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168
颗粒名称: 第九篇 林业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58
页码: 445-5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林业,贺兰山平罗段有天然次生林,林区面积6200公顷,其中乔木林4467公顷,灌木林1733公顷。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乱采滥伐,森林惨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设贺兰山林区管理机构,实行封山育林,森林面貌逐渐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平罗县 林业

内容

贺兰山平罗段有天然次生林,林区面积6200公顷,其中乔木林4467公顷,灌木林1733公顷。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乱采滥伐,森林惨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设贺兰山林区管理机构,实行封山育林,森林面貌逐渐恢复和发展。
  平罗县人工植树历史悠久,清代便有“官桥烟柳”及“长堤一带柳毵毵”等诗句。民国后期,由于管理不善,林木存留很少。新中国建立后,每年组织群众植树造林,至1985年,全县以杨、柳为主的人工林地达到4370多公顷。1978年,光肩星天牛传入县境危害林木,至1989年,全县杨、柳全部被毁。
  1990年后,平罗县实施“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和宁夏黄河灌区第二期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工程,建设第二代防护林。到2005年,全县累计造林23360公顷,县域林木覆盖率达到11.2%。2005~2013年,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实施平原绿化、城市绿化、生态移民区绿化、煤炭集中区绿化、滨河大道景观水系绿化和生态经济林建设及沙区飞播造林等重点工程。建成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黄河护岸林,农村沟、渠、路、村庄四旁树木成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28%,县城区绿化覆盖率面积达到58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92%。
  第一章 林木资源
  第一节 林木资源种类
  一、天然林
  平罗县境内贺兰山中岭以东,东至东麓,南起插旗口,北至韭菜沟,有天然林621平方千米。有大小山沟27道,其中大水、小水和西峰三沟有天然次生林,林区面积6200公顷,其中,乔木林4467公顷,灌木林1733公顷。在海拔2500~2900米区域主要是青海云杉纯林带,占林区面积50%以上。海拔1900~2500米区域,主要为山杨、油松、云杉混林带,其局部地区有山杨或油松纯林。海拔1400~1900米区域,有灰榆、扁桃、杜松等灌木丛生或散生。此三沟的低山地带和汝箕沟以北山地,植被稀疏,有灰榆、扁桃、杜松、山杏、酸枣、胡荆条、紫丁香等灌木。
  民国年间,宁夏省政府设贺兰山林管所管护,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管理不善,大量林木被乱砍滥伐。宁夏省人民政府林业厅于1950年设贺兰山林区管护所大水沟管理区,县人民政府予以配合,实行封山育林,杜绝乱砍滥伐,进行有计划的抚育间伐。1982年,设贺兰山公安派出所,遵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天然林区保护暂行办法》,对放牧、打柴、采药、狩猎等进行严格管理。到1990年,森林面貌逐渐恢复,林木得到保护发展。
  二、人工林
  民国年间,宁夏水利部门继承历代在干渠栽植护堤林的传统,组织民夫于唐徕、惠农、昌润、滂渠等支干渠两边栽植柳树护堤林带;修包兰公路时在公路两侧修树池,植柳树林带。民国后期,县建设科组织民夫,在古台寺、小兴墩、东通平、头闸、六羊、渠口、沈渠梢、二道渠等地建小型林场,各植柳树0.7公顷左右。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县的人工林只有5.3公顷。全县一些村庄附近有小型经果林散布,但乡村树木较为稀疏,分布很不均匀。从1952年起县人民政府年年组织群众植树造林。至1985年,全县“主体”防护林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进行一期工程规划,并付诸实施,将全县林业生产发展推向高潮。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全县各种防护林体系建设,使全县造林面积、农田林网、四旁树明显增加,全县以杨、柳为主的人工林地面积达4373公顷,覆盖率达4.5%。1978年,光肩星天牛传入县境内,虫害逐年蔓延,全县林木遭遇灭顶之灾。至1989年,全县杨树、柳树几乎全部被毁。1990年后,县委、政府抓住“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和宁夏黄河灌区第二期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有利契机,全民动员大搞第二代防护林建设。到2005年,全县造林23360公顷,县域内林木覆盖率达到11.2%,防护林面积超过1990年前水平。至2010年,全县造林36556.6公顷,是年,新增造林面积3165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832公顷,防护林面积275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1.5%。2013年,全县营造林面积7986.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520公顷,封山育林1333.3公顷,飞播造林4133.3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229万株,撒播种子4万斤;新育苗248.8公顷。
  第二节 资源特征
  一、森林
  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高山阴坡。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只有近几十年封育起来天然次生林。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山杨林,多分布在海拔2300~2400米阴坡及海拔2400米以上阳坡;油松、山杨林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海拔2000~2200米阴坡,油松被砍伐后,山杨侵入形成次生植被;灰榆疏林,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海拔1800~2000米阴坡和海拔2000~2200米阳坡。除灰榆之外,尚有少量杜松散布。
  二、灌丛
  分布在贺兰山中浅山区及前平原沙地或低地盐碱地带,主要为旱生落叶型。主要有酸枣灌丛:分布在贺兰山洪积扇和冲积平原交错地带,是半荒漠地带一组特殊偏中生的落叶灌丛植被类型;蒙古扁桃灌丛:分布在贺兰山北段海拔1200~2000米部分浅山地区,分布区基岩裸露,土层瘠薄,环境严酷;薄皮木灌丛:分布在贺兰山干旱浅山地带,群落盖度20%~30%;白刺灌丛:系盐地潜水落叶灌丛,集中分布在西大滩古湖区的白僵土积沙地带;细枝柽柳灌丛:分布于黄河河漫滩及低阶地,分散分布于平原湖滩盐碱地带,以红崖子乡北部红柳滩面积较大;盐爪爪灌丛:分散分布于平原湖滩盐碱地带,分布区地下水深多在1米以下,土壤盐渍化严重,地表多有盐结皮或白色盐结晶。
  三、草甸
  主要分布于黄河河漫滩及平原地区低洼地带,分属河漫滩适温中生草甸、低地盐生草甸、低地沼泽化草甸3个植被类型。
  四、草原
  县境内草原均系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和河东地区南部。建群种由旱生的丛生小禾草或多年生草本与小灌木、小半灌木共建组成,主要建群植物有短花针茅、刺旋花、猫头刺、锦鸡儿、珍珠、红砂、沙冬青等,具有植被稀疏、群落层片结构不明显、一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生长状况极不稳定等特点。
  五、沙生植被
  分布于河东地区南部沙区和引黄灌区局部浮沙地段。植物以半灌木、小半灌木、旱生杂类草等生活型类群的建群种为主,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居多。适沙性强的以油蒿为主体,半灌木群落是最主要的类型。这类植被大多是原来草原植被过度利用次生形成的。
  六、荒漠
  荒漠分布于红崖子乡境内及其南部沙区,处于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以木本植物为主,有一定数量草原成分参与并组成层片,具有草原化荒漠特征。
  七、芦苇沼泽
  主要分布在西大湖、沙湖的湖沼地区。水深多在1米左右,水质较好。
  八、耕作地
  县辖灌区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春小麦为主,轮作种植糜子、玉米、胡麻、蔬菜作物等。县境南部引黄灌区,灌溉条件较好,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具有种植水稻的条件。
  九、果园、经济林
  县域境内的水果种类主要有苹果、李子、梨、葡萄、杏等,主要分布在洪积倾斜平原下部;药用经济林主要有枸杞,1990年前,主要以野生为主。
  十、防护林
  分布于广大平原地区。经多年种植管理,形成由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防护林区、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黄河护岸林区和鄂尔多斯台地防风固沙林区组成的防护林体系。
  十一、城镇绿地
  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胡杨柳、龙桑、松树、侧柏、国槐、榆树、臭椿、白蜡、梓树、五叶枫等乔木,刺玫瑰、趴地柏、马莲、丁香、迎春、荷兰菊、景天等灌木和草本植物。
  第二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一节 野生植物
  一、植物区系组成
  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县境内高等植物有134属58科222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3种,裸子植物2科4属5种,被子植物54科128属214种。
  二、植物区系特征
  本县所处地理位置在西北干旱地区,地形类别有干旱山地、荒漠地带、沙地、低洼盐碱地和鄂尔多斯台地,黄河由南向北穿过,全长48千米,形成15600公顷河床和河漫滩地。县境内的中西部,部分沼泽湖泊与沙漠、荒漠紧连,植物以耐干旱的苦马豆、甘草、棘豆、白刺、骆驼蓬、红砂等属植物,逐步向耐盐碱的盐爪爪、滨藜、藜属、盐生草等属植物过渡。而低洼盐碱地,多分布在湖泊的周围,或季节性湖泊中,一些耐盐碱植物就与水生植物芦苇、香莆、水葱、扁秆草、慈姑、金鱼藻等属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相连接,在沙湖还引进云杉、樟子松、侧柏等属的针叶树种,形成由干旱草原植物向耐碱植物、沼泽植物、水生植物的过渡带。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好黄河湿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面积造林,栽植杨、柳、槐、臭椿等树种,河滩地生长的假苇佛子茅、芦苇、赖草、岌岌草、角果碱蓬等植物,使该区域内的植物区系趋于优化。
  三、主要植被类型
  根据“宁夏植被”的植被分类系统,县域内植被主要有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18个群系。
  (一)森林
  阔叶林 主要有河漫滩适温落叶阔叶林中的旱柳林:该群系中以人工林杨、柳、槐、白蜡、沙枣为主,伴有天然的柽柳、杠柳等属的树种组成河漫滩旱柳群系。
  (二)灌丛
  落叶灌丛 盐地潜水落叶灌丛中盐地落叶灌丛的白刺灌丛:该群系多分布在盐渍低洼地段,与白刺共同形成群落的优势植物,以苦豆子、芨芨草、盐爪爪、蒿、老爪头等种类为生,常伴生有芦苇、西伯利亚蓼、甘草、碱蒿、藜、白茎盐生草等。
  细枝柽柳灌丛 该群系分布在黄河滩地及威镇湖等地区,细枝柽柳群落盖度为60%,以紫杆柽柳、多枝柽柳、地肤、旋覆花伴生,个别地段见有盐爪爪伴生。
  盐地落地小灌木灌丛中的盐爪爪灌丛 该群系分布在湖滩、盐碱地带,以威镇湖、明水湖的四周及镇朔湖的一部分,主要植物有盐爪爪建群,个别情况下有白刺伴生。群系中有草本植物小芦草、西伯利亚蓼、蒙古鸦葱、白茎盐生草、碱地凤毛菊、碱蓬等。
  (三)草甸
  低地盐生草甸 主要有高丛生禾草甸中的芨芨草草甸:该群系主要分布于西大湖、大西湖西、沙湖以北、镇朔湖东、明水湖、威镇湖一带,多为草甸化盐土或盐化草甸土。芨芨草甸常伴有白刺、盐爪爪、小芦草、苦苣菜、西伯利亚蓼、苦豆子、盐地凤毛菊、骆驼蒿等耐盐碱植物。
  一年生草本盐生草甸中的角果碱蓬草甸 主要分布在明水湖、威镇湖和局部盐化的河滩地。主要伴生植物有小芦草、碱蓬、蒙古鸦葱、芦苇、苍耳、扁秆草、獐毛、花花柴、苦苣菜、盐爪爪、蒲公英、盐地凤毛菊、车前、苦豆子、赖草等。
  中生杂草草甸中的花花柴草甸 零星分布在西大湖、沙湖及沙质盐土地及沟渠两侧,伴生的植物有獐毛、盐爪爪、小芦草。
  苦苣菜草甸 该类型主要零星分布在盐碱撂荒地和田头地边,常有蒲公英、车前、苍耳、凤毛菊等伴生。
