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1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3
页码: 351-373
摘要: 本节技术了罗平县种植业、耕地、 农村劳动力资源、种植业结构演变的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一、明代至民国
  明初,平罗县有耕地3888.41公顷。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后,耕地只有2731.69公顷。
  清初,平罗县有耕地2.82万公顷,至道光六年(1825),县内耕地5.08万公顷。
  民国初,全县有耕地1.57万公顷,民国11年(1922)因河崩沙压,全县有耕地1.5万公顷。民国27年(1938),全县有耕地3.05万公顷。民国30年(1941),平、惠分治后,平罗县有耕地1.57万公顷。
  二、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16万公顷,人均3.71亩。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达到3.91亩。到1985年,人口净增162222人,耕地面积净增3286.6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6亩。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4.93万公顷,总人口24.05万,人均耕地面积3.07亩。到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5.48万公顷,总人口28.21万,人均耕地面积2.91亩。17年中人口净增4.16万人,耕地面积净增5526.67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16亩。2010年的耕地面积、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与2005年比较变化不大。
  2012年,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中,经过确权登记,全县共有耕地63540公顷,其中农村集体耕地57873.3公顷,农民和经营大户承包种植国有土地5666.7公顷,经确权认定给农民二轮承包耕地27400公顷,农民和种植大户开垦种植村集体荒地28640公顷,城市规划区暂未颁证耕地1833.3公顷,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建设、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新增荒地1333.3公顷。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业人口及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人口56776人。实有15~50岁男劳动力13413人,人均负担耕地1.04公顷。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人口及劳动力变化
  1949年末,农业人口为8.6万人,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1979年末达到19.15万人,比1949年增加10.55万人。2008年末,全县农业人口达到21.8万人,比1979年(包括原陶乐县)增加1.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人口为21.55万人。2013年,全县农业人口为22.23万人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演变
  一、耕作制度演变
  (一)单种
  平罗县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水稻、糜谷、胡麻和甜菜等作物。
  新中国成立前,小麦收割后复种荞麦、小糜子、秋菜的面积只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制(单种菜一种作物)。新中国成立后,一年一熟制逐步向一年两熟制转变。
  (二)间复套种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以小麦、扁豆混种和大麦、扁豆混种为重点的“和禾”面积较大,同时,还有胡麻和蚕豆混种、高粱套种大豆。在复种方面,主要是小麦、大麦收后复种荞麦、小糜子和秋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全县间复套种面积达到1533.33公顷。1951年,间复套种面积扩大到2066.67公顷。1955年,间复套种面积达到4266.67公顷。1960年间复套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0%。1965~1970年,间复套种面积下降。1982年后,小麦套种玉米,间种黑豆、黄豆,胡麻套种甜菜,辣椒套种大蒜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面积大幅度增加,间复套种成为平罗县农作物种植的主要栽培方式。
  (三)轮作倒茬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采用歇茬(耕地一年种植,一年闲歇,进行翻晒)办法恢复和提高地力。当时有“歇田如放账”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实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倒茬。轮作倒茬的主要形式有:在旱作区(不种水稻的地区),小麦连种三四年后,轮种甜菜、蔬菜或胡麻、瓜类。在种稻区,把稻茬轮种小麦、胡麻或大豆,种几年旱作物后,接着种植水稻。
  二、种植业结构演变
  1949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37万公顷,其中,粮豆面积2.11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20公顷。粮食作物中夏作物种植面积6840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2.47%,秋粮面积1.42万公顷。
