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排水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排水状况
分类号: S275.3
页数: 2
页码: 526-5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新中国成立前排水状况,新户地区只有灌溉而无排水。有灌无排,致使灌区地下水位增高,地面返盐逐年加剧。
关键词: 平罗县 新中国成立前 排水状况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唐、惠灌区只注重渠道工程扩整与岁修,而对排水工程涉及很少,重灌轻排由来已久。在老户地区由南向北布设2条排水沟道,县域内的西河子沟、西大沟承担本地区的排水任务,但这两条干沟流经地段是一些湖泊的积水。新户地区只有灌溉而无排水。有灌无排,致使灌区地下水位增高,地面返盐逐年加剧。
  经查,县境旧有2条排水沟。
  西河子沟由永宁县河西寨开始,经由现在的银川、贺兰、平罗,在石嘴山入黄河。该沟断面宽窄不一,10~40米,其开凿年代不详。相传系黄河故道,后因主流东去,故道逐步变成排水沟,流域面积主要是宁朔、宁夏两县群湖(综称七十二连湖)。在平罗县主要是排除唐、惠二渠之间的积水,是一条自然排水沟。据《朔方道志》记载,清雍正年间(1729~1736)惠农、昌润二渠建成后,对西河子沟进行全面清淤。到清朝中期,每年干渠春修结束后,接着挑挖半个月西河子沟,利于排水。据《宁夏府志》和《平罗记略》记载,西河子沟有桥梁16座,在平罗县境有4座:纳秀桥(姚伏田州塔前面)、西河桥(在县城东五里处)、绿杨桥(县城东北十里处)、柳陌桥(又名柳穆桥,在惠威村以东)。
  历史记述和现存遗迹可以认定,西河子沟原为黄河故道。清朝末年,朔、夏二县另开排水沟东入黄河,平罗一带的西河子沟从此不再起排水作用而逐渐被废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柳穆桥沉没多年的石料被挖出很多。西河子沟旧道大部被纳入农田中,未被纳入农田的遗迹还断续存在。由于该沟形成年代较久而沟身长,平罗一带因河名命名的村堡就有许多,如沿河堡、沿河闸、西河桥、河岗子(今高庄乡东风村)、柳陌河子(今高庄乡惠威村)、堤埂(今黄渠桥镇黄渠桥村)、里西河(今黄渠桥镇的黄渠桥、前光、侯家梁),在石嘴山还有外西河、河上、西河子桥等。
  西大沟是民国35年(1946)开挖的,沟头自银川西的各湖,经贺兰县的虞祥营,进入平罗县境镇朔湖,即现在的镇朔村一、二队,沿镇朔湖的东侧向东北方向经西大滩青草圈,在红疙瘩西北方向进入明水湖的西侧,越过古长城至石嘴山市郊区入黄河。1946年前后,平罗、惠农二县的交界线为古长城,该沟自镇朔湖至古长城为平罗县段,经流长约40千米。该沟是逐年将一些湖泊和低洼地疏通连接起来,所以形成断面窄小,沟底宽平均为1米,开口宽约4米,深度平均0.8~1.2米,比例降约1/6000,过水流量0.6立方米/秒~1.2立方米/秒。夏秋有点水,冬春多为干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天进行一次清淤。所谓清淤,实际上没有测量和土方计算,只是几十名民工沿沟线挖通几个路口子,对于淤积严重段落进行挑挖,修复被山洪冲坏的沟〓。1953年,开挖第三排水沟后,这一带排水由三排水沟承担。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