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112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43
页数: 104
页码: 341-4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种植业、业技术推广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农业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饱受封建压迫剥削,耕地集中在地主、富中农手里。受苦的贫雇农耕地极少,差繁赋重,终年辛劳,不得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年,组织起变工组,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52年开始,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5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1979年下半年实行生产责任制,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田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2006年,姚伏镇小店子村成立中介组织名为“土地信用社”,探索农村土地流转。2012年,平罗县作为农业部确定的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至2013年末,全县累计流转土地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5%。
  平罗县地处宁夏沿黄灌区下游,土地广袤,平坦肥沃,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全县耕地面积为59112.41公顷,粮食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油料作物以胡麻、向日葵等为主,蔬菜、瓜果品种甚多。利用天然湖泊与鱼塘发展养鱼。
  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1692公顷(其中复种面积16385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72152吨。其中夏粮38344吨,秋粮333808吨。油料播种面积3912公顷,产量达18369吨。蔬菜瓜果面积9372公顷,产量570900吨。大牲畜存栏35036头,其中牛29290头。生猪存栏26809头,羊只存栏403476只。水产养殖面积1147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2340吨。
  在平罗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回汉各族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将平罗县建设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13年,全县农村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72元。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所有制一、土地占有状况1947年,全县有耕地1.46万公顷,农业总人口61373人,每人平均占有耕地3.57亩。地主家庭人口4665人,占有耕2208.57公顷,人均7.10亩。富农家庭人口1394人,占有耕地547.20公顷,人均5.93亩。贫农22974人,占有耕地3894.10公顷,人均2.54亩。雇农6543人,占有耕地603.22公顷,人均1.38亩。
  二、封建剥削(一)土地买卖与典当农民为生活所迫而出卖土地,同买地者议定地价,请中人立写契约,三方画押为证,然后凭契约过户,永远为业。农民急于用钱又不愿卖地时,将土地典当给地主、富农,手续与土地买卖相似。典当期满可赎回,无钱赎回者,由承典人长期耕种。
  (二)雇工剥削新中国成立前,平罗的地主都雇用长工,少则2~3人,多则7~8人。民国22年(1933),老户地区长工工钱:大长工每年银币60~70元,中长工40~50元,小长工20~30元,牧童7~10元。民国末年,长工工钱改为实物,大长工每年小麦12石,合900公斤;中、小长工8~10石,合600~750公斤。
  (三)高利贷每逢青黄不接或灾荒年景,穷人缺口粮、种子,向地主告借,春借1斗,秋还1.5~2斗。民国24年(1935),黄渠桥地主兼工商业者吴德秀,春放粮食500石,秋收750石。民国26年(1937)后,粮价春涨秋跌,农民借粮,按春季高价折合现金,利率50%,秋后地主按低价折粮收债,名为借1斗还1.5斗,实则还2~3斗。现金放债利率为月利30%。到期无力偿还,用土地、家产抵债,或终身给地主扛长工抵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一、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平罗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在全县5个区34个乡全面展开土改运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改工作分为宣传政策,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土地与分配,发放土地证,民主建政5个阶段。成分评定结果:地主488户,半地主式富农1户,富农124户,小土地出租212户,中农3893户,贫农5088户,雇农1698户,工商业者23户,牧畜业者23户,其他344户。全县没收、征收耕地2295.19公顷、场地40.39公顷、住房3773间、棚道1131.5间、耕畜2928头、粮食13717石(102.88万公斤)、农具34468件。土地分配办法是将全乡没收、征收的土地与分得土地户原有土地相加,算出每人平均土地数,对缺地农民按照“有多少补、有少多补、有肥补瘦、有瘦补肥”的原则予以分配。全县有64.6%的农民分得果实。对地主也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土地分配后,对全县的土地进行丈量,评定等级、产量,确定地权,发放土地证。
  二、农业合作化(一)互助组1950年春,一区农民莫如信联合9户农民组成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戴玉玺联合7户农民组成变工组。此为平罗县农业合作化之始。到1953年冬,全县组织起临时性互助组338个、常年性互助组216个。参加农户4195户,占全县总农户的35.25%。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春,一区三乡和四乡的戴玉玺、莫如信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成立。为平罗县、全省的农业合作化起典型示范作用。1953年,一区老户乡龚家庄、四区姚伏乡曙光、五区大武口乡新联3个初级社成立。1954年,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61个,入社农户5501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6.22%。1955年,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92个,初级社坚持“入社自觉,退社自由”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管理委员会与监事委员会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管委会一般由社长、副社长、理事、会计等5~7人组成。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649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37.7%;1955年,粮食总产量4468.5万公斤,比1954年增长22%。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戴玉玺、莫如信、龚家庄3个初级社分别转为新民、前进、龚家庄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全县3个高级社、192个初级社合并成立31个高级社。入社农户13448户,占全县总农户13710户的98%,实现全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社将农民私有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全社集体所有,羊只、树木等折价入社,分期偿付。
  高级社设管理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民主选举管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1~2人、委员7~9人;监委会选举正副主任各1人、委员3~5人。高级社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男女同工同酬。
  三、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9月,平罗县3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前进、姚伏(灯塔)、黄河(红旗)、大武口(红星)4个人民公社,下属45个管理区(后改为生产大队)、454个生产队。
  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经营农林牧副渔业,统一计划生产,统一调配劳力,统一经济核算。公社化初期,社员按军事制度编为班、排、连、营、团,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农工部、工交部、文教部、供销部、武装部、信用部、经济计划委员会等办事部门。监委会设主任1人,委员2~11人。公社党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共青团、妇联等。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辖生产队,生产队设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保管等,队委会5~7人组成。
  20世纪50年代,平罗全国劳动模范戴玉玺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特点是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但以家庭为单位,把土地承包给农民经营,产品归农民自己支配,但承包户必须按时缴纳公购粮和公积金。
  1979年,二闸公社老户七队率先实行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1980年春,全县有297个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有三种形式,即分组作业、包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队93个,分组作业、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生产队52个,定产、定工、定投资的生产队152个。是年10月,全县有168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5月,全县131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办法是生产队将全部耕地按人口承包到户,牲畜、农具等折价按人口分给农户,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完成国家征购粮和集体提留后,其余农副产品与收入全部归承包户所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体制中,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帮助各村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双层经营的路子,全县各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实体有发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农户向专业化生产发展,到1990年,全县涌现出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户1500余户。
  二、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从1982年开始,建立乡镇、村合同管理组织,制定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文档工作,乡镇成立承包合同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与农户签订、鉴证耕地承包合同4.45万份,承包耕地2.43万公顷。198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果树、林木和水面等,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
  三、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国家规定: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1998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营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延长到50年。从1997年底开始,到2001年底,全县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48772户农户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47821份,承包耕地2.42万公顷,发放经营权证书47477份。
  2004年,原陶乐县合并归平罗县后,全县有13个农村乡镇141个行政村,农户54522户,签订二轮耕地承包合同52201份,承包集体耕地面积2.68万公顷,签订荒地承包合同2200份,承包面积1.83万公顷。
  四、土地流转2006年5月28日,平罗县第一个农村土地信用社“小店子村土地信用社”成立。是农村土地存贷的中介组织。到2008年底,全县农村建立土地信用社40个,存贷土地9366.67公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829.6万元,村集体收入132.3万元。2010年,挂牌成立55个土地信用社,流转土地16400公顷。至2013年,流转土地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5%。
  五、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2012年,平罗县作为农业部确定的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面启动国家级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家庭农场、企业经营、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土地规模经营。
  按照试验区总体要求,在明晰农村产权、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先行先试,明晰农村土地和房屋五项权属。在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和数据资料,规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做到各类产权明晰。经过确权登记,全县有耕地63540公顷,其中农村集体耕地57873.3公顷,农民和经营大户承包种植国有土地5666.7公顷,经确权认定给农民二轮承包耕地27400公顷,农民和种植大户开垦种植村集体荒地28640公顷,城市规划区暂未颁证耕地1833.3公顷,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建设、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新增荒地1333.3公顷。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率、农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和房屋确权登记率均达到100%,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颁证率分别达到97.2%、96%,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全部完成。
  制定《农村集体荒地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26个配套办法和细则,加强对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荒地的规范化管理。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农民与村委会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合同、村委会与经营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司法部门公证,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在农村集体荒地管理上,对农村集体荒地承包费收取标准由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进行议定,承包费按照“村有乡管,乡管民用”的原则,由乡镇经管站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全体村民社会保障补贴。
  平罗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服务中心成立,启动农村“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设立300万元的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保证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金融支持。办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946笔,发放贷款近5300多万元,在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上实现零突破。
  探索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自愿永久退出收储暂行办法》,采取财政预算安排和收储土地、房屋流转收益注入方式,设立500万元农民土地和宅基地退出收储基金,对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和固定住所的农户,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其自愿永久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三权”,给予一次性补偿,同时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收益分配一次性补偿。制定《平罗县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暂行办法》,对自愿永久退出“三权”的农户,在住房保障、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围绕插花移民安置,收储自愿转让退出耕地、宅基地和房屋农户300户,退出耕地100公顷。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培养办法、扶持政策,建立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培养1200名,其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青年职业农民820名。制定《平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和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经营主体准入、监管、考评、扶持、退出机制和向规模流转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制度,在“规模连片、经营年限、良种良法、机械化生产、登记注册、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保险、发展优势产业、经营效益”等9个方面设定硬性指标。加大家庭农场培育扶持力度,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示范性农业家庭农场,采取县级领导和部门包点、技术人员包服务方式,在建设标准、品种技术、种养规模、农业保险、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和重点扶持,鼓励其建设晒场、机库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2个,全部进行工商注册,其中注册家庭农场1 13个,建成示范性规模经营示范点31个,流转经营土地973.3公顷。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一、减轻、规范、取消农业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实行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整农产品价格和购销政策,改善农村分配关系,采取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2001年,平罗县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其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策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规范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降低1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是年,全县13个乡镇种粮2.79万公顷,对农民直接补贴417.8万元,亩均10元;应征农业税额为543.81万元,农业税税率为3.38%,比2003年降低1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面取消在中国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得到落实,标志着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开始。
  二、粮食、生产资料补贴2005年,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以及对春耕化肥涨价、良种、大型农机具购置、机修农田补贴和免除农业税的“五补一免”政策。全县13个乡镇对农民进行粮食直补747万元,亩均12元,春耕化肥涨价补贴64万元,亩均1.53元,良种补贴64万元,玉米良种每亩2元,水稻良种每亩4元,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50万元,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652.57万元。
  2006~2010年,国家逐年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2008年,对农民发放直补资金6756.68万元,亩均达到83元。给予粮食直补1147.7万元,平均每亩15元;化肥涨价补贴229.6万元,平均每亩3元;柴油等其他农资综合补贴4338.4万元,每亩56.7元。农民良种补贴484万元,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241万元。2009年,发放各类补贴资金6435.8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资金5823.11万元,亩均81.76。发放石油价格补贴152.97万元。2010年,各种农业补贴共计6836万元,其中:粮食补贴1107万元,良种补贴773万元,农机补贴750万元,综合补贴4206万元。
  2012年,通过“一卡通”向全县6万农民发放强农惠农各种补贴9169万元,其中粮补108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5781万元,良种补贴840万元,石油价格补贴1117万元,其他补贴347万元。2001~2003年农民负担情况与改革前农民负担对照表项目 负担 总额 农业税 农业税 附加 农业 特产税 牧业税 乡统 筹费 村提留 人均 负担 亩均 负担计量单位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元改革前 1943.45 903.46 4.45 8.55 540.53 486.46 98.2 52.1改革后 2001 年 1561.13 1179.68 235.94 32.08 131.11 78.9 41.6 2002 年 900.46 667.93 133.59 98.94 45.5 24.2 2003 年 883.87 655.97 131.2 96.7 45.2 24.2第五节 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到2007年,注册的各类专业协会58个、专业合作社22个。随着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合作内容增多,由产中技术信息合作走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前产后各环节的全面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007年9月12日,平罗县乐丰农副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经县工商局登记,挂牌成立,法人吴会斌。相继成立的有: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法人张海山;绿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法人沈学智。到2008年底,全县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1个,其中: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40个,规模比较大、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绿野种子专业合作社,登记会员达2100人,年营销额达到600万元;双赢蔬菜专业合作社,登记会员达2000人,年营销额达到500万元。各类专业协会58个。2010年,全县有农民经纪人720人。其中交易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有350人,带动农户2.6万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116个,服务收入达到1860万元,带动农户4.9万户,涵盖全县农牧业产、运、销各个环节。
  2012年,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2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达5070人。2013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农民经纪人335人。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耕地一、明代至民国明初,平罗县有耕地3888.41公顷。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后,耕地只有2731.69公顷。
  清初,平罗县有耕地2.82万公顷,至道光六年(1825),县内耕地5.08万公顷。
  民国初,全县有耕地1.57万公顷,民国11年(1922)因河崩沙压,全县有耕地1.5万公顷。民国27年(1938),全县有耕地3.05万公顷。民国30年(1941),平、惠分治后,平罗县有耕地1.57万公顷。
  二、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16万公顷,人均3.71亩。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达到3.91亩。到1985年,人口净增162222人,耕地面积净增3286.6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6亩。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4.93万公顷,总人口24.05万,人均耕地面积3.07亩。到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5.48万公顷,总人口28.21万,人均耕地面积2.91亩。17年中人口净增4.16万人,耕地面积净增5526.67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16亩。2010年的耕地面积、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与2005年比较变化不大。