  1955年,小麦种植面积上升到1.03万公顷,大麦、扁豆等夏杂粮面积3286.67公顷。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有棉花、白麻等,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是年,开始大面积开发利用荒地资源,到1959年水稻面积扩大到4253.33公顷,部分地区插花种稻,导致旱作物受浸减产,带来土壤盐渍化加剧。
  单种糜谷面积由1955年的1.1万公顷,缩至1959年的8653.33公顷。单种糜谷逐渐由复种小糜子、谷子取代。1980年,复种糜子2553.33公顷,1987年上升到5600公顷。由于糜谷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到20世纪90年代,糜谷种植逐渐被其他农作物取代。
  1978年后,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民有生产自主权,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种植业结构开始向商品生产的方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迈进,通过市场调节,粮食作物面积适当压缩,经济作物增加,向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方向转变,以满足工业原料及副食品生产的要求。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由1978年9∶1调整为1987年7∶3。1987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58万公顷。20世纪70年代平田整地从1987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增加,间复套种面积增加,出现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多业并举的格局。
  (一)粮食面积
  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5.19万公顷。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4.93万公顷。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4.99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0.2万公顷。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5.4万公顷。
  (二)小麦面积
  1961年9586.67公顷,1978年1.58万公顷。1998~2008年,年均种植小麦1.63万公顷。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8452公顷。
  (三)水稻面积
  1960年唐徕渠八一桥以下、惠农渠阮桥以下禁种水稻,插花种稻,面积压缩到2480公顷,至1979年水稻面积为1160公顷。主要以通伏、姚伏、渠口、崇岗为主,1987年水稻面积为626.67公顷,1980年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到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为8866.67公顷。2010年,种植水稻1.02万公顷。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5万公顷。
  (四)玉米面积
  1960年146.67公顷,1978年3466.67公顷。1984年,种植玉米1840公顷,其中套种玉米760公顷;1987年,种植玉米8433.33公顷,其中套种玉米7786.67公顷;2005年,种植玉米2.01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52万公顷;2007年,种植玉米2.27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49万公顷;2008年,种植玉米2.32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46万公顷;2010年,种植玉米2.5万公顷,比2008年增加1800公顷;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16万公顷。
  (五)经济作物面积
  由1978年的1880公顷增加到1987年的7246.67公顷。其中甜菜由1978年的293.33公顷增加到2486.67公顷,蔬菜1580公顷,瓜类700公顷,油料2406.67公顷。2008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4万公顷。其中蔬菜面积1.13万公顷,瓜果类580公顷,西瓜546.67公顷,向日葵、油葵类3040公顷,其他作物及药材等906.67公顷。2010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1万公顷,其中蔬菜面积1.03万公顷,瓜果类270公顷,油料及药材类4469公顷。2013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7万公顷。
  第四节 粮食作物
  一、小麦
