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疾病预防控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8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疾病预防控制
分类号: R197.2+1
页数: 11
页码: 1428-143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平罗县疾病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疾病预防控制

内容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针对相应传染病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防止相应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缺医少药状况非常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科学文化落后,疾病丛生。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炭疽、斑疹伤寒、布鲁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流行猖獗,特别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累年不息,地方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当地人类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委和政府关心儿童健康成长,重视预防保健事业发展,推进预防接种工作。使用生物制品预防接种由20世纪50年代近10种发展到有20余种,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1959年和1964年,全县天花、麻疹大流行,发病率分别为2052.70/10万和2784.55/10万。1966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基本控制麻疹流行,发病多为大年龄组散发病人,报告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内。1935年、1936年、1939年、1940年,白喉大流行,报告病例分别为496人、671人、296人、117人。1965年,白喉大流行,全县6个人民公社发病127人,死亡4人,由于推行白喉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三联预防接种,自1974年后,3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1953年,开展斑疹伤寒、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接种。1957年,开展流脑多醣体菌苗接种。1964年,试点投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自1978年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28年无病例报告。百日咳18年无病例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乙型脑膜炎、布鲁氏杆菌病得到控制。1973年,各公社卫生院配备防疫专干和妇幼专干,在全县儿童中建卡建册(预防接种登记卡和预防接种登记册)实行计划免疫。1983年,实现计划免疫工作冷链运转。1986年,在六中乡卫生院试点推行预防用生物制品定点门诊接种,1987年,全县在乡镇卫生院内推广按双月定点门诊接种工作。2000年以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2008年,在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安装和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将全县儿童预防接种各类信息录入电脑,为儿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形成全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管理系统。2009年,全县对17~30周岁人群接种麻疹疫苗38569人;是年,全县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3万余人。2010年,全县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接种各类疫苗70928人次。2013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12种7.32万人次,其中基础免疫接种4.47万人次,加强免疫接种2.85万人次。开展8月龄至6周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摸底登记应种儿童1104人,实际接种儿童1077人,接种率97.55%。全县0~6岁儿童开展脊灰、麻疹等常规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调查适龄儿童2.35万人,应补种儿童773人,实际接种768人,接种率99.35%,无异常反应发生。开展全县72所学校及托幼机构春秋季入托(幼)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应查验人数1004人,查验率100%,补证率98.21%,补种率100.0%。
  二、计划免疫
  1973年,实行计划免疫,全面推进预防接种卡,制订方案,明确职责范围,加强培训、规范免疫程序。预防接种进入一个新阶段。1978年以来,全县再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1982年1月1日起,停止牛痘接种。1982年,平罗县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1983年,全县对8个月至7岁儿童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计划免疫工作实行按季度接种。1985年,对全县0~15岁儿童进行卡介苗普种,1986年,全县对6个月至15岁儿童进行流脑多醣体菌苗普种,1991年,在部分乡镇试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1992年,计划免疫工作实行每个月运转接种。1993年2月,制定下发《平罗县计划免疫保偿(试用)办法》。1993~1995年,对0~4岁儿童每年进行两次全国统一的糖丸强化免疫,通过多年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强化免疫活动,形成高质量的人群免疫保护屏障。1989年、1991年、1995年,3次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计划免疫联合审评,平罗县计划免疫建卡率和4种生物制品接种率均达到85%的指标。2002年,自治区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常规计划免疫。2005年10~11月,全县对8个月至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2006年,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2007年11月,建立全县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2008年7月1日起,在全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将流脑、乙脑、甲肝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开展免疫接种及免疫知识健康教育为策略的计划免疫规范化管理。2011~2013年,在全县推行免疫规划“六统一”(统一机构准入制度、统一人员准入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规范化门诊建设、统一制度职责、统一档案管理)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成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16个,免疫规划工作和冷链、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科学规范。2013年,冷链运转12次,各类疫苗接种7.98万人次,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99%以上,乙肝疫苗24小时内首针及时接种率97.79%。
