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204
颗粒名称: 第十篇 水利
分类号: F426.9
页数: 70
页码: 503-572
摘要: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区北部,土地广袤平坦且肥沃。历代兴修水利,垦荒种植,使这片热土成为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后,对县境黄河西的唐徕、惠农、昌润等骨干、支干渠进行裁弯取直,延长加高加厚渠堤、清淤等维修工作,改造与新建桥梁、涵洞、渡槽、扬水等建筑物。兴建第二农场渠、西干渠及支、斗渠。对黄河东的利民、惠民渠进行多次修整、延长。后因进水量不足,改为扬水灌溉。
关键词: 平罗县 水利

内容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区北部,土地广袤平坦且肥沃。历代兴修水利,垦荒种植,使这片热土成为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后,对县境黄河西的唐徕、惠农、昌润等骨干、支干渠进行裁弯取直,延长加高加厚渠堤、清淤等维修工作,改造与新建桥梁、涵洞、渡槽、扬水等建筑物。兴建第二农场渠、西干渠及支、斗渠。对黄河东的利民、惠民渠进行多次修整、延长。后因进水量不足,改为扬水灌溉。
  河西采取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治理盐碱化。自1952年在县境开挖第三排水沟起,到1980年来,相继开挖第四、第五排水沟以及三二支沟,五一、五二、环城、五四、五五、五三支沟。在低洼地带及排水无出路地带建电排站,布设排水机井、农沟等排降地表与地下水,降低地水位,治碱改土。1976~1979年,打机井1140眼,架设高压电线,安装抽水机械,形成自流排、电力排,采取明水不过冬等措施,取得防治盐碱地明显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县境只允许在惠农渠的三官渠以上、唐徕渠八一桥以上种植水稻,全县80%的耕地不准种水稻。1987年,区、县科技部门农业、水利专家论证认为改良盐渍化土壤,种植水稻是必由之路。采取改善排水条件,优化轮作等措施,获得生产效益。
  新中国成立前与初期,县城居民用土圆井饮水。自1968年起采用自来水,供水工作先后由县房管会、公用事业管理站、城乡建设环保局、水务局管理。2008年7月,平罗县德渊市政产业有限公司成立,承担县城自来水生产供应、城市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再利用等工作。到2013年,建成自来水厂2座,地下水及地表水水源地4处,综合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日,直接供水18万平方千米,供水常住人口9.56万人。农村安全用水自1980年起,到2007年来,全县农村人口中达到国家颁布的《农村生活用水标准》的饮水人口为90970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13年,兴建一批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一章 农田水利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一、农田水利概况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唐、惠灌区。由于历代政府只重视灌溉,不重视排水,致使唐、惠灌区布满草湖碱滩,土壤严重盐渍化。唐徕渠灌区历史悠久。惠农渠灌区有200余年的灌溉历史。灌区内农田零散分布,只要便于灌水就开荒垦种。种植作物以春小麦为主,次之为糜谷、水稻、豆类等秋杂粮。惠农、昌、滂、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均在黄河直接开口,无固定的引水设施,干渠之水随黄河水位的变化而增减。每逢黄河水位降低时,庄稼枯萎,望水受旱;若遇黄河汛期,渠水增大,为防止渠堤决口、溢水,便敞开大小支渠,散水保渠,造成淹滩漫路,浸泡农田。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农民不得不抛弃被浸淹低田,移至高处重新垦荒。年复一年,致使唐、惠灌区形成许多湖泊和积水洼地。土壤盐渍化造成农业广种薄收。
  二、灌溉状况“三轮两补”灌溉办法。头轮水(夏灌)在立夏前开水,以浇灌小麦、胡麻、蔬菜为主。补水在小满与芒种之间,用以补灌夏作物及撒播水稻。二轮水(即伏泡)在大暑开水,以灌水稻、糜、谷,兼灌夏茬。补水在立秋、白露之间(故称秋灌)。三轮水(即冬灌)在霜降开水,至小雪停水。迟则将因气温下降冻结而失灌。凡夏秋作物得水四次定能增产,三次亦可丰收,二次减半,一次或过迟,皆遭歉收。平罗县位于唐徕渠下游、惠农渠中下游,昌、滂、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灌区灌水较困难。为便于引河水入渠,渠槽挖得很低,农田高于渠水,自流灌溉农田仅占总灌溉面积的30%,大多数农田用水车刮水浇灌,1部水车一昼夜浇田3~5亩。沿贺兰山东麓的崇岗、下庙沿山地带的旱地,靠山泉水灌地甚少。农民在山前修一涝坝(蓄水池),平日依靠山泉细流积水,灌溉时开坝放水。这种小聚大放灌田方式,很见成效。此灌溉方式一直沿用到2013年,今汝箕沟口东北约500米有涝坝1处(长胜涝坝)。
  三、岁修岁修是一年一度的水利维修,一般又分为春修和秋修。岁修工程主要在各干渠首段。各干渠施工方法又有所不同。唐徕渠在宁夏有悠久灌溉历史,每年春分一过,即征用部分民工先上渠首,用柴土卷埽堵塞渠口,以涸干渠水,便于岁修施工,工期半月,名为“埽工”。清明节至立夏前,地方政府根据渠工任务大小,组织受益地区强壮劳力,对全渠进行为期一月挑挖和维修,名为春工。秋修一般在每年秋末进行,其工程主要是护岸。惠农渠岁修工程大部在渠口至龙门桥一带,主要是扒打石结子,修筑堤。因惠农渠渠身较顺直,且堤多为黏土,每年春秋修只在渠道弯曲之处用草筑码头,较唐徕渠用工少。每年岁修昌、滂及永惠、永润、西官、东官诸渠,除春秋工护岸外,开挖引水渠口工程还有3~4次。即使在农历五六月的农忙季节,也得出工挑挖,叫作出“热工”。
  四、管理体制清初,宁夏府特设水利同知,专司渠务。到民国年间,均以渠设水利局。唐、惠二干渠水利局设在银川,昌润渠水利局设在宝丰,并兼管滂渠、永惠、永润、西官、东官5渠事务。各干渠水利局设局长1人,段长、委管数人,负责全渠的工程维修、物料购备、水利费的征收、灌水调配和岁修的派夫摊工等事务。管理制度上采用民办官督的办法。各干渠工程所需一切工料费用,均以受水面积,按亩分摊。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至2013年,平罗县的农田水利经历以下6个发展阶段。
  一、灌溉渠系(1950~1957年)1950~1957年,对境内唐徕、惠农、昌润、滂等干、支渠进行岁修、扩整、裁弯取直、堤坝的加高和培宽,改造阻水旧式桥闸和修建干渠的退水设施,延长唐徕等渠,使境内各干渠增大流量,提高水位,安全行水。1954年,修建第二农场渠,将黄河水引到崇岗地区,改变山前农田靠天吃饭面貌。1955年,将昌、滂渠口合并移至惠农渠的阮桥处建新闸引水,使原来直接从黄河开口引水昌、滂二干渠变为惠农渠支干渠,提高水位,结束昌、滂及永惠等4渠农民用水车刮水历史。与此同时,合并部分支、斗渠口,扩整500余条支、斗渠,改建和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
  二、排水改土治碱(1958~1966年)自1957年开挖第五排水沟开始,平罗县展开以排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1959年,开挖五一、五三支沟。1964年,开挖环城沟。1965年,开挖五二支沟。加上原来为开办农场开挖的第三排水沟、三二支沟和第四排水沟。到1965年,县境内共开挖干沟、支干沟8条,全长203.45千米,初步形成排水沟骨干体系。与此同时,各公社、大队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分布情况也开挖一些小型支、斗、农排水沟,但大部分以生产队为主,为排除明水采取临时性措施,沟浅且弯,明水排完,沟即废除,待有明水,再行开沟。1958~1963年,全县提倡排水设施兴建,打破队与队之间的界限,由数个生产队或以大队为基础,因地制宜,组织农民开挖排水沟。据1964年统计,全县开挖支、斗排水沟315条,长约200千米。排除碱滩湖地明水有显著效果,使全县原有总面积为10213.33公顷的81个湖泊中,有13个涸干,面积为3413.33公顷。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耕地逐渐得到改良。
  三、园田化规划(1966~1973年)根据自治区水电局1964年6月制定的《平罗县水利工程规划》,以农业、水利部门为主要力量的园田化规划试点工作于1964年秋和1965年春,在周城公社(今划归姚伏镇)和渠口公社(今渠口乡)开始。在1965年秋和1966年农闲季节,全县展开轰轰烈烈的园田化运动。以修建条田为主,将旧有的支、斗、农渠(沟)裁弯取直,扩大断面,铺土造田,降低地下水位,使田块整齐,沟渠配套,能灌能排,便于机耕。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刚刚兴起园田规划未能全面实施。到1970年,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仅1971~1973年3年中,建成初级条田14666.67公顷。但规模小、局限性大、力量有限,效果差,基本上属于修修补补。标准低、质量差,不符合园田化的要求。
  四、农田基本建设(1974~1979年)1975年,平罗县正式制定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沟、渠、路、田、村、林、电”七字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全面规划,要求以公社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公社与公社之间的结合部由县上统一规划。规划的标准是:沟渠道路连成网,土地平整排灌畅,农田成档树成行,高产稳产有保障。奋斗目标是:1976年,完成机耕条田建设。1977年,向荒山碱滩进军。1979年,实现一队一井;耕地面积扩大到28000公顷。
  五、巩固、提高阶段(1980~1988年)1979年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农田基本建设结束。自1980年后,随着农村各种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实行,农田水利工作逐步从建设转向管理。各乡镇均设立水利站,培训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也由过去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主集体管理逐步过渡到个人承包管理责任制。尤其是机井和电排站管理,到1988年底,全部实行个人承包制。经过9年实践,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农田基本建设成果。截至1988年底,全县灌溉渠系8726条,长6475千米;排水沟道4464条,长3225千米;建各类配套建筑物11580座。建电排站62处,共打机井1325眼。建成条田面积28226.67公顷,形成田成块、林成网、沟渠纵横灌排畅、稳产高产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六、农田水利综合建设治理(1989~2013年)1989年8月开始,平罗县1万公顷中低产田被列为宁夏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项目区,实施至2010年完成第一至六期建设任务。第一期至第五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通过自治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验收。
  1985~1990年,全县围绕改善灌排条件和土地开发,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和挖潜,完善管理责任制。5年水利投资701.3万元,其中农业综合项目开发669万元,实施水利工程38项,改善灌排面积26466.67公顷(含项目开发5666.67公顷),中低产改造6753.33公顷(改造4860公顷,开发1893.33公顷)。1989~1990年,城关镇新建村、二闸乡星火村、崇岗乡崇富、暖泉4处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在工程建设同时,完善机井、电排站承包合同。全县1163眼机井、54座电排站运转率保持在95%以上,地下水位保持在1.5米以下,灌溉引水量为5.3亿立方米(1990年统计),为全县粮食持续增长提供保证。
  1991~1999年,围绕改善灌排条件和土地开发,明确抓开发、增后劲;抓配套、挖潜力;抓管理、要效益的指导思想。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荣获自治区水利厅农村水利建设先进县。1992年,在全区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六盘山杯”竞赛活动中,荣获“六盘山杯”优胜县。1994~1999年,实施5项水利建设任务。改造老灌区,开发新灌区。自1995年9月25日开始。按照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以建设一沟一渠为主要内容,搞好田间配套工程;重点解决排水治碱,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7年底,增设农沟2196条,长1182.9千米;建配套建筑物4400座。总投资528万元,其中县配135万元,群众自筹393万元。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全县涉及宝丰镇、六中、五香、周城、下庙5个乡镇8大片,开发改造农田2000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066.67公顷,开发宜农荒地933.33公顷)。开挖扩整支、斗、农沟293条,开挖扩整支、斗、农渠350条,整修生产道路626条,机械清淤支干沟7条,长38.7千米,渠道砌护7条,长7.9千米。配套建筑物781座。沿黄开发工程。1996年底,县水利部门实地勘察设计,邀请自治区、市水利、农业等有关厅局领导、专家论证,确定该项目,列为1997年平罗县一号工程。工程涉及五香、六中、渠口3个乡8个村,开发改造防洪堤两侧3140公顷土地。于1997年4月30日开工,经过6个月,修建沿黄干渠1条,长13.45千米,建扬水站3座,干渠配套建筑物48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8.1千米,安装配套电器设备11台(件),骨干工程投资572万元。于1997年底竣工。1998年该灌区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田间工程和配套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体系。于1999年投入运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地区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崇岗乡潮湖村耕地灌水困难,开发山前万亩宜农宜林荒地。1997年开工建设,1999年竣工。面上清淤,每年利用春秋两季完成支、斗、农渠(沟)清淤。
  2000~2013年,主要进行以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为主的增效项目建设。实施跃进渠、上新渠、高二支渠、邵一支渠、先锋渠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陶乐三棵柳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节水改造项目工程。改造面积4000余公顷,工程投资1291.01万元。其中陶乐三棵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2003年国家级节水改造项目。2003年,实施自治区水利厅下达的西沙农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喷滴工程。2006年,投资480万元,实施唐徕渠、惠农渠灌区改造水权转换项目,砌护支渠49条,长46.46千米,新建各类配套建筑物901座,改善灌溉面积1493.33公顷。投资61.6万元,对毛三渠砌护,长3千米,配套建筑物16座,缓解653.33公顷农田灌水问题。2008年,全县清淤扩整支、斗、农沟6833条4094千米,新开沟道433条256千米,清淤扩整支、斗、农渠9628条6366千米,新开渠道235条137千米,砌护渠道112条71千米;整修农路12344条7070千米;新建、维修建筑物2643座;改造中低产田11333.3公顷,建设畦田10066.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3.3公顷。2009年,开展以“黄河杯”竞赛为主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整清淤支、斗、农沟7947条4375千米,扩整清淤支、斗、农渠10612条6724千米,新开沟道966条447千米,新开渠道344条200千米,砌护渠道531条341.9千米,整修农路15224条7668千米,新建、维修配套建筑物10333座,改造中低产田11333.33公顷,改善灌溉良田11333.33公顷,畦田建设120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00公顷,实施机深翻、机深松42666.67公顷。2010年,实施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整治等项目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开渠道12条8.4千米,清淤渠道11060条6963千米,新开沟道217条116千米;清淤支、斗、农沟6710条3921千米,整修农路12874条6678千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49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1333.33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2493.33公顷。
  2013年,整合水利、国土、农发、发改、生态移民等部门农田水利项目,集中投入、高标准建设、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进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重点组织实施黄渠桥镇前光村盐碱地改良项目区、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区、小农水重点县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渠口乡千亿斤粮食项目区、高仁乡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及城关镇国土整治项目区和姚伏国土整治项目区等11个重点项目区和13个乡镇42个农田示范方建设。投入劳力154.7万工日,出动机械3.75万台班,动用土石方1556万立方米;砌护渠道2872条1619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8万余座,新开沟道565条372千米,清淤扩整沟道8582条5236千米,清淤渠道8860条5310千米,整修农路15035条7803千米;改造中低产田1.08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7200公顷,建设畦田6666.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72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63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7万公顷,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公顷;实施激光平地4733.3公顷,造林绿化2400公顷,实施机深翻及秸秆还田4.67万公顷。
  第三节 山区小型水利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利用山泉水浇地的小型水利主要在崇岗镇所辖崇岗、崇富、崇胜、长青、暖泉5个村。沿贺兰山坡南北长约20千米,有近66.67公顷旱地,靠3道山洪沟(汝箕沟、小水沟和大水沟)泉水灌溉。利用简易的工程设施,将泉水引出沟口,集中在涝坝里。最大的涝坝一次能淌1公顷地左右。有的小泉眼2~3天才能蓄满一涝坝,淌田2~3亩。农田灌溉没有保障,大部分农田只能靠雨水和洪漫。