  根茎禾草草甸中的小芦草草甸 生长在含盐分较多的低洼地及盐化撂荒地段,地下水位高,土壤盐化较重,小芦草生长矮小,分布均匀而较稠密,群落盖度为85%。小芦草群落伴生的有碱蓬、西伯利亚蓼、水麦冬、扁秆草、假苇佛子茅、芨芨草、苦苣菜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四)沼泽和水生植被
  草本沼泽 主要有根茎禾草沼泽植被中的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西大湖、沙湖、镇朔湖和明水湖的低洼浅水湖地,局部黄河漫滩地也有分布。群落中常有狭叶香蒲、长胞香蒲、水葱、扁秆草、金鱼藻、眼子菜、角果藻、金戴戴等和一些挺水、浮水、沉水浮游植物伴生。
  莎草型沼泽植被 水葱沼泽:以零星、小面积分布在湖边及浅水区,水葱为单优势群落,可与芦苇、扁秆草等优势种形成不同的群落类型。水葱群落常伴生芦苇、扁秆草、金鱼藻、狐尾藻、杉叶藻、眼子菜等植物,在水中还有各种浮游植物伴生。
  扁秆鹿草沼泽 多分布在浅水沟中,伴生植物有狭叶慈姑、芦苇、稗草、狭叶香蒲、草泽泻、眼子菜、菖蒲等种类。
  杂类草沼泽、狭叶香蒲沼泽 主要分布在各湖浅水区及湖边缘、浅水沟、局部河漫滩等地区。群落密度在80%左右,常生扁秆草、穿叶眼子菜、眼子菜、芦苇、水葱、菖蒲等植物,水下伴有多种浮游植物。
  金鱼藻、狐尾藻群落 主要分布在大西湖、沙湖、镇朔湖等较大排水沟中。水下植物群落以金鱼藻、狐尾藻、龙须眼子菜为伴生,同时伴有硅藻门、缘藻门、蓝藻门等浮游植物。
  龙须眼子菜群落 龙须眼子菜生长在长年积水的湖泊及主要排水沟中,伴有多种藻类植物和金藻门、隐藻门、甲藻门等浮游植物。
  荇菜群落多 生长在积水湖面,以镇朔湖较多,漂浮于水面,常与芦苇、香蒲等群落相邻分布,在荇菜浮水植物层下常有金鱼藻、狐尾藻、狐藻等沉水植物生长。
  眼子菜群落 分布较广,西大湖,镇朔湖及部分排水沟都有分布,与芦苇、香蒲群落相邻,水下有角果藻、茨藻等沉水植物伴生。
  狭叶慈姑群落 多分布在积水溪沟或者浅水湖中,伴生植物有芦苇、扁秆草、稗草、水葱、黑三棱等种类,挺立在水上的植物。
  第二节 野生动物
  一、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小鸨、大鸨、白尾海鹛5种。
  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爬行类:大鲵1种;鸟类:角鸊䴘、斑嘴鹈鹕、白琵鹭、白额雁、天鹅、鸳鸯、鸢、普通、草原鵰、白尾鹞、兀鹫、鹗、猎隼、燕隼、红脚隼、红隼、灰鹤、蓑羽鹤、鵰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22种;兽类:荒漠猫1种。三、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花背蟾蜍、中国林蛙、凤头鸊䴘、苍鹭、大白鹭、白鹭、鸿雁、豆雁、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花脸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嘴鸭、琵嘴鸭、青头潜鸭、凤头潜鸭、鹊鸭、斑头秋沙鸭、黑水鸡、骨顶鸡、大杜鹃、中杜鹃、夜鹰(普通)、楼燕(普通)、白腰雨燕、蚁鴷、家燕、金腰燕、毛脚燕、牛头伯老、红尾伯老、赤狐、黄鼬、狗獾等。
  四、县域内湿地分布的野生动物
  新记录有后腹须鳅、犬首鮈、白腰杓鹬、渔鸥、太平鸟。
  第三章 树种
  第一节 主要造林树种
  一、针叶树种
  (一)油松
  松科,松属,常绿乔木,阳性,深根性,根系发达,耐寒,耐干旱瘠薄,喜微酸性及中性土壤,宁夏多用作植苗造林,很少用作直播造林。县境内主要分布在贺兰山。
  (二)侧柏
  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阳性,适应性强,耐寒耐瘠薄,稍耐盐碱,不耐涝,根系发达,抗风力强。宜植树造林。宁夏已有近200年的栽培历史,是城镇庭院绿化和荒山造林的好树种,平罗玉皇阁公园、城市道路、唐徕渠两旁,平罗县新城区建设栽培较多。
  (三)桧柏
  能适应中性土、钙质土及微酸性土壤生长,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广。寿命长,木材桃红色,质坚实致密,可作为庭院观赏树。县域内部分学校、宾馆、林业局等院内有少量栽培,县城新区建设栽培较多。
  (四)云杉
  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树冠圆锥形,有一定耐阴性,喜冷凉湿润气候,但对干燥环境有一定抗性。浅根性,要求排水良好,喜微酸性深厚土壤,生长速度较白杆略快,在全县宾馆内少量栽植,贺兰山路绿化工程和县城西区道路两侧栽植较多。
  二、阔叶树种
  (一)箭杆杨
  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喜光,喜水,喜肥,树干高大通直。是引黄灌区第一代农田林网主要栽植树种。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逐渐被合作杨、新疆杨取代。苗木不再繁育,保留下的大树已不多。
  (二)新疆杨
  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原产新疆。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繁育,喜光,喜水肥,较耐盐碱,较抗病虫害。成林速度快最适合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
  (三)合作杨
  是小叶杨与钻天杨的杂交种,生长快、耐寒、耐旱、抗风沙,对土壤要求不严。一代林网中曾在个别乡镇栽植过。
  (四)河北杨
  杨柳科,杨属,又名串根杨,因其根萌蘖能力极强,常常种一株串出一片,故而得名。是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树种。耐干旱,耐瘠薄,抗天牛,因串根太多不宜栽在农田旁。现在渠口乡仍有部分林带,长势喜人。
  (五)胡杨
  杨柳科,杨属,因一株树有三四种不同形状的叶子,又名异叶杨,也叫梧桐树,耐干旱,尤其耐盐碱。陶乐镇河滩地、渠口乡河滩地曾有小片胡杨林分布。
  (六)旱柳
  杨柳科,柳属,具有生长快、宜繁殖、适应性强的特点,树形美观,根系发达。是四旁绿化、园林绿化、各种防护林主要树种。多以插条、插橛造林,现分布在陶乐沙窝,农田林网沟、渠、路和村庄院落中。
  (七)刺槐
  豆科,蝶形花亚科,刺槐属,又名洋槐,落叶乔木,生长快,用途广,喜光,耐干旱,萌芽力强,根系萌蘖能力也很强,耐寒力弱。根有根瘤,能改良土壤,花是蜜源,叶是饲料,木材坚韧,有弹性,耐水湿。崇岗镇分布较多。其他乡镇和一些林场有少量栽培。
  (八)白榆
  榆科,榆属,别名家榆。生长速度快,材质好,分布广,适应性强,从温带、暖温带一直到亚热带都有栽培,是防护林和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村庄院落有少量分布。
  (九)沙枣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乔木,因花香浓郁,又名桂花柳。喜光、耐寒、耐盐碱、耐瘠薄、耐旱,根系水平根发达,有根瘤,能改良土壤,萌芽力强易繁育。固沙造林、轻盐碱地造林、干旱地区造林中多选用沙枣。河滩地分布较多。
  
  (十)臭椿
  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喜光、耐寒、耐瘠薄,病虫害少,抗烟尘,树根长达1米以上,根蘖能力强,现庄前屋都有分布。是全县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的主要树种,特别是盐碱重、低洼的沟、渠路首选树种。
  (十一)白蜡
  木樨科,抗性强,材质好,用途广,根系发达,抗寒,耐瘠薄、耐盐碱,病虫害少,较抗天牛,现大量栽植。
  (十二)国槐
  蝶形花科,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抗风力强,适生于湿润、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该树具有抗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烟尘等有害气体性能,是庭院和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
  (十三)小叶杨
  杨柳科,别名白达木、冬瓜杨、白大树(陕西)、水桐(陕北和晋西)、山白杨(甘肃)、南京白杨(南京)、白杨柳(江苏)、明杨(河南)。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材质较好的杨树,广泛用于防风固沙、四旁绿化。
  三、灌木树种
  (一)沙棘
  又名醋柳、黑刺、酸刺,落叶灌木,宁夏黄土高原各县都有天然分布。耐盐、耐旱、耐水湿,适应性强,生长快,根系发达,保水保土能力强,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果实营养丰富,可做饮料,酿酒,入药,经济效益高。陶乐有少量分布。
  (二)紫穗槐
  落叶灌木,萌芽力强,耐旱,耐贫瘠,耐水湿,适宜沟谷、河旁、低湿地、盐碱地栽植,枝叶做绿肥和饲料,枝条可用以编织筐篮,为水土保持和固沙植物,亦为蜜源植物。唐徕、惠渠两岸及黄河滩有大量栽植。
  (三)沙柳
  喜光,耐寒,耐热,根系发达,萌芽力强,不怕沙压和平茬,越压越旺。是防风固沙的好树种,枝条是编织原料,嫩枝、叶是好饲料,枝杆为燃料,县境内陶乐和姚伏沙窝均有分布。
  (四)柽柳
  柽柳科,柽柳属,又名红柳,树形美观,6~10月3次开花,故又名三春柳。为丛生灌木或小乔木,最耐盐碱和水湿,最适合荒滩、荒沟造林,也可做环境绿化,做绿篱最美,枝条是编织原料、燃料,是骆驼的好饲料,平罗西大滩、各乡镇闲散滩地、头闸万亩生态林等地均有大量分布。
  (五)花棒
  豆科,蝶形花亚科,岩黄芪属,又名细枝岩黄芪,是耐旱的沙生喜光灌木,抗热,耐沙埋,主、侧根发达,沙埋后能发出大量不定根,萌芽更新能力强,是流动、半流动沙地的重要固沙树种,在陶乐被用作飞播造林的主要树种。
  (六)柠条
  豆科,蝶形花亚科,锦鸡儿属,又名小叶锦鸡儿,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更新能力强等特点,是风沙区和黄土丘陵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既有很强的保土固沙能力,又是好饲料、燃料,还是价值高的绿肥灌木。陶乐项目区也用作直播造林主要树种。
  (七)毛条
  又名大柠条、白柠条。适应性与柠条相同,但比柠条长得高大,可达4~5米,利用价值更高,一般用一年生苗木,成活率高,陶乐也有少量分布。
  四、引进树种
  (一)火炬
  漆树科,盐肤木属,别名红果漆、鹿角漆树。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密被绒毛。花期在5~7月,果期在9月,阳性树,性强健,耐寒、耐旱、耐盐碱。根系浅但水平根系发达,根萌蘖性强,寿命较短,是固堤护坡的好树种。
  (二)丝棉木
  别名桃叶卫矛,属卫矛科,卫矛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丝棉木为暖温带树种,喜光,稍耐阴,耐寒,亦较耐旱。适生于肥沃、湿润之地,中性土、微酸性土均能适应。根系发达,萌生能力强,花期在5~6月,果期9~10月,可做绿荫树栽植。是全县城镇、村庄绿化首选树种。
  (三)合欢
  别名马缨花,豆科,含羞草亚科,合欢属,乔木,高达16米,胸径50厘米,花期在6~7月,果期在9~10月,较耐寒及干燥气候,散孔材,边材淡黄色,心材红褐色,结构细,耐久用,树皮煎剂,内服有强壮、利尿及驱虫等效,浸膏外敷治骨折、肿痛等,花可安眠,茎皮纤维做人造棉原料,树皮可提制栲胶,可用作黄河流域以南荒山造林树种,也是优美行道树及观赏树。
  (四)水曲柳
  木樨科,白蜡树属,落叶乔木,分布于六盘山海拔1750~1900米的山谷,是优良家具用材。1999年,在黄渠桥镇西润村引进,现苗木场、园林场有少量分布。
  第二节 古珍树种
  一、珍稀树种
  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树木6种。
  (一)羽叶丁香
  木樨科,落叶灌木,为我国特有种,贺兰山有少量分布。
  (二)胡杨
  杨柳科,落叶乔木。抗旱耐盐碱,五香、陶乐有少量分布。
  (三)梭梭
  藜科,小乔木,为优良固沙树种,陶乐有少量分布。
  (四)白梭梭
  藜科,小乔木,为栽培树种,陶乐有少量分布。
  (五)蒙古扁桃
  蔷薇科,旱生,落叶灌木,贺兰山石质沟谷地和阳坡有分布。
  (六)沙冬青
  豆科,常绿灌木,是旱生荒漠区唯一的常绿强旱生植物,可固沙、可药用,贺兰山山麓有少量分布,陶乐沙漠地带有少量分布。
  二、古树奇树
  城关镇新民村五队田春霞家的1棵桑树,树干有分杈,枝叶繁茂。现为城关四小院内的1棵桑树,基部有分杈,根据访问,推测其树龄接近150年。
  黄渠桥镇惠北村二队农民代江等农户家门前,有7棵平均树龄120年古桑树,平均高度为12米,胸径80厘米,树冠直径达18米。仍枝叶繁茂,生长旺盛。
  崇岗镇弥陀寺有1棵枣树,据当地人说其树龄超过117年。
  城关镇新民村五队有3棵花红(沙果树),平均树龄85年,平均高度9米,平均胸径200厘米,管理粗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城关镇新民村五队1棵桑树,树龄为75年,树高6.2米,冠幅7米,胸径175厘米。
  崇岗镇崇福村三队有11棵枣树,树龄70年,平均高度7米,平均胸径110厘米,管理粗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城关镇新民村五队胡进勇家有两棵桑树,树龄在65年左右。1株高为9米,胸径152厘米,树冠8米。另外1株高11米,胸径178厘米,树冠达11米。
  城关镇新民村五队有8棵枣树,平均树龄为65年,平均高5米,平均胸径90厘米。
  城关镇和平村四队王安和家1棵桑树,树龄60年,树高7米,胸径110厘米,冠幅6米。