  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种小麦4637.07公顷,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9%,平均亩产约110公斤,总产760万公斤。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县粮食作物之首。1949年,小麦播种4633.33公顷,平均亩产73公斤,总产509万公斤。1956年,小麦播种9946.67公顷,平均亩产165.8公斤,总产2474万公斤。1966~1971年,小麦播种在1.4万公顷左右,约占粮食总播面积的50%,总产在2300万~3600万公斤,亩产160~180公斤。1978~198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7.19万公顷,年均种植1.56万公顷,总产量7078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73.5公斤。1988xx199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8.83万公顷,年均种植1.7万公顷,总产量8816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10.6公斤。1998~200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7.97万公顷,年均种植1.63万公顷,总产量9338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12.2公斤。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1.49万公顷,平均亩产326.8公斤。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1.34万公顷,总产量6052.3万公斤,平均亩产301.11公斤。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8472公顷,总产量3828.3万公斤,平均亩产301.25公斤。地膜马铃薯
  二、水稻
  1942年,平罗县种稻面积319.8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71.96万公斤。1950年,水稻播种433公顷,平均亩产135公斤,总产88万公斤。1956年,种稻1547公顷,亩产97.5公斤,总产226万公斤。1959年,全县水稻种植4253.33公顷,亩产140.5公斤,总产896.5万公斤。1962年,惠农渠阮桥以下、唐徕渠八一桥以下为禁稻区。1963~1976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66.67~1333.33公顷,总产在410万~670万公斤。1978~1988年,水稻种植总面积8646.67公顷,年均种植786.67公顷,总产量3641.98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80.8公斤。1988~1998年,水稻总面积3.66万公顷,年均种植3326.67公顷,总产量2.12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85.7公斤。1998~2008年,水稻总面积7.92万公顷,年均种植7200公顷,总产量5.9亿公斤,平均亩产量495.1公斤。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8866.67公顷,平均亩产484.5公斤。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12758公顷,平均亩产508.76公斤。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13492公顷,总产量33361.1万公斤,平均亩产466.94公斤。
  三、玉米
  1949年,全县种植玉米26577公顷,亩产200公斤,总产8万公斤。1956年,全县种植玉米106.67公顷,亩产190.6公斤,总产30.5万公斤。1959年,全县种植玉米300公顷,亩产255公斤,总产115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963年,高庄、前进、惠北、灵沙、黄渠桥、宝丰、城关等公社玉米播种面积46.67公顷,亩产364.5公斤,总产25.5万公斤。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试种小麦套种玉米成功,两季平均亩产580.4公斤,其中小麦355公斤,玉米225.4公斤。1987年,全县套种玉米7800公顷,套种玉米总产3026.7万公斤。1990年,全县小麦套种玉米9580公顷,套种玉米总产390万公斤。1978~1988年,玉米总面积45753.33公顷,年均种植4160公顷,总产量1564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61.6公斤。1988~1998年,玉米总面积12.95万公顷,年均种植1.3万公顷,总产量6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12.6公斤。1998~2008年,玉米总面积16.97万公顷,年均种植1.54万公顷,总产量13387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97.2公斤。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2.32万公顷,平均亩产459.7公斤。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66万公顷,总产量1.98亿公斤,平均亩产496.64公斤。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1634公顷,总产量23909.7万公斤,平均亩产503.88公斤。
  四、糜子
  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糜子种植面积5116.8公顷,亩产140公斤,总产1074.53万公斤。1949年,糜子播种面积1.39万公顷。1954年,引进宁糜1号在前进公社前进村和头闸公社裕民村试种,平均亩产245.3公斤、201.9公斤。1956年,糜子种植9606.67公顷,亩产110公斤,总产1581.5万公斤。1956年之后,小麦收后复种60天小糜子的面积逐年增加,单种大糜子面积逐年减少。1959年,引进宁糜2号试种,到1963年开始推广,平均亩产135公斤,比以前的品种亩增产23.8%。1968年,引进适宜套种的宁糜5号品种,亩产量201.1公斤,比早熟的小糜子亩增产16.8%。20世纪60年代,每年播种糜子4000~5333.33公顷,单种糜子和麦收后复种糜子面积各半。20世纪70年代,每年种糜子2666.67~4000公顷。1980年,种植糜子2.55万公顷,平均亩产119公斤,总产4551.7万公斤。1987年以后,随着小麦套种玉米面积的扩大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县基本上不再种大糜子。
  五、谷子