  新中国成立后,由水管委员统一管理蓄水、调水和工程维修,制定水利管理公约,按地亩征工。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挖掘水源潜力为重点,发动群众捞泉眼,改沙渠为石渠,改明渠为暗渠,安装水车,增大水源,减少渗漏,新建和改建涝坝,小聚大放,改善灌溉条件,扩大灌溉面积。1995年5月,用浮标测流法测得各沟的流量情况是:汝箕沟为0.12立方米/秒,小水沟为0.09立方米/秒,大水沟为0.15立方米/秒,经测流证明水源有潜力可挖。1956~1960年,修成片石衬砌渠11条,长13.4千米。扩整、修建涝坝7座(崇岗2座,长胜1座,九泉2座,潮湖2座),提高山泉利用率。到20世纪60年代,输水渠按山洪沟内自然坡降上延,使渠道紧靠山崖一侧,在山沟出口处渠底高于洪水水位,免除山洪冲毁。70年代3条山洪沟(大水沟、小水沟、汝箕沟)存在问题较少,只做部分整修,使山泉水在最旱的年景也能流出山沟灌溉。1987年,投资80万元,在小水沟口约300米的东北角,修筑蓄水池1座,建截潜坝1处,蓄水能力20万立方米,用以解决崇岗村的部分农田灌溉。在扬水和机井灌溉面积占优势的情况下,山泉水的引用,未曾中断。2002年8月,投资8.6万元在暖泉村实施井渠结合灌溉联网的管灌工程。利用直径160毫米UPVC管串联机井2眼,接给水栓将机井抽水输送到农渠口。在干旱时利用机井灌溉,在丰水期利用西干渠引水灌溉。
  第四节 农水科技推广一、水稻节水控制灌溉1999年,平罗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开始小点试验示范,2000年,重点示范推广,2001年,应用推广,2002年,大面积应用推广,推广水稻节水控灌4018公顷,涉及通伏、五香、六中、姚伏、周城、前进、渠口、下庙、崇岗9个乡镇27个行政村148个生产队5017户。经过6年试验证明,灌水次数减少2次,亩均节水72立方米,节水幅度为10.6%。单收增产34.5千克,亩均可增收节支72元。
  二、渠道衬砌20世纪80年代初,平罗县开始支渠衬砌工程。渠道砌护断面最初的设计为梯形,预制成小块混凝土板拼装。1992年,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提出渠底部采用弧面板与坡面的平面板复合拼装U形断面设计(也就是U形斜断面)衬砌的支渠。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且提高工程建设质量。2000年初,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和小农水建设中,小断面支、斗渠衬砌,引进外地U形断面2块和3块拼装结构,混凝土构件全部采用机械振捣成型,在开口0.6~1.2米的斗、农渠断面上都可以使用。
  平罗县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权转让项目、小农水建设后,砌护支级渠道434.2千米,占全县支级渠道总长的40.15%,节水效果以衬砌100千米为基数推算,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0.43%提高到0.663%。
  三、农田水利建筑物20世纪50年代,因当时的钢材、木材、水泥紧缺,建筑物工程兴建也是小批量简易施工。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使用混凝土。1962年,生产少量混凝土构件。1963年,开始建设红星渠(跨三排)、徐家南渠(跨四排)、小畔渠(跨五排)渡槽,建成跨唐徕渠北门桥、许家桥,跨五排胡家拐子桥等20余座工程。1974年,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水利配套建筑物建设。砌石、混凝土工程普遍推广应用。类型是支、斗渠(沟)上的桥、涵、闸、斗、农渠口。渡槽、桥梁工程基础施工引进水力沉桩技术,用混凝土桩代替扩大地基。在渡槽、桥梁利用扒杆和配套绞磨安装梁板和槽身,安装的构件最长13米,最重的有10吨,桥梁设计为汽-6级。20世纪80年代后,由县水利电力局施工五排姚伏、前进段建设跨径20米的双曲拱桥汽-10级,县工交局在五排、昌润渠兴建5座汽-20级交通桥。1989年后,水利小型配套建筑物,在支、斗渠(沟)上开始使用装配式建筑物。2005年,施工的小店子四排交通桥40×5米,第五排水沟施工黄灵路、六羊一队、良繁场、大兴墩七队4座30×5—24×5米交通桥。2006年,施工的金色河(三二支沟截引沟)穿207省道桥、农牧场两座生产桥。采用钻柱桩基、桥板搭建方式。金色河穿红星渠涵洞设计2.5×2.5×19米两孔方涵,工程施工采用现场浇筑方式。
  四、沟道塌坡治理平罗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北部。由于受黄河水冲淤影响,土壤质地构造由沙壤土、沙土、极细砂组成,土壤层次分明。受土壤质地影响,排水沟塌坡阻水现象严重,前面清淤,后面就坍塌,严重阻水限制地下水排出。20世纪70年代,治理坍塌,效果不佳。1989年,引进内蒙古临河地区治理沟道防塌技术,采用无纺布沙垫层堆石体有机组合的施工方案,在第五排水沟施工1千米。1990年,在五一支沟施工1.5千米,在五三支沟灵沙段施工3千米,在五四支沟黄渠桥镇西侧段施工2千米,在五一支沟上施工1.2千米,凡治理过沟道,边坡整齐,无损坏现象,效果较好。
  五、辐射井与多吸管井2003年,平罗县发生严重旱情,县人民政府提出抗旱打井,首次引进布设辐射井与多吸管井技术。第一口辐射井在姚伏镇小店子村二队建成。多吸管井多布设于黄渠桥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几眼。
  (一)辐射井辐射井(当地群众称之大口井),为竖、横交错,既有竖井,又有水平井。具有抗旱、除涝、治碱的综合效果。竖井不透水,是靠水平滤水管把地下水汇集到竖井里,由竖井中水泵抽水,供灌溉用水或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水平井在竖井壁分层布设,每层一般为6~8眼,长度不超过10米,均在含水层中布置(姚伏镇小店子村辐射井布设为4层)。
  (二)多吸管井多吸管井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群井管、集流管、水泵及配套设备。多吸管井一般采用12根直径50毫米PE管分别沿半径3米和5米的圆周均匀分布,内圈和外圈各6根,平均井深约20米,中间设集流管,集流管长1.5米,底部封闭,从底部以上0.5米处设直径50毫米接口12个,上下排各4孔,中间4孔。集水管上接自吸离心泵。其工作方式是通过12根吸水管将地下水汇集至集流管通过水泵将水吸出。井管包括井壁管、滤水管。多吸管井施工简单,方便操作,井灌井排,以灌代排。其动力为电力或柴油机均可,便于管理。非灌溉期将水泵收回,开灌时再安装,好管理,可防盗,成本低,利于抗旱应急。
  第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1988年国家针对粮食主产区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主要解决灌区的水利设施及工程配套、中低产田改造诸多问题,使开发区达到地下变(地下水位下降)、地上变(沟、渠、田、林、路配套成网)、产量变(通过项目区建设亩产量比原来大幅度增加)。
  1989年,平罗县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成立。1992年,更名为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为15人。
  一、一期工程(1989年7月~1992年7月)1989年9月,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下达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三年改造中低产田10000公顷。其中,中低产田改造7466.67公顷,开垦荒地2533.33公顷。按自治区农发办下达的任务,第一年度是1989年7月~1990年7月。安排改造开发高庄、五香、姚伏、通伏等7片,共1660公顷。第二年度(1990年7月~1991年7月)安排渠口、六中、头闸、惠北等8片,共5246.67公顷。第三年度(1991年7月~1992年7月)安排姚伏、通伏、灵沙、五香、高庄、六中6片,共3340公顷。第一期实际完成10246.67公顷,完成数占计划102.47%。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开挖扩整支、斗沟(渠)土方工程,进行建筑物配套。田间工程规划,由原来二渠一沟改为一渠一沟,在农沟两侧各带3米宽农路,对原有的旧沟(渠)进行扩整和治理,对农田内渠沟系水利配套建筑物进行补配。在农田建设中畦田建设以划小田块为主,由原来2亩划为0.5~1亩。对影响排水的主要因素(支、斗沟道边坡坍塌),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对灌水困难、土质条件不好的支、斗渠尽量多安排衬砌。工程开挖支、斗渠337条,长375.64千米;开挖扩整支、斗沟242条,长221.15千米;衬砌支渠34条,长69.13千米;支、斗沟防塌治理7条,长17.6千米;新建各类配套建筑物2105座;打机井29眼,建电排站6座;共完成土方226.28万立方米。总投资2504.52万元。其中,国拨1075万元,县配548万元,农民自筹881.32万元。
  二、二期工程(1992年7月~1995年7月)1992年9月,第二期农业开发下达任务5133.33公顷。其中,中低产田改造3826.67公顷,开发1306.67公顷。第一年度改造开发1833.33公顷,第二年度改造开发2486.67公顷,第三年度改造开发1400公顷,实际改造开发5720公顷。在工程建设中砌护渠道断面改为U形断面分块拼装结构,防冻胀,宜在平罗普遍应用。配套建筑物工程向轻型化、定型化、装配化方面迈进。在第二期项目建设中,大兴墩、二闸光华和灵沙3个项目区推广应用暗管排水工程,面积397.33公顷。因地质条件差和设计施工方面存在问题,效果不佳。干沟塌坡治理采用无纺布卵石堆体是一种很好的治理措施,但投资大,不易推广。二期工程中采用有纺布(塑编布)小堆石体的方案,在五二支沟、姚西支沟上实施2.3千米,投资(比无纺布卵石堆体的施工方法)减少,起到沟道防塌效果,适于大面积推广。工程完成支、斗渠衬砌34条,长43.15千米,配套建筑物1478座,总投1538.51万元。其中国拨区配807.5万元,县配206万元,乡村及农民自筹525.01万元。二期工程经验收获全区先进集体第三名。
  三、三期工程(1995年7月~1998年7月)平罗县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9个项目区涉及6个乡镇,总面积5530公顷。建设畦田2800公顷,对支渠进行衬砌、防渗,减少水的渗漏。衬砌支渠20条,长35.6千米。1996年8月29日,自治区副主席周生贤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察看第三排水沟现状,在平罗县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由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实施,工程实际投资1020.8万元。其中在平罗段完成清淤长度34.4千米,土方84万立方米,流沙段治理5.34千米,投资94.04万元,建筑物74座。第三排水沟整治后,1998~1999年,对三二支沟进行全面整治。在平罗段30千米,土方58万立方米,对镇朔湖导洪沟入口处的沟坡进行砌护200米。新建(5×20米)交通桥2座,对包(头)兰(州)铁路桥及平(罗)大(武口)公路(今301省道公路桥)桥基进行整修加固。在土地治理项目中重点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物1470座,占总数2262座的65%。建成渠口新桥项目区、惠北通惠项目区两处以明暗结合排水模式暗管排水区233.33公顷,取得一定的排水效益。三期工程完成土地整治面积5000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3433.33公顷,开发面积1566.67公顷。衬砌支渠20条,长35.6千米,配套建筑物2262座。总投资3496.75万元。国拨区配1241.8万元,县配333.2万元,乡镇、村农民自筹1921.7万元(包括以劳代资)。平罗县在第三期工程总体验收中获全区先进集体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四、四期工程(1998年7月~2001年7月)2001年5月下达开发任务,10个项目区和西永惠暗管排水区,总面积5568.67公顷。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2个国营农场,28个行政村。在土地治理项目中,开挖扩整各级沟道,开挖支、斗沟91条,长170.85千米;机械清淤支沟15条,长40千米;开挖农沟613条,长391.4千米;整修农路1226条,长782.8千米;开挖扩整支、斗渠167条,长167.44千米;砌护支、斗渠46条,长52.55千米;配套建筑物2385座;总动用土方231.67万立方米。四期项目中也列入水利大环境治理项目。2000年9月,五排清淤动工,整体工程于2002年4月全面完成。包括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黑龙沟、周城支沟清淤139.4万立方米。四期工程投资3619.2万元(不包括五排项目),国拨区配1663万元,县配185万元,乡镇、村农民自筹1171.3万元(包括以物折资)。四期工程经过整体验收,平罗县获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1998年,四期工程中惠农渠下段(平罗五香节制闸至惠农县)列为1999~2002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
  五、五期工程(2001年7月~2004年7月)开发第一年度列入头闸镇、高庄乡同进、宝丰镇罗家湾和农牧场4片。第二年度列入下庙乡跃进兰丰项目区、前进乡关渠项目区、二闸乡威镇项目区和良繁场4片。五期项目第三年度在通伏乡永兴、马场村建成万亩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示范区。五期工程各类配套建筑物1680座。总投资6686.6万元,国拨区配3288.6万元,县财政428万元,农民筹资1320万元,银行贷款1650万元。五期工程经整体验收后,平罗县获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集体第二名,获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大会战二等奖,奖励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
  六、六期工程(2004年7月~2006年7月)开发设置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大类项目。其中,全县土地治理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个,改造面积9593.33公顷。涉及头闸镇、高庄乡、城关镇、通伏乡、姚伏镇、黄渠桥镇、陶乐镇、红崖子乡、陶乐治沙林场等8个乡镇和1个农场,24个行政村。在土地治理项目中,分为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推广4个项目。其中水利措施分为骨干工程和项目区建设。第五排水沟机械清淤整治,长49.4千米,支沟清淤7条,长107千米,流沙治理1千米,建跨五排桥梁4座。完成金色河开挖10.12千米,建涵1座、桥3座。三排扩整8.6千米,翰苑湖开挖12公顷。项目区扩整支、斗沟148条,长213.7千米,开挖扩整农沟1267条,长729.7千米,扩整支、斗渠185条,长280.4千米,扩整农渠1665条,长926.4千米,整修农路2534条,长1459.4千米。砌护渠道112条,长173.5千米;沟道机械清淤35条,长105.8千米;配套建筑物5671座。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9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15万元(有偿393万元,无偿4122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1298万元(有偿129万元,无偿116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13万元,自筹资金3479.8万元,银行贷款1268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752.8万元。其中水利完成投资6836.8万元,新建各类建筑物5000多座,装配式建筑物占93%,使装配式建筑物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砌护渠道170千米,全部采用U形断面,较大的支、斗渠均采用大1/2U形砌护技术,使U形渠道砌护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七、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城关镇步口桥、陶乐镇施家台子、西大滩生态治理3个项目区,总改造治理面积1333.33公顷。扩整支、斗沟25条33.03千米,开挖扩整农沟225条97.4千米,扩整支、斗渠39条38.2千米,扩整农渠282条114.7千米,整修农路450条194.8千米。砌护渠道70条49.6千米;配套建筑物646座;沟道机械清淤16条39.7千米;预制厂购置叉车1辆、制板机4套,节水型育苗床安装1.20公顷,配套喷灌、滴灌设备1.774公顷。良种基地66.67公顷,购置加工设备(重力式精选机)1套,安装变压器1台、配电设备1套,架设高低压线路1.4千米,道路硬化4.88公顷。营造防护林86.67公顷,栽植各类树木15.57万株。开展农技人员培训300人次、农民培训500人次。
  西大滩生态治理项目开挖航道13千米,开挖湖面333.33公顷;砌护渠道6.5千米,新建配套建筑物28座、扬水站1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0.8千米、低压输电线路0.5千米,安装160千伏安变压器1台。实施红星渠、湖面、环湖路和湖中岛绿化工程,种植芦苇13.33公顷,种植荷花3.33公顷,栽植巨芒草3万株,栽植各类乔木5万株、灌木60万株;铺设石子路面4千米,安装指针式喷灌机2套,水产养殖投放鱼苗10万斤。
  2009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21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45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39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万元,自筹资金374万元。
  八、2009年度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建连栋温室0.2公顷和主体骨架0.2公顷,育苗设备1套,架设高压线路1千米、低压线路2千米,安装变压器1台等供电设备,安装微喷灌等供水设备0.2公顷、供暖设备0.2公顷,道路硬化1千米。总投资4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5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1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353万元。
  九、201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1个,即高庄乡幸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总改造治理面积886.67公顷,开挖扩整支、斗沟4条3.4千米,开挖扩整农沟97条48.5千米,支渠砌护6条12.4千米,斗渠砌护4条2.6千米,农渠砌护45条29千米,配套建筑物130座。
  十、翰泉海工程2010年,实施南域333.33公顷湖、中域66.67公顷环湖绿化和湖中岛绿化工程,堆筑整修台田100公顷,换填沙土20万立方米,整治灌木林带并铺设喷灌管道7千米,整治乔木林带10千米,整修西三斗渠两侧树池3千米,建设道路桥2座、景观桥1座,湖中补水1000万立方米,新建加压泵站1座,安装指针式喷灌机2台及33.33公顷喷灌设施,栽植各类乔木5万株,栽植灌木120万株,种草200公顷,建设鸡、鸭、鹅、羊等名特优畜禽养殖圈舍600平方米,养殖鸡、鸭、鹅3000只,养羊350只、骆驼12峰。水产养殖投放鱼苗30万斤。完成投资3000万元。
  十一、滨河大道田间农(毛)渠砌护工程2010年,实施滨河大道田间农(毛)渠砌护工程160千米,总投资720万元。砌护滨河大道西侧田间农渠370条,长160千米,总投资1106.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10万元,自筹资金296.7万元。工程于2011年1月通过自治区财政厅验收组检查验收。