  三、计划免疫监测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县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组、乡镇卫生院有防疫专干、村有专职防保员的县、乡、村计划免疫三级网络体系。1976年开始,利用间接血凝方法开展流脑免疫前后血清学调查。1985年,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开展麻疹人群免疫抗体水平测定。免疫成功率调查,为计划免疫措施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0~1991年,抽取部分乡镇医疗人员开展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人群免疫抗体水平及免疫成功率监测。1992年后,国家开始实验室达标,县上不再承担计划免疫监测。1999年,卫生部对平罗计划免疫抽样调查。2002年11月,自治区卫生厅对平罗县计划免疫考核检查。2003年9月,自治区计划免疫调查组对平罗县计划免疫管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被抽查儿童建卡证率、生物制品接种率、“四苗”全程率均达到较高水平。2006年,县城东街社区开展卡介苗成功率免疫监测。2007年11月,市疾控中心在平罗县部分乡镇抽取300人麻疹、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血清抗体含量测定。2011~2013年,将消除麻疹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落实,完成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2013年,加强AFP病例监测,在全县2月龄至4周岁儿童中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摸底登记适龄应种儿童708人,实际接种703人,接种率为99.29%,维持无脊灰状态。调查处置疑似麻疹病例5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均为排除病例。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状况
  历史上,平罗地区流行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炭疽、斑疹伤寒、布鲁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1936年,伤寒副伤寒、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大流行。1935年,白喉流行,黄渠桥渠中村农民申槐珠一家20天死亡7人,通润村梁家10天死亡8人,当年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回归热、白喉大流行发病人数分别是1131人、139人、1212人、1015人、496人。1939年,伤寒、副伤寒、霍乱、白喉、回归热、斑疹伤寒、猩红热大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预防接种。20世纪50年代,天花被消灭;1966年,控制麻疹流行;1974年后,无白喉病例,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乙型膜炎、布鲁氏杆菌病得到有效控制。1978年后,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病例。1996年,将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由丙类调整到乙类,报告病种增至26种。2003年4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比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4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法定传染病病种达37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2005年4月,平罗中学暴发麻疹疫情,确诊病例45例,经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对县城学校12361名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同年7月,宝丰镇发生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确诊14例病人,经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对疫区内5个村18个村民小组逐村逐户进行反复排查,排查3157人。对有接触史204人进行医学观察,对发生疫情村队居民600余人预防性服药。2006年,平罗县首次出现本地艾滋病(HIV)感染病例1例。2008年,新增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手足口病。2009年,新增乙类法定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2010年,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实施流感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2013年,调查处理各类疫情190起289例(其中暴发水痘疫情3起、狂犬病疫情1起),调查处理率100%。
  二、传染病管理
  1957年,开始传染病报告制度。1962年,自治区卫生厅下发《关于加强疫情报告工作的通知》,传染病报告一律实行卡片报告,重申疫情报告划片包干、专人管理逐级
  上报,限定报告时间等办法。执行门诊日志登记制度,县级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村
  医疗站人员,将门诊就诊病人实行门诊日志登记。制定《平罗县急性传染病管理办
  法》,在全县实行传染病疫情核对制度。1973年,传染病漏报调查,在重点地区和重点
  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87年1月,对黄渠桥、姚伏、宝丰、渠口、二闸、崇岗6个
  乡镇1984~1986年人口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传染病死亡占第七位。1991年4
  月,平罗县成为自治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5个示范县之一,开展结
  核病控制工作。1994年12月,开展第二次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免疫活动。2000