  民国31年(1942),谷子种植面积1439.07公顷,品种为140天大黄谷,平均亩产175公斤。1949年,播种66.67公顷,平均亩产130公斤,总产13万公斤。1956年,播种500公顷,亩产124.6公斤,总产93.5万公斤。1958年以后,开始大面积复种60天小谷子。到1980年以后谷子全部为复种。1990年,复种谷子413.33公顷,总产27万公斤。2005年,红崖子乡复种谷子276公顷。2010年后少有种植。
  六、大麦
  民国31年(1942),种植大麦479.67公顷,平均亩产112公斤,总产80.58万公斤。新中国建立初,大麦多种在低洼盐碱地、湖边地、河滩及新开荒地,年播种386.67公顷左右,单产90~110公斤。1980年,播种大麦780公顷,亩产111.2公斤,总产130.1万公斤。1983年,引进蒙克尔、搬拿查、达尔、康奎斯、阿赛米、加拿大等品种试种,带动全县大麦的种植,当年种植706.67公顷,平均亩产147.5公斤,总产量达194.69万公斤。1986年,全县推广种植蒙克尔大麦313.33公顷。2005年,种植面积仅6.67公顷,主要种在低洼瘠薄的土地上,用作饲草料。2010年后少有种植。
  七、高粱
  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种高粱543.6公顷,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114.1万公斤。1949年,全县种高粱93.33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21万公斤。1954年,戴玉玺农业合作社种植的娃娃头高粱亩产达500公斤,创丰产纪录。1957年,全县种植高粱486.67公顷,由于发生黑穗病,平均亩产153公斤。1958年,引进熊岳253高粱品种,全县种植560公顷,平均亩产165公斤,总产量138.5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引进晋杂5号、12号,原杂10号、13号,忻杂3、7、52号,同杂10号,反修19号等杂交种。1973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1.24万公顷,1974年扩大到3.04万公顷,亩产量254.5公斤。1978年以后,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1981年,全县种40公顷。20世纪90年代,高粱在平罗县仍有一定种植面积,大多种植散穗高粱,用来扎笤帚,以每把5~8元出售,亩收入达1500元左右。2013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仅20公顷。
  八、豆类
  豆类有黄豆、黑豆、豌豆、扁豆、绿豆、花豆、蚕豆等。大豆(黄豆、黑豆)种植占豆类种植面积90%以上。1949年,大豆播种100公顷,亩产66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56年,大豆播种3053.33公顷,多为小麦田套种,亩产70公斤,总产321万公斤。1967年,大豆种植3473.33公顷,亩产40.5公斤,总产211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每年豆类种植面积在1600~2533.33公顷。1982年后,小麦套种玉米面积连年扩大,大豆间种在套种玉米株间,间种大豆面积大幅度增加,亩产45~55公斤。1986年后,采用小麦套种大豆,利用大豆培育菟丝子,以收菟丝子为主,兼收大豆。菟丝子亩收75公斤左右,每公斤8~15元,亩收入比小麦套种玉米多300~500元。2013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仅70公顷。
  第五节 油料作物
  一、胡麻
  民国31年(1942),全县种植当地二混子胡麻904公顷,平均亩产84公斤,总产113.9万公斤。20世纪50年代,二混子胡麻是“当家品种”,不耐肥,易倒伏,一般亩产75~100公斤。
  1962年,引进匈牙利1号、雁农1号胡麻新品种,亩产150公斤左右。1965年,种植1540公顷。1970年,引进宁亚1号胡麻种,到1973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到1346.67公顷,亩产达95.5公斤。
  1974年,引进宁亚2号杂交种,油纤两用型,经过试种,比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平均增产20.1%,全县每年胡麻种植面积超过1333.33公顷。1977年,引进宁亚5号杂交种,油纤两用型平均亩产125~150公斤,该品种推广后大面积增产,很受农民欢迎。1990年,引进试种宁亚11号,一般亩产150~200公斤,到2005年,仍然种植宁亚11号。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胡麻以套种为主,主要有胡麻套种甜菜,套种玉米,套种辣椒、葵花等。1998年后到2005年以单种为主。2008年,胡麻种植面积633公顷,平均亩产181.1公斤。2010年,胡麻种植面积683公顷,平均亩产270.5公斤。2013年,胡麻种植面积347公顷,总产1458吨,亩产280.12公斤。
  二、食用向日葵
  20世纪80年代前,农户以观赏植物栽培,一般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或小片荒地种植。种子供自食或做副业收入。花期长,流蜜多,是蜜源植物,一般每5亩葵花放养一箱蜂,酿蜜30~35公斤。榨油后的饼粕是畜禽精饲料,茎秆和籽实皮壳可做胶板、隔音板、造纸原料。从1980年开始,引进二道眉、罗马尼亚葵花,全县种植面积62.73公顷,总产量只有6.64万公斤。到1984年,种植面积713.47公顷,总产量达84.37万公斤,平均单产78.84公斤。1998年引进新品种星火,经试验亩产达230公斤,比原品种产量提高近3倍。引进的新品种还有H-89、美766、PK119等,作为搭配品种,每年小面积种植。
  三、油葵
  油葵是一种新兴的油料作物,种子主要做油料,油品除供食用外,还可用于油漆、制革、印刷、香料和蜡烛等工业原料,花可提炼医治疟疾的药物。花期长,流蜜多,是蜜源植物,榨油后的副产品饼粕是畜禽精饲料,茎秆和籽实皮壳可做胶板、隔离板、造纸原料。