  2012年,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中,经过确权登记,全县共有耕地63540公顷,其中农村集体耕地57873.3公顷,农民和经营大户承包种植国有土地5666.7公顷,经确权认定给农民二轮承包耕地27400公顷,农民和种植大户开垦种植村集体荒地28640公顷,城市规划区暂未颁证耕地1833.3公顷,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建设、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新增荒地1333.3公顷。
  新中国建立后至今平罗县在册耕地数和人均耕地数见下表。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资源一、新中国成立前农业人口及劳动力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人口56776人。实有15~50岁男劳动力13413人,人均负担耕地1.04公顷。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人口及劳动力变化1949年末,农业人口为8.6万人,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1979年末达到19.15万人,比1949年增加10.55万人。2008年末,全县农业人口达到21.8万人,比1979年(包括原陶乐县)增加1.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人口为21.55万人。2013年,全县农业人口为22.23万人。1950~2013年平罗县部分年份耕地数量统计1949~2013年平罗县部分年份总人口与农业劳动力统计年份 年末实有耕地 (公顷) 权限人均耕地 (亩) 年份 年末实有耕地 (公顷) 权限人均耕地 (亩)1950 23700 3.94 1985 24773.33 1.831955 26806.67 3.15 1990 24860 1.841960 26613.33 3.07 1995 24969 1.851965 25386.67 2.85 2000 30853 2.351970 26133.33 2.49 2005 34471.85 2.441975 25666.67 2.11 2101 54994 3.831980 25320 1.96 2013 59112.41 3.99年份 全县总人口 农业人口 占总人口(%) 劳动力1949 87547 76084 98.33 275461955 132407 127623 96.39 451291960 169343 130080 76.81 490511965 148491 133436 89.86 551091970 177893 157433 88.50 603031975 208341 182872 87.78 620201980 224699 193299 86.03 621331985 239267 203167 84.91 780261990 245070 203217 82.922 887551995 253029 202813 80.15 1091222000 260880 196547 75.34 1195852005 282072 211767 75.08 1237802010 292276 215488 73.73 1192542013 310556 222335 71.59 116809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演变一、耕作制度演变(一)单种平罗县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水稻、糜谷、胡麻和甜菜等作物。
  新中国成立前,小麦收割后复种荞麦、小糜子、秋菜的面积只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制(单种菜一种作物)。新中国成立后,一年一熟制逐步向一年两熟制转变。
  (二)间复套种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以小麦、扁豆混种和大麦、扁豆混种为重点的“和禾”面积较大,同时,还有胡麻和蚕豆混种、高粱套种大豆。在复种方面,主要是小麦、大麦收后复种荞麦、小糜子和秋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全县间复套种面积达到1533.33公顷。1951年,间复套种面积扩大到2066.67公顷。1955年,间复套种面积达到4266.67公顷。1960年间复套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0%。1965~1970年,间复套种面积下降。1982年后,小麦套种玉米,间种黑豆、黄豆,胡麻套种甜菜,辣椒套种大蒜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面积大幅度增加,间复套种成为平罗县农作物种植的主要栽培方式。
  (三)轮作倒茬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采用歇茬(耕地一年种植,一年闲歇,进行翻晒)办法恢复和提高地力。当时有“歇田如放账”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实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倒茬。轮作倒茬的主要形式有:在旱作区(不种水稻的地区),小麦连种三四年后,轮种甜菜、蔬菜或胡麻、瓜类。在种稻区,把稻茬轮种小麦、胡麻或大豆,种几年旱作物后,接着种植水稻。
  二、种植业结构演变1949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37万公顷,其中,粮豆面积2.11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20公顷。粮食作物中夏作物种植面积6840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2.47%,秋粮面积1.42万公顷。
  1955年,小麦种植面积上升到1.03万公顷,大麦、扁豆等夏杂粮面积3286.67公顷。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有棉花、白麻等,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是年,开始大面积开发利用荒地资源,到1959年水稻面积扩大到4253.33公顷,部分地区插花种稻,导致旱作物受浸减产,带来土壤盐渍化加剧。
  单种糜谷面积由1955年的1.1万公顷,缩至1959年的8653.33公顷。单种糜谷逐渐由复种小糜子、谷子取代。1980年,复种糜子2553.33公顷,1987年上升到5600公顷。由于糜谷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到20世纪90年代,糜谷种植逐渐被其他农作物取代。
  1978年后,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民有生产自主权,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种植业结构开始向商品生产的方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迈进,通过市场调节,粮食作物面积适当压缩,经济作物增加,向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方向转变,以满足工业原料及副食品生产的要求。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由1978年9∶1调整为1987年7∶3。1987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58万公顷。20世纪70年代平田整地从1987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增加,间复套种面积增加,出现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多业并举的格局。
  (一)粮食面积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5.19万公顷。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4.93万公顷。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4.99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0.2万公顷。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5.4万公顷。
  (二)小麦面积1961年9586.67公顷,1978年1.58万公顷。1998~2008年,年均种植小麦1.63万公顷。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8452公顷。
  (三)水稻面积1960年唐徕渠八一桥以下、惠农渠阮桥以下禁种水稻,插花种稻,面积压缩到2480公顷,至1979年水稻面积为1160公顷。主要以通伏、姚伏、渠口、崇岗为主,1987年水稻面积为626.67公顷,1980年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到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为8866.67公顷。2010年,种植水稻1.02万公顷。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5万公顷。
  (四)玉米面积1960年146.67公顷,1978年3466.67公顷。1984年,种植玉米1840公顷,其中套种玉米760公顷;1987年,种植玉米8433.33公顷,其中套种玉米7786.67公顷;2005年,种植玉米2.01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52万公顷;2007年,种植玉米2.27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49万公顷;2008年,种植玉米2.32万公顷,其中套种玉米1.46万公顷;2010年,种植玉米2.5万公顷,比2008年增加1800公顷;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16万公顷。
  (五)经济作物面积由1978年的1880公顷增加到1987年的7246.67公顷。其中甜菜由1978年的293.33公顷增加到2486.67公顷,蔬菜1580公顷,瓜类700公顷,油料2406.67公顷。2008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4万公顷。其中蔬菜面积1.13万公顷,瓜果类580公顷,西瓜546.67公顷,向日葵、油葵类3040公顷,其他作物及药材等906.67公顷。2010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1万公顷,其中蔬菜面积1.03万公顷,瓜果类270公顷,油料及药材类4469公顷。2013年,全县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7万公顷。
  第四节 粮食作物一、小麦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种小麦4637.07公顷,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9%,平均亩产约110公斤,总产760万公斤。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县粮食作物之首。1949年,小麦播种4633.33公顷,平均亩产73公斤,总产509万公斤。1956年,小麦播种9946.67公顷,平均亩产165.8公斤,总产2474万公斤。1966~1971年,小麦播种在1.4万公顷左右,约占粮食总播面积的50%,总产在2300万~3600万公斤,亩产160~180公斤。1978~198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7.19万公顷,年均种植1.56万公顷,总产量7078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73.5公斤。1988xx199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8.83万公顷,年均种植1.7万公顷,总产量8816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10.6公斤。1998~2008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7.97万公顷,年均种植1.63万公顷,总产量9338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12.2公斤。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1.49万公顷,平均亩产326.8公斤。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1.34万公顷,总产量6052.3万公斤,平均亩产301.11公斤。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8472公顷,总产量3828.3万公斤,平均亩产301.25公斤。地膜马铃薯二、水稻1942年,平罗县种稻面积319.8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71.96万公斤。1950年,水稻播种433公顷,平均亩产135公斤,总产88万公斤。1956年,种稻1547公顷,亩产97.5公斤,总产226万公斤。1959年,全县水稻种植4253.33公顷,亩产140.5公斤,总产896.5万公斤。1962年,惠农渠阮桥以下、唐徕渠八一桥以下为禁稻区。1963~1976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66.67~1333.33公顷,总产在410万~670万公斤。1978~1988年,水稻种植总面积8646.67公顷,年均种植786.67公顷,总产量3641.98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80.8公斤。1988~1998年,水稻总面积3.66万公顷,年均种植3326.67公顷,总产量2.12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85.7公斤。1998~2008年,水稻总面积7.92万公顷,年均种植7200公顷,总产量5.9亿公斤,平均亩产量495.1公斤。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8866.67公顷,平均亩产484.5公斤。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12758公顷,平均亩产508.76公斤。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13492公顷,总产量33361.1万公斤,平均亩产466.94公斤。
  三、玉米1949年,全县种植玉米26577公顷,亩产200公斤,总产8万公斤。1956年,全县种植玉米106.67公顷,亩产190.6公斤,总产30.5万公斤。1959年,全县种植玉米300公顷,亩产255公斤,总产115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963年,高庄、前进、惠北、灵沙、黄渠桥、宝丰、城关等公社玉米播种面积46.67公顷,亩产364.5公斤,总产25.5万公斤。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试种小麦套种玉米成功,两季平均亩产580.4公斤,其中小麦355公斤,玉米225.4公斤。1987年,全县套种玉米7800公顷,套种玉米总产3026.7万公斤。1990年,全县小麦套种玉米9580公顷,套种玉米总产3900万公斤。1978~1988年,玉米总面积45753.33公顷,年均种植4160公顷,总产量1564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61.6公斤。1988~1998年,玉米总面积12.95万公顷,年均种植1.3万公顷,总产量6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12.6公斤。1998~2008年,玉米总面积16.97万公顷,年均种植1.54万公顷,总产量13387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97.2公斤。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2.32万公顷,平均亩产459.7公斤。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66万公顷,总产量1.98亿公斤,平均亩产496.64公斤。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1634公顷,总产量23909.7万公斤,平均亩产503.88公斤。
  四、糜子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糜子种植面积5116.8公顷,亩产140公斤,总产1074.53万公斤。1949年,糜子播种面积1.39万公顷。1954年,引进宁糜1号在前进公社前进村和头闸公社裕民村试种,平均亩产245.3公斤、201.9公斤。1956年,糜子种植9606.67公顷,亩产110公斤,总产1581.5万公斤。1956年之后,小麦收后复种60天小糜子的面积逐年增加,单种大糜子面积逐年减少。1959年,引进宁糜2号试种,到1963年开始推广,平均亩产135公斤,比以前的品种亩增产23.8%。1968年,引进适宜套种的宁糜5号品种,亩产量201.1公斤,比早熟的小糜子亩增产16.8%。20世纪60年代,每年播种糜子4000~5333.33公顷,单种糜子和麦收后复种糜子面积各半。20世纪70年代,每年种糜子2666.67~4000公顷。1980年,种植糜子2.55万公顷,平均亩产119公斤,总产4551.7万公斤。1987年以后,随着小麦套种玉米面积的扩大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县基本上不再种大糜子。
  五、谷子民国31年(1942),谷子种植面积1439.07公顷,品种为140天大黄谷,平均亩产175公斤。1949年,播种66.67公顷,平均亩产130公斤,总产13万公斤。1956年,播种500公顷,亩产124.6公斤,总产93.5万公斤。1958年以后,开始大面积复种60天小谷子。到1980年以后谷子全部为复种。1990年,复种谷子413.33公顷,总产27万公斤。2005年,红崖子乡复种谷子276公顷。2010年后少有种植。
  六、大麦民国31年(1942),种植大麦479.67公顷,平均亩产112公斤,总产80.58万公斤。新中国建立初,大麦多种在低洼盐碱地、湖边地、河滩及新开荒地,年播种386.67公顷左右,单产90~110公斤。1980年,播种大麦780公顷,亩产111.2公斤,总产130.1万公斤。1983年,引进蒙克尔、搬拿查、达尔、康奎斯、阿赛米、加拿大等品种试种,带动全县大麦的种植,当年种植706.67公顷,平均亩产147.5公斤,总产量达194.69万公斤。1986年,全县推广种植蒙克尔大麦313.33公顷。2005年,种植面积仅6.67公顷,主要种在低洼瘠薄的土地上,用作饲草料。2010年后少有种植。
  七、高粱民国31年(1942),平罗县种高粱543.6公顷,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114.1万公斤。1949年,全县种高粱93.33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21万公斤。1954年,戴玉玺农业合作社种植的娃娃头高粱亩产达500公斤,创丰产纪录。1957年,全县种植高粱486.67公顷,由于发生黑穗病,平均亩产153公斤。1958年,引进熊岳253高粱品种,全县种植560公顷,平均亩产165公斤,总产量138.5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引进晋杂5号、12号,原杂10号、13号,忻杂3、7、52号,同杂10号,反修19号等杂交种。1973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1.24万公顷,1974年扩大到3.04万公顷,亩产量254.5公斤。1978年以后,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1981年,全县种40公顷。20世纪90年代,高粱在平罗县仍有一定种植面积,大多种植散穗高粱,用来扎笤帚,以每把5~8元出售,亩收入达1500元左右。2013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仅20公顷。
  八、豆类豆类有黄豆、黑豆、豌豆、扁豆、绿豆、花豆、蚕豆等。大豆(黄豆、黑豆)种植占豆类种植面积90%以上。1949年,大豆播种100公顷,亩产66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56年,大豆播种3053.33公顷,多为小麦田套种,亩产70公斤,总产321万公斤。1967年,大豆种植3473.33公顷,亩产40.5公斤,总产211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每年豆类种植面积在1600~2533.33公顷。1982年后,小麦套种玉米面积连年扩大,大豆间种在套种玉米株间,间种大豆面积大幅度增加,亩产45~55公斤。1986年后,采用小麦套种大豆,利用大豆培育菟丝子,以收菟丝子为主,兼收大豆。菟丝子亩收75公斤左右,每公斤8~15元,亩收入比小麦套种玉米多300~500元。2013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仅70公顷。
  第五节 油料作物一、胡麻民国31年(1942),全县种植当地二混子胡麻904公顷,平均亩产84公斤,总产113.9万公斤。20世纪50年代,二混子胡麻是“当家品种”,不耐肥,易倒伏,一般亩产75~100公斤。
  1962年,引进匈牙利1号、雁农1号胡麻新品种,亩产150公斤左右。1965年,种植1540公顷。1970年,引进宁亚1号胡麻种,到1973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到1346.67公顷,亩产达95.5公斤。
  1974年,引进宁亚2号杂交种,油纤两用型,经过试种,比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平均增产20.1%,全县每年胡麻种植面积超过1333.33公顷。1977年,引进宁亚5号杂交种,油纤两用型平均亩产125~150公斤,该品种推广后大面积增产,很受农民欢迎。1990年,引进试种宁亚11号,一般亩产150~200公斤,到2005年,仍然种植宁亚11号。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胡麻以套种为主,主要有胡麻套种甜菜,套种玉米,套种辣椒、葵花等。1998年后到2005年以单种为主。2008年,胡麻种植面积633公顷,平均亩产181.1公斤。2010年,胡麻种植面积683公顷,平均亩产270.5公斤。2013年,胡麻种植面积347公顷,总产1458吨,亩产280.12公斤。
  二、食用向日葵20世纪80年代前,农户以观赏植物栽培,一般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或小片荒地种植。种子供自食或做副业收入。花期长,流蜜多,是蜜源植物,一般每5亩葵花放养一箱蜂,酿蜜30~35公斤。榨油后的饼粕是畜禽精饲料,茎秆和籽实皮壳可做胶板、隔音板、造纸原料。从1980年开始,引进二道眉、罗马尼亚葵花,全县种植面积62.73公顷,总产量只有6.64万公斤。到1984年,种植面积713.47公顷,总产量达84.37万公斤,平均单产78.84公斤。1998年引进新品种星火,经试验亩产达230公斤,比原品种产量提高近3倍。引进的新品种还有H-89、美766、PK119等,作为搭配品种,每年小面积种植。
  三、油葵油葵是一种新兴的油料作物,种子主要做油料,油品除供食用外,还可用于油漆、制革、印刷、香料和蜡烛等工业原料,花可提炼医治疟疾的药物。花期长,流蜜多,是蜜源植物,榨油后的副产品饼粕是畜禽精饲料,茎秆和籽实皮壳可做胶板、隔离板、造纸原料。
  1980年后,农民充分利用低洼盐碱地、荒地或零散地等发展油葵种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小麦套种油葵、胡麻套种油葵等,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每年种植面积66.67公顷,亩产量100公斤左右。1994年,面积发展到236.07公顷,到1998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126.47公顷,单产提高到170.3公斤。到2003年,全县油葵种植面积增加到3192.27公顷。1980年开始,引进罗马尼亚和美国油葵品种迪卡G101,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广,抗倒伏性强,丰产性好,特别适合中低产田种植,一般亩产300~350公斤,套种亩产200公斤左右。2001年,引进推广新疆康地115、康地101、康地102品种作为搭配品种种植,特别是康地102大田生产亩产300公斤以上。
  平罗县部分年份油葵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年份 种植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1988 1452 82.4 119.81992 1922 145.7 2801996 6135 114.3 701.21999 25230 183.3 4624.72000 32953 196.5 6475.32003 47884 202.3 96872005 30400 247 75092008 73078 263 19219.52010 59520 322.5 191952013 53475 308.37 16911康地5号品种,平均亩产250公斤。2003年,从德国引进试种KWS203、KWS303杂交种,平均亩产300公斤。2005年,引进澳33(澳大利亚)、562(美国)两个高产杂交种,特别是澳33种植后表现最好,平均亩产350公斤。
  2010年,引进试种天葵503、FFH721和658油葵3个高产杂交种。2013年,全县油葵种植面积3565公顷,总产16911吨,亩产308.37公斤。
  第六节 蔬菜与糖料作物一、蔬菜品种平罗县蔬菜种类和品种繁多,主要有甘蓝(又叫莲花白)、白菜、油菜、雪里蕻、芹菜、胡萝卜、青萝卜、白萝卜、花萝卜、水萝卜、芜菁(又叫蔓菁)、菠菜、芫荽、茴香、莴笋、大葱、葱头、韭菜、大蒜、番茄(西红柿)、茄子、辣椒、马铃薯、韭薹、蒜薹、韭葱、黄花菜等40多种。大白菜、辣椒等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畅销区内外。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266.67公顷。1956年,种植蔬菜366.67公顷。1990年,种植蔬菜1254.93公顷,总产7025.9万公斤。2008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13万公顷,总产值3.2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9.18%。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值7.65亿元。食用菌总产值1150.1万元。2013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9020公顷,总产量54.5万吨,总产值10.34亿元。
  二、名特产蔬菜(一)脱水蔬菜主要脱水蔬菜品种有辣(甜)椒、番茄、甘蓝、芹菜、香菜、菠菜、韭葱、洋葱、胡萝卜、梅豆等。到2008年,全县发展脱水加工企业52家,占全区50%,占全国脱水企业的8.5%。全县种植脱水菜3720公顷,加工脱水菜原料30.2万吨,生产脱水菜4500吨、酱菜3200吨,实现销售收入8800万元,出口产品2600吨,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后,脱水蔬菜加工逐步退出生产。
  (二)地膜马铃薯马铃薯由于地膜覆盖上市期较早,而远销到湖北、上海、广东、内蒙古等省区。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1086.67公顷,外销1.63万吨。品种主要是克新1号和4号。亩收入2000元以上。2013年,种植面积1306公顷,产量68956吨。
  (三)野生蔬菜野生蔬菜主要有沙芥、沙葱、苦苦菜,其中沙葱、苦苦菜主要以野生为主,无人工栽培,沙芥在红崖子乡有一定面积种植。以上各类野菜已成为百姓餐桌上家常菜和各类餐厅必备菜肴。
  (四)供港蔬菜2011年,引进外商在姚伏镇周城、团庄高路村建设供港蔬菜基地1个,主要向香港地区提供无公害蔬菜,有番茄、广东菜心、芥蓝等,面积107公顷。到2013年,供港蔬菜种植面积达622公顷,产量3.6万吨。
  三、蔬菜分区(一)春夏季蔬菜种植区包括城关镇的和平、新民、步口桥、三闸、广华、前进、前锋村,姚伏镇的周城、向前、上桥、姚伏、灯塔村,黄渠桥镇的红光、通润、渠中村,宝丰镇的吴家湾,渠口乡的六羊、金桥村,头闸镇的西永惠、双渠村等。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灌排条件好,交通方便,经营便利。主要种植春夏菜,以韭菜为主,还有小白菜、油菜、水萝卜、花萝卜、菠菜、小葱等,夏季菜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小甘蓝、梅豆、大蒜、茭瓜等。
  (二)秋季蔬菜种植区包括姚伏、周城、城关、黄渠桥镇的大部分村队,宝丰镇部分村队,渠口乡的六羊、金桥村,头闸镇部分村队,主要以小麦收获后复种大白菜为主。
  调味蔬菜种植区:黄渠桥、灵沙、高庄、宝丰、城关等乡镇的部分村,种植辣椒、芫荽、大葱、韮葱、蒜等。
  四、蔬菜新品种引进与推广随着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到2010年平罗县蔬菜品种发展到40余类160多个品种。
