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交通 通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089
颗粒名称: 第七篇 交通 通信
分类号: F512.742;F632.1
页数: 50
页码: 291-34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平罗县的交通和通信,分别记述了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邮政和电信等主要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交通 通信

内容

平罗,古代人烟稀少,无道路可言。自汉代起,由于军队、牧民及商贾等的进出,踏出了弯曲古道。贺兰山通往阿拉善草原的各条山沟成为人马通道。唐代,平罗境内出现通往南北的驿道。明代,以平虏城(今平罗县城)为中心,县内主要大车道有5条。民国14年(1925),内蒙古包头至银川简易公路建成,为宁夏北部公路之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交通建设有长足发展。至2013年,县境有国道2条、高速公路2条、省道2条、县道2条、乡道46条、村道176条,通车里程达1442.1千米,公路密度51.3千米/平方千米。初步形成五纵五横(五纵:110线、高速公路、109线、沿黄公路、203线,五横:古拉本—201线、沙湖—沿黄公路、大武口—鄂托克旗、石炭井—红崖子水泉村),县通乡镇,乡镇互通,乡镇通村,以及厂矿公路网络。建设永久性公路桥梁300多座、公路涵洞1200多座。黄河大桥连接县城与陶乐镇。全县拥有货运汽车5014辆,2028.5万吨位,公路货运周转量214508万吨千米。共有各类客运班线51条,营运班线客车276辆,年公路客运量572.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365.2万人千米。包兰铁路平罗段长36千米,县境铁路专用线2条,即平汝支线,长82千米,石油公司专用线,长1.6千米。
  全县拥有邮递投道11个,邮政投递点2014个,长1551千米。县城投递到各机关与居民家户,农村投递到乡镇、村,重要信函、包裹投递到农户。开展快递投送。城镇固定电话每百户68部,移动电话每百户167部;农村固定电话每百户86部,移动电话每百户118部。长途电话通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实现信息高速连接。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大车道
  唐代,境内大车道2条,即一条自灵州(今灵武市)至定远军城(今平罗姚伏镇东),长90千米;另一条自定远军城至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长350千米。贺兰山县境段大武口、归德、大峰、汝箕等沟,为通往阿拉善草原的天然通道。
  明代,境内以平虏城(今平罗县城)为中心,通往宁夏镇城(今银川市)的李刚堡(今贺兰立岗)、石嘴子、打硙口(今大武口)、镇朔堡,镇朔堡至宁夏镇城大车道5条。
  清代,平罗县城有南通固原、北达磴口的大车道。县城通往姚伏、黄渠桥、宝丰、头闸4个集镇以及辐射到各堡的大车道23条,总长490.5千米。
  民国年间,县境有通往银川、石嘴子,通往各堡、各堡互通的大车道32条,总长760.5千米。
  第二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内的大车道,均为土路面,狭窄弯曲,坎坷不平。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人民政府按照民办公助原则,争取国家投资,对大车道逐年改造和重筑。截至1990年,全县有公路94条,总长739.6千米,高速公路2条(京藏高速、石银高速),县境内长56千米,多为土路或砾石路面。
  20世纪90年代后,全县公路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末,全县通车里程
  续表(不含城市道路)达1216.2千米。其中国道2条(G109、G110),县境内长60.14千米,省道2条(S301、S203),91.277千米,县道4条,121.2千米,乡道46条,343.56千米,村道176条,542.843千米,道路辐射全县13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全县100%的行政村通上油路(含水泥路),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得到很大程度提高,构建等级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城乡和厂矿企业、沟通内外的公路网点,公路密度达到51.03千米/平方千米。
  县境公路按技术等级划分:高级公路41千米,一级公路33.354千米,二级公路137.301千米,三级公路348.63千米,四级公路649.027千米,等外公路100.259千米,工业园区专用道路67.349千米。
  2011~2012年,投资4.4亿元,建设县城至滨河大道连接线、头闸至滨河大道连接线、灵沙至滨河大道连接线、长胜至常青公路、民族大街糖厂段公路、湖滨大道姚伏段、周城至滨河大道连接线和生态移民区道路等重点道路工程120.18千米;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条,全长89千米,总投资5953万元。2013年,投资3.96亿元,建设红赛公路、红陶公路、平罗至石嘴山(银川)同城化公路等6条道路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条92.8千米,打通与内蒙古运输通道32千米。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442.1千米。
  二、国道
  (一)G109线
  北京至拉萨的国道。经内蒙古伊克昭盟,跨石嘴山黄河大桥,在惠农区黄渠拐子入平罗县境,到姚伏镇沙渠村出县境,县境长度45.287千米。民国14年(1925)1~8月由西北军冯玉祥部修筑成土路面公路,称包兰公路。民国35年(1946),宁夏省政府将包兰公路宁夏段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省交通厅公路局于1953年进行整修,铺成砾石路面。1960年,将石嘴山至银川段修建成三级公路。1969~1973年,将石嘴山至银川段铺成沥青路面。1981~1987年,再次复加整修,加宽,提高路基,建成二级公路,次高级路面,路面宽8~10.5米。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部分路段多次整修。
  (二)G110线
  北京至银川的国道。由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的麻黄沟进入宁夏石嘴山市,沿贺兰山东麓(俗称沿山公路)经惠农区—大武口区—平罗汝箕沟口,出暖泉村抵达银川。县境内长14.854千米。公路分别于1959、1965、1973年将石嘴山段建成沥青路面,1977~1978年全线贯通,修成三级路面,1988年改建成二级公路,次高级路面,路面宽12米。
  三、高速公路
  (一)京藏高速公路(GZ25号线,丹东—北京—拉萨)
  在平罗县境内段1997年动工兴建,由石嘴山的麻黄沟至中宁的新堡乡止,县境内长41.2千米,是宁夏的首条高速公路。设计行程速度每小时80千米,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和全部控制出入口。2000年6月30日,该公路姚叶(姚伏至青铜峡市叶盛乡)段全线贯通,2001年,麻黄沟—姚伏段贯通。
  (二)石银高速(石嘴山—银川市)
  在平罗县境内段2009年动工兴建,由大武口区至银川市北环城高速,本县境内长14.8千米。2010年11月,该公路全县贯通。
  四、省道
  平罗县境内有省道2条,分别为203线、301线。县境内长度91.277千米。
  (一)S203线(陶横公路)
  是纵贯河东地区的一条主干公路,南接银古公路通往银川河东机场—灵武市—银川市,北通内蒙古乌海市,连接109国道,全长105.16千米。从陶乐镇起,南称陶横公路,北称陶石公路,县境内长57.177千米。
  (二)S301线(陶左公路)
  东接陶乐镇203线(陶横公路),西连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内途经渠口乡—县城—平罗火车站—石炭井铁道口,县境内长34.1千米。
  五、县道
  全县有县道4条,总长121.2千米,与国、省道构成连接各乡镇的公路网络骨架。
  (一)X206(平西公路)
  起自县城,终至西大滩火车站,是1974年修建的一条土公路,长18.5千米。1976年整修为砾石路面,1986~1987年投资123万元,改建成三级沥青公路。2003年,自治区交通厅重新改建,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
  (二)X205(平黄公路)
  起自东通平桥岔路口,途经头闸镇、灵沙乡、原惠北乡至黄渠桥镇南109国道岔路口,全长33.3千米。
  (三)X207(姚汝公路)
  姚汝公路自姚伏街109线起至汝箕沟煤矿,全长56千米。民国28年(1939),为开发汝箕沟煤矿,由国民党平罗县政府会同平罗煤矿同业公会,将汝箕沟道路修成大车道,长21千米。1957年,甘肃省交通厅进行测量,同年秋由省建设厅第一施工队会同平罗县工交科组织民工250人动工修建,1958年竣工,沟内为砂砾公路,沟外为土路,长37千米。1959年秋至1960年秋,宁夏交通厅公路处与平罗县工交部组织义务民工将姚伏—西大滩火车站段建成土路,长17千米,1964年,组织民工建成砂砾路面。1963年,自治区交通局公路处对西大滩火车站—汝箕沟段进行整修,沟内长23.4千米,砂砾路面,沟外14千米,路面宽6米,路基宽7米,桥涵设计标准汽-13吨、挂-60吨,沥青路面。其中西大滩火车站—汝箕沟段是连接白芨沟、大峰沟、汝箕沟3个采煤区。1976年,将沟内铺成沥青路面。1995年,自治区投资7000万元,将该段路建成三级公路。
  (四)X108(羊白公路)
