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
分类号: S279.23
页数: 2
页码: 504-5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农田水利概况、灌溉状况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新中国成立前 农田水利

内容

一、农田水利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唐、惠灌区。由于历代政府只重视灌溉,不重视排水,致使唐、惠灌区布满草湖碱滩,土壤严重盐渍化。唐徕渠灌区历史悠久。惠农渠灌区有200余年的灌溉历史。灌区内农田零散分布,只要便于灌水就开荒垦种。种植作物以春小麦为主,次之为糜谷、水稻、豆类等秋杂粮。惠农、昌、滂、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均在黄河直接开口,无固定的引水设施,干渠之水随黄河水位的变化而增减。每逢黄河水位降低时,庄稼枯萎,望水受旱;若遇黄河汛期,渠水增大,为防止渠堤决口、溢水,便敞开大小支渠,散水保渠,造成淹滩漫路,浸泡农田。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农民不得不抛弃被浸淹低田,移至高处重新垦荒。年复一年,致使唐、惠灌区形成许多湖泊和积水洼地。土壤盐渍化造成农业广种薄收。
  二、灌溉状况
  “三轮两补”灌溉办法。头轮水(夏灌)在立夏前开水,以浇灌小麦、胡麻、蔬菜为主。补水在小满与芒种之间,用以补灌夏作物及撒播水稻。二轮水(即伏泡)在大暑开水,以灌水稻、糜、谷,兼灌夏茬。补水在立秋、白露之间(故称秋灌)。三轮水(即冬灌)在霜降开水,至小雪停水。迟则将因气温下降冻结而失灌。凡夏秋作物得水四次定能增产,三次亦可丰收,二次减半,一次或过迟,皆遭歉收。平罗县位于唐徕渠下游、惠农渠中下游,昌、滂、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灌区灌水较困难。为便于引河水入渠,渠槽挖得很低,农田高于渠水,自流灌溉农田仅占总灌溉面积的30%,大多数农田用水车刮水浇灌,1部水车一昼夜浇田3~5亩。沿贺兰山东麓的崇岗、下庙沿山地带的旱地,靠山泉水灌地甚少。农民在山前修一涝坝(蓄水池),平日依靠山泉细流积水,灌溉时开坝放水。这种小聚大放灌田方式,很见成效。此灌溉方式一直沿用到2013年,今汝箕沟口东北约500米有涝坝1处(长胜涝坝)。
  三、岁修
  岁修是一年一度的水利维修,一般又分为春修和秋修。岁修工程主要在各干渠首段。各干渠施工方法又有所不同。唐徕渠在宁夏有悠久灌溉历史,每年春分一过,即征用部分民工先上渠首,用柴土卷埽堵塞渠口,以涸干渠水,便于岁修施工,工期半月,名为“埽工”。清明节至立夏前,地方政府根据渠工任务大小,组织受益地区强壮劳力,对全渠进行为期一月挑挖和维修,名为春工。秋修一般在每年秋末进行,其工程主要是护岸。惠农渠岁修工程大部在渠口至龙门桥一带,主要是扒打石结子,修筑堤。因惠农渠渠身较顺直,且堤多为黏土,每年春秋修只在渠道弯曲之处用草筑码头,较唐徕渠用工少。每年岁修昌、滂及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除春秋工护岸外,开挖引水渠口工程还有3~4次。即使在农历五六月的农忙季节,也得出工挑挖,叫作出“热工”。
  四、管理体制
  清初,宁夏府特设水利同知,专司渠务。到民国年间,均以渠设水利局。唐、惠二干渠水利局设在银川,昌润渠水利局设在宝丰,并兼管滂渠、永惠、永润、西官、东官5渠事务。各干渠水利局设局长1人,段长、委管数人,负责全渠的工程维修、物料购备、水利费的征收、灌水调配和岁修的派夫摊工等事务。管理制度上采用民办官督的办法。各干渠工程所需一切工料费用,均以受水面积,按亩分摊。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