  姚伏镇人民政府大院内1棵刺槐,树龄为55年,树高16米,胸径310厘米。
  崇岗镇供销社1棵沙枣树,树龄55年,树高8米,冠幅8米,胸径165厘米。
  黄渠桥镇惠北村徐建清院内1棵国槐,树龄50年,树高19米,胸径267厘米,冠幅23米,生长旺盛。
  第四章 林业调查规划建设
  第一节 林业区划
  1960年,自治区林业厅编制完成上下两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发展规划方案(草案)》。根据1964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第一次会议的精神,1966年在平罗县进行农业区划试点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搁置。
  1980年,平罗县成立林业区划领导小组,抽调技术人员10人、专干15人开展林业区划工作。
  一、自然条件与林业发展方向
  平罗县土地总面积为2086.13平方千米,东西横跨山地、洪积扇、冲积平原三大地貌单元,林业发展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采取山地封山育林,发展水源涵养林,以增加覆盖,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洪积扇中上部充分利用山泉水和地下水灌溉,营造防护林和经济林。在沙窝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平原研究解决盐碱地植树造林技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和小片用材林。
  二、林业分区
  全县划分为5个大区,即贺兰山水源涵养林区(包括中高山乔木林小区和浅山灌木林小区),山前洪积扇防护林和经济林区,农田防护林区(包括西大滩牧业防护林小区和唐惠农田防护林小区),河岸、河滩、草场防护林区,鄂尔多斯台地柠条防护林区等5个林区。
  (一)贺兰山水源涵养林区
  该区位于县域西部贺兰山,东起自山脚,西以分水岭为界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区内山高沟深,山势陡峭,最高峰海拔达3476米,土遭冲刷,岩石裸露,不宜垦植。应主要发展水源涵养林(即天然次生林)。通过采取更新老林、抚育幼林和有计划的分片分段封山育林、育草。贺兰山2007米以上为中高山乔木林小区,是云杉、山杨、油松等乔木林分布带,应严格封山育林,使乔木林向上下延伸,不断发展。
  (二)山前洪积扇防护林、经济林区
  该区西起贺兰山山脚以东,东至二农场渠,以平汝公路为界,该区砾石遍布,部分土壤属淡灰钙土。植被稀疏,盐碱较轻,适宜发展经果林业。大多为农田防护林和四旁植树,且分布极不平衡。该区很多宜林荒地仍然光秃裸露,具有很大的林业发展潜力。该区经济林中的果树生产较有基础,但规模不大,多集中在潮湖、崇岗等村队,树种多为大枣、杏、沙果等。
  (三)冲积平原防护林网区
  该区西起二农场渠,东至黄河防洪堤,基本以第三排水沟为界,划分为西大滩牧业防护林小区和唐惠农业防护林小区。南与贺兰县交接,北与惠农县相邻,总面积约110533公顷。
  西大滩牧业防护林网小区 该小区土壤多为白僵地、盐土,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少,且有固定沙丘广泛分布。地表植被主要有芨芨、白茨、盐蒿等。鉴于该区有白僵土盐碱重、难以改造的特点,以发展牧业为主,造林主要考虑营造宽林带、大网格形式的草原防护林,栽植耐盐碱的树种,在果园和农田内,增设窄林带,提高防护效益。
  唐惠农田防护林网小区 土壤为灌淤土,肥力较高。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基本形成。该小区树种多以杨柳、旱柳为主。经济林主要以苹果、沙果、桃、杏、葡萄为主。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四旁绿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树种以高杆、小冠、深根、速生的杆杨、新疆杨、合作杨、刺槐、沙枣等乔木和紫穗槐等灌木为主,排水沟两边宜栽植柳树,沙枣等。四旁植树应以经济价值较大的桑、枣、刺槐、柳、榆、紫穗槐等为主,经济林应以本地优质果品为主。
  (四)河岸、河滩草场防护林区
  该区包括黄河西岸新老滩地,该区地势平坦,微向东倾,有些地段为夹河分隔。土层较低,土壤属浅色草甸土。土质以绵沙居多,水质好,有机质含量较低,植被茂盛,适宜发展营造护岸林和草原防护林。
  (五)鄂尔多斯台地柠条防护林
  黄河东岸起东至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该区属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带,整个地势自东向西稍有倾斜,土壤类型为淡灰钙土和风沙土两大类,其中风沙土20773.3公顷,占台地面积的49%。土壤瘠薄,表土有机质含量仅0.5%左右,含有一定砂沙,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地下水深一般都在10公尺以下,对植物生长无明显影响,台地地表植被多为旱生沙蒿、猫头刺、刺旋花、红砂、珍珠、柠条、沙东青等草和灌木。
  第二节 林业调查
  一、林业资源调查
  1940年9~11月,宁夏林务局派人对贺兰山森林进行调查。1945年7月,民国政府农村部派人对贺兰山、罗山天然林进行调查。
  1956年,甘肃省林业调查队对贺兰山、罗山林区调查,用经纬仪沿山脊测量一条基线,森林罗盘仪测量调查线,交汇或目视勾绘林区范围、林地界限。蓄积量用目测法。
  1972~1973年,对引黄灌区的人工林进行调查,用地形图进行小班勾绘,逐块逐片实地目测调查。
  1980年5~8月,人工林普查,调查显示1980年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增幅较大,面积7年增加796.4公顷,年平均增加114公顷,材积增加97685.7立方米,年平均增加13955.1立方米。
  1986年5~10月,开展“六五”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业用地2213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04627.5公顷的10.8%,其中有林地7973公顷,灌木林地54公顷,疏林地1108.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90.3公顷,苗圃地43.5公顷,无林地12268公顷。森林覆盖率4.9%(包括未成林造林地)。
  1990年5~10月,对17个农村乡镇、2个集镇、4个农林牧场,自治区属的2个大农场、1个吊庄及其所属单位地界内的近百个厂、矿、农场,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调查显示,在“七五”期间,全县造林面积1420公顷,占计划数1167公顷的122%,保存面积为1262.6公顷,保存率为88.9%。由于受天牛危害,杨、柳树陆续被砍伐,主要种植白蜡、臭椿、刺槐、国槐等抗天牛树种。全县经济林增长较快。
  1995年7~9月,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调查范围包括17个农村乡镇、4个集镇、4个农林牧场、1个吊庄及其所属单位地界内近百个厂、矿、农场。5年间全县造林1371.7公顷343.77万株,森林覆盖率为2%。
  20世纪,全县二代林网处于起步阶段,形成一定规模;各造林项目趋于合理化,经济林发展比较快;农田林网占一定比例,育苗处于高潮发展阶段。
  2000年4~6月,开展森林资源清查。首次采用林业部1994年颁发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对林种、地貌、地类、权属等的划分按照新规定做变动。对17个乡镇、4个集镇、4个农林牧场、1个吊庄及所属单位进行调查,5年间造林4730.6公顷,造林覆盖率为5.5%。
  2005年3~8月,在全县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清查范围包括13个乡镇、6个农林牧场和下辖的工厂、厂矿。造林重点集中在黄河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此后治沙造林也列入林业建设重点,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造林面积比“九五”期间增加较多,造林保存面积增加11266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1.2%。
  2008年,利用先进3S技术在全县进行二类森林资源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13个乡镇、6个农林牧场和下辖的工矿企业2005~2008年,平罗县造林主要集中在主要交通线路、保护湿地、城市绿化和经济林建设。
  2005~2008年,平罗县造林保存面积增加705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1.5%,森林覆盖率达到10.3%。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湿地保护性造林增加。
  二、林业分类
  根据林木区域的不同性质,将现有林地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的事权划分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级保护区以外的天然乔、灌木林区及封滩育林、黄河护岸林、贺兰山东麓、姚伏镇沙窝、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的森林和林木,镇朔湖泊以及防风固沙的灌木、乔木,属国家级公益林范围。凡不能划入国家级公益林的,划入地方级公益林。根据调查,2008年,公益林总面积为26184公顷,商品林地面积3315.3公顷。
  第三节 项目规划建设
  一、外援项目
  平罗县借助国外援助资金实施的外援林业项目有4个:陶乐日本援助项目、韩国援助项目、崇岗德援项目、日中友好小渊基金平罗县造林项目规划。
  (一)陶乐日本援助项目
  由日本国政府无偿提供资金援助。2001年10月启动,工期为3年,主要以资源保护和增加沙区绿色植被为主。工程总投资700万元。工程总任务是776公顷,平均每年完成造林267公顷左右。项目实施地点:高仁乡。项目一期工程于2002年春季完成,造林274公顷;二期工程于2003年春季完成,造林315公顷。一、二期工程都顺利通过日方检查验收。2004年第三期工程展开,建设总任务是187公顷。
  (二)韩国援助项目
  以保护母亲河为目的的平罗黄河滩水土保持造林示范项目,是韩国政府无偿援助中国西部五省区造林项目之一。2003年10月启动,计划造林1000公顷。项目建设3年(2003~2005年)韩国政府无偿援助100万美元(821万元人民币),中方配套60万美元(492.6万元人民币)。2005年完成项目任务。
  (三)德国援助项目
  项目区涉及崇岗下庙两乡6个村,1996年启动实施,德援资金67.69万元,占66.8%,平罗县配套资金33.67万元,占33.2%,到2000年,营造林面积189.3公顷,占任务数186.3公顷的101.6%。
  (四)日中友好小渊基金平罗县造林项目
  规划于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实施。项目涉及全县13个乡镇160个行政村、2个直属国营农场、4个县属农林牧场。一期工程总投资97.28万元,计划营造林90公顷,植树165000株,并配套建设沟、渠、路,购置相关设备。项目二期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实施,总投资111.4万元(其中:申请日中绿化交流基金资助金91.5万元,占总投资的82.1%;地方自筹资金19.9万元,占总投资的17.9%。),造林100公顷,植树556551株,配套建设沟、渠、路和相关生产维护设备。
  二、国家级项目
  (一)平罗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工程分两期实施:2000~2005年为第一期,主要以发展生态公益林、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为内容;2006~2010年为第二期,主要以资源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内容。工程展开后,规划设计全县的林木保护区域。规划管护面积3333.3公顷,其中有林地20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333.3公顷。建设一批生态公益林。通过实施封育等措施,增加贺兰山东麓地区封育面积,落实封育面积133.3公顷(占封育总任务的50%),使贺兰山东麓地区形成以灌木为主、乔灌共生的植被群落;在黄河滩地落实封育面积66.7公顷(占封育总任务25%),使该区域形成灌木为主、灌草共生植被群落。在中部荒地类区域落实封育面积66.7公顷(占封育总任务的25%),使该区域形成以草木为主、草灌共生植被群落。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在11个省(区)的324个县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随后根据各省、区、市扩大建设范围的要求,至2000年其建设范围扩大到13个省(区、市)的596个县,总面积405.3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42.2%。
