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11
页码: 1397-140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文物古迹、古建筑、贺兰山岩刻的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文物古迹

内容

一、古建筑
  (一)田州塔
  俗称姚伏塔。位于姚伏镇东1千米处,距平罗县城20千米。
  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田州塔饱经沧桑,仅明代就经历大小地震百余次。清乾隆三年(17338)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平罗、宝丰、新渠县及银川发生强烈地震,田州塔被震毁。乾隆四十八年(1784)六月,维秀和尚募捐重修田州塔。
  田州塔建立在“皇祗寺”的台基上,寺台基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40米,高4米。该塔是一座平面呈六角形、八层楼阁式青砖塔,高38米,塔顶呈六边覆斗状,塔底直径为7.5米,南北各有一门,门上都刻有对联,对仗工稳精巧,书法隽秀有力,南门上联为“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下联为“孤标拔地西屏兰岳争春辉”。底层檐下雕平罗县文物古迹分布图刻仿木结构的瓦垅、椽头、横额、斗拱和下垂的荷花头。还雕饰有佛像、人物故事,这些砖雕之精致,在宁夏所有古塔中极为罕见。
  1975年6月15日,田州塔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2.8万元,维修田州塔,重新垫起高4米、南北长45米、东西宽35米的台基,以石料包砌。台基上裹砌1米多高的青砖院墙,塔内也铺上楼板,供游人登高眺望。2006年1月20日,田州塔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钟鼓楼
  位于平罗县城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初或弘治六年(1403~1493)之间,清乾隆三年(1738)在强烈地震中鼓楼与城同毁。乾隆四年重建平罗城时,重建钟鼓楼,只有一层,上悬挂大钟一口,两侧各建脊瓦房一间,是敲钟报警人的住房。
  清宣统三年(1911),钟鼓楼又遭火焚而毁。民国2年(1913),邀请平罗知名人士共同设计,由平罗绅士高登梯负责施工,建成今日钟鼓楼造型。重修后,钟鼓楼建筑在13米宽的方形台基上,台基下以砖石拱券成洞形十字通道,通道原高5米,从外表看,钟鼓楼形似三层,实则两层。下层为洞宾殿,4.5米见方,顺木梯拾级而上则是财神阁。楼顶样式别具一格,有八根过梁,呈“人”字伸向楼尖,名为“八仙庆寿顶”。每层楼的4个角各有两个暗角,故曰“四明八暗”,这样外形为3层的楼,有36个翘角、72根柱子,意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其造型奇异,为宁夏古建筑中罕见。洞宾殿和财神阁都塑以神像,使原来报时报警的地方演变为烧香求神、带有宗教色彩的场所。民国29年(1940),在其基座四周均加培一层砖,扩大台基宽度。
  1959年和1979年,两次对钟鼓楼全面维修和彩绘,在基部四周砌上花池,安装栏杆,加强保护措施。2006年,投资138.67万元,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前提下,由陕西省文物古建筑中心负责采用落架维修施工,历时196天。钟鼓楼是平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北武当庙
  又名“寿佛寺”,位于贺兰山韭菜沟西南,距平罗城24千米。
  据《新建北武当庙碑》载:北武当庙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平罗洪广营三宝居士郑惠及宁夏镇城周兆熊等人协助捐资募款,在原来一座明末清初所建的小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因供奉真武石像,故名“北武当庙”。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无量殿后建大殿五楹。清嘉庆年间建配殿,嘉庆十四年(1809)于山门前置立石狮一对,嘉庆十六年(1811)于殿前建拱门三楹。清光绪年间,该庙僧人光煜修学北京檀柘寺,常到檀柘寺进香的慈禧太后为北武当庙钦书“护国寿佛禅寺”白绢条幅。自此,北武当庙又称“寿佛寺”。清廷大臣左宗棠也曾为之亲笔题字作画,使之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北武当庙坐北朝南,四进院落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自然得当,中轴主要建筑有山门楼、灵官殿、观音殿、无量殿、多宝塔和大佛殿等。其中:山门楼和观音殿为二层歇山顶建筑,山门楼高9米,观音殿高10米,两侧有钟楼、鼓楼、厢房、五蕃殿、正殿等建筑对称呼应。多宝塔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高约20米,五层楼阁式砖塔,造型古朴壮观。全寺供奉神佛塑像60尊、木刻像3尊、铜像50尊、瓷像10尊。殿宇四壁还绘有飞天、护法诸神壁画,千姿百态,形象逼真。
