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军事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52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军事工程
分类号: E95-49
页数: 8
页码: 1163-1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军事工程、古城堡、长城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军事工程 情况

内容

第一节古城堡西汉初年,为防匈奴南下,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在北地郡置廉县,设县尉,在设县之始筑县城(址在今平罗崇岗镇暖泉村)。唐先天二年(713),为防突厥、吐蕃进入,在今平罗姚伏镇东筑定远城,为朔方军城之一。西夏在今宝丰镇北筑省嵬城。明代,为防鞑靼南进,在今平罗县城处筑平虏城,同时还筑有黑山营、威镇堡、尧甫堡(今姚伏)、周澄堡(今周城)、临山堡等城堡。
  一、主要古城(一)廉县城始建于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22~公元前117),址在县境崇岗镇暖泉村。
  (二)定远城唐先天二年(713),朔方大总管郭元振组织军士筑定远城,招募5500份健兵镇守。址在今姚伏镇东田州古塔处。
  (三)省嵬城据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载:“天圣(北宋)二年(1024)春二月,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据考古发掘认定,省嵬城遗址坐落在今平罗县宝丰镇东北2.5千米的省嵬村。省嵬城在西夏时为军事要地之一。
  (四)平虏城始建于明永乐初年,置兵马哨备。“弘治六年(1493),居人繁庶,展筑新城,周边共三里,东西倍于南北,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倍之”,名平虏城。明万历年和清乾隆四年曾两次扩建重修。雍正二年(1724)为县治所。
  (五)新渠县城清雍正四年(1726),置新渠县,建新渠县城。址在今姚伏镇东田州古塔东南0.5千米处,“城周长四里三分,城墙高二丈六尺,护城河宽七尺,深六尺”。城中心建鼓楼1座,乾隆三年(1738),地震城毁。
  (六)宝丰县城清雍正七年(1729),置宝丰县,建宝丰县城。址在今宝丰镇,“城墙高一丈六尺,护城河宽七尺,深六尺”。城中建鼓楼1座,乾隆三年(1738),地震城毁。
  二、主要古堡寨(一)黑山营《嘉靖宁夏新志·关隘》中记载:“镇远关,在平虏城北八十里,实宁夏北境极要之地。关南仅五里,是为黑山营,仓场皆备。”址在贺兰山窟窿洼下的麦如井,遗迹尚存,为明代军事设施。
  (二)哨马营始建于清朝,古代驻兵城堡。址在今惠农下营子乡五渠村四队,遗址尚存,黄土夯筑,呈长方形,门向东南,有瓮城。当时为军事重地。
  (三)洪广营始建于明朝,址在今贺兰县。
  (四)石城子明初,筑打碨口三关时,在沟口修建城堡1座,名“石城子”,址在今大武口汽车监理站西侧的高台子上。呈方形,边长93米,门向东开。今存残墙高约1米、宽2米的土岭。
  (五)临山堡明嘉靖十年(1531),修筑北长城时,在长城西偏隈处修建堡1座,名“临山堡”。呈方形,边长75米,门向西南开。城墙用黄土夯筑。
  (六)尧甫堡明初建城堡,名“尧甫堡”,后更名“姚福堡”。址在今姚伏镇、唐徕渠西侧。呈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墙高6.67米,宽3余米。
  (七)周澄堡明初建城堡,址在今姚伏镇周城村三队。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300米,墙高6.67米,墙宽2.5米。城堡四角均建有墩台,门朝南开。
  (八)威镇堡明初建,址在今高庄乡幸福村五队,北关门墙以北约1.5千米处。明嘉靖十年(1531),在修筑北关门墙时,因设防之需要,弃旧威镇堡,在边墙南(今二闸乡威镇九、十队之间)建城堡1座,名仍“威镇堡”。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呈长方形,墙高6.67米,墙宽2.5米,城堡四角均建有墩台。
  (九)镇朔堡明初始建,址在今崇岗镇镇朔湖南侧。