  20世纪70年代,从临河引进大、小包头白菜,比当地产量提高20%~30%。还引进天津二快茄,天津、河北大苠、快圆茄;适宜当地大田生产的兰州大刺、安宁刺瓜,宁黄1号,天津系2、4、6、7号等黄瓜种。从河北定县引进保加利亚椒种。从兰州引进白根宽叶韭菜,从山东引进的高胜阳大葱,株高45厘米左右,独秆,白根长40~50厘米。在这期间,还引进小甘蓝、大甘蓝、胡萝卜、芹菜等优良品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引进的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品种天津青麻叶(又分中胡桃纹和小胡桃纹,是青帮菜的当家品种)、曲阳青麻叶、津青9号、津青12号、郊良青、吴忠大包头、太原二包头、临河二包头、黄渠桥二包头、鲁白一号、山东7号;结球甘蓝(莲花菜)报春、中甘11号、晚丰、石嘴山大甘蓝种植较多;西红柿以早粉、早丰、强丰、中蔬4号为主;茄子以天津快圆茄、二苠茄为最佳;辣椒以银川羊角椒、保加利亚羊角椒为主。脱水番茄主要有石红9号、石红10号、巨丰87-5;甜椒以茄门1号为主;脱水芹菜有千芳西芹、美国文托拉、长港等;甘蓝有庆丰、丰圆2号、晚丰;梅豆品种有台湾地豆王、美国供给者、冀云2号;胡萝卜品种有天津新五寸参、大禹五寸参、成都新黑田五寸参、新三红;菠菜品种有韩国大叶、荷兰大叶等。
  随着设施蔬菜生产发展,适应设施栽培品种也逐年增加,西红柿有中杂9号、908、金冠、早冠、金牌国萃、以色列R-144、斯特普、玛瓦;樱桃番茄有红太阳、圣女、千禧、龙女等;黄瓜有裕优3号、爱地、津研、津杂、津春、博耐等系列;乳瓜(小黄瓜)品种有娇燕、碧燕、京欣系列;茄子有天津快圆茄、大苠茄;辣椒品种有牛角椒、羊角椒。
  2003~2004年,从北京农科院引进10个特色菜品种在陶乐镇试种,分别是樱桃番茄(包括葡萄番茄、梨形番茄、扁平番茄、耐贮番茄等4个品种)、球茎茴香、皱叶甘蓝、根茎、加州王芹菜、TOM韭葱等,均适宜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蔬菜栽培一般都是露地栽培,后来,西红柿、茄子、黄瓜、梅豆改用小架栽培,整蔓、摘心、打杈,支架高60~90厘米。
  20世纪80年代,先在城关镇和平、合作和前进等地试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到1987年,全县覆膜种菜90.18公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膜覆盖蔬菜种植大面积推广,设施类型和性能逐年增加和提高,从地膜覆盖、阳畦、风障、小拱棚、加温温室,发展到2013年的移动式大棚、节能型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温室”。
  2010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2154公顷,其中日光温室1417.07公顷,二代温室1146公顷,各类大中小拱棚664.93公顷,地爬棚韭菜72公顷。与节能型日光温室相配套的技术有:温室育苗(包括工厂化育苗)、滴灌、二氧化碳施肥、张挂反光幕、嫁接和黄板诱杀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早上市时间,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提高档次,促进全县蔬菜生产的发展。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其中:新增设施瓜菜面积336公顷,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800公顷。种植日光温室亩均纯收入达1.37万元,大中小拱棚亩均纯收入达6800元,效益和质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9020公顷,总产量54.5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461公顷,产量9.46万吨。
  五、糖料作物民国32年(1943),从新疆引进苏联糖用甜菜品种。1958年,县内首种6.67公顷,亩产1000公斤。1970年,种植面积46.67公顷,亩产768.6公斤,总产53.8万公斤。1979年,种植213.33公顷,亩产1040公斤,总产332.8万公斤。20世纪80年代初,平罗糖厂建成。1982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2000公顷,亩产2717.7公斤,总产8153万公斤。1985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3666.67公顷,平均亩产2253.5公斤,总产12394.5万公斤。后因效益低,种植面积下降。1987年,种植面积2466.67公顷,亩产2245公斤,总产8309.5万公斤。甜菜面积减少,糖厂原料不足,糖厂与农业部门协作,采取地膜覆盖、增加套种、开发河滩地和上调甜菜收购价格后,种植面积扩大,1990年,种植3640公顷,总产13522.5万公斤。1991年,种植面积达到4965.93公顷,总产达21.89万吨。1997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00公顷左右。由于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使甜菜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增多,产量降低,含糖量下降,制糖企业效益减少,亏损严重。到1998年度生产期结束后,宁夏平罗糖厂倒闭,平罗县大面积种植甜菜的历史结束。1999年,全县种植232公顷,总产量1.029万吨,全部由银川糖厂收购。以后每年只少量种植,以饲料甜菜为主。
   第七节瓜类作物一、西瓜新中国成立前,西瓜有花皮、大黑皮、“三白”(白籽、白瓤、白皮)等传统品种,年平均种植面积26.67~66.67公顷。到20世纪60年代末,年种植面积在133.33~200公顷。20世纪70年代,引进泰国西瓜种,北京早花、红优2号;80年代,引进新红宝品种。种植面积266.67~733.33公顷,亩产4000公斤左右。1984年开始,地膜覆盖种植西瓜,促进西瓜早熟15天左右,亩产量提高到5000公斤左右。西瓜除当地销售外,还销往内蒙古、四川、天津、北京、沈阳、上海、大连等地。1988年,西瓜外运392车皮15680吨,销售额267.4万元。2000年,西瓜开始在日光温室、移动式大棚中吊架生产,被称为“精品小西瓜”,亦称吊瓜。这种生产模式具有种植密度大、反季节上市、皮薄味甜、个头精巧等特点。品种主要有华玲、小佳人、绿美人、黑美人、新金兰、金冠、宝冠、超凤等,单果重1~5公斤,果皮薄易破,不耐运输,但瓜形美观,含糖量高品质优,口感好,经济效益好。2008年,全县西瓜(部分甜瓜)面积543公顷,平均亩产量4389.9公斤。日光温室小西瓜亩产3580公斤,最高亩收入达到21500元。2013年,全县西瓜面积277公顷,产量22800吨,产值2353万元。
  二、籽瓜(俗称打瓜)属西瓜中的一个变种,圆形,每株结瓜2~5个,单瓜重0.25~2.5公斤,平均重2公斤。瓜籽有红、黑两种,籽粒长1~1.2厘米,单瓜种子60~300粒,千粒重140~170克,每亩可收瓜籽50~100公斤。
  籽瓜籽富含蛋白质、钙、磷和多种维生素,含油率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畅销国内外和港澳地区。
  平罗县种植籽瓜有70多年历史。1982年,种植333.33公顷,1983年,种植1066.67公顷,平均亩产瓜籽82公斤。1985年种植1533.33公顷。1990年种植259.4公顷,亩产72.73公斤,总产28.3万公斤。2000年后由于病害严重,基本无人种植。
  三、甜瓜(俗名小瓜子)20世纪7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有白脆瓜、一窝蜂、灯笼红、竹叶青、蛤蟆酥、金蛋子、华菜士等;80年代后,引进旺源3号、日本雪宝、京都雪宝等品种,1990年种植376.53公顷,总产23031吨。
  薄皮甜瓜(俗称香瓜或小香瓜子),如一窝蜂、灯笼红、蛤蟆酥、竹叶青等。在20世纪80年代前,平罗县以露地种植为主;80年代后,以覆膜种植为主;90年代后,以春棚、小弓棚、移动式大棚种植为主。
  厚皮甜瓜也叫蜜瓜,如哈密瓜、华莱士等。20世纪90年代前,以大地种植为主;90年代后,以地膜和温棚种植为主,茬口主要有早春茬和秋冬茬两种。主要有雪美、蜜世界、银玲、郁金香、NO.1、丰蕾、红状元及少量网纹品种。此类品种果皮厚度1.5~2.5厘米,每株结果1~4个,单果重0.5~2.5公斤,含糖量15%左右。
  2013年,全县甜瓜种植面积75公顷,产量3100吨。
  第八节 其他农作物、白麻1942年,种植白麻146.67公顷,占当年经济作物1053.33公顷的14.38%,平均亩产皮麻100公斤,总产22万公斤。
  1949年,种白麻33.33公顷,占经济作物1820公顷的1.83%,亩产皮麻50公斤,总产2.5万公斤。1956年,种植白麻140公顷,占经济作物2116.67公顷的6.7%,亩产皮麻82公斤,总产17.22万公斤。1980年,种植白麻52.87公顷,占经济作物2233.33公顷的2.37%。20世纪80年代,亩产42公斤,总产3.38万公斤。1985年后,白麻的用途逐渐被塑料代替,只有个别农户种植。
  二、棉花民国28年(1939),宁夏省建设厅在平罗县试种棉花。1949年,全县种植棉花13.33公顷,亩产皮棉25公斤,总产5000公斤。1956年,种植棉花51.93公顷,亩产皮棉32.7公斤,总产2.5万公斤。1959年,种植棉花34.07公顷,亩产皮棉40公斤,总产2.05万公斤。1967年,种植棉花3.33公顷。1973年,种植棉花13亩。第九节农作物种子一、种子基地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用种基本上是种粮不分、以粮代种、品种混杂、自由串换、自留自用,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在平罗县设立宁夏河西良种推广站,开始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1951年,繁殖收购优良品种碧玉麦37.91万公斤。1953年,平罗县良种示范农场成立,是全县良种繁育的主要基地。1970年,在前进、姚伏、黄渠桥、头闸、良繁场等地建立种子基地,全面开展种子经营、管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平罗县种子事业进入新阶段。
  1979年,经农业部批准,平罗县被确定为全国种子“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行全县统一供种)64个试点县之一。同年5月,平罗县种子公司成立,县种子公司在前进、二闸公社等13个大队58个生产队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44.4公顷。1980年,扩大到姚伏、城关、黄渠桥、惠北8个公社37个大队187个生产队,建立种子基地。
  二、良种繁育(一)粮食良种繁育1953年,平罗县良种繁殖场建立,主要承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良种繁殖。20世纪70年代,该场主要引进、繁殖斗地1号、“304”“609”及墨西哥等小麦品种,后引进文光,京引39,宁粳3号、5号等水稻品种。所繁良种除自用一部分外,其余交种子公司直接对农民和国营农场兑换。1970~1987年,繁育各类良种216万公斤,年均12万公斤左右。
  1980年,建立种子基地1190.53公顷,其中小麦702.33公顷,杂交玉米、杂交高粱34公顷,忻杂52号杂交高粱3.67公顷,箭舌豌豆454.13公顷。繁殖小麦良种38.09万公斤、玉米良种7.2万公斤、杂交高粱0.83万公斤、箭舌豌豆20万公斤。与此同时,开始小麦良种提纯工作,建设小麦穗行圃2.07公顷、原种圃22.87公顷,生产原良种2.03万公斤,选择优穗斗地1号、甘麦、宁春4号25.5万个。1981年,把种子基地选择在生产条件好、土地连片集中、有一定繁种经验和管理水平的公社和良繁场,选定种田和繁种经验的农户600~800户作为专业户,并派驻基地技术员,专门负责基地和良繁工作,建种子基地466.04公顷,其中斗地1号152.13公顷,斗地2号8公顷,宁春4号76.37公顷,陇春7号14.87公顷,“939”6.93公顷,“609”4.93公顷,反修1号1.07公顷,宁春1号8亩,忻黄单9号杂交玉米39.53公顷,绿肥种子124公顷。
  此后,社队种子基地一般年份都在333.33~666.67公顷。
  1975年9月,汤明哲、刘德山、岳跃华、杨振荣4人到云南省元谋县广茂村繁殖小麦品种“304”6.67公顷,收购种子2.67万公斤。1980年9月,刘德山、刘希禹等4名专家到云南省元谋县广茂村繁殖永良4号(宁春4号)8.07公顷,收购种子2.46万公斤。
  2005年后,重视粮食良种繁育,开展订单制种,制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建设集中连片66.7公顷以上的粮食制种园区5个,全县粮食制种面积1340公顷。2012年,建设玉米制种基地3个80.43公顷、水稻制种基地13个1333.33公顷、小麦制种基地1个66.67公顷。2013年,粮食制种面积1800公顷。
  (二)蔬菜良种繁育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面积逐年扩大,由起初的菠菜、大葱,发展到架豆、茴香、香菜、茼蒿、白葱、洋葱、韭葱、豌豆、胡萝卜等。2005年后,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县级蔬菜种子生产销售基地为目标,整合蔬菜种子品牌,扶持种子协会,开展订单制种,蔬菜制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建设集中连片33.3公顷以上蔬菜良种繁育园区6个、集中连片66.7公顷以上蔬菜良种繁育园区6个,全县蔬菜制种面积5486.7公顷。加强与育种科研单位的协作,开展预约制种。2013年,举办中国宁夏·平罗第二届种业博览会,与上海种业、北京华耐、安徽隆平高科等区外20多家制种企业达成联营建设制种基地意向,提高平罗县制种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2013年,蔬菜制种面积分别为5800公顷、6133.3公顷、6533.3公顷。
  三、种子经营1979年前,种子统一由县种子站统一调拨。1992年,国家放开种子经营市场,允许个体经营,种子经营工作主要包括种子生产、加工、检验、收购、调运、储存、保管和销售等方面。到1993年,个体种子经营户34家,1995年40多家,到2000年55家。在销售方式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开展以粮换种和以现金购买相结合的方法。1979~2008年,种子公司生产收购各类种子5252.6万公斤,销售各第十节 耕作技术一、轮作倒茬(一)稻旱轮作一般是稻茬、旱作小麦或胡麻,套种黄豆、青豆。有时一年水稻一年旱作(小麦套豆子),相互倒茬;有的一年水稻后,种两年或多年的旱作,再种水稻。
  (二)歇茬新中国成立前,采取种一年晒一年田。自农业合作化后,麦收后伏泡,翻晒2~3遍,进行歇地。有“伏天插地一鞭杆,强如秋后犁三遍”之说。
  (三)倒茬20世纪50年代后,全县主要作物是小麦连作2~3年,间种大豆,次年调茬种胡麻或玉米、高粱、大糜子。其倒茬方式有以下几种:土壤肥沃、杂草少的耕地,小麦3~5年→玉米、大麻、瓜菜一年→小麦。
  土壤肥沃、杂草较多的耕地,小麦2→3年→胡麻、糜子一年→小麦。
  地力较薄、杂草较多的田,小麦2~3年(或大麦1~2年)→高粱、大豆、谷子一年→小麦(或大麦)。
  盐渍较重的低洼地,水稻→小麦、胡麻(均套种黄豆)一年→小麦→小麦、水稻或小麦一年。姚伏公社小店子大队靠近第四排水沟低洼荒地,有排灌条件,水稻也可连作。类种子5621.6万公斤,经营额16067.8万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麦后复种青贮玉米、大白菜、菠菜、香菜等作物面积增加。主要轮作方式是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连作3~4年或小麦套种甘蓝,次年调茬种马铃薯或番茄等作物。其倒茬方式如下:小麦套种玉米或套种甘蓝3~4年→马铃薯、番茄、瓜菜一年→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小麦1年→2~3年水稻→小麦或小麦2~3年→玉米→小麦。
  “一粮一肥耕作制度”。从1962年选点试验示范小麦混播草木樨。1979年推广麦收后复种箭舌豌豆、二年生草木樨。1980年,全县种植绿肥553.33公顷,1981年达713.33公顷。1984年,面积达1866.67公顷。2000年后,逐步减少种植。
  二、间种、复种和套种民国年间,其种植方式有小麦和扁豆混种,当地称“禾和”;大麦、豌豆混种;甜菜、蚕豆混种;稻茬小麦套种黄、青豆,玉米;高粱套种豆子;小麦、大麦收割后复种小糜子(生长期60天)、荞麦。
  1950年,全县复套种面积1533.33公顷。翌年为2066.67公顷。1955年,间复套种面积为4266.67公顷,夏粮作物面积31.36%。1958年,面积达6533.33公顷。
  1975年和1976年,间复套种面积分别达到7066.67公顷和6746.67公顷。
  20世纪80年代后,由单一小麦套种玉米变为小麦套种玉米、油葵、甜菜、甘蓝、苏子,胡麻套种甜菜,胡麻套种玉米、葵花,籽用菠菜后复栽大葱,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或糜谷等饲草,马铃薯后复种饲草或蔬菜。1988年,复套种面积为1.88万公顷,2005年为2.23万公顷,2008年为1.51万公顷。2013年为1.64万公顷。
  20世纪70年代耕种三、灌溉(一)轮灌制度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块零乱,高低不平,农作物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但农民对各种作物灌溉都不甚讲究。
  1956年开始,逐步改变大水漫灌为适时适量浅灌或小块畔溉和轮灌制度。
  (二)主要农作物的灌水1.小麦灌水。历史上头轮水一般在立夏以后,小满漫二水。也就是说,头水灌后不等地表皮干白,就要紧跟漫二水。唐、惠灌区小麦生长期灌两水,少数地三次水。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春小麦播种期已提前十天半月,头轮水提早到4月底,5月初为宜。小麦生产期一般都灌3~4次水,半干旱地区甚至5次水。
  2.水稻灌水。撒播水稻的灌水。撒播前,大水漫灌,以浪木杆刮平地,然后撒播稻种。待水渗下后,晒1~2天,再放满水,不能间断,但不能放深水,以防稻苗漂秧。水稻生长期需水量大一小一大。群众所谓“稻子怀苞水拦腰”,意即幼苗期大水,中期小水添,水稻抽穗期要适中,还要采晒草增温,使秧苗快速生长。直到水稻蜡黄才能断水。有些低洼盐田的水稻用水,可适当边灌边排,但在追肥时,不宜排水。
  旱播水稻的灌水。水稻田进行翻耕平整后,用条播机进行播种,然后进行灌水,灌水时水口要小,不能大水冲灌,以防止稻种被冲到一头。水灌满后,让其自然下渗,6~7天后,再灌满水,10~12天水稻发芽,不能停水,20天后水稻出苗,可晒1~2天,再灌水,到水稻分蘖期可浅水灌溉以促分蘖,水稻孕穗期要灌大水护胎,水稻抽穗灌浆可“干干湿湿”促灌浆,9月上旬停水至收获。
  插秧水稻的灌水。插秧田灌水后浪木刮平地,然后灌花皮水插秧,插后2~3天灌寸水进行护苗、返青,返青后可晒1~2天再灌水,到分蘖期以后灌水同播后上水相同。
  稻茬田的小麦,因土凉,头轮水可适当推迟7~8天为好。
  麦茬复种小糜、谷子或蔬菜时,争取在收割前或收割后,淌好伏水。生长期,天旱时立秋后淌头水,白露后淌2次水。
  3.糜谷灌水。农民俗有“六月六淌糜谷”之说。到白露再淌1次水,直到收获。
  4.胡麻、麻的灌水。淌水时,不宜大水深灌、浸灌。农民也有“紧水胡麻湿水麻”之说,意思是胡麻田淌水,地要平,全田都很快见到水,不能漫苗头,特别是大麻更不能大洪水浸苗头,淌水宜迟,待幼苗渐高淌水为好。
  5.小麦套种玉米灌水。4月底到5月初,小麦套玉米灌头水,5月中旬灌二水,5月下旬至6月初灌三水,6月下旬灌四水,小麦收获后,于7月20日左右,玉米灌水,8月中旬、9月中旬再各灌水1次。
  6.马铃薯灌水。马铃薯根据降水量全生育期灌水1~2次,在马铃薯现蕾开花期(需水临界期)灌水1~2次,促进块茎膨大,注意灌水不宜在中午进行,切忌漫过垄面。
  第三章 业技术推广第一节 土壤改良一、挖沟排水改良20世纪50年代以后,银北灌区开挖三、四、五排水干沟,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和黑龙沟、四清红旗沟、东一分沟等12条支沟,总长213.5千米,控制排水面积48.87万公顷。1974年8月,平罗县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完成沟、渠、路16793条。到1978年,地下水位小于1.8米的土地面积为7.14万公顷。
  二、井沟站结合排水改良1970~1980年,建成机井1325眼、电排站62处,形成以明沟排水为主、沟井站相结合的排水体系,地下水埋深由1978年以前的1.03米降至1983年的1.62米。
  三、合理轮作耕种改良1974~1978年,全县实施农田基本建设,铺垫低洼地2426.27公顷,平整土地2.42万公顷。1986年,种植绿肥7080公顷。1989~1994年,对全县耕地轮流机深翻。2005年以来,姚伏、崇岗等乡镇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快土壤的改良。
  第二节 优良品种使用一、麦种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小麦品种有毛火麦、白秃子、红秃子、五爪龙等,毛火麦为当家品种。
  1952年,推广碧玉麦。是年调换碧玉麦良种25万公斤。1955年碧玉麦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8%。同期,还引进碧玛1号、“774“等品种。1961年,引进阿勃,该品种比碧玉麦增产31%。1964年,全县阿勃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50%。此间,还种植南大2419、幼士顿等搭配小麦良种。1971年,用斗地1号、2号小麦良种更换阿勃小麦。斗地1号小麦亩产300~350公斤,比阿勃小麦增产10%~15%。20世纪70年代中期,斗地1号为小麦当家品种。同期,还引进甘麦,阿玉1、2号,高丰,连丰等搭配品种。1974年,引进墨卡、墨沙、墨波、墨约等品种,经试种,墨卡产量较高。1975年,斗地1号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县小麦面积的70%。1982年,引进宁春4号,经试种丰产性好,亩产375~400公斤,比斗地1号高15%。1984年之后,宁春4号成为当家品种。同时还引进了宁春5号、陇春7号等品种。2005年,引进宁春15号、39号、42号等品种。2013年,宁春4号仍是主导品种。
  二、稻种20世纪50年代前期,用白皮大稻、白皮小稻,亩产138~150公斤。之后,引进青森5号、国光、京祖107号水稻良种,亩产高于白皮大稻11%~30%。20世纪60年代,引进推广穗大粒多抗病高产的公交10号、12号及文光等品种。公交10号产量较高,亩产比京祖107增产3%~4.8%,出米率70%,成为当家品种,文光水稻为搭配品种。20世纪70年代,推广京引39号,成为当家品种。1978年,从宁夏农科院引进宁粳3号,亩产417公斤。1980年,引进星火粘稻,米粒大,味道好,亩产387~400公斤。1982年以来,引进宁粳6号、8号,经试种,具有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分别在不同肥力的田块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宁粳12号,吉引86-11,超优89-1,宁粳16、18、19、20、21、22和宁稻89-216等品种。进入21世纪,引进了宁粳12、23、24、27、28,但以宁粳12、86-11种植面积最大。2005年,富源4号(96D10)、吉粳105引进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666.67公顷,成为当家品种。
  三、玉米种新中国成立初,本地种小黄玉米、小白玉米,亩产200公斤左右。1955年,引进金皇后混选1号和白马牙,1956年,引进农大7号玉米,先后试种推广。1959~1963年,引进“双交种”农大7号种植,比白马牙增产45.8%,开始大面积种植到1974年。1975年,引进推广忻黄单9号。该品种适宜小麦田套种。1984年,引进杂交中单2号玉米,亩产458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掖单13、19号,这两个品种平均亩产586.9公斤,比中单2号亩增产71.7公斤。到1996年,种植面积已达9666.67公顷,占玉米面积的69.8%。这期间还引进陕单911、郑单14、宁单9号及饲用西玉3号、DK656、长城9409。进入21世纪,登海3号、沈单16号、农大60、临奥1号、屯玉1号引进种植。登海3号以抗病、抗倒、高产,成为主栽品种。饲用玉米有中原单32号、农大647。2006~2010年,引进永玉3号,正大12号,宁单7、10号,中玉9号种植。
  四、胡麻种新中国成立初,种植二混子胡麻、早胡麻,亩产75~100公斤。1963年,引进推广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胡麻,比二混子每亩增产21%~37%。1970年推广宁亚1号。1974年,引进宁亚2号,亩产比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增产20.1~。1977年,引进推广油纤两用、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宁亚5号胡麻种,亩产125~150公斤。1987年后,推广宁亚10号。1990年,引进宁亚11号。到2013年,全县胡麻当家品种仍然是宁亚11号。
  五、糜种民国后期平罗县有大黄糜子、二黄糜子、紫杆糜子、粘糜子等糜种,生长期90天左右,亩产90~120公斤,60天成熟的小黄糜子、黧糜子等,亩产70~90公斤。1954年,引进宁糜1号良种,生长期90天,亩产201.9公斤,比当地糜种增产22.4%。1963年,推广宁糜2号,亩产260公斤。为适应麦后复种,1968年,引进生长期60天的宁糜5号,比当地小糜子每亩增产16.8%。20世纪70年代,复种小糜子占全县糜子种植面积的50%。1980年后,复种小糜子取代大糜子。
  六、谷种有大黄谷、狼尾谷、粘谷子,生长期140天左右,亩产120公斤。还有60天的小黄谷,亩产60公斤。1953年,引进竹叶青大谷种,比本地谷种增产9.3%。1970年后,还引进推广大黄谷、小黄谷新品种。
  七、大麦种当地有长芒、钩芒、无芒3个品种,还有六棱或四棱的青稞,均属春性多棱大麦,亩产90~110公斤,比春小麦早熟10~15天,有利复种。1983年以来,引进蒙克尔、搬拿查、达尔、康奎斯、阿赛米、加拿大等大麦品种。经试种,蒙克尔大麦适应性强,生长期77~87天,平均亩产154公斤。20世纪80年代,蒙克尔大麦成为当家品种。
  八、高粱种20世纪50年代,娃娃头高粱种子是当家品种,亩产150公斤以上,最高达500公斤。1958年,引进熊岳253号高粱种,比当地品种增产49.7%,连续种植10多年。1972年后,引进晋杂5号、12号,原杂10号、11号、13号,忻杂3号、7号、52号,同杂4号,榆杂1号等杂交高粱种。晋杂5号和忻杂52号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比熊岳253号增产27%~51.9%,在全县推广种植。1976年后,杂交高粱由于品质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娃娃头高粱又有少量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散穗高粱引进种植,亩产300公斤,穗轴还可扎笤帚,亩收入1200元。
  九、大豆种1955年,引进榆林大黄豆和榆林小黑豆。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黑河3号、54号大豆品种。1978年,引进铁丰18号豆种,此种具有耐肥抗病虫害的特点,平均亩产141公斤,在全县推广种植。1995年,引进宁豆1号等系列品种,亩产150公斤。
  十、甜菜种20世纪50~60年代,采用波兰AB品种、苏联的M2品种和内蒙古3号、晋甜1号等品种。20世纪70年代,种植六盘山1号,后改名为宁甜301。1984年,宁夏平罗糖厂建成,甜菜种植面积突增。1985年,试种双丰305号甜菜,产量和含糖率优于宁甜301,成为当家品种。到1990年,宁甜302品种代替双丰305品种。
  十一、蔬菜种新中国成立初,各种蔬菜种子均由当地菜农繁育。20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临河大、小包头白,早、中熟天津二快茄,河北大苠茄及兰州大刺,安宁刺瓜,宁黄1号,天津研系2、4、6、7号和长春密刺等黄瓜种。20世纪80年代引进天津鲜丰、早魁茄种,北京丽春、强丰西红柿种,银川一窝蜂茭瓜种,茄门1号甜椒,保加利亚辣椒种,兰州大白根韭菜和山东高胜阳大蒜。2000年后还引进小甘蓝、大甘蓝、黄萝卜、芹菜等优良蔬菜品种。
  第三节 肥料施用一、有机肥料(一)农家肥1951年,每亩增施圈粪5~10小车,小麦平均亩产高出当地产量的36~~178%。1955年8月,所有农业社村村掀起烧野炕(熏肥)、拾野粪、上山拉羊粪,每亩麦田施农家肥15~20车(木轮牛车),次年,全县粮食增产20%。1957年,掀起突击积肥月高潮,国家支持运费,让生产队从内蒙古牧区拉羊粪。一年内共拉进羊粪3600吨。1966~1967年,国家支援农业,扶持贫困社队从内蒙古牧区拉运羊粪4000吨。1975年,全县共养猪达10多万头。从此以后,规定各生产队夏季作物亩施农家肥40车(小胶车)才能播种。20世纪90年代后,在养牛、养羊多的乡镇,采用秋季亩施圈粪20小车、尿素20~30公斤、普磷5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
  (二)堆肥就是把农作物的秸秆、杂草同牲畜粪便和人粪尿混合堆积发酵而成。20世纪70年代,积制高温堆肥,要求机关干部和学生每人积肥10公斤。1974年,红光十一队和沿河大队试验,红光十一队亩施高温堆肥15车(木轮车),亩产小麦281公斤,比亩施圈粪20小车的小麦增产12.1%。沿河大队亩施高温堆肥15小车,小麦亩产245公斤,相当于亩施20车圈肥的小麦产量。从此,队队指定3~5人常年积制高温堆肥到1979年包产到户。
  (三)绿肥民国年间开始种植绿肥。稻旱轮作地区,每逢农历四五月,大家小户都出动劳力到西大滩、黄河滩拔苦豆子、白蒿、羊尿泡、臭蒿、甘草秧、辣辣秧、骆驼蓬、拉拉浆、碱索索、割马板肠(小花豆)等。种稻前,耕翻入土中做肥料。一般每亩施1000公斤左右(鲜草)。1956年以后,大力种植绿肥。绿肥多为豆科作物单播或混播,当年翻压做稻田或麦地绿肥。如紫花苜蓿、草本樨等。1959年,盐碱地单种草木樨,次年收籽后,耕翻入土。1961~1963年,种植小麦和糜子,连年丰产,平均亩产235~240公斤。1972年引进箭舌豌豆当绿肥,7月18日播种,9月25日耕翻,亩产鲜草1000公斤。1983年,麦收后种植油葵当绿肥,8月2日播种,10月14~17日耕翻,亩产鲜草2500公斤。1984年,陶乐地区种植绿肥360公顷。1984年,全县种植绿肥面积2213.33公顷。20世纪90年代后,绿肥已当饲草料。
  (四)秸秆还田最早在种稻地区农民利用秸秆、麦芠或绿肥直接施入田中,用犁翻入土,灌水后,播稻子,就地腐熟发酵,肥效持久。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机械收获面积的扩大,收后的秸秆可直接还田,尤其是稻茬地,留茬高,还田量大。
