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64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G123.43
页数: 26
页码: 1343-136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平罗县文学艺术创作、民间文学、戏曲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文学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
  一、刊物
  《平罗文艺》1972年,县文化馆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特创办此刊物。刚创刊为不定期,后改为季刊,每年4期,每期2000册,32开铅印本。1979年改为16开本。1983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通知县一级不准办刊物,故停刊。
  刊行11年,共出刊34期。初刊时,内容多为散文、诗词、曲艺,逐步增加小说、戏剧、美术、书法、摄影、评论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其中较有分量的作品为蒋振邦和朱正安两人合写的电视文学剧本《喜从何来》,由自治区广播电台转播;朱经武创作的历史剧《抗逆孤忠》、马东震创作的歌词《校园短章》、韩乐业创作的人物素描均获得自治区奖励。1978年,《平罗文艺》在自治区成立20周年成就展览会上展出。
  刊物宗旨:“坚持党的文艺路线,出人才、出作品”,为平罗地区的业余作者提供习作园地。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召开作品评论会,培养100多人的业余创作队伍,不少作者在区、市及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
  《塞上》文学刊物创刊于2005年,由县文联主办。刊物宗旨:“文学性、艺术性、地域性”。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诗词、随笔、文学评论,戏曲、摄影、书法、美术等领域。16开本,每期52页,约12万字,发行1200册。至2013年出刊32期。
  《平罗古今诗词选》2004年1月,由诗词学会编辑出版,是一部上迄唐代(618年)、下至2003年、诗词家吟诵平罗的诗词作品选集。涵盖本地区古今文化发展历史,收录古今诗词家244人的作品1067首,有四言、五言、七言诗,也有律、绝、排律、古风、古谣、词、新诗等。
  《平罗新咏》2009年,由诗词学会编辑出版,是一部旨在全面歌颂平罗现代文明和辉煌成就,着重打造平罗品牌的诗歌作品集。收录诗词620余首,以平罗当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为主,兼收部分外县籍诗人歌颂平罗的诗词,在《诗坛人物》专栏重点推介秦中吟等十多位平罗籍诗人及其诗词作品。诗集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旅游、民俗、自然风光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当代平罗的精神风貌。
  《平罗文学艺术三集成丛书》由《平罗民间故事》(上、下卷)、《平罗歌谣》《平罗谚语》三部分组成。收录民间传说、神话故事235篇37万余字;收录反映劳动、时政、仪式、历史传说、花儿及其他类型的民间歌谣220首5万余字;收录事理修养、生活、自然、生产等内容的民间谚语2542条。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流传于本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当中的口头文学作品,得到全国民间文学专家好评。
  《平罗诗苑》2007年,平罗诗词学会首刊《平罗诗苑》,到2013年出刊26期,主要刊登平罗的古诗古词、名人荟萃、现代诗作、理论文章等,弘扬了中华诗词传统文化,宣传平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文学创作
  (一)创作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馆举办各种创作培训班,创办《平罗文艺》等刊物,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平台,培养大量的业余创作人员,不少作者在区、市及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奖。回族作者丁一波创作的《哈大妈的盖碗子》获全区少数民族文学优秀奖,民间故事《金口弦》被收进《中国文章》。蒋振邦创作的中篇小说《在沿河村里》刊载于全国性刊物《当代》。马肖华创作的《小明学说普通话》在全国普通话会演中获奖。县委宣传部干事陈勇在《平罗文艺》发表处女诗作《山村夜开批判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创作数篇小说,刊载于石嘴山市《煤炭文学》,他本人也被调到石嘴山市文联工作,到2008年,创作的《马四爷》《被耽搁了的午睡》《黑妞》《养鱼塘畔》《靳老头的丧事》等发表于《宁夏群众文化》《朔方》和《宁夏日报》。县供电局原职工朱正安1975~1982年创作发表在《宁夏文艺》《朔方》及《宁夏日报》的短篇小说有《老在千里》《觉醒》《秋山红叶》《赤脚女电工》《王家铺子》《归田之后》等数十篇。2004年,县文联主席岳昌鸿创作的《触摸山河》散文集,包含文化现象评述、时事杂文、随笔,主要反映平罗县历史事件、人物、山川、名胜文化等。此后还创作有散文集《风流云散》《桃花一笑》。1999年12月,县纪委原干部杨本德出版的《中原大战》,采用章回体纪实创作手法,以中原大战事件为主线,以翔实的资料,刻画百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形象,叙述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四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陡起与激化,全景式地勾勒这场战争的始末。2009年,农民作家白远志创作出版小说《碧血兰花》,2010年,与冯增秀共同创作出版小说《开边大将蒙恬》。2008年,县委书记张作理的《思想是开山斧》,以人生感悟昭示人们启迪思想,开拓创新。2011年4月,市委常委、县委书记蒋文龄主编《人文平罗》,2013年7月在全国第十五次社会科学普及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2012年12月,县志办主任邢宏亮主编《平罗史话》,被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区党史研究优秀成果(书籍类)三等奖。