  年,县卫生防疫站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4月至
  年末,开展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工作。对2005年宝丰镇宝丰、渠丰、
  新胜3个村发生的皮肤炭疽病人15例(确诊13例,疑似2例)以及发生在学校、托幼
  机构等集体单位的传染病全部进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调查处
  理率100%。2004年,建立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报告传染病
  卡片全部进行电脑网络信息输入、审核,全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063例,报告发病率
  382.43/10万,其中乙类912例,丙类151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病
  种依次是细菌性痢疾(378)、病毒性肝炎(317)、结核病(148)。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起,新增乙类法定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病例报告。2005年,全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498
  例,报告发病率为486.74/10万,其中乙类1105例,丙类39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457)、流行性腮腺炎(274)、细菌性痢疾
  (270)。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起,新增乙类法定传染病为人禽流感病例报告。2006
  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457例,报告发病率为468.77/10万,其中乙类889例,丙类568
  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499)、病毒性肝炎
  (438)、细菌性痢疾(205)。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2007年,报告法定传染病
  1036例,报告发病率为329.25/10万,其中:乙类914例,丙类122例,无甲类传染病
  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423)、结核病(166)、细菌性痢疾
  (163)。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2008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259例,报告发病率
  为396.72/10万,其中:乙类925例,丙类334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
  病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486)、细菌性痢疾(204)、结核病(134)。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1起。2009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445例,报告发病率为450.31/10万,其中:乙类
  922例,丙类52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431)、风疹(168)、麻疹(166)。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起。2010年,报告法定传染病890例,报告发病率为274.42/10万,其中:乙类487例,丙类40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225)、流行性腮腺炎(174)、结核病(155)。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2011~2013年,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管理,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全县21家医疗卫生单位直报系统完善,制度健全,网络直报率100%。2011年,报告传染病1307例,报告发病率为370.73/10万,其中:乙类576例,丙类362例,其他传染病报告369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2012年,全县报告并审核传染病1887例,其中:乙类612例,丙类922例,其他传染病353例。2013年,传染病登记报告987例,其中:乙类514例,丙类452例,报告发病率375.68/10万。
  三、传染病防治
  平罗县有记载的急、慢性传染病有天花、天花、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炭疽病、麻风病、布鲁氏杆菌病、狂犬病、鼠疫、结核病、性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害严重,病死率高,是国家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旧社会有人走街串巷种痘预防天花。解放后,国家颁布《种痘暂行办法》,种痘一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为止。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者甚多,危害极大。解放后,推行白喉类毒素的预防接种,1977年以后,全县无白喉病例发生。
  麻疹是危害儿童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64年,全县麻疹发病3942例。1966年,试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逐年减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奈瑟氏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传染性疾病。1966年,全县大流行发病266例。1973年,开始使用菌体菌苗,1975年,开始使用多糖体菌苗,流脑得到控制。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1958~1999年,报告42900例。全县生活饮用水改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实行肠道传染病隔离消毒制度,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痢疾发病率逐年降低。
  伤寒与副伤寒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加强生活饮用水及粪便管理和消毒,搞好食品卫生,消灭苍蝇,在发病地区周围人群进行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应急预防接种,采用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广泛应用抗生素。到1999年,发病率降至1/10万。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全县结核病感染率和患病率相当严重,1962年,采用卡介苗接种。1984年,开展以线索调查为主要方式的推广痰片检查。1972年,患病率2960.25/10万,1990年,1593.36/10万。1983年,死亡率为3460.60/10万。1992年,启动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2002年底结束,通过项目实施提高病人发现率、治愈率、传染源控制率。2008~2010年,全县发现活动性肺结核303例,治疗覆盖率100%。
