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5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工业
分类号: F406.73
页数: 64
页码: 573-6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工业均为个体分散经营的手工业。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129户253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平罗县工业发展缓慢。
关键词: 平罗县 工业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工业均为个体分散经营的手工业。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129户253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罗县工业发展缓慢。1956年,全县组建手工业合作社10个、合作组11个,入社、组181户322人。1958年,新建一批地方国营企业。20世纪60年代,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在县属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1970年后,西北轴承厂、西北煤机总厂等中央、区属企业和县煤矿、水泥厂、造纸厂、化肥厂等县属国营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乡镇工业企业逐步兴起。1990年,初步形成以煤炭、冶炼、建材、化工、造纸、金属制品、机械制品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全县工业总产值2.9亿元。
  自2000年起,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坚持大办工业,抓项目,建园区,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形成高耗能产业群。重点培育兴平冶化、沙湖纸业、宝马化工、大地铁合金等产值过亿元骨干企业,一批非公工业企业落户平罗,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6.43亿元。
  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平罗县树立“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工业强县、经济转型战略。打造平罗工业园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两大平台,做强做大活性炭、电石、特种合金、精细化工和轻工业五大产业。坚持“抓大、关小、上新、延长”工作思路,经过努力,大地冶金、三喜科技、兴平化工、宝马化工、金海集团、沙湖纸业、永威炭业等“明星企业”成为平罗县工业重振的脊梁;参进宁宇达、广华奇思、隆韩锌业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落户平罗,北京中钢、山西三元、陕西唐华、汇源果汁、中粮、银晨太阳能、宁夏君功机械制造、江苏雨润集团肉羊加工等区内外优势骨干企业到平罗县投资建厂,初步形成以特种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电石、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业,以活性炭为主的煤炭深加工业,以造纸、酿酒为主的轻工业,以清真牛羊肉、脱水蔬菜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7.3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家,比2005年增加4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19家;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47.7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7亿元。2011~2013年,实施工业经济“四个双百亿工程”和“培育大企业发展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金鹿工程”,推动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家。9家工业企业入选首届宁夏百强企业,3家企业进入宁夏大型企业行列。全县工业总产值21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22亿元。
  第一章 工业发展状况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工业状况民国35年(1946),全县有铁业、铜业、锡业、木器、榨油、缝纫、麻绳、造纸、铸造等手工业行业26个217户,到1949年8月,全县有手工业129户253人。1949年,全县主要产品产量:石灰12吨,布鞋0.2万双,服装0.3万件,工业总产值3万元。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工业状况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全县有手工业226户419人。1955年末,全县有手工行业22个283户453人。1956年,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县组建起铁业、木业、自行车修配、缝纫、鞋业、修建、服务、造纸等手工业合作社10个,合作组11个,入社、组181户322人,吸收资金37991元。1958年,手工业社、组经合并后,转为农具制造修配厂、被服厂、印刷厂、建筑工业队,均属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在“大办地方工业”中,发展起石炭井铁厂、大磴沟铁厂、清水沟铁矿、石炭井铁矿、大石头煤矿、清水沟陶瓷厂、石炭井煤炼油厂、陶瓷口石灰厂、大武口机砖厂、水泥厂、硫酸厂、发电厂、造纸厂、亚麻原料厂。1958年,全县主要产品产量为:原煤4117吨,石灰293吨,布鞋2.9万双,服装4.12万件,工业总产值180.1万元。1959年和1960年,县城内代开煤田建井公司、石炭井矿物局等中央和区属企业相续成立,担负矿井开发任务。
  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起,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采取“停、并、转、撤、留”措施,保留亚麻原料厂1个国营工业企业,其余国营工业企业全部转为合作社企业。1965年,县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400吨,亚麻纤维250吨,布鞋11.45万双,服装3.98万件,工业总产值177.1万元。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工业经济受到干扰和破坏,县属工业发展停滞不前。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6.16万元,仅比1966年增长3.56万元。
  1970年后,对工业企业进行恢复性整顿,加强技术改造工作。县域内西北轴承厂、西北煤机总厂、白芨沟煤矿、大峰露天煤矿、基建公司建井处、总机修厂等中央、区属企业和县农机修造厂、煤矿、水泥厂、造纸厂、化肥厂、机砖厂等县属国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乡镇工业企业逐步兴起,全县工业逐步发展。1977年末,全县有工业企业81个,其中:全民16个,职工2685人;集体65个(乡镇53个),职工984人。1977年,县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4.02万吨,焦炭4.02万吨,合成氨1932.8吨,水泥7500吨,饮料、酒34.22吨,塑料制品47.3吨;工业总产值2185万元,其中全民1238.9万元,集体946.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值4659元,其中:全民4369元,集体5612元。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工业状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县工业发展较快。1980~1990年,县铁合金厂、新型建材厂、前进第一铁合金厂、通伏太西活性炭厂、平兰焦化厂等一批县属国营、集体、乡镇骨干企业建成投产;县造纸厂迁址扩建投产;宁夏平罗糖厂、国营前进农场酒厂、伊斯兰造纸厂等区属单位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速。截至1990年末,初步形成以煤炭、冶炼、建材、化工、造纸、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县境全部工业数为1981个,其中:区属9个,县属1972个。县属工业中,全民19个,集体71个(乡镇50个),村办及个体1882个。全部职工年末平均数12759人。全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30976万元。县属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8290元,创利税共2489.2万元。
  1991~1995年,平罗县委、政府确立“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坚持“想大的,干大的”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厂中办厂”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1994年,县人民政府安排财政上台阶资金420万元,支持发展骨干企业,促使骨干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效益。发展规模经济,组建铁合金和碳化硅等集团公司。相继对县煤矿2号井6万吨精洗煤、3500吨碳化硅扩建;实施县铁合金厂电炉改造、石灰氮、双氰胺、金属镁、玻璃纤维布,化肥厂节能技术改造,造纸厂妇女卫生巾、高强瓦楞纸,县轴承厂球面滚子、车制套圈,前进一铁、二铁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全县工业的发展后劲。1995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1926个,其中县属工业企业1900个。县属工业中,国有经济20个,集体经济61个(其中乡办企业46个),乡以下村办合作、私营、个体1818个,其他1个。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部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实现利税379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人造板0.7万立方米,木制家具0.8万件,机制纸及纸板1.39万吨,地毯586平方米,焦炭6.98万吨,活性炭2.39万吨,合成氨1.59万吨,水泥5万吨,水泥预制构件48.33万立方米,砖16225万块,铁合金3.35万吨,轴承40万套,精洗煤43.72万吨,火力发电量723万千瓦小时。
  1996~2000年,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发挥县境煤炭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大的要快发展,小的要搞活,好的要上台阶,差的要变面貌”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开发新产品为重点,以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发展。努力开拓市场,培植和发展煤系列化工产品、硅系列铁合金产品、碳化硅及其深加工产品、焦炭产品、金属镁、金属锂、金属锰等工业产品,轴承系列产品,建材工业产品,农副产品系列加工以及造纸等轻工产品,对化肥厂3.5万吨合成氨项目试车生产,县造纸厂万吨涂布白纸扩建项目,县铁合金厂1.5万吨石灰氮、2000吨双氰胺、1000吨金属镁配套扩建项目,晨光碳化硅公司单炉产量亚洲最大的碳化硅生产线,隆昌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等项目进行改造。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2222个,其中国有企业16个,集体企业31个,股份合作企业5个,联营企业2个,有限责任公司9个,股份有限公司3个,私营企业7个,村及村以下2149个。在总计中,区属9个,县属20个,乡办、村办75个,私营个体2118个。全年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总计10.97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12.4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828.9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精洗煤13.64万吨,食用植物油2.82万吨,白酒100吨,人造板0.25万立方米,家具1.14万件,机制纸及纸板1.97万吨,水泥7.08万吨,水泥预制构件2.57万立方米,砖1.89亿块,碳素制品39.37万吨,玻璃纤维纱360吨,铁合金1.92万吨,轴承104万套,活性炭3.06万吨。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时期工业发展状况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平罗县委、政府始终把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抉择,把握国家、自治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有利时机,加速产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打造新型能源、循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2001~2005年,突出招商引资和兴工强县战略。用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招商,解决发展中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的瓶颈。
  200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要项目、引资金力度,争取国家资金2.43亿元,引进资金1.2亿元。狠抓兴平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双氰胺和石灰氮扩建、沙湖纸业(集团)公司废水综合治理等一批技改、扩建项目,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35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
  2003年,抓住自治区党委把银北列入高耗能生产基地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鼓励发展,形成高耗能产业群,全县高耗能企业达到100多家,双氰胺年产4.3万吨,占全国的47%,占全区的76%;硅铁年产15万吨,占全区的64.2%;活性炭年产2万吨,占全区的80%;焦炭年产55万吨,占全区的57.6%;电石年产20万吨,占全区的20%。
  按照扶优扶强的思路,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对县域经济有重要支撑、对地方财政收入有重要贡献的骨干企业。培育兴平冶化、沙湖纸业、宝马化工、大地铁合金等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兴平冶化公司全年产值达3亿元,利税达到4000万元;沙湖纸业产值达2亿元,利税达到1500万元;宝马化工产值达1.7亿元,利税达到1000万元。扶持大石头煤矿、恒达水泥、平罗轴承、金峰染料、宏翔焦化、天源焦化、广华活性炭等2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
  2003年,投入资金850万元,在平罗县工业园区建成贯通南北长5.8千米、宽22米的中心道路;投资1170万元,改造平西公路;投资50万元,加大园区综合整治力度,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使园区达到“四通一平整”。园区各类企业达到196家,年产值达到8亿元,税收6000多万元,发展成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2003年,有32家企业在园区内落户,技改、扩建项目14个,总投资1.7亿元。利用贺兰山坡地规划建设崇岗工业园区,占地面积9.2平方千米,投入资金209万元,新建一条长6.8千米的柏油路和一座300立方米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8千米,形成五横三纵的道路框架,2003年新引进外来企业14家,总投资5000万元,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2003年,平罗、崇岗2个园区引进外来企业数占全县引进企业数的84.6%,引进县外资金占全县的44%,工业利税占全县的70%以上,用电量占全县工业用电的90%,从业人员占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35%,货运收入占全县的50%。
  2003年,全县新建、技改、扩建工业项目85个,总投资4.3亿元。兴平冶化、沙湖纸业、大地铁合金、宝马化工等4家企业项目投资均过5000万元,投资过千万的企业11个。兴平冶化公司2万吨石灰氮扩建、3000吨双氰胺、12500千伏安电炉环保改造项目,与日本客商合资建设年产5000吨电子级双氰胺产品项目,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建设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项目总投资2亿元。新上的沙湖纸业4万吨电石项目、宝马化工废气利用汽电联产项目、金峰染料公司年产2500吨再生胶、大地铁合金3台8000千伏安电石炉、天源焦化年产10万吨冶金焦、广华活性炭年产3000吨活性炭等项目投入生产,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大要项目、引资金力度,争取国家、自治区有偿、无偿资金2.3亿元。内引外联,开展多种形式的外出招商活动,多次组织考察团赴北京、山东、浙江、内蒙古等地考察学习、推介项目、招商引资,鼓励经济部门和企业组团参加区内商洽会,到外省市召开项目推介会,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行“四放宽、五不限”,即放宽经营对象、放宽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放宽技术服务范围,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发展方向。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在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设科技型、专业型、资源型企业。2003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和30%。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全县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41亿元。
  2004年,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狠抓企业技改扩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重点民营骨干企业,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在政策、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重点向支柱产业和大企业倾斜,冶金、化工、煤炭精深加工、造纸、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实施兴平治化5000吨电子级双氰胺、沙湖纸业6000千瓦汽电联产、大地铁合金5×12500千伏安矿热炉、天银公司6000吨番茄制品等重点新建技改扩建项目,骨干企业产值和利税大幅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建设太沙工业园220千伏变电站、19千米道路、7.2千米排水管道,植树4万株,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规划报批红乐工业基地,做好前期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等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和实施污染治理三年规划,投入7000多万元,对太沙工业园区39家企业的烟尘治理,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精心打造“招商、安商、亲商、富商”工作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多次组团赴江苏等地招商引资,引进江苏霞客公司、新疆中基公司等大集团投资建设高科技项目,大地铁合金、天源嘉华、永威炭业、众诚煤炭等公司相继追加投资,新上项目加快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5个,协议资金9.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1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亿元,工业增加值8.3亿元,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04%。
  2005年,招商引资专项工作机构成立。招聘52名招商专员,启动社会化招商。选拔25名优秀干部到北京、山东等省市挂职招商。建立各级干部招商引资工作档案,加大奖惩力度;印发《关于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联系发达地区开展挂职招商的通知》,组团到山东、北京、江苏等地以项目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招商。举办活性炭节,宁夏精细化工基地、三喜科技工业园奠基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广邀八方客商和新闻媒体,扩大平罗对外影响力。