  十二、农业重点开发项目(2011~2013年)201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即高庄乡幸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西大滩生态治理两个项目区,总改造治理面积1220公顷,总投资304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54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593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48万元,自筹资金446万元。黄渠桥镇惠北、西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西大滩生态治理2个项目区,总改造治理面积1446.7公顷,总投资2768.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55万元,自筹资金213.7万元。2012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即高庄乡广华、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治理面积1266.7公顷。崇岗镇长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治理面积886.7公顷,总投资378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531万元,自筹资金253万元。2013年6月通过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检查验收。高庄乡广华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2012年度全区农发项目年度验收评比中荣获农业综合开发优秀项目。实施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即高仁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面积1466.7公顷,总投资2806万元;灵沙乡何家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开发面积186.7公顷,总投资525万元;灵沙乡富贵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开发面积313.3公顷,总投资493万元。2013年,实施项目建设任务90%。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特点及综合效益一、项目建设特点项目的实施在平罗县建成标准化较高的基本农田,如姚伏镇的沙渠、小店子村,五香乡的新丰、通城,渠口乡的岳家村、红旗村过去都是典型的低产田,经建设,成为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改造1亩中低产田,平均增加粮食150公斤,开垦宜农荒地,平均增加粮食250公斤。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有特定的行为目标,坚持政府行为,兼顾市场导向,考虑短期内增加农产品产量,为农业发展后劲打下基础。二是具有资金积累投入机制,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机制。三是严格按项目管理,按项目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使各种生产要求得到有效的组合,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重点抓住水利、良种两项关键措施,实行配套服务,有一套评估、论证、申报、审批到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建后按程序管理的规程。四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土地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设,针对制约和妨碍因素采用不同模式,解决关键性问题。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五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多种经营,以龙头项目带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六期土地治理项目共投入资金25598.23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拨款13190.90万元,县财政2113.2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8644.13万元,银行贷款1650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5473.33公顷,开荒7273.33公顷。在综合治理项目区内,配套建立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建设集中连片的高产、稳产农田23666.67公顷。
  二、项目综合效益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县域引黄灌区,成为具有国家级高效、优质、现代化农业的商品粮食基地县。据统计,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开垦荒地每亩形成生产能力200~300公斤,全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11310吨。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600元增加到3975元,群众称之为“富民工程”。
  1989~2013年,平罗县被自治区列为宁夏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县,22年中,低产田改造38400.13公顷,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7个,总投资3.94亿元;日元贷款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治理项目林草面积7800公顷,总投资5510万元。
  第三节 利用日元贷款开发西大滩西大滩位于平罗县城西8千米处,东到第三排水沟,西至第二农场渠,南从前进农场开始,北至平罗车站地区。南北呈狭长地带分布,地形为碟形洼地。土壤系白僵土,土层厚度分地段不等,一般在0.8~1.2米,最厚处达4.5米。土壤构造质地坚硬,透水性极差,地面除个别白茨沙丘外,概不长杂草,所以称西大滩为不毛之地。2002年,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引进日元贷款项目,以营造防风固沙林、生态经济林,种植中药材为主。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实施,项目逐渐增多,面积逐步扩大,效益明显。2002~2005年,平罗县实施的日元贷款生态项目,批复实施7903公顷,计划贷款2932.31万元。其中围栏封育补植5115.6公顷,贷款527.5万元,营造防风固沙林724.3公顷,贷款896.89万元。人工种草695公顷,贷款329.4万元。苗圃建设90公平顷,贷款139万元。生产道路建设32.6千米。砌护支渠2.5千米,砌护斗渠18.5千米,砌护农渠35.7千米。建电灌站2座,打机井21眼,配套建筑物4749座,建管理泵房250平方米、输电线路6.1千米。至2005年度末,贷款1639.6万元,累计实施开发7789.5公顷。
  第三章 灌溉渠第一节 唐徕渠唐徕渠,为汉代光禄渠,因唐代复浚名唐徕渠。自八一桥进入平罗县境,经姚伏、城关两镇后绕经县城,过人民闸在高庄乡惠威村穿古长城,于高庄乡幸福村境内入第三排水沟,干渠长154.6千米。八一桥至县城北,在长达48千米的渠段共裁弯31处。唐徕渠最大引水流量为16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达13.7亿立方米(夏秋灌为11.8亿立方米,冬灌为1.9亿立方米),灌溉着平罗等6个县市的30个农村乡镇225个村及10个国营农场、96个机关厂矿农场的农田。实灌面积8万公顷。
  一、灌溉区域唐徕渠入平罗县的八一桥测水点最大流量为21.7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8.4立方米/秒(2005年统计)。2000年后,年平均引水量为1.57亿立方米。2005年,灌溉面积为7693.33公顷。有大小支渠口146个,自南向北灌溉着姚伏、城关、高庄3个乡镇33个村及县属园艺场、县农牧场和国营前进农场二站的农田。支渠中八一渠最长,为15千米,自唐徕渠八一桥下左开口,向北穿过姚伏镇高荣村进入国营前进农场,灌溉该场二站农田866.67公顷。次之为红星渠,自唐徕渠的姚伏镇张家墩村左开口引水,全长14.8千米,灌溉县农牧场、园艺场、张家墩村农田980公顷。
  二、建筑物1949年,唐徕渠平罗段全长48千米,有桥梁12座,石木结构和木结构各6座。
  新中国成立后,在扩建、裁弯顺直渠身的同时,改建和新建各类桥、闸、涵洞、支、斗渠口。20世纪60年代,除在梢段修建具有提水、退水两用的梢闸外,在沿渠的姚伏、城关、高庄各乡境内修建8座退水设施(包括退水闸和退水沟),有4座还在运行,分别退水于第五排水沟和第三排水沟。境内干渠有桥28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姚伏镇的姚伏桥,县城周围的环城、南门、东门、北门桥为重要交通桥梁。干渠上的146座大小支、斗渠口均为混凝土结构,铸铁闸门,手摇螺杆启闭式。2005~2013年,砌护玉龚路桥至民族路桥段干渠3.7千米,新建东苑街、翰林路、萧公路、民族路等桥、金水湖畔穿唐徕渠涵洞1座。
  第二节 第二农场渠与西干渠一、第二农场渠第二农场渠,也叫农场渠,群众俗称“二唐渠”。始建于1953~1955年。第二农场渠自崇岗镇暖泉村流入县境,在姚(伏)汝(箕沟)公路(今207省道)交会的交通桥下出境,流经平罗县崇岗乡长胜村。全长13.7千米。县境年引水量为1.62亿立方米,除交给下游石嘴山市0.77亿立方米外,平罗县境实际用水量为0.85亿立方米。灌溉崇岗镇的兰丰、跃进、镇朔、长青、向阳、崇岗、崇富、崇胜8个村的农田以及隆德吊庄(原县农牧场),国营前进农场一、三站和明水湖农场等农场渠以东的土地。第二农场渠灌溉县属乡村耕地面积1122.07公顷。
  县境第二农场渠有建筑物21座,其中桥梁11座,在这11座桥梁中,205省道、207省道公路桥均为公路线上的主要桥梁。涵洞、渡槽大部分为渡洪建筑物。建有山洪导引沟和穿第二农场渠过洪建筑物,衬砌渠道3.7千米。县境有17座支、斗口(县属乡村)均为混凝土结构和手摇启闭机铸铁闸门,县境段的渠务由唐徕渠管理处崇岗水管所管理。
  二、西干渠西干渠建于1960年,渠首位于青铜峡,在河西总干渠上开口引水。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为干渠末梢,流经平罗县境内3.5千米。年平均引水量500万立方米。最大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一般只有1.5立方米/秒,浇灌崇岗镇暖泉村的农田333.33公顷,县境内有尾水闸1座、退水沟1条,长1.5千米。干渠余水退入第二农场渠。有公路桥1座(穿国道110)、生产桥2座和1座涵洞,皆为混凝土结构。
  第三节 惠农渠惠农渠经贺兰县清水堡进入平罗县境,至黄渠桥镇出境,在石嘴山尾闸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39千米。惠农渠自清雍正七年(1729)建成,至今已有284年的灌溉历史。经过数次裁弯扩整,逐年整修维护,成为银川平原农田灌溉的主要干渠之一。灌溉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五县市30个乡镇180多个村、9个农林牧场的农田,实灌溉面积73733.33公顷。
  一、灌溉区域惠农渠在平罗县境内全长46.1千米。支、干渠中,昌润渠长40.4千米,滂渠长15.5千米,官泗渠长10.5千米。进入平罗县的三官渠测水点最大引进流量6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45立方米/秒,交惠农区20立方米/秒。自1972年后,平均年供给平罗县水量为4.56亿立方米。惠农渠系在平罗县控制面积为52000公顷。惠农渠自三官渠入境至跨第五排沟涵洞,经通伏、姚伏、渠口、城关、头闸、高庄过黄渠桥镇通润村流入惠农区的庙台乡,有支、斗渠口97处(不含昌滂和官泗两条支干渠),灌溉通伏、姚伏、渠口、城关、头闸、高庄、黄渠桥7个乡镇46个村的农田,灌溉面积9353.33公顷。
  二、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修建的阮桥闸是调节干渠中下游水量、惠农渠与昌滂渠分水的枢纽工程。1965年,改建永治闸,为惠农渠与官泗渠的分水枢纽。1992年,新建五排涵洞处的惠农渠退水闸。1994年,新建四排涵洞处惠农渠退水闸。1996年,建成金堂桥节制闸。2000年,对阮桥节制闸再次扩建。干渠上的支、斗渠口,全部建成混凝土方涵形式,配手摇螺杆启闭铸铁闸门。穿干渠的排水沟涵洞共有5座,均为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县境内干渠有大小桥梁15座,其中14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渠桥为石拱桥,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通平桥为301省道公路桥。金堂桥、马家桥、沿河闸桥、永治闸桥分别为平罗县通往通伏、五香、六中、惠北等乡的公路桥,载重量都在10吨以上。
  三、支干渠(一)昌润渠昌润渠清雍正四年(1726)始建,原为从黄河直接开口引水的一条干渠,今为惠农渠上最大的一条支干渠。自阮桥节制闸起,流经18.2千米到蔡家桥闸分渠引水,东为滂渠,西曰昌渠。灌溉着平罗县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农田6666.67公顷。渠梢在黑龙沟涵洞下入农场渠口,梢闸以下为支渠,属石嘴山惠农区乡村管理。
  1.灌溉区域。阮桥昌滂渠进口闸最大可引流量2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16立方米/秒。昌润渠自阮桥闸到梢闸止,在平罗县境内长40.4千米,有大小支、斗渠101条,浇灌渠口、头闸、黄渠桥、灵沙、宝丰5个乡镇36个村的农田,灌溉面积5426.67公顷。
  2.建筑物。县境内昌润渠上,桥、闸、涵洞等各类建筑物共31座。其中桥梁20座,涵洞6座,进口闸2座,退水闸2座,拉沙闸1座,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混凝土结构,大小支、斗渠101条,除28处明口外,其余为混凝土结构的方涵形式。
  (二)滂渠清雍正四年(1726)始建。乾隆三十年(1765),于昌润渠建分水闸开口引水,分东西两岔,西为昌润渠,东为滂渠。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967年两次将昌、滂两渠合并移口。从此,滂渠灌区人民结束自清雍正以来近260年的灌水艰苦历史。滂渠在蔡家桥分水闸引水,最大引进流量为10立方米/秒,渠线东北方向与黄河约略平行,横穿头闸、灵沙两乡后出境流入石嘴山市惠农区,在礼和乡银河村东北泄入黄河。该渠自蔡家桥分水闸到梢闸止,全长27.1千米。桥、闸、涵等建筑物22座,支、斗渠口84处,灌溉平罗、惠农区农田数万亩,分别由惠农渠管理处的六所(平罗段)、八所(惠农段)管理。
  滂渠在平罗县境内长15.5千米,有桥、闸建筑物10座,其中,节制闸和退水闸各1座,桥梁8座。大小支、斗渠43座,灌溉头闸镇6个村、灵沙乡8个村农田,灌溉面积2280公顷。
  (三)官泗渠新中国成立前,该渠开口处于今永治闸,渠梢至尾闸乡入河,渠道30余千米,大小支、斗渠有132条。由于原永治闸设施陈旧,且渠线弯曲,渠道淤积严重,每年清淤土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仍进水不畅,灌溉十分困难,灌溉面积1000公顷。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扩整、岁修,渠道灌溉运行有所改善。
  官泗渠自惠农渠的永治闸引水5立方米/秒,其梢泄入第五排水沟,全长23千米。各类建筑物87座,其中桥梁(均为单孔桥)11座,进口闸、退水闸和尾水闸各1座,涵洞7座,渡槽1座,斗口65座。灌溉平罗县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耕地1866.67公顷,该渠有各类配套建筑物42座,其中进水闸和退水闸各1座,涵洞2座,渡槽1座,桥梁5座,斗口32座。官泗渠跨第五排水沟上的渡槽是平罗县境跨度最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槽,2003年再次改扩建。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渡槽总跨长40米,断面为矩形,断面尺寸40米×4米×2米。平罗县境官泗渠灌溉黄渠桥镇万家营、四渠、渠中、惠北村的农田,灌溉面积780公顷。
  第四章 排水沟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排水状况新中国成立前,唐、惠灌区只注重渠道工程扩整与岁修,而对排水工程涉及很少,重灌轻排由来已久。在老户地区由南向北布设2条排水沟道,县域内的西河子沟、西大沟承担本地区的排水任务,但这两条干沟流经地段是一些湖泊的积水。新户地区只有灌溉而无排水。有灌无排,致使灌区地下水位增高,地面返盐逐年加剧。
  经查,县境旧有2条排水沟。
  西河子沟由永宁县河西寨开始,经由现在的银川、贺兰、平罗,在石嘴山入黄河。该沟断面宽窄不一,10~40米,其开凿年代不详。相传系黄河故道,后因主流东去,故道逐步变成排水沟,流域面积主要是宁朔、宁夏两县群湖(综称七十二连湖)。在平罗县主要是排除唐、惠二渠之间的积水,是一条自然排水沟。据《朔方道志》记载,清雍正年间(1729~1736)惠农、昌润二渠建成后,对西河子沟进行全面清淤。到清朝中期,每年干渠春修结束后,接着挑挖半个月西河子沟,利于排水。据《宁夏府志》和《平罗记略》记载,西河子沟有桥梁16座,在平罗县境有4座:纳秀桥(姚伏田州塔前面)、西河桥(在县城东五里处)、绿杨桥(县城东北十里处)、柳陌桥(又名柳穆桥,在惠威村以东)。
  历史记述和现存遗迹可以认定,西河子沟原为黄河故道。清朝末年,朔、夏二县另开排水沟东入黄河,平罗一带的西河子沟从此不再起排水作用而逐渐被废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柳穆桥沉没多年的石料被挖出很多。西河子沟旧道大部被纳入农田中,未被纳入农田的遗迹还断续存在。由于该沟形成年代较久而沟身长,平罗一带因河名命名的村堡就有许多,如沿河堡、沿河闸、西河桥、河岗子(今高庄乡东风村)、柳陌河子(今高庄乡惠威村)、堤埂(今黄渠桥镇黄渠桥村)、里西河(今黄渠桥镇的黄渠桥、前光、侯家梁),在石嘴山还有外西河、河上、西河子桥等。
  西大沟是民国35年(1946)开挖的,沟头自银川西的各湖,经贺兰县的虞祥营,进入平罗县境镇朔湖,即现在的镇朔村一、二队,沿镇朔湖的东侧向东北方向经西大滩青草圈,在红疙瘩西北方向进入明水湖的西侧,越过古长城至石嘴山市郊区入黄河。1946年前后,平罗、惠农二县的交界线为古长城,该沟自镇朔湖至古长城为平罗县段,经流长约40千米。该沟是逐年将一些湖泊和低洼地疏通连接起来,所以形成断面窄小,沟底宽平均为1米,开口宽约4米,深度平均0.8~1.2米,比例降约1/6000,过水流量0.6立方米/秒~1.2立方米/秒。夏秋有点水,冬春多为干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天进行一次清淤。所谓清淤,实际上没有测量和土方计算,只是几十名民工沿沟线挖通几个路口子,对于淤积严重段落进行挑挖,修复被山洪冲坏的沟〓。1953年,开挖第三排水沟后,这一带排水由三排水沟承担。
  第二节 第三排水沟1952年冬,设计兴建,沟线起自银川新城(今西夏区)东北的西湖北端,东北行穿第二农场渠,平行包(头)兰(州)铁路,经贺兰县常信堡西,入平罗县西大滩,到平罗县威镇堡穿古长城,沿燕窝池东边缘到石嘴山惠农区入黄河。全长88.8千米,控制排水面积104306.67公顷,承担银川郊区、贺兰、平罗、惠农县及国营农场38000公顷农田的排水任务,年均排水量1.72亿立方米。该沟在平罗县境内穿前进农场,过姚伏镇张家墩村和城关镇西侧、县园艺场、明水湖东侧,经高庄乡幸福村,穿古长城,在高庄乡同进村出县境入石嘴山惠农区。县境长34.4千米,控制排水面积14600公顷。排水能力30.8立方米/秒。
  第三排水沟比降1/5000,底宽10~17米,水深1.7米,流量19立方米/秒~30.8立方米/秒。高程1096.78~1093.35米。
  一、建筑物2003年,县境内第三排水沟沟边建引三济唐补水站1座,利用第三排水沟水源向唐徕渠梢段补水1.5立方米/秒,以解决高庄乡威镇、惠威和幸福3个村近1000公顷农田灌溉问题。截至2013年,县境有89座建筑物,主要建筑20座,其中桥梁10座,节制闸1座,渡槽6座,扬水站3座。
  二、支沟三二支沟于1955年兴建,1956年竣工。排水量10.2立方米/秒。三二支沟地处平罗县西南部,在平罗县城贺兰山路立交桥南侧1千米处斜穿包(头)兰(州)铁路,沟头起自贺兰县常信乡,在平罗县城贺兰山路南侧汇入第三排水沟。全长39.2千米,县境长30.1千米,各类建筑物18座,其中桥11座,渡槽4座。控制排水面积29000公顷。其中山洪排泄面积18666.67公顷。主要用于排泄第二农场渠中段的灌溉退水,兼泄山洪。受益区域主要为县境崇岗镇,排水面积1000公顷(不包括国营前进农场)。接纳县境贺兰山段4条主要山洪沟的山洪排泄。镇朔湖滞洪区通过泄洪沟和镇朔湖电排站以及I号、Ⅱ号泄洪闸将洪水排入三二支沟。在正常年景下,三二支沟胜任上游来水的排泄,但遇到暴雨和山洪时就会出现排不胜排,常使上游的国营暖泉农场、前进农场受到山洪侵害。
  2005年8月,对三二支沟车站段综合整治,将车站段由明沟排水变为暗沟排水。暗沟为盖板涵砌护,跨度6米,涵上覆土,修建绿化带,以彻底改变三二支沟脏、乱、差面貌。沟道整治1.58千米,新建配套建筑物23座,新建交通桥1座。于2006年4月30日竣工,工程投资1550元。在三二支沟车站段上游修建翰泉海引水沟(冠名为金色河),将三二支沟排水进行分流,其中,车站段沟道流量为5立方米/秒~10立方米/秒,其余流量入翰泉海。