  二、化学肥料1951年,国家给农业劳模戴玉玺奖硫酸铵25公斤,施用后增产效果明显。1956年,棉花普遍用硫酸铵追肥。1957年,全县用硫酸铵拌小麦种81.13公顷,用尿素做追肥。1960~1962年,全县每年化肥施用量800~900吨。1964年,全县施氨水400~500吨。1966~1972年,每年化肥用量3800吨左右,施用化肥的面积达2.5万~2.7万公顷。1974年,平罗县化肥厂投产,生产碳酸氢铵,当年全县施化肥16097吨。1986年,施用化肥34479吨。2004年,施用化肥总用量达106438吨,其中氮肥67739吨、磷肥19169吨、钾肥3362吨、复合肥16168吨。2008年,化肥施用量105592吨。低含量碳铵、普通磷肥施用数量减少,高含量肥数量增加;单一元素肥数量渐减,两元、三元和多元高效复合肥增加。2013年,施用化肥总用量达14.28万吨,其中氮肥7.49万吨、磷肥2.45万元、钾肥8605吨、复合肥3.48万吨。
  三、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2005年,平罗县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当年秋季对全县4000个土样取样测试。掌握全县土壤的pH、土壤盐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调查建立监测户350户。提出全县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和不同地力合理施肥配方。到2008年,共制作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4万份,发放技术资料13.7万份。销售专用配方肥5400吨。给农户补助应用配方肥400吨,补贴资金10.7万元。项目实施3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67万公顷,示范面积3.33万公顷,建立标志性示范面积5433.33公顷,专用配方肥核心攻关区473.33公顷。通过跟踪调查和示范区测产,可使小麦亩节肥3.5公斤,节本14元,增产4.4公斤,亩节本增效21元;玉米亩节肥4.5公斤,节本18元,增产12公斤,亩节本增效33.6元;水稻亩节肥2公斤,节本8元,增产15公斤,亩节本增效33.5元;马铃薯亩节肥3公斤,节本12元,增产45公斤,亩节本增效43.5万元。3年推广测土配方肥节本增效5345万元。201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67万公顷,制作1968年7月,平罗农技站农技人员在黄渠桥公社红光大队取土化验发放施肥建议卡6万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12个,采集土样及植株测试样359个。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3万公顷。
  第四节 小麦套种玉米与麦带复种糜子小麦于7月上中旬成熟收获,玉米于9月底成熟。小麦、玉米共生期互不影响,两种作物采用合适带状种植是最佳组合,实现一年两熟。
  种植方式是在小麦播种前,先做畦,小麦种在畦内,玉米种在畦埂上,有宽畦和窄畦两种方式,窄畦:畦面宽225厘米,种15行小麦,畦埂宽60厘米,种2行玉米;宽畦:畦面宽360厘米,种30行小麦,畦埂60厘米,种3行玉米,小麦收割后麦带复种小糜子。一些种得比较好的村队,三茬作物合计亩产过千斤。1977年,推广“三种三收”1333公顷,黄渠桥公社红光农科队试种1.55公顷,小麦亩产316.6公斤,玉米亩产157.2公斤,复种糜子亩产29.1公斤,三茬合计502.9公斤;前进九队2公顷,亩产小麦315公斤,玉米150公斤,糜子50公斤,合计515公斤;前进四队种植1.67公顷,亩产小麦350公斤,玉米215公斤,复种糜子被水淹死无收,两茬合计565公斤。1978年面积减少到3.07公顷,继续试验。1980年后,三种三收改为小麦套种玉米。
  2008年,平罗县被农业部作为第一批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试点,建设小麦套种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2587.08公顷。经测产验收,小麦平均亩产491.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45.3公斤,两项合计1136.8公斤。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66万公顷,其中套种面积1.28万公顷,平均亩产496.64公斤。2013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71692公顷,其中套种面积6.4万公顷。
  第五节 冬小麦种植全县种植冬小麦最早始于1952年。
  本地种植冬小麦:一是使小麦的灌浆期提前,避免高温逼熟对籽粒发育的影响,增加粒重,提高产量;二是由于冬小麦可以提早收获,可复种蔬菜、饲草、油葵等多种作物,实现一年两熟,改变现行的种植方式。
  2000年夏收后,引进冬小麦种植。当年秋姚伏镇、周城乡、前进乡、头闸镇、灵沙乡等10个乡镇播种冬小麦21.6公顷,越冬后保留面积15.61公顷,拆苗面积5.99公顷,其中越冬死苗面积4.65公顷,建温室拆苗(良繁场)1.33公顷,总产82917.2公斤。平均亩产354.1公斤,亩产最高521公斤,最低123公斤。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梅豆、油葵、小黄豆等作物。2001~2004年,在高庄、宝丰、灵沙、头闸、姚伏、城关等乡镇陆续种植冬小麦87.04公顷,对冬小麦的适宜播期、播深、品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做大量的试验、分析、测试工作,初步摸索出适合全县的冬小麦栽培技术。麦后复种饲草、油葵、大白菜、韭葱等作物进行试验。2008年,全县种植冬麦154.07公顷,示范推广品种有5010和5012。2013年全县无冬小麦种植。
  第六节 水稻栽培技术20世纪70年代,引进文光、永丰等水稻品种,改撒播为插秧,后大面积推广薄膜保温旱育苗、水旱条播先进栽培技术,使全县种稻面积达1746.67公顷,平均亩产203.5公斤,比1962年增产94.74%。
  1970年,引进京引39号水稻,推广卷秧、小苗带土移栽技术。推广增施绿肥、秸秆还田和苗期合理追施尿素等技术,全县大面积水稻单产达到245.5公斤。针对京引39号水稻生育期长,成熟晚,易受低温冻害,后又更换品种。
  1978年,在五香公社大队采用温室育秧,大田插秧35亩,平均亩产450公斤,最高产量602公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稻实行以水条播、点播为主,旱条播为辅,引进65型6行水稻条播机300台和8行水稻旱播机及水稻点播机,实现水稻机播化。1990年后,全县试验和引进推广新的水稻生产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利用塑料小弓棚,降低育秧亩播种量(亩播干种子200公斤),选用大穗高产中晚熟品种,采取见绿就通风,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根系发育,播后10~12天灌头水,以后尽量控制灌水的旱育秧方式培育壮秧。秧苗插植大田后不缓秧,早生快发。大田插秧用行穴距为30×13厘米,每穴2~3苗,亩1.7万穴,3.4万~5.1万基本苗。
  二、穴播水稻选用中早熟品种,于4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17.5~20公斤,用BF·X-10型穴播机播种,170~164厘米幅宽微膜覆盖。播幅140厘米,播行10行,大行距22.5厘米,小行距10厘米,播幅间距30厘米。播前用90%高效杀草丹每亩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进行土壤封闭杂草,然后播种,播种后立即灌水,注意要小水慢灌。
  三、旱播把田进行旱整平,然后耕翻施肥,进行耙、耱、耥、压,使田面平整,土粒细碎,压实。选用早中熟品种:吉85-11(晚)、早86-11、LQ-1富源4号,进行泥水选种,负泥、晾晒后用水稻旱条播机把种子播在土地表面(亩播量25公斤),然后灌水的栽培方式。
  四、幼苗旱长选用水稻中晚熟品种,在头年灌足冬水,3月中旬经过耖、耙、耱,保墒、施足底肥,于4月上旬用条播机播种,所用品种为宁粳33号、宁粳28号、富源4号等,亩播量20~22.5公斤,在种子发芽即将出土时用农药封闭杂草,幼苗出苗后,于5月20日左右进行大水灌溉,幼苗生长前期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后期灌大水压碱提高成活率。
  五、机械化育秧、插秧(一)育秧育秧的主要机械有:床土粉碎机、种子脱芒机、播种机、洒水设备、覆土机、软盘、硬盘等;物资有移栽灵、稻种、微膜、棚膜、50厘米长木桩、压膜线等。育秧为流水作业,要有足够的壮劳力。育秧流程为:粉土、装盘、脱芒、播种、覆土、洒水喷药。秧畦做成宽1.8米,长30~40米。10天后,稻秧显绿撤去微膜,适时揭膜放风,适时灌水、喷药,通风炼苗,培育壮秧。育秧一般4月5~15日为宜。2005~2008年,育秧7.47公顷。2010年,机械化育秧17.53公顷。2012年,机械化育秧20公顷。2013年育秧27.3公顷。
  (二)插秧5月5~20日结束。株行距为3×9寸,每穴3~5苗,插后灌寸水护苗,缓秧后进入正常管理。2010年,机械化插秧2800公顷。2012年,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以姚伏、通伏、灵沙乡水稻机育秧、机插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完成机械化插秧2800公顷。2013年插秧2533.3公顷。
  第七节 棉花种植1956年,平罗县推广苏联C-3173棉花品种,全县种植棉花面积760.73公顷。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猛增,大多数农民和技术人员缺乏经验,加上气温低,无霜期短,棉花生育期推迟,无霜期只有135天,比无霜期最短的1953年还少6天,造成棉花大减产。平均皮棉亩产只有15公斤,1957年以后,每年只种几百亩。
  1957年,新疆引进苏联KK1543棉花品种,此品种属早熟陆地棉品种,生长期约150天,纤维长度28.8毫米,1959年,全县引进首先在前进四队试种,年均亩产籽棉150.7公斤,比C-3173亩产籽棉88.5公斤增产70.5%。
  1991年,全县开始棉花引种试验。在前进乡步口桥二队进行棉花品种试验。品种有鲁棉9号,中棉12、16号,新陆早1号和晋棉等5个品种。1992年,在步口桥二队试种地膜棉花1.53公顷,亩产皮棉60公斤。最低的亩产50公斤,最高的亩产70公斤。1993年,在步口桥二队一块含盐量为0.36%的盐碱地上种植棉花,亩产皮棉46.5公斤。1994年,分别在一、二类耕地和盐碱地上进行植棉试验,开展小麦套种棉花试验。经过脱籽,一类耕地亩产皮棉101公斤,亩产值1800元;二类耕地亩产皮棉86~91公斤,亩产值1150~1650元;盐碱地亩产皮棉68公斤,亩产值1150元。
  1995~1996年,继续进行试验示范,从中选出适合全县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新陆早1号。适宜在一、二、三类农田上种植,也可在盐碱地上种植。由于棉花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造成试验示范推广不畅,该项试验示范搁浅。
  第八节 化学除草一、旱地除草(以小麦和玉米地为主)(一)阔叶杂草化学防除全县麦田杂草种类多,主要是灰条、扁蓄、野豌豆、苍耳、田旋花、野苜蓿、苦苦菜、刺耳菜等阔叶杂草,其中以藜科杂草占优势,分布广,密度大,危害重。据调查,一般麦田阔叶杂草每亩20万~30万株。1965年,开始引进2,4-D丁酯化学除草剂。在前进、二闸、宝丰、崇岗4个地区进行麦田化学除草示范5.07公顷,取得初步成效。1972年,引进2,4-D钠盐和2,4-D丁酯两种除草剂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防除阔叶杂草的效果为80%~100%。2,4-D丁酯使用方便,药效高,是小麦除草普遍使用的药剂。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为适应小面积施药要求,进行随水浇灌和撒毒土试验获得成功,在全县推广。
  (二)野燕麦防除野燕麦,是农田恶性杂草之一。据1957年调查,全县1.47万公顷小麦中,受燕麦危害重的麦田达到8666.67公顷,占麦田面积的59.2%。1978年,二闸公社老户五队6.67公顷小麦丰产田,野燕麦密度每亩5.6万~13.9万株。1980年,全县野燕麦每亩有5万株以上的危害面积4666.67公顷。1969年,引进燕麦灵和燕麦敌,后引进燕麦隆,燕麦敌一号、二号,燕麦畏,异丙隆,敌草晴,禾草灵,燕麦枯等多种防除野燕麦的除草剂。1972年,防除面积达77.9公顷。1979年,防除面积达11337.07公顷。
  (三)麦套玉米杂草防除20世纪80年代后,小麦套种玉米使用10%的草甘膦对麦茬进行除草,每亩用草甘膦0.75~1.5公斤,兑水30公斤。使用百草枯和国外引进的克无踪都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
  二、水稻田除草稻田的杂草,主要是稗草和三棱草。
  1968年,开始引进敌稗防除稗草,取得初步成效。1969年,引进二甲四氯防除大田三棱草,药效显著。1972年,将敌稗、二甲四氯和除草醚配合施用,防除面积达41 19亩。同年,引进杀草丹等除草剂进行试验,效果好。1983年以后,杀草丹大量引进应用。2005年后,稻净、农得时、锄霸等新型除草剂广泛使用。
  三、地膜马铃薯除草马铃薯在地膜覆盖栽培下,容易孳生杂草,草多的田常将地膜顶起,常将地膜揭掉,除去草再将膜盖上。马铃薯在覆膜前每亩用48%地乐胺乳油2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洒垄面,然后用钉耙混土3~5厘米后覆膜,可有效防除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马齿苋、苋、藜等单子叶杂草及部分双子叶杂草。
  四、菟丝子防除和利用鲁保1号对菟丝子有杀伤力,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无害,是防治大豆、胡麻、蔬菜等作物田间菟丝子的特效药剂。1970年春,引进鲁保一号菌剂开始土法生产。1971年,建立平罗县农药厂。从1971年试验生产以来到1986年,生产鲁保1号菌剂6.89万公斤,防治面积3666.67公顷。大豆田防治菟丝子的效果在80%以上,喷两次药和田间湿度大时,效果均在90%以上。胡麻田由于田间密度大、遮阴、保温条件好,防治效果在95%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鲁保1号逐步被新型农药地乐胺替代。在大豆始花期或菟丝子转株危害时,用地乐胺100~200倍药液喷雾,效果很好。
  第九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病害防治(一)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该病是连降大雨,猛晴,多发生6月中旬,形成高湿、高温气候时发生。采用石硫合剂、草木灰液等土农药防治,减轻灾害。施用农药敌锈纳、代森锌、粉锈宁可减轻灾害损失。
  (二)小麦黄矮病由蚜虫传播病毒引起,以二岔蚜传播为主,长管蚜也传播。1971年,用“1605”等农药拌小麦种,防治蚜虫,预防黄矮病,收到良好效果。该农药因造成多起人畜中毒和大量家禽、家犬死亡而停用。
  (三)小麦全蚀病病菌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和茎基部的一、二节,地上部分出现矮化,分蘖减少,叶片发黄,早枯、白穗。应用全消拌种剂和复合药肥防治,效果仅有60%,应用面积不大。
  (四)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后期霉斑变成褐色,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子囊壳)。1989年,第一次发生,发生面积1.23万公顷。2003年、2005年和2008年中度发生,部分田块采用粉锈宁防治。
  (五)麦蚜与小麦黄锈病麦蚜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4种。
  小麦黄锈病是一种病毒病,一般在三叶期以前得病的小麦病情最重,分蘖少或不分蘖,不拔节,根系生长受阻、腐烂,麦苗渐渐枯死;拔节到孕穗期发病,生长矮化,不易抽穗,籽粒秕瘦,叶片发黄。小麦黄锈病各年轻重不一,它与蚜虫发生量成正相关,一般蚜虫发生早、量大,黄锈病也重。1971年,采用内吸性有机磷剧毒农药3911、1605、1095拌种小麦,防治蚜虫,预防黄锈病,当年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农药毒性大,施用面广,造成多起人畜中毒,导致大量家禽家犬死亡,尔后被禁止使用。
  (六)水稻稻瘟病1.稻瘟病的种类及病因。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等,全县主要是叶瘟和穗茎瘟。水稻稻瘟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谷上越冬,第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病菌孢子借气流、雨水、昆虫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2.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宁粳9号、28号、43号,结三等。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
  (3)科学管理肥、水,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4)药剂防治。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1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毫克/千克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防治。
  (5)生物防治。预防:在稻瘟病常发期,将奥力克(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发病前期:将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并添加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等,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药2次。发病中后期:将奥力克稻瘟康75毫升加大蒜油15毫升,兑水30斤稀释喷雾,3天一次,连用2~3次。
  (七)瓜类枯萎病和炭疽病发生在结瓜时瓜秧枯萎死亡。采用8~10年轮作的办法进行预防,效果较好。1984年,县农技站开始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灌根,喷雾防治1091.47公顷。选留抗病良种、进行药剂防治和轮作进行综合防治。
  (八)甜菜褐斑病病症发生在叶片上,叶柄和种球也能受侵染。及时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防治,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清理田间残株病叶,进行秋季深耕。
  (九)瓜类霜霉病霜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蔓、卷须及花梗,幼苗也可染病。采用杀毒矾、克霜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十)辣(甜)椒疫病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20世纪90年代,辣椒疫病在全县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导致辣椒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进入21世纪,通过试验采用高垄覆膜、间作遮阴、药剂预防等措施使危害有所减轻,种植面积有所恢复。二、虫害防治(一)小地老虎一年发生2~3代。幼虫危害玉米、豆类、甜菜、胡麻、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20世纪60年代初,采用“酸菜水加甜菜糖液酒”“糖液醋酒”诱蛾液,盛于盂内,傍晚置于田间,诱蛾效果很好;70年代初,用黑光灯诱蛾。1972年,全县安装黑光灯15架,1973年,安装100架,减轻了虫害。幼虫盛行时,采用灌水淹杀,效果亦好。小面积田块,早晨人工捕捉幼虫,也有较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膜马铃薯小地老虎危害严重。采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拌上麦麸,加少量糖醋于傍晚撒于垄内,灭杀效果好。
  (二)金针虫早春土壤解冻后,危害小麦等春播作物根茎。秋季危害甜菜、山芋、萝卜和夏种作物。1951年开始,用六六六粉拌种进行防治。小麦适时早灌头水可减轻危害。
  (三)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幼虫在麦壳里吸食麦浆,造成小麦秕粒。1987年,采用50%锌硫磷乳油毒土防治。
  (四)糜子吸浆虫复种小糜子被害率为55.61%,最高达97%。1969年,喷撒六六六粉进行防治,每隔5~6天喷撒1次,连续喷撒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五)黏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作物。一年发生3代,第二代幼虫危害严重。先危害即将成熟的小麦,麦收前后危害玉米。1984年以后,麦收前施用速灭杀酊等农药,防治效果良好。
  (六)甘蓝夜蛾主要危害甜菜。采用2.5%敌杀死或40%的速灭杀酊,每亩15420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杀,每隔15~20天喷杀1次,一般喷2~3次。
  第十节 保护地种植技术一、地膜覆盖1970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开展水稻育秧,提前育秧时间,促进了长壮苗,使水稻平均亩产达202.58公斤,比1962年的104.46公斤增产93.99%。1982年,地膜覆盖瓜类、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等,成熟早,产量高。比露地栽培增产25.3%~46.5%。1983年,全县瓜菜地膜覆盖91.77公顷。渠口乡红旗九队地膜覆盖山芋,比露地栽培出苗早6天,每亩增产77.9%。1984年,全县地膜覆盖273.24公顷。1985年后,地膜覆盖作物达18种。1986年,小麦套种玉米,使用地膜覆盖,亩产小麦353.3公斤,玉米323.5公斤,比露地套种玉米每亩增产30.5%。地膜覆盖的甜菜比露天栽培的提高含糖量1.64%。1986年,全县地膜覆盖1011.093公顷,1987年,覆膜1050.49公顷,平均亩产值为620.56元,比露地栽培亩增值203.1元。覆盖作物由原来瓜类、蔬菜等发展到粮食和果树上,2013年地膜覆盖面积达1.2万公顷,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塑料大棚(一)春棚选择地势高、干燥、利于采光的地块,面积0.5~1亩。搭棚时间:韭菜在2月上旬,黄瓜在2月中下旬。棚内种植韭菜、黄瓜、西红柿、茭瓜、辣椒等品种,比露地栽培提前20~30天上市。1987年,大棚黄瓜亩均产6810公斤,产值1500元。
  (二)冬棚大棚一般为0.5~1亩。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搭棚生火,元旦、春节韭菜或芹菜上市。1987年,亩均产韭菜2681公斤,产值2524.3元。
  (三)节能日光温室大棚1992年,引进89-I型节能日光温室,当年建成193座,面积6.43公顷,每座0.4亩。秋冬茬可以生产韭菜、芹菜、油菜、黄瓜、西红柿等,冬茬生产黄瓜,冬春茬以生产黄瓜、西红柿为主。芹菜亩产值3600~4665元,油菜亩产值1660~2760元,秋冬及冬春茬黄瓜亩产值1万元左右。2002年,开始推广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生产瓜果、蔬菜更加安全可靠。2007年,建设现代农业,在城关、姚伏两镇建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当年建设796座。2008年,在城关、姚伏、黄渠桥三镇,建成大棚683.73公顷。2010年,有日光节能大棚1753.33公顷,其中反季节红地球葡萄节能日光温棚80公顷。
  (四)移动式大棚棚长度40米左右,宽度6米,每座棚0.5亩。于4月初定植,品种主要有西甜瓜、土豆、茄果类、梅豆、白菜、芹菜等,平均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1999年,全县建造10座。2008年,在高庄、高仁乡建设移动大棚各500座,2009年,在姚伏镇周城村二队建设200座。全县建移动大棚面积400公顷。
  (五)塑料地爬大棚高度仅30~35厘米,起初全部用土坯砌成,现改用土坯和部分水泥立柱砌成。此种大棚只种韭菜。1992年开始试种,2008年,面积达84.57公顷。亩产韭菜2575公斤,亩产值3000~5000元。头年种植,第二年冬季生产,第一茬在12月底1月初上市。
  (六)塑料小弓棚跨度1~2米,长6~8米,用木棍、竹片、10#钢筋拱杆,弯成弧形,两端插入土,高0.6~0.8米,拱杆间距0.6~0.8米。种植甜椒、西瓜、甜瓜等。晚霜前2~3周定植,经过放风炼苗,外界温度满足要求时,撤掉小弓棚转为露地栽培。比露地提前约15天上市,亩产值1500元左右。
  三、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取消铧式犁翻耕,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此保护土壤,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保护环境,减少扬沙、沙尘暴和人为焚烧秸秆对大气污染,增加土壤渗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植物生长的营养条件。实践证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粮食产量增加10%左右,因减少机械作业次数而降低成本。
  2003年,全县示范推广种植保护性耕作1333.33公顷,重点引进2BMF-7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BFY-3AG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IGQN-200S型旋耕机、ISY-3型全方位深松机、SGTMB-200型旋耕机、4QB-180型灭茬机等主要专用机具。
  2004年,实施保护性耕作2880公顷,建立6.67公顷以上连片示范园区30个。
  2005年,新建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面积1333.33公顷,辐射面积1333.33公顷。
  2006年,完成示范任务2666.67公顷,完成续建项目区示范任务1333.33公顷。据试验,采用该技术,可使土壤贮水量增加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土壤有机质提高0.03%~0.06%,同时还可增加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亩增加收入134.4元。
  第十一节 农村生态沼气建设一、发展简况2001年,全县利用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在姚伏镇曙光二队建12座“四位一体”生态温室。2002年,在通伏乡金堂村、周城乡北营子村、前进乡小兴墩村、渠口乡六中村建成沼气池1100座,其中“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19座。2003年,在全县8个乡镇16个项目村建沼气池2500座、太阳房680平方米、秸秆气化站一座。2004年,户用沼气1350户,2006年,沼气项目3240户,2007年,沼气项目2459户,2008年,两批沼气项目4760户。到2008年累计完成8立方米小型户用沼气池8190户。推广复合材料保温式沼气罐100户。2010年,完成农村沼气建设2140户。全县13个乡镇共建立农村沼气服务网点68个,发放抽渣车68辆、潜污破碎抽查泵43台(套)。全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安装、维修服务等工作由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
  二、建池效益建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投入1700元,使用寿命15~20年,全年产气380~450立方米,可供4~6口人的家庭全年炊事用气。每年可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10吨;沼液可用做微肥,也能防治作物病虫害。
  三、沼气池建造以建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为标准,需水泥1吨(用425号水泥)、沙子2.5立方米、卵石或碎石2立方米,石子直径0.5~2厘米,不超过2厘米,含杂量不应大于2%。红砖或青砖1300块,6号圆钢或8号铁丝15公斤。选择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靠近畜舍、厕所,有利于沼气池进料和越冬的地方。把沼气池、圈舍、厕所的位置连在一起。位置选好后,开始打桩划线,进行开挖。挖地深度一般1.9~2米。按要求留好发酵间、水压间、储气进料管、出料管口通道、导气管等部位。
  四、沼气池启动生产沼气的原料有干鲜人粪尿,猪、牛、羊粪及禽粪。这些原料入池前,采用池外堆沤,将原料加水拌匀,加水量以料堆底部不出水为宜,料堆上加盖薄膜。气温在15℃~20℃堆沤5~7天,气温在25℃以上堆沤3~5天。在装料前,用老沼气池里的沼渣、沼液或粪坑的底层黑渣、污泥污水等做接种物。接种物要达到发酵原料的10%~30%,把接种物和发酵原料均匀混合一同加入池内。第一次投料应为池总容积的80%,最大不能超过85%,留下一点容积,待运行后继续进行加料。每池加6.4~6.8立方米原料。沼气池中发酵液的pH值以6.8~7.5为宜。装料2~3天,就可放气启动,先打开输气开关,再打开灶头开关,排放空气,然后点火启动。
