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层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层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62
页数: 6
页码: 1421-142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基层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基层医疗单位

内容

一、乡镇卫生院
  1953年,建立乡镇卫生所,到1957年,建立乡镇卫生所或保健所17个,但医疗设备简陋,人员多系个体乡医。1962年,卫生所和保健所整顿、合并设立联合诊所20个。1968年,改设为姚伏、黄渠桥、崇岗、头闸中心卫生院。1969年,二闸、前进、高庄、渠口、周城、惠北、五香、通伏、灵沙、城关改设公社卫生院,卫生院担负着本地区卫生行政管理和医疗业务,是农村医疗、卫生安全预防的重要环节。1984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镇卫生院。1990年,全县有地区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14个。2003年,平罗县行政区划调整部分乡镇合并;2004年1月,撤销陶乐县建制,原陶乐县部分乡镇划归平罗县,2005年末,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9个。2006年,对原有乡镇卫生院撤并整合,全县设置姚伏、黄渠桥、陶乐、头闸、通伏、崇岗、渠口、灵沙、宝丰、城关、高庄、高仁、红崖子13个基层乡镇卫生院。2006年,平罗县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按照一乡一院原则建设,全县设置13所卫生院,一般卫生院7所(通伏、灵沙、高庄、宝丰、渠口、红崖子、高仁),中心卫生院6所(姚伏、黄渠桥、城关、陶乐、头闸、崇岗)。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五香、六中、下庙、周城、惠北、五堆子、六顷地卫生院以拍卖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卫生院原单位法人取消,原单位正式职工参加撤乡并镇后所属乡镇卫生院竞聘上岗。是年2月,13所乡镇卫生院首次实行公开招聘。10月3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平罗县成功召开全区农村卫生综合改革暨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现场会。2007年11月2日,全区农民健康教育暨健康促进现场动员会在平罗县召开。2008年9月6日,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现场会在平罗县召开。2009年9月23日,卫生部农卫司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研讨会平罗县做经验交流发言。
  2010年底,全县14所乡镇卫生院设编292人,职工总数327人,在职在编23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1人。编制床位150张,年门诊人次34.7万,住院0.11万人;固定资产2595万元,业务收入1324万元。主要医疗设备有全数字黑白超声系统,100mA、200mA、500mAX光机,血球计数仪,B超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简易麻醉机,母亲/胎儿监护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台,尿分析仪,万能手术床等。
  (一)城关镇中心卫生院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二闸卫生院更名为城关镇中心卫生院。2009年10月,城关中心卫生院住院部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2万元。2010年,卫生院共设编31人,职工总数31人,在职在编3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12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执业护士7人。编制床位20张,年门诊人次4.81万,住院325人;固定资产137万元,年业务收入191万元。
  (二)姚伏镇中心卫生院
  前身是姚伏卫生所,建于1953年,1956年11月,改建为中心卫生院,1969年,改建为平罗县姚伏地区医院,设病床15张,有工作人员21人,属全民所有制副科级单位。1975年,修建砖木结构门诊楼1座,建筑面积723平方米。设病床20张,有工作人员16人,1999年,新建二层砖混结构门诊楼1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01年,续建二层砖混结构住院部1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主要医疗设备有救护车1辆,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B超诊断仪、半自动生化仪、心电监护仪、尿十项分析仪、新生儿急救及辐射台、洗胃机等常用医疗设备30余台件。2009年,维修门诊楼643平方米,翻建后勤综合业务用房600平方米,翻建40平方米锅炉房1间,更换采暖锅炉1台;更换水暖管道500米、排污管道200米,新建医疗垃圾焚烧池1座,项目总投资225万元。2010年,卫生院设编30人,职工总数26人,在职在编2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7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执业护士3人。编制床位30张,年门诊人次3.22万,住院212人;固定资产318万元,年业务收入129万元。
  (三)头闸镇中心卫生院
  前身是头闸医疗预防工作站,建于1955年,1958年,改为头闸公社卫生院。1969年,改建为头闸地区医院,设病床10张,有工作人员16人,属全民所有制副科级单位。1988年,建砖混结构门诊楼1座,建筑面积760平方米。2001年,建400平方米职工宿舍及车库。1985年后,停止收住院病人,只承担一般卫生院工作任务。主要医疗设备:200毫安X光机、尿十项分析仪、B超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微机、阑尾包、器械柜等。2010年,卫生院设编17人,职工总数17人,在职在编1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人,执业护士2人。编制床位30张,年门诊人次2.67万;固定资产135万元,年业务收入46万元。
  (四)黄渠桥镇中心卫生院
