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1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K289.43
页数: 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平罗县宗教的各个教徒包括,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发展历史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宗教

内容

第一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在历史上,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宁夏的时间,是回回人入居宁夏之初。远在唐、宋、西夏时期,宁夏就有穆斯林的活动,自元代大批穆斯林定居宁夏后,伊斯兰教也就成为宁夏地区的主要宗教。在明代,伊斯兰教在宁夏有很大发展,出现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平罗宝丰清真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是宁夏地区古老的大清真寺。经清代与民国时期穆斯林的迁入,平罗县境宝丰、灵沙、惠北、黄渠桥、高庄、头闸、二闸、五香、渠口、通伏等地区,形成回族聚居的村庄,建起清真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平罗县有回族25516人,清真寺99座,其中,明代1座,清代17座,民国时期81座。在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将全县的清真寺进行合并,全县保留清真寺10座,即渠口东清真寺、黄渠桥清真寺、灵沙清真寺、中闸子清真寺、南长渠清真大寺、北长渠清真大寺、通伏堡清真大寺、宝丰清真寺、红岗清真寺、老户清真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的清真寺均被拆除。截至1990年底,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全县建起清真寺和礼拜点(亭子)147座(坊)。全县有阿訇263人、满拉356人,2013年,全县有清真寺和礼拜点(亭子)203座(坊);有阿訇555人,其中任教阿訇203人、满拉60人。
  二、基本教义与主要功课
  伊斯兰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简括为“六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圣人、信前定、信后世。
  实践部分简括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念念清真言,其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其次是常念《古兰经》,按《古兰经》要求的去做。
  礼阿拉伯语为“索俩提”,译作“礼拜”。穆斯林礼拜主要有日礼:每日五番(次),俗称五番乃玛孜(意为礼拜),顺序是:邦布达(意为晨礼),时在日出之前;撇什尼(意为晌礼),时在正午过后;底盖尔(意为晡礼),时在下午4~5时;沙目(意为昏礼),时在日落之后;虎夫坦(意为宵礼),夜晚进行。聚礼(阿拉伯语“主麻”),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与撇什尼同时),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成年男子参加,仪式较为隆重。礼拜前念《古兰经》,阿訇宣讲教义。会礼,每年两次,在开斋节(俗称“小尔德”)和古尔邦节(俗称“大尔德”,也叫宰牲节)举行。平罗穆斯林中流传的教事谚语云:“一棵树,两股杈,三百六十叶,四十八朵花。”分别喻为一年两个“尔德”,教历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日礼及四十八个“主麻”。
  斋 即斋戒,俗称“封斋”。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阿拉伯语称“莱麦丹”月。穆斯林封斋一月,每日日出之前进食为封斋,日落之后进食为开斋。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不食不饮。病人和旅客可暂缓,但须日后补斋或以施舍补赎。封斋旨在自觉忍耐、知足、节制嗜欲,体验饥渴之苦,养成坚毅、诚实、廉洁、节省及乐善好施等美德。
  课 即“天课”(则卡特)。是伊斯兰教法定施舍,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主要用于济贫。因为穷人也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财施舍给穷人,就等于事主,纳入真主之库,故曰“天课”。平罗穆斯林富有者按规定舍散其财产积蓄部分的2.5%,给孤寡赤贫穆斯林或穷苦阿訇,谓之“清则卡特”。此举旨在洗涤心灵,洁净财帛,克制吝啬、自私,抑富扶贫,安定社会。每年于开斋节前,按人口以小麦1.25公斤值交付人丁税,称“菲图尔钱”,每年以舍散粮食(可折价)为主要形式。另外,根据家境和自愿,向清真寺提供经常费用,名为“供养”。
