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灌溉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灌溉渠
分类号: S275.3
页数: 5
页码: 5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平罗县灌溉渠、唐徕渠、灌溉区域、建筑物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灌溉渠 情况

内容

第一节 唐徕渠
  唐徕渠,为汉代光禄渠,因唐代复浚名唐徕渠。自八一桥进入平罗县境,经姚伏、城关两镇后绕经县城,过人民闸在高庄乡惠威村穿古长城,于高庄乡幸福村境内入第三排水沟,干渠长154.6千米。八一桥至县城北,在长达48千米的渠段共裁弯31处。唐徕渠最大引水流量为16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达13.7亿立方米(夏秋灌为11.8亿立方米,冬灌为1.9亿立方米),灌溉着平罗等6个县市的30个农村乡镇225个村及10个国营农场、96个机关厂矿农场的农田。实灌面积8万公顷。
  一、灌溉区域
  唐徕渠入平罗县的八一桥测水点最大流量为21.7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8.4立方米/秒(2005年统计)。2000年后,年平均引水量为1.57亿立方米。2005年,灌溉面积为7693.33公顷。有大小支渠口146个,自南向北灌溉着姚伏、城关、高庄3个乡镇33个村及县属园艺场、县农牧场和国营前进农场二站的农田。支渠中八一渠最长,为15千米,自唐徕渠八一桥下左开口,向北穿过姚伏镇高荣村进入国营前进农场,灌溉该场二站农田866.67公顷。次之为红星渠,自唐徕渠的姚伏镇张家墩村左开口引水,全长14.8千米,灌溉县农牧场、园艺场、张家墩村农田980公顷。
  二、建筑物
  1949年,唐徕渠平罗段全长48千米,有桥梁12座,石木结构和木结构各6座。
  新中国成立后,在扩建、裁弯顺直渠身的同时,改建和新建各类桥、闸、涵洞、支、斗渠口。20世纪60年代,除在梢段修建具有提水、退水两用的梢闸外,在沿渠的姚伏、城关、高庄各乡境内修建8座退水设施(包括退水闸和退水沟),有4座还在运行,分别退水于第五排水沟和第三排水沟。境内干渠有桥28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姚伏镇的姚伏桥,县城周围的环城、南门、东门、北门桥为重要交通桥梁。干渠上的146座大小支、斗渠口均为混凝土结构,铸铁闸门,手摇螺杆启闭式。2005~2013年,砌护玉龚路桥至民族路桥段干渠3.7千米,新建东苑街、翰林路、萧公路、民族路等桥、金水湖畔穿唐徕渠涵洞1座。
  第二节 第二农场渠与西干渠
  一、第二农场渠
  第二农场渠,也叫农场渠,群众俗称“二唐渠”。始建于1953~1955年。第二农场渠自崇岗镇暖泉村流入县境,在姚(伏)汝(箕沟)公路(今207省道)交会的交通桥下出境,流经平罗县崇岗乡长胜村。全长13.7千米。县境年引水量为1.62亿立方米,除交给下游石嘴山市0.77亿立方米外,平罗县境实际用水量为0.85亿立方米。灌溉崇岗镇的兰丰、跃进、镇朔、长青、向阳、崇岗、崇富、崇胜8个村的农田以及隆德吊庄(原县农牧场),国营前进农场一、三站和明水湖农场等农场渠以东的土地。第二农场渠灌溉县属乡村耕地面积1122.07公顷。
  县境第二农场渠有建筑物21座,其中桥梁11座,在这11座桥梁中,205省道、207省道公路桥均为公路线上的主要桥梁。涵洞、渡槽大部分为渡洪建筑物。建有山洪导引沟和穿第二农场渠过洪建筑物,衬砌渠道3.7千米。县境有17座支、斗口(县属乡村)均为混凝土结构和手摇启闭机铸铁闸门,县境段的渠务由唐徕渠管理处崇岗水管所管理。
  二、西干渠
  西干渠建于1960年,渠首位于青铜峡,在河西总干渠上开口引水。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为干渠末梢,流经平罗县境内3.5千米。年平均引水量500万立方米。最大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一般只有1.5立方米/秒,浇灌崇岗镇暖泉村的农田333.33公顷,县境内有尾水闸1座、退水沟1条,长1.5千米。干渠余水退入第二农场渠。有公路桥1座(穿国道110)、生产桥2座和1座涵洞,皆为混凝土结构。
  第三节 惠农渠
  惠农渠经贺兰县清水堡进入平罗县境,至黄渠桥镇出境,在石嘴山尾闸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39千米。惠农渠自清雍正七年(1729)建成,至今已有284年的灌溉历史。经过数次裁弯扩整,逐年整修维护,成为银川平原农田灌溉的主要干渠之一。灌溉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五县市30个乡镇180多个村、9个农林牧场的农田,实灌溉面积73733.33公顷。
  一、灌溉区域
