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关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5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关隘
分类号: TU241.5
页数: 3
页码: 1166-11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主要关隘明代,为防鞑靼南下,统治者在贺兰山各山沟均修筑关隘,有些山沟修筑了3道关隘,在长城上也修筑了关隘,在关隘处修筑了城堡,驻兵守关。明北路平虏城分守隘口17处。清平虏营分守关隘口9处,洪广营分守隘口19处。在明代,镇谊沟、打碨口、归德沟、汝箕沟、大水沟为通往山后的主要通道,均设3道关隘,驻重兵防守。
关键词: 平罗县 主要关隘 情况

内容

明代,为防鞑靼南下,统治者在贺兰山各山沟均修筑关隘,有些山沟修筑了3道关隘,在长城上也修筑了关隘,在关隘处修筑了城堡,驻兵守关。明北路平虏城分守隘口17处。清平虏营分守关隘口9处,洪广营分守隘口19处。在明代,镇谊沟、打碨口、归德沟、汝箕沟、大水沟为通往山后的主要通道,均设3道关隘,驻重兵防守。
  一、镇远关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始筑镇远关。《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镇远关,在平虏城北八十里,实为宁夏北境极要之地”“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诚振古之见也”。《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开镇置镇远关,去平虏城北八十里,是宁北境极边之地。”正德五年(1510)渐至颓圮,弃之不守。镇远关遗址尚存,址在今惠农区西北约5千米处的镇谊关沟口老关圪瘩。
  二、北门关明嘉靖十年(1531),在修筑北长城时,筑关门两道,叫北门关。《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堂,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据实地考察,中关门遗址在明水湖农场西干渠桥(原水管所)处,东关门在简泉农场砖厂至高庄乡幸福大队之间。
  三、大武口关隘距今平罗县城西北15千米的贺兰山大武口(古称打碨口)沟,东西相通,是宁夏通往阿拉善高原的交通要塞。山沟两侧沟壑纵横,左右联属,步、骑均能深入贺兰山腹地。《嘉靖宁夏新志》载:“打碨口,在平虏城西北,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为打碨,南则赤木,旷衍无碍。打碨口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1510)以来,渐至颓圮。”嘉靖十年(1531)弃之不守。明初,在打碨口(今大武口)沟谷通道咽喉之处筑石砌关墙三道。《嘉靖宁夏新志》载:“头关一道,长二十八丈五尺;二关一道,长三十一丈。谷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梁山墩一座连接乾关一道,半斩半砌,共长一百三十六丈。定武墩一座,连接外关一道,长五十四丈,倚临北山,半斩半砌,长七十二丈。里关一道,长二十八丈,倚临南山,半斩半砌。乾关一道,长八丈六尺。外关一道,长三丈二尺。桃坡口关一道,长七丈。枣儿沟关二道,里外关各一道,各长九丈五尺。乾关一道,半斩半砌,长八十四丈五尺。乾关底阔不等。砌关底俱三丈,高二丈五尺。通共五百九十丈八尺。计三里零五十八丈八尺”。
  大武口三关遗址:头道关位于平汝铁路支线一号桥处,二道关位于二号桥处,遗迹今已不存。第三道关位于大武口与清水沟交会处,紧靠田刺窝窝片头山的山根,该关建在海拔1325米的山头上,关城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门向东开,今存残墙高约1米。
  四、贺兰山隘口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有30余处山口与山后相通。在明朝,北路平虏城分守的隘口有:滚钟、黄峡、水吉、镇北、白寺、宿嵬、贺兰、新开、塔峡、西番、大水、小水、汝箕、小风、大风、归德、打碨口17个隘口。每个隘口中间或口门均筑关墙,屯兵把守。清代平罗营分管的贺兰山隘口有:石嘴子口、镇远关口、红口子口、王全口、打碨口、枣儿口、镇北口、韭菜口、归德口9个隘口。洪广营分管的隘口有:大风口、小风口、安定口、汝箕口、小水口、大水口、逃军口、西番口、白塔口、新开口、贺兰口、宿嵬口、拜寺口、镇北口、水吉口、黄峡口、大塔峡口、小塔峡口、大滚钟口19个隘口。当今,贺兰山平罗段由北向南有韭菜沟、归德沟、大风沟、小风沟、汝箕沟、小水沟、大水沟、西峰沟、插旗沟9道隘口。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