  诗词创作是一种以精练、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平罗就是诗人抒发感情、揭示历史的重要场所。有记载的明朝诗人胡琏《过田州城》、王珣《开渠》、唐龙《打碨口》、杨守礼《入平虏城》、萧如薰的《登南门楼》。清朝诗人通智的《昌润渠工竣恭记》、法海《前题》、徐保字《沿河闸》、岳钟仙《登文昌阁》、蒋廷禄《咏平罗八景》(四首)、张梯《咏平罗八景》(四首)。民国诗人于右任的《中秋过贺兰山下》。现代诗人卢斌《沙湖纪游》(四首)、秦中吟《贺兰山岩画》等等。反映平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风光。
  (二)古今诗文选录
  过田州城
  胡琏
  漠漠寒沙雨渑平,青山淡淡野云轻。
  孤城尽日鸣笳鼓,流水长年起稻粳。
  春暖灏风消东路,夜深磷火照荒营。
  题诗欲吊英雄骨,把笔无言恨转生。
  胡琏,明朝人,庠生。
  昌润渠工竣恭记
  通智
  黄河别派六羊通,石闸巍然跨彩虹。
  激起众流增浪力,引开渠水灌田功。
  川辉原润千树聚,野禄禾青一望同。
  从此遐荒欢鼓腹,群歌大有慰寰衷。
  通智,满洲人。清雍正四年(1726)奉旨兴工修惠农渠,并将黄河支流六羊河改造成昌润渠。又修浚汉、唐等渠。雍正十三年(1735)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
  昌润渠竣工恭记
  法海
  长堤一带柳毵毵,永字题桥闸有三。
  若说良田更无限,风光谁亚小江南。
  法海,籍贯、生卒等不详。
  徐保字(三首)
  初冬石嘴子作
  西山残照马蹄风,客子天涯类转蓬。
  十月苦寒边地早,一樽清话故人间。
  碱滩霜落晴沙白,煤洞云开野火红。
  报最自维渐抚字,乐皆田叟祝年丰。
  由灵沙村至庙台堡
  兹乡颇苦旱,极目断炊烟。
  核户多逃薮,开荒半讼田。
  河声千丈落,树色一溪连。
  更指前村路,灵旗古庙偏。
  沿河闸
  万缘翳无际,沿堤客跨鞍。
  平沙千顷阔,野水一渠宽。
  老树栏危行,孤禽没远滩。
  耕氓方待泽,何以抚躬安。
  徐保字,浙江归安人。道光四年(1824)、道光八年(1828)两任平罗知县。著《平罗记略》八卷。
  贺兰夏雪
  张梯
  玉龙终岁卧云端,冬日山光夏日看。
  白帝西方原作主,令严六月也生寒。
  一唱西山白雪歌,年年九夏暮寒多。
  我今欲仿梁园赋,至此须将冻笔呵。
  张梯,河南鹿邑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三年(1843)任平罗知县。编修《续增平罗记略》五卷。
  马营远树
  王以晋
  难辩唐家与宋家,归时壁垒委黄沙。
  不知多少英雄血,散向长林化晚霞。
  王以晋,陕西咸宁(今陕西长安县)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平罗训导,协助张梯编修《续增平罗记略》。
  边墙晚照
  郭鸿熙
  铮镝销镕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活桑麻夕阳中。
  郭鸿熙,安徽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平罗知县。
  秦中吟(五首)
  平罗
  曾因昔日为平虏,才使大名百代扬。
  物产丰盈称富县,风情朴质醉远方。
  人民俱是英雄汉,史册皆为锦绣章。
  一自春来勤来剪,更披荆棘竟康庄。
  沙湖写意
  平湖万顷望中收,不尽风光画意稠。
  芦荡频将南国绣,轻舟竟向碧空游。
  三秋暑化甘霖爽,百里尘消气色柔。
  堪与西施相媲美,置身此境复何求。
  塞上春
  牛鞭抽出柳丝柔,牧笛声催草出头。
  大雁捎来南国讯,车轮喜唱信天游。
  闸开黄水飞花练,羊点青山绘彩图。
  一自暖风吹过后,天边春色画中秋。
  贺兰山秋色
  拔地群峰立朔漠,一身锦绣对黄河。
  茫茫瑞雪垂天幕,淡淡烟云挂地罗。
  秋色原如春色好,颂歌常与牧歌和。
  登临朗诵岳习向,不怕雄关险阻多。
  水调歌头·塞上清风廉政诗词大赛
  明月几时有,不必问苍天。应知天亦情急,北斗总高悬。两眼盯注现实,即见清风劲起,塞上春光鞭,威震黄河浪,复撼贺兰山。
  摧朽木,扫毒雾,荡乌烟,力非等闲,气势俱曲中看。铁幕难包墨吏,正气不容污染。唯许政清廉。美刺关华运,期望国常安。
  秦中吟,本名秦克温。1936年出生于平罗县。《宁夏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宁夏诗词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夏风》诗刊主编。出版诗词集《朔方吟草》《塞上新咏》,发表论文《秦克温文学评论集》《诗的理论与批评》《讨论新篇》等,出版新诗集《秦中吟诗选》等3部、长篇传记小说《梅花开了杏花红》、散文集《诗余纪实》。主编出版《当代诗人咏宁夏》《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中国西部开发诗词大典》等13部。
  王文景(二首)
  咏重点保护文物俞翰林祠堂
  翰林荣幸降平罗,凭吊人人感慨多。
  厅异石狮难辨认,特殊庙宇耐观摩。
  庭堂简陋天然美,地板平常自不奢。
  文物承蒙当重点,树碑提示促吟哦。
  沁园春·登高
  卓立金秋,大河东去,千载悠悠。忆当年塞:孤烟落日,荒原千里,满目沙丘。大漠驼铃,长河皮筏,跋涉苍凉无尽头。怅寥廓,听长城内外,虫鸟啾啾。
  春雷震醒神州,咱回汉翻身得自由。看如今故里:春风习习,甘霖洒洒,岁岁丰收。塞上江南,风光秀丽,引来外宾旅游。喜今日,数城乡百姓,谁不风流?