  1980年后,农民充分利用低洼盐碱地、荒地或零散地等发展油葵种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小麦套种油葵、胡麻套种油葵等,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每年种植面积66.67公顷,亩产量100公斤左右。1994年,面积发展到236.07公顷,到1998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126.47公顷,单产提高到170.3公斤。到2003年,全县油
  葵种植面积增加到3192.27公顷。1980年开始,引进罗马尼亚和美国油葵品种迪卡
  G101,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广,抗倒伏性强,丰产性好,特别适合中低产田种植,一般亩
  产300~350公斤,套种亩产200公斤左右。2001年,引进推广新疆康地115、康地
  101、康地102品种作为搭配品种种植,特别是康地102大田生产亩产300公斤以上。
  康地5号品种,平均亩产250公斤。2003年,从德国引进试种KWS203、KWS303杂交种,平均亩产300公斤。2005年,引进澳33(澳大利亚)、562(美国)两个高产杂交种,特别是澳33种植后表现最好,平均亩产350公斤。
  2010年,引进试种天葵503、FFH721和658油葵3个高产杂交种。2013年,全县油葵种植面积3565公顷,总产16911吨,亩产308.37公斤。
  第六节 蔬菜与糖料作物
  一、蔬菜品种
  平罗县蔬菜种类和品种繁多,主要有甘蓝(又叫莲花白)、白菜、油菜、雪里蕻、芹菜、胡萝卜、青萝卜、白萝卜、花萝卜、水萝卜、芜菁(又叫蔓菁)、菠菜、芫荽、茴香、莴笋、大葱、葱头、韭菜、大蒜、番茄(西红柿)、茄子、辣椒、马铃薯、韭薹、蒜薹、韭葱、黄花菜等40多种。大白菜、辣椒等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畅销区内外。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266.67公顷。1956年,种植蔬菜366.67公顷。1990年,种植蔬菜1254.93公顷,总产7025.9万公斤。2008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13万公顷,总产值3.2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9.18%。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值7.65亿元。食用菌总产值1150.1万元。2013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9020公顷,总产量54.5万吨,总产值10.34亿元。
  二、名特产蔬菜
  (一)脱水蔬菜
  主要脱水蔬菜品种有辣(甜)椒、番茄、甘蓝、芹菜、香菜、菠菜、韭葱、洋葱、胡萝卜、梅豆等。到2008年,全县发展脱水加工企业52家,占全区50%,占全国脱水企业的8.5%。全县种植脱水菜3720公顷,加工脱水菜原料30.2万吨,生产脱水菜4500吨、酱菜3200吨,实现销售收入8800万元,出口产品2600吨,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后,脱水蔬菜加工逐步退出生产。
  (二)地膜马铃薯
  马铃薯由于地膜覆盖上市期较早,而远销到湖北、上海、广东、内蒙古等省区。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1086.67公顷,外销1.63万吨。品种主要是克新1号和4号。亩收入2000元以上。2013年,种植面积1306公顷,产量68956吨。(三)野生蔬菜
  野生蔬菜主要有沙芥、沙葱、苦苦菜,其中沙葱、苦苦菜主要以野生为主,无人工栽培,沙芥在红崖子乡有一定面积种植。以上各类野菜已成为百姓餐桌上家常菜和各类餐厅必备菜肴。
  (四)供港蔬菜
  2011年,引进外商在姚伏镇周城、团庄高路村建设供港蔬菜基地1个,主要向香港地区提供无公害蔬菜,有番茄、广东菜心、芥蓝等,面积107公顷。到2013年,供港蔬菜种植面积达622公顷,产量3.6万吨。
  三、蔬菜分区
  (一)春夏季蔬菜种植区
  包括城关镇的和平、新民、步口桥、三闸、广华、前进、前锋村,姚伏镇的周城、向前、上桥、姚伏、灯塔村,黄渠桥镇的红光、通润、渠中村,宝丰镇的吴家湾,渠口乡的六羊、金桥村,头闸镇的西永惠、双渠村等。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灌排条件好,交通方便,经营便利。主要种植春夏菜,以韭菜为主,还有小白菜、油菜、水萝卜、花萝卜、菠菜、小葱等,夏季菜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小甘蓝、梅豆、大蒜、茭瓜等。
  (二)秋季蔬菜种植区
  包括姚伏、周城、城关、黄渠桥镇的大部分村队,宝丰镇部分村队,渠口乡的六羊、金桥村,头闸镇部分村队,主要以小麦收获后复种大白菜为主。
  调味蔬菜种植区:黄渠桥、灵沙、高庄、宝丰、城关等乡镇的部分村,种植辣椒、芫荽、大葱、韮葱、蒜等。
  四、蔬菜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随着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到2010年平罗县蔬菜品种发展到40余类160多个品种。
  20世纪70年代,从临河引进大、小包头白菜,比当地产量提高20%~30%。还引进天津二快茄,天津、河北大苠、快圆茄;适宜当地大田生产的兰州大刺、安宁刺瓜,宁黄1号,天津系2、4、6、7号等黄瓜种。从河北定县引进保加利亚椒种。从兰州引进白根宽叶韭菜,从山东引进的高胜阳大葱,株高45厘米左右,独秆,白根长40~50厘米。在这期间,还引进小甘蓝、大甘蓝、胡萝卜、芹菜等优良品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引进的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品种天津青麻叶(又分中胡桃纹和小胡桃纹,是青帮菜的当家品种)、曲阳青麻叶、津青9号、津青12号、郊良青、吴忠大包头、太原二包头、临河二包头、黄渠桥二包头、鲁白一号、山东7号;结球甘蓝(莲花菜)报春、中甘11号、晚丰、石嘴山大甘蓝种植较多;西红柿以早粉、早丰、强丰、中蔬4号为主;茄子以天津快圆茄、二苠茄为最佳;辣椒以银川羊角椒、保加利亚羊角椒为主。脱水番茄主要有石红9号、石红10号、巨丰87-5;甜椒以茄门1号为主;脱水芹菜有千芳西芹、美国文托拉、长港等;甘蓝有庆丰、丰圆2号、晚丰;梅豆品种有台湾地豆王、美国供给者、冀云2号;胡萝卜品种有天津新五寸参、大禹五寸参、成都新黑田五寸参、新三红;菠菜品种有韩国大叶、荷兰大叶等。