  第三节 第四排水沟第四排水沟起自银川老城北之教场湖。由贺兰县清水堡进入平罗县境。入口在姚伏镇小店子村。在小店子村北渠口南100余米处,穿过惠农渠进入通伏乡东行入黄河。全长43.73千米,控制排水面积22933.33公顷。工程由自治区水利设计院设计,自治区水利工程处于1956年4月兴工,1958年5月竣工。该沟在平罗县境内长13.5千米,主要排除姚伏镇小店子村和通伏乡全境的灌溉余水,排水面积2193.33公顷。1970年8月,银北出现暴雨,平罗地区日降113.2毫米的大雨。五排下段受黄河顶托,排水沟排不胜排。平罗县、石嘴山市惠农区成灾面积甚大。经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会同贺兰、平罗、惠农3县区协商,决定新开五并四(截五入四)工程,在五排穿该沟处截流,将五排上段15千米汇入四排。1972年4月,截五入四工程完成。扩建四排穿惠农渠的涵洞。
  第四排水沟在平罗县境内有各类建筑物12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生产(交通桥)7座,涵洞1座,渡槽4座。
  第四节 第五排水沟第五排水沟1957年冬开工,1958年春建成。设计沟道总长为74.53千米,控制面积41000公顷。干沟沟首起于贺兰县立岗堡的张亮湖,至平罗县城南约4千米处转向东北,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入黄河。该沟横穿贺兰、平罗、惠农3县区,南北地形比降为1/5000~1/6000,是银北地区受益最好的一条主干沟。县境沟线48.37千米,流经平罗县的姚伏、通伏、城关、渠口、头闸、黄渠桥6个乡镇49个行政村,受益面积为18000公顷。自1959年开始至1974年,开挖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支沟及五一分沟,总长78.8千米,排水面积15733.33公顷,累计排水毛面积34000公顷。第五排水沟比降1/5500,底宽3~12米,水深0.7~2.43米,流量1.02立方米/秒~32.6立方米/秒。
  一、建筑物第五排水沟在县境内有桥槽61座。其中桥36座,渡槽24座。第五排水沟穿惠农渠涵洞在桩号(21+777)处1座,为盖板式方涵,官泗渠跨第五排水沟渡槽在桩号(42+347)处1座,为矩形渡槽,涵洞1座。
  二、支沟(一)五一支沟1959年秋末至1960年春兴建,该沟原起于通伏乡金堂桥东侧,在交济村入五排干沟,全长17.55千米。年排水量468万立方米。控制毛面积8066.67公顷。1965年秋末至1966年春,将五一支沟进行全面扩整。1974年农田基本建设初期,顺农场路(今沿黄公路)西侧开1条大沟,向北直通惠农渠一退水,长达8千米,取代五一支沟。
  1979年,恢复扩整后的五一支沟总长缩为11.6千米。
  五一支沟比降1/3000~1/4000,底宽1.5~3米,水深0.9~1.4米,流量0.65立方米/秒~3.14立方米/秒。全长为11.6千米,下游有2条沟线并行入第五排水沟,其中一条为叉子沟,长5.4千米,控制排水面积为2000余公顷。五一支沟配套建筑物96座,其中,生产桥、渡槽27座,其中桥20座,渡槽7座。
  (二)五二支沟始于1964年县城正东的惠农渠新桥处,在黄渠桥惠北村汇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6.6千米。控制排水面积为4333.33公顷,排水能力2.86立方米/秒,年排水量为495万立方米。比降1/3000~1/4000,底宽1~2米,水深0.9~1.4米,流量0.9立方米/秒~2.28立方米/秒。五二支沟各类配套建筑物51座,其中主要建筑物28座,即渡槽11座,桥梁14座,涵洞1座,输水管2座。
  (三)五三支沟该沟原为第六排水沟,开挖于1959年。因沟尾直入黄河而受河水顶托,河床摆动,排水不畅。1965年,将沟尾改入第五排水沟,改名为五三支沟。该沟走向基本在昌润渠与滂渠之间,在平罗县境内经头闸、灵沙、宝丰3乡镇,在宝丰镇的马家桥穿昌润渠与农场渠平行,向北经惠农区庙台乡在乐土岭子以下入五排。全长28.4千米,年排水量2540万立方米,控制排水面积约13333.33公顷。平罗县境内长18.9千米,控制排水面积5400公顷,耕地面积3800公顷。平(罗)惠(农)交界处设计排水流量为3.42立方米/秒。该沟位于昌润渠以东、滂渠以西,因自然地理状况、沟道两侧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1093~1097米,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坡度为1/4000~1/6000,自西向东坡度为1/6000~1/8000,属低洼盐碱地带。五三支沟设计比降1/4000~5000,底宽2~3米,水深0.8~1.5米,流量0.54立方米/秒~3.42立方米/秒。
  五三支沟县境内有各类配套建筑物49座,其中主要建筑物23座,即桥15座,渡槽7座,涵洞1座。
  五三支沟是头闸镇昌渠以东、灵沙乡、宝丰镇农田排水的骨干沟道。在历年农田水利建设中,该沟系有排水支沟15条,总长35千米,斗沟50条,长40千米。
  (四)五四支沟1971年始建五四支沟,自城关镇的三闸村二队,到通润电排站东侧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8.9千米。控制排水毛面积4666.67公顷,年排水量596万立方米。设计排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加大校核流量7.5立方米/秒。在控制面积内,有3733.33公顷可以排除地面水和控制地下水位;有1333.33公顷的面积在沟道排水能力逐年改造增加的前提下得到改善。五四支沟采用窄深断面和复式断面相结合的方案。整个沟道按不同区段和排水面积划分4个断面。按规划建各类桥、渡、涵35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渡槽都采用U形断面,桥梁有工字梁微弯板和平板桥,渠路合并工程的槽、桥下部结构采取连接整体。该沟现有各类配套建筑物127座,其中主要建筑物36座,即桥16座,渡槽15座,涵洞4座,双孔节制闸1座。五四支沟比降1/3000~1/8000,底宽1~2.5米,水深0.9~1.4米,流量0.8立方米/秒~3.5立方米/秒。
  (五)五五支沟起于灵沙乡光明村,在黄渠桥镇的渠中村入第五排水沟。该沟上段控制着昌润渠之东,五三支沟以西的大片面积。下段担负着黄渠桥镇渠中村和宝丰镇吴家湾村的排水任务。涉及排水任务3个乡镇8个行政村。控制排水面积3333.33公顷,排水区内耕地面积2333.33公顷。五五支沟于1973年7月竣工。全长12.8千米,年排水量437万立方米。五五支沟地处第五排水沟以东、滂渠以西,因自然地理状况,沟道两侧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坡度为1/4000~1/6000;自西向东坡度为1/6000~1/8000,属典型的低洼盐碱地带。有各类配套建筑物60座,主要建筑物24座,其中:桥14座,涵洞5座,渡槽5座。比降1/3000~1/4000,底宽1.5~3.0米,水深1.0~1.4米,流量0.9立方米/秒~3.0立方米/秒。
  第五章 河东陶乐灌区第一节 灌溉渠扬水站一、自流灌溉河东陶乐地区于乾隆五十年(1785)始有自流灌溉。
  利民渠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为五堆子渠。光绪十一年(1885),更名曹家渠,长4千米,最初灌地26.67公顷。民国31年(1942)渠定名利民渠。渠线总长20.4千米,灌溉面积266.67公顷。新中国成立后,该渠经逐年整修、延长,流经高仁乡、陶乐镇和红崖子乡,至王家沟入都思兔河,全长45千米,最大流量2.3立方米/秒,年引水量0.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333.33余公顷。
  惠民渠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于黄河沙拐子,名曰谭家渠。民国7年(1918),定名惠民渠,全长10千米。灌溉面积约666.67公顷。新中国成立后,1950~1975年,对惠民渠进行整修改造与延长。由头道墩溜山子开口引黄河水,流经高仁镇、六顷地、马太沟到五堆子境止,全长33千米,成为原陶乐县境引黄河水自流灌溉的一条主要干渠。最大引水流量3.4立方米/秒,年引水量0.3亿立方米,设支渠47条,灌溉农田2000余公顷。
  惠民渠和利民渠因无固定引水设施,渠口随黄河的变迁而更改,给灌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1975年,废弃两渠,全部改为扬水灌溉。
  二、扬水站新中国成立后,陶乐灌区自流灌溉的惠民、利民渠灌溉,因保证率低而逐渐变废,由锅驼机、煤气机、柴油机逐步改为电力扬水站,并增建二级扬水站,以扬水站而建排水系统,形成单元小灌区。第一阶段:水车灌溉(1954~1959年);第二阶段:锅驼机、煤气机灌溉(1957~1963年);第三阶段:柴油机灌溉(1959~1970年);第四阶段:电力扬水(灌溉)站(1970~2013年),灌区有扬水站16座,其中:一级8座,二级8座,总装机48台,装机容量2967千瓦。流量在0.2立方米/秒~3.3立方米/秒,扬程在2~9米,年灌溉引水量8103.1万立方米,实灌面积7746.67公顷。
  第二节 排水设施20世纪60年代前,陶乐灌区无排水设施。1960年开始,逐步建成各类排水设施。主要有排水干沟、电排站、机井。
  一、排水干沟陶乐灌区地形具有特殊性,黄河是河东灌区地下水出流的自然通道。建有排水干沟7条,长53.73千米,控制排水面积5866.67公顷。支、干沟18条,长43.2千米,支沟51条,长81.72千米,农沟232条,长183千米。
  二、电排站1974年兴建。主要用于局部地区的明水排除。由于灌区内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明水不能自排,且排水面积较大,建电排站以除明水。站址大多选在自然坡降1/6000~1/8000、低洼积水不易排除、土壤盐碱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自1974年后,改土治水布设机井、电排站,到1979年,建成电排站5座、短沟小站5座,总装机11台,装机容量156千瓦,排水面积1200公顷。1985年,有大小电排站10座,配备水泵11台,装机容量143千瓦,排水面积1200公顷,其中短沟小站5座,配备水泵5台,装机容量65千瓦,排水面积466.67公顷。1988年,自治区对各市县电排站电费取消补贴后,电排站的运行管理因无资金来源,逐渐被弃用。到2000年,绝大部分电排站停止运行,至2007年,电排站因管理维护不善,机泵、电器等设备老化失修或丢失比较严重,已不能使用。
  三、机井1975年,始兴建机井,用人力锅锥钻在陶乐地区陶乐镇马太沟村试钻。于1976年1月打井3眼,井深35~60米。1979年,原陶乐县水利电力局打井队改装电力水冲钻机4台,在高仁乡高仁村打井15眼,配备高、低压输电线路和潜水电泵。1985年,打井148眼(其中:山上草原井7眼,陶乐镇、乡村、农林、牧场人畜饮水井37眼),井深80~160米,下铸铁管和无砂混凝土管,外缠棕皮和铅丝,结口用丝口或竹板连接。
  排灌井104眼,井深25~50米,分布在高仁乡的有80眼,陶乐镇马太沟村17眼,红崖子乡7眼。井管直径为40~60厘米,每眼机井配装潜水泵1台。至2000年,有配套机井48眼,运行机井27眼,运转率占配套的63%,控制排水面积440公顷。2003年2月19日开工,于2003年5月5日竣工。新打浅井20眼、多吸管井80眼,发展井灌面积466.67公顷,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5台,铺设UPVC管输水管道7千米,架设380伏输电线路7千米,建井房20座120平方米,配套柴油机及水泵80套。投资255.33万元,其中国拨212万元,自筹43.33万元。通过自治区竣工验收。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一、第一期工程(1990年10月~1992年6月)原陶乐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晚于自治区河套灌区8个县和自治区所属5个国营农场改造中低产田、荒地开发。陶乐镇马太沟村(原马太沟乡六大沟、红崖子乡王家沟村)改造中低产田469.07公顷,开发荒地200.93公顷,以发展粮食作物为主,适当发展林业。投资173.94万元,其中国拨68.5万元,县配7万元,贷款20万元,自筹41.18万元。
  二、第二期工程(1992年9月~1995年5月)涉及红崖子,马太沟,六顷地,县园林场、良繁场、马林场、农场和县林场6片。总面积1028.34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655.07公顷,开发荒地373.27公顷,以及农、林项目。完成投资335.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9.75万元,县配套资金87.9万元(果品办项目投资),银行贷款35万元,乡场自筹43.3万元。
  三、第三期工程(1995年11月~1998年5月)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由一期、二期的水利、农业、林业项目,增加到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4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0.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3.20万元,县配资金44万元,银行贷款87.8万元,乡、场自筹155.19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实际改造中低产田935.33公顷,开发宜农荒地402.67公顷,造林240公顷,其中农田防护林173.33公顷,经果林66.67公顷,育苗16公顷。
  四、第四期工程(1995年8月~2001年6月)涉及原陶乐县马太沟、红崖子、五堆子、六顷地、东沙、高仁镇6个乡17个行政村35个生产队,五州公司、正夏公司、佰发公司、建新开发公司进行开发。该项目中的土地治理项目任务3233.33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633.33公顷,开发宜农荒地600公顷。多种经营项目9个,其中,畜牧养殖项目7个,加工项目2个。3年投资226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38万元(无偿824万元,有偿414万元),县配资金120万元,乡及群众自筹906.4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实际改造3073.33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246.67公顷,开发宜农荒地800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301.4公顷,育苗63.33公顷。
  五、第五期工程(2001年7月~2003年11月)分土地治理和多种经营两大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880公顷,农业生态工程333.33公顷。养殖项目4个,加工项目1个,技术推广项目2个。涉及红崖子乡、马太沟镇、高仁乡、月牙湖、县林场、治沙林场、陶林园艺场、柯瑞公司、菲亚特公司,以及农、林、水等3乡1镇2场22个村55个生产队,2个开发公司、4个业务部门。项目总投资2278万元,其中:国拨资金1246万元,县配资金179万元,自筹资金453万元,贷款400万元。
  第六章 机电灌排第一节 电灌站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用“水刮子”(龙骨车)提干渠水灌溉滂渠高地数万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动力机具的发展,提水灌溉规模逐年扩大。电灌站,也称扬水站,主要扬灌高田。电灌站分布于河东陶乐灌区和河西灌区的沿黄(扬水)及崇岗镇沿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地带。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锅驼机、煤气机、柴油机为动力,在县境修建一些小流量、低扬程提干渠水的扬水站。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沿山地带供电网的发展,动力效率提高,逐步以电力电灌站代替煤气、柴油机为动力的电灌站。
  1955年,第二农场渠建成,主要是开发西大滩荒地。该渠位于洪积扇边缘,给山区扬水灌溉提供水源。1956年夏,在崇岗乡(今崇岗镇区域内)做提水试点。1962年,发展二级抽水机站,连同一级站的机械设备全部更换为柴油机,淘汰煤气机。1963年,建三级扬水站。近山坡的九泉、长青两村也于1965年春建成一级扬水站,以后发展到二级。1966年,随着沿山工厂的建立,高压输电线路形成。自治区水利局将潮湖、长胜、九泉3处电灌站列入基建项目进行扩整。同时,将柴油机更换为电动机。自此,崇岗、下庙的各级扬水站全部改为电力提水,实现扬水灌溉山旱地800公顷。1985年底,全县建电灌站20座,装机34台,容量1127千瓦,实灌耕地面积1333.33公顷。自1985年后,平罗县多次争取自治区计委、水利厅专项资金,对沿河、沿山和灌区的电力扬水站、补水站建设。
  一、沿黄开发项目工程 1997年,将沿黄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列为全县一号工程。项目区涉及原通伏、五香、渠口、六中4乡8个村。工程于1997年4月3日开工建设。兴建3个泵站(1号、2号、3号泵站),总装机功率530千瓦,8台机组(26寸混流泵2台,20寸混流泵6台),配置315千伏安变压器1台、125千伏安变压器2台,设计流量4.95立方米/秒,设计扬程7.6米。改造10千伏输电线路5千米,新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5.5千米。由1号泵站向北沿黄河防洪堤新开干渠1条,长13.3千米,采用预制混凝土板砌护干渠12千米,新建干渠配套建筑物47座。新建及扩整支、斗渠614条,长390千米,新开干沟3条,长20千米,新开、扩整支、斗、农沟566条,长354千米,修筑防洪生产并用路1道,长13.6千米,各类配套建筑物676座。1998年沿黄开发项目区被列入宁夏河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补水工程平罗县具有较丰富的沟水、湖滩低洼地的集水等地表水资源,有效利用地表水增加灌溉面积,实施补水工程。
  (一)阮桥电排站位于惠农渠阮桥闸西侧,建于1978年4月。建泵站1座,总装机功率330千瓦,6台机组,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扬程6.2米。安装3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3千米。建进、出水池各1座,泵房5间150平方米,管理房6间151平方米。自1987年后,由于自治区对各市县机井排水费实行“断奶”,县政府财力有限,停止运行。
  (二)引三济唐工程位于第三排水沟九号桥上右岸设1号泵站,高庄乡威镇村五队头(闸)石(炭井)公路边设2号泵站。2003年3月20日开工,2003年5月31日竣工。投资238.3万元。建补水泵站2座,即一级泵站1座,一级输水渠道1条,长2.54千米,配套建筑物15座。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净扬程1.95米,装机总容量90千瓦。建二级泵站1座,输水渠道320米及配套建筑物6座。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净扬程2.95米,装机总容量140千瓦。渠道断面为U形预制混凝土板砌护。利用第三排水沟水源,向唐徕渠梢段补水1.5立方米/秒,解决高庄乡威镇、惠威和幸福3个村农田补水灌溉1000公顷。
  (三)四排补惠扬水泵站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小店子村惠农渠穿第四排水沟涵洞下游右岸处。第一期工程于2003年4月5日开工,2003年5月10日竣工。投资29.7万元。安装潜污泵机组6台、变压器2台,金属结构16.9吨,以及配电设备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0.6千米。
  第二期工程于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10月20日竣工。投资47万元。设计流量为3立方米/秒,扬程6.5米,装机容量330千瓦。该扬水站以第四排水沟水为源,向惠农渠补水。隶属惠农渠管理处。
  到2005年底,平罗县河西灌区建电灌站17座,装机33台,容量1293千瓦。建补水站7座,装机38台,容量1127千瓦。实灌耕地面积4000公顷。到2013年,全县有大小电灌站22座。
  第二节 电排站1964年,明水湖电排站始建。利用电力排除低洼湖泊明水。到1977年,全县建电排站29座。到1980年,河西灌区有大小电排站91座。这些电排站均由进、出水池,泵房,机泵设备组成。到2007年,平罗县河西灌区有县管较大电排站8处,配备水泵26台,装机容量905千瓦,安装变压器7台,800千伏安,管理人员8名,排水面积约4000公顷。到2013年,全县大小电排站23座。
  第三节 机井1966年,在前进公社前进大队和黄渠桥公社红光、万家营子大队采用人工操作的大锅锥打井,打大口井(口径60厘米)13眼,深30米,配备高、低压输电线路,安装长轴泵和离心泵。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打井工作未能继续下去,虽然部分机井已配套,但没有启用,也未发挥效益,后设备遭到严重破坏。
