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1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技术推广
分类号: F324.3
页数: 23
页码: 374-3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土壤改良、优良品种使用、肥料施用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农业技术 推广

内容

第一节 土壤改良
  一、挖沟排水改良
  20世纪50年代以后,银北灌区开挖三、四、五排水干沟,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和黑龙沟、四清红旗沟、东一分沟等12条支沟,总长213.5千米,控制排水面积48.87万公顷。1974年8月,平罗县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完成沟、渠、路16793条。到1978年,地下水位小于1.8米的土地面积为7.14万公顷。
  二、井沟站结合排水改良
  1970~1980年,建成机井1325眼、电排站62处,形成以明沟排水为主、沟井站相结合的排水体系,地下水埋深由1978年以前的1.03米降至1983年的1.62米。
  三、合理轮作耕种改良
  1974~1978年,全县实施农田基本建设,铺垫低洼地2426.27公顷,平整土地2.42万公顷。1986年,种植绿肥7080公顷。1989~1994年,对全县耕地轮流机深翻。2005年以来,姚伏、崇岗等乡镇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快土壤的改良。
  第二节 优良品种使用
  一、麦种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小麦品种有毛火麦、白秃子、红秃子、五爪龙等,毛火麦为当家品种。
  1952年,推广碧玉麦。是年调换碧玉麦良种25万公斤。1955年碧玉麦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8%。同期,还引进碧玛1号、“774“等品种。1961年,引进阿勃,该品种比碧玉麦增产31%。1964年,全县阿勃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50%。此间,还种植南大2419、幼士顿等搭配小麦良种。1971年,用斗地1号、2号小麦良种更换阿勃小麦。斗地1号小麦亩产300~350公斤,比阿勃小麦增产10%~15%。20世纪70年代中期,斗地1号为小麦当家品种。同期,还引进甘麦,阿玉1、2号,高丰,连丰等搭配品种。1974年,引进墨卡、墨沙、墨波、墨约等品种,经试种,墨卡产量较高。1975年,斗地1号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县小麦面积的70%。1982年,引进宁春4号,经试种丰产性好,亩产375~400公斤,比斗地1号高15%。1984年之后,宁春4号成为当家品种。同时还引进了宁春5号、陇春7号等品种。2005年,引进宁春15号、39号、42号等品种。2013年,宁春4号仍是主导品种。
  二、稻种
  20世纪50年代前期,用白皮大稻、白皮小稻,亩产138~150公斤。之后,引进青森5号、国光、京祖107号水稻良种,亩产高于白皮大稻11%~30%。20世纪60年代,引进推广穗大粒多抗病高产的公交10号、12号及文光等品种。公交10号产量较高,亩产比京祖107增产3%~4.8%,出米率70%,成为当家品种,文光水稻为搭配品种。20世纪70年代,推广京引39号,成为当家品种。1978年,从宁夏农科院引进宁粳3号,亩产417公斤。1980年,引进星火粘稻,米粒大,味道好,亩产387~400公斤。1982年以来,引进宁粳6号、8号,经试种,具有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分别在不同肥力的田块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宁粳12号,吉引86-11,超优89-1,宁粳16、18、19、20、21、22和宁稻89-216等品种。进入21世纪,引进了宁粳12、23、24、27、28,但以宁粳12、86-11种植面积最大。2005年,富源4号(96D10)、吉粳105引进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666.67公顷,成为当家品种。
  三、玉米种
  新中国成立初,本地种小黄玉米、小白玉米,亩产200公斤左右。1955年,引进金皇后混选1号和白马牙,1956年,引进农大7号玉米,先后试种推广。1959~1963年,引进“双交种”农大7号种植,比白马牙增产45.8%,开始大面积种植到1974年。1975年,引进推广忻黄单9号。该品种适宜小麦田套种。1984年,引进杂交中单2号玉米,亩产458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掖单13、19号,这两个品种平均亩产586.9公斤,比中单2号亩增产71.7公斤。到1996年,种植面积已达9666.67公顷,占玉米面积的69.8%。这期间还引进陕单911、郑单14、宁单9号及饲用西玉3号、DK656、长城9409。进入21世纪,登海3号、沈单16号、农大60、临奥1号、屯玉1号引进种植。登海3号以抗病、抗倒、高产,成为主栽品种。饲用玉米有中原单32号、农大647。2006~2010年,引进永玉3号,正大12号,宁单7、10号,中玉9号种植。
  四、胡麻种
  新中国成立初,种植二混子胡麻、早胡麻,亩产75~100公斤。1963年,引进推广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胡麻,比二混子每亩增产21%~37%。1970年推广宁亚1号。1974年,引进宁亚2号,亩产比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增产20.1~。1977年,引进推广油纤两用、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宁亚5号胡麻种,亩产125~150公斤。1987年后,推广宁亚10号。1990年,引进宁亚11号。到2013年,全县胡麻当家品种仍然是宁亚11号。
  五、糜种