  王文景,1932年出生于平罗县。1948年,国立绥宁师范毕业。解放后曾参加工作,后回乡务农,当赤脚医生,在县城关镇工作。从事诗词创作40余年。系宁夏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塞翁诗稿》。
  任登全(二首)
  题太西无烟煤
  兰山黑宝闪幽光,道是乌金又似钢。
  精品名扬全世界,总将寒夜化辉煌。
  金秋颂
  城郊漫步望金秋,喜见家家住小楼。
  玉米堆堆金灿灿,稻田片片绿油油。
  鱼肥鸭壮出塘急,菜嫩瓜甜上市稠。
  科技兴农通富路,城乡无不庆丰收。
  任登全,1936年11月出生于平罗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校长,县教研室副主任,系中华诗词学会、全球汉诗总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平罗诗词学会会长。出版《塞上吟草》,主编有《平罗古今诗词选》《平罗诗苑》。
  崔永庆(二首)
  贺兰山岩画
  万代千秋总不衰,史河浩浩勤石开。
  始知今日字同画,尽自悬崖峭壁来。
  回平罗
  故里常新常不同,如潮思绪总难平。
  山河大地麻桑事,村镇农家民疾声。
  长忆三年心血路,久怀万众育养情。
  人非物变蒸蒸上,欣慰斯乡酬愿宏。
  崔永庆,1940年出生于宁夏中卫县。毕业于宁夏大学农学系。曾任平罗县县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出版诗集《绿野春秋》《秋悦平畴》等。
  许凯(二首)
  鼓楼
  独立人间心自闲,英雄不肯论当年。
  狼烟遥报边烽日,钟楼频催动塞天。
  赞煤炭工人
  妻儿梦里轻轻去,一夜辛劳默默回。
  百丈深渊开宝库,九层断壁着全飞。
  抚岩进钻心如火,遵道行车意似煤。
  敢问同班夸战报,春风为扫两肩灰。
  许凯,1955年出生于平罗县。曾任平罗二中教师,现在平罗县人口计生局工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理事。《夏风》诗刊副主编,平罗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作品散见于《夏风》《中华诗词》等刊物。
  俞安民(二首)
  教坛抒怀
  汗浇苗木历春秋,秉意躬耕待乳鸥。
  隔雾犹观春雷动,临花不虑荆棘稠。
  心忧迟雨难解旱,情系李桃尚迟眸。
  梦里依稀春雨落,千万花朵在心头。
  平罗黄河大桥通车古渡新添公路桥,凌空展翅自逍遥。
  穿梭日月腾空过,搏击风云逐浪高。
  琴瑟奏响游乐曲,云霞协唱乐康谣。
  如今我从桥头过,云淡鸟飞天自高。
  俞安民,1937年出生于平罗。平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系宁夏诗词学会名誉理事,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平罗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诗歌散文集《岁月有痕》。
  咏宁夏平罗玉皇阁
  杨作枢
  青砖蓝瓦映红墙,楼阁亭台楼曲廊。
  铜鼎铁钟烟袅袅,木雕泥朔貌堂堂。
  春来劳动夸富有,盛世谁人拜玉皇。
  如织客游诗画景,美收心底竟康庄。
  杨作枢,1951年出生于平罗县黄渠桥镇。曾任黄渠桥中学副校长,现任平罗县中学高级历史教师。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理事,平罗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激情憨歌》。
  刘天荣(二首)
  新农村感赋
  绿染全村草木深,和风细雨暖人心。
  免粮减赋腰杆直,科学种田花样新。
  日日勤劳期富裕,年年奋斗拔穷根。
  订单农业勃兴起,奔向小康已见真。
  登田州塔
  旷野浮图快一登,四周眺望壮怀生。
  黄河东去如飘带,兰岳西来似巨龙。
  阡陌连天菽麦壮,沟渠通地灌排通。
  苍鹰展翅冲云上,引得诗怀上碧空。
  刘天荣,1938年出生于平罗县。曾任黄渠桥中学、平罗中学校长,平罗县教育局长。系宁夏诗词学会名誉理事,平罗诗词学会顾问,著有诗集《荣昔诗词》。
  叶光杰(二首)
  登贺兰山归德沟烽火台
  苍老孤单立岭巅,傲霜百载少烽烟。
  苦营始得边防固,今日守疆更胜前。
  忆新修《平罗县志》
  斗室临窗十尧翁,精心修志传精神。
  漫游春海寻真宝,深入人群采逸文。
  伴月挑灯经酷暑,忍贫耐困沐寒风。
  志成百万人衰老,欣慰流传利后人。
  叶光杰,1934年出生于宁夏中宁县。1951年参军,1958年转业,曾任中学校长,1985年开始从事地方志编修。系宁夏诗词学会名誉理事,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平罗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散见于《宁夏日报》《夏风》《中国西部开发诗典》《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等报刊。
  三、艺术创作
  (一)绘画
  民国年间,本县较有名气的画匠首数县城居民鲁福元和周登科等,技艺也只能为他人在箱、柜等物上画些风景、花卉及飞禽走兽,或民间丧事粘贴纸人、纸马及松鹤等。
  1958年,县文化馆分配来两名专业美工。其中,韩乐业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从此,县文化馆开始美术创作与培训。1962年,首次举办为期1年的业余美术培训班,培训学生及社会青年20多人。1977~1978年,在姚伏中学和黄渠桥中学分别举办由学生及教师参加的美术学习班。1979年,县文化馆建起专门的绘画室,购置画板、画夹、石膏模型等教具,办起长年性的美术学习班。至1990年,举办美术学习班11期;举办全县性美术展览10期(基本在每期学习班结束前举办一次美术展览),展出作品800余幅,多为学习班学员的优秀作品,培养出美术骨干150多名。其中有38名高考落榜生,经在美术班培训后,考入区内外美术院校深造后,成为中学美术教师或其他部门的专职美工。