  起自羊刺沟口,终至白芨沟煤矿。1960年,由宁夏交通厅建成自羊刺沟口至大峰矿段,长6.204千米,后延伸至白芨沟煤矿,全长13.4千米。 六、农村公路 2000年后,特别是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和“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后,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注重效益”的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路,采取区厅补一点、县财政配套一点、政府以奖代补一点、乡镇自筹一点、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将原有乡村道路新建、改建为沥青路面道路,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3年,全县有农村公路252条(县道3条、乡道43条、村道206条),总长938.203千米,其中等级公路828.4千米,均为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 七、专用道路 1990年以前,平罗县境内厂(场)区道路由各厂(场)区自建,共11条,总长81.8千米,其中柏油路面道路28.5千米,砂石路面27千米,土路面26.3千米。1990年后,平罗县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截至2013年末,有专用道路43条,长159.48千米。分别为滨河大道(境内长度42.569千米)和29条工业园区道路(总长117.91千米),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
  (一)滨河大道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沿黄“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线、城市特色线、黄河文化展示线”和打造黄河金岸,构筑“绿色长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建设黄河宁夏段青石左岸平罗县标准化堤防工程及滨河大道工程。滨河大道工程起点位于贺兰县与平罗县交界处团结村民乐二支沟,沿黄河西岸经通伏乡、渠口乡、灵沙乡,终点位于平罗县灵沙乡东灵村和惠农区礼和乡沿河村交界处,全长42.569千米。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路基宽24.5米,路面宽23米,设计时速为60千米/小时。新建交通桥梁3座、涵洞4道,工程于2009年2月开工,堤防工程(路基工程)于2010年4月20日完成,投资1627万元。路面沥青铺设工程,于2010年6月30日全面完工。总投资1.9亿元。
  (二)工业园区道路
  1996年,由平罗县人民政府规划,经自治区批准建设的第一批自治区级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太沙工业园区建立,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2006年8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命名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2003年,经平罗县人民政府批准,平罗县崇岗工业园区成立。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石嘴山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园区的建立,为平罗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平罗县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到2010年末,平罗县3个工业园区共建园区道路29条,总长78.584千米。2011~2013年,投资6.5亿元,新建、改建工业园区道路14条83.9千米。
  第三节 铁路
  一、包兰铁路平罗段
  于1958年5月8日接轨,8月1日正式通车,在县境内由K455起,到K491至,长36千米。包兰铁路从西大滩中部南北穿过,与全国各大铁路干线相通。
  二、包兰铁路平汝支线
  平汝支线为包兰铁路支线。是由潮石支线和汝箕沟支线合二为一的铁路支线,全长82千米。
  三、西北煤机总厂专用线
  1973年修建西北煤机总厂专用线。此线由大武口火车站至九泉村,全长18.21千米,正线长12.5千米。
  四、平罗石油销售公司专用线
  1978年,由平罗火车站南接包兰铁路至公司,修建专用线1条,长1600米,其中复线120米。
  第四节 桥梁、涵洞
  一、桥梁
  (一)明清时期桥梁建设
  明代,平罗境内建桥5座,均坐落在县城西南唐徕渠上。其名称是满达喇桥、站马桥、天子桥(亦叫张明桥)、阎贵桥(亦叫姚伏桥)、张淮桥(亦叫上桥)。
  清代,在唐徕渠增建桥4座,即太平桥(县城南门桥)、龙凤桥(东门桥)、沙窝桥(北门桥)、四道渠桥(龚家桥);在惠农渠建桥7座,即通平桥、通城桥、通伏桥(金堂桥)、通润桥(黄渠桥)、单家桥、四渠口桥和通丰桥;在昌润渠建桥4座,即魏家桥、黄家桥、征家桥、唐家桥;在西河上建桥4座,即西河桥、绿杨桥(六羊)、纳秀桥、柳陌桥;在官泗渠上建泗渠桥1座。上述桥梁,黄渠桥属三拱石桥,南门桥及满达喇桥是石拱墙基上铺石板外,其余均为石柱,横担圆木,上铺木板。
  (二)民国时期桥梁建设
  民国时期,唐徕渠增建桥6座,即白龙庙桥、下桥、封神庙桥、许家桥、步口桥和梢闸桥;在官泗渠建桥14座,即马家桥(3座)、张家桥、丁家桥、杨家桥(东永润)、李家桥、吴家桥(灵沙)、上马家桥、下马家桥、马家桥(渠阳)和徐家桥;在西大沟上建沙湖墩和青草圈桥2座;在惠农渠上增建桥7座,即穆家桥、马家桥(通城)、阮桥、沿河闸桥、新桥、惠闸桥和永治闸桥;在昌润渠上建桥24座,即通伏段建马家桥、田家桥、郝家桥,五香段建征家桥、徐家桥、任家桥、石家桥,六中段建祁家桥、木闸桥,在交济段建谷家桥、胡家桥、张家桥、马家桥,六羊段建大闸桥、丁家桥(亦叫马太桥)、蔡家桥,双渠段建双渠闸桥,西永润段建永润闸桥,灵沙段建二闸桥、下阮桥,宝丰段建何家桥、仓弯子桥、马家桥和庙台闸桥;在滂渠上建桥11座,即通城段建马户家桥、征家桥,五香段建徐家桥、任家桥,渠口段建马四家桥,正闸段建李家桥、上陈家桥、下陈家桥,东永惠段建蔡家桥、上杨家桥、下杨家桥;永惠渠建桥11座,即正闸段建王家桥、李家桥,东永惠段建桂家桥、下桂家桥、杨家桥(2座),外红岗段建王家桥、张家桥、杨家桥(2座)和马家桥;永润渠上建桥18座,即东永惠段建李家桥、马家桥(2座)、中间桥、王家桥,外红岗段建洒家桥,灵沙段建王家桥、吴家桥(2座)、马家桥(2座)、田家桥,渠阳段建上吴家桥、下吴家桥、马家桥(2座)、杨家桥及王家桥。以上桥梁其结构与清代相同,除石拱桥外,一般质量较劣,且有的桥坡度很陡,畜力车爬坡困难,而下坡因刹车装备差往往发生事故。
  (三)新中国成立后桥梁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旧桥陆续拆除,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建成经久耐用的坚固桥梁,并提高两面的路基,使坡度平缓,避免过桥发生事故。随着道路和沟渠的增加,新建很多桥梁。截至1990年,全县新建改建公路桥梁98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逐年加大水利、公路建设投资,桥梁建设也同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使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到2010年,全县建造永久性公路桥梁达300多座。
  二、涵洞
  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兴建大量水利工程,形成沟渠纵横的水利体系。在修建公路时,增建不少涵洞(包括跨度5米以下的桥),其类型有石台板式、圆管式和拱式3种。截至2013年,全县仅公路涵洞共1200余座,其中区养公路167座,即109线41座、姚汝公路38座、贺兰山路10座、银汝公路19座、京藏高速公路41座、陶石公路14座、陶横公路4座;市、县养公路394座,即平陶公路50座、平西公路24座、黄宝公路33座、沿黄公路156座、头石公路131座;乡、村公路721座;厂(场)矿区公路67座;河东地区公路154座。
  第五节 主要桥梁
  一、平罗火车站公(铁)路立交桥
  平罗火车站公(铁)路立交桥,位于县城贺兰山路上跨越包兰铁路的一座重要桥梁。桥梁全长448.44米,桥梁引道长769.5米,桥孔布置为11孔16米空心板梁,加3孔30米T形梁。桥面宽15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柱为两柱式和三柱式,桥台为助式台,桥墩基础均为钻孔桩基础。引道除部分采用重力式挡墙外,其余为护坡,工程总投资1885.6万元。该桥由铁道部兰州分院承建,工程自1995年7月1日正式开工,1995年12月28日完成主体工程,达到简易通车条件,1996年8月24日正式通车。
  二、黄河越河公路浮桥
  黄河越河公路浮桥是在平陶公路河西渠口黄河渡口和河东东来点黄河渡口架设的一座黄河公路浮桥。该桥由宁夏兴裕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兰州军区84572舟桥部队做技术指导进行架设,采用62式重型制式舟桥和地方自行设计生产的承压舟船相结合的黄河公路浮桥。浮桥长450米,其中码头引道60米,宽4.16米,承压浮桥70米,62式重型制式浮桥320米,单车道,最大可通行50吨履带式机动车,最大轴压力15吨。该浮桥2000年9月16日正式施工架设,9月29日架设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10月8日举行开通典礼。平罗黄河大桥施工开始后,该浮桥拆除。
  三、平罗段黄河大桥
  平罗段黄河大桥是平罗县境内跨越黄河的一座大桥。该桥及引道全长9.6千米,其中主桥长1776米,引道长7824米,桥宽14米,引道共建设涵洞37道,引道以下公路按平原微丘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5米,总投资1.54亿元,是宁夏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自治区交通厅委托宁夏公路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由中铁十九局承建。该工程自2003年12月10日开始实施征地拆迁,2004年初开始施工,2005年11月28日实现全桥合龙,2006年7月17日正式通车。大桥通车后,改善黄河两岸人民群众交通条件,使平罗两岸人民结束舟载渡河的历史。