  民国后期平罗县有大黄糜子、二黄糜子、紫杆糜子、粘糜子等糜种,生长期90天左右,亩产90~120公斤,60天成熟的小黄糜子、黧糜子等,亩产70~90公斤。1954年,引进宁糜1号良种,生长期90天,亩产201.9公斤,比当地糜种增产22.4%。1963年,推广宁糜2号,亩产260公斤。为适应麦后复种,1968年,引进生长期60天的宁糜5号,比当地小糜子每亩增产16.8%。20世纪70年代,复种小糜子占全县糜子种植面积的50%。1980年后,复种小糜子取代大糜子。
  六、谷种
  有大黄谷、狼尾谷、粘谷子,生长期140天左右,亩产120公斤。还有60天的小黄谷,亩产60公斤。1953年,引进竹叶青大谷种,比本地谷种增产9.3%。1970年后,还引进推广大黄谷、小黄谷新品种。
  七、大麦种
  当地有长芒、钩芒、无芒3个品种,还有六棱或四棱的青稞,均属春性多棱大麦,亩产90~110公斤,比春小麦早熟10~15天,有利复种。1983年以来,引进蒙克尔、搬拿查、达尔、康奎斯、阿赛米、加拿大等大麦品种。经试种,蒙克尔大麦适应性强,生长期77~87天,平均亩产154公斤。20世纪80年代,蒙克尔大麦成为当家品种。
  八、高粱种
  20世纪50年代,娃娃头高粱种子是当家品种,亩产150公斤以上,最高达500公斤。1958年,引进熊岳253号高粱种,比当地品种增产49.7%,连续种植10多年。1972年后,引进晋杂5号、12号,原杂10号、11号、13号,忻杂3号、7号、52号,同杂4号,榆杂1号等杂交高粱种。晋杂5号和忻杂52号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比熊岳253号增产27%~51.9%,在全县推广种植。1976年后,杂交高粱由于品质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娃娃头高粱又有少量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散穗高粱引进种植,亩产300公斤,穗轴还可扎笤帚,亩收入1200元。
  九、大豆种
  1955年,引进榆林大黄豆和榆林小黑豆。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黑河3号、54号大豆品种。1978年,引进铁丰18号豆种,此种具有耐肥抗病虫害的特点,平均亩产141公斤,在全县推广种植。1995年,引进宁豆1号等系列品种,亩产150公斤。
  十、甜菜种
  20世纪50~60年代,采用波兰AB品种、苏联的M2品种和内蒙古3号、晋甜1号等品种。20世纪70年代,种植六盘山1号,后改名为宁甜301。1984年,宁夏平罗糖厂建成,甜菜种植面积突增。1985年,试种双丰305号甜菜,产量和含糖率优于宁甜301,成为当家品种。到1990年,宁甜302品种代替双丰305品种。
  十一、蔬菜种
  新中国成立初,各种蔬菜种子均由当地菜农繁育。20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临河大、小包头白,早、中熟天津二快茄,河北大苠茄及兰州大刺,安宁刺瓜,宁黄1号,天津研系2、4、6、7号和长春密刺等黄瓜种。20世纪80年代引进天津鲜丰、早魁茄种,北京丽春、强丰西红柿种,银川一窝蜂茭瓜种,茄门1号甜椒,保加利亚辣椒种,兰州大白根韭菜和山东高胜阳大蒜。2000年后还引进小甘蓝、大甘蓝、黄萝卜、芹菜等优良蔬菜品种。
  第三节 肥料施用
  一、有机肥料
  (一)农家肥
  1951年,每亩增施圈粪5~10小车,小麦平均亩产高出当地产量的36~~178%。1955年8月,所有农业社村村掀起烧野炕(熏肥)、拾野粪、上山拉羊粪,每亩麦田施农家肥15~20车(木轮牛车),次年,全县粮食增产20%。1957年,掀起突击积肥月高潮,国家支持运费,让生产队从内蒙古牧区拉羊粪。一年内共拉进羊粪3600吨。1966~1967年,国家支援农业,扶持贫困社队从内蒙古牧区拉运羊粪4000吨。1975年,全县共养猪达10多万头。从此以后,规定各生产队夏季作物亩施农家肥40车(小胶车)才能播种。20世纪90年代后,在养牛、养羊多的乡镇,采用秋季亩施圈粪20小车、尿素20~30公斤、普磷5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
  (二)堆肥
  就是把农作物的秸秆、杂草同牲畜粪便和人粪尿混合堆积发酵而成。20世纪70年代,积制高温堆肥,要求机关干部和学生每人积肥10公斤。1974年,红光十一队和沿河大队试验,红光十一队亩施高温堆肥15车(木轮车),亩产小麦281公斤,比亩施圈粪20小车的小麦增产12.1%。沿河大队亩施高温堆肥15小车,小麦亩产245公斤,相当于亩施20车圈肥的小麦产量。从此,队队指定3~5人常年积制高温堆肥到1979年包产到户。
  (三)绿肥
  民国年间开始种植绿肥。稻旱轮作地区,每逢农历四五月,大家小户都出动劳力到西大滩、黄河滩拔苦豆子、白蒿、羊尿泡、臭蒿、甘草秧、辣辣秧、骆驼蓬、拉拉浆、碱索索、割马板肠(小花豆)等。种稻前,耕翻入土中做肥料。一般每亩施1000公斤左右(鲜草)。1956年以后,大力种植绿肥。绿肥多为豆科作物单播或混播,当年翻压做稻田或麦地绿肥。如紫花苜蓿、草本樨等。1959年,盐碱地单种草木樨,次年收籽后,耕翻入土。1961~1963年,种植小麦和糜子,连年丰产,平均亩产235~240公斤。1972年引进箭舌豌豆当绿肥,7月18日播种,9月25日耕翻,亩产鲜草1000公斤。1983年,麦收后种植油葵当绿肥,8月2日播种,10月14~17日耕翻,亩产鲜草2500公斤。1984年,陶乐地区种植绿肥360公顷。1984年,全县种植绿肥面积2213.33公顷。20世纪90年代后,绿肥已当饲草料。
  (四)秸秆还田
  最早在种稻地区农民利用秸秆、麦芠或绿肥直接施入田中,用犁翻入土,灌水后,播稻子,就地腐熟发酵,肥效持久。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机械收获面积的扩大,收后的秸秆可直接还田,尤其是稻茬地,留茬高,还田量大。
  二、化学肥料
  1951年,国家给农业劳模戴玉玺奖硫酸铵25公斤,施用后增产效果明显。1956年,棉花普遍用硫酸铵追肥。1957年,全县用硫酸铵拌小麦种81.13公顷,用尿素做追肥。1960~1962年,全县每年化肥施用量800~900吨。1964年,全县施氨水400~500吨。1966~1972年,每年化肥用量3800吨左右,施用化肥的面积达2.5万~2.7万公顷。1974年,平罗县化肥厂投产,生产碳酸氢铵,当年全县施化肥16097吨。1986年,施用化肥34479吨。2004年,施用化肥总用量达106438吨,其中氮肥67739吨、磷肥19169吨、钾肥3362吨、复合肥16168吨。2008年,化肥施用量105592吨。低含量碳铵、普通磷肥施用数量减少,高含量肥数量增加;单一元素肥数量渐减,两元、三元和多元高效复合肥增加。2013年,施用化肥总用量达14.28万吨,其中氮肥7.49万吨、磷肥2.45万元、钾肥8605吨、复合肥3.48万吨。