  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医学临床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简称SARS。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全球首发病例,疾病迅速流行,报告病例平均死亡率9.3%,传播途径主要是近距离和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潜伏期2~10天。2003年3~8月,平罗县全面打响防治“非典”战役,按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积极防控处置,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留观258人,一般接触者家庭留观3490人,对4067人外来、外出返乡、发热人员进行微机监控及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工作结束后,全县无“非典”病例发生。
  2011~2013年,开展法定传染病疫情月度、季度分析、半年及全年分析,及时将信息上传,开展麻疹、新生儿破伤风、0~14岁儿童急性乙肝病人、AFP病例、流脑及乙脑病例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及病例旬、月报工作,开展手足口病监测和腹泻病征候群监测,开展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监测,为传染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结核病门诊登记初诊病人1587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03例,督导管理率100%,治愈率90.81%。艾滋病筛查及检测采集血样289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外来务工人员高危干预2011余人次,随访管理HIV感染者2例。2012年,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均为突发传染病疫情(水痘2起,风疹3起),波及1884人,发病143人,及时进行防治。2013年,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监测工作。对从事禽类养殖、加工、销售、贩卖等重点人群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开展健康干预,为禽类养殖、加工、销售、贩卖人员发放一次性口罩、帽子、洗手液等防护干预用品,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落实结核病防制及督导工作,完成结核病定点医院“三位一体”防治模式运行。全年门诊登记初诊病人695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3例。县级各医疗单位共登记肺结核病人或疑似病人153例,报告153例,报告率100%;转诊率100%,转诊到位率78.91%。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因为环境缺碘,人体摄入碘量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瘿瓜瓜”或“大嗦子”)和地方性克汀病最为多见。1980年以前,崇岗乡潮湖、九泉、长胜、崇岗、常青村居多,造成儿童身体发育矮小、痴呆、聋哑,发病区流传“瘿瓜瓜,瘿瓜瓜,一代发,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之谚。1972年,对崇岗地方病普查,检查8565人,普查率65.9%,确诊“地甲”病人2240人,患病率为26.15%,克汀病人18例,患病率为0.21%,发病最为严重的为长胜村,患病率为48%。
  1951年,在崇岗地区打深水井,改变饮用低碘水状况,配合省卫生防疫站用含碘食盐片对112名患者进行治疗;1956年,用食用海带和含碘食盐片对患者治疗;1964年以后,改变局部试验性防治,采用食盐加碘为主综合防治措施。1983年开始,对Ⅱ度以上腺肿病人采用碘甘油注射或口服碘油丸治疗。1995年,全区普遍供应加碘盐,2000年,实现国家规定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碘缺乏病基本得到控制。
  2001~2010年,在每年5月15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紧扣宣传主题,向全县居民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相关知识,发放碘缺乏病宣传材料50000份,提高居民正确使用碘盐等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认识。食盐加碘安全、有效,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主要策略,碘盐监测是落实食盐加碘和保证碘盐质量有效手段之一。连续10年开展农村居民食盐碘含量监测。每年抽取288份居民户盐样,采集2880份,连续10年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97%以上;平均非碘盐率0.31%,最高0.7%,最低0.34%,符合低于10%国家标准。2010年,平罗县实现以县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11~2013年,加强碘盐含量监测工作。2011年,国家碘盐质控考核1次2份样品。2012年,采集5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居民户食用盐300份、碘盐298份,合格292份,不合格6份,碘盐覆盖率99.33%,碘盐合格率98%。非碘盐2份,占0.67%。2013年,碘盐监测采样295份,合格264份,合格率89.49%,食用率88%,覆盖率98.33%。
  二、地方性氟中毒
  1978~1979年,在饮用水普查时,发现高庄、前进、二闸、周城等公社部分水样中,水中含氟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查出氟斑牙患者3832人,患病率9.68%,由国家、地方、群众共同筹资对病区采取降氟改水工程。2000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饮水摄氟问题,减轻氟中毒危害。
  2002年,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开展农村饮用水氟(砷)含量筛查工作。确定平罗县有34个氟病区,覆盖8个乡镇,其中轻病区32个、中病区2个。2004年,改水12个氟病区。2005年,平罗县地方性氟中毒纳入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开展监测工作。2006年,原陶乐县合并到平罗县,氟病区增加到58个,覆盖10个乡镇,病区人口12028人,其中:轻病区45个,人口9314人;中病区9个,人口1758人;重病区4个,人口956人。2007年,全县农村饮用水水氟检测4个乡镇18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检测水样321份,合格308份,合格率96.26%。到2010年全部改水,除陶乐地区24个病区改水氟含量从1.2毫克/升~7.8毫克/升下降到1.2毫克/升,其余病区全部达到国家标准。2011~2013年,坚持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及饮水卫生监测点水质监测,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检测水样,监测覆盖率100%。