  平罗县位于“三北”绿色万里长城中间地段。从1979年起,平罗县通过四期“三北”防护林规划实施建设,县域境内营造一批农田防护林网。2010年,全县造林面积31022公顷。在风沙区,成片或成带营造各种防风固沙林,建成一个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三)平罗县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时间为2001~2003年,总投资7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550万元,地方配套自筹160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平方千米,造林1168公顷,建设草地180公顷,封育治理608公顷,建设沼气池150座,完成土石方120万立方米。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农业项目、生态林业项目、水土保持项目三部分。其中生态林业项目由4个项目区组成,即平陶渡口生态示范园、头闸黄河护岸林工程、灵沙黄河护岸林和姚伏镇曙光村小型公益林。
  (四)平罗县育苗中心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2001~2004年完成,建设总投资232.875万元。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面积52.5公顷的高标准种子园、采穗园、良种繁育圃。
  (五)中国宁夏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
  项目区位于平罗县陶乐镇,总面积16667公顷。2008~2010年,建设治沙成果及防沙治沙模式展示区16267公顷、沙生植物展示园区333公顷、科普宣教及科研基地67公顷,总投资为60245万元。
  (六)平罗县红崖子乡三棵柳项目区生态移民绿化工程建设
  2008~2010年。项目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模1028.2公顷,其中封育补植333.33公顷;治沙造林333.33公顷;骨干防护林143.2公顷;田间林网(农田防护林)80公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居民点绿化)面积33.93公顷;苗圃4.4公顷;灌区开发400公顷;耕地面积中规划发展经济林100公顷。生态林业工程总计投资471.15万元。
  三、省级项目
  (一)兴果福民工程
  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规划为3个重点果品区(五排两侧区、西大滩区和崇岗下庙区)11个小区。果树面积达到2353.3公顷,果品基地达到1733公顷,产值达5648万元,投资735.03万元。
  (二)黄河护岸林建设工程
  2000年始,2003年结束,涉及灵沙、六中、五香、渠口、通伏5个乡镇的黄河滩地,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2.4千米,总土地面积12333.3公顷。规划建设黄河护岸林1025.4公顷,总投资632.24万元
  (三)平罗县枸杞无公害丰产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2001~2003年,位于原惠北乡三渠、双渠两村,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枸杞生产的经济效益,到2003年,建成133.3公顷的枸杞无公害示范园区。
  (四)平罗县十万亩枸杞产业建设项目
  2009~2010年,项目计划投入14490.8万元,在宁夏平罗县境内新增枸杞种植面积6666.67公顷,建成枸杞育苗基地120公顷,建设相关服务网点7个,引进相关企业2个,建设专业合作组织60个,配置26个大型烘干炉、1000个小型烘干炉。
  四、县级项目
  1990~1994年,实施农田林网骨干林带县级重点地段树种更新项目;2005~2006年,实施明月湖湿地规划工程;2005~2008年,天河湾湿地公园建设;2003~2007年,实施石中高速公路平罗段造林绿化工程;2005年5月,实施109国道造林绿化工程;2005~2006年,实施110国道(平罗段)绿化造林工程;2007年,实施金色河绿化工程;2006年4月~2008年5月,实施唐徕渠两侧生态绿化;2005~2007年,实施贺兰山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9~2010年,实施灌木林建设项目;2008~2010年,实施河西总排干绿化工程,实施亲水大道绿化工程。2013年,实施生态移民区庙庙湖A区道路、环村林、红陶路及红瑞村补植补造、以育代植等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33.5公顷,栽植各类苗木354.5万株;实施滨河大道景观水系绿化,建设18千米的滨河大道生态景观水系护坡绿化及节点绿化,完成造林面积44.2公顷,栽植各类苗木338.4万株;实施崇岗煤炭集中区绿化,完成新110国道改线段东侧、二农场渠西侧、新镇区主干道路两侧以及老110国道两侧绿化,完成绿化面积26.1公顷,栽植各类苗木4.1万株。
  第五章 造林 育苗
  第一节 林木种苗
  一、种子(包括种条)
  1956年,平罗县开始大量收购树种,当年收山桃、沙枣、桃、杏树种子7.33万公斤,除本县自己使用外,还外调支援同心县等干旱地区。1965年,平罗县采集沙枣、桃、杏种子4.02万公斤,解决本县育苗所需。2001年3月,投资233万元建设“平罗县园林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面积60公顷,其中种子园30公顷,采穗圃10公顷,良种繁育圃20公顷。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5.8万公斤、优质种条19.8万条,同时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鼓动有条件的农户育苗,林业部门为农民提供良种和优质穗条及技术服务,每年可培育良种壮苗1000万株,除满足本县造林外,还可向周边地区提供良种壮苗300万株。2001年,平罗县设立林木种子检验专业人员。2013年,自治区林业局将平罗县列入飞播造林实施范围。飞播作业面积4133.3公顷,撒播花棒、杨柴、沙打旺、冰草等种子4.03万斤。在红崖子乡实施封山育林1333.3公顷。
  二、苗木
  1950年,平罗县的育苗生产以国营为主。1960年,国营和集体庄队都从事育苗生产。1970年,多转移到集体庄队,国营为辅。1980年后,以家庭个人育苗为主。1990年,重新加强国营苗圃建设,国营育苗成为育苗的主力。进入21世纪,苗木生产彻底推向市场化运作。
  民国时期育苗树种以杨、柳为主,其他树种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引进许多新树种。1960~1990年,主要树种有北京杨、合作杨、箭杆杨、小叶杨。1970~1980年,杨树培育占半数以上。1989年开始,引进10个果树优良品种、13个刺槐优良无性系5个、杨树良种类型、9个枣树良种进行培育栽植,并推广栽植。1990年,开始重视抗天牛树种的培育,以臭椿、刺槐、白蜡、国槐、沙枣、新疆杨为主,紫穗槐、柠条、山桃、山杏次之,柳树极少。
  1952年,在县城南门外建立平罗县国营苗圃。1955年,建黄渠桥红光大队国营苗圃。1956年,在通伏河滩建设国营苗圃(后扩建为平罗县苗木场)。始建于1954年的平罗县园艺场2005年更名为平罗县育苗中心。2001年3月,平罗县育苗中心被自治区列为林木良种基地,现有种子园30公顷、采穗圃10公顷、良种繁育圃20公顷。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9.8万条优质种条、1000万株良种壮苗。
  第二节 防护林
  一、防风固沙林
  (一)高荣防风固沙林
  县境南与贺兰县接壤处有沙丘一片,俗称高荣西沙窝,面积873.3公顷。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沙丘移动,高荣的农田被沙埋40公顷。1953年,县人民政府组织高荣的群众,在沙丘地带营造东西宽1千米、南北长4千米、面积353.5公顷的防风固沙林带。种植树木以沙枣树和柳树为主,后增植杨树、紫穗槐和刺槐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高荣大队林场在防风固沙林地空间开垦耕地35.6公顷,种粮菜,培育苹果园4.2公顷。1985年,通过抚育间伐,提供木材2142立方米、木柴500万公斤,产值达21.11万元,建起新房114间。林场有收益后,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化肥、农药等支持大队农业生产。林带起到显著的防风固沙作用,保护高荣村289公顷农田不受风沙之害。1986年后,因光肩星天牛危害,杨、柳全部砍伐,开始种植白蜡、臭椿、刺槐、国槐、新疆杨、沙枣、红柳、紫穗槐等树。1989年造林37.3公顷,1990年,造林30公顷。1991~2005年,姚伏镇高荣、曙光两村每年都在西沙窝沙丘造林,少的年份7~8公顷,多的年份造60多公顷,平均成活率达70%以上。
  (二)灵沙防风固沙林
  灵沙乡人民政府北5千米处,有一片沙丘,面积6平方千米,滂渠从沙丘东际经流2千米多。1954~1958年,乡人民政府组织全乡人民群众,在沙丘南部营造防风固沙林33.3公顷,有沙枣、柳树2.5万株,形成一片绿洲。1959年,灵沙公社组织7户26人,建立防沙林场,负责护林,在林地空间垦种6.7公顷。附近群众亦在林场边缘垦种13.3公顷。防风固沙林保护沙丘附近的灵沙、统一两村100公顷耕地,使耕地亩产由50多公斤提高到250多斤,人均收入由70~8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
  (三)陶乐三乡镇防风固沙林
  2004~2005年,陶乐、高荣、红崖子三乡镇在东、西沙窝造林849公顷,保存722公顷,造林树种主要以杨柴、花棒、柠条、沙柳等为主,抵御毛乌素沙漠西侵。
  2008年,全县有防风固沙林7071.3公顷,其中乔木林103.6公顷,灌木林6945.9公顷。2010年,防沙治沙博览园完成植苗造林2133.33公顷,人工点播造林666.67公顷,封山育林2000公顷。栽植沙生灌木72.5万穴、乔木5万株,点播种子2万公斤。2013年,在毛乌素沙区实施飞播造林4133.3公顷,在红崖子乡实施封山育林1333.3公顷。
  二、农田防护林
  1955年,平罗县潮湖农场开始营造以柳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还有少量的箭杆杨、沙枣和白榆,主林带间距100米,副林带间距600~800米,林网面积6~8公顷,林带沿支、斗农渠两侧栽植,一般为4~7行,到1964年,该场已营造农防林64条551万株,防护效益显著。这是平罗最早的农田防护林。
  1974~1976年,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为农田防护林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70年中期,大范围整治全县的沟、渠、路,将沟、渠、田、路、村、电布局走向和林业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整治后干渠、干沟、干道大部分为西南、东北走向,恰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根据因地制宜,宜带则带,宜片则片,宜网则网,带片网结合,乔灌草结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结合,沟渠路林结合原则,在沿贺兰山公路、二农场渠、包兰铁路、三排、唐徕渠、包兰公路、惠农渠、五排、昌滂渠及黄河两岸都营造骨干林带,总长约421千米。沿支、斗渠、沟及社队道路造林总长约1.28万千米,形成防护林网。还在居民点和其他宜林区域造林。1979年,全县95%农田建成机耕条田,沟、渠、路两边都营造杨、柳林带,形成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社队采取抚育、间伐和补造等一系列维护措施。至1980年,防护林达到1045.2公顷,林网包括四旁零星植树384.98万株。
  1981~1985年,平罗县的防护林建设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第一期工程。利用这一契机,平罗县加速以农田林网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使全县造林面积增加、农田林网逐步完善,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达到高潮。至1985年底,全县有农田防护林地4373.6公顷,其中农田林网林带7828条,面积达2013.5公顷,植树754.79万株;成片林2360公顷,四旁树319万株,折合面积1281公顷(每166株合1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以前的1.6%提高到4%。有10个乡镇初步实现农田林网化,其余7个乡镇农田林网也具雏形。黄河护岸林、防风固沙林初步形成,直接受林网保护农田近26667公顷,整个农田小气候向着好的方向转变,部分地区风沙危害得以初步控制,沿黄河一带水土流失程度减轻。
  1977年,光肩天牛传入平罗县,其后20年虫害迅速蔓延。1981年以后,县有关部门多次发起防治天牛行动,化学、人工等多种方法防治都收效不大。苦心经营近20年的平罗第一代农田防护林,从1986年后相继被砍伐清理。
  1989年起,银北地区开始试验种植抗天牛的臭椿、白蜡树种。1990年,平罗培育臭椿、白蜡等抗天牛树苗0.8公顷,在高庄乡、渠口乡、黄渠桥镇等地试点营造以抗天牛树种为主的新一代农田林网。1989年5月20日,平罗县二代林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当年7月,外业调查工作及乡镇规划。8月底,规划统计汇总及制图规划工作,制定1990~1993年林网更新规划。
  2005年,平罗县二代林网建设造林14431.9公顷。经普查,到2008年,保存农田防护林2566.4公顷,其中乔木林1518.7公顷,灌木林1047.7公顷.