  三、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2005年,平罗县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当年秋季对全县4000个土样取样测试。掌握全县土壤的pH、土壤盐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调查建立监测户350户。提出全县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和不同地力合理施肥配方。到2008年,共制作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4万份,发放技术资料13.7万份。销售专用配方肥5400吨。给农户补助应用配方肥400吨,补贴资金10.7万元。项目实施3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67万公顷,示范面积3.33万公顷,建立标志性示范面积5433.33公顷,专用配方肥核心攻关区473.33公顷。通过跟踪调查和示范区测产,可使小麦亩节肥3.5公斤,节本14元,增产4.4公斤,亩节本增效21元;玉米亩节肥4.5公斤,节本18元,增产12公斤,亩节本增效33.6元;水稻亩节肥2公斤,节本8元,增产15公斤,亩节本增效33.5元;马铃薯亩节肥3公斤,节本12元,增产45公斤,亩节本增效43.5万元。3年推广测土配方肥节本增效5345万元。201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67万公顷,制作发放施肥建议卡6万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12个,采集土样及植株测试样359个。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3万公顷。
  第四节 小麦套种玉米与麦带复种糜子
  小麦于7月上中旬成熟收获,玉米于9月底成熟。小麦、玉米共生期互不影响,两种作物采用合适带状种植是最佳组合,实现一年两熟。
  种植方式是在小麦播种前,先做畦,小麦种在畦内,玉米种在畦埂上,有宽畦和窄畦两种方式,窄畦:畦面宽225厘米,种15行小麦,畦埂宽60厘米,种2行玉米;宽畦:畦面宽360厘米,种30行小麦,畦埂60厘米,种3行玉米,小麦收割后麦带复种小糜子。一些种得比较好的村队,三茬作物合计亩产过千斤。1977年,推广“三种三收”1333公顷,黄渠桥公社红光农科队试种1.55公顷,小麦亩产316.6公斤,玉米亩产157.2公斤,复种糜子亩产29.1公斤,三茬合计502.9公斤;前进九队2公顷,亩产小麦315公斤,玉米150公斤,糜子50公斤,合计515公斤;前进四队种植1.67公顷,亩产小麦350公斤,玉米215公斤,复种糜子被水淹死无收,两茬合计565公斤。1978年面积减少到3.07公顷,继续试验。1980年后,三种三收改为小麦套种玉米。
  2008年,平罗县被农业部作为第一批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试点,建设小麦套种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2587.08公顷。经测产验收,小麦平均亩产491.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45.3公斤,两项合计1136.8公斤。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66万公顷,其中套种面积1.28万公顷,平均亩产496.64公斤。2013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71692公顷,其中套种面积6.4万公顷。
  第五节 冬小麦种植
  全县种植冬小麦最早始于1952年。
  本地种植冬小麦:一是使小麦的灌浆期提前,避免高温逼熟对籽粒发育的影响,增加粒重,提高产量;二是由于冬小麦可以提早收获,可复种蔬菜、饲草、油葵等多种作物,实现一年两熟,改变现行的种植方式。
  2000年夏收后,引进冬小麦种植。当年秋姚伏镇、周城乡、前进乡、头闸镇、灵沙乡等10个乡镇播种冬小麦21.6公顷,越冬后保留面积15.61公顷,拆苗面积5.99公顷,其中越冬死苗面积4.65公顷,建温室拆苗(良繁场)1.33公顷,总产82917.2公斤。平均亩产354.1公斤,亩产最高521公斤,最低123公斤。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梅豆、油葵、小黄豆等作物。2001~2004年,在高庄、宝丰、灵沙、头闸、姚伏、城关等乡镇陆续种植冬小麦87.04公顷,对冬小麦的适宜播期、播深、品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做大量的试验、分析、测试工作,初步摸索出适合全县的冬小麦栽培技术。麦后复种饲草、油葵、大白菜、韭葱等作物进行试验。2008年,全县种植冬麦154.07公顷,示范推广品种有5010和5012。2013年全县无冬小麦种植。
  第六节 水稻栽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引进文光、永丰等水稻品种,改撒播为插秧,后大面积推广薄膜保温旱育苗、水旱条播先进栽培技术,使全县种稻面积达1746.67公顷,平均亩产203.5公斤,比1962年增产94.74%。
  1970年,引进京引39号水稻,推广卷秧、小苗带土移栽技术。推广增施绿肥、秸秆还田和苗期合理追施尿素等技术,全县大面积水稻单产达到245.5公斤。针对京引39号水稻生育期长,成熟晚,易受低温冻害,后又更换品种。
  1978年,在五香公社大队采用温室育秧,大田插秧35亩,平均亩产450公斤,最高产量602公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稻实行以水条播、点播为主,旱条播为辅,引进65型6行水稻条播机300台和8行水稻旱播机及水稻点播机,实现水稻机播化。1990年后,全县试验和引进推广新的水稻生产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
  利用塑料小弓棚,降低育秧亩播种量(亩播干种子200公斤),选用大穗高产中晚熟品种,采取见绿就通风,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根系发育,播后10~12天灌头水,以后尽量控制灌水的旱育秧方式培育壮秧。秧苗插植大田后不缓秧,早生快发。大田插秧用行穴距为30×13厘米,每穴2~3苗,亩1.7万穴,3.4万~5.1万基本苗。
  二、穴播水稻
