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称“大尔德”。上寺会礼,有条件的家庭还宰牲(羊或牛、驼),以示牺牲。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为穆罕默德诞辰日,又是归真日。早期穆斯林家家过圣纪节,请阿匍讲经。设宴待客,以示崇功报德。每年以教坊为单位,举行纪念活动,宣传宗教,讲“卧尔兹”,诵经祈祷,集体宰牲(多为牛或骆驼)过乜贴。
  法图麦节 在斋月14日,是穆罕默德女儿法图麦的忌日。这一天穆斯林妇女收敛钱粮、油香,宰牲请阿訇念经,到清真寺听阿訇讲“卧尔兹”,赞颂法图麦的美德。
  登宵节 伊斯兰教历7月27日,是为更少数人礼拜、祈祷纪念穆罕默德宗教活动的节日。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