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黄河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3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黄河治理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7
页码: 547-5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黄河治理、县境黄河概况、县境黄河概况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黄河治理 情况

内容

第一节 县境黄河概况
  黄河在平罗县(西侧)南起通伏乡团结村,经通伏、渠口、头闸、灵沙东灵村出境,河岸线长约48千米。在(东侧)南起高仁乡八顷村,经高仁乡、陶乐镇、红崖子乡王家沟出境,河岸线长约63千米。沿黄有7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5个生产队,人口10.53万人,有耕地26446.67公顷,黄河外滩地9400公顷。黄河水量比较充沛,是宁夏灌区的主要水利资源。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7450立方米/秒,发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一日。1950~2013年,6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930立方米/秒(上游青铜峡观测站为6040立方米/秒),出现时间是1964年7月29日。一般洪水期流量为4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黄河水流量年际变化大,枯水期一般在4月下旬。1957年4月,黄河出现最枯水位,平罗段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平罗地处引黄灌区下游,黄河来水不足,干渠配水有限,影响作物灌溉。河床处于银川平原的低洼地段,河床断面宽3000~3500米,狭窄地段也在1000米左右,水深3~6米不等,枯水期更浅,属于宽浅河床。同时,处于冲积平原末端,河床处于沙质冲积物之上,易被冲刷,河岸沙壤土松散、抗冲刷能力微弱,地面高程1100~1093米,比降1/6000,地势平缓。由于黄河摆动频繁,淤滩塌岸交替变迁,河岸线很不稳定。沿黄河滩地西岸有6666.67公顷,东岸有2733.33公顷,河岸弯曲段(凹形)在枯水期塌岸十分严重。黄河平均含沙量0.73千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近431千克/立方米,汛期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是淤滩的时期。黄河封冻日期,据实测,平罗地区为12月26日,解冻期均为3月8日,冰厚一般为35~50厘米。由于黄河自西南向东北的流向,封河时下游先封,上游后封冻,冰层厚度由上向下逐渐增厚,易淤形成冰坝,造成危害。黄河水质较好,平罗地区为4.34克/升。较青铜峡含盐量高,是由于青铜峡灌区回归水增加盐分所致,最大矿化度为7.65克/升。
  第二节 河洪危害及河床变迁
  河洪的危害主要是淤滩和塌岸两种形式交替出现而造成。黄河进入平罗县多系沙质河床加之河道十分弯曲,尤其处于弯道凹岸的泥沙运至凸岸,不断刷深,侵蚀而形成塌岸,在流量变化中,冲刷更猛烈,致使河床弯曲,坍塌愈来愈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较大塌岸近20次,左右岸交替进行,20世纪50~80年代,河东较多,此后河西居多,主要发生在通伏、渠口和灵沙。黄河在塌岸期间,由于水的涨落变化不定,水的流向和流速随水的涨落而变化。时而冲刷河床上部,时而又转向冲刷河岸的底脚,造成淘空河岸边基础,而使防洪工程修筑困难,属于流沙地段的河床,其塌岸尤为严重。河西经历1964年洪水危害,加之河东陶乐治河对黄河流向的改变,而使黄河主流全部导向西岸。