  朝 是穆斯林一年一届朝觐麦加克尔白(天房)的宗教仪礼,也叫朝“罕志”。朝觐回来的人称为“哈吉”。伊斯兰教要求,凡身体健康、备有路费和旅途方便安全的穆斯林,不分性别,一生中在教历12月内赴朝觐麦加一次。一般人只能做到“心朝”,在家诚信宗教、敬主事主、孝顺父母。
  三、教派(门宦)与清真寺
  平罗县伊斯兰教有格底目、伊赫瓦尼两大教派和哲合忍耶、虎夫耶两大门宦。这些教派和门宦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同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
  格底目教派 格底目意为“古老”。格底目派又是最早传入的教派,故称“老教”或“老派”。受哈乃斐的宽容影响,是一个虔守正统、顾全大局、重视安定团结的教派。
  伊赫瓦尼教派 伊赫瓦尼意为“兄弟”。伊赫瓦尼派是伊斯兰教的“革新者”,故称“革新派”或“新兴派”。伊赫瓦尼派“中阿并重”,举办中阿学校,用汉语宣传伊斯兰教等主张,适应革新潮流,故曾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哲赫忍耶门宦 哲赫忍耶语意为“公开”“高扬”。主张高声念诵记主赞圣的各种“则克尔”词是明扬正道。
  虎夫耶门宦 虎夫耶,阿拉伯语意为“隐藏”或“低念”,故称“低念派”。主张念记主“则尔克”词时,以低念为最贵。每年正月十三(创始人马金贵亡日)前往通贵“道堂”过乜贴。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基本教义一致而遵行略有不同。各自组坊建寺,也有两派合坊建寺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派或三派合坊建寺者增多。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志德”的意译。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供穆斯林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办理宗教事务的场所。平罗在民国以前的清真寺,一般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的特征——对称、协调、朴实、大方,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1979年以后建起的清真寺具有现代和阿拉伯建筑的色彩。清真寺建筑的组成,主要有礼拜大殿(上殿)、宣礼塔(“米宰奈”,也称“邦克楼”)、沐浴室(水房子或浴堂)、教长室、经房及满拉住房。清真寺的规模,一般有百户以下建一寺者,百户以上建一寺者,最大的寺有千户人家。清真寺的建造、维修大都由穆斯林捐资。清真寺的组成人员,历史上一般一寺住教长(称伊玛目或阿訇)1人,主持教务。驻寺满拉一般一寺1~3人。也有几十人的,有公推管理寺务的治坊(学董、乡老),还有寺师傅1人。1978年以后,清真寺均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推选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虔诚于宗教的穆斯林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管理寺务。各坊民主选聘阿訇(称教长)主持教务。清真寺的全部经费,均由全坊教民自愿捐散,即“供养”或“钱粮”。至2013年底,全县清真寺简况如下表。
  四、节日
  开斋节称“小尔德”。伊斯兰教规定教历9月斋戒一月,十月初一或初二见新月,次日为开斋节,上寺会礼,隆重庆祝。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称“大尔德”。上寺会礼,有条件的家庭还宰牲(羊或牛、驼),以示牺牲。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为穆罕默德诞辰日,又是归真日。早期穆斯林家家过圣纪节,请阿匍讲经。设宴待客,以示崇功报德。每年以教坊为单位,举行纪念活动,宣传宗教,讲“卧尔兹”,诵经祈祷,集体宰牲(多为牛或骆驼)过乜贴。
  法图麦节 在斋月14日,是穆罕默德女儿法图麦的忌日。这一天穆斯林妇女收敛钱粮、油香,宰牲请阿訇念经,到清真寺听阿訇讲“卧尔兹”,赞颂法图麦的美德。
  登宵节 伊斯兰教历7月27日,是为更少数人礼拜、祈祷纪念穆罕默德宗教活动的节日。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田州古塔的修建,说明西夏时期佛教已在平罗广为流传。相传平罗县城念佛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禅宗派的临济宗第十代僧人法本住持该堂。明万历十八年(1590)念佛堂重修后,禅宗派的临济宗第十五代僧人海林住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修天台寺(创建年代不详,址在今周城村)。《平罗记略》记载:“四月望,男妇乘骑烧香武当山,曰朝山。七月望,九月九皆然,蒙古人多。”由此可知,平罗县北武当山寿佛寺始建于清代,清乾隆年间(1765~1774)佛教僧人理义(法号省仁)驻武当庙。