  修订完善《平罗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突出用地、电力招商。实施零干扰、零投诉、零距离服务和最低限度收费,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设立办事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对大项目、大企业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年引进投资7.1亿元,争取审批项目332个,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计划投资2.38亿元,到位资金2.19亿元。
  引进三喜科技投资1.2亿元的6000吨多菌灵、1000吨敌草隆,天源嘉华集团投资1.2亿元的10万吨焦油深加工及2万吨炭黑,滨河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3万吨高品质碳化硅,新帆集团1万辆电动车等项目投入生产;江苏利港客商投资1.8亿元,年产10万吨氰化钠,宁夏垦原生物化工有限公司3000吨草甘膦、3000吨双甘膦,河南醒狮高新技术股份公司3万吨碳化硅新材料,金源伟业科技有限公司50万吨高纯碳,山东登海种业投资1800万元的种子加工及配送等项目开工建设。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政策,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平罗县循环经济发展意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改造。成立重点工业扶强办公室和电力产业办公室,引导、支持企业兴建自备电厂等项目,实现“三废”综合利用。投资1亿元的宝马化工和沙湖纸业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40%的基建工程、天瑞公司投资2亿元的4×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开工建设。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扶持,培育化工、煤基碳材、新材料、电力、轻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全县全年新建、技改、扩建项目116个,投资5.7亿元。
  申请报批建立石嘴山市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规划建设三喜科技工业园,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太沙、崇岗工业园40千米道路硬化、9千米排水工程及10万株植树任务。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建设投资1亿元的220千伏变电所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10千伏供电线路及8.3千米主干道路、供水工程,园区的承载能力、聚集效应、带动能力增强,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05年,工业总产值36.4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个,工业总产值24.07亿元。
  2006年,从部门和乡镇选派200余名干部到发达地区轮岗挂职招商,学习发达地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与企业建立联系,招商引资。全年招商引资实际投资14.5亿元。投资1.5亿元的宝马化工铸造有限公司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投产运行,总投资4.2亿元的宁夏天瑞发电有限公司2×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投资4.5亿元的宁夏盛元公司2×5万千瓦矸石电厂项目完成建设。全县自备电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以电石、光气为上游产品的精细化工产业逐渐形成。平罗轻工业园主干道路全部完成,建材市场、羽绒加工、台商汽贸城等企业入驻。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改造老产业,治理污染。在平罗工业园主要推广“大地公司模式”的循环经济(60万吨煤化工—100兆瓦煤泥矸石热电联产—40万吨密闭炉电石—10万吨PVC—6万吨合成氨),实现煤泥、煤矸石、电炉尾气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大量减少污染。在三喜科技园主要发展以光气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群,格瑞、天喜、罗氏、新加成等企业入驻。在宁夏精细化工基地主要发展气电化联动产业。2006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太沙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资8900万元,7家企业入驻。2006年,全县新建、技改、扩建项目6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为83家,比上年增加28个。全年工业总产值达52.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98亿元。
  2007年,把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壮大精细化工、电石、活性炭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三喜科技二期、劲华集团墙地砖、金源伟业高纯碳等十大工业项目。全县引进对外经济合作工业项目45个,实施工业新建、扩建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27.9亿元,固定资产实际投资13.7亿元。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平罗工业园区大力推广大地公司循环经济模式。投资4亿元的矸石电厂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沙湖纸业、宝马化工等企业按照相近模式改造,并相继发挥产能。三喜工业园以光气为核心,加快下游产品研发,吸引4家企业入园,全年实现产值4亿元。宁夏精细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炭—油—气—电—化—冶多联产项目,有10多家企业落户基地。崇岗工业园区不断提升煤炭加工技术含量,“太西煤加工销售第一镇”的品牌叫响全国。
  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对水泥厂、化肥厂整体拆迁,实施大地公司电石炉密闭式改造、宝马化工废水闭路循环改造等环保项目。投资1亿元的赛云公司新环保墙材一期工程投产,年消耗平罗工业园区30%的废渣。全县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7.9%和16.2%,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7.1%、15.2%和1.13%。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43亿元。
  2008年,围绕建设“品牌型、和谐型、环保型”社会目标,坚持“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以39项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速,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2008年,制定《平罗县工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争取工业发展资金4000多万元,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8.5亿元,增长45.9%。工业增加值达36.5亿元,同比增长17.6%,实现利税总额4.23亿元,同比增长97.6%,其中利润总额9646万元,比同期增长1.7倍。主要产品产销两旺。重点监测的12种产品中,增幅明显的有化学农药,比同期增长110%,活性炭比同期增长34.8%。
  2009年,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县有企业895家。其中,平罗工业园区企业300家(含轻工业基地、西大滩),崇岗工业企业440家,精细化工基地企业25家,其他乡镇企业130家。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6.88亿元,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1家,工业总产值达84.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8%;工业增加值达31.56亿元,增长16.5%,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5.5%。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9家,工业产值达61.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5.5%。实施28家48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形成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兴平液化、金海永和泰煤电气化、三喜科技光气化园等产业链条。平罗县被评为全区循环经济先进县。
  2010年,牢固树立“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加大节能降耗监管力度,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40.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8%和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家,工业增加值达36.3亿元,增长17.8%,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9.1%。重点骨干企业贡献突出,大地化工、金海永和泰、吉元冶金、兴平化工、翔龙工贸等29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工业产值达94.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9%。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煤基碳材、精细化工、特种合金等传统产业通过关停整合,规模进一步做大;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粮、雨润、汇源、野娇娇等项目建设顺利,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15.5∶57.1∶27.4调整为16.2∶56.5∶27.3。重点做好5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项目推进工作。恒达水泥综合利用废渣、阳光焦化焦炉尾气利用、滨河碳化硅冶炼能量系统优化改造项目、宝马化工炉气窑气废渣综合利用、福华冶金矿热炉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以大地化工、沙湖纸业、兴平化工、宝马化工为试点,抓好清洁生产,开展绿色企业培育工作,鼓励企业大力实行清洁生产。
  2011年,坚持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传统产业龙头实施战略扩张,大地化工、金海永和泰、兴平化工等9家重点骨干企业入选首届宁夏百强企业,3家企业进入宁夏大型企业行列。吉元冶金、滨河碳化硅、恒顺冶金、南方化工等企业通过“以小换大、炉型置换”,整合企业32家,组建4个合金产业集团。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君功矿用自卸车二期、银晨太阳能集成采暖供热、野娇娇清真鱼、中粮米业稻米加工等项目顺利投产,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88.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4亿元。
  2012年,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所有矿热炉能源实现节能再利用,单台矿热炉装机容量由2007年平均9300千伏安提高到19000千伏安。鼓励和支持大地化工、金海永和泰、兴平化工等骨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走集群化发展路子,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装备制造、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强势发展。石嘴山生态经济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扩大到36.6平方千米,入园企业达到800多家,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实现企业入园和产业集聚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1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3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55亿元。
  2013年,实施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子午轮胎、丽珠医药、德信恒通管材等61个重点工业项目,投资62.8亿元。冶金产业集团组建有序推进,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入选宁夏百强企业10家。实施矿热炉大型化及循环化改造等技改项目41个,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接续产业不断扩容提速,六大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28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型战略联盟,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电石化工升级改造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14个重大专项顺利推进。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升级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出口化工(活性炭)工业示范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精细化工)示范基地,煤炭集中区实现封闭运行,园区综合承载功能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1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22亿元。
  第二章 工业结构第一节 结构特征一、自然因素平罗县工业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是手工业和农具修造;70年代后,依托境内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形成煤炭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机械工业、造纸工业、化学工业等支柱产业,其中煤炭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造纸工业等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因素旧中国县城基本没有工业。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县组建起铁业、木业等10个手工业合作社,1958年,经合并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又相继建设石炭井、大磴沟铁厂、亚麻厂等工业企业。在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县属企业除亚麻厂外均“停、并、转、撤”,其余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全部转为合作社企业。1970年前,二轻集体工业在县属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1970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并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西北轴承厂、西北煤机总厂、白芨沟煤矿、大峰露天煤矿、基建公司建井处、总机修厂、宁夏平罗糖厂等中央、区属企业,县属农机修造厂、煤矿、机砖厂、造纸厂、水泥厂、化肥厂、铁合金厂、碳化硅厂、碳素厂等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形成平罗县最基本的工业基础。形成国有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布局。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8年,全县县属工业企业1511个,其中乡属工业67个、农村村办工业23个、农村联营工业12个、农村个体工业1284个;全县工业总产值2.59亿元,其中乡属工业5248万元、农村村办工业323万元、农村联营工业160万元、农村个体工业1502万元。涉及行业范围有采煤、冶金(硅铁)、化工(碳素、糠醛)、机械制造与维修、建材、蔬菜脱水制品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进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批民营企业落户平罗。2005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55个,2008年增加到98个;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117.3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91.83亿元。随着西北轴承厂搬迁,宁夏平罗糖厂停产关闭,西北煤机总厂(一、二、三厂)、白芨沟煤矿、大峰露天煤矿、太西洗煤厂、大武口建材厂划归石嘴山市,除宁夏汝箕沟煤矿外,县境内再无中央、区属大中型工业企业,形成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和民营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涉及煤炭开采、洗选和加工业、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染料制造、水泥制品制造、碳素制品制造、铁合金冶炼、锌冶炼、造纸、酿酒、脱水蔬菜、清真牛羊肉加工业、火力发电、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
  2011~2013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功能,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形成以民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工业。
  第二节 结构布局一、隶属关系20世纪90年代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企业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的划分。按照隶属关系,全县工业企业分为三级管理,即中央属企业、自治区属企业、县属企业。
  197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1个,其中国有企业16个,集体企业65个(含乡镇集体企业53个)。1990年,全县有工业行业23个大类,初步形成煤炭、冶炼、建材、化工、造纸、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县境内全部工业企业共1981个,其中区属9个,县属1972个。县属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19个,集体企业71个(含乡镇集体企业50个),村办及个体1882个。
  1996年,是工业企业按照隶属关系管理比较明细的最后一年,全年工业总产值8.65亿元,其中中央、自治区属企业10个,1.72亿元,县属乡及乡以上企业80个,3.83亿元,村办工业企业60个,0.24亿元,城乡联营和个体工业2113户,2.86亿元。
  1997~1998年,县属工业企业进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新组建的企业公司打破原有的隶属关系界限。
  二、生产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手工业为主,20世纪60~70年代初期,以轻工业为主;70年代中期后,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和中央、区属企业的建设,重工业企业逐年增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1988年,全县城镇街道和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合计112个,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其中重工业企业68个,占60.7%,重工业总产值1.3亿元,占66.6%。