  选用中早熟品种,于4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17.5~20公斤,用BF·X-10型穴播机播种,170~164厘米幅宽微膜覆盖。播幅140厘米,播行10行,大行距22.5厘米,小行距10厘米,播幅间距30厘米。播前用90%高效杀草丹每亩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进行土壤封闭杂草,然后播种,播种后立即灌水,注意要小水慢灌。
  三、旱播
  把田进行旱整平,然后耕翻施肥,进行耙、耱、耥、压,使田面平整,土粒细碎,压实。选用早中熟品种:吉85-11(晚)、早86-11、LQ-1富源4号,进行泥水选种,负泥、晾晒后用水稻旱条播机把种子播在土地表面(亩播量25公斤),然后灌水的栽培方式。
  四、幼苗旱长
  选用水稻中晚熟品种,在头年灌足冬水,3月中旬经过耖、耙、耱,保墒、施足底肥,于4月上旬用条播机播种,所用品种为宁粳33号、宁粳28号、富源4号等,亩播量20~22.5公斤,在种子发芽即将出土时用农药封闭杂草,幼苗出苗后,于5月20日左右进行大水灌溉,幼苗生长前期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后期灌大水压碱提高成活率。
  五、机械化育秧、插秧
  (一)育秧
  育秧的主要机械有:床土粉碎机、种子脱芒机、播种机、洒水设备、覆土机、软盘、硬盘等;物资有移栽灵、稻种、微膜、棚膜、50厘米长木桩、压膜线等。育秧为流水作业,要有足够的壮劳力。育秧流程为:粉土、装盘、脱芒、播种、覆土、洒水喷药。秧畦做成宽1.8米,长30~40米。10天后,稻秧显绿撤去微膜,适时揭膜放风,适时灌水、喷药,通风炼苗,培育壮秧。育秧一般4月5~15日为宜。2005~2008年,育秧7.47公顷。2010年,机械化育秧17.53公顷。2012年,机械化育秧20公顷。2013年育秧27.3公顷。
  (二)插秧
  5月5~20日结束。株行距为3×9寸,每穴3~5苗,插后灌寸水护苗,缓秧后进入正常管理。2010年,机械化插秧2800公顷。2012年,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以姚伏、通伏、灵沙乡水稻机育秧、机插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完成机械化插秧2800公顷。2013年插秧2533.3公顷。
  第七节 棉花种植
  1956年,平罗县推广苏联C-3173棉花品种,全县种植棉花面积760.73公顷。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猛增,大多数农民和技术人员缺乏经验,加上气温低,无霜期短,棉花生育期推迟,无霜期只有135天,比无霜期最短的1953年还少6天,造成棉花大减产。平均皮棉亩产只有15公斤,1957年以后,每年只种几百亩。
  1957年,新疆引进苏联KK1543棉花品种,此品种属早熟陆地棉品种,生长期约150天,纤维长度28.8毫米,1959年,全县引进首先在前进四队试种,年均亩产籽棉150.7公斤,比C-3173亩产籽棉88.5公斤增产70.5%。
  1991年,全县开始棉花引种试验。在前进乡步口桥二队进行棉花品种试验。品种有鲁棉9号,中棉12、16号,新陆早1号和晋棉等5个品种。1992年,在步口桥二队试种地膜棉花1.53公顷,亩产皮棉60公斤。最低的亩产50公斤,最高的亩产70公斤。1993年,在步口桥二队一块含盐量为0.36%的盐碱地上种植棉花,亩产皮棉46.5公斤。1994年,分别在一、二类耕地和盐碱地上进行植棉试验,开展小麦套种棉花试验。经过脱籽,一类耕地亩产皮棉101公斤,亩产值1800元;二类耕地亩产皮棉86~91公斤,亩产值1150~1650元;盐碱地亩产皮棉68公斤,亩产值1150元。
  1995~1996年,继续进行试验示范,从中选出适合全县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新陆早1号。适宜在一、二、三类农田上种植,也可在盐碱地上种植。由于棉花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造成试验示范推广不畅,该项试验示范搁浅。
  第八节 化学除草
  一、旱地除草(以小麦和玉米地为主)
  (一)阔叶杂草化学防除
  全县麦田杂草种类多,主要是灰条、扁蓄、野豌豆、苍耳、田旋花、野苜蓿、苦苦菜、刺耳菜等阔叶杂草,其中以藜科杂草占优势,分布广,密度大,危害重。据调查,一般麦田阔叶杂草每亩20万~30万株。1965年,开始引进2,4-D丁酯化学除草剂。在前进、二闸、宝丰、崇岗4个地区进行麦田化学除草示范5.07公顷,取得初步成效。1972年,引进2,4-D钠盐和2,4-D丁酯两种除草剂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防除阔叶杂草的效果为80%~100%。2,4-D丁酯使用方便,药效高,是小麦除草普遍使用的药剂。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为适应小面积施药要求,进行随水浇灌和撒毒土试验获得成功,在全县推广。
  (二)野燕麦防除
  野燕麦,是农田恶性杂草之一。据1957年调查,全县1.47万公顷小麦中,受燕麦危害重的麦田达到8666.67公顷,占麦田面积的59.2%。1978年,二闸公社老户五队6.67公顷小麦丰产田,野燕麦密度每亩5.6万~13.9万株。1980年,全县野燕麦每亩有5万株以上的危害面积4666.67公顷。1969年,引进燕麦灵和燕麦敌,后引进燕麦隆,燕麦敌一号、二号,燕麦畏,异丙隆,敌草晴,禾草灵,燕麦枯等多种防除野燕麦的除草剂。1972年,防除面积达77.9公顷。1979年,防除面积达11337.07公顷。
  (三)麦套玉米杂草防除
  20世纪80年代后,小麦套种玉米使用10%的草甘膦对麦茬进行除草,每亩用草甘膦0.75~1.5公斤,兑水30公斤。使用百草枯和国外引进的克无踪都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
  二、水稻田除草
  稻田的杂草,主要是稗草和三棱草。1968年,开始引进敌稗防除稗草,取得初步成效。1969年,引进二甲四氯防除大田三棱草,药效显著。1972年,将敌稗、二甲四氯和除草醚配合施用,防除面积达41 19亩。同年,引进杀草丹等除草剂进行试验,效果好。1983年以后,杀草丹大量引进应用。2005年后,稻净、农得时、锄霸等新型除草剂广泛使用。
  三、地膜马铃薯除草
  马铃薯在地膜覆盖栽培下,容易孳生杂草,草多的田常将地膜顶起,常将地膜揭掉,除去草再将膜盖上。马铃薯在覆膜前每亩用48%地乐胺乳油2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洒垄面,然后用钉耙混土3~5厘米后覆膜,可有效防除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马齿苋、苋、藜等单子叶杂草及部分双子叶杂草。