  四、京藏高速公路立交桥
  京藏高速公路在县境内建两座立交桥,即贺兰山路出入口公路立交桥和姚汝公路出入口立交桥,均系1997年宁夏高速公路管理局承建。
  五、公(铁)路立交桥
  县境内除平罗火车站公(铁)路立交桥外,2008年,将姚汝公路与包兰铁路K480+600处平交道口改建为公(铁)立交桥,在头石公路与包兰铁路交会处修建公(铁)立交桥及引道。
  六、崇岗公路立交桥
  崇岗公路立交桥是石营公路上跨越姚汝公路的一座重要桥梁,桥长36.4米,桥面宽12.5米,主跨4孔3×12米T形梁,总投资60万元,1995年建成通车。
  七、苦水河漫水桥
  苦水河漫水桥是河东地区通往石嘴山、内蒙古的陶石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在自治区交通厅的支持下,分3次投资建成,桥长48米,宽7米(6孔8米),双柱式钢筋混凝土漫水板桥。1987年投资15万元,建成总长24米、宽7米(3孔8米)钢筋混凝土漫水板桥,1988年8月被洪水冲毁。1991年投资41.73万元,全桥加长24米,1998年5月被洪水冲毁桥头护坡和路面20米。1999年,投资15万元进行修建,使该桥畅通,累计总投资71.73万元。
  八、平罗南门桥
  平罗南门桥坐落在县城南门国道109线唐徕渠上,桥长20米,桥宽10米,1孔石台钢筋混凝土拱板桥,跨径10吨,载重18吨,1972年由自治区工程二队建设,2003年进行加宽改造。
  九、平罗北门桥
  平罗北门桥坐落在县城北门国道109线跨越唐徕渠上,桥长14米,桥宽8米,2孔石台钢筋混凝土板桥,跨径6吨,载重10吨,1964年由平罗县水电局承建。
  十、新黄渠桥
  新黄渠桥坐落在国道109线黄渠桥镇的惠农渠上,桥长22米,桥宽8米,2孔石台钢筋混凝土板桥,跨径6吨,载重15吨,1971年由自治区工程二队承建。
  十一、通平桥
  通平桥坐落在平陶公路跨越惠农渠上,桥长20.8米,桥宽8米,3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跨径5吨,载重13吨,1964年由平罗县养路工区和惠农渠管理处承建。
  十二、三排水沟桥
  三排水沟桥坐落在贺兰山路跨越三排水沟上,桥长29米,桥宽7米,3孔石台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板桥,跨径8吨,载重15吨,1972年由银川公路段承建。
  十三、三二支沟斜横桥
  三二支沟斜横桥坐落在贺兰山路跨越三二支沟上,桥长24米,桥宽8米,2孔石台拱桥,跨径5吨,载重15吨,1959年由平罗县工交科承建。2006年,在修建三二支沟至铁合金厂道路时重建。
  十四、东苑街桥
  东苑街跨唐徕渠桥,2007年9月1日开工,是年11月20日竣工。桥面宽12米,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货物运输工具
  一、畜力运输
  20世纪70年代前,货运主要依靠畜力驮运和畜力车拉运、自行车运输。畜力驮运以骆驼为主,也有驴、马、骡、牛等。畜力车有木轮车、马车、牛车,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有大胶车、小胶车。
  二、非机动车运输
  县境内主要有自行车、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始于民国21年(1931),商人郑万福(当时被冯玉祥聘为西北军司令部参议)让当时平罗县城名医杨玉昌给其看病时,为往返方便,曾赠给杨玉昌一辆僧帽牌自行车。20世纪40年代,县城有些小商贩,用自行车从西安和平凉一带贩运布匹。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逐渐增加,成为城乡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在20世纪80年代前不多见,进入90年代,逐年增多,城乡居民(尤以城郊菜农)普遍使用。
  三、机动车运输
  1959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给平罗县石炭井铁厂调拨汽车6辆(平罗有汽车之始)。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人民公社开始使用拖拉机,70年代,各公社都购置农用汽车。拖拉机的使用逐渐普及到生产大队,有的生产队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购置自用汽车。1978年以后,农民自购汽车、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和客货营运。20世纪末,各种大中小型客车、货车、装载机、挖掘机逐年增多,家庭私用轿车得到较快发展。
  四、船舶运输
  民国年间,平罗沿黄河两岸的农民,兼营船运,使用的船是五站船(也叫五舱船,因船有5块板之高故名),船身长11~12米,口宽5米多,底宽3米,下水载重15吨左右,日行60千米。上水船载重在下水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需凭人力拉纤前进,日行20千米左右。新中国成立前,平罗拥有五站船近30艘。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鼓励群众振兴河运,平罗沿河一带群众造七站船124艘,下水载重30吨左右。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黄河水运逐渐衰落、消失。2013年,除沙湖旅游公司有旅游客船3艘、小摩托艇17艘、自划船101艘外,全县有渡船3艘,往返于通伏、五堆子和红崖子渡口。
  五、铁路运输
  (一)包兰铁路
  1958年5月8日,包兰铁路接轨,8月1日正式通车,在平罗县境内由K455起,到K491至,长36千米。包兰铁路从西大滩中部南北穿过,与全国各大铁路干线相通。在平罗境内,此段内设两个火车站,即平罗火车站和西大滩火车站。西大滩火车站是汝箕沟优质无烟煤(太西煤)的转运基地,平罗火车站是平罗工商企业等进出物资的转运站。以平罗火车站为中心向南至银川61千米,至兰州529千米,向北至包头450千米,至呼和浩特615千米,至北京1282千米。
  (二)包兰铁路平汝支线
  平汝支线是包兰铁路建成后修建的一条支线。是由潮石支线和汝箕沟支线合二为一的一条铁路支线,全长82千米。此线工程分为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是1959~1962年,修建平罗火车站经大武口、大磴沟至石炭井段,该段长34.7千米。第二期工程是1964~1969年,修建由大磴沟延伸经呼鲁斯太、宗别里、白芨沟、大峰矿至汝箕沟段,该段长47.5千米。主要任务是转运石炭井、大峰沟、汝箕沟的煤炭,并入包兰铁路运往全国各地和外贸港口。
  (三)西北煤机总厂专用线
  1973年修建,此线由大武口火车站起至九泉村止,全长18.21千米,正线长12.5千米。主要任务是转运西北煤机总厂和一、二、三厂进出物资。
  (四)平罗石油销售公司专用线
  1978年修建,修建专用线1条,长1600米,其中复线120米。由平罗火车站南接包兰铁路至石油销售公司,主要任务是由平罗火车站转运石油产品到平罗石油销售公司。
  第二节 货运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前,平罗县货运主要靠畜力驮运和牛、马拉车拉运。长途使用骆驼驮运,短途使用驴驮和牛、马车拉运。据《宁夏资源志》记载,民国32年(1943),平罗有骆驼756峰,每峰负重150~200公斤,年使用期8个月;毛驴9750头,每头负重60公斤左右。20世纪40年代,县城有些小商贩,用自行车从西安和平凉一带贩运布匹。当时,官方物资运输征用民间车驼。据《宁夏公路交通史》记载,1940年,征用平罗大车1576辆次,且规定每车2牛1人,载重750公斤,日行35千米。民国末期,由于马鸿逵年年抓兵及杂税加重,致使国民经济萧条,全县骆驼减少到581峰,驴减少到8279头,运输业逐渐衰败。民国时期,平罗县无专门的货运组织,货运主要由农民兼营。
  新中国建立后,交通事业不断发展,货运事业发生巨大变化。1953年,平罗县戴玉玺和莫如信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率先组建专业货运组织,除饲养180多峰骆驼外,还购置骡马54头、大胶车16辆进行货运。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社都组建专业营运组织。1954年,县城居民徐高年、高天福、王万福等14户,购置小胶车14辆、毛驴14头,从事营运。1955年,平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购置大胶车12辆、骡子48头,组织大胶车运输队。1956年,山西大胶车户王孝、张起英、张三虎,内蒙古大胶车户张培延、裴文光等5人,由银川到平罗营运。县城李海生亦购置大胶车营运。是年秋,个体大小胶车营运户由平罗县群众运输管理站组织联营,形成一支专业运输队,后发展成为平罗汽车运输公司。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各公社都购置大小胶车,除参加农业生产外,在农闲季节到厂矿企业拉运搞副业。
  1959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给平罗县石炭井铁厂调入汽车6辆(平罗有汽车之始)。随后各人民公社开始使用拖拉机,购置农用汽车,拖拉机和手扶也逐步普及到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机动车辆和大小胶车,利用农隙进行社会营运。1972年,全县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登记,参与社会营运的大胶车达2100辆。农村驮运的骆驼发展到1643峰,毛驴11727头。20世纪70年代末,牛车拉运与驮运陆续淘汰,普遍使用机动车。
  1978年后,农用汽车、拖拉机和手扶普遍由个人承包使用,其中绝大部分参与社会营运。农民自购汽车、拖拉机和手扶进行营运。1990年,全县拥有载货汽车1168辆、轮胎式拖拉机11924辆,其中手扶7474辆,货运量138万吨,货物周转量6312万吨千米。1995年后,个体货运飞跃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各种大吨位载货车辆大量走向市场,绝大部拖拉机和手扶逐步退出货运市场。到2013年,全县有载货汽车5014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4888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126辆。公路货运量1028.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63946.1万吨千米。