  2000年,重工业企业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的69.9%、78.5%。2005年后,引进和发展精细化工、轻工业,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一定调整。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个,工业总产值91.83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6个,工业总产值27.7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4个,6500万元;饮料制造业2个,2503万元;造纸及纸制品业1个,2.3亿元;炼焦业5个,11亿元;基础化学原料制造13个,20亿元;农药制造2个,10.55亿元;染料制造1个,3479万元;水泥制品制造1个,933万元;碳素制品制造11个,3.47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3个,2.75亿元;铁合金冶炼16个,11.43亿元;锌冶炼1个,3236万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个,8528万元。2010年,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15.5∶57.1∶27.4调整为16.2∶56.5∶27.3。201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7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8个,工业总产值28.08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3个,工业总产值1.8亿元;饮料制造业1个,工业总产值1.24亿元;炼焦业5个,工业总产值18.16亿元;基础化学原料制造19个,工业总产值84.87亿元;肥料制造1个,工业总产值0.46亿元;农药制造2个,工业总产值0.74亿元;专用化学产品制造11个,工业总产值5.05亿元;水泥制造2个,工业总产值2.73亿元;水泥制品制造2个,工业总产值0.37亿元;碳素制品制造16个,工业总产值6.76亿元;黑色金属铸造2个,工业总产值1.62亿元;铁合金冶炼20个,工业总产值46.8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1个,工业总产值0.7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1个,工业总产值0.61亿元;汽车制造1个,工业总产值867.5万元;太阳能制造1个,工业总产值0.82亿元;热力生产和供应1个,工业总产值0.45亿元。
  三、所有制性质1970年前,境内除区属国营宁夏汝箕沟煤矿、大武口建材厂和县属国营亚麻厂、农机修造厂、清真食品厂外,仅有县手工业联社(后改为二轻工业局)管理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农具合作工厂、印刷合作工厂、修焊社、服装鞋帽生产合作社、皮毛社和姚伏、宝丰、黄渠桥修配生产合作社。
  197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6个,集体所有制65个(乡镇53个);1990年,县境全部工业企业为1981个,其中中央、区属9个,县属1972个。县属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19个,集体所有制71个(乡镇50个),村办及个体1882个。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为1926个,其中县属工业企业1900个。在县属工业企业中,国有经济20个,集体经济61个(乡镇46个),港澳台投资经济1个,村办、私营、个体1818个。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1997年以后进行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原有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县属国有工业企业除县供热公司、供水公司外,其他国有、集体工业企业除破产、兼并的外,均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转为民营企业,新建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也纷纷落户平罗。三、热力生产和供应 — — 2 0.15 1 0.3 1 0.45130家。按登记注册类型:内资企业125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4家。按经济组织类型:独资企业7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私营独资企业4家,外资企业1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5家;有限责任公司118家,其中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10家,合资经营企业(港澳台资)1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4家。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家。按登记注册类型:内资企业112家,国有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5家,私营企业10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家,外商企业1家。按经济组织类型:独资企业5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港澳台独资经营企业1家,外资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112家,其中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04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5家。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第一节 行政管理一、国有工业管理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工业。1950年,县工商科成立,管理工商业务。1956年3月,县工业交通科成立,1959年2月更名为工业交通局。1961年12月,更名为平罗县工业交通部,1962年4月,部、局撤销,更名为工业交通科。1968~1972年7月,全县工业与交通分别由县工业交通系统革命领导小组、县工业交通服务站革命委员会管理。1972年8月,县工业交通局成立,管理工业交通。1981年12月,工业交通局撤销,县经济委员会成立,工交业务属之。1984年2月,县经委撤销,恢复县工业交通局。1990年4月,撤销工业交通局,成立县工业局,管理地方国营工业。
  1985年前,工业行政机关对工业企业主要进行计划、财务、设备、物资、技术、产品产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管理,有决定基本建设规模、转产停产、更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招收、调配、安排职工、提名推荐正科级厂长(经理),上报县委审批和任命副厂长(副经理)等权限。1985年之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下,经营方式,产、供、销活动,分配方式,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基层干部任免,劳动力组织等由企业自行决定,行政机关不再干预,主要进行宏观管理。1997年4月,撤县工业局,国有工业宏观管理业务并入县计划经济局。2002年5月,设县经济贸易局,业务属之。2004年撤县经贸局,并入县发展和改革局。2009年8月,将工业商务与发展和改革局分离,成立平罗县工业和商务局。
  二、二轻集体工业管理1955年11月,平(平罗)惠(惠农)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管理平、惠两县的手工业。1956年3月,平罗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成立,1961年11月,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简称“手工业联社”)。1964年,县手工业管理局成立,与手工业联社合署,管理手工业。1968年4月,手管局撤销,成立县手工业联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8月,县手工业管理局成立,与手工业联社合署。1980年1月,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平罗县二轻工业局,仍与县手工业联社合署,管理二轻集体工业。1985年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二轻工业局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1997年4月,撤县二轻工业局,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宏观管理、指导归属县计划经济局及以后变更的县经贸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商务局。
  三、乡镇企业管理1975年11月,平罗县社队工业企业管理局成立,与县工业办公室合署办公。1978年,更名为平罗县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更名为平罗县社队企业管理科,1984年2月,改为平罗县多种经营管理科,1984年8月,更名为平罗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乡镇工业。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工作职能由管理型转为服务型。2003年4月,撤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隶属县农牧局的县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工作职能转变为为全县农副产品流通加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提供服务。
  第二节 经营管理一、国有工业管理1980年前,实施指令性计划管理。1980年之后,基本上还是实施指令性计划管理。对于有定向产品的企业,按照产量、产值、利润、质量、原材料消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税金等项经济指标制订计划。对于无定向产品的企业,实行找米下锅、以销定产的办法核定年度计划。1958~1960年,国营工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责任制。1960年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营工业工作条例》,对国营工业实行定额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额管理流于形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定额管理相继恢复。自1982年1月1日开始,全系统推行“盈亏包干分成,一定三年”的经济责任制。具体办法:全年包干基数为收支相抵持平,在持平的基础上,超计划收入在5万元以内全部留经委,5万元以上的部分按四六比例分成,即60%上缴财政,40%留经委。实行经济责任制后,1982年与1981年相比,扭转亏损24万元逆差,盈利80万元。198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将经济责任制调整为包干利润基数10万元,超额分成。全年盈亏相抵后实现的利润总额,上交县财政10万元,还贷款26万元,剩余部分财政与经委四六分成。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工业企业自主权,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包产值、包利润,以车间、班、组、个人层层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产值为1352万元。自1988年1月起,平罗县有8家工业企业实行为期3年的承包经济责任制。1990年,县属国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428万元。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对企业逐步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国有工业企业在这一转轨时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出现大面积亏损。1991~1996年,县政府完善国有工业企业工效挂钩办法,健全考核体系;确定扭亏增盈指标;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帮助企业增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完善新企业财务制度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狠抓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亏损局面得到控制。1996年,工业总产值达1658.2万元。
  1997年开始,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企业兼并、控股、联合、破产等改制形式,实现企业产权合理流动,资产优化重组。1997~1998年,对正鑫碳素制品有限公司采取先售后股、东盛亚麻有限公司采取补平、零资产出售、恒达水泥有限公司采取先售后股、广厦建材有限公司采取补平、零资产出售、宇飞碳化硅公司采取零资产出售、鑫源煤炭有限公司采取补平、零资产出售的方式进行股份合作制改制。1999~2000年,对县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合作制改制。2005~2006年,对大石头煤矿、陶乐煤矿分别采取拍卖和改制承包,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
  二、二轻集体工业管理平罗县的二轻集体工业在20世纪50~70年代,按照《平罗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章程(草案)》的规定进行管理,实行计划经济。1980年后,仍实行计划经济,但计划指标基本上是指导性的,主要检查考核总产值和利润完成情况,产品产量计划不再做检查考核的指标,只作为分配原材料的依据。为求企业生存与发展,各企业到处寻求信息,联系加工订货,“找米下锅”,生产市场需求产品。二轻集体工业除个别工种实行计件工资外,大部分工人按工种和技术级别定工时劳动量。有些工种不能以数量定额时,以收入额定任务。1988年,二轻集体工业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进行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租赁经营。改革给二轻工业带来活力,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以1981年为基数,1982~198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16.73%,总产值年均递增17.31%,利润年均递增23.31%。给国家缴纳税金及交通能源建设基金年均递增20.1%,工资总额年均递增9.4%。
  1990年后,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二轻集体工业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资金短缺,设备简陋、老化,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县政府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对扭亏无望的平罗县新型建材厂、平罗县皮鞋厂等企业实行拍卖、实行民营化的改革方式。1997~1998年,对平罗县轴承厂、平罗县印刷厂实行增量扩股,平罗县塑料制品一厂、二厂实行补平、零资产出售,平罗县服装厂实行补平、零资产出售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二轻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三、乡镇工业管理1983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对农工商联合服务公司、建筑建材公司、装卸搬运公司、汝箕沟联营煤矿实行“定、包、奖、赔”的经济责任制(定任务、定利润、定上交、定提成,集体或个人承包,完成利润和超额完成利润者奖,完不成利润者赔)。1984年后,全县17个乡镇办的企业相继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有企业职工集体承包,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承包,个人承包、租赁等形式。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超利归己,亏损全赔等办法。乡镇工业实行改革、承包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687万元,1990年4671万元,1995年36241万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3年,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的方针,对原有乡镇企业进行改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乡镇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比重日益增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以铁合金、碳化硅为主的高耗能工业,以活性碳、碳素为主的煤制品工业,以脱水蔬菜、食用油、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砖瓦、砂石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以煤炭、硅石为主的矿产开采业。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改变经营管理理念,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为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政策、服务支持,推动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第四章 工业门类第一节 电力一、发电1953年10月1日,汝箕沟煤矿40马力立式和15马力卧式瓦斯简易发电站建成投入运行,结束矿井下油灯照明的历史,亦为平罗县境发电之始。1957年8月,汝箕沟煤矿240千瓦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行。1958年12月,平罗县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行,拥有柴油机2×150马力+1×90马力+2×60马力=510马力/5台,发电机2×75千瓦+1×50千瓦=260千瓦/3台,主要供县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民用及亚麻厂、农具厂、糖厂和食品加工厂的生产用电。1962年9月,汝箕沟煤矿大峰1×1500千瓦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行。1984年11月,宁夏平罗糖厂动力车间热电站建成投入运行,该电站担负生产期全厂的生产生活用电。
  自2005年起,投资1.5亿元的宝马化工铸造有限公司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和投资4.2亿元的宁夏天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先后投产运行,2007年发电量为18657万千瓦小时,2008年达到47649万千瓦小时。2008年大地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建设100兆瓦煤矸石热电联产循环经济项目。
  2009年,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宁夏分公司在平罗工业园京藏高速西侧,投资12.5亿元,建设50MWp(表示太阳能电池的峰值功率)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一期1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发电。2010年,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的永和泰煤化公司利用焦炉尾气建设2×2.5兆瓦电厂。这些电厂有的自用,有的并网公用。2010年,全县发电设备容量生产能力10.5万千瓦,发电量7.43万千瓦小时。
  2011~2013年,国电光伏电站项目建成投产;宁夏天润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投资7800万元,建设年产5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完成;宁夏昌茂祥有限公司2×33000千伏安硅铁炉配套9兆瓦余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2013年,全县发电设备容量生产能力达到25万千瓦时。2011~2013年,发电量分别达到83513万千瓦小时(其中火力发电82584万千瓦小时)、167003万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146670万千瓦小时)、175013万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175013万千瓦小时)。
