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戏曲
分类号: J820.9
页数: 4
页码: 1365-13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戏曲包括秦腔、眉户戏、京剧、皮影戏、表演团体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戏曲

内容

(一)秦腔
  明朝中叶,秦腔发源于甘肃陇西古秦州,成长于陕西,流行于大西北各省(区),是平罗最流行的剧种之一。据《平罗记略》载:“清明,各携酒菜,郊外踏青,观剧于掩骨寺(位于玉皇阁南侧200米)……”秦腔属梆子腔系统中的代表剧种,其音乐为板腔体,有文武乐队配合演凑,武乐队有板鼓、梆子、大锣、钹、手锣、堂鼓等,文乐队有板胡主奏、笛子、二胡、三弦、扬琴、琵琶、唢呐、大提琴等,进入80年代之后,增加铜管乐器。
  唱腔分花(欢)音、苦音两种,有尖板、慢板、导板、二六板等板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
  (二)眉户戏
  也叫“曲子”“迷胡子”。清代由陕西眉县、户县地区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流行于大西北。其曲调有岗调、劳子、采花、西京、银扭丝、一串铃、十里堵等数十种,旋律优美动听。乐队和秦腔乐队相同。表演形式灵活,多以小戏见长。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采用眉户曲调编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小戏,在民间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新婚姻法的宣传,上演大型眉户剧《梁秋燕》,在大西北产生较大反响。
  (三)京剧
  20世纪60年代后,京剧在平罗推广。1970年,平罗文化馆组织20多人到石嘴山市京剧团学习京剧样板戏。是年,在中卫县参加全区革命样板戏会演,平罗剧组演出《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1985年,组织13人参加京剧组,演出《空城计》《追韩信》等剧目。
  (四)皮影戏
  皮影戏亦称“红影子”。用灯光将兽皮或纸板所做成的人物等道具剪影,照射在影幕上,表示故事情节,皮影艺人一边操纵牵绳使剪影做出各种动作,一边模仿剧中人物配以唱腔、道白,分场表演。新中国成立初,平罗地区较有名气的皮影艺人张金孝,经常在本地区走乡串户为群众演出。在皮影戏发展过程中,从1~2人发展到7~8人,道具也较前精致,配以板胡、二胡、板鼓、铜器等,乐队兼演员一专多能,演出折子戏或整本大戏,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栩栩如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及其他艺术的普及,皮影戏已濒临消失。
  二、表演团体
  (一)平罗秦腔剧团
  民国中期,艺人武义山组织20余人的私人戏班,经常在平罗城乡演出《秦香莲》等传统秦腔历史剧目;民国31年(1942),国民党军队马宝琳部有一支30多人的军人戏班,随着驻平罗部队经常演出《青梅传》《祭陵》等秦腔剧。
  1951年,在银川演出的“贺兰剧团”在宁夏省文教厅、文联的陈杰和丁光明的帮助下定居平罗,更名为“平罗县民众剧团”。是年,正值土地改革运动,该团为配合运动,排演具有教育意义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林妇反霸》《小二黑结婚》等,深入平罗各区、乡及临近县市演出,受到当地群众欢迎,获各县、区、乡及群众赠送的锦旗100多幅。
  1953年,戏团从陕西、甘肃请来一批有一定艺术造诣的演员、司鼓和琴师及舞台美工,精心排演《白蛇传》《劈山救母》两部大型神话剧,到内蒙古包头一炮走红,连续演出40多天,场场座无虚席。剧团盈利后在县城东教场建起能容纳600多人剧院,建起37间宿舍。1956年,剧团由集体改为地方国营性质艺术团体,改名为银星剧团。1959年,改为平罗县秦腔剧团。1963年,剧团演职员80余人,有两副戏箱,演出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的阿左旗、磴口、三盛公、五原、包头和甘肃的白银市。
  1965年,“四清运动”中剧团部分演员被迁往农村。“文化大革命中”不少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价值数十万元戏箱,有的化为灰烬,有的廉价出售。1969年,平罗县革命委员会作出撤销平罗秦腔剧团决定,部分干部和演员安排工作,部分被迁往农村或下放县园林场。
  1980年2月,县上决定恢复平罗县秦腔剧团,与平罗县文艺宣传队合并。1981年,平罗县秦腔剧团被评为全国农村文艺工作先进集体单位。
  1984年后,剧团实行承包经营。因电视、电影、歌舞等文化艺术发展,剧团亏损多。1990年6月7日,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平罗县秦腔剧团。
  (二)平罗县文艺宣传队
  1969年9月,平罗县秦腔剧团撤销后,每年在农闲季节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下乡为群众演出。将知识青年中一些文艺骨干统一招收到县造纸厂,县上有演出任务招之即来。1975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县文艺宣传队,从全县知识青年及厂矿职工中挑选24名演员。
  县文艺宣传队成立后,采取自编自演为主,兼学自治区及其他县市文艺团体的优秀节目,以歌、舞、曲、艺等小型节目为主,同时演出话剧、歌剧等节目。县文艺宣传队足迹踏遍平罗山川。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迁返回乡的原平罗县秦腔剧团的演员,陆续落实政策,编入县文艺宣传队。从此,演出的节目,也由歌舞为主变成以历史剧秦腔为主,由义务演出改为售票演出。1980年2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平罗县文艺宣传队。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