  四、菟丝子防除和利用
  鲁保1号对菟丝子有杀伤力,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无害,是防治大豆、胡麻、蔬菜等作物田间菟丝子的特效药剂。1970年春,引进鲁保一号菌剂开始土法生产。1971年,建立平罗县农药厂。从1971年试验生产以来到1986年,生产鲁保1号菌剂6.89万公斤,防治面积3666.67公顷。大豆田防治菟丝子的效果在80%以上,喷两次药和田间湿度大时,效果均在90%以上。胡麻田由于田间密度大、遮阴、保温条件好,防治效果在95%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鲁保1号逐步被新型农药地乐胺替代。在大豆始花期或菟丝子转株危害时,用地乐胺100~200倍药液喷雾,效果很好。
  第九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一)小麦锈病
  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该病是连降大雨,猛晴,多发生6月中旬,形成高湿、高温气候时发生。采用石硫合剂、草木灰液等土农药防治,减轻灾害。施用农药敌锈纳、代森锌、粉锈宁可减轻灾害损失。
  (二)小麦黄矮病
  由蚜虫传播病毒引起,以二岔蚜传播为主,长管蚜也传播。1971年,用“1605”等农药拌小麦种,防治蚜虫,预防黄矮病,收到良好效果。该农药因造成多起人畜中毒和大量家禽、家犬死亡而停用。
  (三)小麦全蚀病
  病菌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和茎基部的一、二节,地上部分出现矮化,分蘖减少,叶片发黄,早枯、白穗。应用全消拌种剂和复合药肥防治,效果仅有60%,应用面积不大。
  (四)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后期霉斑变成褐色,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子囊壳)。1989年,第一次发生,发生面积1.23万公顷。2003年、2005年和2008年中度发生,部分田块采用粉锈宁防治。
  (五)麦蚜与小麦黄锈病
  麦蚜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4种。
  小麦黄锈病是一种病毒病,一般在三叶期以前得病的小麦病情最重,分蘖少或不分蘖,不拔节,根系生长受阻、腐烂,麦苗渐渐枯死;拔节到孕穗期发病,生长矮化,不易抽穗,籽粒秕瘦,叶片发黄。小麦黄锈病各年轻重不一,它与蚜虫发生量成正相关,一般蚜虫发生早、量大,黄锈病也重。1971年,采用内吸性有机磷剧毒农药3911、1605、1095拌种小麦,防治蚜虫,预防黄锈病,当年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农药毒性大,施用面广,造成多起人畜中毒,导致大量家禽家犬死亡,尔后被禁止使用。
  (六)水稻稻瘟病
  1.稻瘟病的种类及病因。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等,全县主要是叶瘟和穗茎瘟。水稻稻瘟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谷上越冬,第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病菌孢子借气流、雨水、昆虫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2.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宁粳9号、28号、43号,结三等。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
  (3)科学管理肥、水,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4)药剂防治。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1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毫克/千克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防治。
  (5)生物防治。预防:在稻瘟病常发期,将奥力克(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发病前期:将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并添加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等,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药2次。发病中后期:将奥力克稻瘟康75毫升加大蒜油15毫升,兑水30斤稀释喷雾,3天一次,连用2~3次。
  (七)瓜类枯萎病和炭疽病
  发生在结瓜时瓜秧枯萎死亡。采用8~10年轮作的办法进行预防,效果较好。1984年,县农技站开始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灌根,喷雾防治1091.47公顷。选留抗病良种、进行药剂防治和轮作进行综合防治。
  (八)甜菜褐斑病
  病症发生在叶片上,叶柄和种球也能受侵染。及时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防治,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清理田间残株病叶,进行秋季深耕。
  (九)瓜类霜霉病
  霜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蔓、卷须及花梗,幼苗也可染病。采用杀毒矾、克霜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十)辣(甜)椒疫病
  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20世纪90年代,辣椒疫病在全县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导致辣椒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进入21世纪,通过试验采用高垄覆膜、间作遮阴、药剂预防等措施使危害有所减轻,种植面积有所恢复。二、虫害防治