  2010年,造林绿化432.4公顷,其中:农田林网造林68.33公顷,栽植乔木17.1万株。村庄绿化31个,绿化面积14.67公顷,栽植各类乔木5.3万株。各乡村道路绿化42.73公顷,栽植乔木10万株。其他造林盐碱地、治沙造林306.67公顷。
  2013年,各乡镇绿色通道、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及其他治沙造林1350.3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3万株。
  三、黄河护岸林
  黄河在平罗县境内长48千米,平均宽约2.6千米河滩地。由于河岸塌方现象严重,沿河一带群众常受其害。
  1956年,县政府组织15个乡镇的社员和机关单位职工1万多人,采集柳橛,沿河岸营造行距1.5米、株距0.5米、宽500米护岸林带,历时5天,造林1187公顷。1958年,春秋两季营造1333.3公顷。经3年抚育,形成一条茂盛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受到银川专区和甘肃省林业厅的表彰及国务院的嘉奖。县委和政府根据“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造林政策,将河滩地划分给15个乡镇社队,作为造林基地。1960年后,分得林地社队,贯彻“以粮为纲”农业方针,在林地空间种粮和放牧,幼林被啃毁之事经常发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护林失控,不法之徒乘机偷砍林木,当时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也以建公房、学校为由,进行滥伐,致使沿黄防护林建设长期裹足不前。到1985年,林带面积仅有1028.6公顷。1988年,新的黄河护岸林造林工作启动,是年,造林36公顷。1989~1990年,补造沙枣和紫穗槐293.4公顷,1990年底,林带面积1322公顷。
  1991~1995年“八五”期间营造黄河护岸林430.7公顷,成活率达85%以上。1996~1998年,黄河护岸林一度停滞。1998年,开始河滩天然河柳和红柳灌木林的封育与管理。
  1999年后,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项目和黄河护岸林项目建设大好机会,动员干部、学生及黄河流经通伏、渠口、头闸、灵沙四乡镇农民,展开声势浩大黄河护岸林工程和生态林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多个和母亲河保护有关项目。
  1999年,头闸镇黄河万亩生态林项目实施,实行企业化运作。将植树造林变成企业行为,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前期投入740万元资金,嘉诚林牧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万亩生态林企业化运作也使当地农民受益,每年农民通过种树、浇水、锄草等实现劳务收入150万元以上。整个生态区林高草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公司每年仅打草收入在8万元以上。
  位于渠口乡河滩地的“韩中合作平罗黄河滩水土保持造林示范项目“(2003~2005年)和“保护母亲河行动——中日青年石嘴山市生态绿化示范林”(“小渊基金”宁夏石嘴山市造林项目)(2005~2007年)工程实施是平罗黄河护岸林建设的一大亮点。工程自建设以来,其建设生力军主要是县直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以及当地农民。每年春天县乡都要组织近万人植树大会战。该项目区域植树1667公顷,种植速生杨、漳河柳、新疆杨、沙枣、臭椿等500万株左右,形成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3千米黄河护岸林带。据当地农民介绍,林带建设使多年不见水鸟和众多小动物又回来。
  到2005年底,平罗县黄河护岸林面积达到7467公顷,植树1870万余株,种草666.6余公顷。2008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发现,平罗县黄河护岸林保存面积达到2809.2公顷,其中乔木林2003.5公顷,灌木林805.7公顷。
  2010年,重点实施滨河大道两侧林带、西侧2千米范围内农田林网、道路节点、村庄绿化和东侧天河湾湿地绿化以及滨河大道为核心区枸杞产业建设。滨河大道两侧绿化带造林73.33公顷,西侧2千米范围内林网、道路节点、村庄绿化100公顷;完成东侧天河湾湿地绿化43.07公顷。2013年,建设长18千米滨河大道生态景观水系护坡及节点绿化,造林面积44.2公顷,栽植各类苗木338.4万株。
  第三节 经济林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农村有少量果树,品种有枣、沙果、桃、李、杏等,大多散布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果园很少成片,一般面积不大,也就2~3亩。1949年,栽培面积52.5公顷,年产量26.88万公斤。1950年,开始出现初级合作社,个体农户经营的果园也随即入社,改由集体经营。入社果园面积达到62.3公顷,产量33.3万公斤。1958年,发展到75公顷,产量达到48.5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初期,林业部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幼龄果树越冬冻害和抽干问题,经济林出现建国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70年代后期,国营农场、园艺场及集体果园为主的果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外地引进苹果和梨树等树苗建园栽培,县园林场和林业站苗圃培育的国光、青香蕉、倭巾、黄元帅和梨树品种,向农村推广,果树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84年,林业科设果树管理站,负责经果林技术指导、咨询、推广工作。1985年,果树面积219公顷,产量达102.95万公斤;1990年,面积增加到680公顷,产量90.9万公斤。1995年,发展到高峰,面积达到871公顷,总产量达到196万公斤。此后由于各地盲目发展,使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过快,在技术措施、品质、品种、管理等方面不到位,不适应市场需求,出现“水果乱市”“增产不增值”的现象,再加上1950~1960年发展的经济林,到90年代末转入衰弱期,产量、质量越来越低,使经济林面积急剧下滑。至2005年,全县有经济林(包括原陶乐地区)面积共计856.6公顷,其中苹果86公顷,梨13公顷,桃1.7公顷,枸杞646公顷,葡萄15.5公顷,其他小杂果94公顷。除枸杞、葡萄面积逐年增加外,苹果、梨、桃等保存面积为195公顷,比1995年的经济林面积下降77.6%。2008年,经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有经济林955.5公顷。2010年,经济林面积2458公顷。2013年,以贺兰山东麓和五堆子移民区为重点,突出抓好葡萄基地和枸杞基地建设,经济林建设748.3公顷,其中枸杞380公顷,葡萄366公顷,其他经果林2.3公顷,栽植枸杞苗木125.8万株、葡萄苗木216.5万株。
  一、苹果
  1956年,个体农民经营的果园入社,改由集体经营,苹果才被引进,逐渐得到发展。初期,由于苹果幼树越冬冻害问题尚未解决,苹果种植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宁夏的一些果树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采取综合越冬措施,解决幼树越冬难题。1963年,平罗县园艺场建场,开始栽培和繁育国光、青香蕉、倭巾、黄元帅等苹果,并将苗木供应农村栽培。60年代后期,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速度加快。1997年,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287.5万公斤,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种植的苹果树品种老化,品质变差被大量砍伐。2005年,全县包括原陶乐地区保存苹果种植面积86.2公顷,年产苹果39.91万公斤,较1990年面积减少87.3%。2008年,经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苹果558.8公顷。2013年,面积为169公顷。
  1950~1970年,苹果主要为中晚熟品种。晚熟主栽品种有红元帅、黄元帅、国光、青香蕉,早中熟品种有黄魁、红魁、红光、红玉、倭巾、早生旭、紫云、印度、金托恩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有新红星、金矮生、秦冠、首红、超红、艳红、魁红等元帅系第三代、第四代短枝型品种,红富士系和乔纳金等品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早生富士、新嘎拉等新品种和当地主栽品种黄元帅、红元帅、新红星、红富士、国光、秦冠等。
  二、梨
  明朝宁夏已有梨的栽培,1949年前,全县有零星栽植,主要品种有长把梨、软儿梨等。1958~1985年,全县引进适合栽培品种有酥梨、苹果梨、早酥梨、雪花梨、三季梨、日面红等,主要分布在崇岗、县园艺场和县域内区属农场。
  1995年,崇岗镇所产酥梨个大、肉脆、质甜、芯子小、耐储藏,深受人们欢迎。1997年,崇岗镇产雪花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
  1998年,全县梨树栽培面积44公顷,年产量达30.4万公斤,发展到高峰。此后步入低谷,2005年,保存梨树面积13公顷,年产量5.4万公斤。2010年,梨树保存面积14公顷,产量14.6万公斤。2013年,面积仅存7公顷。
  三、葡萄
  1949年前,葡萄多为零星宅院栽植为主,主要有大青葡萄、牛奶葡萄和无核葡萄。1965年推广沙巴珍珠、玫瑰香、龙眼、无核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推广大粒鲜食葡萄,有巨蜂、乍娜、潘诺尼亚、黑奥林、里查马特、玫瑰香、龙眼等品种。1995年后,红提成为主打新品种。
  2005年,优势葡萄产业办公室成立,充分利用贺兰山东麓自然资源和宽广的后备土地资源,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当年新增葡萄种植面积68.7公顷,其中种植酿酒葡萄66.7公顷、鲜食葡萄2公顷,至2006年累计发展葡萄84公顷。2010年底,全县保有葡萄栽培面积44公顷。2013年,栽培面积发展到261公顷,产量为203吨。
  四、枣
  枣树在平罗县栽植历史悠久,1949年前,零星栽植,以后为原崇岗、九泉、潮湖、下庙等沿山村镇的主要树种,主要品种为大麻枣,此品种还成为宁夏栆树发展的主要推广品种。其间还引进灰枣、赞奥大枣、板枣、俊枣、中宁小枣、灵武长枣、同心枣等品种。至2005年,全县累计栽植枣树面积76.3公顷。2008年底,全县枣树保存面积18公顷。2010年,全县枣树面积45公顷,枣产量127吨。2013年,面积为55公顷,产量为139吨。
  五、枸杞
  自1965年起,潮湖农场、前进公社、前进农场、明水湖农场、园林场、姚伏镇和自治区农垦局建材厂等先后建园试种,面积58.6公顷,到1990年,只有农垦局建材厂继续培植,面积32.4公顷,年产枸杞1.17万公斤,其余单位均因技术力量缺乏,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佳而弃种。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枸杞药用保健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枸杞外销量的增加,枸杞种植面积回升,产量迅速增加。1997年开始,平罗县开始发展规模枸杞种植业。1997~2005年,平罗县的枸杞产业虽有起伏,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至2005年,全县发展枸杞面积达到1054.3公顷,年产值约350万公斤,品种为宁杞1号。2010年,全县枸杞面积达到2092公顷,其中,是年,新增面积408公顷,枸杞结果面积1684公顷,枸杞产量2773吨。2013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962公顷,枸杞产量4110吨。
  第四节 全民义务植树与城市绿化
  一、全民义务植树
  民国19年(1930),宁夏省建设厅向农矿部呈报《宁夏省造林大纲草案》中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至少植树3株,违者惩罚。民国20年(1931),宁夏省政府把每年3月16~21日定为植树周。民国26年(1937),宁夏省政府发出布告,规定18~45岁本省人在清明前10日内,每人植树3~5株,并以成活一株为最低限度,不准无故违抗。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宁夏建设厅指示各县全面开展植树造林,规定农村每个劳力植树1~5株,干部每人1株,部队及学生每人2株,小学生每两人1株。各地区成立植树绿化指挥部,坚持每年植树造林。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林业机构瘫痪,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中止。1974~1976年,平罗县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至1979年,全县95%的农田、沟、渠、路两侧都营造杨柳林带,形成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的决议。全县义务植树重点是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村镇绿化,采用集体、个人、村队栽树及管护的办法,推动农村林业发展。1983年3月1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1983年平罗县绿化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义务植树运动。至1985年,第一代农田林网建设,植树1020万株。1990年3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决议》,义务植树向“基地化”发展。1991~1995年“八五”期间,全县义务植树22.9公顷,约5.7万株。1996~2000年“九五”期间,全县义务植树61.6公顷,约15.4万株。2002年春季,以“关注森林,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县拉开序幕。动员8万人次在黄河沿岸的6个乡镇植树造林。为确保造林质量,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与重点工程造林绿化结合,推行以钱、物代绿化劳动,发动机关单位、学校、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参与生态建设大会战。结合树木管护还推出单位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义务植树代种金管用制度、义务植树基地档案制度,保证种下的树有人管,种树的人能获益。2002年后,全县每年春季都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二、城市绿化