  二、输电1960年,大武口至平罗火车站玛钢厂6千伏配电线路架通,为平罗县网络供电之始。经过30年的增容、更新、改造、调整和扩建,截至1991年,全县架通输电线路15条513.48千米。平罗县供电局所辖配电线路有:平罗变6条:511造纸线、512简泉线、513县城线、515前五线、517机砖线、512电铁线;姚伏变4条:511姚四线、512姚贺线、513姚通线、514姚周线;黄渠桥变5条:514黄头线、516黄灵线、522黄宝线、524黄燕线、526黄高线。平罗县城主供电源由平罗变513县城线供电,所辖35千伏输电线路3条:304姚西线11.28千米、314平新线1.82千米、319平黄线21.36千米。1993年,架设平西变的511轧钢线、515县城一回线、512县城二回线、526前进线,10千伏配电线路增加到19条,总长570.36千米。到1998年,平罗县供电局所辖的配电线路达到22条577.89千米。
  1999~2003年,农网一、二期线路改造和县城网改造;2004年,陶乐撤县并入平罗县。至2007年末,平罗县供电局所辖10千伏配电线路55条,线路总长1 147.61千米,全县电力客户83531户。2011年,全县有10千伏配电线路64条,总长度1209千米,用电负荷172.36万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98.42%,供电可靠率99.83%。2013年,建设10千伏线路6.2千米,解决五堆子、庙庙湖移民区部分新建设施农业灌溉用电困难。至2013年末,全县有65条10千伏线路和1307个公变台区,配电线路1282千米,配电变压器2576台,总容量为307.4兆伏安。
  三、变电1965年11月,西大滩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为35千伏,主变容量为560千伏安/3台。1973年,主变容量为4950千伏安/2台。
  1967年11月,玛钢变电站(后改为新生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为35千伏,主变容量2800千伏安/2台。1976年1月,主变容量为1000千伏安/1台。
  1967年11月,黄渠桥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为35千伏,主变容量为1000千伏安/1台。1979年初,主变容量为3800千伏安/2台。1979年10月,主变容量为6000千伏安/2台。
  1969年11月,姚伏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为35千伏,主变电量为560千伏安/1台。1979年,主变容量为5800千伏安/2台。1979年10月,主变容量为6000千伏安/2台。
  1974年1月,平罗县化肥厂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为35千伏,主变容量1800千伏安/1台。1976年1月,平罗火车站变电站在化肥厂变电站的基础上扩建投入运行,电压35千伏,主变容量为5800千伏安/2台。(化肥厂变电站同时停运)1979年,主变容量为9800千伏安/2台。1986年9月,主变容量为25000千伏安/1台。1987年9月,主变容量为56500千伏安/2台。
  1986年6月,太西洗煤厂变电站投入运行,电压35千伏,主变容量为5600千伏安/1台,暂因负荷不足,用3150千伏安/1台。
  1993年,平西变电站投入运行。平罗县供电局的10千伏配电线路上的配电变压器共681台,装见容量63380千伏安。
  1998年,渠口变电站投入运行,全县配电变压器711台,装见容量74120千伏安。2005年,宁夏精细化工基地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
  截至2010年末,平罗县供电局供电营业区域有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15台、10千伏开闭所1座。
  四、电力销售2010年,销售电量538132.96万千瓦时,售电收入224647.79万元(含农网)。1~12月五项代征费18380.13万元(其中农网还贷资金10557.79万元、城市附加费2691.67万元、三峡基金2148.68万元、库区移民扶持基金858.48万元、可再生能源附加2123.50万元)。差别电价累计0万元。1~12月平均售电单价417.46元/兆伏时(含农网),比同期的349.64元/兆伏时,升高67.81元/兆伏时。1~12月应收232470.12万元,实收电费232470.12万元,累计回收率100%。2010年,工业销售电量521461.31万千瓦时,其中:高耗能销售电量477458.82万千瓦时。硅铁行业电量239071.07万千瓦时,电石行业电量182549.58万千瓦时,碳化硅行业电量55838.17万千瓦时,煤炭采选业用电量为4055.2万千瓦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为1073.31万千瓦时,造纸业用电量为831.35万千瓦时。非工业用电销售电量5893万千瓦时。2011年,销售电量71.07亿千瓦时。2012年,销售电量66.41亿千瓦时。2013年,销售电量90.08亿千瓦时,售电收入37.97(含农网)亿元。
  第二 节煤炭开采、洗选和加工一、煤炭开采县境内位于贺兰山中段的石炭井矿区,有效含煤面积20.1平方千米,煤炭储量为33173.5万吨;汝箕沟矿区,有效含煤面积19.6平方千米,储藏优质无烟煤,即太西煤65028.2万吨。县境煤炭开采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民国35年(1946),平罗汝箕沟有煤窑21个,打碨口(今大武口)有煤窑9个。年产量38495吨,其中平罗汝箕沟17445吨,打碨口5000吨。”新中国成立后,在私营煤矿公私合营的基础上宁夏新华第一煤矿、平罗县第一煤矿成立。1952年,两个矿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宁夏第一煤矿,1954年改名为宁夏汝箕沟煤矿。矿井生产能力由1949年的7920吨增加到1990年的90万吨。1972年,白芨沟煤矿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90万吨,到1983年生产能力达120万吨。1970年,平罗县煤矿建成投产,经过20年的扩建和改造,到1990年,生产能力达8.1万吨。
  1973年,大峰露天矿建成投产,生产能力90万吨。1971~1987年,国营前进农场,汝箕沟煤矿经销公司,灵沙、前进、宝丰、五香、姚伏、崇岗等公社(乡)和县农牧场,在自治区煤炭厅划给平罗的乡镇集体采煤区开挖小煤窑24处、井口81个。1981年,集体小煤窑经过整顿后,只保留五香、头闸、前进、宝丰、渠口、县农牧场、前进农场和汝箕沟煤矿经销公司等7家小煤窑。平罗县有6家小煤窑联合成立平罗县联营煤矿。到1990年,集体小煤窑实际生产能力为17万吨。
  1959年1月,代开煤田建井公司成立(后改为贺兰山建井公司),矿井建设全面展开。1960年,石炭井矿务局组建,担负矿井开发任务。1961年,石炭井矿区2号井首先建成投产,至1970年,矿区共建成矿井5对,年原煤生产能力285万吨。石炭井矿区所产的焦炭,具有强度高、孔隙大的特点。主焦煤经大武口洗煤厂洗选后,供酒泉、包头钢铁公司使用。石炭井地区历代属平罗辖地,1963年7月划归石嘴山市辖。1985年5月,前进、二闸、高庄、黄渠桥、渠口、五香、头闸、崇岗、下庙、通伏、姚伏11个乡镇,在自治区煤炭厅划给平罗县的石炭井清水沟采煤区开挖小煤窑。该采区烟煤储藏量660万吨,原煤发热量4200卡/克,是火力发电的燃料。1986年8月,11个小煤窑联合成立平罗县清水沟煤矿,年生产原煤能力10万吨。1990年,因烟煤的发热量低,不适于发电而停产。5年时间采煤54.7万吨,创产值按当年价计555万元。截至1996年,县境内有独立核算煤炭开采企业6个、村办煤炭采选企业11个,原煤产量122.03万吨,洗煤43.72万吨,工业总产值12333万元。
  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的小型煤矿陆续关闭。到2000年,县境内仅有宁夏汝箕沟煤矿、平罗县大石头煤矿等规模以上煤炭开采企业5家,其中县属煤炭开采企业原煤产量30.92万吨,工业总产值12264.9万元;2005年原煤产量仅1.47万吨。2005年、2006年,将大石头煤矿、陶乐煤矿分别进行改制、拍卖给神华宁煤集团,县境内已无县属煤炭开采企业。
  二、煤炭洗选1969年,大武口洗煤厂建成投产,年处理原煤能力为300万吨。石炭井矿区和呼鲁斯太矿区生产的焦煤,经该厂洗后满足包头钢铁公司和酒泉钢铁公司炼焦精煤的需要。1968年、1969年,在大峰露天矿、白芨沟矿建成两座大型原煤筛选厂,年筛选精煤330万吨,主要为国内化工、冶金等行业提供规格粒度的无烟块煤。1986年,太西洗煤厂投产,址在平罗火车站西北1.5千米处,年处理太西原煤210万吨。经太西洗煤厂洗后的煤专供高炉喷吹、生产碳素制品和出口需要。1989年,平罗县宝丰镇洗煤厂投产,址在石嘴山钢厂,年洗选原煤1万吨,经洗过的烟煤,专供冶金用炼焦精煤。
  2000年,县境内有规模以上和乡以上独立核算煤炭洗选企业3个,洗煤19.49万吨,工业总产值966万元,2005年和2008年分别增加到11个和36个,洗煤量分别为131.83万吨和308.61万吨,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9795.3万元和277335.6万元。其中,2008年,宁夏晟晏煤制品有限公司、平罗翔龙工贸有限公司、平罗长荣工贸有限公司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32778万元、32500万元、13901万元。2009年洗煤产量298.88万吨,同比下降5%。2010年洗煤产量413万吨,同比上升22.9%。2011~2013年,按照石嘴山市和平罗县人民政府规范发展煤炭市场的要求,对全县各类洗煤企业进行清理整顿。鼓励支持洗煤企业建设储煤仓,对无煤炭经营资格证的洗煤企业实施关停。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煤炭洗选企业28家,洗煤产量368.02万吨。
  三、煤炭加工(一)炼焦清代,平罗县以烟煤为原料采用地窖子土法炼制焦炭,当时,当地人将焦炭叫“蓝炭”。至20世纪60年代,延用土法炼焦技术,炼制焦炭多为个体户。1970年3月,平罗县炼焦厂建成投产,址在内蒙古阿左旗呼鲁斯太,当年土法炼焦5000吨。1980年,阿左旗收回矿区地盘,煤源炼焦,迫使停产。1983年开始,购买烟煤恢复小型炼焦。1985年9月,在原厂址恢复生产,年产焦炭6767吨。1990年,产焦炭1.6万吨。1987年,前进、五香乡炼焦厂建成投产,一些私营小炼焦厂也相继建成投产。1990年,平兰焦化厂建成投产,年生产冶金焦能力为5万吨,回收煤焦油能力2500吨。1990年,全县生产焦炭9.2万吨。
  1990年后,焦炭销售出现困难。1997年,对县境内的8座土炼焦炉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小炼焦厂实施关停。2000年,县境内仅有规模以上炼焦企业1家,生产焦炭4.96万吨,工业总产值1697.7万元。
  2000~2005年,平罗县阳光焦化有限公司、宁夏金海永和泰煤化工有限公司、平罗县翔泰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焦炭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县境内规模以上炼焦企业3家,全县焦炭产量31.99万吨,工业总产值13140.9万元。2008年为5家,产量16.28万吨,工业总产值11亿元。2010年,焦炭产量34.44万吨。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炼焦企业5个,焦炭产量111.32万吨。
  (二)活性炭、碳素1986年,原平罗县糖厂改为平罗县碳素制品厂,转产碳素制品。1987年,姚伏镇、通伏乡在全县率先办起活性炭厂,随之部分私营企业也建厂生产,至年末全县有11家大小不等的锻烧煤、活性炭、电极糊等碳素制品生产企业,产量近千吨,销往河北、浙江等地,并出口到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1995年,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为2.02万吨,2000年,达到39.36万吨。
  2000年,平罗县把活性炭产业确定为全县五大工业产业之一,力争打造成全球净水活性炭基地、亚洲碳素电极基地。平罗县按照“抓大、关小、上新、延长”的结构调整思路,对污染重、能耗高、工艺差的小企业依法关停,通过调整,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企业3家、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企业4家,全县石墨及碳素制品年产量1.98万吨、活性炭1.41万吨。
  2005~2010年,平罗县抢抓全球环保产业全面提速和市场空间急剧扩增的有利时机,发展压块性活性炭、空气净化用活性炭、专用活性炭、微球活性炭等产品;延伸开发干法脱硫/脱硝活性炭、天然气储存用活性炭、活性炭加工制品、活性炭电容器等高档次、多用途的下游产品,形成以宁夏蓝白黑活性炭有限公司、宁夏广华奇思活性有限公司、宁夏天福活性炭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活性炭产业集群。2008年,全县活性炭生产企业47家,年生产能力达到7.15万吨,年产活性炭2.38万吨。全县活性炭产量占到全国50%,宁夏的60%;柱状活性炭80%用于出口,占国内出口量的70%以上,市场占有量占世界的50%。碳素生产企业形成以中煤宁夏增炭剂厂、宁夏永威炭业有限公司、平罗县万达碳素制品有限公司等11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的石墨及碳素制品企业群。2010年,全县35家碳素生产企业生产石墨及碳素制品18.81万吨。
  2011~2013年,改造提升煤基碳材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形成煤—气化—煤化工、煤炭—建材等产业链。全县成品活性炭生产能力达7.15万吨,研制出四大系列30个品种的高中档活性炭产品,生产的气相吸附、变压吸附、溶剂回收等品种的活性炭,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美国UL产品认证。碳素主导产品为大截面炭电极、增炭剂、电煅煤、普煅煤等。2013年,活性炭产量达到3.96万吨,石墨及碳素制品28.3万吨。
  第三节 冶金一、炼铁县境廉县遗址残存大量锈铁块,表明平罗县在西汉就掌握炼铁技术。民国34年(1945),马鸿逵在汝箕沟、清水沟办起两个炼铁厂。1958年9月,平罗县抽调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等9400余人,在贺兰山汝箕沟至石炭井一带,利用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铁、炼钢)、群(群众运动)”。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基础上,县上在贺兰山腹地办起县属石炭井铁厂、大磴沟铁厂、清水沟铁厂;姚伏公社办起汝箕沟铁厂。截至1960年,因炼出的生铁质量低,总产量只有6000余吨,亏损100余万元而停产。
  二、铁合金1980年,县铁合金厂建成投产,是宁夏第一个生产75号硅铁的厂家。1982年生产硅铁1383吨,1984年生产2475吨。1985年开始,前进第一铁合金厂、贺兰山联营铁合金厂、前进第二铁合金厂、县机砖厂铁合金厂、县机械厂铁合金厂相继建成投产,主要生产75号硅铁。到1990年末,6家铁合金厂拥有硅铁冶炼炉22台,其中:6000千伏安/2台,1800千伏安/17台,1250千伏安/1台,1000千伏安/1台,560千伏安/1台,年产铁合金1.94万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县境内铁合金企业只剩下县铁合金厂,前进一铁、二铁;其他铁合金企业因亏损关闭。2000年,全县3家铁合金生产企业就有2家亏损,铁合金产量逐年减少,2000年,产量仅为1.92万吨。
  自2000年起,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请进来”为主的开放战略,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客商到平罗县投资建厂。鼓励、扶持原有企业技改、扩建,提升工业规模,拉动产业升级。宁夏平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转产以电石、双氰胺、石灰氮等为主的新产品。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铁合金生产企业增加到12个,年产量5.47万吨,工业总产值74585.3万元;2007年,分别达到20个,23.37万吨,187387.1万元。2008年,全县有铁合金生产企业28家,年生产能力为3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7.9%。主要产量:硅铁16.8万吨,稀土合金1.8万吨,硅钙合金1.3万吨,硅锰合金1.3万吨。2010年,冶炼行业有生产企业25家,总炉台54台,其中有3台稀土合金(球化剂)、2台铬铁合金、8台硅钙合金、15台镍铁合金、7台硅锰合金。产能40.41万吨/年,年产量46.45万吨,产值11.1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值的10.1%;实现工业增加值3.9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0.6%。主要产品有硅铁、稀土合金(球化剂)、铬铁合金、硅钙合金、镍铁合金、硅锰合金,销往全国各地。
  针对市场变化和国家限制高耗能产业政策,自2005年起,平罗县充分发挥矿产资源、技术等比较优势,对铁合金企业进行整合,支持高耗能企业建设热电联产自备电厂项目,实施煤—电—高耗能一体化经营战略,重点发展煤电、硅铝钡、硅钙钒、硅锰铬、硅钙铝等铁合金系列产品—合金粒、合金线、合金粉剂、包芯线、炉料等产品产业链。
  2011~2013年,按照“拆小建大、等量置换”和政策引导、规划先行、总量控制、综合利用、提高产业聚集度、组团发展原则,推进铁合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订平罗县高载能企业搬迁方案,在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冶金专业园区,成立宁夏金海昊越冶金集团,鼓励和帮助平罗工业园区内装机总量在5万千伏安以下、单机容量在12500千伏安及以下的铁合金高载能企业进行搬迁。2011~2012年,铁合金产量分别为46.4万吨、54.97万吨。2013年,全县有规模以上铁合金生产企业20家,铁合金产量72.61万吨,其中硅铁产量7.89万吨,锰硅合金52.25万吨。
  三、锌冶炼2003年,宁夏隆韩锌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生产有色金属锌,2005年,锌产量为5740吨,工业总产值4953.7万元;2007年,为4280吨,工业总产值9966.6万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量仅为2259吨,工业总产值3236.4万元。
  四、碳化硅20世纪90年代初,县煤矿筹建的碳化硅厂建成投产,1994~1995年,进行碳化硅技改扩建,1996年,实施2000吨碳化硅微粉技改项目,组建平罗县碳化硅集团公司。2000年,工业总产值9354万元。由于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严重亏损,停产关闭。90年代中期后,宁夏天净电能晨光碳化硅分公司、平罗县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平罗县荣昌碳化硅有限公司、宁夏众诚煤炭有限公司等一批碳化硅生产企业落户平罗。2008年,全县碳化硅生产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有碳化硅料线63条,设计能力18.8万吨,总产能为10万吨,生产碳化硅5.78万吨,工业总产值2亿多元。主导产品为颗粒和粉状,产品主要用于炼钢脱氧剂、高精密研磨材料、涂层材料和环保材料等。2011年,全县有碳化硅生产企业5家,总产能8万吨,主导产品为颗粒和粉状。形成的碳电极、炭块、增碳剂等主导产品,在全区乃至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2012~2013年,碳化硅产量分别为7.4万吨、9.79万吨。
  第四节 化学工业一、化肥1974年,平罗县化肥厂建成投产,年设计生产合成氨3000吨。1977年,挖潜扩建后,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1986年,经技术改造后,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2万吨。1990年,生产合成氨1.34万吨。1996年,全县合成氨产量1.59万吨,氮肥1.19万吨,2005年,为3.28万吨。2006年,因市场因素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县化肥厂停产关闭。
  二、塑料制品1975年,平罗县印刷厂设塑料制品车间,1977年5月,塑料制品厂成立。1984年12月,塑料公司成立,下设塑管材、塑料包装制品、钙塑制品3个厂,后改为平罗县塑料一厂、二厂。主要产品有聚乙烯塑料管、塑料薄膜、聚丙烯丝膜等。1988年,生产塑料制品424吨,1995年达到734吨。抗静电塑料管1983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1998年,两厂均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000年后维持小批量塑料制品生产。
  三、电石及双氰胺2000年后,宁夏兴平冶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把硅铁炉转产为电石炉,并将80%的电石深加工成石灰氮和双氰胺,到2008年,形成年产电石近25万吨、石灰氮14万吨、双氰胺3万吨、电子级双氰胺5000吨、单氰胺水溶液5000吨的生产能力,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双氰胺化工产品基地。关停、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发展25000千伏安以上的密闭式电石生产装置,开发以电石为原料的PVA等下游产品。2006年,宁夏大地冶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40千伏安密闭电石炉—100兆瓦热电联产备电厂—60万吨煤化工—6万吨合成氨循环经济项目。到2008年,形成年生产电石35万吨、石灰20万吨、焦炭20万吨、合成氨6万吨、液氨3万吨、碳铵12万吨、自产电5亿度的能力。宁夏平罗宝马化工铸造有限公司、宁夏凌云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以电石为原料的下游高科技产品,延伸产业链条。2005年,全县碳化钙(电石)(折300升/千克)生产能力达到73.2万吨,年产46.41万吨;2008年,规模以上电石化工业生产企业达到9个,生产能力达到86.5万吨,年产48.98万吨,占全自治区总产量的24.8%,工业总产值14.6750亿元。2010年,有电石生产企业8家,年产能力114吨,碳化钙(电石)产量70.3万吨。