  明清时期,修筑城堡均为军事设防之需要。如今属贺兰县辖的洪广堡(明置游击、守备)、李刚堡(明置操守,清设把总),还有徐合堡、桂文堡、虞祥堡、常信堡、丁义堡等都曾筑城堡,驻军防守。清初,在县下设基层行政机构堡、屯。时属平罗县辖的堡、屯,如通义堡、通城堡、通伏堡、六中堡、五香堡、高荣堡、沿河堡、清水堡、渠中堡、简泉屯、上宝闸、下宝闸、西河堡、南长渠、北长渠、惠北堡、万宝屯、万宝池、西宝池、通润堡、东永固、西永固、永固池、宝马屯、聚宝屯、市口堡、尾闸堡、上省嵬、下省嵬、沿堤堡、永屏堡、庙台堡、内红岗、外红岗、东永惠、西永惠、六羊堡、东通平、西通平、渠阳堡、灵沙堡、东永润、西永润、通惠堡、渠口堡、交济堡、内外正闸、内外双渠等。在设堡、屯时未筑城堡。之后,为防战乱与土匪的抢劫,均修建堡寨,如通伏的大寨子、五香的罗家寨子等。在民间,一些殷实家庭或家族大的家庭也修筑寨子、庄子。民国初年,平罗县境的堡、寨、庄子星罗棋布,均起到军事防御作用。
  第二节长城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时,在今平罗北部修筑了旧北长城、西长城、北长城,为防鞑靼南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旧北长城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修筑,西起贺兰山扁沟,东抵黄河西岸,全长15千米余。《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墙一道。嘉靖十年(1531)于内复修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指的就是旧北长城。这段长城自扁沟至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处。
  二、西长城西长城,古称“边防西关门墙”,明弘治元年(1488)前修筑。西长城从甘肃靖远芦沟界入宁夏中卫县境,逾黄河向东北,沿贺兰山东麓北上,直到扁沟与旧北长城相接。三关口至大武口段,则利用贺兰山自然陡峭山脊,崖壁略加修筑为屏障,大武口至扁沟段,均用沙土石夯筑。韭菜沟以北今有6段遗迹尚存。
  三、北长城北长城,明朝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在明正德初,宁夏佥事齐之鸾上疏朝廷修筑新墙。嘉靖十年(1531)春,新任巡抚右佥事都御史胡东臬、总兵官西征将军周尚文协助齐之鸾率兵6500人修筑。东起沙湖,西至贺兰山枣儿沟,全长17.5千米,墙高、厚各6.67米,北长城今虽已倒塌,但遗址尚存,有些地段保存完好。
  四、长堤明嘉靖十五年(1536),在陶乐修筑长堤一道,俗称“陶乐长堤”,自旧北长城的终点(黄河西岸)越过黄河,北起红崖子,南至盐池的横城,堤上有烽火台。
  第三节主要关隘明代,为防鞑靼南下,统治者在贺兰山各山沟均修筑关隘,有些山沟修筑了3道关隘,在长城上也修筑了关隘,在关隘处修筑了城堡,驻兵守关。明北路平虏城分守隘口17处。清平虏营分守关隘口9处,洪广营分守隘口19处。在明代,镇谊沟、打碨口、归德沟、汝箕沟、大水沟为通往山后的主要通道,均设3道关隘,驻重兵防守。
  一、镇远关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始筑镇远关。《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镇远关,在平虏城北八十里,实为宁夏北境极要之地”“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诚振古之见也”。《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开镇置镇远关,去平虏城北八十里,是宁北境极边之地。”正德五年(1510)渐至颓圮,弃之不守。镇远关遗址尚存,址在今惠农区西北约5千米处的镇谊关沟口老关圪瘩。
  二、北门关明嘉靖十年(1531),在修筑北长城时,筑关门两道,叫北门关。《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堂,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据实地考察,中关门遗址在明水湖农场西干渠桥(原水管所)处,东关门在简泉农场砖厂至高庄乡幸福大队之间。