  第三节 客运工具
  一、畜力车客运
  民国时期,平罗县无专门的运输组织,专营的只有县城西街阎玉和、王贵和南门外冒海英3家,有单套胶车3辆、三套马车1辆,从事客运为主的运输业。民国末期,由于经济萧条,平罗县仅有的3家运输专业户也停业。
  二、汽车客运
  汽车客运是平罗客运的主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客运车辆从无到有,客运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1953年,自治区运输公司在平罗设立汽车客运站。1975年,县运输队购进1辆大客车,专门接送平罗火车站上下车旅客。1977年,客车增至2辆,开辟平罗至大武口、平罗至崇岗客运线,每日两个班次。1979年,
  平罗县公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一览表客车增至5辆,开辟平罗至宝丰、平罗至汝箕沟的客运线。1988年,平罗运输队更名为平罗县汽车运输公司,1990年,客车增加到11辆,货车全部淘汰,专营客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集体客运和个体客运同步发展,尤其是个体客车和个体出租车不断增加,客运周转量超过1985年的10倍,个体客运占全社会客运量的50%以上。客运车辆实行统一进站、统一排班次、统一走线、统一挂客运线线路牌制度。1996年以后,客运车辆全面进行排班定点等统一管理。客运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相互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平罗锦涛公共交通公司成立,购置公交车10辆,设置4条线路,开辟2条线路运营。2008年,新开辟县城新区至农发行1条线路。
  2013年,全县有客运(出租)公司6家,即陶乐运输公司、陶乐交通客运站、平罗运输公司、宏盛汽车公司、龙升汽车公司、锦涛公交公司。设3个汽车客运站,分别隶属自治区天豹公司和县运输公司。日发802个班次,开通各类客运班线52条,其中省际班线2条、市际班线5条、县际班线14条、县内班线31条,全县乡镇通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平均日发467个班次。2013年,全县有营运班线客车314辆、出租客车431辆、公交车41辆。2011年,公路客运量达到572.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365.2万人千米。客运线路分别通往西安、乌海、银川、鄂尔多斯、榆林、兰州等11个城市和区内20多个市县。
  三、火车客运
  (一)包兰铁路
  1958年5月8日,包兰铁路接轨,8月1日正式通车,是平罗铁路客运的开端。包兰铁路在本县境内由K455起,到K491至,长36千米。包兰铁路从西大滩中部南北穿过,与全国各大铁路干线相通。在平罗境内,此段内设2个火车站、2个乘降所,即平罗火车站和西大滩火车站、青草圈和马家高庄乘降所。以平罗火车站为中心向南至银川61千米、至兰州529千米,向北至包头450千米、至呼和浩特615千米、至北京1282千米。
  第四节 搬运装卸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无搬运组织。一般运输物资,由拉驼人和赶车人进行装卸,遇到单人搬不动的物资,由货主雇人装卸。包兰铁路通车后,西大滩火车站成为太西煤的主要转运站,煤炭装卸量日达2400吨左右。1958年,县搬运公司成立,由各公社调配500人组成,县联营运输队同时并入,下设搬运队和运输队,从事搬运和货运。在搬运方面,除保证完成西大滩火车站的搬运任务外,还承担平罗火车站的搬运任务。1961年,搬运公司只保留运输队,西大滩火车站和平罗火车站的搬运工作,由张家墩、许家桥、周城等生产大队组织社员承担。1977年,平罗县社队企业管理局装卸搬运公司成立,下设5个装卸队,人数在400左右,分别承担西大滩火车站、平罗火车站和石嘴山火车站的搬运业务,业务活动与劳力调配由公司统一管理。
  平罗县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一览表
  1978~1985年,年总收入由90万元逐年增加到112万元。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普遍使用,搬运装卸任务逐步由机械替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工搬运装卸逐步转化个体。2010年,装卸搬运及其运输代理业总产出1.29亿元,2013年,装卸搬运机器代运业总收入1.37亿元,增加值6339万元。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平罗县交通运输局
  新中国成立前,平罗县无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交通工作由县建设科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县农林科管理。1956年3月,设工业交通科,配备专干,管理交通工作。几经变更,1984年更名为工业交通局,下设交通股,配备专干3人,管理交通工作。1990年5月,设平罗县交通局,主管全县交通工作。2009年12月,更名为平罗县交通运输局。
  二、平罗县道路运输管理所
  1956年,平罗县群众运输管理站成立,对县城私营大小胶车户组织联营。1958年,平罗群众运输管理站管理的大小胶车及人员,并入平罗西大滩搬运公司。1964年,设平罗县民间运输管理站,1966年并入平罗县运输队。1972年,恢复民间运输管理站,1978年更名为平罗县交通运输管理站,1990年更名为平罗县交通运输管理所,时有干部职工23人,在县城、平罗火车站、崇岗、陶乐设检查分站,内设客运站、货运站、维修站、稽查队、办公室、业务室等。2010年6月,更名为平罗县道路运输管理所,为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垂直管理的科级事业单位。全所在职干部职工41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道路客运、货运、汽车维修、搬运装卸及运输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重点物资、大宗物资、重点港站集散物资的运输和重要节假日的旅客运输,实施指令性的抢险、救灾、战备物资的运输;负责全县运输市场的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制定本县运输行业规划,对本县从事道路运输业的经营、生产和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统计上报;组织开展对本县运政人员的培训和对运输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
  三、平罗县公路管理段
  1961年,平罗县养路工区成立,负责管理全县县乡公路和桥梁的修建与维护,承担公路与桥梁的中小型工程建设。1985年,有职工40人。1988年核定编制55名,其中行政管理7名,专业技术人员3名,养路工40名,驾驶员3名,保修人员2名。1994年,平罗县养路工区更名为平罗县公路管理段。2004年,区划调整后,原陶乐县养护中心15人并入,平罗县公路管理段时有干部职工70人。主要工作职责是:县乡公路养护、公路管理。2007年,全段有干部职工73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路政执法人员5人,下设灵沙、平南、平西、黄宝4个公路管理站。全段固定资产494万元,拥有各类养护施工机械车辆8辆(台),养护公路926.199千米,其中县道2条51.8千米,乡道46条331.556千米,村道176条542.843千米。2013年,全段有干部职工75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岗位17人,工勤技能岗位54人。
  四、汽车监理站、交警大队
  1958年,自治区交通厅在汝箕沟口设立汽车监理站,管理姚汝公路全线、银汝公路暖泉至汝箕沟段和大汝公路4千米处至汝箕沟沟口。
  1975年5月,设立平罗汽车监理站,管理包兰公路的丁北至黄渠拐子段、平陶公路全线和贺兰山路县城至第二农场渠段。1985年撤销汽车监理站。
  1986年,平罗县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成立,隶属石嘴山市交通警察大队。主要对汽车进行年度审验,进行驾驶员交通安全教育,维护交通秩序,纠正违章,处理交通事故,征收汽车养路费。1996年,更名为平罗县交警大队,为副科级单位,后升为正科级单位,2005年,降为副科级单位。到2013年,全大队有交警25名、协警员30名。主要承担县境内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四级公路1054千米的交通管理任务。
  五、地方海事局
  1986年前,平罗县水上航运监理工作一直由县工业交通科管理。1987年,平罗县港航监督站成立,制定安全航运规定和管理办法,建立水上安全联组方法开展航运工作。
  1991年2月26日,沙湖航监分站成立,隶属平罗县交通局港航监督站。1993年4月,沙湖旅游公司所有船舶交自治区交通厅航监局管理。
  2001年,自治区航监局更名为地方海事处后,县港航监督站更名为地方海事局。2004年1月30日,平罗、陶乐两县地方海事处合并,驻河东陶乐镇。2006年,更名为平罗县地方海事局。
  为落实水运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地方海事局与沿黄河通伏乡、头闸镇、灵沙乡和前进农场、沙湖旅游所及船舶负责人签订水运安全责任书,指定水运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河运及旅游水运船舶实行目标管理,把责任落实到具体船舶和具体人员。