  1949年,县城内只有衙门街(今人民东路)有数棵柳树。自20世纪50年代起,县人民政府每年春季发动机关单位和居民在街道和院落植树。但因土质矿化度较重,成活率低。1970年,县城建局成立绿化队,在县城主要大街植树中开始尝试通过换土提高成活率。1972年,县城街道两旁种植国槐、柳树、沙枣树及杨树2500株,各单位院落植树1500株。1979年,绿化队引进云杉、西安桧柏、龙爪槐、臭椿、贴梗海棠等12种景观树种,在街道旁试种。1985年,在北大街修建花坛两座,种植绿篱笆100平方米。1986年,在北大街造绿化带2条2400平方米,修建带状花坛19个,面积675平方米。在县城北转盘中心营造120平方米花坛1个。县政府大院和城建科院内修花池2000平方米,种绿篱890平方米。到1990年,县城街道种植国槐、红花槐和臭椿等树3100株,覆盖率为5%;种绿篱990平方米,建大小花坛24个,面积1885平方米。1980~1990年,光肩星天牛虫害使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陷于被动,在防治天牛虫害的同时,提出更换树种战略。1989年起,从外地引进国槐、刺槐、臭椿等树种,挖除虫害树木,采取多树种混交,乔木、灌木立体化配置的种植方案,经过多年建设,县城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2005年,县城有各类绿化树木16074株,绿地绿化面积49928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85%,公园2座,广场及景观园3个。
  2005年,规划实施“城市园林式建设方案”,大面积建设绿化县城西区。
  截至2008年,县城有各类绿化树木16万余株,绿地绿化面积216.4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1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9平方米,公园2座,广场及景观园6个,生态湿地1个。
  2010~2013年,平罗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后实施定远街、鼓楼大街、萧公大街、玉皇阁大道、翰林大街等主要道路绿化,县城新区广场绿化、唐徕渠景观绿化、文博会展中心广场景观绿化、生态植物园等城市园林绿化、民族大街南延伸段、田州路、萧公大街、明珠街、城关五小等绿化工程,完善翰林大街、民族大街、萧公大街等道路绿化和城区白马拉缰等广场的景观绿化,实施三大工业园区道路和厂区绿化,栽植各类乔灌木100多万株,增加城区林木密度,营造城市森林景观特色。2013年,县城绿化覆盖面积588公顷,其中建成区576公顷,绿化覆盖率38.92%;公共绿地面积11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43平方米。
  第五节 育林
  一、封山、封滩育林
  1950~1990年,全县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保护森林、封山育林规定,配合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对贺兰山林区进行严格保护。
  1992年2月,自治区林业厅批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封山育林设计任务书》,1992~1995年,在核心区外缘新封山育林5.4万公顷,总投资121.95万元。1993年2月,国家计委批准自治区利用德国政府赠款项目“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其中封山育林3万公顷。1998年10月,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编制《宁夏1999~2010年封山育林规划》,平罗县也编制《平罗县封山、封滩育林规划》。
  1999~2005年,封滩育林9213公顷;2005~2008年,封滩育林7133公顷。2011~2013年,在红崖子乡实施封山育林1333.3公顷。
  二、次生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
  宁夏次生林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罗山、六盘山3个天然林区。平罗县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境内贺兰山山区,由自治区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由于地质、地形、水土等条件制约,次生林抚育改造工作进展缓慢。
  第六章 林木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2000年,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有林面积逐步扩大,为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总指挥由政府副县长担任,县林业局、计委、公安局、财政局、交通局、消防中队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
  到2005年底,13个乡镇、3个国营林场均成立防火指挥部。根据林地面积和植被情况,将黄河沿线7乡镇、日援项目区、韩援项目区、生态林基地确定为重点防火区域,其他6乡镇的骨干林带,环村庄示范点为重点防火地段。
  20世纪90年代前,平罗县基本没有专业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2000年后,自治区林业局逐年下拨一些防火设备和经费。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有森林防火指挥车2辆、瞭望塔3座、风力灭火机10台,及若干套防火服和防火工具等。
  根据平罗县的气候状况,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是防火的重点时期。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均下发防火通知,与有关单位签订防火目标责任书,确定专人进行巡查和值班。
  2005年11月,组建森林防火应急中队,在河滩地上进行演练,使队员都熟悉各种防火用具的操作方法。
  2009~2013年,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和火源管理制度,建立县乡两级护林防火组织,逐级签订防火目标责任书,组建防火应急分队,加强护林员管理,组织开展防火演练,开挖防火隔离道5千米。2008年、2009年,对发生的3起森林火灾(受害面积2公顷)及时进行处理。至2013年底,县域范围内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第二节 病虫鼠害防治与森林植物检疫
  20世纪80年代前,没有专职森林保护工作的机构,工作主要由林业局主管和办理。1984年,建立平罗县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定编5人,为开展森防工作奠定基础。1986年,全县在重点场、圃、乡配备兼职检疫员,在天牛重点发生20余个村设立村防治员,形成县、乡、村三级检疫防治网络。1992年,按照林业部建立一站三网的要求,配备森防检疫人员22人,2004年,乡镇合并后,森防人员由22人变为18人。
  一、主要病虫与鼠害
  (一)主要虫害
  20世纪50~70年代,平罗县的森林虫害以体型较大的食叶害虫为主,如舟蛾、尺蠖、毒蛾和天蛾等。这些虫数量少,发生的周期长,比较容易防治。
  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昆虫体系地位上逐渐退于次要。相继发生,蔓延起来的是体型小、繁殖快、数量多,以蚧类为主的“密集型”害虫,以及天牛、吉丁虫为主的各种蛀杆、蛀枝、潜叶类的“隐蔽型”害虫。这两类害虫数量多、隐蔽强,给防治造成许多困难。破坏性最大的是“一丁二蚧二牛”(十斑吉丁虫、杨干蚧、槐花球蚧、杨枝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其中蛀干害虫有光肩星天牛,枝干害虫有杨枝天牛、十斑吉丁虫、杨圆蚧、花球蚧等,叶部害虫有椿尺蠖、杨毒蛾、双尾舟蛾等,种子害虫有紫穗槐豆象、刺槐种子小蜂和各种食心虫。森林病害较之虫害发生轻、面积小,危害不严重,但在气候灾害诱导下,常呈爆发形式发生。比较突出的是果树腐烂病,该病分布整个水果产区,管理愈粗放,发病率愈高。其次是叶斑锈病、白粉病等各种叶部病害。
  (二)鼠害
  森林鼠害是平罗县林业建设的主要威胁之一。据初步统计,1988年以来,各类鼠害发生面积达1333.3公顷,其中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的主要是东方田鼠。
  二、病虫鼠害防诒
  (一)病虫害防治
  由最早物理机械防治(如人工捕捉)发展到化学防治、综合防治,主要对象是蛀干害虫和枝干害虫。
  1950年,林业部门派技术干部到各乡指导,供给防治药剂和喷雾器,采取药剂喷洒的办法对果树进行防治。
  1961~1965年,在各乡镇施放“666”烟雾剂防治沙枣木虱,害虫杀死率82%以上。
  1972年,首次在县城周围进行飞机防虫,杨二尾、舟蛾及白杨舟蛾,死亡率分别为90.8%和81.2%。同时兼治苹果红蜘蛛和大青叶蝉,其死亡率分别为98.5%和98.2%,防治面积100公顷以上。1976年起,全县开展大面积飞机防虫,开展飞机喷洒“666”、乐果、敌敌畏等混合液防治林木虫害,主要防治杨枝天牛、沙枣木虱、柳枝瘿蚊、榆毒蛾等,杀虫率均达90%以上。杨枝天牛以及部分沙枣尺蠖基本得到控制,同时还兼防东方金龟子、沙枣蝽象、榆叶跳象、树粉蝶、柳梢卷叶蛾、杨树蚜虫等害虫,杀虫率均在90%以上。1978~1980年,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林木害虫,均取得明显防治效果。1982年,又开展此项工作。
  20世纪80年代,是天牛猖獗的时期,它使一代林网毁于一旦。对于天牛的防治,19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以人工捕杀为主,并且仅局限于光肩星天牛的防治。1980~1984年,进入第二阶段,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采取以砍伐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人工捕捉、砸卵等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治理。对于砍伐的病虫木,集中采用药浸、水泡、锯板、土埋、烘干等办法,进行灭虫处理,处理带虫木料20多万株,占当年砍伐数的93%。同时,从山西引进熏蒸毒签生产和应用技术防治天牛。
  1985年,进入第三阶段,以综合治理为主。进行区域联防,木材检疫、化学机械防治相结合,治改、治点、保面相结合,全方位治理。1986年,注重对虫源木处理,幼虫期利用熏蒸毒签和虫孔注射防治,成虫期树干喷雾。到1991年,防治天牛工作都是林业工作的重点,防止天牛虫害的扩散,减轻蔓延速度。
  1991~1993年,在防治天牛的同时,开始建设第二代农田林网,“一手抓防治,一手抓更新”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1994~1998年,全县把森防目标管理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指标纳入整个林业生产建设,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控制虫害,保护二代农田林网健康发展。针对病虫害种类和发生面积增多,推行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以奖代补,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防治林木病虫害,同时启动生物防治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采用多林种、多层次、多树种的营林措施防治病虫害,注重营造混交林和选育引进抗病虫品种,至2000年,全县第二代林网初步形成,但光肩星天牛危害并未彻底根除。2000年,制订《平罗县2000~2003年杨树天牛工程治理规划设计方案》。2001年,制定“十五”期间森防目标管理指标,对阶段病虫害防治进行规划。广泛开展病虫害宣传和防治,2001年,全县捕捉天牛成虫136万头,扦插树签50万只。2002年,杨树治理天牛化学防治面积1006.7公顷,插树签72.5万只,捕捉天牛187万头。2005年,经检查,成实率29.4‰,防治率90.2%,监测覆盖率达92.9%。
  2006~2008年,投资63万元,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森林资源。
  (二)鼠害防治
  森林鼠害一直是防治的重点之一,采取防治方法主要是人工夹捕和毒饵灭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磷化锌拌大葱,氟乙酰胺拌大葱、大豆,氟乙酰胺浸苗等防治方法在林业生产中大幅推广,防治效果很好。氟乙酰胺禁用后,生产上主要采用夹捕法防治,1986年,人工捕杀在10万只左右。但由于发生危害面积大,经费严重不足,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10,危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1985年后,全县乡镇统一进行灭鼠,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到2005年,东方田鼠危害基本得到控制。
  三、森林植物检疫
  1979年,林业部召开北方地区杨树苗木检疫现场会后,重点向各级领导和群众宣传开展检疫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大家对搞好检疫工作的认识。1983年,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颁布后,1984年,平罗县正式设立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使检疫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1984年,狠抓专业队伍的培训,举办各种防治检疫学习班10次,参加人员2000多人次,并利用集市贸易开展咨询服务,印发检疫科普资料1000余份。
  1985年,自治区林业厅发出《严禁从美国白蛾疫区调入苗木、种子及其他繁殖材料的紧急通知》和《认真调查美国白蛾的通知》后,对美国白蛾进行全面调查。同年4月,自治区林业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苗木检疫工作严格检疫手续的通知》后,对部分苗圃做到夏防治、秋检查、冬检疫、春把关,降低出圃苗木疫苗率。
  1986年,把造林补助费同检疫挂钩,凡在造林检查验收中,发现定植的苗木带有检疫对象或苗圃苗木带有检疫对象超过标准时,扣发造林补助费或育苗补助费。同时规定未经检疫的苗木一律禁止定植,发现定植者,扣发当年造林补助费。并对更新虫木按所有权登记造册,谁传播谁承担经济损失。
  1987~1988年,重点抓调运检疫和砍伐更新虫害木产地检疫。春季苗木流动量大,在车站、主要交通线及集市设立固定或流动检疫点进行检疫。冬季采伐旺季,由产地检疫部门进行检查打号,按林木所有权登记造册,集中进行灭虫处理。在木材市场,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检疫。同时通过对典型事例处理扩大宣传影响。一些典型案件通过电视报道、广播宣传、通报批评传达等形势,在社会广泛传播,起到很好宣传效果。
  1991年后,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围绕产地检疫和天牛虫木清理工作展开。根据国务院国函〔1991〕79号文件对天牛防治工作的批复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防治天牛紧急会议精神的安排部署,开展大范围、大规模虫木清理工作,把清理天牛虫木同木材加工利用结合起来。
  1998年春,从陕西周至县调入臭椿苗1000多株,栽植后复检发现带有臭椿沟眶象蛀干害虫(当地森防部门没检出),检疫部门当即组织人员将树全部挖掉烧毁,并对周围的臭椿喷洒农药。
  2002年4月,县城建局绿化队从陕西周边县调进臭椿40株,栽植在玉皇阁公园,后在检疫中发现有检疫害虫——臭椿沟眶象。县检疫站立即向城建局发出“虫木处理通知单”,要求将40株臭椿全部挖掉进行烧毁,彻底清理虫源。责令县玉皇阁公园对园内树木及杂草用辛硫磷或敌敌畏药剂喷洒一遍,以防虫源扩散。
  2002年9~10月,根据自治区司厅局(委)《关于开展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平罗县开展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加工木材行为,并制订实施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3年,在县城木材市场设立“平罗县林业局检疫站驻市场办公室”,对进出木材全面检疫检查,杜绝危险性病虫传播和蔓延。
  2004年,主要对苗木和木材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检疫率都达到100%。