  (一)小地老虎
  一年发生2~3代。幼虫危害玉米、豆类、甜菜、胡麻、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20世纪60年代初,采用“酸菜水加甜菜糖液酒”“糖液醋酒”诱蛾液,盛于盂内,傍晚置于田间,诱蛾效果很好;70年代初,用黑光灯诱蛾。1972年,全县安装黑光灯15架,1973年,安装100架,减轻了虫害。幼虫盛行时,采用灌水淹杀,效果亦好。小面积田块,早晨人工捕捉幼虫,也有较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膜马铃薯小地老虎危害严重。采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拌上麦麸,加少量糖醋于傍晚撒于垄内,灭杀效果好。
  (二)金针虫
  早春土壤解冻后,危害小麦等春播作物根茎。秋季危害甜菜、山芋、萝卜和夏种作物。1951年开始,用六六六粉拌种进行防治。小麦适时早灌头水可减轻危害。
  (三)小麦红吸浆虫
  主要危害小麦。幼虫在麦壳里吸食麦浆,造成小麦秕粒。1987年,采用50%锌硫磷乳油毒土防治。
  (四)糜子吸浆虫
  复种小糜子被害率为55.61%,最高达97%。1969年,喷撒六六六粉进行防治,每隔5~6天喷撒1次,连续喷撒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五)黏虫
  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作物。一年发生3代,第二代幼虫危害严重。先危害即将成熟的小麦,麦收前后危害玉米。1984年以后,麦收前施用速灭杀酊等农药,防治效果良好。
  (六)甘蓝夜蛾
  主要危害甜菜。采用2.5%敌杀死或40%的速灭杀酊,每亩15420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杀,每隔15~20天喷杀1次,一般喷2~3次。
  第十节 保护地种植技术
  一、地膜覆盖
  1970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开展水稻育秧,提前育秧时间,促进了长壮苗,使水稻平均亩产达202.58公斤,比1962年的104.46公斤增产93.99%。1982年,地膜覆盖瓜类、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等,成熟早,产量高。比露地栽培增产25.3%~46.5%。1983年,全县瓜菜地膜覆盖91.77公顷。渠口乡红旗九队地膜覆盖山芋,比露地栽培出苗早6天,每亩增产77.9%。1984年,全县地膜覆盖273.24公顷。1985年后,地膜覆盖作物达18种。1986年,小麦套种玉米,使用地膜覆盖,亩产小麦353.3公斤,玉米323.5公斤,比露地套种玉米每亩增产30.5%。地膜覆盖的甜菜比露天栽培的提高含糖量1.64%。1986年,全县地膜覆盖1011.093公顷,1987年,覆膜1050.49公顷,平均亩产值为620.56元,比露地栽培亩增值203.1元。覆盖作物由原来瓜类、蔬菜等发展到粮食和果树上,2013年地膜覆盖面积达1.2万公顷,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塑料大棚
  (一)春棚
  选择地势高、干燥、利于采光的地块,面积0.5~1亩。搭棚时间:韭菜在2月上旬,黄瓜在2月中下旬。棚内种植韭菜、黄瓜、西红柿、茭瓜、辣椒等品种,比露地栽培提前20~30天上市。1987年,大棚黄瓜亩均产6810公斤,产值1500元。
  (二)冬棚
  大棚一般为0.5~1亩。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搭棚生火,元旦、春节韭菜或芹菜上市。1987年,亩均产韭菜2681公斤,产值2524.3元。
  (三)节能日光温室大棚
  1992年,引进89-I型节能日光温室,当年建成193座,面积6.43公顷,每座0.4亩。秋冬茬可以生产韭菜、芹菜、油菜、黄瓜、西红柿等,冬茬生产黄瓜,冬春茬以生产黄瓜、西红柿为主。芹菜亩产值3600~4665元,油菜亩产值1660~2760元,秋冬及冬春茬黄瓜亩产值1万元左右。2002年,开始推广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生产瓜果、蔬菜更加安全可靠。2007年,建设现代农业,在城关、姚伏两镇建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当年建设796座。2008年,在城关、姚伏、黄渠桥三镇,建成大棚683.73公顷。2010年,有日光节能大棚1753.33公顷,其中反季节红地球葡萄节能日光温棚80公顷。
  (四)移动式大棚
  棚长度40米左右,宽度6米,每座棚0.5亩。于4月初定植,品种主要有西甜瓜、土豆、茄果类、梅豆、白菜、芹菜等,平均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1999年,全县建造10座。2008年,在高庄、高仁乡建设移动大棚各500座,2009年,在姚伏镇周城村二队建设200座。全县建移动大棚面积400公顷。
  (五)塑料地爬大棚
  高度仅30~35厘米,起初全部用土坯砌成,现改用土坯和部分水泥立柱砌成。此种大棚只种韭菜。1992年开始试种,2008年,面积达84.57公顷。亩产韭菜2575公斤,亩产值3000~5000元。头年种植,第二年冬季生产,第一茬在12月底1月初上市。
  (六)塑料小弓棚
  跨度1~2米,长6~8米,用木棍、竹片、10#钢筋拱杆,弯成弧形,两端插入土,高0.6~0.8米,拱杆间距0.6~0.8米。种植甜椒、西瓜、甜瓜等。晚霜前2~3周定植,经过放风炼苗,外界温度满足要求时,撤掉小弓棚转为露地栽培。比露地提前约15天上市,亩产值1500元左右。
  三、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取消铧式犁翻耕,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此保护土壤,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保护环境,减少扬沙、沙尘暴和人为焚烧秸秆对大气污染,增加土壤渗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植物生长的营养条件。实践证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粮食产量增加10%左右,因减少机械作业次数而降低成本。