  五、沼气池日常管理沼气启动20天后,每天加料一次,出料一次。每次加料量20公斤左右。经常搅动沼气池内的发酵料液,防止结壳。发酵浓度应控制在6%~10%,夏季保持在6%~8%,冬春季保持在8%~10%。经常检查酸碱度,保持pH值在6.8~7.5。越冬前彻底换料一次,用塑料薄膜、土或柴草覆盖池面保温,防止池内结冰。切勿向池内投入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合物,含有毒性物质的工业废水,盐类,各种剧毒农药,特别是有机杀菌剂、抗生素、驱虫剂、刚消过毒的畜禽粪便、喷洒农药的作物茎叶、葱、蒜、辣椒、电石、洗衣粉、洗衣水。如发现中毒,将池内发酵料液取出一半,再投入一半新料就能正常产气。沼气池的进出料口要加盖,以防人畜掉入造成伤亡。每口沼气池都要安装压力表。严禁在出料口或导气管口点火,经常检查输气管道、开关、接头是否漏气。在输气管道的最低点安装积水瓶,防止冷凝水聚集冻冰,堵塞输气管道。维修人员入池前先要进行通风,再利用小动物试验,在池内不准用明火。
  六、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沼气发酵是由众多微生物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在沼气发酵过程中,几乎所有沼气发酵原料都被消化,一部分物质被转化成沼气、微生物菌体和代谢物,一部分物质被作为残渣而沉淀下来。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沼渣浸出物叶面喷施既可补充养分,又能杀虫防病,沼渣施入土壤既能补充养分,又能改良土壤。
  第十二节 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20世纪50~70年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主要是引进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胡麻等优良品种,替换淘汰当地品种;推广使用农家肥、高温堆肥、作物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化肥;推广小麦套种玉米与麦带复种糜子的“三种三收”技术;推广水稻卷秧、小苗带土栽培和增施绿肥、秸秆还田、苗期间合理追施尿素等技术;推广化学除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引进宁春4号、5号及陇春7号等小麦品种,亩产375~400公斤,比之前当家品种斗地1号增产15%。引进掖单13号、19号玉米品种,平均亩产586.9公斤,比之前当家品种中单2号亩增产71.7公斤。引进宁粳3号,表现直立、分蘖力强,早熟,亩产417公斤;引进星火粘稻,米粒大,味道好,亩产387~400公斤;引进宁粳6号、8号,具有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分别在不同肥力的田块种植。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穴播水稻、旱播、幼苗播长等技术,引进水稻条播机、旱播机、点播机,实现水稻机播化。大面积推广“窄带套种”小麦套种玉米技术。1988年,小麦套种玉米面积达到1.06万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6.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8.2%。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小麦套种玉米、甜菜、瓜、蔬菜等农作物,农作物成熟早,产量高。先后引进推广塑料春棚、冬棚和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蔬菜,增加农民收入。县综合试验站,畜牧兽医站和县农牧场采用机电孵化,引进星杂288、来亨鸡等优良鸡品种,全县共建17个养鸡基地村,至1990年,全县共饲养鸡56.84万只。引进推广人工冷配技术,采用冷冻人工授精配种黄牛。1996年,结合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的实施,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点发展到14处,冷配牛3081头(其中肉牛2568头,奶牛513头)。引进小尾寒羊进行适应性饲养试验,加快羊只繁殖速度。建立4个小尾寒羊基地乡和绒山羊种羊场,为全县提供优良种羊。
  2000年后,引进宁粳12、23、24、27、28五个品种,以宁粳12、86-11种植面积最大。2005年,引进富源4号(96D10)、吉粳105,成为当家品种。引进登海3号、沈单16号、农大60、临奥1号、屯玉1号玉米种,登海3号以抗病、抗倒、高产,成为主栽品种。饲用玉米有中原单32号、农大647。2006年以后,引进永玉3号,正大12号,宁单7、10号,中玉9号等玉米种。大面积推广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移动式大棚、塑料地爬大棚、塑料小弓棚等。2010年,全县有日光节能温室1750多公顷、移动式大棚400多公顷、塑料地爬大棚100多公顷。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短角、安格斯等牛冻精,配种改良奶牛、肉牛。2005年,共冷配牛8606头(其中引用荷斯坦牛冻精配种4905头,用肉牛冻精配种3701头)。通过改良的奶牛,产奶量比原来提高20%~30%,乳脂率和乳蛋白也相应有所提高。改良肉牛日增重提高10%~20%,增重效果明显,胴体瘦肉率增加,产肉量提高20%以上。引进肉用品种萨福克、陶赛特、德国美利奴、特克萨尔、夏洛莱、杜泊等国外优质肉用种公羊和小尾寒羊基础母羊,开展羊的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加速肉羊杂交改良步伐。帮助农户从区内外调进种猪,改良猪的品种。2005年,平罗县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按项目要求当年秋季组织完成全县4000个土样的取样测试任务。掌握全县土壤的pH、土壤盐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调查建立监测户350户。2008年,共制作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4万份,销售专用配方肥5400吨。项目实施三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67万公顷,示范面积3.33万公顷,建立标志性示范面积5433.33公顷,专用配方肥核心攻关区473.33公顷。
  2011~2012年,水稻旱育稀植、“三元”高效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养畜等技术全面推广。以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水稻保墒旱直播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建设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示范园区和水稻保墒旱直播示范园区41个,完成水稻旱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试验5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3万公顷,制作发放施肥建议卡6万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12个,采集土样及植株测试样359个。在高仁乡六顷地村实施蔬菜杂交制种示范6.67公顷;在通伏、灵沙等乡镇推广稻田养蟹133.33公顷;蔬菜育苗中心开展基质、沙培等栽培新套设施标准化建造、工厂化育苗和嫁接技术、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张挂反光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项技术;在全区率先实施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通过兽用生物制品GSP认证;滴灌、喷灌、节水控灌等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开展冬小麦复种西瓜、芹菜、大葱、甘蓝、黄瓜、梅豆、酱用番茄等试验示范。2013年,新引进水稻、玉米、蔬菜制种等优良品种22个,示范推广工厂化育秧、穴盘育苗、喷灌滴灌、杂交制种、稻田养蟹等种养技术18项,开展试验示范项目20多项,高标准抓好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平罗县“一优四特”产业带分布图第四章 畜牧业第一节 家畜养殖一、牛牛乃五畜之首,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牛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先民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牛耕技术的国家,早在25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就普遍采用牛耕技术。
  牛从生活习性、体格特征上来讲,可分为水牛、黄牛和奶牛。长江流域以饲养水牛为主,黄河流域以饲养黄牛和奶牛为主。从饲养目的上又分为耕牛、菜牛和奶牛。
  1952年,全县黄牛存栏数22448头。1955年,增加到25550头。此后几年,牛存栏数一直在1.45万头上下。1961年,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县供销社从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区先后购进耕牛1100头,扶助缺乏耕畜的社队。1966年,有黄牛16259头。1977年,存栏数降为12069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牛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耕畜。黄牛的饲养方向也转变商业菜牛为主。1980年,灵沙公社和五香公社宏潮大队,由国家扶助建立起菜牛基地,共养牛243头。
  1981年,通伏、五香、渠口、头闸、二闸等公社也办起集体畜牧场,共养牛583头。翌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牲畜作价归社员饲养,从此,畜牧业转向商品化生产。1985年,县农牧场饲养奶牛219头,全县养牛20头以上的专业户16户。截至1990年末,全县黄牛存栏8349头。其中良种乳用牛及能繁殖的母牛3520头,占存栏总数的42%。1992年,牛饲养量18233头,其中存栏14315头,出栏3918头。奶牛存栏136头,产奶30万公斤。1994年,平罗县被列为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到年末全县牛饲养量达5.74万头,存栏37209头,年内出栏20191头。奶牛年末存栏938头。
  建设养牛示范场11个、示范户255户,其中养牛10头以上的示范户254户、100头以上的贩运户12户。1996年,全县牛饲养量10.53万头,出栏3.34万头,存栏7.188万头。进入21世纪,先后建成德正牧业、头闸邵家桥、二闸东风等设施全、规模大的养殖场,引进金福来清真牛羊肉加工养殖企业,带动和促进肉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08年,全县牛饲养量58681头,存栏33711头,出栏24970头,养牛产值5754.6万元。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17.68万头,存栏26887头,牛肉产量3443吨,其中,奶牛存栏达到4054头,鲜奶总产量131万吨。2013年,全县牛存栏29.29万头,出栏27.16万头。
  二、马1949年,全县有马795匹。1952年末为897匹。互助合作时期,1953年末为1057匹,1957年1737匹。1966年3738匹。1976年,存栏4076匹。1982年,全县马存栏5848匹。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马匹饲养逐年减少,至1990年,全县有马2562匹。2010年,全县有马157匹。2013年,全县马存栏仅174匹。
  三、驴1949年末,全县驴存栏8279头,至1952年,增为12613头;1957年,为13314头;1966年,为13680头;1982年,全县毛驴存栏14742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数量的增加,毛驴逐年减少,至1990年,全县毛驴存栏9904头。到2008年,毛驴存栏4027头。2010年,全县驴的存栏3646头。2013年,全县毛驴存栏3498头。
  四、骡1949年9月,全县仅存栏280头。
  1957年,有骡子791头,1958年893头,1966年1268头,1976年4822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骡子成为农户致富的标志,1985年,全县栏数达到17050头;至1990年末,全县骡子存栏16725头。2008年,全县饲养骡子3353头。2010年,全县骡子存栏1875头。2013年,全县骡存栏仅1979头。
  五、骆驼民国32年(1943年),平罗县私人喂养骆驼758峰。1949年为561峰。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骆驼增至1647峰。1953年,骆驼由单一的驮运,变为套大胶车、套磙、拉耙等多功能役畜。1958年公社化后,骆驼由公社统一集中,专搞驮运,并加强喂养,数量回升,至1967年,增为1590峰,1972年,达1643峰。1980年后,运输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骆驼由役畜变为菜畜,而且都归私人喂养。截至1990年,全县养驼专业户19户,共养骆驼390峰。2008年,全县养骆驼75峰。2010年,全县有骆驼88峰。2013年,全县骆驼存栏仅95峰。
  六、羊1949年,全县养羊38449只。1952年,全县羊只存栏66895只。1956年,全县羊只存栏85185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羊只折价归大队所有集中放牧,由于管理不善,草料不足,当年降为75556只。1962年,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苹案)》提出:“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县上发放农业贷款购羊5100只,扶持社员养羊。当年,全县羊只达93028只。1963年4月,为鼓励社员养羊,政府决定,由集体划给社员少量饲料地,翌年10月,政府规定,社员养羊不得超过3只(不含当年羊羔子),是年全县羊只达到10.81万只。1968年,全县羊只存栏达13万只。1969年,把社员私人养羊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全部羊只收归大队饲养。1970年,全县羊只降为117817只,比1968年减少12203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不准社员私人养羊的极左政策,调动农民养羊积极性,羊只发展迅速。1981年,全县羊只存栏达187082只。1985年,全县涌现出养羊专业户151户,其中养羊100只以上的10户。截至1990年,全县羊只存栏增长到209092只。1991~2008年近20年间,平罗县的羊品种由饲养本地滩羊为主,变为以引进改良本地羊为主,饲养管理由放牧为主变为以圈养、栈养为主,饲养方式由小群多户的分散饲养变为大园区集中规模化养殖为主。到2008年,全县建成宝丰镇庙宝路东侧、红崖子三棵柳、灵沙东灵、高庄金福来光华、崇岗暖泉、陶乐羊场、头闸永惠和高仁肉羊育肥8个高标准养殖园区。全县羊饲养量51.06万只,其中存栏28.52万只,出栏22.54万只。2010年,新建万只羊场5个,累计达到30个,培育和完善饲草加工配送中心5个,发展规模化羊养殖园区175个;培育养羊200只以上规模户263户,规模化羊场评星定级20个。依托规模养殖户、养殖园区建成良种繁育站226个;引进杜泊、萨福克、特克萨尔等国外良种肉用种公羊863只,配种当地能繁母羊10.6万只,累计生产二元和三元杂交羔羊13.5万只,自繁自育种公羊379只;新增肉羊改良站点106个,全年生产肉杂羔羊4.6万只。全县羊只饲养量183.9万只,存栏33.17万只,羊肉产量5110吨。2013年,全县羊存栏40.35万只,出栏36.54万只。
  七、猪民国32年(1943),全县养猪12903头,汉民户均l头。到1949年底,生猪存栏减到3393头,平均3户有猪l头。1952年末,平罗县生猪存栏达5549头。1954年,生猪存栏降为4732头。1957年,生猪存栏8199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猪由集体饲养,存栏头数减少。1961年末,生猪存栏4971头。1963年,国家规定“公私并养,以私养为主”,还划给养猪饲料地和收购生猪奖售饲料等办法,至1964年末,生猪存栏16651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规定收回自留地和自留畜,取消奖售饲料,改私养为公养。1970年,生猪存栏下降到12266头。1971年,县上提出社队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号召机关、团体、学校、公社、大队、生产队和社员家庭养猪,并从外地引进灵农、内江、苏白等优良种猪,杂交改良。全县有602个生产队共养猪25491头。1973年,推行发展集体养猪和鼓励社员私人养猪,全县有630个生产队办起养猪场。其中养猪50头以上的有70个队、百头5个队。1974年末,生猪存栏31917头,汉民户均1.5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79年,恢复收购生猪奖售饲料和社员养猪给饲料地的政策。4月1日起,生猪收购价比原价提高26.3%,取消过去禁养、限养的规定,农民喂养的猪,一般每头体重达90~100公斤,有的体重135公斤。虽然从1980年后,年末存栏数较1977年有所下降,但出栏加快,出肉率提高,市场猪肉敞开供应。1984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制度,农民获得养猪、售猪的自主权,全县猪的饲养量迅速增加,1985年,出现“卖猪难”现象。1987年,县上确定五香、周城、头闸、姚伏、六中5个乡镇为养猪基地。农民每交1头符合规定标准的生猪,奖售碳铵150公斤,补助饲料款15元,每新养1头母猪,供给平价饲料150公斤,奖售优质化肥2袋。1988年末,全县生猪存栏50589头。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60413头。1991年后,养猪主要在标准化圈舍建设、暖棚养殖、新品种引进和能繁育母猪给予优惠与扶持。1995年,投资帮助建设标准化圈舍2112间,搭建养猪温棚617座,暖棚养猪18.4万头。从2006年开始,对能繁母猪还上保险。2007年,制定“平罗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建设姚伏永胜、崇岗崇胜、崇岗崇福3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推动猪的标准化养殖。从2007年开始,对能繁母猪每头给予50元补贴,2007年,补贴母猪6132头,金额30.66万元;2008年,补贴母猪6398头,金额63.98万元,生猪存栏35687头。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9.03万头,能繁殖的母猪存栏2138头,猪肉的产量3622吨。2013年,全县生猪存栏2.68万头,出栏4.06万头。
  八、兔民国末年,二闸乡东风村杨赞良家喂养200余只当地黑白家兔。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期间,部分农户喂养10~20只家兔。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取外地科学养兔方法,引进安哥拉兔、獭兔、公羊兔、哈白兔、比利时兔等品种。1980年,全县喂养家兔2398只。
  1988年,涌现出不少养兔专业户,如县园林场职工韩伏林,喂养哈白兔300余只;五香乡任家嘴子村村民扈万金,一直饲养哈白兔等400~5000只。1994年,惠北乡引进公羊、赛白、青紫兰、比利时良种肉兔205只,投放于农户饲养。1995年,兔饲养量5636只。1996年,兔饲养量1.16万只,出栏0.5万只。姚伏镇高荣村与北京兔业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平罗县高荣青年獭兔场,引进皮用獭兔200组进行饲养。2000年,养兔5082只。2008年,养兔15482只。2010年,全县养兔8257只,兔肉产量15吨,兔毛产量3013公斤。2013年,全县兔存栏0.88万只,出栏1.32万只。
  第二节 家禽养殖一、鸡的饲养民国年间,一般家庭饲养鸡10只左右,多者20~30只。
  新中国成立后,家禽饲养量逐年增长。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一般农民家庭往往都饲养几只蛋鸡,把鸡蛋拿到集市出售以换取盐醋等生活必需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家庭养鸡业逐渐兴盛起来。从1981年起,县综合试验站、畜牧兽医站和县农牧场采用机电孵化,引进星杂288、来亨鸡等优良品种,产蛋率高,不仅农村,城市也出现养鸡热。当年孵化雏鸡10万只。1984年,全县养鸡量达30万只。1985年,涌现出饲养300只以上的养鸡专业户8户。在周城、高庄、黄渠桥、姚伏、前进等乡镇狠抓养鸡基地村的建设,全县建17个养鸡基地村,有3884户,养鸡量达97876只。1990年,全县饲养鸡568430只。1996年,推广小弓棚鸡舍养鸡技术,年末全县鸡饲养量达291.81万只,出栏214.13万只,存栏77.68万只。2000年,鸡饲养量为337.8万只。2006~2008年,受禽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养鸡户增加。2007年,全县家禽饲养量454.22万只。饲养量达到500只以上的规模养鸡户有308户,饲养量达到5000只以上的规模养鸡户242户。2008年,全县鸡饲养量178.53万只。2010年,全县鸡饲养量208.29万只,鸡蛋产量2031吨。2013年,全县鸡存栏50.17万只,出栏112.64万只,鸡蛋产量3654吨。
  二、鹅、鸭的饲养平罗县农民饲养鹅、鸭的历史虽然较长,但不普遍,尤其养鹅户极少。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少数农户养鹅,全县仅224只。1980年后,引进山东草食大白鹅,易于喂养,从此,养鹅户逐步增多,一般养10只左右,供产蛋、食肉。饲养鸭的农户,一般靠湖邻沟,昔日就有饲养鸭子的习惯,户养10~30只为多。1980年后,引进北京鸭,养鸭户增多,饲养数也逐步增加。1990年,全县喂养300只以上鸭子的专业户有5户。1997年,全县养鸭16.6万只,存栏50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有2户。1992年,养鹅开始发展,年终鹅饲养量0.9万只,至1997年,发展到2.06万只。2006年,陶乐镇农民吴宏涛在姚伏镇沙渠三队租赁2公顷鱼池饲养野鸭8000多只,产品销往广州、河北等地。2007年,吴宏涛投资170多万元在姚伏镇赵渠村六队建成国宏野禽驯养繁殖场。该场总占地6.67公顷,专门饲养、繁殖、销售赤麻鸭、番嘴鸭、白嘴潜、红嘴潜等野鸭。年内共出栏各类野鸭2万只,利润达到20多万元。2008年,吴宏涛繁殖饲养出栏野鸭4万只,获利50多万元。2008年,全县鸭子出栏15.68万只。随着县内明月湖、翰泉海的开挖建设,养殖水面增加,水下养鱼,水面养鸭。养殖大白鹅、北京鸭等13万只,形成了养鱼、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休闲观光一体化的发展模式。2010年,全县养鸭9.95万只。2013年,全县养鸭4.33万只。
  三、鸽的饲养民国年间,城里人喂养家鸽,少者5~6只,多者10多对。农村喂养草鸽,少数农家建有1~2间鸽堂子,多者500~600只,供食肉、积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药的普遍使用,农村养鸽相对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家庭兴起喂养信鸽和肉鸽热,逢集,鸽子与其他家禽一样,占据市场一角,最多者近千只。1995年,全县共有鸽子养殖户81户,饲养量4779只,其中以肉鸽和乳鸽居多。有信鸽约1000羽,县城内有信鸽协会两家。1995年后,鸽的养殖规模和养殖量没有多大变化。
  第三节 水产养殖一、水域资源全县自然湖泊星罗棋布,小型水体遍及全县各乡镇。1986年前,共有水域面积1605公顷。其中千亩以上的7处,计1163.33公顷;千亩以下百亩以上的21处,338.8公顷;百亩以下的53处,102.87公顷。1987年后,水域面积增加到1850.53公顷,其中湖泊1520.4公顷,池塘232.13公顷,其他98公顷。2006~2008年后,加快西大滩盐荒地的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新开挖、改造各类宜渔水面3886.67公顷,全县养鱼水面达6037.33公顷。其中池塘养殖1420公顷,湖泊养殖4620公顷。在各类水域资源中,水面较大的有镇朔湖700公顷,姚伏小西湖472.67公顷,明月湖266.67公顷,威镇湖133.33公顷,黄渠桥镇侯家梁子村生态水产业基地180.73公顷,翰泉海66.67公顷,33.33公顷以上还有8处。2013年,全县水域养殖面积1.15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23万吨。
  全县补给水来源于黄河,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水质肥沃,适合浮游生物的繁衍。1981年,自治区渔业资源调查队对前进湖水的调查表明,湖泊水体为淡黄色,微感带有涩味,pH值在5.5~9.8,总硬度47~55。镇朔湖、明水湖、前进湖、饮马湖、翰泉海等较大湖泊鱼类生长良好。
  二、水产(一)天然捕捞20世纪50年代,由于江浙等地支宁人员的迁入,捕捞食鱼。1960年,威镇湖捕捞队,在威镇湖内一网就捞到150公斤鱼。1962年,前进湖一网竟捞250余公斤鱼。捕捞的主要为鲤、鲶、鲫、黄嘴、雅罗、鸽子鱼等鱼及甲鱼、鲢鱼、草鱼、赤眼鳟,以黄河干流各排水沟、天然湖泊水面为主。20世纪70~80年代,黄河平罗段有78条捕鱼船,捕鱼在每年3月初到12月10日前后结束。使用渔具有流网、刺网、撒网、延绳钩、洞洞网,捕捞量为30~35吨。
  (二)人工养殖1958年秋,公社化初期,前进公社开创人工养鱼业。当时公社领导指定三闸大队社员顾冲在威镇天然湖内整修围堤,作为公社养鱼试点,初见成效。
  1960年春,县人民政府召开水产会,讨论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和沟渠的鱼类优势,开展捕捞和养殖。1969年春,平罗县商业局在镇朔湖滞洪区投放鱼种5万尾。到1971年,部分鱼已长到0.5公斤以上。同年头闸公社邵家桥大队浙江支宁青年点,在2公顷的自然水体内放养鱼苗,两年后捕捞,大的过1.5公斤,一般的也长到0.5公斤以上。
  1972年,全县第一次在城关公社合作大队的饮马湖进行人工孵化鱼苗成功。1973年1月,平罗县水产工作站成立,水产养殖步入正轨。
  1972年5月,北长渠、惠威、前进、北营子、团结、光明、小店子、宏湖,张家墩、分水闸等26个大队,先后挖鱼池放养鱼苗。由于缺技术,管理差,产量低收益少,大部分停止养殖。
  1971年,城关合作一队挖鱼池3.2亩,放鱼苗5000尾,第二年捕鱼75公斤,平均亩产鱼23公斤。1977年,全县有鱼池的生产队19个,养鱼水面由1973年的86.67公顷,发展到293.33公顷,产量由1700公斤增加到2.77万公斤。
  1973~1976年,全县15个公社有14个公社共投入劳动力6265人,开挖鱼塘104.53公顷。1973年,最早是姚伏公社在西大湖开挖养鱼水面27.73公顷。较迟的是五香、惠北公社。1976年,共深挖鱼池12.13公顷。当年全县公社经营养鱼水面达到112.33公顷。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宝丰镇、通伏乡、前进乡鱼塘停止养鱼,有11个乡镇鱼池均承包给个人经营。全县个体农户养鱼由1982年的6户发展到1985年的463户,养鱼水面由287.07公顷发展到1199.33公顷,鱼产量由10.45万公斤增加到32.3万公斤,增长3.09倍。种植芦苇、荷花、茭白等水生植物400公顷,养殖大白鹅、野鸭、中华雁等水生动物13万只,建设农家乐型休闲观光渔业场所8处,创产值1000多万元。
  2004年,开展“上农下渔”养殖方式,〓上种田,水中养鱼,低洼盐碱地通过挖池建田,改良土壤,形成种养良性循环。占地76.67公顷,建池塘27.61公顷,台田15.86公顷,养鱼17.87公顷,种水稻15.86公顷。2008年,成鱼养殖面积4058.67公顷,鱼种繁育面积414.8公顷。
  201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9187公顷,其中池塘养殖4707公顷,水库养殖4705公顷,形成以翰泉海为核心、高速公路两侧为主体、滨河大道为补充的水产业带。在京藏高速公路两侧的姚伏镇张家墩、北营子村,城关镇,农牧场进行俄罗斯鲤、黄河鲶、六须鲶、河蟹、草鱼等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技术示范428.2公顷,其中主养俄罗斯鲤技术示范236.4公顷,平均亩产462公斤;主养草鱼技术示范171.8公顷,平均亩产435公斤;主养黄河鲶、六须鲶技术示范20公顷,平均亩产518公斤。推广“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田种养新技术,从辽宁省盘锦市引进9000多公斤河蟹苗种,在通伏、灵沙等种稻乡镇实施稻田养蟹立体种养133.33公顷,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左右,河蟹亩产达到5.2公斤,商品蟹平均规格95克。水产品产量达到19237吨,全县渔业总产值达15124万元。
  2013年,依托鱼种场、华源、丰源等水产养殖公司调运养殖六须鲶、团头鲂等新品种10.5万公斤,在翰泉海完成大水面养殖示范200公顷,在通伏乡落实稻蟹生态种养133.3公顷。水域养殖面积达到1.16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2857公顷,湖泊养殖8613公顷,稻田养蟹133公顷。水产品总产达3.23万吨。加强和区内外水产品贩运户的联系,做好水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培育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2个(宁夏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和平罗县华源生态水产业有限公司),全县80%以上鲜活水产品运往兰州、西宁、拉萨、武威、酒泉、白银、包头、临河、乌海等区外市县销售,在西宁、兰州等地建立多处鲜鱼批发经销店。