  三、大武口关隘距今平罗县城西北15千米的贺兰山大武口(古称打碨口)沟,东西相通,是宁夏通往阿拉善高原的交通要塞。山沟两侧沟壑纵横,左右联属,步、骑均能深入贺兰山腹地。《嘉靖宁夏新志》载:“打碨口,在平虏城西北,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为打碨,南则赤木,旷衍无碍。打碨口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1510)以来,渐至颓圮。”嘉靖十年(1531)弃之不守。明初,在打碨口(今大武口)沟谷通道咽喉之处筑石砌关墙三道。《嘉靖宁夏新志》载:“头关一道,长二十八丈五尺;二关一道,长三十一丈。谷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梁山墩一座连接乾关一道,半斩半砌,共长一百三十六丈。定武墩一座,连接外关一道,长五十四丈,倚临北山,半斩半砌,长七十二丈。里关一道,长二十八丈,倚临南山,半斩半砌。乾关一道,长八丈六尺。外关一道,长三丈二尺。桃坡口关一道,长七丈。枣儿沟关二道,里外关各一道,各长九丈五尺。乾关一道,半斩半砌,长八十四丈五尺。乾关底阔不等。砌关底俱三丈,高二丈五尺。通共五百九十丈八尺。计三里零五十八丈八尺”。
  大武口三关遗址:头道关位于平汝铁路支线一号桥处,二道关位于二号桥处,遗迹今已不存。第三道关位于大武口与清水沟交会处,紧靠田刺窝窝片头山的山根,该关建在海拔1325米的山头上,关城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门向东开,今存残墙高约1米。
  四、贺兰山隘口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有30余处山口与山后相通。在明朝,北路平虏城分守的隘口有:滚钟、黄峡、水吉、镇北、白寺、宿嵬、贺兰、新开、塔峡、西番、大水、小水、汝箕、小风、大风、归德、打碨口17个隘口。每个隘口中间或口门均筑关墙,屯兵把守。清代平罗营分管的贺兰山隘口有:石嘴子口、镇远关口、红口子口、王全口、打碨口、枣儿口、镇北口、韭菜口、归德口9个隘口。洪广营分管的隘口有:大风口、小风口、安定口、汝箕口、小水口、大水口、逃军口、西番口、白塔口、新开口、贺兰口、宿嵬口、拜寺口、镇北口、水吉口、黄峡口、大塔峡口、小塔峡口、大滚钟口19个隘口。当今,贺兰山平罗段由北向南有韭菜沟、归德沟、大风沟、小风沟、汝箕沟、小水沟、大水沟、西峰沟、插旗沟9道隘口。
  第四节烽燧一、烽燧用途烽燧也称烽台、烽堠、墩台、烟墩、狼烟台。古代,边疆戍兵遇有军情,利用烽燧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向上级机关报告敌情。烽燧的使用规定,各朝代各不相同。明成化二年(1466)规定;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三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清初规定:若有敌情,白天举烟,并鸣一炮,沿边传到城镇;敌若不退,每隔一时,照前举行一次,若敌出境,白天举空烟,夜间举空火,不鸣炮。后又改为:在墩上竖一高杆,若犯敌在三五十人至百人左右,白天悬黄旗一,夜间悬灯笼二;五七百人至千人以上,白天悬青号带一,并炬烽,夜间悬灯器。上级军事指挥机关在数时之内,便知千里之外进入者大概数目。
  二、主要烽燧明朝北路平虏营管辖的烽燧有:镇宁、瓦窑、敌门、曹纪口、双谷墩、长胜、黑滩、靖夷、武定、柳门儿(迤东接黄堰)、新七、下六、大乾、小乾、平羌、虎尾渠、明沙儿、下五、上六、白沙岗、定远,以上21墩属前卫周澄堡段;旧七、哨池儿、打碨口外、武定、平虏、望远、头铺楼、独树儿、宁朔、永兴、威镇、新高山,以上12墩属前卫威镇段;乾州、窟驼渠、四十里店、保安,以上4墩属前卫张亮堡段;德胜,属前卫谢保堡段;仇家步口、上五、中五,属右卫姚福堡段;四棵树、方纯庄、上四、下四、新四、闸渠梢、余家庄,以上7墩属前卫李纲堡段;出水渠、榆树步口、下三、刘遇春、王八当步口,以上5墩属左卫王澄堡段;燔昶桥、上二、郭家步口、保宽滩、杨家步口、龙王、双庙儿、沿河二、曹家渡口、皮家步口、沙嘴,以上11墩属宁夏卫金贵堡段;石荣、下头、上头、曹湖滩、显圣神,以上5墩属中屯卫镇河堡段;新渠、减水闸、空塔儿、杨顺桥,以上4墩属左卫张政堡段;王奉闸渠、双渠、古城、大路、新界牌、瓦子岗、小盐池湾、小新渠埂、大庙,以上9墩为万历四十年(1612)新增。