  2003年,全县示范推广种植保护性耕作1333.33公顷,重点引进2BMF-7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BFY-3AG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IGQN-200S型旋耕机、ISY-3型全方位深松机、SGTMB-200型旋耕机、4QB-180型灭茬机等主要专用机具。
  2004年,实施保护性耕作2880公顷,建立6.67公顷以上连片示范园区30个。
  2005年,新建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面积1333.33公顷,辐射面积1333.33公顷。
  2006年,完成示范任务2666.67公顷,完成续建项目区示范任务1333.33公顷。据试验,采用该技术,可使土壤贮水量增加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土壤有机质提高0.03%~0.06%,同时还可增加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亩增加收入134.4元。
  第十一节 农村生态沼气建设
  一、发展简况
  2001年,全县利用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在姚伏镇曙光二队建12座“四位一体”生态温室。2002年,在通伏乡金堂村、周城乡北营子村、前进乡小兴墩村、渠口乡六中村建成沼气池1100座,其中“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19座。2003年,在全县8个乡镇16个项目村建沼气池2500座、太阳房680平方米、秸秆气化站一座。2004年,户用沼气1350户,2006年,沼气项目3240户,2007年,沼气项目2459户,2008年,两批沼气项目4760户。到2008年累计完成8立方米小型户用沼气池8190户。推广复合材料保温式沼气罐100户。2010年,完成农村沼气建设2140户。全县13个乡镇共建立农村沼气服务网点68个,发放抽渣车68辆、潜污破碎抽查泵43台(套)。全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安装、维修服务等工作由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
  二、建池效益
  建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投入1700元,使用寿命15~20年,全年产气380~450立方米,可供4~6口人的家庭全年炊事用气。每年可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10吨;沼液可用做微肥,也能防治作物病虫害。
  三、沼气池建造
  以建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为标准,需水泥1吨(用425号水泥)、沙子2.5立方米、卵石或碎石2立方米,石子直径0.5~2厘米,不超过2厘米,含杂量不应大于2%。红砖或青砖1300块,6号圆钢或8号铁丝15公斤。选择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靠近畜舍、厕所,有利于沼气池进料和越冬的地方。把沼气池、圈舍、厕所的位置连在一起。位置选好后,开始打桩划线,进行开挖。挖地深度一般1.9~2米。按要求留好发酵间、水压间、储气进料管、出料管口通道、导气管等部位。
  四、沼气池启动
  生产沼气的原料有干鲜人粪尿,猪、牛、羊粪及禽粪。这些原料入池前,采用池外堆沤,将原料加水拌匀,加水量以料堆底部不出水为宜,料堆上加盖薄膜。气温在15℃~20℃堆沤5~7天,气温在25℃以上堆沤3~5天。在装料前,用老沼气池里的沼渣、沼液或粪坑的底层黑渣、污泥污水等做接种物。接种物要达到发酵原料的10%~30%,把接种物和发酵原料均匀混合一同加入池内。第一次投料应为池总容积的80%,最大不能超过85%,留下一点容积,待运行后继续进行加料。每池加6.4~6.8立方米原料。沼气池中发酵液的pH值以6.8~7.5为宜。装料2~3天,就可放气启动,先打开输气开关,再打开灶头开关,排放空气,然后点火启动。
  五、沼气池日常管理
  沼气启动20天后,每天加料一次,出料一次。每次加料量20公斤左右。经常搅动沼气池内的发酵料液,防止结壳。发酵浓度应控制在6%~10%,夏季保持在6%~8%,冬春季保持在8%~10%。经常检查酸碱度,保持pH值在6.8~7.5。越冬前彻底换料一次,用塑料薄膜、土或柴草覆盖池面保温,防止池内结冰。切勿向池内投入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合物,含有毒性物质的工业废水,盐类,各种剧毒农药,特别是有机杀菌剂、抗生素、驱虫剂、刚消过毒的畜禽粪便、喷洒农药的作物茎叶、葱、蒜、辣椒、电石、洗衣粉、洗衣水。如发现中毒,将池内发酵料液取出一半,再投入一半新料就能正常产气。沼气池的进出料口要加盖,以防人畜掉入造成伤亡。每口沼气池都要安装压力表。严禁在出料口或导气管口点火,经常检查输气管道、开关、接头是否漏气。在输气管道的最低点安装积水瓶,防止冷凝水聚集冻冰,堵塞输气管道。维修人员入池前先要进行通风,再利用小动物试验,在池内不准用明火。
  六、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沼气发酵是由众多微生物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在沼气发酵过程中,几乎所有沼气发酵原料都被消化,一部分物质被转化成沼气、微生物菌体和代谢物,一部分物质被作为残渣而沉淀下来。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沼渣浸出物叶面喷施既可补充养分,又能杀虫防病,沼渣施入土壤既能补充养分,又能改良土壤。