  (三)成鱼养殖粗养以零星水面为主,亩产8~9公斤。围垦精养一般亩产量为250~300公斤;大水面围垦养殖是一种半精养的方式,主要放养鲤鱼或草鱼,适当搭配花白鲢、鲫鱼、团头鲂等。一般每亩放养量为500~800尾,放养比例为:鲤鱼占50%~60%,草鱼占15%~20%,花白鲢占20%~25%,鲫鱼占5%。20世纪90年代后,水产品品种有16种。其中鱼类13种,有鲤鱼、彭泽鲫、异育银鲫、团头鲂、罗非鱼、大口鲶、革胡子鲶、乌鳢、鳜鱼、黄河鲶、草鱼、花鲢、白鲢;甲壳类2种,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1985~2008年,建设鱼池3886.67公顷,其中精养塘1200公顷,围垦精养塘2686.67公顷。
  三、国营渔场(一)县渔种场位于县城西四公路处。始建于1974年春,建成养鱼水面32.87公顷。其中,精养塘7.33公顷,粗养塘25.53公顷。当年投产,产量1750公斤。1985年,全场经营鱼种池98个,合计水面达64.2公顷。当年繁殖草、鲤、鲢等鱼种22489公斤(约180万尾),试验繁殖镜鱼(裸鲤)、白鲫(银鲫)、尼罗罗非鱼(热带鱼)、武昌鱼(团头鲂)等新品种。1987年6月,第二个鱼苗早繁中心在平罗县鱼种场建成。1988年,经营机制由1985年实行目标责任制转变承包经营,场内职工或场外人员均可承包池塘,承包人上缴承包费。到2005年养殖面积发展到91.2公顷,成鱼总产达876吨,平均亩产量876公斤,鱼种总产达195吨,平均亩产530公斤。2013年,养殖面积224公顷,成鱼总产1586吨。其中鲤鱼571吨,草鱼741吨。
  (二)明水湖渔场1980年,对渔种场进行改造,开挖水面266.67公顷,位于平罗—石炭井公路11千米处。全场有自然湖泊水面140公顷。修筑人工养殖围水堤3000余米。新建鱼种池1.47公顷,投放鱼苗12万尾。年内大湖中人工捕捞成鱼6327公斤。1983年,投放鱼种35万尾,人工捕捞15000公斤。1984年,放养鱼苗30万尾,年内人工捕捞成鱼13000公斤。1985~1987年,在粗养的基础上,开挖精养塘34个17.67公顷,其中,成鱼精养塘15.67公顷,苗种塘2公顷。1987年,鱼产量达到1.35万公斤。1998年,县明水湖渔场租赁给宁夏星火集团饲料有限公司,职工由渔种场托管,租赁期为25年。
  (三)农牧场渔场于1985年成立,由县农牧场管辖。位于平西公路南侧100米,距县城约5千米处。该场于1985年开挖标准精养塘34.27公顷,成鱼单口塘面积为6亩,鱼种塘为3亩。渔场自成立后一直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且进行多轮承包,产量极不稳定。
  四、鱼病防治(一)出血病是病毒性鱼病,死亡率高达100%。1996年6~9月,姚伏镇、渠口乡、县渔种场、明水湖渔场发生暴发性出血病。防治: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第2~6天连续投喂药饵,消灭鱼体内的病原菌;第3~5天全池泼洒0.6ppm漂白精或1.2ppm漂白粉;第十天全池遍撒生石灰1次,调节水质。
  (二)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时,它的排泄物中含有一种有毒的鱼毒素,致鱼死亡。防治:换水降低水中的含盐量,改变它的生活环境;每立方米用14~20克的硫酸铵或碳胺均匀泼洒全池,起到防治和肥水的作用。
  (三)疖疮病鱼体肌肉组织出现脓疮,脓疮内充满脓液和细菌,脓疮周围的皮炎和肌肉发炎,严重肠道也充血。防治:用漂白粉每立方米1克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磺胺噻唑拌料投喂。第一天每50公斤鱼用5克,第2~6天药量减半。
  (四)肠炎病病鱼头部显得特别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严重时肠子呈现紫红色,肠道内有大量乳黄色黏液,草鱼中非常普遍。治疗:按塘中每50公斤鱼计算,第1~2天用磺胺胍5克,第3~4天药量减半拌入饵料投喂治疗,连续4天;用大蒜拌饵喂鱼,每50公斤鱼用大蒜半斤,捣碎后加入50~100克食盐,然后拌入饲料,连续喂4天。
  (五)赤皮病鱼的体表局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在鱼的腹部两侧最为明显,呈现块状红斑,在鳞片脱落处往往附生水霉菌。此病在草鱼、鲤鱼中很普遍。治疗方法:在发病早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浓度为每平方米30~40克,4小时后再泼洒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0.3~0.5克)和食盐(每立方米水体3~5克)的合剂溶液;第二天再投喂敌百虫和食盐的合剂药饵(敌百虫150克、食盐1500克),取一半撒在50公斤青饲料上,另一半泼洒到食场周围的水面上。
  (六)细菌性烂鳃病鳃丝发白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又叫“开天窗”。此病春季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鲤、鲫、鲢、鳙等。治疗:常用含氯制剂,如漂白粉1~1.2ppm溶液全池遍洒或每亩每米水深用氯杀灵300克全池遍洒。
  (七)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车轮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寄生处黏液增多。用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成0.7ppm浓度防治。指环虫寄生于鱼鳃、皮肤和鳍上。防治用晶体敌百虫0.3~0.7ppm全池遍洒。三代虫大量寄生时,治疗方法同指环虫病。
  第四节 特种养殖一、蜜蜂养殖平罗县养蜂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0年,养蜂最多,全县达682箱,产蜜19178公斤。明水湖农场养48箱。1983年,全县养蜂324箱,产蜜1万公斤。1986年,减为207箱,产蜜0.5万公斤。1987年,仅有127箱,产蜜900公斤。截至1990年,只有二闸乡一户养蜂30箱。20世纪90年代以后,养蜂主要是外来户,每年7月以后,县境内有4~5群蜜蜂约150箱。
  二、珍禽异兽养殖1994年,全县农民新建狐狸场6家,养狐235只。1995年,狐狸养殖户增加到9家,饲养量279只;到1996年,狐狸饲养量达1713只,出栏676只;1997年,狐狸发展到2954只。1997年,惠北乡引进美国七彩山鸡600只,引进菜蛇5000条。1998年,守江生猪屠宰场购进肉狗42条、本地狗40条,进行饲养试验,饲养效果良好。当年,在城关镇尹伯韬蛇场进行菜蛇养殖试验,养菜蛇4000余条,并开发蛇酒等其他制品。
  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占地11.2公顷的新鑫特种动物养殖场,场内开挖鱼池3.33公顷,形成岸边养狐、养貂,水下养鱼,水中种植,水上养禽的产业链。当年,存栏种母狐2000多只,其中银狐400多只,乌苏里貉200只,其余为蓝狐。饲养蛋鸭1000只。引进芬兰种狐11只,无偿为全县养狐户提供人工授精、技术、信息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县特种动物养殖户60多户,饲养量12368只。2010年后,特种动物养殖基本停滞。
  第五节 品种改良一、黄牛改良本地黄牛系蒙古种,体格健壮,耐粗饲,但近亲繁殖,逐渐退化,体小、繁殖力低。1953年,县人民政府发放种畜贷款26700元,从陕西引进秦川公牛4头,设配种站,试验杂交效果良好。1957年,引进秦川公牛20头,年内与当地黄牛配种192头。1958年,抽调干部226人,深入基层培训配种员和饲养员1051人,开展改良畜种工作。全县适龄母牛2829头,杂交改良2247头,受胎率达79.43%。1959年,贯彻纯种选育和杂交育种并举的方法,改良黄牛92头。1965年,将8头良种牛选往前进、二闸、黄渠桥、周城、宝丰、崇岗等公社和生产大队配种站管理。当年杂交改良牛2088头。1975年,从内蒙古和辽宁巴林右旗引进短角牛12头,进行杂交,改良当地黄牛。1980年,引进推广人工冷配技术,自治区种公牛站供给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在灵沙、通伏公社及崇岗潮湖大队和县农牧场,采用冷冻人工授精配种黄牛343头,受胎率达50%左右。1981~1984年,在通伏公社、通平桥配种站和县农牧场免费推广黑白花牛冷冻精液,改良黄牛224头。1985年,改良黄牛283头。1986年,改良黄牛286头。1996年10月,以平吉堡奶牛场黑白花奶牛做供体,选用3头秦川黄牛做受体,在头闸镇牛场进行胚胎移植试验,秦川黄牛成功产下1头黑白花奶牛。1996年,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点发展到14处,冷配牛3081头。到1999年冷配改良点减少到5个。2000年6月,选派4名热心人工授精冷配工作的年轻人到自治区家畜繁育中心进行为期40天的培训学习。从8月开始,增设新的冷配改良点,到年底配种头数达1550头。到2005年底,冷配牛8606头。200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优质奶牛300余头,引进国外优质奶牛冻精1000余只。肉牛的良种补贴冻精从1.9万只增加到2.4万只,奶牛的良种冻精从200只增加到9500只。2008年,全县牛的人工授精点28个。2010年,引进优质牛冻精2.9万只,其中奶牛0.9万只,黄牛2万只,全县冷配奶牛3120头、黄牛1.02万头,受胎率达87.5%。2012年,引进优秀冻精1万只,其中水牛0.9万只,黄牛2万只,全县冷配奶牛2120头、黄牛1.2万头,受胎率达90%以上。
  二、马、驴改良本地马系蒙古马种,历代耕田役用,适应性强,耐粗饲,但体格小。20世纪50年代,引用苏联高血马、顿河马、卡拉巴依马进行杂交改良。
  1952年,引进关中公驴4头,为农产母畜配种。1953年,配种165头(匹),受胎率为72.1%。1954年,县人民政府发放种畜贷款10万元,扶助10户开展马、驴配种改良工作。1956后,引用关中公驴配当地马73匹,配土驴1074头,受胎947头,受胎率为82.56%。1958年,全县建立驴、骡繁殖点42处,交配2349头(匹),受胎率为88.78%。1964年,杂交改良马584匹,占当年适龄母马74.1%;选配母驴2424头,占年适龄母驴69.1%。1982年,引进米脂公驴18头。1983年,购进陶乐县种公马17匹、陕西关中公驴7头,无偿投放给畜牧专业户繁殖改良畜种。2000年后不再有驴、马改良。
  三、滩羊选育1954年,平罗县被定为滩羊选育区。根据当地农牧民的选种配种经验,大都选留青脸羊、黄眼窝羊做种羊。凡成年羊体质结实,身躯匀称,皮毛细软,腹毛良好,花穗美观,毛无杂斑者选为种公羊。1956年,县畜牧站选育滩羊8376只,配种受胎率达84.4%。1973年,确定在汝箕沟、白芨沟建立保种基地,建立3个核心群进行选育。为提高滩羊裘皮质量,1983年,政府无偿投资从暖泉、盐池购回种公羊100只,支持畜牧专业户。1987年,有良种母羊65039只,当年产羔51871只。1985年1月,从山东梁山地区引进小尾寒羊34只。第二年引进114只,在灵沙、渠口等乡镇进行示范饲养。小尾寒羊具有耐粗饲,易管理,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率高,产肉多,肉用性能好,适应性强的特点,到1990年,小尾寒羊发展到8394只。全县建立4个小尾寒羊基地乡和绒山羊种羊场,为全县提供优良种羊。1992年,从内蒙古引进阿尔巴斯绒山羊,进行绵羊、绒山羊的杂交改良工作。1994年,在崇岗潮湖村建立白绒山羊种羊场,通过选育留种,使全县绒山羊种羊达1198只,其中种公羊218只,基础母羊900只。1999年后,引进肉用品种萨福克、陶赛特、德国美利奴、特克萨尔、夏洛莱、杜泊等国外优质肉用种公羊。2001年,调入7294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开展羊的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加速肉羊杂交改良步伐。2008年,一次性引进杜泊种公羊250只,建设种羊场。2010年,依托规模养殖户、养殖园区建成良种繁育站226个;引进杜泊、萨福克、特克萨尔等国外良种肉用种公羊863只,配种当地能繁母羊10.6万只,累计生产二元和三元杂交羔羊13.5万只,自繁自育种公羊379只;新增肉羊改良站点106个,全年生产肉杂羔羊4.6万只。2013年,改良本地滩、寒肉羊16.1万只。
  四、猪种改良新中国建立前,猪种体格小,发育慢,喂养一年,产肉50公斤左右。1964年,引进苏白、长白等良种猪,在县城东郊和二闸养猪场,各喂养2~3只,与当地母猪杂交改良,每窝产仔12~13头,喂养一年每头产肉80~90公斤。
  1971年,引进灵农、内江、金华、宁黑、巴克侠等良种猪,大力繁殖推广。1978年,县良种繁殖场、农牧场大量繁育各种良种猪。1983年,从灵武农场购进宁黑优良种猪100头,发放给养猪专业户。1985年,引进瘦肉型杜洛克良种猪,在五香、姚伏、周城设3个常温人工供精站,供各地选配瘦肉型猪的接种。1986年,在通平桥养殖场、大兴墩、黄渠桥设置3个猪常温人工供精点,设置12个输精点开展猪常温人工授精工作,全年人工授精配猪1468头。1987年,在周城乡、姚伏镇、五香乡、六中乡、头闸镇5个养猪基地乡,进行猪常温人工授精2186头。截至1990年,平罗县猪种全部良种化。1992年,引进优良种公猪23头,投放到全县养猪大户进行杂交改良。1994年,调进长白种公猪3头、大约克夏种公猪2头进行杂交改良。1997年,调进长白、大白种公猪16头,长白宁黑种母猪12头,并协助养猪大户从四川调运良种荣昌仔猪1500余头进行杂交改良工作。1998年后,停止猪常温人工授精工作,开始大量外调种公猪。1998年3月,从甘肃张掖地区良种猪培育中心调运长白、大白、京花、杜洛克等种公猪45头、种母猪18头。2001年7月,从天津种猪场和灵武农场种猪场调进原种种猪70余头。直到2013年,县畜牧中心每年都帮助农户从区内外调进种猪,改良猪的品种。
  五、家禽品种改良民国时期,平罗县群众一般都饲养当地土种鸡,这种鸡年产蛋少,易抱窝。1963年,引进来亨鸡,一只母鸡年产蛋160~170个,无抱窝性,民间用当地母鸡孵蛋出雏率80%~90%。1981年,采用机电孵化星杂288、来亨鸡,在全县逐渐推广。1984年,从北京引进生长快、肉质美嫩的星波罗、白洛克等肉鸡,还引进卵肉兼用的芦花鸡和澳洲黑鸡等。1995~2005年,引进京白904、依沙褐、海兰、海赛克斯、尼拉等,肉鸡品种有AA、艾维因等,还养殖有火鸡、珍珠鸡等。1995年,建起年孵化雏鸡50万只的平罗县种禽场,建设缓解平罗县鸡品种混杂、品质低劣和外源性疾病传播问题。
  平罗县原有白鸭、麻鸭,体小肉少。1984年,县畜禽改良站引进北京鸭和康贝尔鸭两个品种,肉质美嫩,年产肉量比本地鸭多1公斤以上,年产蛋量亦较本地鸭多。2005~2010年,引进赤麻鸭、番嘴鸭、白嘴潜鸭、红嘴潜鸭等。
  第六节 疫病防治一、疫病类型及防治(一)炭疽病1959年,通伏、姚伏公社和潮湖农场的部分羊只患此病,县兽医部门集中力量突击治疗,遏制病势的蔓延。1981年7月中旬,炭疽病复在该社牛羊中发生。县畜牧兽医部门把通伏公社定为炭疽病区,进行重点防治,对因炭疽病而死的牛羊进行严格毁尸、消毒。对全县各社队的家畜普遍进行炭疽等胞苗注射,控制炭疽病的发生。1989年,在前进乡步口桥村四队发生一起猪炭疽病。经县卫生防疫站和畜牧中心监督治疗、消毒、免疫接种,控制该病在疫区的蔓延。2001年6月3日,崇岗乡长胜村发生一起羊炭疽病,涉及农户3户,发病羊39只,死亡8只,扑杀羊175只。2005年7月25日,宝丰镇宝丰村四队3头牛、1只羊不明原因死亡。经县畜牧中心、自治区动物防疫站、县卫生防疫站采样检验,确诊为皮肤炭疽病,有14人感染。疫情发生后,立即封锁隔离,开展疫源调查,消毒灭源,关闭市场,紧急注射免疫,使疫情得到控制。
  (二)口蹄疫民国年间牲畜口蹄疫病常有发生。1950年10月,此病由盐池、海原波及平罗,牛群大部感染。当时西北区派口蹄疫防治队来平罗协助治疗,采取封锁、隔离、消毒,并在部分地区采取水泡皮液的人工接种及蜂蜜和其他草药辅助治疗,1955年11月得到控制。1979年8月,全县6个公社26个生产队的生猪及少数牛羊传染上口蹄疫,县上及时采用早、快、严的方法,封锁疫点,隔离、消毒、预防接种,搞好联防。严格控制从外省(区)调进畜禽、肉食及畜产品,控制疫病的蔓延。20世纪90年代后发病频繁,有时一年发生几次。1996年3月19日,姚伏镇永胜村一队一养殖场从河南省邓州市调入仔猪273头,发生猪疑似口蹄疫疫情,发病猪142头,死亡11头,扑杀262头,3月28日兰州兽研所确诊为猪O型口蹄疫。经过区市县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迅速扑灭疫情。2008年3月,渠口乡渠口村四队王自寿家饲养的3头黄牛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经报告区市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后,按照口蹄疫处置技术规范要求,起动应急预案,确定疫点,划定疫区,严密封锁,采取措施快速扑灭了疫情。2010年,完成口蹄疫免疫猪16.04万头,牛8.97万头,羊67.7万只,免疫密度及标识率均达到100%。2013年,完成口蹄疫免疫牛3.1万只,羊39.2万只。
  (三)禽流感2003年5月10日,黄渠桥镇西润村蛋鸡养殖园区发生一起疑似禽流感疫情,涉及1户,疫点1个,发病雏鸡1877只,死亡1377只,扑杀1653只。5月14日,经自治区动物防疫站诊断为H9亚型禽流感。发病原因是该养殖户饲养的雏鸡没有注射禽流感疫苗。
  (四)布氏杆菌病、破伤风、结核病1964年,潮湖农场三站母羊大量流产,经检疫确诊为“布病”,遂将病羊就地扑杀处理。同年9月,灵沙公社东灵大队母羊50%流产,山羊发病率14.2%,绵羊发病率10%,全大队160头牛中发病35头,可疑牛29头。确诊后,对病畜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控制蔓延。1967年后,对全县牲畜进行普遍抽查,发现羊、牛、猪均有不同程度的布病感染,立即进行普遍免疫。1977~1978年,经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两次检查验收,确认平罗县是全国第一批基本控制布病县。破伤风通常零星散发,遍及全县各地。1976年以来,在崇岗、宝丰等公社时有发生,县畜牧兽医站为牲畜注射破伤风类霉素。对骟割或外科手术以及深部外伤的牲畜,做到严密消毒,并事先注射预防破伤风血清或提前一个月接种破伤风类霉素。发病后及时用抗破伤风血清及其他药物治疗。
  1987年,县奶牛场病检疫中检出结核病阳性牛2头。1988年,县奶牛场病检疫中检出结核病阳性牛1头。2003年3月,城关镇关渠奶牛园区奶牛检出阳性牛5头,国营前进农场奶牛检出阳性牛1头。2006年,德政养殖公司、关渠奶牛养殖园、奔富等奶牛园区的奶牛出现流产现象。经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养殖场的1950头奶牛进行“两病”检疫,检出布病阳性牛57头,阳性率为2.96%。结核病检疫954头,阳性牛6头。对检出的布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阳性牛全部进行扑杀并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格实施封锁和消毒。2008年5~10月,对全县13个乡镇的16个奶牛园区的2887头奶牛登记调查,奶牛布病监测2717头,阳性牛12头。牛皮内结核菌素注射2717头,经观察,牛结核阳性为5头。对所检出阳性牛全部采取净化和无害化处理。
  (五)狂犬病1985年春,在全县登记、注射免疫狗1万余只。1991年3~5月,高庄乡、黄渠桥镇、周城乡、渠口乡等发病犬9条,因狂犬病死亡驴4头、猪4头、羊2只,病犬咬伤人13名,死亡2名。同年7月,黄渠桥镇发生人间狂犬病死亡2人,平罗县被划定为狂犬病疫区。7月26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养犬和捕杀家犬的通告》,对饲养的21655条狗,捕杀20617条,捕杀率为97.55%,控制狂犬疫情蔓延。2013年狂犬病免疫2382只。
  (六)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年11月,姚伏镇永胜一队发现首例猪蓝耳病。2007年3月初,姚伏镇永胜六队发生蓝耳病363头,死亡318头。4月21日,对其余72头猪全部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对该队进行拉网式消毒。2008年8月,通伏乡金堂桥村四队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猪70头。采取紧急免疫接种、隔离、治疗、消毒、死猪深埋等措施进行控制。9月3日,渠口乡阮桥村一队任军家的77头猪(其中仔猪53头)死亡43头,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死猪深埋进行控制。10月9日,黄渠桥镇红光村三队10个养猪户养猪170头,50%以上发病。这两起病例均检测为猪蓝耳病,采取紧急免疫接种、隔离、治疗、消毒、死猪深埋等措施进行防控。
  (七)羊梭菌病2001年9月,平罗糖厂羊场124只羊发病,死亡23只,病羊表现腹胀、拒食。黄渠桥前光六队发病30多只,7天后死亡13只,症状抽搐,突然死亡。渠口乡六羊五队突然死亡羊7只。经区、县防疫站剖解、镜检确诊为羊梭菌病。2004年1月,通伏马场八队死亡牛5头,确诊为牛瘁疽。牛羊梭菌病病程短,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对病程长的用抗菌素或磺胺结合强心镇静等对症治疗。可用10%石灰水,大羊200毫升、小羊50~80毫升进行肠道消毒。每年定期注射四防苗或羊梭菌浓缩灭活疫苗(不论大小每只肌肉或皮下1毫升),牛定期注射牛梭菌浓缩灭活疫苗3~4毫升(不论大小)。2013年,开展羊梭菌病免疫8.68万只。
  (八)绵羊支原体肺炎2001年,宝丰镇关羊场饲养纯小尾寒羊1032只,春季产羔700多只,发病600只,死亡510只,发病率83.33%。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40℃左右,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呻吟,口半开张,流泡沫状唾液,病羊卧地,腹部鼓胀。诊断为绵羊的支原体肺炎。此病在全县各地时有发生。病发后,次年采用支原体肺炎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对被污染的羊舍、饲管工具、病羊尸体、粪便等进行彻底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才能控制疫情。
  (九)猪瘟1957年12月间,陕西省乾县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宁夏市场出售350头病猪,后蔓延全区,平罗县流行最广,死亡较多。经采用猪瘟结晶等疫苗防治,猪瘟病得以控制。1958年,国家研制出猪瘟免化弱毒疫苗接种,安全、免疫期长、成本低,平罗县自制,很受群众欢迎。1976~1979年,全县因患猪瘟死亡猪890头,县畜牧站一面突击注射猪瘟免化剂疫苗,一面建立起疫苗冷藏贮运系统工程。每年春秋进行两次猪瘟防疫,其密度达90%以上。1981年后,改春、秋两季防疫为一年四季防疫制,效果良好,至1984年猪瘟已基本消灭。
  (十)猪伪狂犬病由猪疱疹病毒1型——伪狂犬病毒引起。母猪大多为隐性感染,可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化胎儿。而仔猪以神经紊乱、间歇性抽搐为主要症状,病死率极高。是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病。2004年,首次在姚伏小店子四队一养猪户发现。7头发病,死亡3头。诊断为猪伪狂犬病。采用灭活苗免疫注射能控制疫情,但病猪用此法治疗效果不佳。
  (十一)鸡新城疫也叫鸡瘟和雏鸡白痢,在平罗县流行已久。群众称“鸡当灾”,死亡率达90%以上,死亡多在出壳后1~2周。1981年后,平罗县采用机电大批量孵出雏鸡,采取免疫即当小鸡出壳10~15日龄,用10倍稀释鸡新城疫弱毒系苗,从雏鸡鼻孔或眼内滴入两滴(每滴0.03~0.04毫升);雏鸡长到一月龄,仿前法再滴一次;长到3~4月龄,再用此药在鸡胸肌肉注射1毫升。经过三次防疫,鸡瘟免疫力可持续两年以上。年年抓注射免疫,形成制度。1985年春秋,组织注射防疫鸡42万只(次),鸡瘟显著减少。该病虽已广泛接种疫苗预防,但仍不时暴发。鸡瘟防制:曾采用Ⅱ系疫苗饲喂、饮水和气雾。用Ⅱ系苗滴鼻、点眼和I系苗的刺种来控制发生。20世纪90年代生产出Ⅳ饮水苗后,改用Ⅳ系苗饮水和I系苗注射,控制新城疫的疫情。
  (十二)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引起鸡、鹅、鸵鸟等禽类刺急性“一过性”接触性免疫抑制病。1992年3月、10月发生两起。2005年10月发生6起。防治方法:在10~14日龄首次免疫,二免应在首免后的3周进行。然后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用灭活苗各免疫1次。发病后,冬季应提高育雏舍的温度,降低饲养密度,饮水中加糖5%、盐0.1%,充足饮水供应。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15%以下,提高维生素用量1倍。对病鸡和发病群进行紧急防治,注射高免蛋黄,治疗10天后进行囊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十三)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以危害育雏鸡和成年产蛋鸡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易感鸡群的感染率可达90%,病死率为5%~70%。2002年2月,惠北西润鸡场发病1起、姚伏曙光四队养鸡户两户发病各1起。用传喉弱毒苗预防接种,接种方法采用滴鼻、点眼。在30~60日龄第一次接种,6周后第二次接种。种鸡或蛋鸡在开产前20~30天再接种1次。除使用传喉苗外也可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二联活疫苗。
  二、寄生虫类及防治(一)牛羊胃肠道线虫引起羊只营养不良。轻可使羊只发育不良,生长缓慢,降低皮毛肉产量,增加饲草料消耗,重可使羊只大量死亡。1985年10月~1987年12月,对崇岗、渠口等乡镇进行牛、羊、驴的寄生虫剖检调查。通过整理鉴定,获得羊只线虫26种、黄牛9种、驴25种。驱除牛羊胃肠道线虫病的首选药物是苯丙硫咪唑片,对多种肠道线虫都有杀灭作用。代替以往用敌百虫、四咪唑驱虫。由原来春秋两季驱虫改为一年多次驱虫。采用广普、低毒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驱虫。1995年,牛内服驱虫5.7万头,羊内服驱虫17.3万只,药浴12.6万只。1996年,羊驱虫22.6万只。2004年,羊只驱虫22.6万只,药浴2.3万只。
  (二)牛羊肝片吸虫全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湖滩、河滩地、沟渠周围放牧的家畜发病较多。20世纪80年代后,牛羊肝片吸虫病明显减少。曾用驱虫药硫双二氯酚、丙硫咪唑片、硝氯酚、肝蛭净对肝片吸虫疗效达到95%以上。
  (三)牛羊鸟毕吸虫1955年,确诊的病原虫体有土耳其斯坦鸟毕吸虫、程矢鸟毕吸虫、彭氏鸟毕吸虫。1996年7月,渠口乡报告发生牛羊不明原因的死亡,经现场调查诊断为牛羊鸟毕吸虫。经调查证实此虫在大部分乡镇的牛羊中都有。对此虫防治一要先灭螺,用硫酸铜配成五万分之一浓度进行水体灭杀或对湖边岸边杂草喷药杀螺;二是给牛羊内服吡喹酮,疗效在95%以上。
  (四)牛泰勒焦虫1985年7月,县农牧场奶牛中40余头发病,死亡3头。用牛焦虫病疫苗注射预防,结合内服贝尼尔、阿普卡林复方奎宁等药物效果很好。注意用敌百虫、蝇毒磷、灭虱精等杀死圈舍墙缝中的媒介昆虫——硬蜱及牛体上的蜱。新的驱虫药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牛体表的蜱具有较强杀灭作用。
  (五)羊螨是由疥螨科和痒螨科的螨类寄生于羊只体表或表皮内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此病在平罗县各乡镇均有发生,危害较严重,严重时常造成羊只死亡。防治最好的方法是药浴。条件不具备时用喷雾器将螨净配水喷在羊身上或用双胛脒、螨净配水涂抹或用敌百虫配机油类涂患部,也可服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
  (六)羊脑包虫又称“羊脑多头蚴病”,在全县各乡镇都有零星发生,发病数量与养狗呈正比。2002年2月,沿河五队余进中家中的一只种公羊萨福克死前向左转圈。后剖解证实为脑包虫。2003年2月,一只德美种羊死亡,死前左转,右侧视觉障碍,死后剖解为羊头包虫所至。防治是每年定期给狗口服吡喹酮驱虫二次,消除传染源。将病羊头深埋。
  (七)猪囊虫是由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内引起的。在1985年以前比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圈舍改造和规范化养殖,猪囊虫很少发生。2004年5月底至6月初,姚伏镇永胜村部分规模养猪场及周围养猪户陆续出现猪持续高温、食欲减退或不吃,部分猪拉稀等症状。确诊为猪附红胞体病。
  防治:血虫净按5毫克/公斤~7毫克/公斤深部肌注,结合内服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片剂治愈率达到82.7%;进行内外寄生虫驱虫及在傍晚时驱杀猪舍内的吸血昆虫;热天降低饲养密度,加强对圈舍和环境的消毒,防鼠灭蚊蝇,切断传播途径。
  三、普通病(一)奶牛产后瘫痪亦称产后轻瘫、低血钙麻痹和乳热症等。特别是产奶多和膘情好、5~10岁、二产之后的奶牛最易发生。严重时可能死亡。预防:对孕牛,特别是受孕后期的牛要垫草,杜绝受凉刺激。产前两个月,坚持天天运动;产前两周减少精料;产后2~8天内,每天注射维生素D3。
  治疗:皮下注射安钠咖15~20毫升;静脉注射25%~40%葡萄糖注射液和10%氯化钙注射液;牛体保温,要铺垫草,给牛盖上保温物。
  (二)羊尿石症是指尿路中盐类结晶的凝结物刺激尿路黏膜而引起出血、炎症和阻塞泌尿器官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放牧的羊只很少有尿石症发生。随着圈养舍饲育肥为主,发病增多。特别是在每年9月到第二年2月的育肥高峰期。2005年,头闸东通平发病50余只,无法治愈17只。
  防治:采用消炎、利尿、排石的原则进行治疗。常用肌肉注射速尿,以期形成大量稀释尿,借以冲淡尿液晶体浓度,减少析出并防止沉淀。也可服用中药进行排石。
  (三)瘤胃膨胀是因瘤胃收缩力减弱,采食容易发酵的饲料,在瘤胃内菌群的作用下,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瘤胃和网胃急剧膨胀,膈与胸腔脏器受到压迫,呼吸与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窒息的一种疾病。采取排除气体,防止酵解,理气消胀,强心补液,健胃消毒的方法治疗。不要给牛羊饲喂有露水、冰冻、霉败的干草以及多汁易发酵的饲料。
  (四)醉马草中毒醉马草是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年生草木,含有多种生物碱,误食中毒后,早期用酸类药物抢救,给中毒畜灌服加水的乳酸、稀盐酸,亦可内服食醋或酸奶。