  县地方海事局主要工作职责为:贯彻执行国家水上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负责县域内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并对水上交通事故予以调处;负责县域内水路运输管理以及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监督管理;负责县域内的船舶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河运人员的培训和资质审查;负责对本县区域内的水域进行检测,防止水域污染;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交通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节 安全管理
  一、道路安全
  20世纪60年代前,交通安全管理主要是宣传有关交通安全规定。发生事故时,由公安局与交通等有关部门和肇事者协商处理。1972年8月,县交通安全委员会成立,与工交局合署办公。交通安全工作按片区和就近的原则,每年召开驾驶员和车辆管理人员会议3~4次,进行安全教育。协助交警、农机有关部门进行一年一度车辆检验和驾驶员审验,监督检查交通运输管理单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会同路政管理领导小组出动宣传车到全县各集市进行交通法规宣传,到交通沿线各学校给学生讲解交通安全注意事项,清除路障和杜绝在公路边违章建筑,杜绝事故隐患,保障公路畅通。
  1979~1980年,发生交通事故275起,伤74人,亡33人。1981~1985年,发生交通事故685起,伤153人,亡94人,直接经济损失22.95万元。1986~1990年,发生交通事故441起,伤204人,亡97人,直接经济损失431.94万元。在交通事故中,超速行车占30%,会车抢道占15%,行人和自行车横穿公路占20%,酒后驾车占5%,技术不过关或无驾驶证的占30%。
  针对日益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县交通、交警等有关部门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整治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全力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一是狠抓客运车辆管理,对客运车辆特别是春运、重大节日、会议期间和旅游景点的安全管理。二是采取错时错位和夜间巡逻集中行动的方法,狠抓夜间交通管理。三是狠抓摩托车违法专项整治。四是狠抓双休日的交通安全管理。对摩托车无牌上路、无证驾驶一律查扣;对营运客车超速、超载、酒后驾车等违犯交通安全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坚决做到“六个一律”(对公路客运车辆超员、拖拉机违法载客的,一律卸客转运,并上限处罚;对车辆超过限定速度50%的,一律按最高限额处罚并吊销驾驶证;对有两次以上超员记录的,一律记12分;对夜间违停的车辆,一律进行强制清理至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地方;对疲劳驾驶的,设立司机休息室,一律就地强制休息;对无证、酒后驾驶客运车辆的,一律依法拘留)。对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汽车、四轮低速汽车、变形拖拉机“五小车辆”驾驶员实行“三证查验”(身份证、学习证、准考证)制度,提高“五小车辆”入户、办证和检审验率。对交通事故多发点进行治理,设置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施画人行横线和道路中心线。对客运、汽车维修、驾驶、危货运输从业人员实行轮培轮训。开展交通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和“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五进”“三让”活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2008年,开展出租车市场专项治理、客运市场违章行为治理、百日打黑等一系列活动,实施定线客车GPS安装工作,维护客运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2008年,公安交管部门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目标,以创建“平安畅通县”为契机,开展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酒后驾驶、涉牌涉证、公路危险路段等专项行动,加强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加大对违规营运车辆的整顿、管理、处置力度,重点打击黑车运输,营造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
  2010年,对全县246家三类汽车维修业户进行信誉考核,取缔未达标三类维修业户3户。严厉打击客运车辆沿街招揽乘客、压班压点等行为,维护客运市场经营秩序。开展公路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排查整治工作,对87处县乡村道路设置交通信号,采取错时错位、定点检查与巡逻管控相结合,严查各类交通违法。出动警力4450人次,查处交通违法行为3530起,行政拘留287人,暂扣车辆210辆,扣留证件40本,查处酒后驾驶26起。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制作宣传光盘52个、宣传展板66块,开展交通安全宣传180场次,编写宣传活页25种,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对全县658辆客运车辆和940名客运驾驶人建立安全档案,对287辆班线客车实行GPS监管。预防和减少全县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2010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起,死亡25人,受伤128人,较2009年同期事故起数下降28.8%、死亡人数持平、受伤人数下降20%。2011~2013年,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悬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宣传条幅,印发宣传资料,发放《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在出租车上张贴警示宣传标语。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举办各类安全培训班,培训驾驶员和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人员及公路建设工程安全人员。加强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强化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围绕施工过程中事关安全的关键工序和主要环节,强化各岗位的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客运管理,明确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研究解决道路运输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对参加接送学生班线车辆的营运资质、驾驶员资格,途经线路的桥涵、安全设施等进行详细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治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公路进行整治。
  二、水运安全
  1975~1980年,河东陶乐地区发生多起重大事故,有2艘拖船失火烧毁,1艘拖船船体驮坏,1艘60吨驳船沉落黄河,1艘20吨驳船陷入黄河报废。1990年11月25日,贺兰中学大汽车在头道墩渡口发生翻船沉河特大事故,造成汽车沉河死亡4人。2008年以后,制定水运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水运安全联组,确定水运安全第一责任人,加强船舶检验和船员考核,清理整顿运输船舶经营资质,严格市场准入管理,打击船证不符、无证上岗及扰乱水路经营秩序等违法行为,强化船户技术档案、岗位培训考核等基础工作。以“保水上安全、保水运畅通”为重点,集中开展无牌、无名、无船籍的“三无”船舶、乡镇渔船、渡口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三无”农用船4艘、“三无”渔船25艘,严防水上交通事故发生。2011~2013年,加大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乡镇船舶安全生产责任书和水上交通安全“三长”责任制,理顺各乡镇对小型船舶的安全监管。重点取缔“三无”船舶和非法“滩涂”造船;严厉打击非法载客,严禁客渡船超载;制订完善水上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落实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的各项措施,取缔“三无”渔船3艘、种滩农用船舶3艘。
  三、治超工作
  自2004年开始,开展治理公路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保障县乡道路、桥梁、涵洞的安全畅通和交通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2008~2010年,出动治超执法人员6500多人次,检测各类车辆21万多辆,其中超限超载车辆11600多辆,收缴罚没款和公路补偿费100余万元,公路车辆超限超载行为得到遏制,减缓超载车辆对农村公路的损坏。2011~2013年,强化路面执法工作,采取在重点路段“堵、疏、查”相结合方法,加大对超限超载车辆绕行逃避检查力度,杜绝车货总重20吨以上车辆驶入农村各级主干道路。2013年,投入流动治超2752人次,检测各类车辆30206辆,其中超限超载车辆1317辆。强化源头治超工作,与101家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巡查316次,检查车辆460余辆,对源头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11份,遏制超限超载车辆出厂上路。将货运车辆超限率有效控制在5%以下,遏制和减少超限超载运输带来的危害。