  1974年,在平罗县周城公社向前大队打井14眼,均未配套,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1977年冬至1978年春,在高庄公社幸福大队进行机井建设试点。1978~1980年,在12个公社的57个大队,打机井1280眼(其中深井15眼),配套953眼。到1985年底,平罗县打机井1407眼,配套1325眼,运转1161眼,占配套井数的87.6%,控制排灌面积近12333.33公顷。均实行个人承包管理制。
  2003年,全县抗旱打井工作开始。规划新打机井1364眼,其中40米深混凝土管浅井1345眼,100米深钢管井19眼。抗旱保灌总面积达14666.67公顷。机井采用纯井灌溉的方式运行,出水利用UPVC管道汇流后集中输入农渠灌溉。新建农业灌溉多吸管井95眼,规划面积10.4万公顷。多吸管井采用12根直径50毫米聚乙烯(PE)管并联汇集接入直径180毫米的钢管,多吸管井深度为20米。2003年1月28日~5月26日,凿井1145眼,其中:浅井1037眼,深井11眼,多吸管井96眼,辐射井1眼。铺设UPVC管道111.6千米,安装机泵1037台,铺设地埋线290.12千米。安装30~50千伏安变压器368台,安装配电箱1145个。工程总投资3980.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95.26万元,自筹资金458万元。
  第四节 暗管排水1993年秋,自治区批准实施周城乡大兴墩暗管排水区、二闸乡光华暗管排水区和灵沙乡暗管排水区398.93公顷,投资162.4万元(周城乡大兴墩暗管排水64.5万元,二闸乡光华暗管排水72.3万元,灵沙乡暗管排水25.6万元)。1993年8月,由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平罗县水利电力局协助,平罗县水利工程建筑公司承建。
  渠口乡新桥明暗结合排水区和惠北乡通惠明暗结合排水区于1997年秋实施,于1997年11月竣工。
  2000年,头闸镇西永惠项目区被列为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明暗结合模式排水项目区,上报自治区农发办批准,于2001年由自治区农发办机械施工公司实施了西永惠暗管排水,于当年竣工并通过验收。
  2002年,惠北乡五星村暗管排水区由自治区农发办机械工程施工公司承建,同年11月完工并通过验收。
  第七章 供水工程第一节 城市供水工程一、水源井及管线新中国成立前,县城居民用水以土圆井为饮用水水源。城内有4口浅水土圆井,多数井水水质中硝碱含量大,有苦咸味。
  新中国成立后,新打土圆井6眼,至1964年发展到10眼。1968年,在县医院西南角打机井一眼,深97.5米。该井是县城供水史上第一眼机井,未供水而自损。1969年5月,在县城鼓楼东、西、南、北大街铺设供水管道长1.42千米。1970年,在废井址4米远的地方打机井1眼,井深97米,10月1日正式供水,供水能力660立方米/日。1980年,在县水产站打机井1眼。1983年,在县招待所打机井1眼,井深150米,口径300毫米。至1987年底,县城区的所有水源机井隶属县供水公司管理,日供水5700立方米,实现县城自来水化。
  1971~1986年,县城供水管道铺设管径DN250-150毫米主干管道5.96千米。管径DN100-50毫米支管道长4.57千米,总计10.53千米。1994年底,县城供水人口3.7万人,供水管网总长度10.2千米,供水生产水源井3眼,日出水量7500立方米,日供水量6400立方米,供水面积3.5平方千米。
  1997年,实施平罗县城镇供水工程扩建,选定在平罗县城以东、二闸乡龚家桥一队至星火三队之间的4平方千米范围,总布井10眼,县城供水全部由新水源地供给。2005~2006年,县城西区水厂建设,实施大水沟截潜引水工程,将贺兰山泉水引入水厂,铺设DN300-500毫米输、配水管39千米;建设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工业供水工程,铺设输、配水管40.47千米。2010年,城市供水管道总长82千米。
  2011~2013年,实施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新建、续建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室外给水管道配置及消防管道安装,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单位给水管道安装工程等。全县城市供水管网总长130.47千米,其中县城(含西区)90千米,宁夏精细化工基地40.47千米。
  二、县城供水工程1997年,实施城镇供水工程扩建。工程自1997年实施建设,于1999年10月正式向县城供水。至2002年底固定资产投资1710.08万元。建水厂1座,水厂内建设办公化验综合楼一幢1811平方米、2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加压泵房、变配电室、加氯车间、维修车间700平方米,在星火村水源地凿深井5眼,铺设DN200-400毫米铸铁输水管1.9千米,铺设DN200-500毫米球墨铸铁配水管6.34千米。2011~2013年,实施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东门水厂DN200-DN250输水管线500米改造工程,安装DN63-250配水管道28.6千米;对明珠街、唐徕大街、鼓楼南街、永安路、田州路、民族大街延伸段、人民路、新民巷、团结西路、翰林大街等路段给水管道进行改造、扩建,铺设管径225-管径315PE给水管道6.5千米。
  三、县城西区水厂及供水工程西区水厂自2005年7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竣工,投资1650万元。建设二水厂办公楼、加压泵房、加氯室、变配电室等建筑物2100平方米;建清水池2座,各2000立方米;水源井7眼,安装加压泵6台,铺设DN300-500毫米输、配水管17392米,安装四遥全自动控制系统。一期供水工程完工后,供水变压器容量达315千伏安,日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经过生产运行,达到设计规模。取水、制水、输水、配水均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其现代化水平居全区供水同行前列。2012年,建设宝丰路、亲水大道等11条道路给水管道工程,敷设DN200-DN315给水管道10.3千米;完成山水名居二期、阳光城市花园等17座住宅小区室外给水管道及消防管道安装,安装管径63-600供水管道22143米;建设宁夏长湖实业公司、新中医院等9个项目单位给水管道安装工程;配合石嘴山市星光大道建设工程,迁移大水沟至二水厂管径600输水管道264米。2013年,建设17个新建、续建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室外给水管道配置及消防管道安装,石嘴山国际建材城等项目给水管道安装工程,金融大厦、武警三中队等新增用户给水安装工程,共安装配置管径110-200给水管道24.26千米。
  四、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工业供水工程2005年8月开工建设从陶乐镇引水工程,于2006年5月竣工。该工程于陶乐镇城市供水网引水,沿线设加压泵站2座,分别建于蓄水池旁。1号泵站安装1台80D12×6型多级泵向2号泵站供水。2号泵站安装1台200QJ32-78型水泵。建蓄水池2座,1号泵站蓄水池容量200立方米,矩形结构,2号泵站蓄水池容量222.5立方米,圆形结构。1号泵站安装管道32.22千米,设输水配套工程。2号泵站安装管道8.25千米,设输水配套工程。完成投资265.11万元。
  2006年2月,平罗县确保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安全供水。以黄河水为水源,从三棵柳扬水站取水,通过三棵柳干渠及北三支渠输水至1号蓄水池(位于王家沟泄洪区及其拦洪坝南侧的荒滩上),占地0.3平方千米,蓄水量60万立方米。新建1条排洪沟,将洪水导引至苦水沟,将泄洪区改建为2号蓄水池,占地0.3平方千米,蓄水量60万立方米。蓄水预澄清后,通过1号加压泵站,经压力管道输入至3号蓄水池(位于王家沟水土保持治理骨干坝的库区),占地面积0.16平方千米,蓄水量56万立方米。再由3号蓄水池澄清后,通过2号加压泵站输送到配水管网,给基地各企业供水。于2006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兴建,至2008年底竣工,投入使用。2010年,投资1252.77万元,实施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工业和生活供水能力改造工程,铺设砼管3.3千米、UPVC管68千米,建设各类配套建筑物97座。
  第二节 农村供水一、河西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983~1997年,建成城镇卫生供水工程8处,解决饮水人口1.57万。2002~2007年,建饮水工程18处。2002年8月,开工建设前进农场、兰丰村、跃进村、崇岗村、灵沙村、关渠村、黄渠桥镇、沿河村氟砷病改水工程。解决13个乡(2002年时,平罗县17个农村乡镇)20个村135个队2.18万人的饮水困难。2002年10月由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审批立项,第一期新建五香新潮村、六中分水闸村、前进农场二站、宝丰镇5个项目工程,于2004年3月由平罗县水务局组织实施,2004年10月完工,解决平罗县4个乡镇50个自然村0.77万人的饮水困难,项目区群众饮用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告别长期饮用浅层地下水且不达标的劣质饮用水的历史。2004年11月开始,由县水务局组织实施姚伏镇、通伏乡马场村、城关镇、三闸、幸福村和暖泉农场人饮解困凿井工程。该项目工程涉及4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83个自然村,2.26万人。除暖泉农场人饮解困工程移交该农场自行运行管理外,其余工程由平罗县水利建管中心运行管理。
  2008~2009年,投资1900多万元,实施崇岗、城关、姚伏、通伏、渠口5个乡镇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36个行政村368个自然村10634户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0~2011年,投资3775万元,实施平罗县北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头闸、灵沙、宝丰、黄渠桥、高庄5个乡镇43个行政村7.57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人饮整合改造提升工程,对城关、渠口、崇岗3个乡镇4处人饮安全工程进行整合改造,提高水质和供水保障率,使7400多人饮用达标水。截至2011年末,全县实现13个乡镇142个行政村自来水受益区全覆盖目标。
  二、河东地区(一)陶乐镇五堆子供水站1985年建站,主管线2条,总长度为48千米;支管线35条,长24.5千米。泵站1座,水泵2台,装机容量32千瓦。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配套检查(阀)井102眼。蓄水池1座,225平方米。建管理房6间144平方米。日供水能力450立方米,供陶乐镇、红崖子乡8个村5560人、1.3万头大牲畜和1.5万只羊(猪)的饮水。
  (二)陶乐镇六顷地供水站1986年,在陶乐县高仁镇乡(今平罗县陶乐镇高仁乡六顷地村)泉子湾凿深井开始建站。有主管线3条,总长为24千米;支管线39条,长50千米;泵站3座,水泵2台,装机容量22.5千瓦;安装50千伏安、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配套检查(阀)井80眼,建管理房5间,300平方米。设计供水规模600立方米/日,日供水能力450立方米。供高仁乡境内4个村和陶乐镇王家庄1个村7462人、947头大牲畜和5.57万只羊的饮水。供水水费(按2004年核定标准)为1.60元/立方米。
  (三)陶乐镇自来水供水工程1984年,陶乐县水利电力局在其办公所在地凿机井1眼,用于供给城镇居民饮用水。1986年,陶乐县自来水公司成立,负责陶乐县城供水。1999~2004年,自治区发改委下达陶乐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投资计划,工程分三期实施。陶乐县撤销后,2005年4月,平罗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陶乐自来水公司移交给陶乐镇政府管理。经过5年的建设,项目工程决算总投资1907.03万元(其中:区划调整前下达陶乐县项目资金1500万元,一、二期工程1299.6万元;2003年,区划调整后下达平罗县项目资金200万元,二期续建工程和供水完善工程决算投资514.43万元。新建供水公司办公楼1座,投资93万元,投资607.43万元),使陶乐镇人畜饮水、供水条件得到改善,群众饮用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
  2007~2008年,投资269万元,实施红崖子乡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解决和改善5500多人的饮水安全和移民安置点3000人生活供水条件。2011年,投资452万元,实施红崖子乡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为安置区1814户8500多名生态移民通上自来水。2012~2013年,完善红崖子乡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供水工程,项目区水源依托已建的五堆子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生活供水专用管道解决。工程新铺设UPVC输水管道43.29千米,布设各类阀井231座,跨沟配套建筑物7座,改造管理房50平方米,更换水泵2台,新增消毒设备1套,解决生态移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620万元实施庙庙湖生态移民人饮工程建设,铺设供水主管道8千米,配套建筑物21座,解决移民安置区1413户7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五堆子生态移民项目区续建人饮工程建设,根据移民区规划和房屋建设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1200户移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418万元,实施陶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河东地区陶乐镇、高仁乡、红崖子乡3个乡镇,三棵柳、五堆子、庙庙湖3个生态移民区及治沙林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5.64万人(含8所中小学2587名师生)生活饮水安全问题,遏止氟骨病蔓延,改善当地群众饮水条件和健康水平。
  第三节 水源地及保护一、水源地1968年,确定县医院所在地为县城生活用水水源地,在此打机井建泵站。1970年,在贺兰山路1千米南侧100米处,开辟第二水源地,因水质不符合要求,只作为浇灌树木用。1982年,在湿地滩南侧,打机井1眼,配套建设蓄水池、泵房等设施。1983年,在县人民政府招待所院内建水塔1座,在2号泵站建1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1986年,在县水产站院内新辟水源地一处,打机井,建蓄水池和泵站。自1970年供水以来,开辟水源地4处,报废水源地1处。到1987年,县城区投入使用的水源地共3处,全部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在城区西北部和东部。
  1997年,实施平罗县城镇供水工程扩建,选定在平罗县城以东、二闸乡龚家桥一队至星火三队之间的4平方千米范围,总布井10眼,县城供水全部由新水源地供给。2004年,平罗县开始实施城市西扩战略及工业园区建设,建设西区新水厂。2006年,实施大水沟截潜蓄水及供水工程,建设大水沟水源地,向县城西区提供水源。大水沟水源地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日。到2013年,全县有地下水及地表水水源地4处(东门水厂星火村地下水水源地、二水厂太沙工业园区地下水水源地、大水沟地表截潜蓄水水源地和崇岗地下水水源地)、水源井17眼(东门水厂4眼、二水厂6眼、崇岗水源地7眼)。
  二、大水沟水源地(一)概况大水沟水源地位于崇岗镇辖区。地表水源保护区面积140平方千米,沟长21.8千米。地下水源保护区位于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海拔1095~1240米,地形开阔,地势西高东低,扇面分布范围广。该区域地下水埋藏于第四系洪积砂砾石及砂层孔隙中,以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2种类型赋存。山前地带冲沟较多,地表低洼不平,少有农田耕作,多为戈壁荒滩。大水沟小流域中,平均降水量302.9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6~9月,多为暴雨,占全年降水量76.5%;7~8月最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2.8%。冬季西北风较强。保护区域范围内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4820人,大牲口近100头,羊1.5万只,灌溉农田810公顷,机井16眼,灌溉农田301.33公顷。
  (二)大水沟水源地保护区划分1.地表水源保护区的面积及位置。大水沟沟口截潜坝以上的整个集水面积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2.地下水源保护区的面积及位置。大水沟沟口山前冲积斜平原地区划定为地下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南起西峰沟与贺兰交界,北至西夏离宫遗址与110国道1194千米里程碑东西一线,东至110国道,西邻贺兰山山脚,划定面积约为21.70平方千米。
  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在水源地布井区即一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向外扩展2千米,为二级保护区,面积约为23.19平方千米。范围为:南起西峰沟与贺兰交界,北至小水沟三道沟行洪沟及向阳十队生产路,东靠下庙村中心路南北一线,西邻贺兰山山脚。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总面积为44.89平方千米。
  (三)大水沟水源地水资源量与水质1.地表水资源。大水沟截潜坝址处沟道长流水为0.212立方米/秒。截潜坝断面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万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基流径流量为168万立方米,潜流量12.9万立方米。大水沟实测最大洪水洪峰流量401立方米/秒,洪水总量301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根据大水沟水源地降深预测,在排距1000米,井800米,单井设计出水量2500立方米/日,开采20年末期贺兰山前洪积斜平原单一潜水含水层,水源地中心最大水位降深17.01米,最大水位埋深在26米左右,开采井最大水位埋深在24~25米。地下水潜水储存量达到8.883×108立方米/日。天然状态下各项补给量5.565万立方米/日,据计算,侧向排泄量1.05万立方米/日,蒸发排泄量0.715万立方米/日,人工开采排泄量0.83万立方米/日。地下水开采资源2万立方米/日。
  3.水质。根据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大水沟明流沟水的化验报告,溶解性总固体含量0.248克/升~0.273克/升,氟化物0.2克/升。指标中除浑浊度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限值,其他指标合格。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量仅在0.2克/升~0.4克/升,氟化物含量为0.09克/升~0.15毫克/升,其他阴、阳离子均未出现超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工业锅炉用水标准。
  三、水源地保护2000年以来,平罗县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普查,制订水资源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的管理和巡护力度,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
  2012年,按照县规范发展煤炭市场攻坚战指挥部部署和要求,制订工作方案,成立崇岗水政监察工作站,开展大水沟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发放限期取缔关闭水源井通知书113份,制作调查取证笔录70份,送达水行政处罚决定书56份。取缔关闭洗车行21家,关闭工业企业自备井9眼,停业整顿砂石厂6家11个采砂点。