  《韩乐业美术作品选》,收录50多幅油画、水彩画、素描等不同风格作品,描绘农村美好风景及山川、河流、古刹、长城和男女不同人物等,是美术家韩乐业从画一生的部分精品。其中水彩画《早春》《鱼》参加全国美展,《塔尔寺》和《蟹》于1996年在日本滨田市展出。
  马建忠创作的国画《林女图》参加全国美展。
  头闸镇农民王洪喜,在县文化馆美术教师辅导和帮助下,逐步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1989~2013年,任宁夏美术家协会理事;1998~2003年,任自治区第七届政协委员。2005年8月,自治区人事厅授予王洪喜副研究馆员职称(1996年任头闸镇文化专干)。1983~1990年,创作的《养鸡专业户》《集市》和《骡马市》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和中国青年书画作品展;1999~2005年,创作的《和平盛世》获自治区第二届群众文化纪念大赛金奖,《雄鸡高唱》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国际荣誉金奖,《比赛之前》获中国文联特别金奖,《天下黄河富宁夏》入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群鸡图》入选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展并获一等奖,《平罗古城图》获宁夏美术作品展金奖;论文《平罗县农民画纵谈》获宁夏群文岗位技能大赛银奖,《古城图》获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文学评奖一等奖;2011年,《回族馓子香四方》获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在平罗县和石嘴山市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后,县文化馆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举办常年性儿童画美术学习班和中学生考前美术辅导学习班,参加学员每期近百人,主要学习素描、速写和水彩画。
  (二)书法
  清光绪年间,平罗地区书法艺术造诣较深者有贡生田见龙、吴浩等人,他们常为庙宇、祠堂书写匾额。崇岗弥陀寺中殿悬挂匾额“润泽东方”4个正楷大字,便是吴浩所书。
  民国年间,书法小有名气者有高尚仁(清末拔贡)、傅治安、梁万寿和马赞良等人,他们常为他人书写条幅、对联、中堂,字体均为楷书和行书。
  1963年,县文化馆配备书法专职人员,常为县委、政府写会标、标语。1978年,首次举办儿童书法学习班。至1990年,举办6次儿童书法学习班,有180多名儿童较系统地掌握书法练习要领,举办全县性书法展览8次,展出400余幅书法作品,行、楷、隶、草、篆各种字体均有,选入省(区)级展览作品17幅,其中,平罗中学学生李金泉的书法作品,选入全国少年书画展并获得“滕王阁”杯三等奖。
  1981年10月,刘勋华、吴义、陆彦廷、邬显达4人的书法作品,选入自治区举办的国庆32周年书画展。
  1982~1983年,邬显达的书法作品选入西北五省和黄河流域十省书画展;1987~1995年,邬显达的行书作品获全国“峨眉山杯”书画展二等奖和中国工会全国书画摄影艺术展一等奖。
  2001~2002年,李雁的书法作品获自治区书法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吴少斌的条幅获优秀奖。
  2004年,邬显达书法获“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赛金奖。
  2005年,杨占军、李金泉、黄镇书法作品分别获自治区书画展银、铜及优秀奖。
  2000年后,邬显达为平罗老年大学举办书法学习班5期,每期20余人,140多人。主要学习楷书、行书的书写基本功,通过学习,一般都能掌握书写要求。学习班举办两次书法展,每次精选学员作品100余幅,受到观展者好评。其中周志远、余安民、毕长贵和王宗文等人的书法作品还入选区、市展览。
  2006年,平罗县书法家协会成立。此后,发展会员65人,举办各类书展10余次,被市文联评为优秀协会。会员在中国书协,区、市书协举办的各类大展中取得较好成绩。先后送10余名会员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研究班。平罗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金泉的书法作品参加自治区书协举办的第四、五、六届书法篆刻展,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云的书法作品参加自治区书协举办的第五、六届书法篆刻展,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镇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和宁夏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三)摄影
  民国元年(1912),银川人黄文魁到平罗流动照相,为本县有摄影之始。民国21年(1932),一彭姓人在平罗县城开办照相馆。此后,黄渠桥户民梁万全在该地开办彩人照相馆。
  1953~1955年,在平罗县城内开设照相馆两家,姚伏开设照相馆1家,均为黑白人物照。1956年,县城开设工艺美术服务部,始有着色照片。