  县境黄河防洪堤以东河滩地有6666.67余公顷,从南至北有3个大片,一处是通伏(包括原五香乡)、渠口乡(包括原六中乡),长10千米,宽3~5千米不等,滩中有原四排水沟入河段的夹河,惠农渠一退水和滂渠退水入河段的夹河。一处是平陶渡口以下的农场滩,长7千米,宽3~4千米。一处是灵沙乡沿河新滩和近年来河水向东后形成的滩地,首尾相接,长达5千米,宽2~3千米,面积达2666.67公顷以上。黄河滩地是洪水水流冲淤过程中的产物。有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滩地,也有近期形成的滩地,一般是地面较平整,土壤肥沃,适宜耕种,但在黄河青铜峡坝下出现3500立方米/秒~4000立方米/秒洪水时,这些滩地垦种只能撞种。随着黄河上游的梯级开发,诸多水库的建成蓄水,黄河在银北段出现大洪水的概率很小。
  近百年来,黄河发生4次较大洪水:190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九)兰州一带普降暴雨而形成,历时20天,调查流量7450立方米/秒。1946年9月16日,洪水自8月22日起涨,9月16日涨至顶峰,10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洪峰流量62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当年平罗县的通伏、渠口等沿河滩地大部被淹。1964年7月19~23日,上游部分地区普降大雨或暴雨,黄河上游干、支流洪水相遇,形成建国以来宁夏黄河的最大洪水。据青铜峡站实测,洪水自7月10日上涨,29日涨至顶峰,8月10日结束,历时32天。实测洪峰流量6040立方米/秒(平罗县段实测流量59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98亿立方米。防洪堤外的庄稼大部分被洪水吞没。1981年,洪水自8月下旬开始上涨,9月17日洪峰进入宁夏段,10月上旬基本结束。青铜峡站9月17日实测流量5870立方米/秒,石嘴山站9月20日实测为5660立方米/秒,使第五排水沟倒灌20千米以上。县境黄河防洪堤局部地段塌入河中。沿河岸的通伏、五香、渠口、头闸、灵沙5个乡镇19个村53个生产队207户1130人受灾,有578.93公顷秋庄稼被淹没,损失粮食56.35万公斤,21.67公顷经济作物无收获,冲毁农田45.33公顷,淹塌民房117间,损失麦柴2.5万公斤、牧草65万公斤,淹没草场围栏5千米。由于1964年和1981年洪水出现,黄河主流逐渐东移1~2千米,通伏、渠口段变化较大。第四排水沟入口段上下河岸和灵沙个别地段出现塌岸情况,黄河主流线趋向东移。
  第三节 河洪防治
  一、防洪堤工程
  县境内黄河防洪堤,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现仅存遗址,1955年,调集民工进行大规模重修,但标准不高,屡有塌岸。1964年2月,自治区勘测设计院提出防洪堤按50年一遇的6000立方米/秒洪水设防,7000立方米/秒校核。同年5月,调动全县民工2万余人,历时30天,动用土方22.5万立方米,使用4.92万个工日,投资7.38万元,在黄河西岸建成48千米长的黄河防洪堤1道。堤高1.5~2.0米(采用校核水位再提高0.9米为防洪堤高程),堤宽为3.5~4.5米,工程于1964年6月25日全面竣工,当年就抗御7月29日5930立方米/秒的洪水,堤内大片河滩地开垦种植。1981年发生大洪水,使通伏、渠口、灵沙等处13千米防洪堤被河水冲塌。1982年夏,对全线堤防进行扩整和加固,重修防洪堤16.71千米。经过扩整和裁弯重建,防洪堤的长度由1964年的48千米,缩短为46.55千米,同时修建惠农渠退水穿堤桥带闸1座。1983年春,自治区投资21万元,对穿堤53处沟渠(包括昌、滂渠退水)全部修建穿堤建筑物,其中桥梁24座、闸代桥11座、涵洞18座。1984年春,防洪堤上最后也是最长的一座穿四排水沟大桥,长40米,宽5.5米。至此,防洪堤在全县贯通。1985年,因灵沙乡统一村段防洪堤塌入河中,在春季重新勘测线路,恢复防洪堤4.9千米。1997年,对头闸镇外红岗下段防洪堤进行加固,长度7.0千米,并修建穿堤建筑16座。1998年,对县境45.2千米防洪堤工程全部进行加固,新建并维修建筑物95座,堤顶铺垫石子。工程预算总投资500万元。至10月底,完成穿防洪堤建筑物71座,铺垫石子31千米。1999年,在兴修五香导流丁坝的同时,加固上下段防洪堤18.85千米,铺垫石子堤顶,长10.3千米。以后逐年加固。