  第八章 黄河治理第一节 县境黄河概况黄河在平罗县(西侧)南起通伏乡团结村,经通伏、渠口、头闸、灵沙东灵村出境,河岸线长约48千米。在(东侧)南起高仁乡八顷村,经高仁乡、陶乐镇、红崖子乡王家沟出境,河岸线长约63千米。沿黄有7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5个生产队,人口10.53万人,有耕地26446.67公顷,黄河外滩地9400公顷。黄河水量比较充沛,是宁夏灌区的主要水利资源。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7450立方米/秒,发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一日。1950~2013年,6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930立方米/秒(上游青铜峡观测站为6040立方米/秒),出现时间是1964年7月29日。一般洪水期流量为4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黄河水流量年际变化大,枯水期一般在4月下旬。1957年4月,黄河出现最枯水位,平罗段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平罗地处引黄灌区下游,黄河来水不足,干渠配水有限,影响作物灌溉。河床处于银川平原的低洼地段,河床断面宽3000~3500米,狭窄地段也在1000米左右,水深3~6米不等,枯水期更浅,属于宽浅河床。同时,处于冲积平原末端,河床处于沙质冲积物之上,易被冲刷,河岸沙壤土松散、抗冲刷能力微弱,地面高程1100~1093米,比降1/6000,地势平缓。由于黄河摆动频繁,淤滩塌岸交替变迁,河岸线很不稳定。沿黄河滩地西岸有6666.67公顷,东岸有2733.33公顷,河岸弯曲段(凹形)在枯水期塌岸十分严重。黄河平均含沙量0.73千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近431千克/立方米,汛期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是淤滩的时期。黄河封冻日期,据实测,平罗地区为12月26日,解冻期均为3月8日,冰厚一般为35~50厘米。由于黄河自西南向东北的流向,封河时下游先封,上游后封冻,冰层厚度由上向下逐渐增厚,易淤形成冰坝,造成危害。黄河水质较好,平罗地区为4.34克/升。较青铜峡含盐量高,是由于青铜峡灌区回归水增加盐分所致,最大矿化度为7.65克/升。
  第二节 河洪危害及河床变迁河洪的危害主要是淤滩和塌岸两种形式交替出现而造成。黄河进入平罗县多系沙质河床加之河道十分弯曲,尤其处于弯道凹岸的泥沙运至凸岸,不断刷深,侵蚀而形成塌岸,在流量变化中,冲刷更猛烈,致使河床弯曲,坍塌愈来愈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较大塌岸近20次,左右岸交替进行,20世纪50~80年代,河东较多,此后河西居多,主要发生在通伏、渠口和灵沙。黄河在塌岸期间,由于水的涨落变化不定,水的流向和流速随水的涨落而变化。时而冲刷河床上部,时而又转向冲刷河岸的底脚,造成淘空河岸边基础,而使防洪工程修筑困难,属于流沙地段的河床,其塌岸尤为严重。河西经历1964年洪水危害,加之河东陶乐治河对黄河流向的改变,而使黄河主流全部导向西岸。
  县境黄河防洪堤以东河滩地有6666.67余公顷,从南至北有3个大片,一处是通伏(包括原五香乡)、渠口乡(包括原六中乡),长10千米,宽3~5千米不等,滩中有原四排水沟入河段的夹河,惠农渠一退水和滂渠退水入河段的夹河。一处是平陶渡口以下的农场滩,长7千米,宽3~4千米。一处是灵沙乡沿河新滩和近年来河水向东后形成的滩地,首尾相接,长达5千米,宽2~3千米,面积达2666.67公顷以上。黄河滩地是洪水水流冲淤过程中的产物。有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滩地,也有近期形成的滩地,一般是地面较平整,土壤肥沃,适宜耕种,但在黄河青铜峡坝下出现3500立方米/秒~4000立方米/秒洪水时,这些滩地垦种只能撞种。随着黄河上游的梯级开发,诸多水库的建成蓄水,黄河在银北段出现大洪水的概率很小。
  近百年来,黄河发生4次较大洪水:190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九)兰州一带普降暴雨而形成,历时20天,调查流量7450立方米/秒。1946年9月16日,洪水自8月22日起涨,9月16日涨至顶峰,10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洪峰流量62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当年平罗县的通伏、渠口等沿河滩地大部被淹。1964年7月19~23日,上游部分地区普降大雨或暴雨,黄河上游干、支流洪水相遇,形成建国以来宁夏黄河的最大洪水。据青铜峡站实测,洪水自7月10日上涨,29日涨至顶峰,8月10日结束,历时32天。实测洪峰流量6040立方米/秒(平罗县段实测流量593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为98亿立方米。防洪堤外的庄稼大部分被洪水吞没。1981年,洪水自8月下旬开始上涨,9月17日洪峰进入宁夏段,10月上旬基本结束。青铜峡站9月17日实测流量5870立方米/秒,石嘴山站9月20日实测为5660立方米/秒,使第五排水沟倒灌20千米以上。县境黄河防洪堤局部地段塌入河中。沿河岸的通伏、五香、渠口、头闸、灵沙5个乡镇19个村53个生产队207户1130人受灾,有578.93公顷秋庄稼被淹没,损失粮食56.35万公斤,21.67公顷经济作物无收获,冲毁农田45.33公顷,淹塌民房117间,损失麦柴2.5万公斤、牧草65万公斤,淹没草场围栏5千米。由于1964年和1981年洪水出现,黄河主流逐渐东移1~2千米,通伏、渠口段变化较大。第四排水沟入口段上下河岸和灵沙个别地段出现塌岸情况,黄河主流线趋向东移。
  第三节 河洪防治一、防洪堤工程县境内黄河防洪堤,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现仅存遗址,1955年,调集民工进行大规模重修,但标准不高,屡有塌岸。1964年2月,自治区勘测设计院提出防洪堤按50年一遇的6000立方米/秒洪水设防,7000立方米/秒校核。同年5月,调动全县民工2万余人,历时30天,动用土方22.5万立方米,使用4.92万个工日,投资7.38万元,在黄河西岸建成48千米长的黄河防洪堤1道。堤高1.5~2.0米(采用校核水位再提高0.9米为防洪堤高程),堤宽为3.5~4.5米,工程于1964年6月25日全面竣工,当年就抗御7月29日5930立方米/秒的洪水,堤内大片河滩地开垦种植。1981年发生大洪水,使通伏、渠口、灵沙等处13千米防洪堤被河水冲塌。1982年夏,对全线堤防进行扩整和加固,重修防洪堤16.71千米。经过扩整和裁弯重建,防洪堤的长度由1964年的48千米,缩短为46.55千米,同时修建惠农渠退水穿堤桥带闸1座。1983年春,自治区投资21万元,对穿堤53处沟渠(包括昌、滂渠退水)全部修建穿堤建筑物,其中桥梁24座、闸代桥11座、涵洞18座。1984年春,防洪堤上最后也是最长的一座穿四排水沟大桥,长40米,宽5.5米。至此,防洪堤在全县贯通。1985年,因灵沙乡统一村段防洪堤塌入河中,在春季重新勘测线路,恢复防洪堤4.9千米。1997年,对头闸镇外红岗下段防洪堤进行加固,长度7.0千米,并修建穿堤建筑16座。1998年,对县境45.2千米防洪堤工程全部进行加固,新建并维修建筑物95座,堤顶铺垫石子。工程预算总投资500万元。至10月底,完成穿防洪堤建筑物71座,铺垫石子31千米。1999年,在兴修五香导流丁坝的同时,加固上下段防洪堤18.85千米,铺垫石子堤顶,长10.3千米。以后逐年加固。
  河东灌区黄河防洪堤始建于清朝末年。1954年,沿河5个乡镇重新修筑防洪堤60千米,但仍不堪用。1955年,在高仁乡上八顷、下营盘、三眼井等地筑防洪堤3道,长11.2千米。1956~1963年,重修和加固。1964年2月,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防洪堤按50年一遇的6000立方米/秒设防,7000立方米/秒校核。同年5月,投资8.8万元。新建堤防洪6道,长40千米,高1.5米,宽2米。抗御7月29日6040立方米/秒(石嘴山站实测流量)洪水。1965~1981年,黄河堤防大部分塌入河中。1982年,加固高仁镇、红崖子沿河地带堤防。在原堤加高1.5米,顶宽4.0米,长12.6千米,内外坡分别为1∶1.5和1∶2。动用土方14.5万立方米,用工2.07万个工日,投资5.4万元。之后逐年加固。2004年,陶乐合入后,县政府统一规划,逐年加固两岸河堤。2008年,新建和改造堤防43千米,新建大型穿堤涵洞60座,配套建筑物264座。2010年,争取自治区资金,实施红崖子中马道坝体水坝段加固维修38米,背水面加固19米,修泄水涵洞及放水陡坡1座。2013年,投资1340万元,实施黄河护岸林防凌堤防工程;投资2967万元,实施黄河陶乐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工程。
  二、防汛抢险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汛期,均由县委、政府、县人武部主要负责人组成防汛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人昼夜值班,传递汛情,全面负责县境河段的防汛工作。县直各有关单位充分做好防汛的运输、通信、生活、物资供应的准备工作。建国后几次主要防汛记录如下。
  1955年,石嘴山站7月19日实测洪峰流量为4160立方米/秒。平罗县五香、头闸两区动用3800余名民工,将沿河31千米长的老防洪堤全部进行加高培厚各1.5米左右。在滂渠、永润渠、西官渠挖6处退水,以排泄各渠退水。整修滂渠和东、西官渠19千米,作为第二道防线,抵御洪水。原陶乐县防汛指挥部动员当地群众在上八顷、下营盘、三眼井等地筑防洪堤3道,总长11.2千米,参加200余人,动用土方3.62万立方米。
  1964年,在黄河5930立方米/秒的洪峰来到之前,县防汛指挥部于7月25~28日及时抽调县城各有关单位的干部、工人、学生1100余人,沿黄河各公社的抢险队伍共1.5万人,吃住在防洪堤,昼夜巡护。经过10余天的奋战,共加固险段3处,长30.47千米,占防洪堤总长的63.5%,处理隐患5处。同时,对全线防洪堤加高培厚各1米。在这次防汛抢险中共动用劳动工日8.12万个,土方23.8万立方米。用麦柴18.8万公斤、草袋5000余条、麻袋280条。物资材料费4.6万元(不包括民工工资和土方工程费)。7月23日,原陶乐集中全县机关干部、工人及沿河群众1300多人,先后加固第一防线25千米、第二防线22千米,抢修险段7处。
  1981年,在特大洪峰到来之前,县防汛指挥部提前部署防汛工作。6月底,召开防汛工作会议,传达自治区有关精神,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物资储备的准备工作。在勘察的基础上,8月下旬,调集沿河各公社4000余人,新筑和补修19千米长的防洪堤,共动用土方16万立方米,实用工日4.6万个,投资1.37万元。9月9日,4500立方米/秒洪峰到来时,自治区人民政府于9月11日和12日发出防洪抢险第一、第二号命令,平罗县防汛指挥部于9月11日起,动员机关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社队群众10477人,安置第一防洪堤外受淹群众28户149人,搬迁房屋162间及其他财产,抢收堤外秋庄稼4余公顷。抢修堤防29千米,加固险段15处、草土护岸码头17座,筑丁字〓18千米,动用土方10.91万立方米,实用工日6.20万个,保住防洪堤内1.02万公顷农田安全,但是,堤外578.93公顷秋庄稼被洪水淹没或冲走,损失粮食56.35万公斤。1981年9月18日,黄河水猛涨,原陶乐县调动1000多人,大小车辆和拖拉机、推土机60多辆抗洪15天。
  2006年,投资150.4万元,实施黄河高仁镇扬水站段及通伏第四排水沟口段抢险加固工程,抛投木架附重四面体17770组,铅丝笼块石及散抛石2240立方米,草土埽体4631立方米,填筑土方1040立方米,新建小丁坝4座,加固老坝垛3座、控导丁坝2座,治理黄河坍塌段2500米。
  2010年,通伏四排口、高仁六顷地、青沙窝、陶乐施家台子黄河段均发生河岸坍塌,毁河岸农田13.33公顷,危及丁坝和滨河大道。抛投负重木架面体1530组,治理塌岸2千米。新建透水丁坝3座、草木坝2座。投资150万元在黄河通伏乡四排口新建丁坝2座,进行综合治理。
  三、护岸码头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河西渠口塌岸段修筑12座挑流码头(也叫磨盘式草土码头)。1958年,在渠口公社银河、永光大队境内修筑草石混筑码头3座,投资30余万元。1984年,国家投资30万元,在灵沙乡境内修筑草土混筑码头2座。1985年,渠口乡银河村黄河塌岸,自治区水利厅拨款17万元,在银河村修筑码头2座。到1987年,在河西码头仅存1座。1987年后,黄河西岸经常出现塌岸。以五香乡宏潮村段和通伏乡永华八队下段至四排入口处塌岸最为严重。1995年5月,开工修筑1号、2号码头。1998年,对银北黄河段进行统一规划并提出整治方案,新建坝垛联坝、丁坝,以控导的措施改变河水的流向,遏制主流对岸边的侵蚀,先行在五香乡宏潮段开始治理。1999~2005年,丁坝11座。对通伏永华八队及四排沟口以上段黄河塌岸有效地进行控制,保护沿线农田村庄的安全。黄河在灵沙段的塌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动荡不定,时冲时淤。2002年,修筑0号丁坝。2003年9月~2004年4月,修建灵沙段护岸码头1号、2号、3号丁坝工程。
  在河东灌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修筑防洪码头。1960年春,在利民渠中段的桂家梁子(今高仁乡五堆子村)附近河岸做码头4座,保住即将溃决的地段。1961年汛期,采用试验成功的草石码头予以防护,做成护岸码头5座,自此水泛缓和,水势渐渐西注。保住红崖子村以下地段,逐渐淤积出大片滩地。1965年,头道墩段出现黄河主流东移,采用前法,修建草石混合码头6座,最大的1座,长50米,顶宽10米,下河深10米以上,保住惠民渠及附近村庄。1966年,高仁镇公社扬水站以南黄河河岸坍塌严重,修建码头8座。1970年,为保红崖子扬水站安全,增建黄河护岸码头2座。1960~1985年底,国家投资218.5万元,修建草石和草土混筑码头54座,其中片石混筑码头48座(包括黄河冲毁的3座)、草土混筑码头6座。有效地控制塌岸,保住水利设施、村庄、道路、农田免受侵害。治河工作确保河东灌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但这种治理缺乏整体规划,而未能根治河患。在其后的年代中,黄河游荡的主流继续危害的岸边薄弱点是没有工程设施的河岸线。1986年10月,黄河水位上涨主流东移,维修加固已有码头31座,险情得以控制。1987年,在六顷地乡西梁村建草石护岸码头1座、草码头2座。在高仁镇上八顷村新建护岸草石码头1座、草码头7座。1988年,维修码头14座,新建码头1座。1989年马太沟乡、六顷地乡建码头8座,遏制河水塌岸。1991~1997年,自治区防办下拨资金199.79万元,维修加固码头50座并新建码头5座。1999年,黄河主流继续东注,高仁镇乡、六顷地乡、马太沟乡旧有码头15座维修。1998~2000年,河东陶乐地区,在头道墩、高仁、六顷地新建坝垛、联坝、丁坝工程。新建成1~9号、13~18号丁坝共12道。抛放铅笼片石和木架附重四面体,进行抢险。在头道墩河段安排一、二、三期险工治理工程。险工治理段长2200米。联坝总长2047.3米。安排丁坝1~22号,坝体总长2054.4米,总投资1296.65万元。在高仁镇乡(今高仁乡)下八顷河段,采用微弯治理方案,共布置丁坝17道,其中新建丁坝15道,加固维修2道,工程治理长度1950米。
  2001~2005年,在黄河西岸修筑丁坝8座,总投资2973.4万元。2008~2010年,修筑丁坝67座,新建改造堤防43千米,新建大型穿堤涵洞60座,配套建筑物264座。总投资1.62亿元。2011年,投入资金1300万元,实施黄河平罗段四排口治理,新建护岸人字垛6座,加固维修丁坝3座,治理河道680米,对六顷地、青沙窝、施家台子、东来点等河段进行塌岸治理,控导黄河主流,保护标准化堤防和水利设施。2012年,争取自治区水利厅和治河办支持,投资1.2亿元,在黄河两岸各险工段新建丁坝46座,其中四排口5座、青沙窝7座、六顷地9座、东来点2座、北崖23座,护岸500米。2013年,投资1340万元,实施黄河护岸林防凌堤防工程;投资2967万元,实施黄河陶乐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工程。
  第九章 山洪防治第一节 山洪灾害一、山洪成因山洪来自暴雨。实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为113.2~132.9毫米,最大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50~60毫米,最大年平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20~25毫米,属贺兰山脉局部暴雨区。暴雨历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且多发生在6~9月,以8月最多,局部地带4~5月也有暴雨发生。洪水暴起暴落,历时短、强度大,洪峰尖瘦,迅猛异常,夹带大量的泥沙块石。
  二、较大山洪灾害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局调查,近百年来县境较大洪水及其危害如下。
  1955年8月21日,整个贺兰山区降暴雨。插旗口到小风沟洪水较大。洪水冲决第二农场渠150处,有10千米的渠道被泥沙淤埋。芦花台、潮湖、雁窝池一带淹农田数万亩。
  1962年8月暴雨,红崖子公社王家沟生产队52户210人被山洪袭击,水淹农田10747公顷,房屋被冲垮,群众迁居到新的移民点,将大队撤销,划分2个生产队。
  1975年8月4日23时~5日9时,降雨达212.5毫米,大于50毫米的降雨面积为2440平方千米。小口子沟以北各沟均发山洪,崇岗局部地区地面积水深达1.5米左右,镇朔湖滞洪区围堤有8处决口。三二支沟和第三排水沟多处漫溢决口。山区已开镰收割未拉运的333.33公顷小麦被洪水冲淹,淹没秋作物466.67公顷。倒塌民房166间,打伤2人,打死牛、马、驴、骡11头,打死猪、羊244头(只)。
  1977年8月4日23时~5日2时,红崖子持续暴雨,7个生产队141.73公顷农田受淹,16间房屋倒塌。
  1979年8月6日,小水沟、汝箕沟同时发生山洪。小水沟的山洪冲断第二农场渠,淹没向阳大队稻田66.67公顷,冲决倒虹洞沟8处,长120米;淹没国营前进农场二连麦地66.67公顷,撞田266.67公顷,损失粮食10余万公斤,迫使二连搬迁。汝箕沟的洪水将第二农场渠渠冲断,淹没西汝公路两侧农田数千亩。
  1982年8月3日,汝箕沟、大风沟、白芨沟地区2次降暴雨,降雨量37毫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袭击汝箕沟、大风沟、卫东(今白芨沟煤矿)3个矿区,造成停电、停水,住宅被冲,10余人丧生。汝箕沟矿区的西沟平峒井筒被泥沙、块石堵塞长达120米,井口至卸煤点的运输机械全部被埋,淤积泥沙量为3100立方米;阴坡平峒口至卸煤广场被埋压长达116米,泥沙量为1733立方米;大岭平峒西沟的斜井井筒中,有228米轨道全部被毁,井底车场被堵塞131米,淤积量为365立方米。卫东煤矿的民用住房和公用建筑全部进水,有30多户人家被洪水淹没,家具财产被洪水冲走。被洪水淹没的房间,泥沙堆积高达1.3米。造成矿井停产3天。
  1995年8月15日,贺兰山一带普降暴雨。当晚7时许,沿贺兰山西峰沟、大水沟、小水沟、汝箕沟均暴发山洪。下庙乡下庙村的一号山洪沟北、二号山洪沟南、北大闸沟北,当晚9时许同时决口。8月15~17日两次洪水发生9处决口,使镇朔湖西、下庙村8个生产队333.33公顷水稻、玉米及鱼池被淹,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
  1998年5月20日,平罗县贺兰山地区普降大雨。汝箕沟实测降水量40.9毫米,县境内南起西峰沟、北至韭菜沟,沟沟暴发山洪。汝箕沟洪峰流量38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820万立方米。山洪造成2乡9村27个生产队受损,受灾粮食面积1053.33公顷,冲坏鱼池80公顷,冲坏房屋72间,冲毁牲畜圈舍87间,冲走羊2220只。冲走汝箕沟口煤炭市场优质无烟煤9000余吨。冲毁防洪堤14.13千米,冲断沿山输水渠1.55千米,冲毁导洪坝9座,冲毁建筑物31座。第二农场渠决口10余处,镇朔湖滞洪区西堤决口50多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万元。2000年6月17日下午2时,原陶乐县内遭遇暴雨、大风、冰雹袭击,使东沙、六顷地、马太沟、高仁镇4乡13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涉及1232户4928人,受灾面积641.87公顷,成灾面积500.8公顷,绝产面积60.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2万元。
  2006年7月14日,平罗县普降特大暴雨。贺兰山沿线各山洪沟均引发山洪,冲毁浆砌石防洪墙及护坡55处3111米,基础75米,冲毁土堤5216米;冲毁建筑物13座,直接经济损失338.63万元。冲毁汝箕沟矿区泄洪沟挡土墙1850米,冲毁泄洪沟铺底2500米、拦石沟600米,直接损失908.5万元。汝箕沟矿区5户14间房屋倒塌,院落冲倒,部分瓦斯管道、用电设施冲毁,行洪沟道淤积堵塞,直接经济损失1021.5万元,间接或直接经济损失5600万元。前进农场场区的渠道4388米被冲坏,沟道1350米和渠道5000米被淤积,损害农渠口等水利设施43座,经济损失110.5万元。前进农场666.67公顷水稻受灾,经济损失514.6万元。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728座被冲毁,砌护渠道8309米受到较重程度的损坏。经济损失203.2万元。造成56户房屋倒塌,2247间圈舍塌陷,112头(只)家禽死亡,58座温棚受损,经济损失167.4万元。水产养殖绝收333.33公顷,死亡丢失鸭鹅2000余只,253.33公顷芦苇受灾,淋毁砖坯600万块,冲毁砖窑2座,经济损失500万元。