  1960年,县广播站和文化馆配备兼职摄影人员。从此,由单一的人物照逐步增加新闻照片。1970年后,县文化馆配备专职摄影人员,设置暗房,专门拍照全县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及工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活动,放大后,在橱窗或用展板张贴悬挂宣传。
  1974年,马永庆摄影作品《山高羊壮》首次入选自治区影展。1979年,县文化馆首次举办摄影学习班,爱好摄影的人逐步增多。1980年,逐步使用彩色胶卷拍照。1981~1985年,吴赞国的摄影作品《百岁老人》《飒爽英姿》《昔日盐碱滩今日变良田》等先后刊载于《宁夏画报》,马永庆的摄影作品《踊跃交售公粮》《村妇售鲜蛋》等入选自治区美展。
  到1990年,举办全县性摄影学习班7次,举办摄影艺术展及农业学大寨专题展数次。入选全区摄影展作品20余幅。
  2000年后,随着摄影器材发展,数码相机的问世,大多数人都会拍摄一般固体照片。平罗开办照相馆的个体专业户逐步增加,至2008年,平罗县城和姚伏、黄渠桥、宝丰等乡镇的私人照相馆达30多家,婚纱彩照、艺术、特写照片比较普遍。
  2002年,吴赞国的摄影作品《幸福时光》获自治区铜奖,吴泽摄影作品《斗角》和《回族老人》获自治区银奖和优秀奖。
  2005年,平罗文联主席岳昌鸿的摄影作品《丰碑与沧桑》获西北五省区政协联谊展三等奖,吴泽的作品《望斜阳》获优秀奖。2007年,岳昌鸿摄影作品《大地乐章》获“六盘山杯”全国摄影展三等奖。摄影作品《湖畔》荣获银川市文联等四单位主办的“中粮可口可乐杯”共创和谐社会摄影大赛三等奖。吴赞国的摄影作品《瑞雪兆丰年》在澳门展出。
  (四)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 剪纸艺术在平罗民间流传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剪贴窗花成习俗。一般剪贴以花卉、飞禽、走兽、人物为多。20世纪80年代,姚伏中学教师马东震剪纸作品曾多次参加自治区美展。1979~1980年,县文化馆专门举办两期由城乡男女青年参加剪纸艺术学习班。每期学习班选择学员作品举办一次剪纸艺术展览。1983年,姚伏女农民张新花剪纸作品《凤凰展翅》入选自治区美展。1984年,全国剪纸协会会员韩学书剪纸作品《宁夏五宝》获自治区一等奖。
  高庄乡村民杨晓梅自1980年开始剪纸创作,主要作品有《百鼠迎奥运》《五谷丰登》《丰收乐》《邦布达归来》《十二生肖》《礼拜》《农忙》《水浒人物》等。2001年9月,《赶集》等9幅作品在平罗县第五届农民画展中展出,其中《面朝黄土背朝天》获一等奖;《鸟语花香》和《邦布达归来》在全区塞上农家情展览中获优秀奖。2004年12月,《五谷丰登》在平罗建县80周年画展中获二等奖。2007年2月,《收获》在农家乐全区首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展中获优秀奖。2007年,《邦布达归来》在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中展出。2008年,《丰收喜悦》在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获铜奖。
  退休干部张立学和妻子吴梅芳自2006年后,先后在《宁夏日报》《西部晨报》《中华风》《魅力中国》等报刊上刊登《三个代表暖人心》《妯娌争婆》等剪纸作品。2007年9月14日,张立学创作的染色剪纸《新型农民》获中国世纪采风(陈放杯)金奖,吴梅芳同时报送的染色剪纸《生命树》获银奖;9月,与吴梅芳合作创作的剪纸作品《和谐家庭》荣获自治区文联剪纸艺术展二等奖;11月,张立学剪纸作品《扬鞭催马送粮忙》获第二届国际(武汉)剪纸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是年末,张立学创作剪纸作品《九童九牛图》获中国世纪采风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联合主办当代艺术成就金奖。
  花灯 “正月十五挂红灯”在平罗地区清乾隆年间已盛行,且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美观豪华的宫灯、荷花灯、十二生肖形象制作的动物灯,有《三战吕布》《唐僧取经》等人物形象的走马灯,还有在主街道上竖着的牌楼灯和亭灯。据《银川小志》载:“平罗城东牌楼、南牌楼都竖挂牌楼灯,竖大木架甚高,夹层贴纱或贴墨画花卉、人物及名人所书匾对,中燃大烛;街心,有灯亭三、四层、高大如楼阁状,贴纱、彩绘,燃大烛数十枝,中供水府三官,其费甚奢”。《平罗记略》中也载有:“中衢列灯坊、灯阁、灯亭、灯塔,糊以纱纸,书绘间杂,通宵锣鼓溢巷。”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正月十五,平罗都要在大街两侧或公园或文化馆内举办灯谜会。1990年后,县级各机关单位及乡镇参与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每次150~200盏,男女老少蜂拥参观。1998年,玉皇阁公园与四川自贡市、银川游乐园等单位联合举办灯展,展出大型电动花灯6个;2004年,平罗县挑选出100多盏灯参加石嘴山市举办的星海湖中秋灯展。
  风筝 风筝是一种民间玩具,以竹篾扎成框架,糊上纸或绢,拴飘带,系长线,可趁风势飞飘天空。每年清明前后,为放风筝最佳时节。平罗地区在清乾隆年间就有“放风鸢”(风筝)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放风筝不太广泛。每年清明节前后,有中小学生制作的蝴蝶或雄鹰等形象风筝在城乡广场、田野相互比赛飞翔。1984年,县文化馆派专人赴山东潍坊等地学习风筝制作技艺,回来后举办1期风筝制作学习班。从此,平罗地区的风筝制作花样由过去单一的飞鸟,增加人物、走兽、飞机等形象。1990年后,市场上出现不少卖风筝摊点,花样繁多,多为塑料制作。