唐末宋初,佛教已传入宁夏各地,尤其是西夏王朝奠基人李元昊,少年即晓佛图学。西夏历代君主都笃信佛教,广建寺庙。且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亦传入平罗县。清乾隆三年(1738),大地震时田州塔倒塌,维秀和尚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主持重建起田州塔与皇祗寺。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建平罗城北门掩骨寺(创建年代不详,也称净土寺),该寺因位于县城,故常年香火不断。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年(1780~1790),理义主持修建北武当山寿佛寺大佛殿。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三年(1836~1843),禅宗派临济宗第十九代僧人通柏(法号文香)主持修建北武当山寿佛寺钟楼、鼓楼、前山前楼、多宝塔。光绪年间,禅宗派临济宗第二十一代僧人心喜、第二十二代僧人光煜住持北武当山寿佛寺,该寺时住禅、密、净土宗僧人达200余人,成为汉、蒙古、藏各族共朝的佛教圣地。
  清光绪九年(1883),佛教的一派“大乘理会”,尊崇罗蔚群撰写的《五部六册》为主要经典。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乘理会”主持人林性通以贺兰圆光寺为基地,在平罗等地发展信众。民国初,林性通与苏州报国寺印光法师联系,提议改信释迦牟尼。民国16年(1927),冯圆光(法主)主持该会,将“大乘理会”改称“弥陀会”,仍尊崇《五部六册》。民国22年(1933),冯圆光皈依印光法师。民国23年(1934),九世班禅赴宁夏时,冯圆光接受其“摸顶”,被承认为佛教徒。冯在平罗讲经说法,吸收信众。民国24年(1935)十月十五日,经宁夏省政府批准,宁夏佛教居士林成立。民国35年(1946),宁夏居士林提出废除《五部六册》,吸收经典教义,改信佛教净土宗。民国36年(1947),宁夏佛教居士林平罗分林成立,张光普任分林林长,杨生业、冯习净、安振邦、袁金山任理事。分林下设古台寺、会觉寺、净土寺、圆通寺4个堂口。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居士分林与堂口自动停止活动,信众皈依三宝而为佛教徒。民国一代,佛教活动达到鼎盛,全县有佛寺20余处、尼姑庵3处(址在县城,有东、南、北三庵)。有出家僧人40余人,在家居士5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由于进行了无神论的宣传,有少数佛教信众还俗。“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除田州古塔、北武当山寿佛寺外,其余佛寺均被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恢复,佛教宗教活动逐渐活跃。1980年,田州古塔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拨款4万元进行维修,派法师住持该寺。1982年后,国家拨款15万元,将寺修葺一新。该寺自筹5万元,重塑佛像39尊。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七月十五小型庙会,四月初八、七月七、八月十五和九月九过大型庙会。庙会尤以九月九为最,由乌海、阿盟、伊盟、巴盟与宁夏各县前来赶庙会的善男信女、游客、生意人多达万人,盛况空前。至1990年,全县共有佛寺19座,其中新建17座。出家和尚27人,尼姑5人,居士2000余人,在1996年宗教活动场所登记中,予以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36处。
  二、教规与功课
  平罗县佛教在历史上有禅宗,亦称佛心宗;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称庐山宗;真言宗,亦名密宗,或称开元宗;天台宗,也称法华宗;还有“大乘理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停止活动。平罗县佛教信众有出家住寺修行的僧、尼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两种。皈依佛门的弟子均受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烟酒。出家修行的僧、尼必须皈依佛、法、僧。改俗姓为“释”,按排定的字辈取法名。在家修行的居士皈依佛、法,不皈依僧,不改姓,只按排定的字辈取名。
  佛教的基本教义:诸行无常(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没有质的规定性或主宰性),涅槃寂静(神秘的宗教精神境界)。修行方法:熄灭“贪、瞋、痴”,谨修“戒、定、慧”。要求信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平罗县流行的经典主要有:《阿弥陀
  经》《无量寿经》《观经》《普是贤行愿品》《梵网经》《大忏悔文》《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地藏经》《大悲经》《观音经》《大乘金刚经论》《因果经》楞严经》等。