  随着设施蔬菜生产发展,适应设施栽培品种也逐年增加,西红柿有中杂9号、908、金冠、早冠、金牌国萃、以色列R-144、斯特普、玛瓦;樱桃番茄有红太阳、圣女、千禧、龙女等;黄瓜有裕优3号、爱地、津研、津杂、津春、博耐等系列;乳瓜(小黄瓜)品种有娇燕、碧燕、京欣系列;茄子有天津快圆茄、大苠茄;辣椒品种有牛角椒、羊角椒。
  2003~2004年,从北京农科院引进10个特色菜品种在陶乐镇试种,分别是樱桃番茄(包括葡萄番茄、梨形番茄、扁平番茄、耐贮番茄等4个品种)、球茎茴香、皱叶甘蓝、根茎、加州王芹菜、TOM韭葱等,均适宜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蔬菜栽培一般都是露地栽培,后来,西红柿、茄子、黄瓜、梅豆改用小架栽培,整蔓、摘心、打杈,支架高60~90厘米。20世纪80年代,先在城关镇和平、合作和前进等地试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到1987年,全县覆膜种菜90.18公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膜覆盖蔬菜种植大面积推广,设施类型和性能逐年增加和提高,从地膜覆盖、阳畦、风障、小拱棚、加温温室,发展到2013年的移动式大棚、节能型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温室”。
  2010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2154公顷,其中日光温室1417.07公顷,二代温室1146公顷,各类大中小拱棚664.93公顷,地爬棚韭菜72公顷。与节能型日光温室相配套的技术有:温室育苗(包括工厂化育苗)、滴灌、二氧化碳施肥、张挂反光幕、嫁接和黄板诱杀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早上市时间,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提高档次,促进全县蔬菜生产的发展。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其中:新增设施瓜菜面积336公顷,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800公顷。种植日光温室亩均纯收入达1.37万元,大中小拱棚亩均纯收入达6800元,效益和质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9020公顷,总产量54.5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461公顷,产量9.46万吨。
  五、糖料作物
  民国32年(1943),从新疆引进苏联糖用甜菜品种。1958年,县内首种6.67公顷,亩产1000公斤。1970年,种植面积46.67公顷,亩产768.6公斤,总产53.8万公斤。1979年,种植213.33公顷,亩产1040公斤,总产332.8万公斤。20世纪80年代初,平罗糖厂建成。1982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2000公顷,亩产2717.7公斤,总产8153万公斤。1985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3666.67公顷,平均亩产2253.5公斤,总产12394.5万公斤。后因效益低,种植面积下降。1987年,种植面积2466.67公顷,亩产2245公斤,总产8309.5万公斤。甜菜面积减少,糖厂原料不足,糖厂与农业部门协作,采取地膜覆盖、增加套种、开发河滩地和上调甜菜收购价格后,种植面积扩大,1990年,种植3640公顷,总产13522.5万公斤。1991年,种植面积达到4965.93公顷,总产达21.89万吨。1997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00公顷左右。由于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使甜菜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增多,产量降低,含糖量下降,制糖企业效益减少,亏损严重。到1998年度生产期结束后,宁夏平罗糖厂倒闭,平罗县大面积种植甜菜的历史结束。1999年,全县种植232公顷,总产量1.029万吨,全部由银川糖厂收购。以后每年只少量种植,以饲料甜菜为主。 第七节瓜类作物
  一、西瓜
  新中国成立前,西瓜有花皮、大黑皮、“三白”(白籽、白瓤、白皮)等传统品种,年平均种植面积26.67~66.67公顷。到20世纪60年代末,年种植面积在133.33~200公顷。20世纪70年代,引进泰国西瓜种,北京早花、红优2号;80年代,引进新红宝品种。种植面积266.67~733.33公顷,亩产4000公斤左右。1984年开始,地膜覆盖种植西瓜,促进西瓜早熟15天左右,亩产量提高到5000公斤左右。西瓜除当地销售外,还销往内蒙古、四川、天津、北京、沈阳、上海、大连等地。1988年,西瓜外运392车皮15680吨,销售额267.4万元。2000年,西瓜开始在日光温室、移动式大棚中吊架生产,被称为“精品小西瓜”,亦称吊瓜。这种生产模式具有种植密度大、反季节上市、皮薄味甜、个头精巧等特点。品种主要有华玲、小佳人、绿美人、黑美人、新金兰、金冠、宝冠、超凤等,单果重1~5公斤,果皮薄易破,不耐运输,但瓜形美观,含糖量高品质优,口感好,经济效益好。2008年,全县西瓜(部分甜瓜)面积543公顷,平均亩产量4389.9公斤。日光温室小西瓜亩产3580公斤,最高亩收入达到21500元。2013年,全县西瓜面积277公顷,产量22800吨,产值2353万元。
  二、籽瓜(俗称打瓜)
  属西瓜中的一个变种,圆形,每株结瓜2~5个,单瓜重0.25~2.5公斤,平均重2公斤。瓜籽有红、黑两种,籽粒长1~1.2厘米,单瓜种子60~300粒,千粒重140~170克,每亩可收瓜籽50~100公斤。
  籽瓜籽富含蛋白质、钙、磷和多种维生素,含油率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畅销国内外和港澳地区。
  平罗县种植籽瓜有70多年历史。1982年,种植333.33公顷,1983年,种植1066.67公顷,平均亩产瓜籽82公斤。1985年种植1533.33公顷。1990年种植259.4公顷,亩产72.73公斤,总产28.3万公斤。2000年后由于病害严重,基本无人种植。
  三、甜瓜(俗名小瓜子)