  绣花 绣花是平罗民间工艺之一,采用彩色丝线在枕头或布绢上绣出花卉、鸟兽、人物等花纹,图案美观大方,用来做窗帘或苫布使用。历史上乡间流传未出嫁的姑娘绣上美观的荷包送给情郎做纪念。
  十字绣 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刺绣工艺中借鉴而来,其绣工易学,绣出的作品雅致美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2007年,十字绣传入平罗。到2013年,平罗县城有6家十字绣店铺,吸引不少热爱十字绣工艺的人,给他们传授技艺,有100多人(多为妇女,老中青、儿童、男人都有)从事十字绣制作。
  第二节 民间文学
  一、谚语
  (一)时政类
  随着阳光不挨冻,跟着共产党不受穷。
  没有庄户的泥腿,饿死当官的油嘴。
  上梁不正下梁歪,柱子不直倒下来。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奸险是万恶之源,忠厚是万善之本。
  (二)事理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磕不碰,骨头不硬。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火芯要空,人心要实。
  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不怕路远,只怕志短。
  身正不怕影子斜。
  勤能补拙。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走得端,行得正,半夜不怕鬼敲门。
  损人利己,分文不值。
  活着为大众,生命值千金。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因为无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好话不出门,赖话行千里。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没为。
  (三)生活类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一顿攒一把,一年用车拉。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坐吃山空。
  越吃越馋,越睡越懒。
  肩上有劲养一口,心里有劲养十口。
  今日有事今日做,放到明日垒成垛。
  一人富裕不算富,众人富了才算数。
  家和日子旺,人和万事兴。
  人比人,活不成,
  和别人比过年,不如比种田。
  村有千棵树,不愁吃和住。
  (四)自然类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雹打一路,雨下一方。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冬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
  二月雨卖儿女,三月雨满缸米。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早雨滴答,一天的麻达。
  山上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雨起泡,天下涝。
  (五)生产类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
  庄稼要好,施肥要饱。
  旱枣涝梨岗上扬,洼地种柳柳成行。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庄稼要好,茬要勤倒。
  人勤地出宝,人懒地长草。
  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到浮皮子。
  好种出好苗。
  头水深,二水浅,三水洗个脸。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栽树成林,风调雨顺。
  二、歇后语
  砖头砌墙——后来者居上。
  卖调和的丢戥子——乱抓姜(将)。
  聋子的耳朵——摆设。
  庙里失火——慌了神。
  下巴上支砖——张不开口。
  做梦娶媳妇——想得美。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猴戴帽子——像了人。
  狗逮老鼠——多管闲事。
  茶壶煮扁食(饺子)——有货倒不出。
  刀打豆腐——两面光。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狗吃羊肠子——连吃带甩。
  鸡窝里插杆杖——故意捣蛋。
  瞎子点灯——白费蜡。
  羊头上的毛——长不了。
  老鼠舔猫鼻——找死。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蚊子叮泥神——认错了人。
  驴踢房檐子——差得远。
  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不净又拍不得。
  电线杆子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三张纸画了个驴头——好大的面子。
  糨子锅里翻跟头——糊里糊涂。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飞机上挂葫芦——高水瓶(平)
  三、歌谣
  (一)劳动歌谣
  打夯歌
  石夯圆又重(哟),
  新土松又软(哪),
  大家用力打(哟),
  夯夯向下钻(哪)。
  一人不用劲(哟),
  大家受牵连(哪),
  齐心一个劲(哟),
  力量大如山(哪)。
  打夯的人们(哟),
  个个要记清(哪),
  头层打个梅花瓣(哟),
  二层砸个棱(哪),
  三层打个钢板平(哟),
  力气更要猛(哪)。