  第三节 公路养护
  民国时期,马鸿逵对包兰公路宁夏段采取的养护办法规定:县设路工队,区设路工队一分队,公路经过之保设路工队一个班,每班定队丁19人,由保长按户口人数抽调,轮班应役,3个月为一期。
  新中国成立后,区、市、县养公路都设置养路道班,实行全线或分段养护。县境内区设养路道班11个,市设1个,县设3个,乡镇设5个。区属109国道,1950年,设小兴墩道班。1960年,设姚伏、新村和黄渠桥3个道班。西汝公路(西大滩平罗火车站至汝箕沟),1958年,在汝箕沟口和化石洞设置道班,1969年,在八一渠和西大滩设道班。贺兰山路(平罗至石炭井),1960年,在平罗火车站设道班。贺兰山路(平罗火车站至大武口),1962年,在羊刺沟口设道班。银汝公路(银川至汝箕沟),1985年,在暖泉村设道班。市属大汝公路(大武口至汝箕沟),1985年,在潮湖公路设道班。县属平陶公路(平罗至陶乐),1972年,在通平桥设道班。平西公路(平罗至西大滩火车站),1973年,在县农牧场设道班。黄宝公路(黄渠桥至宝丰),1975年,在万家营子村唐家庄子设黄宝道班。乡镇道班,1975年,设周城、头闸、灵沙、惠北、通伏5个道班。
  1961年,平罗县养路工区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县属道班,养护县养公路,进行路政管理。1994年,平罗县养路工区更名为平罗县公路管理段,下设黄宝、平西、平南、灵沙4个公路管理站,专门负责具体实施辖养的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同时,县交通部门对乡镇公路采用招聘公路沿线的劳动力,实行“一包三定”(包责任、定线路、定距离、定费用)的办法,对乡镇公路实施养护管理。2005年,将农村公路和维护并入县公路管理段管理,实现农村公路“一县一机构”,推行模拟企业化管理。制定《平罗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大小修工程、桥涵建设、维修等由平罗公路段统一组织实施,大中修工程实行招投标管理,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实行承包养护,部分农村公路采取就近承包给沿线群众,签订追究制责任暨养护承包合同。对列养道路的坑、槽、翻浆、松散、脱皮、龟裂、网裂等及时进行整修,全面履行“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基本职能。2005年3月,自治区交通厅将京藏高速公路平罗段(K40+000—K81+000)交县交通局养护管理,属集体性质的京藏高速公路养护站成立,负责该段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实施路政执法人员包片包线责任制,路政违法违规案件及时有效处置,全县列养926千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养道路辐射全县13个乡镇141个行政村。
  2011~2013年,改革养护模式,增大养护人力、物力投入,试点推行养护招投标,采用养护新技术,提高公路养管效能和质量,实现“建即有养,养即到位”目标。在主干道路开展大整治大绿化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危桥,修补坑槽、沉陷等路面病害,喷画(刷新)斑马线,栽设各类公路标牌,提高全县各级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高标准创建养护示范路段和养护示范工程。开展常年和预防性养护工作,落实养护技术规范,加强日常养护,开展道路整容工作,整修路肩,清扫路面桥面,确保管养道路路面洁净畅通、路肩平整顺畅、路容路貌美观协调。全县管养公路1058.93千米,县道优良路率66.8%,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75.98;乡道优良路率42.84%,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72.86;村道优良路率37.69%,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68.25;滨河大道优良路率95.3%,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85.83。
  第四节 规费征收
  一、汽车养路费
  汽车养路费由自治区交通厅养路费征稽局驻石嘴山市养路费征稽所下设各征收站征收,所征收的养路费全部上缴自治区交通厅,用于全区公路建设及养护。征收标准:专业运输公司以收入的3%,其他企事业单位、个体按吨位征收,主车90元/吨,挂车45元/吨。1992年,汽车养路费标准进行调整,由原来的90元/吨调整为125元/吨,客车150元/吨。1997年,汽车养路费实行按车类和购置年限分档包交的管理办法,即货车180元/吨·月,20座以上的客车200元/吨·月,6~20座为300元/吨·座·月,5座以下400元/吨·座·月。
  二、拖拉机养路费
  20世纪70年代开始,拖拉机养路费一直由县交通管理站征收,数额不大,征收的费用全部用于修建乡镇道路补贴和公路养护。自1972年开始,按结算单位营运额的1%征收。1984年起,拖拉机养路费征收标准按吨位核定,铁牛拖拉机180元/月,东方红拖拉机126元/月,小型拖拉机全年按3个月征收,两轮手扶108元/月,四轮手扶129.6元/月。养路费分配办法是:征收站留3%,其余部分上缴县工交局、自治区交通厅各50%。1993年,平罗县拖拉机养路费征稽站成立,制定《平罗县拖拉机养路费征收和管理办法》,拖拉机养路费征收实行全额上缴县财政,然后返还县交通局,用于养路费征稽人员工资和县乡公路建设、养护,征收额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50余万元逐年增加到百万元以上,2006年达到160余万元。
  2008年底,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开始征收燃油税,同时停止征收汽车及拖拉机养路费。
  三、运输管理费
  1956年,平罗县群众运输管理站成立后,主要对县城联营的私营大小胶车户按营运额收取1.5%的管理费。
  1972年,恢复平罗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后,营运车辆管理费按结算单营运额1%收取。1972年收取管理费6288.04元,1977年为13756.75元,1986年为90223.02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县客、货汽车拥有量由1985年的132辆、379辆分别增加到1990年的289辆、1168辆,客、货量由1985年的44万人、122.4万吨分别增加到1990年的118万人、183万吨,管理费由1985年的6.56万元增加1990年的28.7万元。
  20世纪90年代后,对营运车辆管理逐步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费征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稽查工作,查处无证经营行为,打击营运车辆逃费行为,足额完成营运费征收工作,1995年征收92.7万元,2000年为139.5万元,2008年为262万元。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六项收费。至时,停止此费收取。
  第四章 邮政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烽燧
  明朝时平罗为边防要塞,筑平虏城,布设屯、堡、军营,沿山各沟口设关置城障,并在沿山各沟口沿途,黄河西岸一带,筑有100多座烽堠,用烟火传递军情。
  二、邮驿
  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平罗县设驿站,传递官方文书。民国元年(1912)12月15日撤驿站,设邮政代办所。烽燧邮驿通信,对沟通信息、巩固边防起到重要作用。
  三、邮政
  民国元年(1912),平罗县在北大街三盛和商号设邮政代办所,俗称“三盛信局”,始为民间邮传机构。民国21年(1932)撤代办所,在县署东设三等邮局,隶属甘肃省邮政总局。在姚伏、黄渠桥、宝丰和陶乐4处设邮政代办所。民国33年(1944),黄渠桥设三等邮政局,宝丰邮政代办所归其管辖。民国37年(1948)十月,平罗县邮政局改设邮政代办所,隶属黄渠桥邮政局。1950年,平罗县邮亭建立,隶属黄渠桥邮政局。1952年,全国实行邮电合一,平罗县邮电局成立,有职工26人,隶属甘宁青邮电管理局。1953年,宁夏省邮电管理局设立,辖平罗县邮电局。1970年,全国实行邮电局分设,平罗县邮电局分设为平罗县邮政局和平罗县电信局。邮政局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局邮政管理局,电信局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73年,国务院决定邮电合并,当年7月平罗县邮电合并,恢复原组织机构和从属关系。1987年5月,管理体制改革,平罗县邮电局由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实施行政管理,石嘴山市邮电局实施业务管理,时有职工138人。1998年6月,国家进行邮电分营。9月,分别成立平罗县邮政局、平罗县电信局,平罗县邮政局隶属石嘴山市邮政局。2003年,设黄渠桥、宝丰、西大滩、崇岗、汝箕沟火车站7个邮政所。2004年,设东苑街邮政所,2004年因陶乐撤县,陶乐县邮政局改为陶乐邮政所,归平罗管。2008年1月,邮政银行平罗支行成立,时有职工90人。2010年有职工298人。
  第二节 邮递网路
  民国时期,县内邮路有干线1条:姚伏至黄渠桥,始为逐日马班,后改为逐日自行车班;有支线1条:平罗至陶乐,为间日步班。
  新中国成立后,银川至黄渠桥邮路,由银川市邮电局运转邮件,平罗和姚伏是交接点。
  1951年,县邮亭配合土改,开辟平罗至汝箕沟煤矿和平罗至头闸2条邮路。平汝邮路长135千米,中经镇朔、下庙、崇岗、长胜、潮湖、大武口,为三日班;平头邮路长50千米,中经五香,为逐日班,土改结束后停止运转。之后,开辟平罗至汝箕沟邮路,长56千米,为间日班。
  1952年,恢复平罗至陶乐邮路,1953年,开辟平罗至潮湖农场邮路,潮湖邮电营业处开辟邮路4条,姚伏邮电所开辟姚伏至前进农场邮路1条,均为逐日班,总长231千米。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进行乡邮大建设,开辟更多邮路,经调整后有邮路12条,总长459.7千米。