  20世纪7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有白脆瓜、一窝蜂、灯笼红、竹叶青、蛤蟆酥、金蛋子、华菜士等;80年代后,引进旺源3号、日本雪宝、京都雪宝等品种,1990年种植376.53公顷,总产23031吨。
  薄皮甜瓜(俗称香瓜或小香瓜子),如一窝蜂、灯笼红、蛤蟆酥、竹叶青等。在20世纪80年代前,平罗县以露地种植为主;80年代后,以覆膜种植为主;90年代后,以春棚、小弓棚、移动式大棚种植为主。
  厚皮甜瓜也叫蜜瓜,如哈密瓜、华莱士等。20世纪90年代前,以大地种植为主;90年代后,以地膜和温棚种植为主,茬口主要有早春茬和秋冬茬两种。主要有雪美、蜜世界、银玲、郁金香、NO.1、丰蕾、红状元及少量网纹品种。此类品种果皮厚度1.5~2.5厘米,每株结果1~4个,单果重0.5~2.5公斤,含糖量15%左右。
  2013年,全县甜瓜种植面积75公顷,产量3100吨。
  第八节 其他农作物
  、白麻
  1942年,种植白麻146.67公顷,占当年经济作物1053.33公顷的14.38%,平均亩产皮麻100公斤,总产22万公斤。
  1949年,种白麻33.33公顷,占经济作物1820公顷的1.83%,亩产皮麻50公斤,总产2.5万公斤。1956年,种植白麻140公顷,占经济作物2116.67公顷的6.7%,亩产皮麻82公斤,总产17.22万公斤。1980年,种植白麻52.87公顷,占经济作物2233.33公顷的2.37%。20世纪80年代,亩产42公斤,总产3.38万公斤。1985年后,白麻的用途逐渐被塑料代替,只有个别农户种植。
  二、棉花
  民国28年(1939),宁夏省建设厅在平罗县试种棉花。1949年,全县种植棉花13.33公顷,亩产皮棉25公斤,总产5000公斤。1956年,种植棉花51.93公顷,亩产皮棉32.7公斤,总产2.5万公斤。1959年,种植棉花34.07公顷,亩产皮棉40公斤,总产2.05万公斤。1967年,种植棉花3.33公顷。1973年,种植棉花13亩。第九节农作物种子
  一、种子基地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用种基本上是种粮不分、以粮代种、品种混杂、自由串换、自留自用,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在平罗县设立宁夏河西良种推广站,开始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1951年,繁殖收购优良品种碧玉麦37.91万公斤。1953年,平罗县良种示范农场成立,是全县良种繁育的主要基地。1970年,在前进、姚伏、黄渠桥、头闸、良繁场等地建立种子基地,全面开展种子经营、管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平罗县种子事业进入新阶段。
  1979年,经农业部批准,平罗县被确定为全国种子“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行全县统一供种)64个试点县之一。同年5月,平罗县种子公司成立,县种子公司在前进、二闸公社等13个大队58个生产队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44.4公顷。1980年,扩大到姚伏、城关、黄渠桥、惠北8个公社37个大队187个生产队,建立种子基地。
  二、良种繁育
  (一)粮食良种繁育
  1953年,平罗县良种繁殖场建立,主要承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良种繁殖。20世纪70年代,该场主要引进、繁殖斗地1号、“304”“609”及墨西哥等小麦品种,后引进文光,京引39,宁粳3号、5号等水稻品种。所繁良种除自用一部分外,其余交种子公司直接对农民和国营农场兑换。1970~1987年,繁育各类良种216万公斤,年均12万公斤左右。
  1980年,建立种子基地1190.53公顷,其中小麦702.33公顷,杂交玉米、杂交高粱34公顷,忻杂52号杂交高粱3.67公顷,箭舌豌豆454.13公顷。繁殖小麦良种
  38.09万公斤、玉米良种7.2万公斤、杂交高粱0.83万公斤、箭舌豌豆20万公斤。与此同时,开始小麦良种提纯工作,建设小麦穗行圃2.07公顷、原种圃22.87公顷,生产原良种2.03万公斤,选择优穗斗地1号、甘麦、宁春4号25.5万个。1981年,把种子基地选择在生产条件好、土地连片集中、有一定繁种经验和管理水平的公社和良繁场,选定种田和繁种经验的农户600~800户作为专业户,并派驻基地技术员,专门负责基地和良繁工作,建种子基地466.04公顷,其中斗地1号152.13公顷,斗地2号8公顷,宁春4号76.37公顷,陇春7号14.87公顷,“939”6.93公顷,“609”4.93公顷,反修1号1.07公顷,宁春1号8亩,忻黄单9号杂交玉米39.53公顷,绿肥种子124公顷。
  此后,社队种子基地一般年份都在333.33~666.67公顷。
  1975年9月,汤明哲、刘德山、岳跃华、杨振荣4人到云南省元谋县广茂村繁殖小麦品种“304”6.67公顷,收购种子2.67万公斤。1980年9月,刘德山、刘希禹等4名专家到云南省元谋县广茂村繁殖永良4号(宁春4号)8.07公顷,收购种子2.46万公斤。
  2005年后,重视粮食良种繁育,开展订单制种,制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建设集中连片66.7公顷以上的粮食制种园区5个,全县粮食制种面积1340公顷。2012年,建设玉米制种基地3个80.43公顷、水稻制种基地13个1333.33公顷、小麦制种基地1个66.67公顷。2013年,粮食制种面积1800公顷。
  (二)蔬菜良种繁育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面积逐年扩大,由起初的菠菜、大葱,发展到架豆、茴香、香菜、茼蒿、白葱、洋葱、韭葱、豌豆、胡萝卜等。2005年后,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县级蔬菜种子生产销售基地为目标,整合蔬菜种子品牌,扶持种子协会,开展订单制种,蔬菜制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建设集中连片33.3公顷以上蔬菜良种繁育园区6个、集中连片66.7公顷以上蔬菜良种繁育园区6个,全县蔬菜制种面积5486.7公顷。加强与育种科研单位的协作,开展预约制种。2013年,举办中国宁夏·平罗第二届种业博览会,与上海种业、北京华耐、安徽隆平高科等区外20多家制种企业达成联营建设制种基地意向,提高平罗县制种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2013年,蔬菜制种面积分别为5800公顷、6133.3公顷、6533.3公顷。