  2005~2013年,全县成灾率13.8‰,测报准确率86.6%,无公害防治率83.5%,种苗产地检疫率100%,各项指标超过自治区下达给平罗县的指标。
  第三节 野生动物保护
  平罗县境内分布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
  1982年起,自治区确定每年爱鸟周,此后每年4月1~7日,平罗县都开展以爱鸟、护鸟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
  2000年,在黄河滩地建筑鸟巢50余处,有效地保护鸟类。
  2004年,经自治区林业局批准,全县第一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平罗县国宏驯养繁殖场诞生。2005年,该场人工孵化、驯养以绿头鸭为主的野生动物7000余只。
  2005年初,周边市县发生禽流感时,县林业局印制各种爱鸟、护鸟宣传材料,防治禽流感材料和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利用集市上街进行宣传,并在各中小学开展“保护鸟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使全县形成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后,外来人员到全县境内河滩地上偷捕、毒杀野鸭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5月,湖北籍人员到沙湖偷捕野鸭,被抓获,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有效地震慑犯罪。2006~2013年,全县没有较大的破坏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第七章 林产利用
  第一节 林产工业
  由于资源少、基础差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平罗县林产工业一直发展缓慢。1978年后,全县家具制造、柳编等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在平罗县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较低,未能引起人们关注。林产工业主要有木制或钢木家具、小型农具、三板(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木梗火柴、柳编、果品加工等。据统计,1996年,有小型林产品加工企业15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县轻工企业只有新型建材厂生产大量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用作家具制造,主要是橱柜壁板、抽屉底板、门面板。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全县较有名气的家具厂是平罗县新美家具厂等,但制作家具大多仍然依靠手工,主要满足农村广大农民消费。
  柳编在宁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知名度。1997年,平罗县金茂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主营柳编生产,向国外销售柳编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2000年后,由于原料无法稳定供应,扩大生产受到制约。为此,县政府曾推出建设柳编原料基地,重点推广河滩地栽培编织柳技术和模式,计划5年内推广6667公顷,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做大。
  第二节 多种经营
  1978年前,国有林场、园艺场、苗圃,主要从事森林管护、造林、育苗、果树培育等主业。1978年以后,中央提出一系列搞活经济的改革政策后,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在做好林业生产的同时,尝试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县园林场在尝试改造白僵地的过程中,除栽培沙树外,还栽培苹果、梨、果子树、李子、杏、海棠、杜梨等花果树,发展林果经济。通伏苗木场除为国家培育大量杨柳沙树苗木外,还养殖大批的羊只,种植一部分粮食,既解决本场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还给场里增加很大收入。到20世纪80~90年代,县林场开始从生产传统果品向生产名、特、优、新果品及市场需要的苗木转变。场内职工还种植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牛、羊、猪、狐狸。建立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成立苗木公司。还投资建设中密度纤维板工厂。
  20世纪90年代,受县内外兄弟单位启发,姚伏镇将南沙窝千亩土地划拨给镇林业站,用于建设千亩果园基地。基地栽培大量苹果、梨、枸杞等花果树,还种植一部分粮食作物和豆类作物,收到很好经济效益。原下庙乡、惠北乡政府都曾给乡林业站划拨过土地,用于育苗(合同育苗),给乡政府增加收入。高庄乡、周城乡、姚伏镇都曾开办果树修剪工具店、植物医院、专用化肥店、农膜店、农药店等有偿性服务经营实体,也叫技术服务窗口,用不同的形式,为乡政府增加收入。
  从1990年起,开始重视森林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依托森林资源先后建成头闸镇嘉诚公司万亩生态植物园旅游区和天河湾湿地公园旅游区等。到2010年,平罗县黄河天河湾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植树867公顷,围栏封育667公顷,初步形成林草结合、草木峥嵘的生态旅游景观;项目区修建道路6千米、渠道6千米,建设房屋300平方米、瞭望塔2座,使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第八章 林业技术
  第一节 林业科技宣传
  1975年后,平罗县林业科技宣传重心转向农村。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向农民介绍果树修剪、病虫防治、果树安全越冬等各项知识。
  1979年,光肩星天牛传入全县,林业局利用广播、散发宣传单、刷写标语、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宣传防治天牛危害知识,此后,每年都组织相应宣传活动。
  1980年,各乡镇建立林业站,为农民提供无偿咨询服务,出售或赠送科技书刊,及时为农民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提供方便。从1982年开始,举办“爱鸟周”活动。收集整理有关鸟类保护知识,与各中小学校课外活动结合,开展上一堂“保护鸟类”课、演讲等活动,进行爱鸟护鸟知识宣传咨询活动。
  1984年开始,各乡镇利用冬季党员培训班,进行林业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授课。
  1995年,加强对自治区级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不法分子,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
  2000年开始,配合“全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活动,采取悬挂横幅、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的形式,向农民发放林业技术宣传资料并现场进行林业技术、林业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的咨询,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讲解。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组织造林、种苗、野生动物保护、科技推广等方面科技人员3600余人次进行宣传,分发各种林业书籍、宣传资料6万多份,前来咨询的群众达1.3万多人次。出林业信息190期。
  第二节 林业科技培训与继续教育
  1980~1985年,在各乡镇每年举办1~2期育苗、林网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班,年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左右。
  1986~1990年,由于林网遭到天牛的危害,林业的重点工作转向以发展果树为主,在林业局每年举办以果树栽培为主的骨干学习班1~2期,参加人员达300人次左右。各乡镇根据果树生长季节每年举办2~3期果树栽培技术与修剪、果树安全越冬技术学习班,参加人数达4000人次左右。
  1991~1995年,围绕二代林网树种选择、规划设计、育苗技术进行培训,1996年以后,培训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地膜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乔砧密植果树栽培技术、果树纺锤形整形修剪技术、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2000年以后,随着林业科学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在林业上的应用,培训内容有速生杨品种介绍与生物学特性知识、枸杞栽培技术和无公害枸杞栽培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GPS使用、造林规划设计、森林防火知识、病虫害防治、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技术、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等。
  2004~2005年,分别请自治区专家对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专干进行培训,内容有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等。特别是2004年12月,由林业局选派林业站技术人员,高庄乡、黄渠桥镇、头闸镇等乡镇枸杞专业户技术带头能人,林业局经果林技术人员及国营林牧场技术人员50人左右,分三期到中宁参加由自治区果树站组织全区枸杞产业技术骨干培训,学习枸杞整形修剪及育苗技术、枸杞园土肥水管理技术、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枸杞产品认证管理等。
  2006~2010年,派遣两名高级技术干部到上级林业部门脱产学习1年。除“走出去,请进来”搞好培训外,20世纪90年代后,还积极鼓励林业技术业务干部在职学习,接收继续教育。截至2013年,有21名业务干部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党校函授班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第三节 科技推广与科技著述
  一、科技推广
  20世纪50年代,主要推广传统技术或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技术、新经验。如推广秋季造林,加快造林进度;为提高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推广整地,采用小苗,适时抚育等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重点推广化学防治,合理施药,消灭病虫害。在品种引进推广方面,1950年,引种树种有紫穗槐、白蜡等。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通过引种试验,选择适应性强、速生、材积增长高的优良树种和优良品系,先后试验筛选出合作杨、新疆杨、北京杨、河北杨等杨树品种和苹果、梨、枸杞、枣等乔灌造林树种及经济林新品种,逐步推广。
  在种苗繁育方面,试验推广杨树扦插育苗,苹果、梨嫁接育苗等项适用技术,为林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林业技术推广围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林网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窄林带、小网格等综合技术和经济林丰产栽培,集约管理,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由以化学防治为主改为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在对主要林木害虫一丁(十斑吉丁虫)、二蚧(杨干蚧、花球蚧)、二牛(杨枝天牛、光肩星天牛)的防治过程中,推广以药物防治结合其他防治方法的综合防治。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广以选育抗性树种、品种、合理混交、科学管理,保护利用天敌结合药物防治的综合措施,控制杨树、苹果、枸杞等主要造林树种病虫害发生和蔓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坚持以引为主,树种选择既考虑具有一定的抗天牛危害能力,适应性强,耐盐碱,选择适应农田林网栽植,确保防护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种臭椿、白蜡、毛白杨、河北杨、刺槐、国槐、新疆杨、枣树、杜梨、海棠、紫穗槐等优良新树种,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树种沙枣、红柳等。在苗木培育方面试验推广地膜育苗技术。
  由于天牛危害,第一代农田林网遭到毁灭性破坏,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以抗天牛树种为主体多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技术试验推广和抗天牛树种及经济林新品种引种选育,发展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合理混交、优化配置高抗性、高效益第二代农田林网。
  在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方面,引进推广无病毒苹果栽培技术、果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乔砧密植栽培技术等,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园,促进林业建设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2000年后,在林业建设方面继续推广地膜育苗新技术、盐碱地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等,在经济林方面,推广高产、丰产枸杞栽培技术、无公害枸杞栽培技术等。
  二、科技著述
  林业科技人员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3篇。