  2012~2013年,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建设一期10×31500千伏安密闭电石炉项目和二期6×31500千伏安密闭电石炉。金海峰晟朝阳化工公司实施电石化工循环经济项目,一期建设1.5万吨双氰胺项目,投资9000万元;6万吨石灰氮项目;年产60万吨白灰加工项目,投资1800万元。2012年,全县碳化钙(电石)产量134.43万吨,双氰胺产量4.74万吨。2013年,碳化钙(电石)和双氰胺产量分别达到159.21万吨、5.47万吨。
  四、化学农药2004年,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平罗,投资1.2亿元生产6000吨多菌灵、1000吨敌草隆项目,于2005年建成投产,当年产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10623吨,产值35235.4万元。平罗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三喜科技园,扶持企业发展以光气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群,吸收格瑞、天喜、罗氏、新加成等企业入驻。2008年,三喜科技年产1万吨草甘膦和2万吨甘氨酸生产线建成投产,格瑞公司年产1.5万吨双甘膦项目建成投产,全年生产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22843吨,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2008年,形成光气1万吨、多菌灵1万吨、低草隆3500吨、利谷隆700吨、异丙隆200吨、绿谷隆50吨、草甘膦1万吨、甘氮酸3万吨的生产能力。2010年,化学农药制作企业2家,工业产值5.1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6%。2011年,生产杀菌剂原药8194吨、除草剂原药3153吨。2012年,生产杀菌剂原药8580吨、除草剂原药9853吨。2013年,生产杀菌剂原药10285吨、除草剂原药17861吨。
  五、生物制药2012~2013年,丽珠集团宁夏新北江制药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年产美伐他汀40吨、霉酚酸50吨、洛伐他丁120吨、盐霉素600吨、恩拉霉素760吨项目。丽珠集团宁夏福兴制药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7000吨L-苯丙氨酸、500吨卡那霉素项目。
  六、其他化工1970年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土法生产由山东引进的防除菟丝子(黄藤子)的高效菌剂——鲁保1号,17年共生产鲁保1号6.9万公斤,1986年停产。20世纪8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期间,相继办起五香化工厂、工贸公司、社会福利化工厂、稀土合金厂、周城化工厂、宝丰糠醛厂、县化工厂7家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泡花碱、尿醛胶、烧碱、稀土、合金、涂料,年产量分别为1769吨、191吨、5吨、100吨、200吨、78.3吨。到1990年,只有宝丰糠醛厂生产,其他企业先后停办。2006年宝丰糠醛厂也停产。第五节轻工一、造纸民国21年(1932),平罗县始用麦草、马莲草、破布、乱麻等原料土法造纸。1971年,国务院“五七”干校造纸厂建成投产。1972年,将造纸厂移交平罗,更名为国营平罗县造纸厂,主要生产油光纸、黄板纸、箱板纸、卫生纸、餐巾纸等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7580吨,1990年,实际产量为3500吨。1986年,宁夏地矿局探矿队造纸厂建成投产,1989年,更名为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造纸厂,主要生产油光纸、高强瓦楞纸。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0吨,1990年,实际生产量为2500吨。1988年,平罗县第二造纸厂建成投产,1989年生产量为400吨。至1996年,全县共有机制纸及纸板制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家,生产机制纸5639吨、机制纸板8250吨,工业总产值3837.6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淘汰小造纸生产。2000年,县境内仅有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县造纸厂)和宁夏伊斯兰地质造纸厂2家造纸企业,生产机制纸10569吨、机制纸板19141吨,工业总产值13015.7万元;2005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为45362吨,工业总产值23090.3万元。2005年,宁夏伊斯兰地质造纸厂停产。沙湖纸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废水综合治理和技改扩建项目建设,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机制纸与纸板产量达到43684吨,工业总产值达到22375.6万元。2008年,为40112吨,产值22986.3万元。2010年,生产机制纸8万吨,其中:生活纸5.5万吨,瓦楞纸2.5万吨,完成产值2.68亿元。2011~2012年,机制纸产量分别为5.5万吨、4.19万吨。2013年,因多种原因,造纸厂停业。
  二、印刷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城有私营石印局1家。新中国成立初,有私营石印局2家,1956年合并为印刷组。到1973年更名为平罗县印刷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用户订货生产各种印刷品,主要产品有账、表、单据、课本、作业本、纸箱等,1980年,工业总产值149万元,实现利润14.8万元。1980年后,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印刷厂、西轴印刷厂、周城印刷厂、富民福利印刷厂、城西印刷厂相继成立,个体、私营印刷行业逐步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集体所有印刷企业先后停产、关闭,县域内非正式出版物印刷及零星印刷均由个体、私营印刷行业承印,规模较小。
  三、纺织、缝纫、皮革加工(一)纺织民国年间,县境居民用手工拈或纺车纺棉、毛、麻线,手工织衣、裤、鞋、袜、手套、围巾的工艺较为普遍。县城有少数用手摇机织袜子的私营工匠。1943年,平罗县绅士募资建纺织厂1家,有纺线车、纺毛车90架,有织布机、织毯机、整经机6台,起毛滚3个,主要生产土布、毛布、毛毯。1952年,全县有毛口袋匠、麻绳匠、织袜匠12户,农村有轧花厂9家。1956年,麻绳组、口袋毡业组转为毛棉麻社,专门加工棉花、麻绳、毛制品等。1960年,平罗县亚麻厂投产,主要生产亚麻纤维。1973年,县皮毛制品厂设地毯车间,1975年8月,县地毯厂成立,至1986年11月,生产地毯9180.75平方米。1980年,县福利厂投产,主要从事轧花、织线衣、织线手套。1982年,大武口建材厂涤纶厂投产,主要产品有涤纶花达呢、小方格呢。1985年,城关亚麻制品厂投产,主要生产麻条。1987年,下庙乡型毛厂投产,年产型毛300公斤。同年,二闸尾毛厂投产,年产尾毛30万只。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以上企业相继退出市场。
  (二)缝纫和皮革加工民国32年(1943),全县有成衣、缝纫、黑白皮、制鞋、毛毡业59户。主要产品有单棉衣、车马挽具、鞋底、羊皮衣、单棉布鞋、毛毡等。1954年,全县从事缝纫、皮毛、制鞋、毛毡业者59户77人。1956年,全县组建服装合作社、鞋业合作社、服装合作组各1个,尚有鞋业、缝纫、皮毛等个体户31户。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大队也成立缝纫组、鞋业组。县城缝纫、鞋业、皮毛社合并为手工业服装合作工厂,后转为平罗县地方国营服装厂。到1981年,分为集体所有制的服装厂和皮鞋厂。服装厂的产品主要有男女中、西式服装,各式童装,其中红柳牌男衬衫、颖艳牌女衬衫曾被评为区、市优良产品。皮鞋厂有各式单棉布鞋、胶粘皮鞋、硫化皮鞋、单棉牛皮鞋和猪皮鞋等品种200多个。全县服装、皮鞋产量最高时为1989年的25.67万件、12.38万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县服装、皮鞋厂先后停产。
  四、制糖平罗县以稗子、大麦、黄米熬制糖稀,再加工成皮糖、白糖瓜、芝麻糖、豆瓣糖、面糖,土法制糖的历史悠久。到1956年,土法制糖渐衰。1958年,平罗县日处理甜菜3吨的小型糖厂建成投产,后因技术水平低、产量低、质量差而停产。1980年,平罗县糖厂建成投产,机械动力956千瓦,日处理甜菜100吨,因设计生产能力低及企业亏损等原因,1986年,转产碳素制品。1984年11月,宁夏平罗糖厂建成投产,机械总动力为3000千瓦,日处理甜菜1500吨。1988~1995年,收购甜菜125.43万吨,生产机制甜菜糖12.23万吨;1996年,生产机制甜菜糖14664吨,工业总产值6444.7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国际、国内市场糖价下跌,生产成本高,原料供应不足,销路不畅等原因,企业亏损严重。自1996年逐步减少生产,1998年停产。
  五、编织县境居民用柽柳(红柳)、柳条、芨芨、沙竹子、芦苇、蒲草、小麦秸秆等为原料编制筐子、笆子、背篼、圈笆子、炕笆子、囤子、凉帽、簸箕、笸篮、炕席、水斗子的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平罗县草编业在历史上除席子业有专业户外,其他均为农民自编自用,剩余品上市出售。平罗县有民谚云:“通伏的囤子、筐子、圈笆子”,“渠口的笸篮、簸箕、水斗子”,意为量多、质高名振全县。民国32年(1943),平罗县有芦席业12户,年产芦席1675张。1985年后,县柳编公司,五香、姚伏、渠口、黄渠桥、灵沙、头闸等乡镇柳编厂相继成立,主要用当地柳条编制提篮,产品出口日本。全县7个柳编厂家6年间共生产柳编品38万件。有些产品逐步被塑编代替。1990年,全县有塑编提篮企业20余户,日编提篮100余件。1990年,县境内柳树被天牛毁灭,柳编因缺乏原料被迫停产。
  六、木制农具、家具加工民国32年(1943),全县有木业个体户23家,主要生产木轮车、犁、耧、耙、门窗、桌凳、箱柜等生产生活用具。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全县有木业合作组4个111人,遂转为木业合作社,1958年,并入平罗县地方国营农具厂。1962年以后,该厂经营体制几经变更,到1979年,分为农具厂和木器厂,属二轻集体企业。1980年,全县社办农具厂17家,大队办农具厂13家,从业人员332人,年产值134.81万元。1990年,全县有乡镇农具厂8家,从业人员59人,年产大小木制农具2万余件。自改革开放以后,木材加工个体户发展很快,截至1990年末,全县有70余家,主要生产门窗、家具、沙发、小农具、加工板材等。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木制农具基本再无人生产,木制家具也逐步由以当地加工为主转为外地进货销售为主。1983年、1984年,仅县二轻系统就生产家具2.38万件,1996年,全县木制家具生产量8100件,1999年仅为3000件。
  七、亚麻纤维1960年,平罗县全民所有制企业亚麻厂建成投产,址在县城北门外东北侧,以胡麻秆为原料生产亚麻纤维产品。1987年3月,该厂迁至县城东3千米处的通平桥南侧,占地面积14.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18平方米。截至1990年,全厂有职工175人,下设沤麻、制麻车间,拥有工业锅炉、打麻轮、碎茎机、锅驼机、电力机械等设备50余台(件),固定资产原值226.2万元,净值184.4万元。该厂30年间,生产亚麻纤维共计1.1万余吨,工业总产值达1477万元。1990年,生产亚麻纤维576吨,工业总产值达123.6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该厂产品滞销,企业亏损,企业陷入困境。1997年11月,该厂采用补平、零资产出售的形式进行股份合作制改制,改制为民营。2000年后,基本停产。
  八、太阳能产品制造2009年,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宁夏银晨太阳能科技公司在平罗县建设,生产太阳能系列产品。投资1.8亿元,年产太阳能集热供热采暖系统10万套、采暖散热器400万标准片,实现年产值1亿元。第六节建材、陶瓷一、水泥及水泥制品(一)水泥1970年5月,县水泥厂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1974年,扩增到7000吨。1982年7月,淘汰土窑,新建机械化立窑,生产能力达到1.7万吨。到1985年末,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产品由只能生产325#水泥到生产425#水泥,部分生产525#水泥。1986~1987年,实施水泥扩建项目,1988年,水泥产量为4.32万吨。自1970年投产至1990年20年,生产水泥34.43万吨,1993年,达到6.6万吨。1999年后,国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机立窑生产线被列入淘汰名单。平罗县恒达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县水泥厂)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国家推广的20项立窑新技术和较先进的生产设备,于2004年8月建成新的水泥生产线,形成年产25万~3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2005年,水泥产量17.89万吨。
  2007年,恒达水泥公司开始进行整体异地搬迁,新建综合利用工业废渣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按照设计,年可消耗平罗工业园区50万吨工业废渣。2010年,恒达水泥公司综合利用工业废渣,日产新型干法旋窑水泥2000吨。宁夏金海超宇水泥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清洁环保型水泥粉磨站项目建设投产。
  2011~2013年,恒达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吨水泥项目。2013年,全县水泥产量达到85.79万吨。
  (二)水泥制品1986年,县水泥制品厂建成投产,主要产品有水泥管、水泥砖、水泥杆、水泥顶板等,自投产至1990年,生产水泥预制件17503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凌云电杆厂、建筑公司预制厂建成投产。1996年,全县乡以上水泥制品企业有3家,全县水泥预制构件产量共483256立方米。2000年,生产水泥排水管1570吨、水泥电杆550吨、水泥预制构件25714立方米。2005年,全县有规模以上水泥制品制造企业1家,全年生产水泥排水管46千米、水泥电杆4454根,工业总产值6513万元;2007年,分别为25千米、3805根、10823万元。2011年,水泥混凝土排水管产量46千米,水泥混凝土电杆产量2412根。
  为适应建筑市场需要及国家环保要求,2010年,投资7600万元的平罗县第一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平罗县永固砼业有限公司成立,拥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全自动混凝土生产线HZS120搅拌站2条、HZS180搅拌站1条,年设计生产能力160万立方米。2012~2013年,商品混凝土产量分别为35.57万立方米和6.38万立方米。
  二、砖瓦平罗县烧制砖瓦始于汉代,已有2000余年历史。清朝,民间烧制青砖瓦相当普遍,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现存的包砌城墙的大砖和田州古塔、玉皇阁、钟鼓楼等古建筑物上用的装饰砖瓦,造型美观,制作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平罗县用木制模子拓坯、马蹄窑烧制砖瓦的土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到1960年,使用机械制坯、轮窑烧制红砖瓦的技术。到1965年末,全县有全民所有制机砖厂4家、社队办砖瓦窑20余家。到1976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机砖厂3家、乡镇办机砖厂10家,年产机砖7000余万块。截至1990年末,全县有大武口建材厂、前进农场机砖厂、平罗县机砖厂、县农牧场机砖厂等全民所有制机砖厂4家,乡镇集体所有制砖厂5家,年产机砖1.5亿块。1996年,有乡及乡以上砖瓦生产企业10家,年产机砖1.62亿块、瓦145万片,2000年有5家,年产砖、瓦分别为1.9亿块和170万片。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和环保工作的加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到2010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止黏土砖瓦的生产和使用。按照这一目标,全县黏土砖瓦生产企业逐步关停。
  2008年,平罗县积极扶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引进企业发展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空心砌块、大孔洞率承重黏土空心制品、利废烧结制品、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产品。引进投资1亿元,建设平罗赛云新型建材项目,主要产品为粉煤灰蒸压砖,年产煤渣墙壁砖4亿块、秸秆彩瓦10余万平方米。
  三、葵花秆填充板 1983年,县农具厂试制成功葵花秆填充板,主要用于建筑房屋内门,制作活动房屋及家具、床板等,1985年,该厂更名为平罗县新型建筑材料厂,批量生产葵花秆填充板。该产品1983年、1984年先后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并受到全国木材节约代用会议及国家经委的表彰奖励。年生产3万~4万平方米,销往本区及内蒙古等地。至20世纪90年代初,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0%左右,利润平均每年递增30%左右。后由于产品品种单一,未能更新换代,逐步退出市场。
  四、陶瓷县境有汉代陶罐出土。民国27年(1938),大武口办起日用陶瓷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新华瓷厂。1986年,平罗县日用陶瓷厂在黄渠桥建成投产,该厂专生产碗、碟、茶杯、盖碗盅子等日用白瓷器,1990年,生产瓷器64万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因亏损而关停。
  五、其他建材自1975年起,高庄、渠口、姚伏、头闸、二闸、城关、周城、前进、下庙、宝丰等11个乡镇和县农场,在贺兰山的大水沟、大武口沟口和清水沟等处办起石料厂。1976年,县社队企业局矿石总厂成立,统一管理各石料厂的生产和销售。1986年,全县有农牧场、高庄乡、二闸乡、城关镇、通伏乡、渠口乡7家石料厂,年产砂石子9010立方米。截至1990年末,全县有高庄、二闸、农牧场3家石料厂,年产石子、片石11.23万立方米,石英粉7630吨。从1974年起,高庄乡、下庙乡在贺兰山清水沟办起黏土厂,1980年产黏土4900吨,1985年产黏土1.8万吨。1990年,二闸黏土厂年产黏土2.2万吨。1986年1月,县水泥厂与灵沙乡合资兴建的平罗灵水大理石厂投产,该厂主要采用山东、湖北、湖南的原料,生产天然大理石、花岗石板材及大理石花盆、纪念牌等工艺品,自投产到1990年末,生产大理石和花岗石板材1.3万平方米。1986年,光明珍珠岩厂建成投产,1989年更名为福利珍珠岩厂,年产珍珠岩8000立方米。随着国家加强矿山资源保护,严禁滥开滥采,上述企业逐步停办。
  第七节 机械制造一、机械修造1958年12月,地方国营平罗县农具制造修配厂成立,1959年11月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中国第一批机械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机械系统“跃进红旗”厂。1962年12月,改为集体所有制的铁业、木业、翻砂社。1966年4月,3个社合并为农具合作工厂,1973年5月,更名为平罗县农具厂。该厂在合作社时期主要生产铁木制农具、炊食用具及其他日用杂品。从1960年开始生产水闸门、插秧、收割、脱粒、碾米、榨油、饲料粉碎等机械。1971年,研制成功并制造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割晒机和双向双铧犁。1971~1984年,生产各种农机具2314台、水利机械6140套、榨油机36台、小型农具39.24万件、铸铁件和锻件534吨。1969年8月,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成立,主要承修拖拉机和生产农机配件。1978年,大修拖拉机35台,小修83台,检修99台,生产拖拉机配件48143件;1985年,修理拖拉机1425台次;1987年,修理大中型拖拉机36台次、小型拖拉机1039台次。1990年,平罗县有县、乡办农机修理厂12家,从业人员700余人,担负着全县80%的农机具修理任务,年工业总产值500余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个体修理业快速发展,遍布城乡各地,乡办农机具修理厂先后关停,县农具厂、农机修造厂转产其他产品。
  二、金属制品1956~1974年,平罗县五金厂主要生产水桶、烟筒、火炉等产品。1974~1990年,主要生产保险柜、各种铁皮柜、泡沫灭火器、液化石油气钢瓶等产品。1990年,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6897个,产值按当年价计192万元。1974年10月,城关农具厂自投产至1990年末,主要生产电瓶、铸铁管、钢管床、屋架、拖车,兼修农机具,1990年,产值按当年价计230万元。1960年10月,新生机械厂投产,主要生产暖气片和铸铁管。1985年,生产暖气片10万片、铸铁管3154吨。1990年,生产暖气片0.2万吨、铸铁管0.2万吨,年产值按当年价计1176.2万元。1978年,前进铸造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暖气片。1980年,生产4034片,1985年,生产1万片,1990年,生产200吨。崇岗金属加工厂主要生产铝风扇叶、铸铁地砖、铸铁炉等产品,年用铁量3.3万公斤。姚伏高荣翻砂厂主要生产磨片、炉具等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内金属制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被市场淘汰。