  三、种子经营
  1979年前,种子统一由县种子站统一调拨。1992年,国家放开种子经营市场,允许个体经营,种子经营工作主要包括种子生产、加工、检验、收购、调运、储存、保管和销售等方面。到1993年,个体种子经营户34家,1995年40多家,到2000年55家。在销售方式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开展以粮换种和以现金购买相结合的方法。1979~2008年,种子公司生产收购各类种子5252.6万公斤,销售各
  第十节 耕作技术
  一、轮作倒茬
  (一)稻旱轮作
  一般是稻茬、旱作小麦或胡麻,套种黄豆、青豆。有时一年水稻一年旱作(小麦套豆子),相互倒茬;有的一年水稻后,种两年或多年的旱作,再种水稻。
  (二)歇茬
  新中国成立前,采取种一年晒一年田。自农业合作化后,麦收后伏泡,翻晒2~3遍,进行歇地。有“伏天插地一鞭杆,强如秋后犁三遍”之说。
  (三)倒茬
  20世纪50年代后,全县主要作物是小麦连作2~3年,间种大豆,次年调茬种胡麻或玉米、高粱、大糜子。其倒茬方式有以下几种:
  土壤肥沃、杂草少的耕地,小麦3~5年→玉米、大麻、瓜菜一年→小麦。
  土壤肥沃、杂草较多的耕地,小麦2→3年→胡麻、糜子一年→小麦。
  地力较薄、杂草较多的田,小麦2~3年(或大麦1~2年)→高粱、大豆、谷子一年→小麦(或大麦)。
  盐渍较重的低洼地,水稻→小麦、胡麻(均套种黄豆)一年→小麦→小麦、水稻或小麦一年。姚伏公社小店子大队靠近第四排水沟低洼荒地,有排灌条件,水稻也可连作。类种子5621.6万公斤,经营额16067.8万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麦后复种青贮玉米、大白菜、菠菜、香菜等作物面积增加。主要轮作方式是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连作3~4年或小麦套种甘蓝,次年调茬种马铃薯或番茄等作物。其倒茬方式如下:
  小麦套种玉米或套种甘蓝3~4年→马铃薯、番茄、瓜菜一年→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小麦1年→2~3年水稻→小麦或小麦2~3年→玉米→小麦。
  “一粮一肥耕作制度”。从1962年选点试验示范小麦混播草木樨。1979年推广麦收后复种箭舌豌豆、二年生草木樨。1980年,全县种植绿肥553.33公顷,1981年达713.33公顷。1984年,面积达1866.67公顷。2000年后,逐步减少种植。
  二、间种、复种和套种
  民国年间,其种植方式有小麦和扁豆混种,当地称“禾和”;大麦、豌豆混种;甜菜、蚕豆混种;稻茬小麦套种黄、青豆,玉米;高粱套种豆子;小麦、大麦收割后复种小糜子(生长期60天)、荞麦。
  1950年,全县复套种面积1533.33公顷。翌年为2066.67公顷。1955年,间复套种面积为4266.67公顷,夏粮作物面积31.36%。1958年,面积达6533.33公顷。
  1975年和1976年,间复套种面积分别达到7066.67公顷和6746.67公顷。
  20世纪80年代后,由单一小麦套种玉米变为小麦套种玉米、油葵、甜菜、甘蓝、苏子,胡麻套种甜菜,胡麻套种玉米、葵花,籽用菠菜后复栽大葱,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或糜谷等饲草,马铃薯后复种饲草或蔬菜。1988年,复套种面积为1.88万公顷,2005年为2.23万公顷,2008年为1.51万公顷。2013年为1.64万公顷。
  20世纪70年代耕种
  
  三、灌溉
  (一)轮灌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块零乱,高低不平,农作物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但农民对各种作物灌溉都不甚讲究。
  1956年开始,逐步改变大水漫灌为适时适量浅灌或小块畔溉和轮灌制度。
  (二)主要农作物的灌水
  1.小麦灌水。历史上头轮水一般在立夏以后,小满漫二水。也就是说,头水灌后不等地表皮干白,就要紧跟漫二水。唐、惠灌区小麦生长期灌两水,少数地三次水。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春小麦播种期已提前十天半月,头轮水提早到4月底,5月初为宜。小麦生产期一般都灌3~4次水,半干旱地区甚至5次水。
  2.水稻灌水。撒播水稻的灌水。撒播前,大水漫灌,以浪木杆刮平地,然后撒播稻种。待水渗下后,晒1~2天,再放满水,不能间断,但不能放深水,以防稻苗漂秧。水稻生长期需水量大一小一大。群众所谓“稻子怀苞水拦腰”,意即幼苗期大水,中期小水添,水稻抽穗期要适中,还要采晒草增温,使秧苗快速生长。直到水稻蜡黄才能断水。有些低洼盐田的水稻用水,可适当边灌边排,但在追肥时,不宜排水。
  旱播水稻的灌水。水稻田进行翻耕平整后,用条播机进行播种,然后进行灌水,灌水时水口要小,不能大水冲灌,以防止稻种被冲到一头。水灌满后,让其自然下渗,6~7天后,再灌满水,10~12天水稻发芽,不能停水,20天后水稻出苗,可晒1~2天,再灌水,到水稻分蘖期可浅水灌溉以促分蘖,水稻孕穗期要灌大水护胎,水稻抽穗灌浆可“干干湿湿”促灌浆,9月上旬停水至收获。
  插秧水稻的灌水。插秧田灌水后浪木刮平地,然后灌花皮水插秧,插后2~3天灌寸水进行护苗、返青,返青后可晒1~2天再灌水,到分蘖期以后灌水同播后上水相同。
  稻茬田的小麦,因土凉,头轮水可适当推迟7~8天为好。
  麦茬复种小糜、谷子或蔬菜时,争取在收割前或收割后,淌好伏水。生长期,天旱时立秋后淌头水,白露后淌2次水。
  3.糜谷灌水。农民俗有“六月六淌糜谷”之说。到白露再淌1次水,直到收获。
  4.胡麻、麻的灌水。淌水时,不宜大水深灌、浸灌。农民也有“紧水胡麻湿水麻”之说,意思是胡麻田淌水,地要平,全田都很快见到水,不能漫苗头,特别是大麻更不能大洪水浸苗头,淌水宜迟,待幼苗渐高淌水为好。
  5.小麦套种玉米灌水。4月底到5月初,小麦套玉米灌头水,5月中旬灌二水,5月下旬至6月初灌三水,6月下旬灌四水,小麦收获后,于7月20日左右,玉米灌水,8月中旬、9月中旬再各灌水1次。
  6.马铃薯灌水。马铃薯根据降水量全生育期灌水1~2次,在马铃薯现蕾开花期(需水临界期)灌水1~2次,促进块茎膨大,注意灌水不宜在中午进行,切忌漫过垄面。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罗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