  贾学祥《平罗县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做到六坚持》《植树穴覆膜造林技术研究》《柽柳扦插育苗技术研究》《梨树组合式纺锤形整形与修剪技术》《灌区主要造林树种地膜覆盖育苗技术研究》《论平罗县高效经济林建设》,苏德喜《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梨木虱》《柽柳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平罗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香椿引种试验》,苏德喜、王红明等《小胡杨引种试验》,靳春霞《借鉴新西兰经验加快宁夏林业发展》《平罗县河东地区防沙治沙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九章 林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30年4月,宁夏全省划为5个林区,平罗、磴口县(今属内蒙古巴彦卓尔盟管辖)为第三林区。1931年6月,宁夏省国民政府派林务专员1名,负责组织平罗一带造林和管护树木。同年,平罗县植树会成立。1938年,宁夏省国民政府在贺兰、平罗等7县设立农林试验场。1942年9月,全省又划分为5个造林推广督导区,平罗、惠农、陶乐为第三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平罗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林生产工作。1952年1月,平罗县人民政府农林科成立。1958年12月,撤农林科,设农林水牧部,林业站改为林业股。1961年撤农林水牧部,设农业科,主管农林畜牧工作。1968年,撤农业科,设生产指挥部,1969年,改为生产处,1971年,撤生产处,设农业局主管林业工作。1978年,设林业科,并下设林业站,同时设果树管理站和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1984~1987年,全县17个农村乡镇设林业站,配专干32人,属乡镇领导,业务由林业科指导。1984年10月,县林业科变更为林业局。1986年1月,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内设林业站、果树站、森防站、南门苗圃。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直属林业局管辖。2000年8月,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撤销,并归县林业局。2004年1月,区划调整,将陶乐县林业与旅游局合并到平罗县林业局,内设林业站、果树站、森防站、南门苗圃、治沙工作站。
  第二节 林政管理
  林政管理工作历史久远。在民国时期,县政府建设科兼管林业,包兰公路两旁护路树及附近成片林由沿路各保甲轮流管护。地方政府曾制定《林木管护四条》,并制作护树路牌,告诫民众爱护林木。
  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运动,由于当时农村合作化形式多变,造林和护林脱节,羊只毁坏幼树、毁林开荒时有发生。1953年,县委、政府撤建设科,设农林科与林业技术指导站,建立和健全护林队伍,并制定落实具体林木管护制度。特别对于黄河护岸林分段定点,派驻护林员7人长期坚持巡逻保护,林业干部定期到林地检查,由于措施得力,护岸林几年后便发挥效益。但在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林木管护松懈,护林工作吃大锅饭,责任不明确,林木管护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致使全县30%以上树木被偷盗砍伐。
  1979年春季,县委、政府恢复护林组织。
  1981年底,本着“谁种谁有,林权得到法律保障”原则,开展确定林权,颁发林权证工作,处理一些林权纠纷和遗留问题,对集体栽植四旁树木制定“林权归集体,统一折价,集体保本,树随地走,分片管理,增值归己,采伐更新,须经批准”林木管护责任制。
  1982年,平罗县颁布加强林木管护的暂行办法和具体规定。各乡镇都制定爱林护林公约,重点林带都配备专兼职护林人员,并自筹护林基金,制定严格护林奖罚制度,由乡、村与护林员签订林木管护合同,同时加强护林宣传工作,使群众爱林护林意识明显提高,毁林案件明显减少。
  1984年,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林业科成立,设果树管理站和林木检疫站,开展林木检疫工作(截至1987年各乡镇均成立林业站)。同时出台新规定,对用材林实行限额采伐制度,规定采伐骨干林带的林木,必须有村、乡两级领导签字,经乡林业站审查后报县林业科。经过实地查看,可采伐的,方可给采伐证。农民砍伐房前屋后自留树,必须报乡政府批准,到林业站办理采伐证采伐。限额采伐制度的实施,对于控制乱砍滥伐树木、降低采伐强度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1990年代,县林业科改为林业局,随着人工林面积逐步增大,林政管理工作也逐步加强。1993年,县委、政府发布护林通告和护林办法,对护林工作实行责任制,对盗伐、滥伐林木的犯罪案件依法严惩,对牲畜羊只危害林木等毁林案件从严处罚,依法保护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毁林事件较前有大幅下降,林权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到2000年,全县实现“乡乡有护林队,村村有护林员”目标。2003年,将护林员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中。到2005年底,护林组织和护林队伍经过多次整顿,得到壮大,使林政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2010年,全县实有森林管护面积31067公顷,专职管护人员72人。
  第三节 林业服务机构
  一、园艺场
  平罗县林场(园艺场)位于银川平原北部,地处西大滩腹地,是平罗县城重要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1954年,建成甘肃省地方国有潮湖农场。1958年,潮湖农场分场划归平罗县管理,更名为平罗县红星农场,1963年,更名为国营平罗县园林场,有干部3人、工人16人,土地6544公顷。以林为主,多种经营。1996~1970年,植树600公顷。1983年,由“平罗县园林场”更名为“平罗县园艺场”,由平罗县林业局移交平罗县农业局主管。2001年,由“平罗县园艺场”更名为“平罗县园林场”,由平罗县农业局移交给平罗县林业局主管。2005年,由“平罗县园林场”更名为“平罗县林场”和“平罗县苗木繁育中心”,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进行管理。
  1965年,引进试种苹果套栽桃树并取得成功。1966年,小叶杨播种育苗取得成功。1970年,苹果挂果,向市场供应苹果。1974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880公顷。1975年,经营方针转向“以园为主,综合经营”,果树面积达到110.57公顷,生态林业则转入以管护为主。1977年,首次在白僵地上试种枸杞成功。1981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县农牧场由隆湖迁入园林场地域内,把大部分土地及林木划归县农牧场,只保留下920公顷土地。1986~1990年,由于发生大面积光肩星天牛的危害,致使60~70年代栽植的杨、柳树遭受到毁灭性损坏,被迫全部砍伐烧毁,只保留下沙枣、刺槐、臭椿、苹果等抗天牛树种。1992年,县园艺场由县财政差额拨款变为自收自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5年,由于苹果树老化,腐烂病严重,所有经果林被迫全部砍伐,1999年,场里将经营方向由经果林转入培育林木良种基地、育苗和生态林木管护为主。2001~2004年,建设臭椿、白蜡种子园30公顷,采穗圃20公顷,良种繁育圃10公顷。该项目经自治区林业局验收,被评为全区优质工程。2005年,引进胡杨引种试验项目,由辽宁杨树研究所提供种条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培育胡杨苗木6.67公顷,并在全区推广。2008年,引进建设沙枣、红柳等抗盐碱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沙枣种子园10公顷、红柳等良种繁育圃20公顷。1999~2010年,争取到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和林业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建设680平方米的两层办公楼一幢和为职工异地新建62套住房,配套建设道路,上、下水管道和供电设施。2010年,争取到白蜡良种补贴建设项目,引进项目资金190万元,用温室和大地培育白蜡苗木600余万株,为育苗基地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截至2010年,育苗面积稳定在66.67公顷。培育的主要品种有臭椿、白蜡、刺槐、胡杨、国槐、漳河柳、新疆杨、红柳、紫穗槐、沙枣、香花槐、红叶李、丝棉木、火炬等,每年销售50多万株苗木和1000公斤的优良白蜡种子。
  2010年,平罗县林场有总人口383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在职职工31人,退休职工66人,退休职工家属34人,离岗职工23人,家属、子弟和外来承包土地211人,供养职工遗属10人。对职工的管理采用将苗木、土地等进行承包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人员由单位发放工资,职工的经济收入从承包经营中获得,不发工资,只有人劳局批准的调资档案记载。
  2011年,因工业园区建设,林场大部分土地被征用,生产用地仅有150多公顷,主要进行苗木培育和林木种子繁殖。
  2013年,各业总产值30.1万元,其中,林业产值2013万元,牧业产值9.8万元。
  二、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986年1月,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内设林业站、果树站、森防站、南门苗圃,隶属县林业局管理。2000年8月,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撤销,并归县林业局。2006年3月,将林业工作站、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果树站、南门苗圃合并组建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林业局所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事业编制24名。2012年9月,将平罗县治沙工作站并入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保留平罗县治沙工作站牌子,原平罗县治沙工作站7名全额预算事业编制及人员划入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至此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1名。内设机构:办公室、森防站、林业种苗站、防沙治沙及产业站。主要职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等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负责全县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组织开展林业科技研究和交流工作。负责林业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检疫、防治以及对木材、种苗的检疫工作;做好全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负责全县境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负责制定全县林木种苗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核发权限内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负责全县境内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监测、预防、分类保护、综合治理及合理开发利用等工作。拟定全县防沙治沙、经济林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做好技术指导和实施工作。完成县林业和城市管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平罗县黄河湿地保护林场
  1956年,县林业站在通伏乡黄河滩地建平罗县通伏苗圃,1972年,通伏苗圃改建为平罗县通伏苗木场,隶属于县林业局管理。主要从事苗木繁育、果树培植。2005年,苗木场更名为平罗县黄河湿地保护林场,县人民政府将黄河两岸沿河通伏、渠口、头闸、灵沙等乡镇16800公顷黄河护岸林、黄河滩涂、黄河湿地等国有土地划拨给黄河湿地保护林场经营管理,林场的管护面积由原来不足200公顷,增加到2013年1720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近6666.67公顷。主要从事黄河护岸林生态建设、林木管护、森林防火、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有害生物防治、黄河防汛和防凌、生态林营造及林业新技术推广等工作。
  2013年,平罗县黄河湿地保护林场天河湾黄河湿地公园被评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8目59科236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等23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6种。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62科161属268种,林场被区、市、县列为森林防火重点单位。2013年,林场有职工37人,其中,在职职工12人,退休职工25人,聘用8名专职护林员,并配有交通、防火、监测等器材,全天候监测、巡护,预防森林火灾发生。
  四、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
  1975年5月18日,银北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陶乐县以东毛乌素沙漠边缘建立银北地区陶乐苗木场,以育苗和栽植果树为主,开展多种经营。1979年3月,权属移交陶乐县,更名为陶乐县苗木场。1988年3月,更名为陶乐县园林场,2000年4月,更名为陶乐县治沙林场。2004年区划调整,更名为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1975~1985年,以苗木繁育为主,1985~2000年,发展林果业,2000~2013年,主要以沙漠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为主,兼顾苗木和种子繁育。2013年,林场总人口252人,有职工122名,其中在职56人,离退休66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15人,林业助理工程师5人,高级工13人,中级工19人,初级工18人。固定资产总值257万元。
  2000年以前,林场有二级扬水灌区土地面积300公顷,2000年8月21日,原陶乐县政府划拨国有荒地2000公顷,作为沙漠治理用地,2001年3月,原陶乐县政府界定林权,南起高仁乡东沙村以东,北至马石头山4400公顷。2008年,平罗县人民政府批复林业建设用地23445.33公顷。全场土地总面积达到23466.6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166.67公顷,疏林地366.67公顷,灌木林地6466.6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33.33公顷,苗圃地26.67公顷,宜林荒山荒地5466.67公顷。林地面积中防护林8153.33公顷,用材林5.33公顷,经济林8公顷。辖区有国家级天然林1466.67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7533.33公顷;有耕地86.67公顷。森林总蓄积量88000立方米,森林覆盖度52%。
  植被以沙生植被类、草原化荒漠类为主,乔木中有新疆杨、白蜡、柳树、沙枣、国槐、臭椿等,灌木有白刺、牛筋条、沙柳、红柳、花棒、杨柴等20多种;草本植物有沙蒿、沙米等100多种,其中中药材有锁阳、甘草、苦豆子、苁蓉、柴胡、枸杞、车前子、麻黄、艾蒿、苍耳、蒲公英等15种以上,菌类有元蘑、棒蘑等近10个品种。
  野生动物主要有狼、狐狸、獾、野兔、黄鼠狼、山鸡、野鸡、沙鸡、老鹰等。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