  第三节 道教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城隍庙,在旧城中。”可知明永乐之前平罗县有道教活动。明正统年间,县城建真武堂。明嘉靖年间县城内建三官庙。清乾隆七年(1742),县城南门外建三皇庙。乾隆十六年(1751),建三清坛。光绪元年(1875),建平罗玉皇阁。清代,在城乡修建的道观有数十处,但道士、道姑很少,道观多为佛教活动场所。民国年间,平罗县有道教“正一派”阴阳万钟礼等30余人,这些阴阳在乡间看风水、埋人、做道场,亦收一定报酬。新中国成立后,道教衰落,到20世纪80年代,全县有全真派道士4人,其中孙宝善于1983年北京道教班毕业后,驻中卫老君台全真观;孙宝录于1985年出家,在崂山修道,后驻青海道教寺观。到1990年,县境有平罗玉皇阁、周城玉皇阁、黄渠桥老君庙3处道观,有全真派道士2人。到2007年底,全县依法登记道教活动场所3处,即平罗玉皇阁、周城玉皇阁、黄渠桥老君庙。2011年6月,孙崇善道长当选为石嘴山市道教协会会长,主持平罗玉皇阁城隍殿教务活动。全县道教活动场所24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平罗玉皇阁、周城玉皇阁、黄渠桥老君庙等。全县现有道教信教群众4000余人,主要教职人员3人。
  第四节 基督教
  清末,瑞典教士钮士达夫妇来平罗传教,教堂设在县城内,租李柏年房12间。民国21年(1932)秋,英国牧师饶丕华偕妻饶大贞来平罗传教,创建基督教内地会平罗分会,在县城租房23间,设会堂2处,即“平罗基督教安息会”(址在今城关一完小南边)、“平罗诵经堂”(址在今广播电视台处),时有信众20余人。1939年秋,平罗县基督教执事会成立,吴君廉任长老,时有信众36人。吴任长老期间在县城建教堂1处,房3间,后设布道所2处:姚伏布道所,执事伏龙洁,信众6人,听友6人;黄渠桥布道所,执事魏佐林、殷世洪,信众15人,听友15人。东通平、崇岗各设辅导所1处,各有信众1户。
  新中国成立后,牧师饶丕华夫妇回国,长老由王福成充任。1959年,有信众94人,李恒、党蒙恩、姚万银、陈洪恩、党立国、强伏和任执事会执事。“文化大革命”开始,基督教活动终止。1979年自治区批准开放平罗基督教堂,时有信众75人。1981年平罗基督教堂移到县城东,新建教堂1所,由全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全国基督教协会委员、燕京神学院董事强伏和任长老。建立由7人组成的民主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的平罗县基督教执事会。1984年,平罗县基督教兴办学习班40天,由南京、兰州、天津请来牧师讲授神学知识,培养学员33人,强伏和为长老,李仁忠、徐邦彦、王银山、杨春秀为执事。1985年,全县有信众300余人。1988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黄渠桥、姚伏教堂。1990年全县有信众480人。
  平罗基督教为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经典。圣事活动为礼拜、祈祷、饭前祷告,礼拜天和节日聚会教堂,共同礼拜、祈祷、唱圣歌,听神职人员讲经。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在1996年宗教活动场所登记中,有基督教活动场所4处。到2007年底,依法登记仍为4处。全县有信众1200人。
  第五节 天主教
  清光绪五年(1879),比利时圣母心会传教士桑桂仁到平罗传教。光绪十七年(1891),比利时传教士梅布桂、荷兰传教士彭寿年在平罗传教,在时属平罗的下营子购置田地1000余亩,建起天主教堂,发展信众。民国初年,比利时传教士闵玉清、陈关弟、鲍恩波相继来平罗传教。民国18年(1929),鲍恩波在今东风村建天主教堂,时称“洋堂”,发展信众40余人。民国22年(1933)五月,鲍在县城(今鼓楼北100米处)设立天主教堂,有房子82间,修女3人,伙夫1人,发展信众100余人。教堂内设西医门诊所1处,为群众治病。民国28年(1939),办教友子弟学校1所,收男女学生20余人,翌年停办。至1949年全县有信众500余人。
  1950年外国神父回国,平罗天主教堂由本籍神父谢久敬管理。“文化大革命”初,教堂拆除,宗教活动停止。1987年自治区批准恢复平罗天主教堂,县民族宗教科主持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平罗县天主教堂民主管理筹备小组,曹尚伏任组长。1988年8月,平罗县天主教堂竣工(址在县城东北龚家桥村),是年9月25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前来祝贺的区内信众有300余人。至1990年,全县有信众145人,宗教事务由银川市天主教会主持。在1996年宗教活动场所登记中,登记天主教活动场所1处。到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天主教活动场所2处,有信众600人。2012年,平罗天主教堂移到玉皇阁东1000米处。全县现有天主教信教群众800余人,主要分布在城关、高庄、高仁等乡镇,依法登记备案场所2处,主要教职人员1人。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