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洪危害及河床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河洪危害及河床变迁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2
页码: 548-5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河洪危害及河床变迁,河洪的危害主要是淤滩和塌岸两种形式交替出现而造成。
关键词: 平罗县 河洪危害 河床变迁

内容

河洪的危害主要是淤滩和塌岸两种形式交替出现而造成。黄河进入平罗县多系沙质河床加之河道十分弯曲,尤其处于弯道凹岸的泥沙运至凸岸,不断刷深,侵蚀而形成塌岸,在流量变化中,冲刷更猛烈,致使河床弯曲,坍塌愈来愈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较大塌岸近20次,左右岸交替进行,20世纪50~80年代,河东较多,此后河西居多,主要发生在通伏、渠口和灵沙。黄河在塌岸期间,由于水的涨落变化不定,水的流向和流速随水的涨落而变化。时而冲刷河床上部,时而又转向冲刷河岸的底脚,造成淘空河岸边基础,而使防洪工程修筑困难,属于流沙地段的河床,其塌岸尤为严重。河西经历1964年洪水危害,加之河东陶乐治河对黄河流向的改变,而使黄河主流全部导向西岸。
  县境黄河防洪堤以东河滩地有6666.67余公顷,从南至北有3个大片,一处是通伏(包括原五香乡)、渠口乡(包括原六中乡),长10千米,宽3~5千米不等,滩中有原四排水沟入河段的夹河,惠农渠一退水和滂渠退水入河段的夹河。一处是平陶渡口以下的农场滩,长7千米,宽3~4千米。一处是灵沙乡沿河新滩和近年来河水向东后形成的滩地,首尾相接,长达5千米,宽2~3千米,面积达2666.67公顷以上。黄河滩地是洪水水流冲淤过程中的产物。有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滩地,也有近期形成的滩地,一般是地面较平整,土壤肥沃,适宜耕种,但在黄河青铜峡坝下出现3500立方米/秒~4000立方米/秒洪水时,这些滩地垦种只能撞种。随着黄河上游的梯级开发,诸多水库的建成蓄水,黄河在银北段出现大洪水的概率很小。
  近百年来,黄河发生4次较大洪水:190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九)兰州一带普降暴雨而形成,历时20天,调查流量7450立方米/秒。1946年9月16日,洪水自8月22日起涨,9月16日涨至顶峰,10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洪峰流量62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当年平罗县的通伏、渠口等沿河滩地大部被淹。1964年7月19~23日,上游部分地区普降大雨或暴雨,黄河上游干、支流洪水相遇,形成建国以来宁夏黄河的最大洪水。据青铜峡站实测,洪水自7月10日上涨,29日涨至顶峰,8月10日结束,历时32天。实测洪峰流量6040立方米/秒(平罗县段实测流量59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98亿立方米。防洪堤外的庄稼大部分被洪水吞没。1981年,洪水自8月下旬开始上涨,9月17日洪峰进入宁夏段,10月上旬基本结束。青铜峡站9月17日实测流量5870立方米/秒,石嘴山站9月20日实测为5660立方米/秒,使第五排水沟倒灌20千米以上。县境黄河防洪堤局部地段塌入河中。沿河岸的通伏、五香、渠口、头闸、灵沙5个乡镇19个村53个生产队207户1130人受灾,有578.93公顷秋庄稼被淹没,损失粮食56.35万公斤,21.67公顷经济作物无收获,冲毁农田45.33公顷,淹塌民房117间,损失麦柴2.5万公斤、牧草65万公斤,淹没草场围栏5千米。由于1964年和1981年洪水出现,黄河主流逐渐东移1~2千米,通伏、渠口段变化较大。第四排水沟入口段上下河岸和灵沙个别地段出现塌岸情况,黄河主流线趋向东移。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