  1958年,开辟平罗至平罗火车站转接邮件邮路,长9千米,日接转2趟。1967年,开辟大水沟至西大滩火车站和汝箕沟煤矿至西大滩火车站邮路。1983年,调整邮路,调整后有邮路16条,总长874千米。1987年,邮电管理体制改革后,邮路总长度369千米,农村投递路线16条,总长度为718千米,其中农民承包7条322千米。1997年,邮路总长度为116千米,农村投递长度841千米。随行政区划多次调整,邮路随之调整。
  1998年,邮、电分营后,县内邮路主要依托区内邮路完成。银川至石嘴山区(现更名为惠农区)邮路由南至北途经姚伏所、县局及黄渠桥所进行运转,石嘴山市、陶乐县邮件都到平罗局与银川中心局邮车进行四方交接转运,为逐日班;石嘴山邮车途经平罗火车站所、隆湖所对其进行转运,为逐日班。县内邮路为:县内邮件经银川通过银川至汝箕沟火车站与西大滩所、汝箕沟所进行转运,为周六班;崇岗所邮件通过自行车邮路与西大滩所转运,为周六班;宝丰所经黄渠桥所自行车转运,为周六班。
  2003年,汝箕沟所改为汽车邮路,押运员通过公共汽车转运邮件,全长130千米,为周六班;西大滩所和崇岗所改为汽车邮路,局内邮车直接转运,邮路长90千米,为周六班。2004年,陶乐划归平罗县,平陶邮路变更为县内邮路,全长50千米,为周六班。至2008年,县局发投班设11个投递投道,其中5个城内投道、6个农村段,投递范围覆盖县城、城关镇、头闸镇、渠口乡及原二闸乡、五香乡、前进乡、周城乡的各个行政村,其他乡镇邮件投递由各邮政所负责投递。投递总里程1551千米,服务人口约25万人。2012年,邮政业务收入1247.6万元,其中邮务类业务433万元。
  第三节 邮政设施
  一、邮运工具
  清代,官方公文的投递,远途骑马传送,近者徒步传送。民国时期,干线邮路骑自行车传送,支线由人肩负运转。
  新中国成立后,邮运工具主要是自行车。1967年,县邮电局购置专供运送邮件自行车30辆。1968年,增置摩托车1辆、小胶车2辆(畜力车),担负较远路程和重量级邮包的运送。至1983年,增加摩托车16辆,投递邮件实现摩托化。1984年,购置汽车1辆。由于汽车、摩托车费用太高,1986年,全部改用自行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邮政业务范围的扩大,逐步配置汽车、摩托车等邮运设备。
  1998年,邮、电分营后,投递工具主要为自行车,个别偏远地段采用摩托车投递,邮路运输以汽车运输为主。平罗局有2辆邮路汽车、摩托车2辆、投递自行车25辆。2006年,县局为农村乡邮段配置8辆摩托车,城市投递仍然采用自行车。
  二、收寄设备
  1956年前,收寄邮件使用提杆秤称重。1956年后,公分秤和磅秤取代提杆秤。1988年,开始使用包裹收寄机。1993年,配备电子秤。随着邮政营业收寄设备的更新,原器具逐渐淘汰,使用新型电子衡器。
  1993年,配备计算机,收订报刊正式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1994年,汇总业务使用微机处理业务。1995年,邮储和汇总工作全部应用计算机工作。1997年,为开办邮储绿卡业务,建成具有联网和异地存取功能的计算机处理网络。
  第四节 邮件处理
  1949年以前,因邮政业务单一,业务量小,各类邮件混封直发。1950年,邮政总局规定国内保价信函封发标准,同一接收局满5件的一律直封。1954年,邮政总局制定《国内平挂出件分拣办法》。1958年9月,实行“平十挂三”直封,汇封总袋。1961年3月,宁夏邮电管理局规定封发平常函件,实行装袋夹铅处理。1973年,平罗县邮电局设邮件封发组,信函和包裹及报刊封发实现专业处理,报刊封发设投递组。1990年1月,自治区邮电管理局调整出口平挂信函分拣封发关系,撤销县局直接对外省市区的出口封发格口,平挂函件交石嘴山市邮电局封发处理。1991年、1992年、1997年分别对邮件出口封发工作进行调整,改革干线邮路运输方式,出口邮件经转工作由银川局承担,当天收寄的邮件基本做到全部赶班发出,加快邮件的传递速度。
  印刷品经分拣后达到非专号直封标准的,直封寄达局。达不到的,与信函一同装袋发出。包裹封发在业务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设立专门封发处理场地,由专人处理进出口包裹的分拣封发,符合直封标准的直封寄达局,达不到直封标准的,发银川转口局经转。
  国际函件的封发工作,因量小,由国内平函和挂函分拣人员兼职办理封发,封专袋寄至银川国际台。
  第五节 邮政业务
  民国时期,县邮政局办理信函、包裹、汇总3种业务,日平均发出和收接投递信函2000~3000份,月平均发出和收接投递包裹80~100件,月平均发出和收接投递与兑付汇票200~300张。
  新中国成立后,县邮电局经营的业务种类增加,业务量增大。为保证邮政通信质量,对邮件的分拣、封发和投递,进行分工,各专其责,实行流水作业,使出口、进口、转口邮件都及时分拣,封发和投递转交,一律不过夜。各支局和邮电所,每天接回的邮件,当天投递完。为方便乡村群众,实行乡邮员送汇款、送特挂、送包裹、代售邮票、代汇款、代收包裹的“三送三代”法。1950年,增办报刊发行;1956年,增办报刊零售;1957年,增办机要、征询及代购;1972年,增办集邮;1980年,增办存局候领邮件、汇款和国内邮件回执使用等业务,到1985年经办12种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快速提高,邮政通信业务也随之迅猛发展,在函件业务中增加快件业务,在包裹业务中增加商品包裹、大件包裹。20世纪90年代以来,邮政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邮政业务逐步向金融类、速递类、物流类、电子商务类业务发展。2006年,新开展药品“三统一”配送和农资配送工作。平罗县邮政局为县医院、中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乡镇卫生院、141个村级卫生室进行部分常规药品配送,配送药品种类218种,配送额逐年上升;在各乡镇设立206个邮政农家店(后改造、规范为118家),配送化肥、种子、农药、日用百货等40多种商品。2008年,配送药品218种20.76万件,配送额519万元;配送农资3000吨,配送额600万元。邮政业务种类的增加及方便和快速化,使得邮政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快速增长。1966年,平罗县邮电业务收入9.17万元,1980年16.22万元,1990年为92.96万元。1998年,邮、电分营后,邮政业务发展势头不减。1999年,邮政业务量为186.19万件,业务总收入344.79万元;2002年分别为505.29万件和517.37万元。2007年,邮政业务量达到957.64万件,完成邮政业务收入884.47万元。
  2008~2010年,平罗县邮政局把营销体系建设作为支撑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拓展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药品“三统一”配送和农资配送等物流业务的同时,开展交警账单制作、投送、沙湖旅游区新门禁系统安装及沙湖风光形象册和个性化邮折制作等新业务,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代收、代付业务,并在全区率先开办基金专用账户。2010年,业务收入984.45万元,其中邮物类业务收入336.13万元,占收入比重为34%;金融类业务收入566.03万元,占收入比重为57%。
  2011~2013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网点转型步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代理金融业务,邮政业务收入3200多万元。其中:函件业务510万元,集邮业务340万元,电子商务业务150万元,包裹业务10万元,报刊业务500万元,代理金融类业务1700万元。
  第五章 电信
  第一节 电信机构
  民国22年(1933),在平罗县署内设电话二等分局,隶属宁夏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日,将平罗县电话二等分局改为电话营业所。1952年,全国实行邮电合一,成立平罗县邮电局。1970年,邮、电分设,1973年,邮、电合并。1998年6月,再次进行邮、电分营,8月13日,平罗县电信局挂牌成立。1999年8月,移动通信业务与通信业务剥离,成立隶属中国移动通信石嘴山市移动通信分公司的平罗县移动通信公司营业部和隶属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石嘴山分公司的平罗县联通公司营业部,平罗县电信局停办移动通信业务。2003年3月,中国联通平罗县分公司成立。2003年8月,中国铁通平罗经营部成立。2008年10月,按照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宁夏有限公司平罗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平罗县分公司先后成立。
  第二节 电话
  民国时期,平罗县电话机设单机1部。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设交换机1部,总容量10门,当时只有8家用户,架设线路1.43杆程千米,17.41线对千米。1958年,交换机总容量50门,县内电话从无到有,线路达到208.063杆程千米,217.166线对千米,乡乡通电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信事业快速发展。1987年,市话总容量1000门,实占519门;农话总容量230门,实占105门,线路达到179杆程千米,418线对千米,配线电缆7波长千米。20世纪90年代,电信事业有长足发展。1993年,平罗县2000门市话程控交换机开通,用户可以直拨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及其他国家,改变过去使用磁石交换机需人工接转电话的落后局面。
  1995年8月,投产4000门程控电话,市话总容量达到6656门,实占3811门;农话总容量1916门,实占1038门,利用加拿大贷款投资379.27万元,建设一点多址微波工程,电缆增加到73.6波长千米,架设县城到平罗火车站光缆9波长千米。1996年,市话程控交换机扩容6000门,市话线路扩容7200线,农话交换机扩容742门;开通农话一点多址微波通信;新建并开通县城至崇岗、黄渠桥农话光缆47千米。
