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分类号: R186.43
页数: 3
页码: 1428-14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的传染病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

内容

一、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针对相应传染病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防止相应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缺医少药状况非常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科学文化落后,疾病丛生。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炭疽、斑疹伤寒、布鲁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流行猖獗,特别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累年不息,地方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当地人类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委和政府关心儿童健康成长,重视预防保健事业发展,推进预防接种工作。使用生物制品预防接种由20世纪50年代近10种发展到有20余种,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1959年和1964年,全县天花、麻疹大流行,发病率分别为2052.70/10万和2784.55/10万。1966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基本控制麻疹流行,发病多为大年龄组散发病人,报告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内。1935年、1936年、1939年、1940年,白喉大流行,报告病例分别为496人、671人、296人、117人。1965年,白喉大流行,全县6个人民公社发病127人,死亡4人,由于推行白喉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三联预防接种,自1974年后,3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1953年,开展斑疹伤寒、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接种。1957年,开展流脑多醣体菌苗接种。1964年,试点投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自1978年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28年无病例报告。百日咳18年无病例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乙型脑膜炎、布鲁氏杆菌病得到控制。1973年,各公社卫生院配备防疫专干和妇幼专干,在全县儿童中建卡建册(预防接种登记卡和预防接种登记册)实行计划免疫。1983年,实现计划免疫工作冷链运转。1986年,在六中乡卫生院试点推行预防用生物制品定点门诊接种,1987年,全县在乡镇卫生院内推广按双月定点门诊接种工作。2000年以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2008年,在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安装和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将全县儿童预防接种各类信息录入电脑,为儿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形成全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管理系统。2009年,全县对17~30周岁人群接种麻疹疫苗38569人;是年,全县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3万余人。2010年,全县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接种各类疫苗70928人次。2013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12种7.32万人次,其中基础免疫接种4.47万人次,加强免疫接种2.85万人次。开展8月龄至6周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摸底登记应种儿童1104人,实际接种儿童1077人,接种率97.55%。全县0~6岁儿童开展脊灰、麻疹等常规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调查适龄儿童2.35万人,应补种儿童773人,实际接种768人,接种率99.35%,无异常反应发生。开展全县72所学校及托幼机构春秋季入托(幼)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应查验人数1004人,查验率100%,补证率98.21%,补种率100.0%。
  二、计划免疫
  1973年,实行计划免疫,全面推进预防接种卡,制订方案,明确职责范围,加强培训、规范免疫程序。预防接种进入一个新阶段。1978年以来,全县再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1982年1月1日起,停止牛痘接种。1982年,平罗县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1983年,全县对8个月至7岁儿童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计划免疫工作实行按季度接种。1985年,对全县0~15岁儿童进行卡介苗普种,1986年,全县对6个月至15岁儿童进行流脑多醣体菌苗普种,1991年,在部分乡镇试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1992年,计划免疫工作实行每个月运转接种。1993年2月,制定下发《平罗县计划免疫保偿(试用)办法》。1993~1995年,对0~4岁儿童每年进行两次全国统一的糖丸强化免疫,通过多年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强化免疫活动,形成高质量的人群免疫保护屏障。1989年、1991年、1995年,3次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计划免疫联合审评,平罗县计划免疫建卡率和4种生物制品接种率均达到85%的指标。2002年,自治区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常规计划免疫。2005年10~11月,全县对8个月至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2006年,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2007年11月,建立全县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2008年7月1日起,在全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将流脑、乙脑、甲肝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开展免疫接种及免疫知识健康教育为策略的计划免疫规范化管理。2011~2013年,在全县推行免疫规划“六统一”(统一机构准入制度、统一人员准入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规范化门诊建设、统一制度职责、统一档案管理)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成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16个,免疫规划工作和冷链、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科学规范。2013年,冷链运转12次,各类疫苗接种7.98万人次,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99%以上,乙肝疫苗24小时内首针及时接种率97.79%。
  三、计划免疫监测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县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组、乡镇卫生院有防疫专干、村有专职防保员的县、乡、村计划免疫三级网络体系。1976年开始,利用间接血凝方法开展流脑免疫前后血清学调查。1985年,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开展麻疹人群免疫抗体水平测定。免疫成功率调查,为计划免疫措施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0~1991年,抽取部分乡镇医疗人员开展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人群免疫抗体水平及免疫成功率监测。1992年后,国家开始实验室达标,县上不再承担计划免疫监测。1999年,卫生部对平罗计划免疫抽样调查。2002年11月,自治区卫生厅对平罗县计划免疫考核检查。2003年9月,自治区计划免疫调查组对平罗县计划免疫管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被抽查儿童建卡证率、生物制品接种率、“四苗”全程率均达到较高水平。2006年,县城东街社区开展卡介苗成功率免疫监测。2007年11月,市疾控中心在平罗县部分乡镇抽取300人麻疹、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血清抗体含量测定。2011~2013年,将消除麻疹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落实,完成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2013年,加强AFP病例监测,在全县2月龄至4周岁儿童中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摸底登记适龄应种儿童708人,实际接种703人,接种率为99.29%,维持无脊灰状态。调查处置疑似麻疹病例5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均为排除病例。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