  前身是惠农县人民医院。1963年,宝丰、黄渠桥两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改称为平罗县黄渠桥医院。1969年,医院被确定为黄渠桥地区医院,设病床20张。1984年,翻建住院部,建筑面积681平方米。1989年,改称为平罗县黄渠桥中心卫生院,翻建门诊部,建筑面积652平方米,定为副科级单位。1999年,在距惠农渠石拱桥东约60米处新选院址,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建一座二层门诊楼,建筑面积855平方米,生活用房建筑面积403平方米。2005年12月,建一座三层住院楼,建筑面积804平方米。主要医疗设备:万能手术床、12孔无影灯、200mAX光机、721分光计度器、B超、胎心仪、电动洗胃机、紫外线杀菌车、多普勒胎心仪、综合产床、直流检眼镜、乙种结肠窥镜、超声雾化器、电动吸痰器、血球计数仪、微机等。2007年,日本驻华大使馆“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为卫生院配备半自动生化仪、X光机、洁牙机、彩超等价值75万元的医疗设备。2010年,卫生院设编28人,职工总数32人,在职在编2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7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执业护士3人。编制床位30张,年门诊人次2.67万,住院46人;固定资产344万元,年业务收入80万元。
  (五)陶乐镇中心卫生院
  2004年,陶乐撤县后,原陶乐县人民医院更名为陶乐医院。2006年,农村卫生综合改革,更名为陶乐镇中心卫生院。2007年,实施维修改造项目1400平方米,总投资170万元。2010年,卫生院设编31人,职工总数41人,在职在编2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10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执业护士8人。编制床位20张,年门诊人次2.14万,住院425人;固定资产137万元,年业务收入185万元。
  (六)崇岗镇中心卫生院
  建于1953年,1969年,改建为崇岗地区医院。设病床15张,有工作人员16人。1984年,分出部分人到新成立的下庙卫生院后,改称为崇岗乡卫生院,为全民所有制股级卫生单位。1992年,在110国道东侧,建砖混结构门诊室一层,建筑面积420平方米;2005年,新建二层砖混结构门诊楼一座,建筑面积780平方米。2006年4月,更名为崇岗镇中心卫生院。主要医疗设备:100毫安X光机、尿十项分析仪、B超、心电图机、洗胃机、微机等。2010年,卫生院设编20人,职工总数21人,在职在编17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执业护士2人。年门诊人次2.56万;固定资产149万元,年业务收入87万元。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6年以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上卫生工作议事日程。2007年,将原前进卫生院转型为城关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新区社区、东街社区、唐徕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职工28人,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13年,有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
  三、农村医疗站所(室)
  1970年,农村大办合作医疗站。全县108个大队、农场建立合作医疗站,医疗费多采取集体和个人两级负担的方式,社员每年每人向合作医疗站交1~2元,实行基本免费医疗。合作医疗站实行“一根针、一把草”医疗方式,提倡“三土”(土医、土药、土方)“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办法,主要以传统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推拿、按摩、割治等疗法,并采用民间秘方,力争治好病少花钱。合作医疗站的卫生技术人员被称为赤脚医生,从农村选拔,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
  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合作医疗站承包给个人经营。1986年,全县149个村有个体医疗站138个。1989年,县人民政府颁发《平罗县农村医疗站管理试行办法》,加强医疗站管理,规范医疗站从业人员执业道德。1999年把医疗站纳入乡镇卫生院实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例会、统一采购药品。2005年,全县有医疗站179个。2006年,对全县乡村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规范,村医疗站更名为村卫生室,对村卫生室实行“十统一”管理。为156所村卫生室配备药柜、血压计等“十小件”。村医马银忠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8年,20所村卫生室被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定点单位。2013年,全县有村卫生室168个,村级卫生人员2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人,执业护士1人。年门诊人次40.8万;固定资产624万元,年业务收入531万元。主要医疗设备有血压计、听诊器、药柜、检查床、紫外线消毒灯、医用储槽、消毒器具、外伤处理小器械等。村医余进义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四、厂(场)矿医疗单位
  (一)国营前进农场职工医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一师驻防开发西大滩。1955年,改为国营农场,场部设立职工医院。1959年建检验室,开展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验及肝功能检验。1968年,建口腔科,开展下腹部外科手术。1972年,建房40间,置床50张。1973年建X光室,开展拍电、胃肠道造影、胸透等业务。1981年,建理疗室,开展针灸、烤电等业务。1990年,有职工68人,成为全民所有的县级综合性医院。1991年,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建筑面积1896.3平方米。2001年,更名为宁夏农垦沙湖医院。2010年3月,宁夏农垦沙湖医院、沙湖卫生所整体移交平罗县政府管辖。
  (二)汝箕沟煤矿职工医院
  1961年,汝箕沟煤矿卫生疗养所扩建为职工医院,相当于县级综合性医院。1972年,购置200mAX光机,1982年,置500mAX光机,医院设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急诊室、防疫室、麻醉室、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中西药剂室等。1986年,购置LIFE.SCOPE8心脏监视系统一套,开放病床50张,有职工55名。2003年,区划调整,将汝箕沟煤矿职工医院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后更名为宁煤集团汝箕沟医院。
  (三)西北轴承厂职工医院
  1969年,由西北轴承厂医务室扩建为职工医院,属于县级综合性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放射科、化验室、理疗室。医疗设备有400mAX光机、心电图机、A型超声波诊断仪等。1985年,有西医医师26名,设置床位90张,可开展胃、胆囊、肠梗阻、阑尾切除等手术,有较强医疗技术力量。1986年,西北轴承厂迁往银川。1987年机构撤销。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