  庙外,东西各建有大殿一座,东为准提殿,西为药师殿。这里山势逶迤,景色优雅,数株百年老树苍劲挺拔,树下有清泉3眼(曾为9眼),泉水清澈甘甜,人称“北寺清泉”,清代便被誉为“平罗八景”之一。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庙会期间,各地前来朝山拜佛的蒙古、藏、满、汉等民族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香火十分旺盛。“文化大革命”中庙内珍藏的经卷,慈禧、左宗棠等名人的字画及佛教音乐“渣渣子”,皆被化为灰烬。
  1975年,北武当庙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自治区批准为宗教开放寺庙,并拨款14万元,进行维修彩绘;该寺自筹5万元,塑佛像39尊,使之焕然一新。1985年又被定为平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北武当庙归大武口区管辖。2006年1月20日,北武当庙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玉皇阁
  位于平罗县城北端。整个建筑为两个时代所建。第一部分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道人闫合壁化缘集资建成。这部分建有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斗母宫及玉皇大殿等。玉皇大殿为九脊歇山顶二层建筑。第二部分为民国28年(1939)所建,包括山门楼、文昌阁、关帝阁、无量殿、三宫殿、洞宾殿、三皇殿、三母殿等,后5座殿组成并列十字歇山顶的三层建筑。虽为两个不同的时代所建,但结合得非常严谨、协调,造型独特,高楼气势宏伟,小阁玲珑剔透,两进院落层层相映,高低楼阁互为衬托呼应,回廊、飞桥犹如金丝银线,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并悬挂风铃,其声清脆悦耳。殿宇或雕刻花卉兽禽,或彩绘山水人物,将所有建筑连成一个整体。是一座雄伟壮观、富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也是宁夏最大的道教寺院之一。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砖包台座,南北长105米,东西宽40米,分为四段,由南向北渐次升高。最高建筑26.2米。若登临三母殿,可凭栏远眺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平罗县城尽收眼底。
  1959年,县人民政府将玉皇阁进行彩绘,派专人看护。1963年2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玉皇阁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阁内镀金佛像、经卷文献等贵重文物被洗劫一空,石狮像、碑匾、旗杆等全部被毁。1979年修复被水冲坏的基座,加砌1.5米高的围墙,1983年重新修复东侧小阁楼。1987年,以玉皇阁为中心修建玉皇阁公园。2007年5月,投资630万元,对玉皇阁石建筑群、台基、山门地面等进行全面的整修。
  二、贺兰山岩刻
  (一)岩画
  贺兰山,古称卑移山,又称阿拉善山,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猃狁、匈奴、鲜卑、羯、氏、羌、敕勒、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生活放牧的地方,故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贺兰山岩画便是重要遗存之一。平罗县境内的西峰沟、归德沟、白芨沟和大水沟共发现岩画700多幅。
  西峰沟,位于平罗县城西南57千米的贺兰山东麓,在沟两岸石壁上发现岩画70余幅,题材以类人头像、牛、马、羊、鹿、狗等为主。全为阴刻,有通体凿刻,有线条阴刻,大多数画面清晰可辨。以公牛图、哺乳图、奔鹿图为最佳。公牛图画面高34厘米,宽38厘米,通体阴刻,一头雄壮的公牛,竖着两只硬角,昂首挺胸站立着,有栩栩如生之威。
  归德沟,位于平罗县城西北25千米的贺兰山北端,沟内石壁上发现岩画60余幅,题材以马、羊、鹿、狗、狼、骆驼等为主。有通体凿刻,有线条凿刻,以放牧图为佳,画高20厘米,宽43厘米,图为一放牧者,身跨骏马,手持牧鞭,几只牧狗紧随其后,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白芨沟,为贺兰山大风沟上游的支沟之一。白芨沟赭色岩画凿刻在北岸的一处石壁上,高约11米,宽约16米,凹进山体5~7米,岩画由多个单元组成,之间相距1~3米不等,画面为放牧、拉弓、骑马射猎及牛、马等动物场景图。岩画采取凿刻(阴刻)后涂上赭色,凿刻手法精炼,图案造型生动,赭色仍很鲜艳。这是贺兰山发现的唯一彩色岩画。2006年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这组彩色岩画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据专家认定,西峰沟和归德沟岩画为春秋战国时期作品,白芨沟彩画为汉代之作。