  第十二节 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20世纪50~70年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主要是引进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胡麻等优良品种,替换淘汰当地品种;推广使用农家肥、高温堆肥、作物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化肥;推广小麦套种玉米与麦带复种糜子的“三种三收”技术;推广水稻卷秧、小苗带土栽培和增施绿肥、秸秆还田、苗期间合理追施尿素等技术;推广化学除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引进宁春4号、5号及陇春7号等小麦品种,亩产375~400公斤,比之前当家品种斗地1号增产15%。引进掖单13号、19号玉米品种,平均亩产586.9公斤,比之前当家品种中单2号亩增产71.7公斤。引进宁粳3号,表现直立、分蘖力强,早熟,亩产417公斤;引进星火粘稻,米粒大,味道好,亩产387~400公斤;引进宁粳6号、8号,具有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分别在不同肥力的田块种植。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穴播水稻、旱播、幼苗播长等技术,引进水稻条播机、旱播机、点播机,实现水稻机播化。大面积推广“窄带套种”小麦套种玉米技术。1988年,小麦套种玉米面积达到1.06万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6.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8.2%。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小麦套种玉米、甜菜、瓜、蔬菜等农作物,农作物成熟早,产量高。先后引进推广塑料春棚、冬棚和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蔬菜,增加农民收入。县综合试验站,畜牧兽医站和县农牧场采用机电孵化,引进星杂288、来亨鸡等优良鸡品种,全县共建17个养鸡基地村,至1990年,全县共饲养鸡56.84万只。引进推广人工冷配技术,采用冷冻人工授精配种黄牛。1996年,结合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的实施,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点发展到14处,冷配牛3081头(其中肉牛2568头,奶牛513头)。引进小尾寒羊进行适应性饲养试验,加快羊只繁殖速度。建立4个小尾寒羊基地乡和绒山羊种羊场,为全县提供优良种羊。
  2000年后,引进宁粳12、23、24、27、28五个品种,以宁粳12、86-11种植面积最大。2005年,引进富源4号(96D10)、吉粳105,成为当家品种。引进登海3号、沈单16号、农大60、临奥1号、屯玉1号玉米种,登海3号以抗病、抗倒、高产,成为主栽品种。饲用玉米有中原单32号、农大647。2006年以后,引进永玉3号,正大12号,宁单7、10号,中玉9号等玉米种。大面积推广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移动式大棚、塑料地爬大棚、塑料小弓棚等。2010年,全县有日光节能温室1750多公顷、移动式大棚400多公顷、塑料地爬大棚100多公顷。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短角、安格斯等牛冻精,配种改良奶牛、肉牛。2005年,共冷配牛8606头(其中引用荷斯坦牛冻精配种4905头,用肉牛冻精配种3701头)。通过改良的奶牛,产奶量比原来提高20%~30%,乳脂率和乳蛋白也相应有所提高。改良肉牛日增重提高10%~20%,增重效果明显,胴体瘦肉率增加,产肉量提高20%以上。引进肉用品种萨福克、陶赛特、德国美利奴、特克萨尔、夏洛莱、杜泊等国外优质肉用种公羊和小尾寒羊基础母羊,开展羊的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加速肉羊杂交改良步伐。帮助农户从区内外调进种猪,改良猪的品种。2005年,平罗县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按项目要求当年秋季组织完成全县4000个土样的取样测试任务。掌握全县土壤的pH、土壤盐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调查建立监测户350户。2008年,共制作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4万份,销售专用配方肥5400吨。项目实施三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67万公顷,示范面积3.33万公顷,建立标志性示范面积5433.33公顷,专用配方肥核心攻关区473.33公顷。
  2011~2012年,水稻旱育稀植、“三元”高效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养畜等技术全面推广。以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水稻保墒旱直播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建设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示范园区和水稻保墒旱直播示范园区41个,完成水稻旱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试验5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3万公顷,制作发放施肥建议卡6万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肥效
  试验12个,采集土样及植株测
  试样359个。在高仁乡六顷地
  村实施蔬菜杂交制种示范6.67
  公顷;在通伏、灵沙等乡镇推广
  稻田养蟹133.33公顷;蔬菜育
  苗中心开展基质、沙培等栽培
  新套设施标准化建造、工厂化
  育苗和嫁接技术、膜下滴灌、测
  土配方施肥、张挂反光幕、病虫
  害综合防治等十项技术;在全区率先实施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通过兽
  用生物制品GSP认证;滴灌、喷灌、节水控灌等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开展冬小麦复种西瓜、芹菜、大葱、甘蓝、黄瓜、梅豆、酱用番茄等试验示范。2013年,新
  引进水稻、玉米、蔬菜制种等优良品种22个,示范推广工厂化育秧、穴盘育苗、喷灌滴
  灌、杂交制种、稻田养蟹等种养技术18项,开展试验示范项目20多项,高标准抓好6
  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