  惠农渠在平罗县境内全长46.1千米。支、干渠中,昌润渠长40.4千米,滂渠长15.5千米,官泗渠长10.5千米。进入平罗县的三官渠测水点最大引进流量6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45立方米/秒,交惠农区20立方米/秒。自1972年后,平均年供给平罗县水量为4.56亿立方米。惠农渠系在平罗县控制面积为52000公顷。惠农渠自三官渠入境至跨第五排沟涵洞,经通伏、姚伏、渠口、城关、头闸、高庄过黄渠桥镇通润村流入惠农区的庙台乡,有支、斗渠口97处(不含昌滂和官泗两条支干渠),灌溉通伏、姚伏、渠口、城关、头闸、高庄、黄渠桥7个乡镇46个村的农田,灌溉面积9353.33公顷。
  二、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修建的阮桥闸是调节干渠中下游水量、惠农渠与昌滂渠分水的枢纽工程。1965年,改建永治闸,为惠农渠与官泗渠的分水枢纽。1992年,新建五排涵洞处的惠农渠退水闸。1994年,新建四排涵洞处惠农渠退水闸。1996年,建成金堂桥节制闸。2000年,对阮桥节制闸再次扩建。干渠上的支、斗渠口,全部建成混凝土方涵形式,配手摇螺杆启闭铸铁闸门。穿干渠的排水沟涵洞共有5座,均为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县境内干渠有大小桥梁15座,其中14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渠桥为石拱桥,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通平桥为301省道公路桥。金堂桥、马家桥、沿河闸桥、永治闸桥分别为平罗县通往通伏、五香、六中、惠北等乡的公路桥,载重量都在10吨以上。
  三、支干渠
  (一)昌润渠
  昌润渠清雍正四年(1726)始建,原为从黄河直接开口引水的一条干渠,今为惠农渠上最大的一条支干渠。自阮桥节制闸起,流经18.2千米到蔡家桥闸分渠引水,东为滂渠,西曰昌渠。灌溉着平罗县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农田6666.67公顷。渠梢在黑龙沟涵洞下入农场渠口,梢闸以下为支渠,属石嘴山惠农区乡村管理。
  1.灌溉区域。阮桥昌滂渠进口闸最大可引流量2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16立方米/秒。昌润渠自阮桥闸到梢闸止,在平罗县境内长40.4千米,有大小支、斗渠101条,浇灌渠口、头闸、黄渠桥、灵沙、宝丰5个乡镇36个村的农田,灌溉面积5426.67公顷。
  2.建筑物。县境内昌润渠上,桥、闸、涵洞等各类建筑物共31座。其中桥梁20座,涵洞6座,进口闸2座,退水闸2座,拉沙闸1座,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混凝土结构,大小支、斗渠101条,除28处明口外,其余为混凝土结构的方涵形式。
  (二)滂渠
  清雍正四年(1726)始建。乾隆三十年(1765),于昌润渠建分水闸开口引水,分东西两岔,西为昌润渠,东为滂渠。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967年两次将昌、滂两渠合并移口。从此,滂渠灌区人民结束自清雍正以来近260年的灌水艰苦历史。滂渠在蔡家桥分水闸引水,最大引进流量为10立方米/秒,渠线东北方向与黄河约略平行,横穿头闸、灵沙两乡后出境流入石嘴山市惠农区,在礼和乡银河村东北泄入黄河。该渠自蔡家桥分水闸到梢闸止,全长27.1千米。桥、闸、涵等建筑物22座,支、斗渠口84处,灌溉平罗、惠农区农田数万亩,分别由惠农渠管理处的六所(平罗段)、八所(惠农段)管理。
  滂渠在平罗县境内长15.5千米,有桥、闸建筑物10座,其中,节制闸和退水闸各1座,桥梁8座。大小支、斗渠43座,灌溉头闸镇6个村、灵沙乡8个村农田,灌溉面积2280公顷。
  (三)官泗渠
  新中国成立前,该渠开口处于今永治闸,渠梢至尾闸乡入河,渠道30余千米,大小支、斗渠有132条。由于原永治闸设施陈旧,且渠线弯曲,渠道淤积严重,每年清淤土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仍进水不畅,灌溉十分困难,灌溉面积1000公顷。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扩整、岁修,渠道灌溉运行有所改善。
  官泗渠自惠农渠的永治闸引水5立方米/秒,其梢泄入第五排水沟,全长23千米。各类建筑物87座,其中桥梁(均为单孔桥)11座,进口闸、退水闸和尾水闸各1座,涵洞7座,渡槽1座,斗口65座。灌溉平罗县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耕地1866.67公顷,该渠有各类配套建筑物42座,其中进水闸和退水闸各1座,涵洞2座,渡槽1座,桥梁5座,斗口32座。官泗渠跨第五排水沟上的渡槽是平罗县境跨度最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槽,2003年再次改扩建。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渡槽总跨长40米,断面为矩形,断面尺寸40米×4米×2米。平罗县境官泗渠灌溉黄渠桥镇万家营、四渠、渠中、惠北村的农田,灌溉面积780公顷。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