  第二节 山洪防治一、山洪导引工程将各山洪沟出口至蓄洪区之间避开农田、村庄,开挖排洪沟道,引洪进入滞洪区;在洪积扇以上修筑堤坝,迫使山洪主流和山坡漫流入沟,保护洪积扇区的农田、林地和工矿企业免受洪水冲淹,这些工程措施谓之山洪导引工程。经过50余年的修筑和完善,南起大西峰沟、北至汝箕沟区山洪沟都有1~2条导引沟排洪。2011年,进行贺兰山东麓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投资7683万元,实施汝箕沟和大水沟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整治行洪沟道12.08千米,砌护行洪沟道8.6千米,清淤扩整三二支沟11.45千米、金色河5.7千米、河西总排干沟10.36千米,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5条山洪导引沟总长18.72千米,其中:浆砌、干砌治理段12.3千米(单),平均比降1/100~1/200。汇入镇朔湖滞洪区的主要山洪导引沟有:(一)南大闸沟承担西干渠尾水、第二农场渠退水以及大西峰沟、桃箕沟山洪进入箱涵沟,通过箱涵沟再进入南大闸沟排出退水、山洪。沟道总长5.37千米,沟底宽10米,排水能力20立方米/秒。
  (二)一号山洪沟承担大水沟南坡的山洪以及洪积扇漫坡散流的排泄沟道。从110国道过水路面开始,经第二农场渠山洪渡槽汇入镇朔湖滞洪区。总长3.7千米,底宽10米,沟深1.5米,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
  (三)二号山洪沟是大水沟山洪汇入镇朔湖滞洪区的主要通道。该沟道由110国道开始,经第二农场渠山洪渡槽入镇朔湖,总长4.8千米。
  沟道底宽18米,水深1.5米,超高0.5米。为保证排洪沟道边坡免受冲刷,断面稳定不变形。1978~1979年,对渠西段1.4千米的山洪沟道安排片石砌护,保证二号山洪沟行洪安全。2002年,对此段进行整修扩建,该沟以西到洪积扇以上的导引堤延伸加固。
  (四)北大闸沟(向阳沟)是第二农场渠在此段的一个退水。也是大水沟出口北坡漫流和小水沟山洪排泄通道。2000年以前,山洪排泄方式是山沟和山前洪水通过干渠溢流堰入渠,抬高干渠水位,掀开干渠东上退水闸两侧翻板闸门,使洪水入沟。2001年,对此工程进行改建,取消翻板闸门。在退水闸北侧修建3×4米(双孔)箱涵,使上游的山洪直接排入北大闸沟。20世纪70年代后,多次整修。对南内坡使用浆砌片石护坡1.5千米;对北内坡用干砌片石护坡1千米,并用石子压沙护。由于北大闸沟断面宽且浅,加之此段紧靠沙窝,冬、春季节风多,沙土大量入沟,淤积严重,每隔3~4年安排清淤1次。
  (五)三号沟汇入镇朔湖最北侧的一条大沟。主要承担汝箕沟南坡山洪及洪积扇面上洪水排除。从110国道到第二农场渠涵洞,沟道总长3.7千米。1975年,按农田规划开挖山洪排水共用沟道,第二农场渠以东至镇朔湖入口长4千米。2006年,投资453.81万元,完成南起箱涵沟,北至北大闸段5条行洪沟道整治工程。其中:箱涵沟砌护1.63千米,一号山洪沟砌护1.55千米,二号山洪沟砌护0.44千米,北大闸沟砌护1.7千米,汝箕沟泄洪的文革沟砌护2.93千米。投资50万元,加固维修镇朔湖滞洪区险工险段和跨山洪沟的水毁建筑物。加固镇朔湖围堤5.14千米,堤顶铺石9300方,木桩及草土护坡1200平方米。投资4万元,修复红崖子被暴雨水毁工程拦洪坝,加固山前防洪堤1.5千米。
  二、滞洪工程(一)镇朔湖滞洪工程镇朔湖滞洪区位于第二农场渠东侧、崇岗镇向阳村与镇朔湖之间。集水面积327.08平方千米,镇朔湖本为引蓄山洪的自然湖泊,但出现大山洪时,镇朔湖周边的土地、农田、村庄首先受害。1974年,镇朔湖滞洪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共调用民工5500人(其中县属5000人,国营农场500人),施工20天。总投资27.7万元。完成总土方81.9万立方米,滞洪区围堤周边总长9.9千米,堤高3米,堤顶宽3.5米。并建设两孔2.5×3米叠梁泄洪闸1座。新开长1.5千米的泄洪沟1条。建成后的滞洪区面积为4.65平方千米。蓄洪总量1027万立方米(按20年一遇洪水量设计)。泄洪闸过水能力10立方米/秒,泄入三二支沟。到1998年,经过20余年的运行,湖底已经淤高,周边围堤经风蚀和洪水冲刷,残破不堪。据实测,库容只有800万立方米,比建滞洪区前减少22%。1998年3月,自治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平罗县镇朔湖滞洪区扩整工程规划设计”议案被确立为全区5项议案之一。分期安排实施,3年完成扩整。2000年全面验收。由自治区防汛办委托宁夏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镇朔湖滞洪区蓄洪标准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在确保原滞洪区的基础上,在原泄洪沟两侧再开辟两个分洪区,即南Ⅰ、北Ⅱ分洪区,分洪区面积分别为0.86平方千米和1.44平方千米。设计库容分别为177.96万立方米和281.04万立方米。在南I、北Ⅱ分洪区,分别建分洪闸和泄洪闸各2座。同时加固原有湖堤,扩整湖西6条引洪沟道,新建洪积扇地区导引设施和配套建筑。整个扩整工程投入劳动力86.71万个工日,动用土方126.24万立方米,用钢材70.13吨、木材71.29立方米、水泥1382吨、砂子3719立方米、石子7303立方米、片石7865立方米,建设总投资为1076.2万元。2008年投资1165万元加固镇朔湖拦洪堤坝16.85千米。
  贺兰山(平罗县段)防洪工程治理示意图(二)河东山洪防治1955年开始,在红崖子山坡上挖鱼鳞坑筑堤圈水,效果较好。1957年11月,为保持水土,不让洪泥下山损害庄稼。在红崖子山中马道、王家沟、杜家沟进行山洪治理。做防洪堤7道、水平沟29道、鱼鳞坑236个,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千米。1979年,修筑圈水堤4.72千米,开挖滞洪区至黄河的2条泄洪沟。1982年,从红崖子八队至苦水沟修筑4.05千米的拦洪堤带公路〔陶(乐)石(嘴山)公路的一段,今203省道陶石段〕,将红崖子山下段作为缓冲滞洪区,面积0.64平方千米,水深0.5米,可蓄水32万立方米。1983年,开挖排水沟2条,长2.6千米,建涵洞3座,使滞洪区的洪水导入黄河。1985年,在红崖子山下筑防洪坝2千米,加固杜家沟防洪堤410米,新筑战壕土堤450米,在二道墩筑堤200米,新建泄洪工程3座。2012年,投资1435万元实施红崖子、王家沟、上马道、中马道、下马道5座小型拦洪库除险加固工程,加高培厚砌护坝体10千米,新建和改造溢洪道及泄洪建筑物39座,堤顶路面石子硬化16千米。
  平罗县陶乐地区水土保持现状图第十章 盐碱土防治第一节 盐碱土成因盐渍化土壤的形成,是由于干燥的气候条件,强烈的蒸发(平罗县年蒸发量1709毫米),年降雨量为175毫米,悬殊的蒸降比,盐分垂直运动积盐于地表层形成盐碱土。银北灌区第四纪沉积物厚达1.009~1.609米,其基底构造不利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在土壤上层亦有一层厚度不等的黏土盖层(一般厚约0.5米),下表层为单一的沙层。灌溉水的入渗使地下水位抬高。饱和的地下水是积盐的主因。
  第二节 防治工作自治区政府一直关注银北的盐碱地改良工作,针对银北地下水位高、盐渍化严重的现实,首先从开挖排水沟入手。1952年,开挖第三、四、五排,三二支沟。1965年,开挖配套五一、五二、环城沟、周城、黑龙支干沟,基本上形成排水网络。1970年后,开挖五四、五五、五三支干沟,使平罗县排水网络初具规模,对地下水位下降起到显著作用。五排沿线的沙渠、小店子、新丰、沿河、新桥、六羊、西永惠、通惠、惠北、万家营子10余个村是低洼盐碱地。第五排水沟贯通后,经全面配套,数次进行扩整,原来的低洼盐碱地,变成灌排畅通、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非灌期的地下水位都在2.5米以下。
  1966年,在前进乡前进村打机井13眼,利用竖井抽排降低地下水位。20世纪70年代初,在平罗县低洼地带及排水无出路的地区建电排站,布设排水机井,农沟、井、站联合运行降低地下水位。1979年,对第三排水沟进行整治,建设短沟小站。1976~1979年,打机井1140眼,每年两时段排水(春灌前、冬灌后),明水不过冬。配合自流排、电力排以及其他排水措施,取得防治盐碱的效果。1980年后,对各重大排水干沟每年进行休整,坚持秋季组织全县干部开展大面积农田水利建设,开挖、修整排水沟,疏通渠道。2008年,全县清淤扩整支、斗、农沟6833条4094千米,新开农沟433条256千米。2010年,全县新开挖沟道217条116千米,清淤支斗农沟6710条3921千米。2013年,新开沟道565条372千米,清淤扩建整河道8582条5236千米。
  第三节 治理成效一、土壤盐渍化分级1989年,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对银北的平罗、惠农两县进行土壤普查。2005年春季,自治区农勘院、水科所、农发办对银北进行耕地土壤盐渍化调查。对耕地土壤盐渍化分为5级:非盐渍化、轻盐渍化、中盐渍化、重盐渍化、盐土。根据平罗县多处试点经验,耐盐作物有葵花、甜菜、水稻、大麦,中耐盐作物有玉米、高粱、蚕豆,弱耐盐作物有小麦、胡麻等。
  二、种稻洗盐20世纪50年代,全县80%的耕地不允许种植水稻,惠农渠只允许在三官渠以上、唐徕渠八一桥以上种稻。
  从1987年开始,由平罗县科委牵头以低洼盐碱地种植水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为课题的试验研究。协作单位:自治区农科院银北盐改站,参加单位:平罗县水利电力局、平罗县农业局,五香乡新丰村为示范区。1987~1990年,在试验区采用的技术措施:一是开沟排水,改善排水条件;二是调节作物布局,改进种植模式,优化轮作制度,获得最佳生产效益。1989年,在同类型地区的通伏乡永华村、二闸乡威镇村推广应用。推广面积1237.33公顷,使水稻大面积丰收,单产由1988年的220~401.3公斤提高到371~494公斤,亩增产72.4~157公斤。
  三、竖井排水改土治碱1978年,银北治碱改土指挥部开展以排水为主的改土治碱工作。针对银北地区具体情况,使用多种排水手段,取得很大效益,井排效果深受群众欢迎。在银北地区多处建立以井排降低地下水位,井渠结合灌溉,井、沟、站联合运行降水改土试验研究基地。高庄乡幸福村、二闸乡东风村分别成立试验站。采用竖井排水、井渠结合、地下水和地上水结合进行灌溉试验。试验表明,在轻、中、重盐渍化面积上渠井结合灌溉土壤中不会积盐,只会出现脱盐;一般渠井灌溉结合冲洗,可在3~5年内,将中、重盐渍化土壤改造为非、微盐渍区。
  四、防治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农田有灌有排,灌溉和排水是相辅相成。自流排水地区,沟道按周期进行清淤整治,排水困难地区,采用竖井和电排站进行强排。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按地势高低和灌排条件好坏合理布局水稻,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稻旱轮作,严禁插花种稻。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培肥地力。经过改良的低洼盐碱地属贫瘠型低产田,要增施有机质肥料,提倡种植绿肥。按“二粮一肥”(二茬粮食,一茬绿肥)模式进行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合理安排种植和倒茬,灌好伏水,进行伏秋翻晒和秸秆还田等防盐改土。
  五、沟水、回归水改良盐碱地来自各个方面的回归水都汇入干沟,给地处下游的平罗县提供充裕可利用的水源。20世纪80年初,通伏乡永华村、五香乡兴林村就利用四排水种稻。改良土壤盐渍化给远离惠农渠在黄河防洪堤一线种田的五香、渠口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一个很大启示。1997年,新开沿黄干渠从第四排水沟引沟水进行灌溉。通过10余年运行,灌溉面积达万亩,土壤盐分由原来0.17%降到2005年的0.11%。在三排边建固定电灌站7座,装机292千瓦/15台,建临时泵站6座。县农牧场和园林场在红星渠下游受水。1994年,在三排边建电灌站1座,装机66千瓦/3台。2001年,在三二支沟上建站,渠水、沟水混灌,给农作物和林果及时灌水提供保障。
  第十一章 水土保持第一节 水土流失平罗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东岸的陶乐和沿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及其冲积平原。重点区域在陶乐,北起红崖子乡下马道沟,南至高仁乡八顷村,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毛乌素沙漠,西与203省道以东灌区农田相接。总面积571.89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443.79平方千米,占河东地区总面积的77.6%。该地区水土流失主要有:一是风力侵蚀。面积412.72平方千米,占总侵蚀面积的93%,最为严重的是毛乌素沙漠的东部地区。二是水力侵蚀。面积31.06平方千米,占侵蚀面积7%,主要分布在陶乐镇以北的红崖子山一带。水土流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山洪破坏、河洪破坏、沙暴破坏、过度放牧、乱挖滥采等。
  陶乐水土流失区域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形复杂,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100~1600米。由台地、黄河冲积平原(含阶地)两个地貌单元组成。该区域内土壤主要为沙质土、松盐土、部分白僵土,湖泊洼地土壤为次生盐渍土,矿化度高。土壤有机质含量50%~90%,20~40厘米的土壤酸碱度在8%~9%,最高达10%以上。自然因素和人为超载放牧,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使植被退化严重,蓄水能力差,林草覆盖率低,造成台地边缘沟壑纵横,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以悬浮、流动、跳跃、飘扬4种形式搬运堆积,形成沙垄、小沙丘,分布广泛。到1990年底,原陶乐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约5333.33公顷,洪害面积5333.33公顷,沙化面积1.3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9.2%,治理盐渍化耕地3333.33公顷。2005年,陶乐地区有林地面积19.2平方千米,草地面积29.35平方千米,荒漠面积152.03平方千米,林草覆盖率15%~25%。主要植被以白刺为主,还有芨芨草、沙蒿、花棒、柴胡、旱芦草、刺蓬、甘草、红柳、苦豆子、蒲公英等。天然灌木树种有榛子、黑刺、柠条等,人工林木树种为沙树、柳树。建有水源机井3眼、扬水站1座。水土流失区域已被划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
  河西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崇岗镇境内,涉及110国道以西,南起贺兰县交界,西至贺兰山脚下,北到汝箕沟沟口。东西宽1~3千米,南北长约15.5千米。该区系银川断陷盆地型山间沉积平原,表层为砾质轻壤土,厚度不等,透水性强,下部浅层含水层岩性以块石、碎石、砂砾石及中粗砂为主,地下水埋深5~40米,下部含水层一般都大于70米。区内主要山洪沟道有汝箕沟、小水沟、大水沟、大西沟、小西沟、插旗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汛期洪水凶猛,输沙量大,加之开采不当,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内天然植被少而稀,植被覆盖度仅有10%~20%,主要有红沙、猫头刺、鹰爪柴、酸枣、沙蒿、柠条等野生灌木和旱生草类,生长稀疏,低矮,耐旱性强。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未进行任何治理。20世纪60年代末,平罗县崇岗公社开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由于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并且没有工程建设可行性方案,更重要的是缺乏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仅靠工作热情和干群积极性未达到预期目的。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平罗县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工作。对石(嘴山)中(卫)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督促县境内砖瓦厂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和水土保持申报表。按《平罗县水土保持及预防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砖瓦厂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修费。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实行“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唱戏”机制,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强化预防监督工作,开展植树造林、封滩育林育草、小流域治理,大搞生态环境建设,平罗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一、下庙老湾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位于崇岗镇境内下庙老湾,东以110国道为界,西至贺兰山脚下,北到大水沟公路,南与贺兰县接壤,总土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以造林、人工种草、田间工程、开发农田等在内的水土保持治理。于2005年9月10日通过自治区水土保持局竣工验收。第一期(2001年度)荒地造林20公顷,宽幅林带整地4.4公顷,种草并整地46公顷。打机井1眼,井深100米,配套设备1台(套)。架设低压输电线路1.1千米。开发农田100公顷,砌护灌溉农渠1条及配套建筑物。第二期(2002年度)建基本农田35公顷、林草450公顷、小型水保工程50座。2003年3月15日开始,2003年9月30日竣工。水利水保工程区安装田间UPVC管2844米,封禁围栏1.8千米,造林30公顷,种草20公顷,整治农田3.5公顷。续建(2005年度)工程造林5公顷,农田开发10公顷,扩整斗、农渠土方2620立方米,种草整地32公顷,人工种草18公顷。
  二、红崖子下马道防治山洪工程位于平罗县红崖子乡红崖子山,距红崖子乡政府驻地约4千米。于1999年6月4日开工,于1999年7月22日竣工。建拦洪堤、溢洪道、防洪堤,流域面积3.82平方千米。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输沙模数1750吨/平方千米,淤积年限定为20年。淤积容量5.6万立方米,总库容21.6万立方米。建坝长244米,最大坝高22米,坝顶宽5米。
  三、中马道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位于平罗县陶乐镇以北30千米向东约3千米处的红崖子山上。是一处拦洪蓄沙的洪漫坝,又是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控制流域面积7.79平方千米,有I号、Ⅱ号治沟骨干工程两处联合运用,使区域内洪水安全下泄。工程防洪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淤积年限10年。I号坝长600米,设计坝顶高程1120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15米,总库容为24.1万立方米。其中:拦泥库容6.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7.9万立方米。Ⅱ号坝坝顶长634米,设计坝顶高程1151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12米,总库容为50万立方米。其中:拦泥库容12.8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7.2万立方米。I号坝于2001年9月11日开工,于2001年10月30日竣工。Ⅱ号坝于2000年4月1日开工,于2000年8月10日竣工。