  三、轴承制造1970年,西北轴承厂建成投产,厂址在县境贺兰山大水沟山谷之中。该厂采用ISO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家最新技术标准,并于1974年后,进行重点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新型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增加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1979年,生产轴承159.8万套,工业总产值3374.3万元,实现利润466.2万元。1980~1983年,企业处于滑坡状况,1982年,轴承产量下降到35万套。通过企业整顿,重视市场信息,开拓新产品。1988年,生产轴承105万套,工业总产值7033万元,产品发展到九大类450多个品种,包括直径40~2000毫米内的各种类型轴承,其中轧机压下轴承为该厂独家研制的新产品,填补国内轴承产品的空白。该厂成为国内轴承行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1982年,西北轴承厂开始向银川搬迁,1992年,完成全部搬迁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县农具厂依托西北轴承厂转产轴承,成立平罗县轴承厂,1997年8月,兼并县农机修造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平罗县轴承有限责任公司。其间,六中钢球厂成立(后改为钢球有限责任公司)。2家企业建成后,多次进行技改扩建,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95年,生产轴承21万套,2000年,生产104.9万套,2001年,最高时达到131.9万套,工业总产值达到5115.1万元。2005年后,轴承生产逐渐萎缩。2008年,平罗县轴承有限责任公司停产关闭。六中钢球有限责任公司在2008年之前停产。
  四、煤矿机械制造1970年3月,西北煤矿机械总厂建成投产,下设3个分厂。厂址在县境贺兰山东麓沿山由北向南的潮湖村至长胜村之间,占地面积358.1公顷,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拥有机电设备2400余台、载重汽车90余辆,有17千米长的铁路专运线与包兰铁路接轨,固定资产原值1.43亿元,有固定职工7000余人。到1990年,年产煤矿机械3.71万吨,电机产品容量3.9万千瓦。主要产品有综合采煤机组、刮板输送机、破碎机、皮带输送机、煤矿支护设备、煤矿防爆电机等11个大类80多个品种,为国家生产中型、重型刮板输送机的重点企业,其中250型以上的重型刮板输送机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80%以上。1986年,煤友牌中心双链刮板输送机获国家质量金质奖证书。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企业划归石嘴山市辖。
  五、机械制造全县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制造业主要有生产企业1家,即宁夏君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宁夏县域经济中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石嘴山市乃至宁夏汽车工业的先驱。公司引入航天工业的先进技术、工艺与人才,开拓打造宁夏汽车工业,形成零部件装配、机加工制造和整车总装出厂的生产能力。2009年,一期工程项目生产大吨位矿用自卸车200辆,实现产值1.1亿元。建厂初期其产品已经致力于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二期、三期工程逐年实施,2010年底,实现产销矿用自卸车720辆,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2010年引进君德公司年产100辆特种车、青年集团年产20万台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2011年,生产改装汽车140辆,产值0.63亿元。2013年,生产改装汽车20辆,产值867.5万元。
  第八节 农副食品加工一、食品加工(一)糕点加工据《平罗记略·时令·定州遗谚》记载:“……故有江左风,迎春月饼。”“夏六之令,蒸花糕”“中秋陈瓜筵赏月,以飨月饼。”可知平罗县居民制作糕点的技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清代,平罗县制作的提糖月饼、白皮点心名扬乡里与邻县,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民国23年(1934),刘敬诚在县城开设点心铺,制作月饼、饼干、点心等糕点食品。新中国成立后,糕点制造业有长足发展,初具规模的食品加工厂相继建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截至1990年末,平罗县有规模较大的清真食品厂,还有初具规模的集体、个体食品加工厂13家。多数厂家都有和面机、打蛋机、饼干机、电烤炉、电炸锅、电冰箱、高压蒸锅、干燥机、保温箱、灭菌器等机械设备。花色品种有饼干、面包、点心、蛋糕、桃酥、江米条等40多个。1988年,县清真食品厂生产的梅花酥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个体私营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各种糕点的产量、品种、质量不断提高,满足群众的需要。
  2000年后,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食品生产工艺水平,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研制生产符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清真饼干、月饼、糕点等,品种丰富。平罗宏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加工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为群众做合格产品。“亚西王”饼干、“沙湖月”月饼等销往县内外。
  (二)豆制品加工县境居民用绿豆、扁豆、豌豆、蚕豆、高粱做原料制造粉面、粉条、粉丝,用黄豆、黑豆加工豆腐、豆浆、豆腐皮、豆腐乳等。1943年,全县有粉坊9家。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粉坊20余家。20世纪50~70年代,城乡人民的豆制品均由县、农场、社队食品加工厂供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粉坊、豆腐坊遍布城乡,花色品种繁多,尤以黄渠桥的豆腐最为出名,销往外县市等地。
  (三)屠宰及肉食加工平罗县屠宰猪的传统方法为刀捅、热水烫、手拔毛的落后技术,人均日屠宰量5~6头。1983年,县食品公司屠宰车间建成,设打毛机、提升机、锅炉等,人均日屠宰量10头左右。到1990年,屠宰车间增设麻电机、毛猪提升机、毛猪降落机、刮毛机、白条肉提升机、烫猪池、温水清理池等设备,日屠宰量200余头。牛、羊、禽的宰杀仍沿用手工剥皮、拔毛的方法。平罗县无冷藏设备之前,猪、牛、羊按供应量有计划地宰杀。1972年之前,在旺季收购的肥猪、壮羊,完成供应任务外,余下的肉由银川冷库代藏。1973年2月,县食品公司冷库建成投入使用,仓容量150吨,其中清真库容量84吨。后因缺乏资金维修、进行更新换代,停止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牛、羊、猪、禽的收购、屠宰、加工、销售基本经历由个体经营、专业户到小型、大型屠宰场及卤肉、冷藏、肉类加工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屠宰及肉类加工经营户及企业由1986年的30多家发展到2008年近200家,从业人员400多人。1995年,投资80多万元的平罗县寿江生猪屠宰场建成,购置现代化加工生产机械,装备流水作业线。1999年,建成屠宰冷库。2000年,流水线作业试车成功。2001年,冷库和流水线全面启动。2001年,瞄准熟肉市场,新上熟肉加工设备,开拓熟食品市场,形成屠宰及生猪加工、贩运、销售体系。1996年后,每年贩运生猪达5万头,屠宰销售1.5万头以上,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年创利润16万元左右。
  1998年,宝丰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建成投入生产,建设总投资680万元,市场占地面积3.33公顷,场内分设停车、屠宰加工、冷藏、销售等六大区,从业人员达350人。年牛、羊屠宰量达到31万头(只),年产值可达5500万元,市场辐射山东、河南、河北、天津、上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市。2001年,该市场被自治区列为全区“三个十工程”。2004年,招商建成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引进德国先进生产线,建成年加工1.5万吨(100万只)的金福来清真牛羊肉项目,在冷却加工羊肉保鲜技术、微波羊肉、羊肉类方便食品技术及脏器血液深加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2月,引进江苏雨润集团,是国内500强企业之一。投资3.5亿元,建设年加工屠宰15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综合企业。
  2009年9月,由浙江省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在平罗县建设的宁夏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清真鱼生产线于2012年正式投入生产,设计年产量1万吨。产品通过宁夏穆斯林协会监制。2012年,投资2亿元的宁夏长湖实业有限公司清真产业园建设项目,建34座生产车间,冷藏车间投入使用。
  二、酿造(一)食醋、酱油民国以前,城乡居民的食醋、酱油均为自酿。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酱油、醋多数由县、农场、社队食品加工厂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酱油、醋坊遍布城乡,上市量增加,方便群众生活。1988年,县清真食品厂生产的醋和特鲜酱油质量达到国家部颁二级标准,瓶装蒜汁醋、辣香醋、姜香醋、香醋畅销银北。20世纪60年代,前进农场食品厂生产的醋质量为宁夏之冠,1990年,达到国家部颁二级标准,其中酸和氨基酸态氮接近一级标准。1990年,县食品厂和前进农场食品厂两家的醋、酱油年产量分别为913吨、481吨。20世纪90年代后期,县境内食醋、酱油加工逐渐减少,城乡居民食醋、酱油主要来自外地所产。
  (二)白酒平罗县酿酒历史悠久。1949年,全县有私营烧坊5家。1958年,前进农场小烧酒坊投产,年产白酒5吨。1981年,小烧坊改成食品厂酿酒车间,年产高粱白酒190吨。1985年,扩建为前进农场酒厂。20世纪80年代,平罗县酒厂建成。1990年,平罗县酒厂、前进农场酒厂生产白酒600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罗县酒厂因经营不善停产拍卖。前进农场酒厂不断发展壮大,产销两旺,逐步发展成为宁夏沙湖春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先后生产的塞上春系列、沙湖系列白酒畅销自治区内外。2005年,宁夏河源锁阳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企业总资产3000多万元,年产优质原酒3000吨、锁阳系列酒1000吨,锁阳系列白酒销往区内外。2005年,县境内2家白酒生产企业生产白酒300吨,2007年生产416.36吨,2008年达到445.45吨,工业总产值2503.1万元。2010年,达到443吨,工业总产值1208.2万元。2013年,工业总产值12416.7万元。
  三、冷冻饮品70年代后期,县食品公司生产冰棍、雪糕等,供城镇群众购买。1984年8月,自治区地矿局华春饮料食品厂投产,拥有灌浆机、冷冻机、汽水机、立瓶机、压盖机、净水机等设备。开发“华春”“长梦”两大系列产品,主要有中国蜜桃果味饮料、红桔饮料、香蕉饮料、哈密瓜饮料、女乐嘉宾、枸杞嘉宾、甜橙、西夏可乐、桔子汽水、塑料盒高橙、菠萝汁、汽水等。其中中国蜜桃果味饮料为名牌产品,畅销银北、银川、内蒙古等地。1990年,产量为100万瓶。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地质探矿队的迁移,该厂也随之停产关闭。1991年,宁夏平罗琪乐乳品冷饮饮料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经逐年扩建、技改,有全自动化生产线4条、半自动化生产线6条、专用保温车辆25辆、1000吨容量冷库1座。公司生产的以甜心派、绿豆爽为主的拳头产品等四大系列40多种雪糕畅销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2000年,生产冷饮冻品126.2吨,2007年,达到345.3吨,工业总产值1475.8万元。2005年,生产的琪乐牌冰淇淋、雪糕被评为自治区名牌产品,“琪乐”商标连续三届被评为宁夏著名商标。2008年,北京汇源集团落户平罗,投资3亿元,年产果汁饮料10万吨、饮用水2.4万吨,一期纯净水、枸杞果汁工程于2010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亿元,建设枸杞烘干加工生产线2条、果浆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枸杞干果3000吨、鲜果3万吨。2010年,软饮料生产达10.1万吨,工业总产值2625万元。2013年,生产包装饮用水2.1万吨、果汁和蔬菜汁饮料3.5万吨,工业总产值1.24亿元。
  四、炒货1986年,平罗县炒货厂建成投产,主要炒红、黑瓜子和葵花子。1986~1988年,产值59万元,1989年停产。20世纪90年代后,炒货业遍布城乡各地,炒货品种也日益增多。宁夏周家八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平罗县最大的炒货企业,其炒货产品畅销区内外,“周家八”商标被评为宁夏著名商标。
  五、蔬菜加工(一)腌、酱菜加工平罗县城乡居民腌制酸菜、咸菜,晒干菜的习惯沿用至今。县食品加工厂自1953年起,以胡萝卜、青萝卜、苤蓝、黄瓜、辣椒、芹菜、莲花白、莴苣、大蒜等做原料腌制酱菜,以白糖蒜最佳。
  2007年,宁夏华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利用平罗县种植的番茄和其他蔬菜,生产番茄酱、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枸杞番茄酱、辣椒酱、豆瓣酱、酱腌菜等系列腌、酱菜产品。取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2005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真食品认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夏禾”“中番”商标,在银川海关注册登记为进出口企业。2010年和2011年,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民创业明星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番茄酱系列产品销往东北、西北和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市。
  (二)脱水蔬菜业1987年,高庄蔬菜脱水厂和头闸脱水菜厂先后建成投产。脱水菜品种有圆青辣椒、红长辣椒、葱头、梅豆角、蒜瓣等,年脱水量50吨左右。至2008年,全县脱水蔬菜加工企业30多家,固定资产68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7200吨,可带动脱水蔬菜种植基地6万亩。2000年前,全县每年加工脱水蔬菜400吨左右。2001~2005年,加工脱水蔬菜16642吨,产值达2亿多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生产加工的主要品种有甜椒、番茄、菠菜、梅豆、芹菜、香菜、韭葱、胡萝卜、莲花菜、色素菊花等10多个。全县有8家蔬菜脱水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4家企业自营出口外销脱水蔬菜,形成“夏绿”“中南”等特色品牌,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后,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影响,脱水企业逐步停产。
  六、饲料加工1983年,平罗县粮食局饲料公司成立,生产鸡、猪、牛、鱼等饲料10多种投放市场。1985、1989年先后两次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年产几百吨提高到5000吨。后因市场变化,经营亏损,于1999年停产关闭。1990年,宁夏平罗隆昌饲料有限公司成立,投资1200万元,建设年生产能力6万吨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适用于猪、鸡、鸭、鱼、牛、羊等六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饲料。2005年,生产混合饲料4927吨,产值1166.6万元。2010年,生产混合饲料1.23万吨,产值2736.1万元。2013年,达到1.5万吨,产值3318.7万元。
  七、粮食加工1958年3月,前进农场始用电动小钢磨加工面粉。1966年,农村开始用电动小钢磨,到20世纪70年代末,各村队普遍使用小型磨面机、碾米机。自1958年前进农场粮油加工厂建成后,县城粮库面粉厂、姚伏粮库面粉厂相继建成投产。到1985年,全县21个乡镇有15个乡镇建起面粉厂。1990年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平罗县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碾米加工业迅速发展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后,平罗县粮食加工业经历了由集体到个人承包到私人联办、自办,由小型(单机)到大型(组合),由人工上料到自动上料的发展过程。1986年,全县有碾米、磨面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570多家,加工粮食7.7万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较大型组合式自动面粉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1995年,高庄幸福面粉厂,安装8组6F2235型面粉机1套,日产量达到20吨;平罗县玉礼面粉有限公司安装国内先进的FMFG型全自动磨面机组1套,日处理小麦能力为120吨。2000年,平罗保云面粉厂安装GFTFD-30型制粉机1台,年设计生产能力10800吨。2000年后,平罗县通伏乡日月新米业有限公司、万寿米业、同盛米业等精米加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至2008年,通伏乡就有大米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日产量2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厂达39家,年加工销售大米10万多吨。其中日月新米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安装150型成套机组一台,年生产能力12000吨,该公司2002年被平罗县人民政府授予农产品加工先进企业称号,2005年被石嘴山市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加工企业”。2010年3月,中粮集团在平罗县注册成立中粮米业(宁夏)有限公司,投资1.74亿元,建设年加工稻谷11万吨、日生产300吨优质大米生产线和日生产150吨高档粮米生产线。2012年,全县加工生产优质大米2.28万吨;2013年,加工生产优质大米1.58万吨,产品销往区内外。
  八、植物油加工平罗县用锅炒、石磨磨油籽,木榨加楔子打挤出油(俗称“打油”)的传统工艺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多为私人开的小油坊。油籽以胡麻为主,黄豆、黑豆、葵花次之。1958年,前进农场粮油加工厂始用45型榨油机,到1969年,全县城乡普遍使用液压式榨油机,结束传统打油工艺。1960年,县粮食局在平罗火车站建成日加工原料6吨的榨油厂,1963年因油籽不足而停产。1984年,前进农场粮油加工厂使用95型榨油机及滤清机组,加工能力为200公斤/小时。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植物油个体加工户使用ZX10-1型螺旋榨油机,加工原料为5吨/24小时。1990年,全县植物油年生产量为3000吨,1999年为4750吨。至今,全县城乡居民食用油主要以个体加工户生产胡麻油为主。
  1998年,宁夏成玉植物油有限公司建成,成为全县唯一一家规模植物油加工企业,公司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主要设备有80T油脂加工预榨、清除设备及50T连续炼油设备机组,自建油罐2000吨。主要原料为葵花籽、大豆、玉米胚芽,主要产品为注册商标“星海湖”“成玉”牌豆油、葵花油、玉米油、葫油系列产品,副产品为油粕。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2万吨,2005年,食用油2000吨,其中豆油1100吨、葵花油700吨、胡麻油200吨,油粕5900吨。2007年,生产食用植物油2251吨,产值3589.2万元,2008年分别为858吨、1033.9万元。2010年,生产食用植物油19195吨,产值7965.5万元。2013年,食用植物油工业产值7309万元。