  河东灌区黄河防洪堤始建于清朝末年。1954年,沿河5个乡镇重新修筑防洪堤60千米,但仍不堪用。1955年,在高仁乡上八顷、下营盘、三眼井等地筑防洪堤3道,长11.2千米。1956~1963年,重修和加固。1964年2月,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防洪堤按50年一遇的6000立方米/秒设防,7000立方米/秒校核。同年5月,投资8.8万元。新建堤防洪6道,长40千米,高1.5米,宽2米。抗御7月29日6040立方米/秒(石嘴山站实测流量)洪水。1965~1981年,黄河堤防大部分塌入河中。1982年,加固高仁镇、红崖子沿河地带堤防。在原堤加高1.5米,顶宽4.0米,长12.6千米,内外坡分别为1∶1.5和1∶2。动用土方14.5万立方米,用工2.07万个工日,投资5.4万元。之后逐年加固。2004年,陶乐合入后,县政府统一规划,逐年加固两岸河堤。2008年,新建和改造堤防43千米,新建大型穿堤涵洞60座,配套建筑物264座。2010年,争取自治区资金,实施红崖子中马道坝体水坝段加固维修38米,背水面加固19米,修泄水涵洞及放水陡坡1座。2013年,投资1340万元,实施黄河护岸林防凌堤防工程;投资2967万元,实施黄河陶乐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工程。
  二、防汛抢险
  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汛期,均由县委、政府、县人武部主要负责人组成防汛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人昼夜值班,传递汛情,全面负责县境河段的防汛工作。县直各有关单位充分做好防汛的运输、通信、生活、物资供应的准备工作。建国后几次主要防汛记录如下。
  1955年,石嘴山站7月19日实测洪峰流量为4160立方米/秒。平罗县五香、头闸两区动用3800余名民工,将沿河31千米长的老防洪堤全部进行加高培厚各1.5米左右。在滂渠、永润渠、西官渠挖6处退水,以排泄各渠退水。整修滂渠和东、西官渠19千米,作为第二道防线,抵御洪水。原陶乐县防汛指挥部动员当地群众在上八顷、下营盘、三眼井等地筑防洪堤3道,总长11.2千米,参加200余人,动用土方3.62万立方米。
  1964年,在黄河5930立方米/秒的洪峰来到之前,县防汛指挥部于7月25~28日及时抽调县城各有关单位的干部、工人、学生1100余人,沿黄河各公社的抢险队伍共1.5万人,吃住在防洪堤,昼夜巡护。经过10余天的奋战,共加固险段3处,长30.47千米,占防洪堤总长的63.5%,处理隐患5处。同时,对全线防洪堤加高培厚各1米。在这次防汛抢险中共动用劳动工日8.12万个,土方23.8万立方米。用麦柴18.8万公斤、草袋5000余条、麻袋280条。物资材料费4.6万元(不包括民工工资和土方工程费)。7月23日,原陶乐集中全县机关干部、工人及沿河群众1300多人,先后加固第一防线25千米、第二防线22千米,抢修险段7处。
  1981年,在特大洪峰到来之前,县防汛指挥部提前部署防汛工作。6月底,召开防汛工作会议,传达自治区有关精神,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物资储备的准备工作。在勘察的基础上,8月下旬,调集沿河各公社4000余人,新筑和补修19千米长的防洪堤,共动用土方16万立方米,实用工日4.6万个,投资1.37万元。9月9日,4500立方米/秒洪峰到来时,自治区人民政府于9月11日和12日发出防洪抢险第一、第二号命令,平罗县防汛指挥部于9月11日起,动员机关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社队群众10477人,安置第一防洪堤外受淹群众28户149人,搬迁房屋162间及其他财产,抢收堤外秋庄稼4余公顷。抢修堤防29千米,加固险段15处、草土护岸码头17座,筑丁字〓18千米,动用土方10.91万立方米,实用工日6.20万个,保住防洪堤内1.02万公顷农田安全,但是,堤外578.93公顷秋庄稼被洪水淹没或冲走,损失粮食56.35万公斤。1981年9月18日,黄河水猛涨,原陶乐县调动1000多人,大小车辆和拖拉机、推土机60多辆抗洪15天。
  2006年,投资150.4万元,实施黄河高仁镇扬水站段及通伏第四排水沟口段抢险加固工程,抛投木架附重四面体17770组,铅丝笼块石及散抛石2240立方米,草土埽体4631立方米,填筑土方1040立方米,新建小丁坝4座,加固老坝垛3座、控导丁坝2座,治理黄河坍塌段2500米。
  2010年,通伏四排口、高仁六顷地、青沙窝、陶乐施家台子黄河段均发生河岸坍塌,毁河岸农田13.33公顷,危及丁坝和滨河大道。抛投负重木架面体1530组,治理塌岸2千米。新建透水丁坝3座、草木坝2座。投资150万元在黄河通伏乡四排口新建丁坝2座,进行综合治理。