  明朝北路洪广营管辖的烽燧有:滚钟里口、黄峡里口、水吉口、白寺口、宿嵬里口、贺兰口、新开渠、小塔峡口、大塔峡口、西番口、大水口、小水口、汝箕口、宁靖、安定、桃柴口、小风口、大风口、归德口、韭菜口、威远、镇北口、小枣儿、打碨里口、长沙窝、高渠梢、李家渠、马蔺井、归德外口、归德中口、大风外口、宁靖外口、汝箕外口、小水外口、大水外口、大水中口、怀安、观音湖、窟湾、芦沟子、暖泉儿、擒胡(汝箕外口以下属右卫镇朔堡段)。沙井、柳沟儿、罗哥渠、平湖、尖塔儿、雷家岗、新兴,以上7墩属右卫洪广营段;石沟、白滩,属中屯卫虞祥堡段;杨信、高家闸、甜水井、北沙城、芦花桥、三岔渠、马鞍桥、新立,属右卫杨信堡段;黄峡外口、黄峡敌台、宿嵬口、庙儿、石关儿、宿嵬敌台、振武,属前卫丁义堡段;驼峰岭、双塔湖、靖夷湖、岔渠、宁远、黑埂、麻黄埂,以上7墩万历四十四年(1616)新增。
  清朝平罗营管辖的烽燧(当时称内地塘汛)有:虎尾渠、双渠、定远、王奉闸、白沙岗,以上5墩属平罗营;田州、界牌、卞家岗、振武、鸟谷、四十里店、小新、瓦子岗、保安、德胜,以上10墩属李纲堡。
  清洪广营管辖的烽燧有:黑埂、宁远、罗哥、尖塔、雷家岗、中埂、新埂,以上7墩属洪广营;周胡疃、王千户桥、靖罗、旧常沙窝,以上5墩属镇朔堡段;高家闸、甜水井、北沙城、平湖堡、夏家堡、马鞍桥、盐池湾,以上7墩属镇北堡。
  第五节其他工程一、昊王渠西夏时期,元昊为保证军民粮食自给,引黄河水浇灌贺兰山东麓的肥沃土地,修引水渠一道,起自唐坝西至黑山营,全长150千米,古称“李王渠”或“昊王渠”。明弘治十三年(1500)巡抚都御史王珣以图“遏虏寇,兴水利”,奏设靖虏渠,经数年艰辛之劳动,耗费大量资财与劳力,终因“沙深不可浚,石坚不可凿”,水未通,但渠身之宽深却起了防务作用。道光《平罗记略》记载:“打碨口之西暗门,离村十里,渠形尚在,人谓李王渠。”当今,惠农燕子墩乡沙梁到西永固乡的任家沟一段1千米遗迹保存较好。特别是王家庄小学以东的数十米,渠形尚在,渠口宽35米,渠底宽26米,渠坝高1.4米,顶呈半圆形。
  二、驿站(一)驿站清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平罗设驿站,传递官方文书。宣统年间,设驿夫2人、驿马4匹,年支银148.6两。民国元年(1912),平罗设邮政代办所,驿站撤销。
  (二)水驿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建立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县)经平罗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水驿,设驿站10个,有驿船66艘。
  三、古将台、大敌台(一)古将台《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平虏城西北,其地平旷,周回三十里,有将台、旗台遗址,俗称狄青操军大校场也”。址在西大滩今农牧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将台遗迹尚存,残墙高约2米。1983年农牧场将古址平整后建场房。
  (二)大敌台清朝之前在石嘴山设大敌台1座,乾隆三年(1738)地震之后,将大敌台移至贺兰山东北关门墙之北。址在今平罗二闸乡新村与高庄乡幸福村之间。
  四、教场、靶场(一)平罗营教场清朝初,在平罗县城内东侧修操军教场一处,南北长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时称东教场。清末,将操军教场移至城南约1千米处,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60米,建演武厅3间、厢房6间、厨房2间、旗台1座、照墙1座,名曰南教场。
  (二)洪广营教场清初,在洪广营堡西南侧设操军教场一处,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道光元年(1821),修建演武厅1座、房屋21间、旗台及照墙各1座。
  威镇堡和李纲堡均设教场。
  (三)靶场1978年,平罗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平大公路中心南44.5米起,向北499.14米,东接县林业站沙林地,西界(田埂)起向西238.78米止,建靶场1座,共占地11.9万平方米。靶场内建有战术训练场与射击场。
  1997年,根据平罗县委、政府经济建设规划,决定征用靶场土地,另划拨一块土地,建新靶场1座。新建靶场在平西公路9千米处,占地24万平方米。靶场分两部分,其一为技术训练场,设土坎、沟壕、土堆等;其二为射击场,设靶档、靶壕、射击台等,靶场四周用砼桩挂铁丝网围住,每5米1桩,设桩400根。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平罗县志(重修) 下》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