  铸钢件 万吨 一 — — 一 0.35 0.26第五章 工业园区骨干工业企业第一 节工业园区一、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1996年3月,经自治区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区级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原名太沙工业园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2006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命名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50平方千米,为全区循环经济十大特色园区之一。该园区东至石中高速公路,南至平西公路,西至包兰铁路,北至贺兰山路。园区规划布局以煤基碳材、特种合金、精细化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光伏材料、农产品加工七大产业为主。工业园区有五纵十三横的道路框架,建有变电站6座,电力总容量130千伏安,日供水能力4万吨,铺设天然气主管道16千米,建有移动、联通通信塔5座,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聚集效应逐步凸现,形成以硅铁、电石、双氰胺、活性炭、焦炭、碳素、石灰氮、造纸、水泥及水泥制品等产品生产为主的高载能和煤化工企业群。截至2010年末,入园企业有230多家,以特种合金、电石化工、硅铁等为主的产业群,有生产企业38家,其中特种合金生产企业10家,电石生产企业8家,碳化硅生产企业4家,硅铁生产企业18家;以活性炭为主体的煤基碳材产业群中,活性炭生产企业42家,碳素生产企业35家,焦炭生产企业4家,洗煤企业20家;以石灰氮、双氰胺、生物农药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群,主要有石灰氮生产企业4家,双氰胺生产企业4家,以光气为龙头,开发生物农药等精细化工企业2家;以机制纸为主的造纸生产企业1家;新型建材产业主要有水泥制品和利用粉煤灰机制墙体砖生产企业4家。建成投产企业自备电厂,即天瑞2×5兆瓦、吉青2×50兆瓦、鼎盛2×50兆瓦3家矸石自备电厂。以节能光源、机械制造、肉食加工等为主的高科技工业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开工建设的有唐华LED光源、宁夏君功机械制造、江苏雨润集团肉羊加工和汇源果汁等企业。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42.4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7亿元,税收2.4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74.7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7亿元。
  2011~2013年,实施园区道路建设,新建石嘴山生态经济区B区和综合服务区道路14条,总长23千米;新建C区道路6条,长14.4千米;改造园区滨河南路、昊越路等破损道路,长6.18千米。实施园区绿化工程建设,新植、补植绿化带4万多米,林木绿地20多公顷,栽植各类树木15万株。实施给水管网建设,铺设石嘴山生态经济区B区及综合服务区给排水管网各40多千米。推进电力设施建设,争取市县供电部门投资3.6亿元,在工业园区建设750千伏变电站和110千伏变电站2座。园区五纵十三横道路网全部贯通。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5.6万吨高强高模纤维、20万吨PVA、200万吨水泥及利用自身废气发电变电站的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年产7000吨苯丙氨酸、500吨卡那霉素、40吨美伐汀、50吨霉酚酸、120吨洛伐他汀、600吨盐霉素、760吨恩拉霉素的丽珠医药产业园项目,宁夏大生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柴油项目,西部吉运国际物流总部基地项目,平罗众力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项目,江苏科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研发生产项目,宁夏森源重工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套矿热炉成套设备制造、钢结构制造、压力容器安装项目等一批大型企业项目落户园区。园区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亿元,2012年50.1亿元,2013年投资52.6亿元。
  2013年,平罗工业园区获得批准,成为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出口化工(活性炭)工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35.84平方千米,由平罗工业园区和石嘴山生态经济区两部分组成。其中:平罗工业园区面积37.6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生物科技、煤基碳材等传统产业。精细化工主要依托大地、兴平、宝马、贝利特、凌云、南方化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电石化工产业,多元合金主要依托吉元、福华、恒顺冶金等龙头企业发展镍、锰、钙等合金产业,生物科技主要依托丽珠制药、新安科技、格瑞化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煤基碳材主要依托滨河、宁平、广华奇思等龙头企业生产碳化硅、高端活性炭、碳素等产品。石嘴山生态经济区面积98.24平方千米,建成面积54.57平方千米,分A、B、C、D4个功能区和综合服务区。A区面积4.71平方千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兴产业等,其中:农产品加工有中粮米业、汇源果汁等10家企业,新兴产业有银晨太阳能、天润科技2家企业。B区面积8.26平方千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引进森源重工、德信恒通、华仪风能等企业12家,主要生产矿热炉成套设备、管材、法兰、风能设备等产品。C区面积4平方千米,规划布局装备制造和生物科技产业。D区面积10.13平方千米,规划布局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和物流等产业。生态经济区累计投资12亿元,建设道路、供排水、供电、天然气等基础设施。
  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2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3家,形成了精细化工、多元合金、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煤基碳材等主导产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161.4亿元,实现税收7.19亿元,从业人员2.1万人。被自治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评为全区工业保增长先进园区、全区工业园区建设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该基地位于县境内红崖子乡王家沟村以东的鄂尔多斯台地边缘,距县城53千米,离陶乐镇36千米,北距石嘴山黄河大桥26千米。东以石墩沟为界与内蒙古鄂托克后旗接壤,西临203省道,南至红崖子中马路,北至都思兔河(苦水河)与鄂托克前旗巴音套亥乡隔河相望。东西长6.5千米,南北宽5千米,规划占地面积32.5平方千米。该基地规划设计为5个产业区,即精细化工区、新型材料区、建材化工区、煤炭深加工区、高耗能区。投资4.5亿元,实施园区道路硬化24千米工程,日供水能力分别为2.5万立方米和1200立方米的生产和生活供水工程,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的供变电能力建设及园区绿化工程。进驻宁夏嘉华10万吨铁艺铸造,河南醒狮5万吨碳化硅,三达公司10万吨氰化钠,太泽煤业煤炭深加工,宝鸡红光30万吨生铁,金海永和泰煤化公司、创科公司1.5万吨环保型低汞触媒,兴泰公司50万立方米新型环保建材等40家企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
  2011年,对园区规划进行调整完善,规划为四区两基地(特种合金产业区、能源化工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生活服务区和工业品物流基地、华电火电基地)。投资732万元建设富兴路及兴工路延伸段2条,长4千米;协调供电部门投资5000多万元对五堆子220千伏安变电站和园区110千伏安变电站增架变台(2个)进行扩容;协调联通公司投资80多万元,在园区建设4座联通信号塔,解决企业通讯信号弱、无法上网报税等问题,电信、联通、移动网络信号实现园区全覆盖。引进新建、技改、扩(续)建项目14个,投资11.8亿元。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实现税收5700万元。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实施技改扩建项目2项;投资55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实现税收6612万元。
  2013年,紧抓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产业集群招商,昌茂祥公司2×33000千伏安硅铁加工、新加源公司年产3000吨精细化工产品、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2-氰基-3-甲基吡啶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实施金海峰晟朝阳化工公司电石化工循环经济项目、金海永和泰煤化工有限公司4条年产120万吨白灰生产线项目一期两条白灰生产线项目、金海宝能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宁夏昌茂祥有限公司2×33000千伏安硅铁炉配套9兆瓦余热发电项目等重点项目和续建工程。引进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20亿元,投资13.06亿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三路建设长1千米;投资6500余万元,建设连接园区至内蒙古全长32千米红赛公路,解决困扰园区企业多年的运输难题。建设计划总投资1.5亿元的220千伏变电站及电网配置架线工程,实际投资5500万元。冶金产业园A区53.7公顷土地平整和排水沟道砌护盖板、沟壑填埋砌护工程,铺设暗管1.8千米,铺设明沟砌护排水管网0.9千米,投资1200万元。在精细化工大道两侧原有28公顷宽幅林带补植乔木4100株,补栽灌木5.3万株。对管委会四周边角进行换土整治土地3.6公顷,栽植乔木6200株,“以植代育”扦插柳树、刺槐13.8万株。组织企业进行厂区绿化。栽植各类乔木2.1万株、灌木10.6万株、地被3500平方米。组织动员企业进行厂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围墙2200米。硬化面积1.3万平方米,建设挡风墙5000米,修补挡风墙3200米,督促煤化工企业建设喷淋设施,提高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全年工业总产值38.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4亿元,实现税收9200万元。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精细化工)示范基地。
  三、平罗县煤炭集中区平罗县煤炭集中区是在1992年形成的煤炭加工销售市场基础上,于2003年3月经平罗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平罗县崇岗工业园区。该园区位于110国道以西,平汝路以南,原西轴路山洪沟以北,贺兰山封育区海拔1150米以东,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2010年3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将原崇岗煤炭工业园改为平罗县煤炭集中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贺兰山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业,发展电煅、碳素、活性炭、电极糊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园区内修建道路、铺设防洪管道、开挖引洪沟、砌护防洪坝,架设高压线路和通讯线路,电力总容量4万千伏安。2008年,入园煤炭加工经营企业320多家(户),员工3000余人,年产值5.6亿元,利税1.5亿元。
  由于煤炭集中区分布在110国道崇岗段两侧,煤炭加工经营企业(户)防煤灰(尘)设施简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自2011年开始,石嘴山市和平罗县人民政府决定规范发展煤炭市场,对煤炭集中区进行综合整治。组织煤炭集中区417家煤炭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门前环境清理整治。制订《平罗县煤炭集中区企业防风抑尘墙建设方案》,督促煤炭经营企业建设防风抑尘墙,改善集中区环境。开展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工作。对集中区企业详细进行调查、摸底,依据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保留企业和煤炭经营户办理短期工商税务证照,协调集中区内24家规模较大企业兼并收购零散煤炭经营户,规范煤炭集中区煤炭生产经营活动。2013年,平罗县煤炭集中区共有煤炭加工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17家,工业总产值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91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
  第二节 骨干工业企业一、宁夏兴平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始建于1980年的平罗县铁合金厂。经过近30年的滚动发展,成为全国千家节能降耗(试点)企业、自治区30家重点工业骨干企业、出口创汇15强企业、区市县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区域面积106.67公顷,主导产业用工1800余人,总资产5.3亿元。下辖宝迪氰胺有限公司等10个分厂、车间,形成以自产电石为基础原料,以优级品石灰氮、双氰胺、电子级双氰胺、单氰胺水溶液、肌酸、硝酸胍为主导产品的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年产电石近25万吨,石灰氮14万吨,双氰胺3万吨,电子级双氰胺5000吨,单氰胺水溶液5000吨。企业产业结构由1999年前单一的铁合金生产为主,到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双氰胺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兼营冶金、炭材、轻工共四大系列10多个产品种类,一个重工与轻工结合,冶金与化工并举,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多功能外向型运营格局形成。装机总容量由3.3万千伏安增加到18万千伏安,产值由几千万元增加到10亿元,增加近20倍。出口产品由过去通过外贸部门出口单一的硅铁,发展为电石、双氰胺、石灰氮、焦炭4种产品,自营出口量达60%以上(全区出口创汇10强企业),氰胺系列产品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70%,主要销往欧美、日韩、印巴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石、石灰氮、双氰胺、焦炭4种产品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引力”牌双氰胺被宁夏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认为“宁夏名牌产品”。
  公司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结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形成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的电石—石灰氮—双氰胺—单氰胺水溶液—氰胺下游产品及氰胺废渣、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主的产业链。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产值6.05亿元,利润505万元,税金1560万元,被中国石化行业协会授予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宁夏改革开放30年行业功勋奖和自治区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称号,被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功勋企业称号。
  二、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1969年建设的国务院“五七”干校造纸厂,1972年移交平罗县,更名为地方国营平罗县造纸厂,年产单面书写纸4000吨左右。1986年,迁到平罗县工业园区贺兰山路6.5千米处,年产量3000余吨。2000年,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名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1月,与宁夏美洁纸业股份公司进行重组,强强联合。重组后的沙湖纸业(集团)公司有职工1500多人,资产总额3.96亿元,年生产能力为各种机制纸8万吨,其中生活纸5.5万吨,瓦楞原纸2.5万吨,各种塑膜彩印300余吨,包装箱160万平方米,年发电2.17亿度。为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是宁夏轻工业50户重点企业、自治区制浆造纸重点保留和发展的6家企业之一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亿多元,建立造纸废水处理系统。2002年,投入2200万元,采用生化物处理技术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2008年,投资7600万元建成日处理150吨制浆黑液碱回收工程,年回收碱1.5万吨,治理企业废水,削减COD排放量。
  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科技为先,挖潜改造,逐年投入,流动发展”的思路,淘汰落后制浆造纸设备,建设科技含量高、产能大、耗能低的新型制浆造纸设施,拥有25立方米蒸球16台、黑液提取设备单螺旋挤浆机2台、72平方米螺旋网带洗浆机3台(其中1台供漂后洗涤)、160tds/d(指每天处理160吨固形物)碱回收炉1台(套)、四种机型的生活用纸纸机32台(套)、1600型多网多缸瓦楞纸机2台(套)。为使产品质量管理步入规范化,1999年,企业在全区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于2003年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转换。主导产品“沙湖”“祥和”等品牌曾多次获“宁夏名牌”和“宁夏著名商标”、中国消协推荐产品等称号。产品畅销广东、浙江、东北、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销率达100%。2008年,生产生活用纸31852吨、高强瓦楞纸8260吨,实现销售收入20633万元,利润916万元,税收1002万元。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实现利润1568万元,税收329万元。
  三、宁夏平罗宝马化工铸造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公司投资1.05亿元的双氰胺、石灰氮生产线开工建设,2001年投产,当年生产双氰胺3000吨、石灰氮1万吨;2006年,投资5400万元建设的电石炉,2007年投产;2005年,投资16亿元开工建设的自备电厂平罗县吉青矸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投产。公司从2003年通过技改、扩建,形成年发电4亿度,生产双氰胺1.5万吨、石灰氮7万吨、电石9万吨的产生能力。其中:2003年,扩建双氰胺二期生产线,增加石灰氮沉降炉4台及建设石灰氮转炉等。2006年,建设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和技术水平高、工艺先进的3×2万千伏安密闭电石炉。2008~2009年,利用矸石自备电厂的炉渣、粉煤灰为原料,建设年产1亿块(一期)粉煤灰蒸压砖生产线;建设气煤混烧尾气综合利用年产8万吨白灰回转窑;建设年处理60万立方米氰胺渣液分离生产线;建设利用氰胺渣年产11万吨脱硫技术改造;建设年产1500吨超细双氰胺、1500吨超细硝酸胍等项目,对58台拖动电机存在电能浪费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变频技术改造。公司生产的双氰胺销往美国、德国、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江浙、安徽、广州、东北、山东等地,电石销往山东、河南、重庆、内蒙古及工业园区的企业。公司生产的双氰胺获“宁夏名牌产品”称号,双氰胺、石灰氮、电石通过ISO9001∶2008国际标准质量认证。2008年,公司生产双氰胺7997吨、石灰氮26539吨、电石32613吨;工业总产值21067万元,实现利润1057万元,税收1577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实现利润941万元,税收227万元。
  公司先后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先进企业,自治区国税局授予诚信纳税户,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非公有制企业”等,石嘴山市委、政府授予诚信纳税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企业、二等功勋企业。
  四、宁夏懿鑫煤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炭洗选加工和经营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位于平罗县崇岗工业园区110国道旁,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注册资金668万元,后增资至5000万元,建设4平方米、8平方米跳汰洗煤车间各1座。2004年,产量为21050吨,产值655.8万元,利润2.45万元,上缴税金11.8万元;2007年,产量77.65万吨,产值2621.37万元,利润34.06万元,上缴税金81.35万元;2008年,产量83948吨,产值6649.4万元,利润29.3万元,上缴税金200.63万元。公司生产加工的优质太西煤主要销往唐山、天津、黑龙江、山东、上海等地。2003~2004年,被石嘴山市授予市级“重信用、守合同”企业称号。