  三、布氏干菌病
  1962年春,潮湖农场发生布氏干菌病。1963年夏天,灵沙地区发病21例,主要采用抗菌素、菌苗接种、蜡疗等方式,同时宰杀、深埋病畜,对疫区人群普遍接种布病疫苗。1971年,渠口公社发病8例,采用抗菌素治疗。1973年,全县对5~65岁人群进行普查,查103938人,普查率87.6%,确诊患布氏干菌病2467人,采用配制中药水丸治疗布氏干菌病。对全县羊群普遍进行布氏疫苗气雾免疫,对人群进行布病疫苗接种。1977年,平罗县被评为全区布病防治先进县。1982年,开展畜间免疫、检疫、淘汰病畜等综合措施,重点放在疫情监测。1993年,平罗县首次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再未发现布氏干菌病人。1994~2007年,未检出布病病人。2008年,全县对兽医及宝丰镇、黄渠桥镇、高庄乡、渠口乡的养殖园区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监测205人,未检出布病病人。2009年,平罗县被推荐为国家级布病备选检测点。是年对陶乐镇、宝丰镇、黄渠桥镇等乡镇的部分养殖户,屠宰、销售人员,村级畜牧防疫人员进行采血检测,采血样207份,经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4份(试管凝集>1:200),阳性率1.93%。2010年,布病监测251人,其中兽医、防疫人员56人,养殖人员195人。试管凝集试验阳性9人,感染率3.59%。由于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畜牧市场交易频繁,流通地域延伸,布病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2013年,加强布病质控考核和防治。2011年,布病质控考核1次5份样品及本中心内部质控考核2次8份样品,布病质控考核样为优秀。2012年,检查从事牛羊等家畜养殖,乳、肉、皮等畜产品贩运、屠宰、加工、兽医等职业人群75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1人,阳性率1.33%;试管凝集试验(SAT)1人,滴度1∶50。对检查出的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档随访管理。2013年,布病监测筛查重点人群2115人,采集血清458份(阳性5人),规范化治疗10例(已治愈4例)。
  四、地方性砷中毒
  1980年,在食品卫生采样检验中,在前进农场生产的酱油和醋中检出砷。1994年,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饮水砷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前进农场为砷中毒区。前进农场随即进行饮水改造项目,基本清除砷的危害。1994年9月,在平罗县前进农场进行大范围的饮水砷测定和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平罗县前进农场所属的20个单位,检查3365人,受检率80.99%,临床诊断砷中毒患者471人,患病率13.99%。2000年,对农村地区进行大范围的饮水砷含量普查和部分砷超标地区开展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2001~2004年,平罗县通过“儿基会”项目,进行水砷筛查检测中发现水砷超标(0.05毫克/升以上)24个自然村。检测4060份,超标57份,超标率1.40%。2005~2010年,平罗县对51个砷中毒病区连续监测,到2010年,51个病区人口13872人。改水村数44个,改水率86.27%;未改水村数7个,人口数2528人。有3个自然村虽改水,但砷含量仍超过国家标准,人口数660人,实际受益人口数10684人。通过监测再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病人。2011年,中国CDC地病所水砷质控考核2次4份样品,达到合格标准。2012年,采集7个改水工程末梢水7份,覆盖砷中毒病区51个自然村13692人,水砷监测全部合格。开展病情调查106人,4人为可疑砷中毒。采集尿砷90份,87份尿砷含量在0.004毫克/升~0.024毫克/升。2013年,对两个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改水工程进行监测,砷中毒病区人群检测90人,尿砷全部合格。
  第四节 鼠疫防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居国家甲类传染病之首。它是通过媒介跳蚤传播,流行在啮齿动物中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疫的鼠、蚤或其他途径,将鼠疫菌传给人,造成人间鼠疫。1931年,平罗县陶乐地区发生过人间鼠疫,但传染源、病型、发病和死亡人数不详。1957年6月,平罗县陶乐地区鼠疫防治工作开始,由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在原陶乐县进行鼠疫疫源调查,历时4个月。1970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所经过细菌学检验,从长爪沙鼠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首次证实陶乐镇境内有鼠间鼠疫流行,1975年,经细菌学、血清学检验确认陶乐地区为内蒙古荒漠草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版块。其间分布8个鼠疫历史疫点。
  1970~1975年,经细菌学检验,分离出鼠疫杆菌10株,其中长爪沙鼠体内分离7株,蚤体内分离出3株。
  1974~1986年,每2~3年都能检出血凝阳性血清,12年间检出血凝阳性血清131份,最高滴度1∶640。
  2009年4月,在高仁乡小塘口八顷村发生疑似鼠间鼠疫疫情。检测到9株鼠疫杆菌,8份血清学检测阳性,经自治区疾控中心鼠防专家反复检测验证,确认平罗县的检验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证实高仁乡小塘口地区正发生鼠间鼠疫流行。发现疫情后,平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疫区的确定与隔离、预案的启动、防控方案的制订、疫区周围人群的健康监测、开展消杀灭等综合性处理措施,防治小塘口鼠间鼠疫疫情。
  2010年,鼠疫监测查42次,踏查面积1.58万公顷,样方调查72公顷,平均鼠密度1.89只/公顷。夜行鼠捕获率14.76%,对捕获的836只鼠类和358只蚤类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全部阴性,全年未接到鼠疫疑似病例报告。
  2011~2013年,在陶乐地区开展鼠疫实地监测踏查工作,鼠疫疫情总体呈现稳定(静息)趋势。2012年,开展常规踏查56次,扩大疫源地踏查2次,踏查2.59万公顷,没有发现自毙鼠和自毙动物,未接到鼠疫疑似病例报告。开展调查样方127公顷,年平均鼠密度1.84只/公顷,单公顷最高密度12只;开展逐日捕鼠调查316夹次,捕获率为22.46%;夜行鼠调查4800夹次,年平均捕获率8.98%;捕获鼠类736只,检蚤491只/233组,年平均鼠体染蚤率30.70%,年平均鼠体总蚤指数0.65;对捕获的鼠类和蚤类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全部阴性(-);采集活体鼠血清113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2013年,陶乐地区鼠疫防治踏查1.58万公顷,平均鼠密度2.11只/公顷。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