  1997年,对太西镇2000门扩容、1200线线路扩容,新装汝箕沟1000门程控交换设备;对崇岗256门程控电话扩容和西大滩、崇岗、宝丰、黄渠桥、姚伏等乡镇的线路扩容及县城城郊结合部的线路延伸工程,新建姚伏—平罗县城—黄渠桥—宝丰光缆43千米。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3824门,实占7764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048门,实占1798门,全部实现程控化。全县有56个行政村通电话,公用电话净增75部,达到295处。邮、电分营前的1998年1~7月,对平罗县城—周城—姚伏—通伏—五香—六中—渠口—平罗县城的光缆环路及SPDH传输设置安装及崇岗交控和电源系统等农话通信建设工程投资477.11万元。电话放号1557户,其中市话1198户,农话359户,全县市话用户达8941户,农话用户达2180户,电话普及率达5.14部/百人。邮、电分营后,平罗县电信局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对程控扩容及设备更新工程和800兆向900兆转网任务,加快农村通信网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开通互联网,“112”障碍台实现电脑自动受理,电信事业飞速发展。2005年,全县市话用户达2.62万户,农话用户达4.23户,电话普及率达48部/百人。
  2009~2010年,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9年投资150万元建设明月湖小区等23个住宅小区和单位的通信电缆线路工程;投资210万元建设沙湖旅游区全球眼光缆、明月湖小区等23个小区和单位的光缆接入工程;投资180万元建设明月湖小区等12个小区和单位设备安装工程;投资90万元建设通信地下管道,进行通信设施的迁移和改造;投资320万元配合平罗县道路建设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工程。
  2010年,投资180万元,进行23项通信线路工程建设,使新建小区、新农村建设及企业具备先进的通信能力;投资180万元,进行29项光纤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和单位的通信能力,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投资120万元,建设精细化工工业园区、新建大中小型企业、市场和住宅小区等13处EPON设备安装工程,为用户提供高速、快捷的通信方式;投资90万元建设31处通信地下管道,配合城市建设;投资290万元,进行12处通信设施、线路的无偿迁移和改造,配合政府各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由于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电话用户呈逐年减少趋势。截至2010年末,全县市话交换机容量4.5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6万门,电话机总数达到3.2万部,电话机总数中,市话1.9万部,农话2.3万多部。全县有互联网户数1400户。至2012年末,全县普通电话用户2.87万部,市话1.44万部,农话每百户拥有8部。
  第三节 电报
  一、有线电报
  民国时期,电报和电话共用一条线路。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邮电局于1953年开办平罗县城至银川和平罗县城至石嘴山电报。1954年,开办平罗县城至银川专线电报和平罗县城至汝箕沟矿区电报。1956年,开办平罗县城至头闸和平罗县城至崇岗电报。1958年,开办平罗县城至平罗火车站和平罗县城至石炭井电报。1960年,开办平罗县城至大武口电报。1963年,开办平罗县城至黄渠桥和平罗县城至宝丰电报。1967年,开办平罗县城至大水沟电报。1985年,架设邮电局至县气象站电报专线。截至1990年,有电报专用线2路、电话电报用线9路,其中经平罗县城至银川线路由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经转,电报可发往全国各地。业务量也逐渐增加,1953年,去、来电报678份,1970年48526份,1990年达到68279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无线寻呼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的建设,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受到群众的喜爱,电报作为一种主要通讯手段逐渐从电信市场退出。
  二、无线电报传真
  无线电报 平罗县城的无线电报始于1959年,有平罗县城至银川和平罗县城至大武口两路电路,是为遇有自然灾害时有线电话中断而备用的,每天联络试机两次。
  传真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平罗县委设传真设备,进行文件传递,线路由邮电局提供。1990年后,除县委、政府设有传真设备外,各主要部门也购置传真机便于与上级部门传递文件信息。社会商业单位或部门也大量购置传真机进行信息传递。
  电报机械 1954年,置王氏振荡式电报机和莫耳斯人机各1部。1959年,置单流人工电报机1部、15W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1台、手摇发电机1部。1977年,置55型电传机2部。1986年,置电传打字机1部。1989年,置全电子电传机1部。1990年,置电传打字机4部、全电子电传机1部。1990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传设备应运而生,品种多样,数量也快速增多。
  第四节 无线寻呼网
  1993年,平罗县建成无线寻呼基站1个,安装25W寻呼发射机1台,与石嘴山市无线寻呼网络联网。该系统由操作终端、主机、编码器、调制解调器、发射机和天线及寻呼机接收机等组成。由于传递信息迅速、简便,使用方便,平罗县当年即有用户100多户,1994年发展到427户。1998年8月,邮、电分营后,平罗县寻呼发射机更新为TIANYU型100W,建寻呼基站7个,无线寻呼用户达到2880户。无线寻呼改制剥离后,无线寻呼业务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平罗县无线寻呼用户最多时的2000年达到3万多户。随着移动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的陆续建成与快速发展,无线寻呼业务于2002年退出电信市场。
  第五节 移动通信网
  1993年3月,石嘴山市邮电局首次开通800M模拟移动通信网,在平罗县建基站1个。该系统信道总数38个,其中平罗10个。2013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接入移动电话82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移动电话242部,其中平罗县移动电话用户话机66部。1996年7月,开通900M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平罗县建移动基站1个,实现与全国及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网漫游。1999年8月,移动通信业务与通信业务剥离,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石嘴山市分公司成立,分别在平罗县设营业部,移动通信业务快速发展。由于移动电话可随身携带,使用非常方便,加之移动电话机价格逐年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每部1万多元下降到数百元,通话费用较过去大幅下降,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预付费、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话拨打IP、手机银行、WAP业务、GPRS等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及基于语言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第三代通信技术的“3G”移动通信服务的推出,移动电话深受用户喜爱。截至2010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2.2万户。
  第六节 数据通信网
  1969年,美军提出建立因特网(也叫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连接引进数据传递的技术。经过十年的探索,到1978年才建立了因特网的应用,使数据通信技术有了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因特网技术逐步传入我国,但发展很慢。1998年,平罗县邮、电分离,平罗县电信局才开始建立因特网系统。2003年,中国联通平罗分公司成立,自此平罗电信、平罗联通开始因特网建立及服务。2005年初,中国铁通平罗经营部也推出因特网服务。到2010年,全县拥有因特网户数1400多户。2013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46部,接入有线电视网络30台,接入互联网计算机18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10台,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119台。
  因特网是一个网络,它是以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通信网络集合体,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随着社会、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特网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新闻、咨询、娱乐、财贸、历史、军事、旅游等100多类,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