  (五)氢氰酸中毒氢氰酸中毒是由于家畜采食富含氰甙配糖体的青饲料,在胃内由于酶和盐酸的作用,产生游离的氢氰酸而发生中毒。家畜氢氰酸中毒主要发生在农户饲喂高粱、玉米田的青苗以及胡麻的幼苗、麻苗、豌豆苗和贺兰山里的山桃叶等。中毒后牛马按5%亚硝酸钠静注50毫升、5%~10%硫酸钠50毫升进行解毒。猪羊5~10毫升静注,并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六)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是由于家畜采食因贮存或调理不良造成亚硝酸盐升高的饲料后,引起的化学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症。中毒家畜发病急,死亡率高。甜菜叶、白菜、萝卜叶等硝酸盐含量较高的瓜菜类叶多被用作家畜青饲料。热天这些青绿饲料堆放过久,特别是在烈日曝晒后,极易发酵腐热或者煮熟后焖放过久等,均可使其中毒。亚硝酸盐的中毒治疗,关键在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确诊后用特效解毒药如1%美兰注射液1毫升/公斤体重静脉注射或肌肉分点注射,同时用5%葡萄糖液、维生素C辅助治疗,可治愈本病。
  (七)有机磷中毒主要是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拌磷(3911)、锌硫磷等。引起畜禽中毒的方式有两种:用敌百虫内服驱虫或用农药驱除畜禽外寄生虫时,用量大,浓度高,造成过量吸收而引起中毒。1988年,暖泉农场在幼树林中投放毒饵,被暖泉二队一群羊误食,18只羊中毒死亡。发病后应立即停止使用疑为有机磷农药来源的饲料、饮水,如果因外用敌百虫等制剂过量所致的中毒,则宜充分水洗用药部位,以免继续吸收,加重病情。早期轻度中毒者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羊、猪5~10毫克,每1~2小时一次效果较好;中后期重度中毒者选用解磷定、双复磷定效果显著。
  第七节 饲草 饲料调制一、饲草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种小麦、大糜子、谷子,新户地区有种水稻。家畜饲草有麦草、糜草、谷草、稻草、豆秸、麦芠、胡麻芰和少量玉米、高粱秸秆。80年代以后,套种玉米、水稻面积扩大,玉米秸秆和部分稻草是家畜的饲草。90年代后,把玉米秸秆铡碎或粉碎,拌入麸皮或玉米面等饲喂,减少浪费。
  二、饲料调制(一)青贮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牧草和青绿藤蔓等切碎后装入池子内,在厌氧环境下,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作成一种具有特殊芳香味、营养丰富的饲料。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县奶牛场最早用青贮饲料饲喂奶牛,至1985年推广应用。每年制作2000吨左右。平罗糖厂投产后,用甜菜废丝直接青贮,可长年饲喂。试验用甜菜废丝与稻草混贮,效果很好。1986年,示范推广玉米带穗青贮技术。在玉米灌浆进入乳熟期时,整株铡碎青贮,饲喂效果明显。
  (二)酶贮将作物秸秆粉碎,按秸秆1吨、水600公斤、饲料酶1公斤、食盐6公斤、麸皮或玉米面10公斤的比例混合掺匀,压实密封。10天后即可饲喂。
  (三)微贮秸秆粉碎,按秸秆1吨、水2公斤、活杆菌3克、白糖20克,混合掺匀,压实密封,10天后开喂。
  (四)氨化将玉米、麦草、稻草等秸秆铡碎,按秸秆100公斤、水80公斤、尿素4公斤的比例,掺匀装入池内压实密封,变黄、有糊香味时可饲喂。
  三、人工种草1980~1981年,自治区畜牧局给平罗县投资9万元,在通伏、五香、头闸、灵沙、崇岗和农牧场用刺丝围栏封滩育草2726.67公顷;1980~1982年,县上投资2万元,在通伏、渠口、头闸和灵沙搞河滩天然草场补种934.73公顷。从2000年以后,在农区养殖数量多的地方,搞人工种草,与农作物轮作倒茬或复种,效果很好。
  (一)湖南稷子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应低洼、盐碱、滩地种植。产草量高,适口性好。1986年示范推广,当年种植20公顷。以后每年种植166.67公顷左右。2003年,种草面积7133.33公顷,其中湖南稷子666.678公顷。能直接鲜草饲喂、贮藏等,适应多种家畜。
  (二)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蛋白质含量高,一年种植多年利用。适应猪、牛、羊、鸡、鸭、鱼、鹅等家禽家畜饲喂。苜蓿在全县种植历史悠久,但面积不大,零星分布。2000年以来,引进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大叶苜蓿品种。2001年,种植16.1公顷,2002年,种植1466.67公顷,2003年,种植1846.67公顷。
  (三)饲料玉米2002年,采用宽行小麦套种玉米。小麦收后,复种饲料玉米。当年在渠口乡岳家村二队示范种植10.53公顷,品种为中原单32号、中北410。亩产鲜草4.7吨,解决人畜争粮、粮草争地的矛盾。在其他地方种植59.27公顷。用单种小麦地收后复种玉米,亩产鲜草7吨左右。
  (四)其他牧草种植无芒稗、饲料甜菜、苏丹草、鲁梅克斯等。
  第八节 畜牧产业化一、畜禽养殖协会、合作经济组织1992年6月~2008年8月,在一些养殖较为集中的村队,成立10个养鸡、养牛、养猪协会或合作社。协会或合作社对内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问题;对外找市场,联系销路,协调统一价格,保护养殖户的利益。1992年6月,最早成立高庄银光、黄渠桥侯家梁肉鸡养殖协会。1994年,由二闸乡农民马进忠等4人在东胜村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对全县肉牛养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建设期间的亮点。2002年6月,由平罗县饲料商、孵化户发起,成立平罗县养鸡协会,将饲料、鸡苗供应、肉鸡销售纳入体系化服务。2005年5月,在宝丰镇成立平罗县金福来羊产业协会,依托金福来羊产业公司的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车间和宝丰镇关核心羊场,使肉羊从养殖到加工形成一条龙。2005年9月,依托平罗县冉冉牧业有限公司成立平罗县新农奶产业协会,引入夏进、蒙牛、伊利乳品龙头企业,使牛奶生产、销售实现订单化。2008年8月,通伏乡马场村成立平罗县马场肉牛养殖合作社,入社的肉牛养殖户年内饲养量达到10头以上的户,户均以奖代补1000元,年底享受补助有6户。2010年,宝丰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位为清真牛羊肉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35万头(只),年交易额近7000万元,全县18个农贸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2013年,引进盛华阳光、全泰兴农2个投资过亿元企业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全县规模养殖场达108个。
  二、畜产品加工1995年9月~2008年9月,全县建起乳品加工、生猪屠宰、清真牛羊肉加工、饲草料加工等企业15家。1995年9月,登山清真乳品公司成立,从事奶粉、冰激凌、雪糕的生产。1996年,琪乐饮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从事冰激凌、酸奶、含奶冰品的生产。1997年9月,寿江生猪定点屠宰场建成投产,专门从事生猪的定点屠宰。2002年,骏马秸秆饲料厂建成投产,生产玉米秸秆颗粒饲料。2007年7月,麻作英等人建成年产20000吨的互惠草业有限公司。2008年9月,杨吉文建成年产1700吨惠丰草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玉米秸秆加工。2012年,宁夏金福火腿肠生产项目建成投产。
  三、畜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2003年,平罗县宝丰镇畜产品有限公司“贡宝”牌羊肉首次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绿色认证,平罗县德正牧业公司肉羊养殖基地、宝丰畜产品有限公司肉羊养殖基地、陶乐镇肉羊养殖基地的羊肉生产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2004年,平罗县被列入《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确定的肉羊、肉牛杂交改良生产主产区。2007年,全县肉鸡无公害产地认定和AA鸡产品认定、生猪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奶牛无公害产地认定和生鲜牛乳产品认定。2008年,出台《平罗县2008年农业示范园区资金补助标准与考核验收办法》,投资610万元对2008年新建设养殖园区、养殖大户等重点补助。当年建设万只羊场9个(宝丰镇庙宝羊场、红崖子三棵柳羊场、灵沙东灵羊场、高庄金福来光华羊场、崇岗暖泉羊场、陶乐鑫垚源羊场、头闸永惠羊场、黄渠桥村万只羊场和高仁肉羊育肥园区)。2010年,无公害畜禽产地养殖规模达210余万头(只)。2013年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工作,创建达标养殖场17个,其中:肉牛2个,奶牛3个,肉羊7个,蛋鸡1个,生猪1个,草畜一体化项目3个。
  全县大牲畜存栏3.5万头,其中牛存栏2.93万头,出栏2.72万头;生猪存栏2.68万头,出栏4.06万头;羊只存栏40.35万只,出栏36.54万头;家禽存栏50.17万只,出栏112.64万头。
  第五章 农具与农业机械第一节农具一、旧式农具畜力牵引犁、铁齿耙、耱、三行耖耧、石条磙、铁锨、锄头、钉耙、铁镐等。
  三行籽耧、粪耧和单行豆耧,镰刀、团磙、棒槌、两股叉、四股叉、推板,刮木、木锨、木齿耙、黄叉、扫帚、簸箕、筛子等。
  木轮大车、铁轮大车、背蔸、挑筐、龙骨水车(运输排灌用)。
  碾、磨、笸箩、风箱、木榨箱、铁(木)榔头、铡草刀、水槽等。
  二、新式农具1951年1月,平罗县马拉农具推广站成立。全县推广七寸、六寸、五寸单把犁142部,站起锄394把,手摇喷雾器一部,解放式水车2部。1952年春,全县推广单把犁470部。1954年,始用马拉机播种小麦。是年,全县推广新式步犁280部,改良籽耧70张。1956年,全县推广双轮双铧犁220部、12行马拉播种机22台、马拉收割机4台、胶轮大车80辆。
  1958年,全县改革、仿制的农具有:小胶车1250辆,人推车1404辆,铁辕犁1228部。将籽耧的行距由原来4~4.5寸改为3~3.5寸,在前进、新民两个高级社试验,比原来宽行耧播种,亩产提高25~30公斤。全县推广窄行耧2395张。
  1959年,全县生产和革新农具28种,有双轮双铧犁670部、双轮单铧犁7部、新式步犁3923部、圆盘耙26台、马拉播种机84台、马拉收割机15台、拖拉机11台337马力、胶轮大车131辆、解放式水车51部、手摇喷雾器100部、喷粉器28部。
  第二节 农业机械一、种类(一)农用拖拉机到2008年,有波兰制造D-35型、热特-25型、尤特-45型、国产东方红-28型、丰收-30型等,逐步发展到以国产铁牛-55型,上海-304型,上海-50型,上海-504型,东方红系列70型、704型、724型、754型、804型、824型、854型、25型以及中外合资生产的天拖-654型、纽荷兰系列的大型拖拉机和银拖、潍坊、世纪星等中小型品牌优良的拖拉机。
  小四轮拖拉机 主要机型有银拖系列的12型、15型、18型、20型等,东方红系列的12型、15型、18型、20型,还有江苏、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厂家生产的各类系列品牌。
  履带式拖拉机 又叫链轨拖拉机。有东方红系列54型、60型、75型,802型,红旗-100型。
  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是一种牵引、驱动兼用的小型拖拉机。有工农-11型,工农-12型,东风-12型,银川-12型、15型等。
  (二)耕作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全方位深松机、重型圆盘耙、轻型圆盘耙(覆土机)、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机)、旋耕机、免耕施肥播种机等。
  (三)播种机械有6行、7行、12行条播机、穴播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和马铃薯播种机。条播机主要以青铜峡农机厂生产的12行和内蒙古磴口农机厂生产的12行、14行机引播种机为主。1995~1999年,种穴播小麦研制2BFX-10型机引穴播机、2BFT-2型手推穴播机。2003年,实施国家保护性耕作项目,引进山西生产的2BMF-7型、9型、110型、3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004年,引进2BMF-2型马铃薯播种机,还有水稻插秧机。
  (四)收获机械有摇臂收割机、割晒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牵引联合收割机、半复式脱粒机、筒式脱粒机、种子精选机、谷物烘干机等。进入21世纪先后引进新疆-2型、北京-2型、福田-2型、谷神-2型、富浪-2型、新乡-2型、久保田-488型自走式大型联合收割机。
  (五)植保机械机动喷雾器、手摇喷雾器等。
  (六)排灌机械排灌用柴油机、排灌用电动机,水泵、提水机械。随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一种搬运、拆卸方便,不受地形限制地爬式轴流泵广泛应用。
  (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卧式铁辊碾米机,圆片磨、6E-1820A型磨粉机,立式液压榨油机等。
  (八)畜牧机械齿爪式粉碎机,万能饲料粉碎机,铡草机,机动剪毛机等。
  (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推土机、挖沟机、干田整地等机械、激光平地仪。
  (十)运输机械农用汽车、农用载重汽车、拖车等。
  二、农用机械发展1958年,引进D-35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1台,配带机引犁1部、播种机1台。2010年,拖拉机拥有量3452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308台;各类农机具44606台(套);联合收割机1108台,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1014台、玉米联合收割机94台;水稻插秧机113台,水稻机械化育秧设备13套;马铃薯种植、收获机13台;激光平地仪33台。筹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3个,其中:大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2个。2010年,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演示推广: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面积6266.67公顷。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种植面积185.57公顷。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以姚伏镇、通伏乡、灵沙乡水稻机育秧、机插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育秧面积21.07公顷。组织512台收获机械赴湖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从事跨区作业,每台收割机年纯收入在3.3万元以上。
  2013年,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名特优新机具引进和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4.26万千瓦,耕整地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8.5%,播栽机械化水平达到83%,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7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4%。
  第三节 农机经营1960年,平罗县拖拉机站成立,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单独核算,保本经营,亏损由国家补贴,盈余上交。1966年,改为机车核算制,实行“作业定额、油料、维修三包三奖”管理,1969年,县拖拉机站撤销。
  1959年,公社农机站(机耕队)建立,由公社统一经营,为全社各生产队进行机耕或运输服务,收取作业报酬。1976年后,拖拉机转为大队经营。
  1971年4月,平罗县农业机械服务站成立,后改为农业机械供应公司,负责农业机械调拨、供应、储备。1980年前,农机及配件由自治区农机公司组织订货,然后批发到各县农机公司销售。1981年后,扩大企业自主权,县农机公司除从自治区农机公司进货外,还直接从区外的生产厂家订货。1982年,大队、生产队所有的各种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均折价归社员个人所有。到1985年,全县有农机专业户286家,其中代耕专业户6家,运输专业户210家,农产品加工专业户70家。2000年前,全县有各类农机经营户46家(含原陶乐县),从业人员48人。到2008年,全县农机经营户有4家。平罗金辉农机供应公司是农机及配件供应的主渠道,下设银川、姚伏、陶乐、大武口、黄渠桥5个网点,销售辐射贺兰、陶乐、内蒙古的乌海和大武口。经营播种、收获、耕作、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5种及所销机械的配件等,承担购机补贴及各类农业机械的供应工作。2005年,公司销售额为1000多万元,2013年,达到4000多万元。
  第四节 农机监理一、农机监理队伍建设1984年,由原来的农机局改为农机监管站。下设监理组,并配备专职农机监理员7名。1985年,增加到8人。各乡镇明确1名农机专干为兼职检查员,各村配备有安全连组长。
  1998年,增加到31人,乡镇农机安全检查员13人,村级安全连组长146人。还在姚伏、黄渠桥、渠口、陶乐和县城设立5个农机监理分站,配备有安全检查车辆和场地,开展安全检查和为机手办理新车入户挂牌及日常业务工作。每个分站每年路检路查均在180多天,纠正各种违章达到9000多台次,新、旧车挂牌150多台。
  二、拖拉机及驾驶人员的年度检审验从1984年开始,拖拉机及驾驶人员的年度检审验工作从每年5月准备,7月开始,到9月结束。设技术检验、业务办理、喷漆服务3个组,分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补检补验、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5个阶段。各乡镇也成立检审验工作小组。按照检审验项目及收费标准认真做好检审验工作。
  三、路检路查从1998年开始,县站和下设5个农机分站监理人员,按照制度和工作职责,对全县乡村道路和作业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每个分站每年上路检查天数均在180天以上,检查各类农用拖拉机及农用运输车9000台(辆),纠正各种违章8000多次,制作各类处罚程序8000余份,遏制止各类违章事故发生。
  四、农机事故处理在1983年前,农机事故都由公安交通部门处理。1984年后。农业机械在农村乡间道路和田间作业发生事故由农机监理部门处理。1985年,全年发生农机事故24起,重伤3人,死亡4人,经济损失达7.86万元。为此,采取对农机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对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减少和遏制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事故由1985年以前的每月2~3起减少到1~1.5起。1986~2008年,调查处理各类农机安全事故413起,其中重大事故13起。2009年后,全县未发生农机重大安全事故。
  第五节 农机人员培训一、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培训工作由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承担。培训内容为“三懂四会”,即懂机械构造原理、懂机械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会操作、会调整、会排除故障、会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驾驶证脱产学习3个月,小型拖拉机脱产学习1个月。学习结束,考试合格的驾驶员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实习证,一年后,若无违章或事故发生,可凭实习证直接换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1984~2008年,共举办各类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50期,培训驾驶员1.32万人次。
  二、农机操作手培训播种机手、插秧机手、收割机手的培训工作由农机化中心推广站负责。春播前组织机播手进行播种机调试、维修及正确驾驶培训,自1985年以来,培训机播手2.6万人。2004~2008年,培训插秧机手300余名,收割前对收割机手进行收割机保养、维修、一般故障判断与排除培训。2005~2008年,参加收割机培训4860人。2008年后,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集中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培训农机驾驶与修理220人、机播手170人。2012年,培训农机操作员321人。
  三、农机管理人员培训从1985年开始,每年利用冬闲举办一期农机化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时间一般为7天。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内外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农机发展方向、农机化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知识、农机监理业务办理程序、机动车驾驶员档案管理、农机事故处理等;邀请自治区农机站的领导及专家讲述国内外农机发展科研推广动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知识;请自治区农机化学校教授讲解农机化项目管理、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县农技中心的干部职工和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结束后经过考试发给国家人事部门统一印发的继续教育证书。
  第六章 农牧场良繁场第一节 农牧场1953年8月,潮湖农场在西大滩成立,下设8个作业站,有土地6333.33公顷,可耕地3333.33公顷。1954年开始生产,播种2600公顷。1969年5月,潮湖农场撤销,一、二站改建为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1972年撤销,由平罗县接管建立平罗县农场。1979年,原平罗县万头猪场合并于县农场,更名为平罗县农牧场,有耕地666.67公顷。
  县农牧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场部下设站,站下设生产队。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由于劳力少耕地多,生产单一,造成亏损。1980年,推行承包到组生产责任制,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1981年盈利9700元。
  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扶持南部贫困山区,决定在平罗建设隆德吊庄生产基地,县农牧场的全部耕地、房屋、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移交隆德吊庄。农牧场迁址于平罗县园艺场区域,进行开发性生产。自治区农业建设指挥部补助搬迁费200万元。
  1984年,农牧场的农工商各业由承包到组改为承包到户。全场建立195个家庭农场,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生产责任制。是年,全场实现利润18.84万元。
  1985年,场部下设农业队、绿化队、渔场、牛奶场、乳品厂、食品厂、机修厂、机砖厂、小煤矿、硅石矿、农工商联合公司、商店、食堂、中学、小学和卫生院。全场有1453人,固定工526人,干部37人,家属工210人,临时工510人。拥有汽车8辆、55型铁牛拖拉机5台、链轨拖拉机3台、23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28台、收割机4台、脱粒机2台、24行播种机4台、推土机9台。年末生猪存栏277头,羊存栏2001只,奶牛存拦214头,大家畜存栏289头。精养鱼塘33.33公顷,树木206.67公顷。职工在完成当年垦种任务的同时,承担县财政投资26万元的农田建设工程。当年,全场实种耕地212.73公顷,其中种植粮食作物50.33公顷,亩产273.51公斤,总产20.6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3.4万元,农业利润27.5万元,农工商总收入244.6万元,盈余35.87万元。
  1990年,县农牧场有人口1218人,职工956人,劳动力868人。耕地207.27公顷全部实现机耕。粮食作物177.4公顷,平均亩产281公斤,总产74.7万公斤。
  1996~2000年,年均种植小麦233公顷,单产264.8公斤。自2007年开始,小麦种植逐渐减少,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100公顷,亩产314.2公斤。玉米种植由于价格提高,复种与单种并举,套种占40%,复种占60%。2003~2010年,年平均种植133.33公顷,平均亩产4633公斤。年均养猪1144头,年均养鸡5.67万只。渔业生产增长较快,2004年,产值为224.5万元,2010年,达1761.3万元。林业占的比重不大,1991年,产值为19.65万元,到2010年,产值只有0.5万元。工业主要是砖厂、小煤矿、硅石矿,为该场经济收入来源。2005年,只有机砖厂、硅厂矿承包给私人经营,其余工业如烧碱厂、农工商联合公司等或拍卖或出租。
  2010年,该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17.3万元,2013年为5467.2万元。
  第二节良种繁殖场一、平罗良繁场1953年,平罗县示范繁殖农场成立,繁殖粮食良种,1958年撤销。1970年,平罗县良种繁殖场成立。
  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土地一定五年不变,作物布局、产量指标、上缴土地资源费和管理费,一年一定。1985年,对农田、机车、果园、畜牧业、商店实行承包责任制。
  1987年,有职工43人,耕地46.13公顷(含果园4.93公顷),铁牛55型拖拉机1台,12行播种机2台,汽车2辆,深松犁l台,手扶拖拉机1台,链轨拖拉机1台。有水泥晒场4940平方米,仓库、办公室、宿舍、车库等108间。每年繁育小麦、水稻等良种10多万公斤。1990年,有职工45人,耕地41.27公顷,粮食种植37.33公顷,亩产293公斤,总产16.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1万元。
  1988~1993年,完善承包责任制,每个职工分给1.2公顷耕地,每年每亩按等级向场里上缴土地资源费。
  1994~2000年,每个职工分给1公顷生产责任田,职工自主经营,每年只向场里缴纳50公斤小麦种子作为土地资源费。
  1995年,定改为良繁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1998年,平罗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良繁场纳入城镇职工养老统筹范围。
  2002年,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台商投资500万元合作成立宁夏德正牧业有限公司,进行畜牧养殖。
  二、陶乐良繁场1974年1月25日始建,隶属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地处陶乐县城东南角。2001年有耕地900亩,农工64人。1999年以前,良种繁殖场系事业单位,农工享受国家津贴,良种繁育以计划经济为主。1999年,良繁场进行改革,把财产全部量化,土地包干到人,在职农工以地代资,符合退休条件的办理退休手续,退休金由县财政拨发。
  第七章 农业教育第一节 农业技术教育一、兴办农业中学1959年6月,在前进、五香、通伏、高庄等4个公社办起农业中学,招收各社队的小学毕业生,主讲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学制三年,入校学生650名,毕业后仍回原社队从事农业生产。有些人还担任生产队会计、出纳和保管、农民技术员。
  1963年,前进农中和高庄农中合并成立前进农中,设初中和高中两个班,在校学生350人,学制两年,为农业中专,不包分配。其中高中班两期共毕业100人,毕业后社来社去,大部分成为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会计骨干。
  二、创办“五七”大学1975年9月,县委决定在原前进农中地址成立平罗“五七”大学,学制二年,分农学班和农技班,其中由宁夏农学院代培两个班共100人。1975年10月~1978年3月共培训6个班,在校学生300人,其中农林班两期100人,农机班两期100人。学生毕业后,有的被招聘为国家干部,有的担任生产队和大队干部或社队农业技术员。在三年内还开设农业拖拉机短期(一个月)训练班,培训300余人。