  (二)题记
  贺兰山自古为军事要地。秦汉时期曾沿黄河制塞,在贺兰山下驻军屯垦。唐永徽四年(653)设置贺兰山都督府,西夏曾在贺兰山东麓设右厢朝顺军司等,明代则沿山修筑长城,建关设卡,故相继留下遗存。
  大水沟,位于贺兰山东麓距平罗县城46千米,沟内石壁上刻有题记四方,均为阴刻竖行。
  第一方题记刻面高46厘米,宽62厘米,距地表4米。
  钦差分守宁夏北路口口口地方参将口口口口口于万历十一年秋季重修。十二年三月念日同口口口口口口到此开光。
  宁夏庠生 余应澄 管立春 徐栋 夏元中 刘幼田 陈守论 王□叶玉石匠
  第二方题记,刻面高80厘米,距地表2.4厘米。
  万历癸西夏五月,钦差巡抚宁夏都御使朱芨、钦差镇守宁夏总兵张杰统兵巡边到此,刻石以记。
  参将 祁栋
  游击 张玉登 同何吉 徐□□ □□ 吴□
  还有二方题记已模糊不清。
  2006年1月,大水沟题记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箕沟,距平罗城40千米,沟内长城下的石壁上刻有题记五方,其中一方题记为:
  巡镇衙门会委临工指挥朱楫管领军三百员,重修关隘,以遏虏道。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吉日立(这五方题记已被修路炸毁)。
  干沟(在汝箕沟与小风沟之间),距平罗城31千米,入沟3千米的沟南岸石壁上,有题记一方。刻面高84厘米,宽55厘米,阴刻竖行,有槽线,字体为楷书,清晰工整,题记文为:
  新设宁靖外口关一道,墩一座。
  钦依平虏守备吉人
  委官督工指挥汪鸾
  镇朔把总指挥宋楫
  官舍张镇孙宪
  总小旗 王祖□ 勾连 黄顺生 王受庆 万纪定
  孙官受 李均□ 姜景 亢小玉 陈五汗
  熊海 郭□ 向□ 冯成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吉日完立
  刊字匠 徐圯
  2006年1月,这方题记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摩崖造像
  平罗境内贺兰山中,发现岩刻佛像两幅,一幅在归德沟,被炸毁。另一幅在汝箕沟化石洞的一面石崖上。
  化石洞石刻大佛,大耳厚唇,雍容慈祥,双手抚膝,盘腿坐于莲花之中,大佛像下有一行梵文,整个画面为阴刻,佛像文字突出平面3厘米,其手法细腻娴熟,构图精巧,刻技高超。
  三、古墓葬
  平罗境内已发现古墓葬三处。
  (一)俞德渊墓
  俞德渊是平罗头闸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庆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江苏省荆溪、长州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常州知府,江宁知府及两淮盐运使等职。其德才兼备,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两广总督林则徐称赞“体用兼赅,表里如一”。道光十五年(1835),因病去世,朝廷诰授为中议大夫,葬于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墓地。
  (二)黄土梁汉墓群
  黄土梁汉墓群位于平罗县陶乐镇沟湾子村,在石陶公路西侧,西临黄河100余米,东距沟湾子村50米,墓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墓区地面残存部分青灰色砖,砖长33.5厘米,宽16.5厘米,厚5厘米,墓地发现墓葬三座,皆为砖室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其中一座墓室内有3具遗骸,并出土小红玉珠一枚,另两座墓室室内情况不明。
  (三)暖泉汉墓葬
  位于崇岗镇暖泉村东南3千米沿山千米东侧,残存汉墓约300座。其中,有墓冢高3米左右,墓周长15米左右。
  (四)窑湾西夏墓葬
  位于崇岗镇暖泉村西北。有墓两座,二者相距200米,靠北的二号墓,冢高约14米,呈锥平顶状,底部直径约10米;西南边的一号墓,墓冢已被农民取土挖光,仅留下圆形墓冢轮廓,直径约6米,深约5米,露出部分墓室土门洞,犹如弯月,直通墓冢底部。1997年5月7日,宁夏考古研究所和平罗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二号墓挖掘,发现该墓已多次被盗,有大小盗洞8处,墓内洗劫一空,仅出土一个人的颅骨和一块画有三道赭色线条的石块,还有一尊鎏金铜佛。经上海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所鉴定,颅骨为女性。2006年9月16日,暖泉西夏墓被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长城遗址
  (一)北长城