  砸得坚硬(哟),
  结实耐年成(哪)。
  喝场歌
  哟荷荷,哎荷荷哟……
  庄稼不亏勤力哥,
  穗大粒饱籽籽多,
  今年又有好吃喝。
  拉船歌
  哎!咱们众乡亲,
  个个加把劲(嗨哟),
  手扳紧,腿站稳,
  老龙就一溜风(嗨哟)。
  哎,大家一条心,
  肩膀使个劲(哎嗨哟),
  抬起船乘顺风,
  大家可缓一阵(哎嗨哟)。
  勤劳有吃穿
  身背上自己的耧,
  赶上自己的牛,
  男耕田来女纺线,
  不怕多流汗。
  种糜子种荞麦,
  多把树来栽,
  多种棉花多种菜,
  吃穿有安排。
  分农具来分田地,
  田地里多出力,
  自己种来,
  自己收,
  再不向人低头。
  出工
  早先吃的大锅饭,
  社员上工扯毛线,
  现时联产如连心,
  干活赛过争状元。
  夫妻忙
  太阳出来红满天,
  夫妻二人忙不闲,
  你打马莲我搓,
  搓好草葽子就开镰。
  打几个鸡蛋下挂面,
  提提精神就下田,
  今年又是好年景,
  麦粒好像沙枣核儿圆。
  磨豆腐
  咕噜噜,咕噜噜,
  半夜起来磨豆腐,
  磨豆腐,真辛苦,
  一直磨到日头出。
  勤人多欢乐
  责任到人粮成山,
  懒汉二流子翻白眼,
  勤劳人家多欢乐,
  耍嘴皮子的团团转。
  (二)时政歌谣
  控诉马鸿逵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
  年种年收水浇田,塞外江南米粮川,
  自从来了马鸿逵,宁夏的百姓倒了霉,
  抓壮丁,要兵款,苛捐杂税说不完。
  保甲长站门前,不是逼粮就逼款,
  逼得老少无活路,饥寒交迫苦连天。
  自从来了共产党,穷苦人民得解放,
  分了地,盖了房,当兵的娃子返家乡,
  日子越过越舒畅。
  (三)情歌
  干妹子好比一朵花
  干妹子好比一朵花,耀得干哥哥两眼花。
  干妹子好来实在好,走路好比水上漂。
  干妹子好比心头肉,想得干哥哥实难受。
  探妹
  正月里探妹正月正,我和妹子挂红灯,
  红灯(那个)十样景,妹子试试你的心。
  二月里探妹龙抬头,我和小妹子上彩楼,
  彩楼万丈高哪,妹子莫闪坏你的腰。
  三月里探妹三月三,我和小妹子下江南,
  打划子,漂龙船,小妹子花钱三块三。
  四月里探妹四月八,我和小妹子摘黄瓜,
  人家的黄瓜一拃长,妹子种的才开花。
  五月里探妹五端阳,江米粽子撒白糖。
  白糖黑糖都撒上,比不上妹子的老呼香。
  六月探妹热难当,我和妹子进绣房,
  身穿缎子格呀,妹子手合手两把扇。
  七月里来探妹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
  夫妻想见面呀,我从河东到河西。
  八月里探妹月儿圆,西瓜月饼献老天,
  人家献月月儿圆,妹子(啊)献月差半边。
  九月里探妹九月九,我和小妹子下包头。
  汽车火车都不算,妹子坐上飞机满天转。
  十月里探妹十月整,我和小妹子逛花城。
  平罗的三和店,妹子呀就在门前站。
  (四)童谣
  正月正,看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桃花红;
  四月八,种棉花;
  五月五,过端午;
  六月六,晒衣服;
  七月七,天仙配;
  八月中,吃月饼;
  九月九,登高走;
  十月半,忙冬灌;
  十一月,快拉炭;
  十二月,家里暖。
  小青蛙
  大眼睛,尖嘴巴,
  浑身披着绿衣褂,
  唱歌捉虫是行家,
  农民伯伯喜欢它。
  我跟妈妈去薅草
  和风吹,杨柳飘,
  我和妈妈去薅草,大婶婶,二嫂嫂,
  排成一排往前薅,学妈妈,学嫂嫂,
  根根杂草全除掉,田野里,齐说笑,
  明天麦苗比我高。
  四、民间文学集成
  1985年10月,根据文化部、民委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民委的通知精神,平罗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成立,在县文化馆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平罗民间故事》《平罗歌谣》《平罗谚语》的资料收集、整理及编辑工作。
  1986年1~6月,集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各乡镇文化站和中小学教师的配合下,走乡串村,访门采集,历时近一年半,收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864篇、民间歌谣389首、民间谚语6840条。
  经整理筛选,《平罗民间故事》于1987年编印成书,为上下两卷,共收录民间传说故事235篇37万余字;《平罗歌谣》于1988年春成书,收录劳动、时政、情歌、生活、儿歌等歌谣约220首5万余字;《平罗谚语》于1989年2月成书,收录反映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生产等内容的民间谚语2542条(含歇后语363条)5万余字。
  平罗民间文学三集成问世后,得到自治区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1987年,第二届全区民间文学评奖中,《平罗民间故事(上卷)》获优秀奖;平罗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被评为先进集体,王焕章、丁一波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李福祥被评为优秀故事家。翌年,全区十大集成表彰大会上,平罗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再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编辑郎奠祖被评为先进个人。
  第三节 戏曲
  一、主要流行戏曲
  (一)秦腔