  四、上马道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位于平罗县陶乐镇以北红崖子乡境内,地处红崖子东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流域面积6.75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2平方千米。流域呈东西走向,形状呈扇形,上游属温带干旱风沙草原区,下游属于黄河扬水灌区,是农业主要的产业地区。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淤积年限10年。设计库容55万立方米。坝体为均质土坝。淤积库容18.9万立方米,校核洪水库容47万立方米,总库容65.9万立方米。于2002年5月8日开工,于2002年8月10日竣工。建坝1座,长305米,坝顶高程1131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24米。
  五、王家沟水土保持防洪治沟骨干工程位于平罗县陶乐镇以北红崖子乡境内红崖子山下马道以北,流域面积为3.16平方千米。2003年5月12日开工,2003年7月20日竣工。设计洪水标准20年,校核洪水200年,淤积年限20年,输沙模数2000吨/平方千米,采用碾压法施工。总库容31万立方米,其中拦泥库容9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2万立方米。核准最大坝高9米,坝顶宽度4米,坝顶长550米,坝顶高程1134米,坝体设一道结合槽。后坝坡采取植物护坡措施。放水建筑物采用简易溢洪道。
  六、红崖子杜家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位于平罗县陶乐镇以北30千米红崖子乡政府驻地向东的红崖子山上,王家沟水土保持防洪治沟骨干工程南300米处。该工程将杜家沟山洪拦泄至王家沟库区内,为一座拦洪坝。2003年7月11日开工,2003年7月29日竣工。建土坝1座、溢洪道1处。坝长180米,坝顶高程1136米。最大坝高6.5米,坝顶宽4米。
  七、五堆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13年,投资360万元,实施五堆子小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使项目区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5.7平方千米,治理面积46.6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计达到72.4%,林草覆盖率由33.9%提高到51.2%。
  第十二章 水利管理第一节 管理机构1950年1月,平罗县水利局成立,1958年,合并于县农林水牧部,下设水利股,1960年,设置水利电力局,1964年,设水利局,1967年,重设水利电力局,1997年,改为平罗县水利局,2001年,改设成平罗县水务局至2013年。
  20世纪50年代,县水利局设局长、副局长各1人。局下设唐徕、惠农、昌滂管理所。1970年,以干渠设管理处,在县境设有水管所,具体负责各干渠、支干渠的岁修、管护、灌溉等一应渠务。1982年,增设各公社水利站,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较完整的水利管理系统。2001年11月23日,平罗县水务局成立,负责全县水利、水土保持、水务管理、防汛抗旱、水行政执法等工作。
  一、机构沿革1995年,水土保持工作由平罗县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兼办。1996年8月26日,设置平罗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隶属县水利电力局管理。1998年7月20日,平罗县水政水资源水保管理站成立,主管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监督实施人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2002年11月25日,改为平罗县水资源水保管理站,隶属县水务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13人,设站长1名。2006年3月31日,改为平罗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隶属县水务局管理。
  二、平罗县水利灌溉管理中心2006年3月,平罗县水利灌溉管理中心成立,为水务局所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56名,其中管理岗位6个,专业技术岗位38个,工勤岗位12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负责全县13个乡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灌排任务,抗旱机井及抗旱设施管理,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及用水协会管理与养护,河东、河西灌区的灌溉管理等工作。下设农水站、抗旱服务队、陶乐灌溉所、沿黄所、五排所,分管各乡水利站、电排站。
  主要职责: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县水利事业发展规划与计划;负责全县农业灌溉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水利新技术和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负责全县水利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和技术问题处理、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等工作;负责全县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及县管沟道的清淤工作;负责全县水利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负责本县沿黄项目区内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承办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业务。
  三、平罗县农村人饮安全供水工作站2008年7月,平罗县农村人饮安全供水工作站成立,是水务局所属不定级别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预算事业编制12名。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工程及安全供水工作。下设城关、黄渠桥、渠口、姚伏、通伏、宝丰、灵沙、头闸、陶乐、陶乐生态等10个基层供水服务站。
  主要职责: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县域内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保护和水资源配置工作,加强水源水质监测,确保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合设计部门编制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及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水量、水价、水费及其他情况。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知识培训,加强管理队伍及能力建设。按照权限审批人饮工程维修计划,并及时对人饮工程维修,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向用水单位和个人收取水费。
  四、平罗县水政监察大队2003年,平罗县水政监察大队成立,属平罗县水务局管辖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名,设队长1名、副队长1名,全部为事业编制。下设崇岗水政监察工作站,是水务局所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定级别。
  主要职责:宣传、贯彻水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县域内水、水域、水工程和其他有关设施,维护正常的水务秩序;依法对县域内的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水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配合乡镇人民政府依法查处县域内的水事纠纷;完成县水务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平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1998年7月20日,在水利局设立局属事业单位平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11名,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局长兼任。2006年3月31日,经县委研究批准,批准为水务局所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1名,其中用于配备工勤人员的编制不得超过1名。领导职数:主任1名。
  主要职责:负责编制全县防汛抗旱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县域内的防汛防洪和抗旱等有关工作,制订重大防洪预案;负责全县防汛抗旱工程设施的运行管理;负责全县防洪防汛抗旱器材的管理、维修和使用工作;负责全县防汛抗旱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新建与管理及灾情普查等工作;完成县水务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平罗县水土保持工作站1993年,平罗县节约用水办公室成立,隶属县建设局管理。2002年11月机构改革,更名为平罗县水资源水保管理站,隶属平罗县水务局管理,2005年,机构改革更名为平罗县水土保持工作站,2006年,划归为事业单位,站长1名、副站长1名,核定事业编制13名。2013年、县编办核减1人编制,现有编制人员12名,实有人数为11人。为水务局所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定级别。
  主要职责: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负责全县城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规划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县域内的节约用水工作。负责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负责县域内的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负责县域内凿井的审批及施工单位和用水单位取水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工作。
  第二节 水利投资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组织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按照改造老灌区、开发新灌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开展以科技兴水为主线,以节水灌溉,引黄灌区配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山、河、洪防治工程加固整修,水土流失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水利现代化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1962~1989年,国家投资2821.3万元,平均每年投资100.76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逐年加大水利建设投资。1990~2007年,国家投资16168万元,平均每年投资898.22万元。2008~2010年,水利工程投资6.52亿元,平均每年投资2.17亿元。2011~2013年,水利工程投资5.85亿元,平均每年投资1.95亿元。
  第三节 水务管理一、水务管理法规旧时,引黄灌区有水工和灌溉管理制度。从明《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起,就有较完备的记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宁夏省水利渠道养护暂行办法》等5项规章制度。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平罗县于是年发布《平罗县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发布《平罗县水土保持及预防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和修改《平罗县水工费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平罗县黄河防洪堤管理办法》《平罗县城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平罗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暂行办法》和《平罗县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及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形成水务管理法规体系。
  二、灌排管理(一)灌溉管理平罗县河西灌区地处唐、惠农渠中下游,历来用水比较紧张。年际用水实行三轮一补灌水法。每年三轮水行水期约6个月。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县水利局掌管水的调配,各段按配到水量,以先高后低、先远后近、先难后易秩序进行灌水。各大干渠分县管理,实行县与县之间交接水量。20世纪50年代,县水利局主要开展干渠行水管理和渠道岁修。1970年,自治区以干渠设管理处,下设管理所,实行水权集中,统一调度,上下游用水矛盾有所缓和,干渠管理与各县分开。在执行配水计划中,实行以亩定量、配水到斗口等方法。开口淌水坚持先下后上、先高后低、先大(口)后小的秩序。各支渠还设立支渠长,具体负责本支渠工程维修和配水。1980年以后,逐步实行按方收费办法,实行按段交水、斗门测水、计划用水。水管部门配水,考虑各乡镇均衡受益;受益乡村丈量面积,将分配的计划内水量落实到各直接开口渠,农民用水者协会按分配的水权合理安排引水、用水,掌握引水量,确保适时灌溉;在方法上采用“一把锹”淌水和轮灌制;兑现“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2005年,全区实施农村水费改革后,平罗县以乡镇成立用水协会,以村为单位或以支渠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010年灌溉面积4.8万公顷。
  (二)扬水站管理县域内河西灌区扬水灌溉面积约1533.33公顷,主要集中在沿河的通伏、渠口和沿山崇岗镇。沿河扬水灌溉由沿黄管理所管理。灌溉管理以岗定责、定人。设定工作岗位,配备工作人员,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水费定价管理。由灌溉管理所将灌溉面积造册登记,实行一价按方收费到农户的管理办法。河东灌区6328.52公顷,由陶乐灌溉所管理。
  (三)排水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2年,排水管理工作由县水利电力局负责通管。1982年,在各人民公社增设水利站,支、斗、农级排水管理由各水利站负责。干、干支排水管理由县水利电力局负责,一直沿用至今。1965年,设农田水利灌溉股,由其具体管理排水工作。1979年,设井沟站;1985年,设农田工程管理所;1995年,设农水站;2004年,设水利建管中心至2007年变更为水利灌溉中心,具体管理排水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谁使用、谁维修。管理形式是根据其规模大小、受益范围及特点,实行群管与专管相结合。由区、县、乡三级投资修建。即国家投资修建的干、干支排水工程,县配资金修建支、干或支级排水工程,乡、村自筹资金修建支、斗、农级排水工程,由国家或县财政投资修建。县水务局负责县境内排水工程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制定小型排水工程管理和发展规划,指导小型排水工程运行和经营管理;协调解决全县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乡镇水利站负责本乡镇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确保排水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协调解决本乡镇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县管电排站由县水务局负责管理,各项运行费用由县财政和受益乡镇分摊。中型补水站以投资主体为管理单位,各项运行费用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价格执行。乡管或村管小型补水站和排水站由受益单位负责管理,管理费用和设备维修更新费用由受益单位按受益面积分摊。干沟清淤治理及新建配套建筑物由国家负责组织实施,管理范围按属地辖区地段划分,由所在辖区乡镇负责管理,配套工程维修费用由国家和乡镇共同负担。农沟(渠)、支和跨村的支沟(渠)及其配套工程,按工程所在乡镇地段划分,由受益乡镇水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清淤治理由受益乡村组织劳力实施,所属配套建筑物兴建和维修费用由受益单位按受益面积分摊,县财政或县水务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支沟(渠)及其配套建筑物由受益村负责管理,清淤治理、建筑物兴建和维修费用由受益单位按受益面积分摊,不足部分可从乡镇公益事业管理费或综合水费中支、斗渠维修管理费给予补贴。农沟和农用生产路由受益村组组织农户负责清挖、管护,所属配套工程兴建和维修用资用工由受益农户分摊解决。农用机井由受益村组负责管理,各项运行费用列入成本核算,并按受益面积分摊。
  三、工程建设管理2000年前,农田水利重点项目由县水务局在每年的10月向自治区水利厅申报立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根据各个乡镇水利站反映的情况和上报的工程计划,按区、市、县每年安排的小型农水费资金情况,由县水务局平衡核批列项,此类工程经批准后都由各乡镇自己施工。自治区水利厅核批的重点农水项目,直接由平罗县水务局(原水利电力局)水利工程队施工。当年完成的工程,一般在每年1月份由县水务局内部组织的验收组进行验收,提供验收签证单交主管领导审批后办理财务结算手续。
  进入21世纪后,农田水利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执行水利部下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对项目社会经济情况做详细调查研讨,通过数据汇集和资料确定,现场再调研,对项目初步勘测资料进行评估、分析,经主管部门现场查勘、初步认定,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提供项目建设初步设计上报主管部门,经上级业务部门现场核实,专家会审,下达正式批复,实行招投标,按照项目建设“三制”和施工质量“三检制”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和施工工程量、进度的控制以及诸方面的工作。与区(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心站签订质量监督书,对工程质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发挥政府监督作用。
  按照竣工验收程序,由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施工管理报告和施工资料;项目法人和组织实施单位提交竣工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以及工程质量评定报告;监理单位提交工程监理报告;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报告;运行单位提交工程运行报告。由项目法人组织有关专家和质量监督等单位的成员,成立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召开竣工验收会议,对设计、施工、监理、运行单位进行竣工验收,签订项目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工程档案资料归档保存。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