  五、宁夏参进宁宇达冶金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005年3月23日,公司注册成立,由前平罗县宁宇达冶金化工有限公司与韩国参进电化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1200万元,公司占地4万平方米,有两台12500千伏安矿热炉、7台中频炉,主要生产经营新型合金材料、稀土硅镁铁(球化剂)、硅铁、硅锰等,产品设计年产量35000吨,产品通过ISO9001国际品质管理体系认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及西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05年,公司硅铁产量为8000吨,球化剂5000吨,产值5600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缴纳税款198万元。2006年,硅铁产量为9800吨,球化剂12000吨,产值12000万元,实现利润560万元,缴纳税款510万元。2007年,硅铁产量为10600吨,球化剂3900吨,产值10760万元,实现利润344万元,缴纳税金779万元。2010年,产值1.8亿元,实现利润763万元,上缴税金638万元。
  六、宁夏金地煤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炭开采、加工、洗选为一体的中型煤炭企业,于2002年5月申请注册成立。公司位于平罗县西大滩火车站附近,占地6.93公顷,拥有西大滩和崇岗等多处生产经营场所。公司主要设备有洗煤机、浮选机,年可洗选原煤30万吨,产品有各种规格的精洗无烟煤、主焦煤、1/3焦煤、瘦焦煤等,主要供应天津及华北地区几家大型钢厂。2002年,产量30万吨,工业产值7560万元,实现利润450万元,税收113万元;2007年,产量50万吨,工业产值22500万元,实现利润803万元,税收362万元;2008年,产量60万吨,工业产值42350万元,实现利润714万元,税收445万元。
  多年来,公司本着“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管理思路和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在竞争中求发展,努力生产优质合格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社会上赢得良好信誉。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荣获宁夏银行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七、宁夏晟晏实业集团煤制品公司2001年成立,位于崇岗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0公顷,职工150名。公司依托太西煤优势,主要经营煤炭、碳素制品、电极糊、焦炭加工销售以及生铁、焦油销售等;主要从事无烟煤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有较先进的洗煤设备、浮选设备、配煤设备各1套,年生产能力达60万吨。产品以低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为特点,广泛用于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远销国内十几个省市。2006年以来,喷吹煤等主要产品成功打入华北市场,与该地区近10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公司在内蒙古蒙西设有一条近700米的铁路专用线,在河北唐山设有销售代表处。2001年,产量8万吨,产值248万元,税收37万元;2007年,产量34万吨,产值16457.47万元,税收620.73万元;2008年,产量38万吨,产值32778.20万元,税收2536.72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3.8亿元,利润136万元。
  2005~2010年,公司先后荣获石嘴山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宁夏诚信经营优秀企业等称号。
  八、平罗阳光焦化有限公司2002年5月始建,位于宁夏平罗工业园区鼓楼西街南,公司占地1.36公顷。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职工400余人,拥有SL4350D型炼焦炉2座、〓8000×12400型焦油贮槽2台、〓1200毫米熔硫釜3台、〓1200毫米H=12000毫米蒸铵塔1台、存储量60立方米粗苯贮槽2座、〓2000×9000洗油再生器1台、〓3000×52000毫米白灰旋窑1座,形成年产冶金焦90万吨、洗精煤120万吨、焦油45000吨、粗苯12000吨、碳铵5000吨、活性白灰40000吨的生产能力。公司主要从事冶金焦、焦油、粗苯生产和销售,广泛用于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2007年,产品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销往甘肃、陕西、山东、上海、安徽等地及本地区。
  公司自建厂以来,以诚信第一、文明经营为原则,广泛赢得了各界的好评,先后多次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7年,生产硅铁4146吨、焦炭35300吨、电石33070吨,产值1.1811亿元,上缴税金250.5万元;2008年,生产焦炭29800吨、电石280740吨,产值1.173亿元,上缴税金232.66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2.6亿元,利润135万元,上缴税金246万元。
  九、宁夏吉元冶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平罗县工业园区中央大道南,占地面积23.33公顷,固定资产1.2亿元,职工760多名,是平罗县确定重点企业之一。
  公司生产的产品有镍铁合金、65-17#锰硅合金等,拥有6台矿热炉,其中总厂2台12500千伏安、1台16500千伏安矿热炉、1台8000千伏安矿热炉、1台9000千伏安矿热炉、1台20000千伏安矿热炉。2003年,公司生产电石2万吨,产值9600万元,税收967万元;2007年,硅铁产量3.15万吨,硅锰产量1738吨,产值15703万元,实现利润209万元,税收967万元;2008年,产值20981.7万元,实现利润465.4万元,税收1217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5亿元,实现利润1061万元,上缴税金568万元。
  2007年9月,被自治区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宁夏诚信经营优秀企业。
  十、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位于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占地200公顷,职工2000余人,公司总资产约40亿元。辖设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电石分厂、宁夏天瑞发电有限公司、宁夏坤辉气化有限公司和宁夏坤维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是宁夏回族自治区30户非公有制工业骨干企业之一、自治区循环经济重点发展企业,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核定为“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单位,被自治区列入2010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企业培育计划单位。2007年度被石嘴山市委、政府授予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和“工业项目投资奖”,被自治区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企业家协会评为宁夏诚信经营优秀企业等。
  公司主要设备有年产20万吨电石专用焦生产设备1套、年产35万吨改型埃肯型密闭电石炉(3×31500千伏安+3×25500千伏安+1×14500千伏安密闭电石炉)、年产10万吨气烧石灰回转窑、2×50兆瓦煤矸石备压发电机组、利用电石炉尾气年产6万吨合成氨装置以及布袋除尘器和炉气干法除尘二次净化设备、年产15万吨甲醇精馏装置、年产29万吨PVA装置、年产65万吨电石10×31500千伏安密闭电石炉、电石渣综合利用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设备等。公司的电石产品以自用为主,多余部分销往新疆、湖北、河南、山西等地;石灰和焦炭全部自用于电石产品生产;氨用于生产碳铵,部分销往鲁西化工;碳铵主要销往本地和内蒙古。公司形成回收体系产业链,即焦化厂产生的煤矸石与煤泥送往热电厂发电,焦化厂产生的焦炉气送石灰厂煅烧石灰;电送电石厂炼电石,电厂的废蒸汽送合成氨化工厂作为化工工艺用汽,电石炉产生的炉尾气通过除尘净化后送合成氨化工厂生产氨。通过回收体系产业链的实施,不仅解决焦化产生的煤矸石与煤泥、焦炉气、电石炉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7年,公司生产电石20万吨、焦炭10万吨,完成产值33431万元,实现利润420万元,税收1770万元。2008年,生产电石35万吨、石灰20万吨、焦炭20万吨、合成氨6万吨、液氨3万吨、碳铵12万吨,自备电5亿度,工业产值54109.5万元,实现利润419万元,税收3115万元。2010年,工业产值13.8亿元,实现利润1494万元,税收876万元。
  十一、平罗翔龙工贸有限公司于2003年开工建设,位于崇岗镇汝箕沟口,占地面积8.24公顷,投资近1400万元建设6.4平方米跳汰式洗煤机3台、5.4平方米跳汰式洗煤机2台。2004年2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洗精煤18万吨,产值6900万元,缴纳各项税费合计580万元;2007年,生产洗精煤23万吨,产值12000万元,缴纳各项税费合计920万元。2008年,生产洗精煤29万吨,产值32500万元,缴纳各项税费合计202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十二、宁夏凌云化工有限公司始建于2003年,位于平罗县工业园区,现成为民营重点工业骨干企业之一、出口创汇企业。公司总资产为2.6亿元,企业员工有460余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响应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宁夏19户企业之一,被石嘴山市列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公司下设电石分厂、石灰氮分厂、氰胺分厂。主要产品为:电石12万吨、石灰氮2万吨、双氰胺8000吨、白灰6万吨及各种钢砼制品和粉煤灰标砖等新型建材。形成矿石—白灰—电石的能源加工和以电石—石灰氮—双氰胺的精细化工及以废渣、余热蒸汽、CO2回收利用生产—粉煤灰蒸压砖、秸秆复合彩瓦、硅钙板等新型环保建材,最大化地实现循环再利用,实现“三废”的零排放。
  2008年7月,公司同印度万博瑞公司共同投资12300万元建设31500千伏安全密闭电石炉2台,此炉采用挪威埃肯公司组合把持器、中控电极、自动上料、电脑操控先进技术,属国内最先进炉型,单台炉产量达6万吨,电石总产量为12万吨。项目于2008年7月开工建设。
  与四川、山东、陕西、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20多个企业签订不同产品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实现利税2210万元。公司多次被自治区、市、县授予先进工业企业、诚信纳税先进单位、百强纳税企业、十佳产品创优企业,被石嘴山市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宁夏诚信经营优秀企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
  十三、平罗县长荣工贸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建成,翌年1月投产,注册资本550万元,主要从事煤炭加工、洗选、销售及碳素生产。公司位于平罗县崇岗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21公顷。
  自2004年投产后,公司本着诚信经营、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在竞争激烈的煤炭市场中求发展。产量由2004年的2.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4万吨,2008年8.7万吨,主要销往周边及内蒙古、青海、陕西等大型洗煤厂。2004年,产值560万元,税收50.1万元;2007年,产值5233万元,税收190.3万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01万元,税收290万元。
  十四、平罗县平川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平罗县太沙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7公顷。2005年8月建成投产,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分三期在10年内完成电石、石灰氮、双氰胺循环产业。即2005~2010年,第一期完成2台12500千伏安电石炉及扩容投资项目;2011~2012年,完成年产5万吨石灰氮项目投资;2013~2014年,年产2万吨双氰胺项目投资及余气回收利用综合项目投资。一期电石生产投资2000万元,落实改造和扩容;实现2台12500千伏安电石矿热炉正常生产。2005年8月~2006年7月,生产电石2.38万吨,工业产值5371万元,上缴税金291.58万元,实现利润127.98万元;2007年,生产电石4.23万吨,工业产值8823万元,上缴税金364.99万元,实现利润15.25万元;2008年,生产电石3.38万吨,工业产值9725万元,上缴税金478.6万元,实现利润147.6万元;2010年,工业产值8859万元,实现利润172万元。
  公司从2005年8月建成投产后,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投资800多万元对电石炉环保系统主体设备实施节能、环保改造,使设备的运行做到节能和达标排放。电石产品主要销往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沈阳及本地周边企业。
  十五、平罗县南方化工冶金有限公司2004年3月始建,翌年1月投产,位于平罗县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67公顷,投资2400万元,建设12500千伏安冶炼炉2台。
  公司主要以生产电石为主,设计年产能力6万吨。2005年,生产电石5094吨、硅铁6804吨,产值4249万元,利润140万元,税收361万元;2007年,生产电石48516吨,产值10216万元,利润358万元,税收315万元;2008年,生产电石43010吨,产值13100万元,利润3万元,税收396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09亿元,实现利润281万元,上缴税金321万元。
  2006年,公司投资5400万元建设年产三氯乙烯20000吨生产项目;2007年,对环保除尘系统进行改造,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008年,对配电系统进行改造,采用变频装置节约用电,降低能耗。公司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2006年,获石嘴山市委、政府工业环境综合整治先进企业称号。
  十六、平罗县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平罗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5年投产,职工400多人。2005年,投产26500千伏安碳化硅冶炼炉,生产碳化硅7672吨,完成产值3069万元,实现利润2.36万元,税收33.47万元。2007年,整体购买平罗县金泰冶金公司并改造12500千伏安矿热炉,2008年,扩建40000千伏安碳化硅冶炼炉。2007年,生产碳化硅2.31万吨,产值7876万元,实现利润1546万元,税收172.8万元;2008年,生产碳化硅2.38万吨,产值16414万元,实现利润4039万元,税收640.39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3.1亿元,实现利润303万元,上缴税金1252万元。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产品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
  公司产品60%用于出口,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南非、欧盟等国。碳化硅冶炼炉是亚洲单台最大的碳化硅冶炼炉。获得自治区国税局和地税局共同颁发的纳税信用A级单位荣誉、宁夏银行授予的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十七、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10月由江苏万翔集团与宁夏沙湖纸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农药、精细化工品为主业的化工企业,注册资金7250万元,位于平罗工业园区。2007年10月公司经过资产重组,资本结构调整,性质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建成5000吨/年多菌灵生产装置、1000吨/年敌草隆生产装置以及相应配套的蒸汽锅炉、冷冻供应站、氮气站、配电站等公用设施,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2006年,陆续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光气尾气处理装置3套。2006年7月经自治区环保局检测达到国家废气排放标准。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处理能力400吨/日废水治理厂。2006年7月,经自治区环保局检测达到国家二级废水排放标准。2006年12月,取得自治区安监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2007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光气生产监控化学品生产特别许可证。2007年5月,公司投资9670万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至2007年底建成1万吨/年草甘膦生产装置以及相配套的原料生产装置及相关的配电、冷冻、蒸汽锅炉、空分等公用工程。2007年12月,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天喜公司建设12000吨/年甘氨酸生产装置。2008年2月,公司投资500万元建成年产100吨YB449生产装置(与杜邦技术合作,专供杜邦)。截至2008年,公司光气生产能力2万吨/年;多菌灵生产能力1万吨/年(白多7000吨,灰多3000吨);敌草隆系列生产能力3500吨/年(其中可生产异丙隆、伏草隆、利谷隆);草甘膦原粉生产能力1万吨/年,配套亚磷酸二甲酯7000吨/年,三氯化磷7000吨/年,甘氨酸1.2万吨/年;YB449生产能力100吨/年。2008年,工业总产值60735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956万元,利税总额6215万元。
  十八、宁夏金海永和泰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占地面积40余公顷,是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煤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为半焦(兰炭),用于化工行业还原剂。公司于2006年8月投资建设,2007年投产,从业人员1200余人。公司拥有直立式碳化炉34座、利用兰炭尾气烧制石灰炉12座、片碱加工车间9座,可实现年产半焦(兰炭)255万吨、白灰30万吨、片碱10万吨以及240万吨洗精煤的规模。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逐渐形成原煤—半焦(兰炭)—气(兰炭尾气)—发电(尾气、煤矸石、煤泥发电)—冶(电石冶炼)—化(电石下游化工系列产品)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全面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公司利用蒙、宁、陕交界地区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建设年产430万吨半焦(兰炭)生产项目和240万吨综合利用项目,于2011年下半年竣工投产。企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50户工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循环经济产业链被自治区发改委认定为国家奖励类项目。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5936.8万元,实现净利润1598.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664.3万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5.2亿元,实现利润765万元。
  十九、宁夏金海东泰思源煤化有限公司位于宁夏精细化工基地,是一家进行兰炭、煤焦油、片碱、白灰生产、销售的企业。占地约2.5公顷,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投产使用。有10个兰炭车间14台焦化炉、1个片碱车间1台片碱炉、4个泡碱车间4台泡花碱炉、1个白灰车间5台白灰炉,投资规模达到2亿,生产能力为兰炭年产量30万吨、片碱年产量5万吨、泡花碱产量10万吨、白灰产量15万吨、煤焦油产量1万吨。2007年,产值5000万元,2008年,产值9000万元。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