  三、办农广分校1981年7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平罗县分校成立,开设农学、林学、蔬菜、农经等4门专业课程,坚持培养实用型人才。1981~1985年共办4期,招收在职干部和农民技术员349人。第一、二期农学和农经班按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经考试准予毕业学员76人,分别占入校人数51.2%和75%。毕业学员中,有20人报考录取到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有的经考试被录用为农业技术员,有的经考核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
  第二节 农业技术培训一、实施“231工程”从1991年年初开始,在全县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扫除科盲,学文化、学科学、学经营管理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231工程”。县上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职办公室,各乡镇也有领导小组,有办公室,明确1名领导专抓。1991~2002年,历时12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6713人,扫除科盲5.3万人,培训农民93.9万人次。
  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995~2015年,利用冬闲时间,组织农业、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组成讲师团,配合文艺演出团队,深入乡村,全方位地开展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技术、信息的传授与培训。18年培训农民35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手册17.6万份。
  三、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2004~2009年,由农技、农机、畜牧、林果、文艺等技术单位组织实施,以队为单位,分专业对症讲授,农民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5年培训农民13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3万份。
  四、实施阳光工程2004年,为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等国家六部委决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平罗县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办法》,确定县农业综合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平罗县职业中学、陶乐职业中学4个单位为培训基地。2004~2008年,培训15086人。2010年,开展各类培训10场次,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460人次。基本做到培训一个就业一个,专业有餐饮、电焊、农机驾驶、管理、动物防疫、瓦工、焦炭、铁合金冶炼以及农民经纪人等。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3700人次,冬春农业科技培训5335人次,移民培训4600人次。
  第八章 气象服务一、天气预报根据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展各种专项分析和专题服务,在决策服务工作中,重点做好关键性、转折性、突发性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服务,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能够做到预报、服务、灾情收集的全程跟踪。遇有大风、寒潮、降温、暴雨、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为领导决策和人民群众安排生产生活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遇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为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服务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和各种传播媒体扩大服务辐射面,为提高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为扩大气象为农服务的辐射面,专门购买一台计算机安装相应的软件,按照决策服务、防汛防灾、乡村信息员分三类根据服务需求及时将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发送到各级领导和乡村信息员手中,提高气象服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为全县人民及时解掌握气象信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发挥良好的作用。
  二、生态环境监测增加观测项目及内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项目有大气沉降、酸雨、湿地植被多样性、湖泊结冰、水温、水位、黄河凌汛等,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建成初期单纯的增雨抗旱,发展到冬季增雪保墒、春夏季抗旱增雨、防雹减灾,重大活动消雨,使人影响天气作用得到全面发挥。2009年,从冬季增雪,到2010年底共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5次,发射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弹26枚。2013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6次,发射火箭弹32枚,作业12点次,防雹增雨效果明显。
  四、气象宣传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渠道扩大气象服务辐射面,做好跟踪宣传服务。2013年,编发各种气象服务材料317期,其中《重要天气报告》1期、《气象信息专报》60期、《天气预警》36期、《农业气象月报》33期、《农业气象专题》48期、《黄河凌风预报》3期、《农业天气预报》89期。同时,通过公文传输系统、平罗政府信息网、平罗金农网、传真、短信平台等方式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气象信息员、种养大户发送。
  第九章 管理机构与队伍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综合执法一、明、清机构及耕地管理明代实行军屯制,“五十亩为一份,一军承之”。
  清代,县署户房掌理全县土地、田赋粮草事宜。农民开荒须向政府承领,办理执照,自由垦种,亩数不限。垦地3年后升科,核定田赋注册,即归垦者私有。土地买卖典当凭文契报官注册过户。雍正四年(1726),开垦查汉托护荒地,“招户认领,户授百亩”。同治年间曾对全县耕地进行清丈。
  二、民国机构及耕地管理民国初,县政府第二科(财政科)负责管理放垦土地、清丈地积,掌管地籍图册、征收土地税等事宜。民国23年(1934),以弓量亩,相土定等,对全县耕地进行清丈、登记注册。民国27年(1938),县政府添设土地科员1人,乡、村各设土地管理员1人。是年,县政府派员用平板仪逐块实测全县耕地,分乡绘制地图;逐块评定耕地等级,分三等九则授定田赋;登记业主姓名,发给土地所有权状。同时,规定有田33.33公顷者不准再领荒地。民国28年(1939),县政府设地政科。民国29年(1940),乡、村土地管理员改称地政干事,县设土地专员办事处。
  三、新中国成立后管理机构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业生产建设事宜。1952年1月,县人民政府农林科成立,总理农业生产建设。1958年12月,撤农林科,设农林水牧部。1961年12月,撤农林水牧部,设农业科。1980年11月,改农业科为农业局。1984年4月,农业局、畜牧局、农业机械局合并成立农牧渔业局。1998年,农牧渔业局更名为农业局,2002年,农业局更名为农牧局。
  四、农业综合执法2003年11月,在农牧局内部设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委托种子管理站实施执法。2006年3月,撤销种子管理站,平罗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成立,行使全县肥料、兽药、饲料、农业环保等方面监管职能。2006年12月,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2007年5月,执法大队增挂“平罗县种子管理站”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2003~2008年,查处农资违法经营案件211起,查扣各类种子14831公斤(2528袋、件),罚没款10.6万元。2003~2008年,接待上访投诉案件90起,为群众和经营者挽回经济损失57万余元。从2006年12月开始,对全县蔬菜批发零售进行农药检测和自检工作。两年检测样本3239个,合格率达97%以上。2003年7月,查处高庄乡政府投诉马铃薯协会成员赵明调进的马铃薯种子质量问题,造成远景、银光两个队43户农民马铃薯减产,经查种子纯度不够,赵明为农户赔偿损失22909元。2004年9月,查处自治区作物所销售未经审定的稻种“尤育八号”4000公斤,造成五香乡新潮一队11.4公顷水稻减产,没收非法所得8000元,罚款5000元。2007年6月,头闸镇安波兽药经销部销售强乙酸甲喹粉假药,罚款1万元。
  2010年,出动执法车辆75次,出动执法人员232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36家、农资经营网点267家。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3起,当场处罚4起,立案查处19起,其中农资2起,种子8起,农药9起。查扣违法农资883公斤。接待群众投诉案件6起,为农民挽回损失4.1万元。
  2012年,对156家农药经营点、72家兽药店和农资集散地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违法案件8起,建立放心农资点3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个、产品44个,产量30万吨。
  2013年,检测蔬菜样品320批次、样本2560个,合格率100%,认证无公害种植产地52546.7公顷,认证无公害产品42个26.5万吨。
  第二节 农业服务机构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50年,宁夏省农林厅河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平罗成立,负责贺兰、平罗、惠农、磴口、陶乐5县农技服务及良种推广工作。1953年12月,撒销河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55年,头闸、姚伏、五香、崇岗农技站成立。1958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撤销,业务归县农林水牧部管理。1962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恢复。1968年撤,1979年春恢复,1980年2月又撤,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1984年9月,改称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工作。到1990年末,全县17个农业乡镇设立农业技术站。1998年7月,平罗县蔬菜技术推广站成立,挂靠农技中心,编制7人。2003年,因合乡并镇和2004年撤销陶乐县,平罗县原有21个乡镇合并为13个乡镇,每乡镇农技站定编4人,共52人,实行人、财物归乡镇管理,业务归县农技中心管理。
  2005年5月,在农技中心内设农村能源工作站,中心调剂3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村能源工作即户用沼气建设。2006年6月,将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名为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8年12月,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归县农牧局管理。
  2013年,农技服务中心有职工49人,具有大学学历33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3人;农技推广研究员6人,高级农艺师11人,农艺师19人,助理农艺师8人,技师1人,高级工4人。全县13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有编制166人(包括农业机械人员),现有人员127人。其中:研究员1人,大学学历41人,大专学历68人,中专学历9人,高中以下学历8人;农艺(机)师28人,助理农艺(机)师63人,技术员20人,其他职称2人。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1951年,县马拉机农具推广站成立,负责新式农具的引进和推广。1954年撤销并入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8年,在县农林水牧部设机械股,负责拖拉机管理和驾驶员培训。1961年撤销。
  1971年,县农机服务站成立,负责农机管理供应,1973年撤销,设平罗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农机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推广。
  1984年4月,撤销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设平罗县农业机械监理管理站,归县农牧渔业局领导。各乡镇设农机管理站,每站配农机专干1人。平罗县农业机械监理管理站成立后,主管农用拖拉机安全监理、年度审验、核发牌证、农用拖拉机驾驶员考核及核发驾驶证等工作。
  1992年7月,平罗县农机化总公司成立,农机监理管理站为总公司内设机构。1998年12月,增挂农业机械管理局的牌子,2003年,撤销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农机化总公司,平罗县农机化中心成立,内设农机监理、推广站,2006年,更名为平罗县农机化服务中心。
  三、种子公司1957年9月,平罗县种子站成立,独立开展种子经营、管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959年,平罗县种子站撤销,1961年2月,恢复平罗县种子站,1968年10月,种子站再次被撤销,种子经营移交县粮食部门,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陷于停顿。1970年,恢复种子站。
  1979年5月,平罗县种子公司成立,主要负责良种引进、繁育、收购、加工、储存、检验、供应等工作,下属机构有城关、姚伏、黄渠桥、头闸4个种子站。国家投资104.8万元,建设城关、姚伏、黄渠桥3个供种站,建设仓库3496平方米、加工车间916平方米、办公及宿舍756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检验设备32件(台),汽车4辆。1991年,国家和公司投资73.4万元,建设种子公司综合业务大楼。实行管理、经营、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2003年,种子公司有职工74人,其中技术人员27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12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人。2003年6月,分别设立平罗县种子管理站和平罗县种子公司。2010年12月,种子公司有职工40人,其中技术人员30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14人,其他专业人员10人。
  四、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1956年之前,县委生产合作部配会计辅导员2人。1958年,会计辅导员并入农林水牧部,1959年,会计辅导业务归县财政科,1963年12月归农业科,1966年归县人民银行。1980年,县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成立,会计辅导业务属之。1984年,全县17个乡镇农村经营服务站成立,负责扶持农村专业户、传递经济信息、农村经济政策调查研究、会计辅导及农产品成本核算等工作。
  五、气象局1959年7月1日,平罗县气象站成立,人事、经费、业务等均属自治区区气象局管理。主要负责地面气象、农业气象的观测和预报工作。1960年4月改为平罗县气候服务站。1972年8月改名为平罗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80年3月更名为平罗县气象站。1991年8月,更名为平罗县气象局。业务指导、人事任免、经费开支,属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党务归平罗县农牧局管理。截至2013年,平罗县气象局有职工210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助理职称2人,建立15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
  六、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89年7月,将畜牧、兽医、草原三站合并,成立平罗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畜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疫病防治,饲草料调制,农民培训等。1998年3月,平罗县畜牧事业发展局成立,与畜牧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2年10月,平罗县畜牧事业发展局撤销。2007年5月,原平罗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撤销,组建平罗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七、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平罗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负责动物疾病预防、疫情监测、治疗等。
  八、动物卫生监督所2006年,平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成立,负责动物产品检疫、检测、市场监管等。
  九、平罗县草原管理工作站1964年,平罗县草原工作站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业务瘫痪。1981年,畜牧局成立,草原站恢复。1983年4月,撤销草原站,业务由畜牧局指定专人负责。1984年4月,撤销畜牧局,恢复平罗县草原管理工作站,负责全县草原管理、保护、利用和建设。2004年1月,陶乐撤县,6月,原陶乐县草原站与平罗县畜牧中心草原站合并,以原陶乐县草原站为主体,挂牌成立平罗县草原工作站,办公地址设在平罗县陶乐镇。
  十、乡镇企业发展中心1984年,将社队企业管理局改为平罗县乡镇企业管理局。2002年5月,乡企局隶属县农牧局。2003年4月,平罗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核定为乡镇企业发展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定编8人,仍隶属县农牧局,负责全县农副产品流通加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
  十一、水产中心1958年12月,县农林水牧部设水产股,1961年撤销。1969~1972年,县供销社设多种经营管理股兼营渔业。1973年4月,水产站成立,隶属平罗县农牧局,负责全县渔业生产技术指导、鱼病监测、渔政监管和服务工作。2006年,更名为水产中心,2013年,有职工10人。
  十二、农业广播学校1981年8月成立,办事机构设在农业局。1988年,农广校定为事业单位,定编3人,校长及教员享受教师待遇,负责农业学历教育等工作。2003年6月,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入县农业综合学校,挂“平罗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牌子。2006年3月,农业广播学校不再对外挂牌,农业综合技术学校内设广校组,仍保留农业广播学校的职能。
  十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977年12月,平罗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1983年,平罗县农业综合技术学校成立。1984年,平罗县农业综合技术学校与平罗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3年6月,平罗县农业综合技术学校与平罗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并,2006年3月,平罗县农业综合技术学校更名为平罗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2008年9月,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整合到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专司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
  十四、平罗县种子管理站1992年5月,在种子公司内部设立种子管理站。主要是依法进行种子的市场管理、价格管理、质量管理、品种管理、技术管理,规范和整顿种子市场;打击销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依法维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用种者的合法权益;负责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登记、审验、核发工作。
  2003年3月12日,平罗县种子管理站成立,编制20人。隶属县农牧局,内设办公室、市场执法股、种子质量检验股和技术服务股4个股室,对全县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及饲料市场进行监管。
  十五、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办公室2011年12月,平罗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之一,具体承担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任务。按照试验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县整合农牧、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职能,成立平罗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服务中心和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改革服务中心规划占地440平方米,抽调农牧、国土、建设、林业、水务、财政、司法等职能部门业务干部进驻办公,设立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处理、审查登记、产权评估、成交签约、交易签证、抵押登记、金融服务、司法公证、工商服务等服务窗口,重点开展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信息发布、登记备案、合同鉴证,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矛盾纠纷调处仲裁,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价值评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担保申报、审查登记备案,流转经营大户和经营主体工商注册,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含农民开垦的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未利用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机具、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产权交易,农民向市民转变政策的贯彻实施等综合服务。
  (一)经验做法2012年,制订出台《平罗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探索五项制度改革、建立四个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培育三大经营主体的总体思路,明确改革试验的目标、原则、重点及政策措施等。召开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启动大会,组建政策制定和协调推进两个专项工作组,聘请11名专家组成指导组,制定23个配套政策文件,组织召开观摩会、调研会、汇报会10多场次,建成全区首个县级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服务中心,启动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家庭农场、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等土地规模经营试验项目62个,新增规模流转土地5066.67公顷。
  2013年,全县有耕地63540公顷,其中农村集体耕地57873.33公顷,农民和经营大户承包种植国有土地5666.67公顷,经确权认定给农民二轮承包耕地2.74万公顷,农民和种植大户开垦种植村集体荒地2.86万公顷,城市规划区暂未颁证耕地1833.33公顷,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建设、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新增荒地1333.33公顷。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率、农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和房屋确权登记率均达到100%,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达97.2%,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达96%,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插花移民安置,收储自愿永久退出耕地、宅基地和房屋农户300户,退出100公顷,为全区移民安置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模式。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2个,规模流转经营土地9733.33公顷,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946多笔,发放贷款5300多万元,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取得成效通过深化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城乡之间“两头跑”、务工务农“两耽搁”、留守农村种地还是进城务工创业选择“两难”等问题,实现集体和农民土地收入双增、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双赢、农民市民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双促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通过确权颁证,明确农民对集体土地的物权关系,给农民吃“定心丸”,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收益权和处置权。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一方面从承包地上获得稳定的流转收入,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规范集体荒地管理,盘活集体土地资产,农民获得集体土地资产收益分配。同时,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抵押贷款,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落后模式,促进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集中,有利于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生产经营和良种良法的示范应用。四是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土地确权、流转和退出收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让农民带着产权、股权、流转费和补偿金进城,解决农民因进城务工和居住可能导致失去集体土地资产和土地收益权的问题,使进城农民充分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