  又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明嘉靖十年(1531)由宁夏佥事齐之鸾修筑。从古沙湖(今惠威村处)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长17.5千米,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墙有堞可蔽,有空可下视以击射。经近500多年的风吹雨淋,遗址尚存,大武口区大武口村东1000米处较为完好,墙高约8米,基宽12米,顶宽3.5米。
  (二)西长城
  古称“边防西关门边墙”,明弘治元年(1488)前修筑。由贺兰山插旗口进入平罗境内,向北延伸到韭菜沟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境到扁担沟与旧北长城相接。该长城是将各山沟横筑短墙连接一体为屏障达到御敌目的。县境内大水沟、小水沟、汝箕沟、西峰沟等都残存长城痕迹。其中大水沟入山1.5千米处有土筑长城一段,自沟北山腰伸向沟中,长约250米,高5米,底宽8米左右,顶宽4.1米,女儿墙1.5~2米,厚25厘米。还有大风沟进沟4千米的沟北山梁上有两段不同结构的长城,一段是利用山势,将山梁西侧削成直壁为长城,长约0.9千米;另一段是土筑,高4.2米,顶宽3.5米,底宽约9米,长0.1千米。
  (三)陶乐长堤
  陶乐长堤是一道非正式的长城,由于它修筑的目的和曾发挥的作用与长城相同,后人将此纳入长城的范畴。
  陶乐长堤修筑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由兵部尚书刘天和(字庄襄)修筑。据《九边考》载:“赖刘庄襄修复外边,黄河对岸更筑长堤一道,以截套虏,庶几稍安。”
  陶乐长堤自红果子长城越黄河至内蒙古巴音陶亥,往南过都思兔河,沿黄河东岸南下至横城东,纵贯陶乐全境,这段长堤由于当年修筑工程简单,又紧靠黄河,受水冲刷,加之农田开发,绝大部分遗址已毁,仅有一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及哨墩子原长堤上的烽火台尚存。
  五、古城遗址
  (一)古平虏城
  明永乐年间修筑平虏城,景泰六年(1455)因居人增多扩建新城,为长方形,周长三里,东西墙边长倍于南北墙边长,墙高三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万历三年(1575)宁夏巡抚罗凤翱以砖石包砌城墙。城设南、北二门。清顺治元年(1644)将平虏守御千户所改名为平罗所,其城也始称平罗城。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地震,平罗城倒塌。乾隆四年(1739),由陕西凤翔府盐捕厅的耿觐业、宁夏县何世宠、平罗知县马缓监耗银7万余两重修平罗城,呈方形,城周长四里三,城墙高二丈四尺,基宽二丈四尺,顶宽一丈五尺,南门称“永安门”,北门叫“镇北门”,建城门楼两座,瓮城门楼二座,角楼四座,敌楼八座,南北堆房各一座,城周挖护城河一道,宽五丈,深八尺,城中建钟鼓楼一座。
  (二)古新渠县城
  新渠县城遗址东距平罗城南20千米的姚伏镇东、田州古塔南侧。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50米,呈长方形,城墙已毁。
  清雍正四年(1727)因开挖惠农、昌润二渠,招徕民户垦荒种田,新设新渠、宝丰二县。据《平罗记略》载:兴建好的新渠县城,周长四里一分,城墙高二丈六尺,设南北二门,南曰:“赐福门”,北称“纳秀门”,城中建鼓楼一座,开挖护城河一道,宽七尺,深六尺。
  (三)古宝丰县城
  宝丰县城遗址在今宝丰镇街内,距平罗城24千米,遗址尚存有土筑城墙数段,20世纪60年代东城墙有一段大青砖包面尚完好。周长四里三分,墙高二丈六尺,设南北二门,南门曰“广福”,北称“贡宝”,城中亦建鼓楼一座,护城河宽三丈,深七尺。新渠、宝丰二县城同在乾隆三年大地震中震毁。新渠、宝丰二县于乾隆四年(1739)并入平罗县。
  六、古堡寨遗址
  (一)威镇堡
  该堡有二,旧威镇堡始建于明初。地址在今高庄乡幸福村五队。堡子呈方形。
  明嘉靖十年(1531)修筑北关门墙时,在边墙以南县城西北7.5千米处(今二闸乡威镇九、十队间),重建威镇堡,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堡墙高约二丈,宽丈余,顶部砌女儿墙,堡四角均建有墩台。建堡后,驻军丁157名,驻骑兵57名;清代驻马、步守兵80名。
  (二)镇朔堡
  位于县城西南(今镇朔村六队)、镇朔湖南侧,距县城25千米,始建于明初。堡寨呈长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墙高约二丈,宽丈余,顶部砌妇儿墙。堡门向南开,并建有门楼,堡寨四角建有墩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隶宁夏右屯卫,后属平虏守御千户所辖。嘉靖十二年(1533),驻旗军200名,设把总官1员、守堡官1
  员。万历年间置操守。堡内还建有仓场、庙宇等。
  (三)姚伏堡