  明朝中叶,秦腔发源于甘肃陇西古秦州,成长于陕西,流行于大西北各省(区),是平罗最流行的剧种之一。据《平罗记略》载:“清明,各携酒菜,郊外踏青,观剧于掩骨寺(位于玉皇阁南侧200米)……”秦腔属梆子腔系统中的代表剧种,其音乐为板腔体,有文武乐队配合演凑,武乐队有板鼓、梆子、大锣、钹、手锣、堂鼓等,文乐队有板胡主奏、笛子、二胡、三弦、扬琴、琵琶、唢呐、大提琴等,进入80年代之后,增加铜管乐器。
  唱腔分花(欢)音、苦音两种,有尖板、慢板、导板、二六板等板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
  (二)眉户戏
  也叫“曲子”“迷胡子”。清代由陕西眉县、户县地区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流行于大西北。其曲调有岗调、劳子、采花、西京、银扭丝、一串铃、十里堵等数十种,旋律优美动听。乐队和秦腔乐队相同。表演形式灵活,多以小戏见长。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采用眉户曲调编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小戏,在民间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新婚姻法的宣传,上演大型眉户剧《梁秋燕》,在大西北产生较大反响。
  (三)京剧
  20世纪60年代后,京剧在平罗推广。1970年,平罗文化馆组织20多人到石嘴山市京剧团学习京剧样板戏。是年,在中卫县参加全区革命样板戏会演,平罗剧组演出《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1985年,组织13人参加京剧组,演出《空城计》《追韩信》等剧目。
  (四)皮影戏
  皮影戏亦称“红影子”。用灯光将兽皮或纸板所做成的人物等道具剪影,照射在影幕上,表示故事情节,皮影艺人一边操纵牵绳使剪影做出各种动作,一边模仿剧中人物配以唱腔、道白,分场表演。新中国成立初,平罗地区较有名气的皮影艺人张金孝,经常在本地区走乡串户为群众演出。在皮影戏发展过程中,从1~2人发展到7~8人,道具也较前精致,配以板胡、二胡、板鼓、铜器等,乐队兼演员一专多能,演出折子戏或整本大戏,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栩栩如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及其他艺术的普及,皮影戏已濒临消失。
  二、表演团体
  (一)平罗秦腔剧团
  民国中期,艺人武义山组织20余人的私人戏班,经常在平罗城乡演出《秦香莲》等传统秦腔历史剧目;民国31年(1942),国民党军队马宝琳部有一支30多人的军人戏班,随着驻平罗部队经常演出《青梅传》《祭陵》等秦腔剧。
  1951年,在银川演出的“贺兰剧团”在宁夏省文教厅、文联的陈杰和丁光明的帮助下定居平罗,更名为“平罗县民众剧团”。是年,正值土地改革运动,该团为配合运动,排演具有教育意义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林妇反霸》《小二黑
  结婚》等,深入平罗各区、乡及临近县市演出,受到当地群众欢迎,获各县、区、乡及群众赠送的锦旗100多幅。
  1953年,戏团从陕西、甘肃请来一批有一定艺术造诣的演员、司鼓和琴师及舞台美工,精心排演《白蛇传》《劈山救母》两部大型神话剧,到内蒙古包头一炮走红,连续演出40多天,场场座无虚席。剧团盈利后在县城东教场建起能容纳600多人剧院,建起37间宿舍。1956年,剧团由集体改为地方国营性质艺术团体,改名为银星剧团。1959年,改为平罗县秦腔剧团。1963年,剧团演职员80余人,有两副戏箱,演出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的阿左旗、磴口、三盛公、五原、包头和甘肃的白银市。
  1965年,“四清运动”中剧团部分演员被迁往农村。“文化大革命中”不少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价值数十万元戏箱,有的化为灰烬,有的廉价出售。1969年,平罗县革命委员会作出撤销平罗秦腔剧团决定,部分干部和演员安排工作,部分被迁往农村或下放县园林场。
  1980年2月,县上决定恢复平罗县秦腔剧团,与平罗县文艺宣传队合并。1981年,平罗县秦腔剧团被评为全国农村文艺工作先进集体单位。
  1984年后,剧团实行承包经营。因电视、电影、歌舞等文化艺术发展,剧团亏损多。1990年6月7日,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平罗县秦腔剧团。
  (二)平罗县文艺宣传队
  1969年9月,平罗县秦腔剧团撤销后,每年在农闲季节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下乡为群众演出。将知识青年中一些文艺骨干统一招收到县造纸厂,县上有演出任务招之即来。1975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县文艺宣传队,从全县知识青年及厂矿职工中挑选24名演员。
  县文艺宣传队成立后,采取自编自演为主,兼学自治区及其他县市文艺团体的优秀节目,以歌、舞、曲、艺等小型节目为主,同时演出话剧、歌剧等节目。县文艺宣传队足迹踏遍平罗山川。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迁返回乡的原平罗县秦腔剧团的演员,陆续落实政策,编入县文艺宣传队。从此,演出的节目,也由歌舞为主变成以历史剧秦腔为主,由义务演出改为售票演出。1980年2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平罗县文艺宣传队。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