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品生产与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7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药品生产与销售
分类号: R194.43
页数: 2
页码: 1464-14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药品生产与销售发展历史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药品生产与销售

内容

一、药品生产使用
  清道光九年(1829),平罗知县徐保字撰写的《平罗记略》中,记述平罗县地产中草药有透骨草、柴胡、车前等26种。
  1969年,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药源调查工作,全县中草药品种有200余种。1970年,全县种植中草药265种,采集中草药13685斤(干)。同年10月,举行1个月的中草药展览。1979年后,再未进行集中种植和采集中草药,所用中草药通过药材公司购买。2000年后,随着全县农村富民工程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中草药种植逐渐形成规模。200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8公顷,产量5594吨,主要有甘草、苦豆子、麻黄。2010年,种植面积501公顷,产量18634吨,其中甘草种植面积241公顷,产量8164吨。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主要有灵沙乡160公顷、6520吨;高仁乡141公顷、4864吨;红崖子乡100公顷、3950吨;姚伏镇87公顷,3001吨。2013年,全县中药材有甘草、苦豆子、麻黄、葫芦巴、种植面积4250公顷,产量4.2万吨。面积较大的有城关镇285公顷,产量2275吨,黄渠桥镇470公顷,产量721吨,头闸镇924公顷,产量9082吨,姚伏镇144公顷,产量950吨,崇岗镇38公顷,产量380吨,高庄乡785公顷,产量7700吨,灵沙乡454公顷,产量3995吨,渠中乡425公顷,产量580吨。
  中成药在临床上使用有悠久历史,清朝宣统年间各种丸、散、丹、膏剂型中成药品应用于临床。1950年前,平罗县内所用中成药品,多由个体中医和药店药工人员手工制成,亦有部分中成药品从外地购进。新中国成立后,中成药由国家统一加工制造,统一管理使用。20世纪60年代,县内加工使用中成药37种,80年代有90种以上,90年代后,尤其是2000年后,中成药品种更新和增加,县内所用中成药品达几百种。
  20世纪20年代,西医药传入平罗,50年代末,西医药占据平罗医疗卫生主导地位,临床应用西药有105种,60年代应用西药210种。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西药新品种呈几何速度增长,县内临床应用西药有上千种之多。
  二、药品销售
  1956年,在原平罗董记大药房的基础上,平罗县医药公司成立,隶属县商业局,承担全县药品供应职能。60~70年代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从县药材公司购进。常用中成药有300余种,西药有200余种。1980年,平罗县医药管理局成立,属区管单位,承担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市场监管。2001年,县药材公司划归宁夏商业医药集团(后并入大武口医药公司),县医药管理局机构撤销,职能划归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7月,注册成立金顺医药公司,为平罗首家民营药品批发企业;2006年7月,佳禾医药公司注册成立。2010年,全县有药品生产企业2家(医用氧生产企业)、药品经营批发企业4家。2013年,按照分级评审原则,制定规范分级量化标准,企业按照量化标准升级改造,依据企业分级政策经营药品品种,分级越低,经营药品品种数越少,促进企业规模、提高质量。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