  在县城南20千米,今姚伏唐徕渠西侧。始建于明初,距今有600余年历史。原名“尧甫堡”。堡名以筑堡人姓名命之,堡寨呈正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堡墙高两丈,宽丈余,顶部外围砌女儿墙5尺高。建堡后驻旗军200名,设把总官、守堡官各1名,堡内设有仓场。先后隶属宁夏左屯卫、宁夏前卫后千户所、平罗守御千户所及平罗县。
  (四)周澄堡
  在县城西南15千米处(今周城村三队)。始建于明初,堡寨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300米,墙高两丈,宽丈余,顶部砌女儿墙,堡寨四角均建有墩台,堡门朝东并建有门楼,堡内有庙宇。现堡寨东北角还残存3米高、50米长一段堡墙(为夯土建筑)。
  七、其他古遗址
  (一)明水湖细石器遗址
  位于平罗县城西北约9千米处。在湖的西北岸,有细石器遗址一处。遗址方围300平方米,出土了石制刮削器等细石器24件、石核5枚、红陶片和夹砂陶片8块、石珠5颗。石器皆为燧制而成。从遗址向东行数十米,地势逐渐低洼,表明这里曾是湖底,因水位逐年降低而干涸,先民们曾在碧波荡漾的湖边生息繁衍。
  (二)泉子湾新石器遗址
  位于平罗县高仁乡南12.5千米,西距黄河1千米,东南被黄沙覆盖,在东西宽1千米、南北长5千米范围内,地表散落大量细石器和陶器残片。常见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尖为等边三角形,近底端两侧各有一个凹槽,便于和前杆固定,是狩猎的良好工具。泉子湾新石器遗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麻石火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陶乐麻石头山下西1000米处,遗址四周多为沙丘,遗址面积约5平方千米,由陶乐镇居民田文强于2008年挖锁阳时偶然发现。遗址地表散落大量的细石器和陶器残片,还有少量的磨制石器和石制装饰品,磨制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锛、石磨棒等。其中石锛打有直径约4厘米的孔,可安装木把,还有一把长扁弧形刃的石铲,磨得十分光洁精致。陶器残片中有红陶、庆陶、黑色陶,有陶耳、足、折沿的残片,十几枚装饰品为兽骨和汉白玉磨制而成,呈圆形,中间有孔。
  据遗址残片物件初步断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四)李王渠遗址
  俗称“昊王渠”,也称“靖虏渠”。自青铜峡峡口至下庙进入平罗县境,沿贺兰山逶迤向北进入大武口区,长约30千米。以崇岗村北一段保存较好。渠底宽30米,渠堤上宽15米,下宽25米,高3.5米。《嘉靖宁夏新志》载:“靖虏渠,元昊废渠也,旧名李王渠,南北长三百里,弘治十三年(1500),巡抚都御史王珣奏开之,以更今名,一以绝虏寇,一以兴水利,但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浚,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
  (五)大水沟西夏离宫遗址
  据《西夏书事》载:夏国天授礼法延祚(1047)五月,西夏第一代皇帝嵬名元昊,为太子宁令哥娶妻没移氏,因见儿妻美貌,便自纳为新皇后,于贺兰山大水沟之东建离宫,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经宁夏博物馆考古认定其为西夏离宫遗址。位于平罗县城西南45千米的大水沟沟口两侧,南北长约4千米。遗址上有建筑台地数十座,沟口南侧有建筑台地10余座,其中最大的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7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最小的台面长20余米,前后宽10米,高出地面8米。其余台地高低不一,台面长5~15米。沟口北侧由三组建筑台地组成:第一组建筑台地为上、下两层,下层南北长近100米,高出地面30米;第二组台地位于第一组台地之北,修筑在沿山长200米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共分四层,最上层高出地面100米左右,台面宽60余米;第三组建筑台地位于第二组东北,在沿山坡500多米的地方,修筑台地3处。所有台地、台面都较平坦,其后端是将山坡劈去,与台面形成直角,前端则以石块砌成直壁,台两侧正中砌有石阶梯。台地附近有大量西夏时期的琉璃、砖瓦、鸱吻,瓦当和滴水等建筑残片,还出土西夏和宋代钱币。
  (六)汉代廉县县城遗址
  位于平罗县城西南约40千米崇岗镇暖泉村,村东南3千米沿山公路东侧,残存汉墓300余座,墓冢高3米左右,墓周长15米左右。村南侧土坡上,有高于地面近一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建筑地基痕迹,残存汉代不少砖瓦和卷云纹瓦当,还有大量黑陶及夹沙陶碎片。附近农民在遗址旁犁地时发现不少汉代“五铢”钱币,挖出3口一大二小的陶罐,大陶罐高47厘米,腰部最大处周长157厘米,上口直径22厘米,底部直径22厘米,罐壁下部有一小孔。这口陶罐为宁夏目前发现的最大汉代陶罐。与两口小陶罐及卷云纹瓦当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