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3.9
页数: 3
页码: 1435-14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地方病防治和地方病的症状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布氏干菌病、地方性砷中毒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地方病防治

内容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因为环境缺碘,人体摄入碘量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瘿瓜瓜”或“大嗦子”)和地方性克汀病最为多见。1980年以前,崇岗乡潮湖、九泉、长胜、崇岗、常青村居多,造成儿童身体发育矮小、痴呆、聋哑,发病区流传“瘿瓜瓜,瘿瓜瓜,一代发,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之谚。1972年,对崇岗地方病普查,检查8565人,普查率65.9%,确诊“地甲”病人2240人,患病率为26.15%,克汀病人18例,患病率为0.21%,发病最为严重的为长胜村,患病率为48%。
  1951年,在崇岗地区打深水井,改变饮用低碘水状况,配合省卫生防疫站用含碘食盐片对112名患者进行治疗;1956年,用食用海带和含碘食盐片对患者治疗;1964年以后,改变局部试验性防治,采用食盐加碘为主综合防治措施。1983年开始,对Ⅱ度以上腺肿病人采用碘甘油注射或口服碘油丸治疗。1995年,全区普遍供应加碘盐,2000年,实现国家规定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碘缺乏病基本得到控制。
  2001~2010年,在每年5月15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紧扣宣传主题,向全县居民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相关知识,发放碘缺乏病宣传材料50000份,提高居民正确使用碘盐等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认识。食盐加碘安全、有效,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主要策略,碘盐监测是落实食盐加碘和保证碘盐质量有效手段之一。连续10年开展农村居民食盐碘含量监测。每年抽取288份居民户盐样,采集2880份,连续10年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97%以上;平均非碘盐率0.31%,最高0.7%,最低0.34%,符合低于10%国家标准。2010年,平罗县实现以县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11~2013年,加强碘盐含量监测工作。2011年,国家碘盐质控考核1次2份样品。2012年,采集5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居民户食用盐300份、碘盐298份,合格292份,不合格6份,碘盐覆盖率99.33%,碘盐合格率98%。非碘盐2份,占0.67%。2013年,碘盐监测采样295份,合格264份,合格率89.49%,食用率88%,覆盖率98.33%。
  二、地方性氟中毒
  1978~1979年,在饮用水普查时,发现高庄、前进、二闸、周城等公社部分水样中,水中含氟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查出氟斑牙患者3832人,患病率9.68%,由国家、地方、群众共同筹资对病区采取降氟改水工程。2000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饮水摄氟问题,减轻氟中毒危害。
  2002年,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开展农村饮用水氟(砷)含量筛查工作。确定平罗县有34个氟病区,覆盖8个乡镇,其中轻病区32个、中病区2个。2004年,改水12个氟病区。2005年,平罗县地方性氟中毒纳入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开展监测工作。2006年,原陶乐县合并到平罗县,氟病区增加到58个,覆盖10个乡镇,病区人口12028人,其中:轻病区45个,人口9314人;中病区9个,人口1758人;重病区4个,人口956人。2007年,全县农村饮用水水氟检测4个乡镇18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检测水样321份,合格308份,合格率96.26%。到2010年全部改水,除陶乐地区24个病区改水氟含量从1.2毫克/升~7.8毫克/升下降到1.2毫克/升,其余病区全部达到国家标准。2011~2013年,坚持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及饮水卫生监测点水质监测,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检测水样,监测覆盖率100%。
  三、布氏干菌病
  1962年春,潮湖农场发生布氏干菌病。1963年夏天,灵沙地区发病21例,主要采用抗菌素、菌苗接种、蜡疗等方式,同时宰杀、深埋病畜,对疫区人群普遍接种布病疫苗。1971年,渠口公社发病8例,采用抗菌素治疗。1973年,全县对5~65岁人群进行普查,查103938人,普查率87.6%,确诊患布氏干菌病2467人,采用配制中药水丸治疗布氏干菌病。对全县羊群普遍进行布氏疫苗气雾免疫,对人群进行布病疫苗接种。1977年,平罗县被评为全区布病防治先进县。1982年,开展畜间免疫、检疫、淘汰病畜等综合措施,重点放在疫情监测。1993年,平罗县首次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再未发现布氏干菌病人。1994~2007年,未检出布病病人。2008年,全县对兽医及宝丰镇、黄渠桥镇、高庄乡、渠口乡的养殖园区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监测205人,未检出布病病人。2009年,平罗县被推荐为国家级布病备选检测点。是年对陶乐镇、宝丰镇、黄渠桥镇等乡镇的部分养殖户,屠宰、销售人员,村级畜牧防疫人员进行采血检测,采血样207份,经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4份(试管凝集>1:200),阳性率1.93%。2010年,布病监测251人,其中兽医、防疫人员56人,养殖人员195人。试管凝集试验阳性9人,感染率3.59%。由于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畜牧市场交易频繁,流通地域延伸,布病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2013年,加强布病质控考核和防治。2011年,布病质控考核1次5份样品及本中心内部质控考核2次8份样品,布病质控考核样为优秀。2012年,检查从事牛羊等家畜养殖,乳、肉、皮等畜产品贩运、屠宰、加工、兽医等职业人群75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1人,阳性率1.33%;试管凝集试验(SAT)1人,滴度1∶50。对检查出的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档随访管理。2013年,布病监测筛查重点人群2115人,采集血清458份(阳性5人),规范化治疗10例(已治愈4例)。
  四、地方性砷中毒
  1980年,在食品卫生采样检验中,在前进农场生产的酱油和醋中检出砷。1994年,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饮水砷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前进农场为砷中毒区。前进农场随即进行饮水改造项目,基本清除砷的危害。1994年9月,在平罗县前进农场进行大范围的饮水砷测定和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平罗县前进农场所属的20个单位,检查3365人,受检率80.99%,临床诊断砷中毒患者471人,患病率13.99%。2000年,对农村地区进行大范围的饮水砷含量普查和部分砷超标地区开展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2001~2004年,平罗县通过“儿基会”项目,进行水砷筛查检测中发现水砷超标(0.05毫克/升以上)24个自然村。检测4060份,超标57份,超标率1.40%。2005~2010年,平罗县对51个砷中毒病区连续监测,到2010年,51个病区人口13872人。改水村数44个,改水率86.27%;未改水村数7个,人口数2528人。有3个自然村虽改水,但砷含量仍超过国家标准,人口数660人,实际受益人口数10684人。通过监测再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病人。2011年,中国CDC地病所水砷质控考核2次4份样品,达到合格标准。2012年,采集7个改水工程末梢水7份,覆盖砷中毒病区51个自然村13692人,水砷监测全部合格。开展病情调查106人,4人为可疑砷中毒。采集尿砷90份,87份尿砷含量在0.004毫克/升~0.024毫克/升。2013年,对两个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改水工程进行监测,砷中毒病区人群检测90人,尿砷全部合格。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