  三、护岸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河西渠口塌岸段修筑12座挑流码头(也叫磨盘式草土码头)。1958年,在渠口公社银河、永光大队境内修筑草石混筑码头3座,投资30余万元。1984年,国家投资30万元,在灵沙乡境内修筑草土混筑码头2座。1985年,渠口乡银河村黄河塌岸,自治区水利厅拨款17万元,在银河村修筑码头2座。到1987年,在河西码头仅存1座。1987年后,黄河西岸经常出现塌岸。以五香乡宏潮村段和通伏乡永华八队下段至四排入口处塌岸最为严重。1995年5月,开工修筑1号、2号码头。1998年,对银北黄河段进行统一规划并提出整治方案,新建坝垛联坝、丁坝,以控导的措施改变河水的流向,遏制主流对岸边的侵蚀,先行在五香乡宏潮段开始治理。1999~2005年,丁坝11座。对通伏永华八队及四排沟口以上段黄河塌岸有效地进行控制,保护沿线农田村庄的安全。黄河在灵沙段的塌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动荡不定,时冲时淤。2002年,修筑0号丁坝。2003年9月~2004年4月,修建灵沙段护岸码头1号、2号、3号丁坝工程。
  在河东灌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修筑防洪码头。1960年春,在利民渠中段的桂家梁子(今高仁乡五堆子村)附近河岸做码头4座,保住即将溃决的地段。1961年汛期,采用试验成功的草石码头予以防护,做成护岸码头5座,自此水泛缓和,水势渐渐西注。保住红崖子村以下地段,逐渐淤积出大片滩地。1965年,头道墩段出现黄河主流东移,采用前法,修建草石混合码头6座,最大的1座,长50米,顶宽10米,下河深10米以上,保住惠民渠及附近村庄。1966年,高仁镇公社扬水站以南黄河河岸坍塌严重,修建码头8座。1970年,为保红崖子扬水站安全,增建黄河护岸码头2座。1960~1985年底,国家投资218.5万元,修建草石和草土混筑码头54座,其中片石混筑码头48座(包括黄河冲毁的3座)、草土混筑码头6座。有效地控制塌岸,保住水利设施、村庄、道路、农田免受侵害。治河工作确保河东灌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但这种治理缺乏整体规划,而未能根治河患。在其后的年代中,黄河游荡的主流继续危害的岸边薄弱点是没有工程设施的河岸线。1986年10月,黄河水位上涨主流东移,维修加固已有码头31座,险情得以控制。1987年,在六顷地乡西梁村建草石护岸码头1座、草码头2座。在高仁镇上八顷村新建护岸草石码头1座、草码头7座。1988年,维修码头14座,新建码头1座。1989年马太沟乡、六顷地乡建码头8座,遏制河水塌岸。1991~1997年,自治区防办下拨资金199.79万元,维修加固码头50座并新建码头5座。1999年,黄河主流继续东注,高仁镇乡、六顷地乡、马太沟乡旧有码头15座维修。1998~2000年,河东陶乐地区,在头道墩、高仁、六顷地新建坝垛、联坝、丁坝工程。新建成1~9号、13~18号丁坝共12道。抛放铅笼片石和木架附重四面体,进行抢险。在头道墩河段安排一、二、三期险工治理工程。险工治理段长2200米。联坝总长2047.3米。安排丁坝1~22号,坝体总长2054.4米,总投资1296.65万元。在高仁镇乡(今高仁乡)下八顷河段,采用微弯治理方案,共布置丁坝17道,其中新建丁坝15道,加固维修2道,工程治理长度1950米。
  2001~2005年,在黄河西岸修筑丁坝8座,总投资2973.4万元。2008~2010年,修筑丁坝67座,新建改造堤防43千米,新建大型穿堤涵洞60座,配套建筑物264座。总投资1.62亿元。2011年,投入资金1300万元,实施黄河平罗段四排口治理,新建护岸人字垛6座,加固维修丁坝3座,治理河道680米,对六顷地、青沙窝、施家台子、东来点等河段进行塌岸治理,控导黄河主流,保护标准化堤防和水利设施。2012年,争取自治区水利厅和治河办支持,投资1.2亿元,在黄河两岸各险工段新建丁坝46座,其中四排口5座、青沙窝7座、六顷地9座、东来点2座、北崖23座,护岸500米。2013年,投资1340万元,实施黄河护岸林防凌堤防工程;投资2967万元,实施黄河陶乐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工程。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