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综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年鉴2021》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642
颗粒名称: 市情综览
分类号: Z9
页数: 12
页码: 38-49
摘要: 本文收录了2020年石嘴山市市情综览的情况,内容包含了对石嘴山市的综述介绍,地理人文,国民经济,社会事业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市情 2020年 石嘴山市

内容

综述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毗邻,南与银川市接壤。东屏滔滔黄河水,西依巍巍贺兰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1960年设市,下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民生生态“三大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62亿元,增长6.0%。比“十二五”末增长3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59.2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45.14亿元,增长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比“十二五”末增长33.2%。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8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增长8.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9亿元,下降4.4%(同口径增长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5亿元,增长4.1%。2020年,石嘴山市常住人口为751389人,占10.43%;男性占比51.17%,女性占比48.83%,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5.42%,15~59岁占比67.66%,60岁以上占比16.92%,65岁以上占比12.12%。民生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大、效果好,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先后被列为首批12个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基础厚实、发展稳健的工业城市。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是宁夏工业的“摇篮”。境内煤炭、硅石等资源丰富,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5万千瓦。现有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宁夏平罗工业园区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多措并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多元合金为主导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5%,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位列世界钽铌行业前三强,煤机综采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镁及镁合金、煤质活性炭、碳化硅、ADC发泡剂、水合肼等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石灰氮和双氰胺产量居全国首位、世界市场占有率达7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科技金融、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以瓜菜、制种、草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支持政策、孵化体系不断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3%。
  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建市60年来,在建立煤炭基地和“三线”建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万建设者汇聚石嘴山,开发开拓,共建共享,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铸就了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宁东、蒙西两个国家千亿吨级煤田之间,是呼包银兰经济带、宁夏沿黄经济区、宁蒙陕乌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发达,距银川河东机场100公里,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石银高速、109国道、110国道等贯穿全境,被列为全国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之一。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完善惠农陆路口岸功能,加深与天津港、曹妃甸港的互利合作,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带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先后与6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16个国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赢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农村改革、综合医改等关键领域改革走在前列,8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不见面、马上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明显提升,是前景广阔、充满活力的投资兴业佳地。
  山水交织、绿色发展的美丽城市。黄河穿东过,西依贺兰山,湖泊星罗棋布,湿地面积达510平方公里,是塞上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湖,是著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星海湖水域面积达23平方公里,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华夏奇石山集天下奇石之大成,是全国观赏石博览基地。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推进生态转型,持续做好造林绿化、水系优化、城市美化“三篇文章”,森林公园、汇泽公园、星湖翠岭、舍予园等园林景观媲美竞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4.1平方米,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团结和谐、民生幸福的文明城市。石嘴山历史悠久,秦朝时设浑怀障,西汉时设置第一个行政建制——廉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贺兰山岩画、古长城、北武当寿佛寺、平罗玉皇阁、田州塔等人文古迹,移民文化、贺兰山文化、塞上江南文化、回族文化交相辉映,汉、回、满各民族和谐交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六城联创”,城市品质和市民素质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被评为全国教育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实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大病保险统筹,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五星级慈善城市。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在所有街道(乡镇)设立民生服务和综合治理“两个中心”,在城乡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石嘴山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五个扎实推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振奋精神,兴市富民,奋力开创“两个转变”新局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地理人文
  【行政区域】 石嘴山市居中国内地的中部偏北,地处华北、西北两大区的结合部,位于华北进入西北地区的战略通道上,位置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部,为区辖地级市。市党政军机关驻大武口区,为自治区在银川以北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市境被黄河分为东、西两部分:市区及平罗县大部居河西;平罗县陶乐镇、红崖子乡、高仁乡居河东。至2018年年末,市辖2区(大武口区、惠农区)1县,总人口80.44万,行政区域总面积5309.5平方公里,其中:大武口区位于市境中西部,总面积1007.5平方公里;惠农区位于市境中北部,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平罗县位于市境中东南西部,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
  【数理地理位置】 市境东西宽约88.8公里,南北长约119.5公里,介于东经105°58′~106°58′、北纬38°17′~39°23′之间。海拔最高点位于贺兰山(海拔3475.9米),最低点位于惠农区黄河大桥处(海拔1090米)。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大武口区位于东经106°05′~30′分、北纬38度17′~51′之间,惠农区位于东经106°13′~51′、北纬38°40′~39°23′之间,平罗县位于东经105°57′~106°58′、北纬38°36′~39°05′之间。
  【自然地理位置】 市境居银川平原北端,贺兰山北段绵亘西侧,黄河经东侧南北贯流,属内蒙古高原南部。在全国三大自然区属西北干旱区,在7个自然地区中属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河西部分为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河东部分为鄂尔多斯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
  【位置境域】 截至2018年年末,市境西、北、东三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海市、伊克昭盟为邻,南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接壤。市境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相邻:从惠农区北沿达(乌达)石(石嘴山)公路16.7公里于麻黄沟出界,入乌海市乌达区境。市境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相连:于大武口区石炭井西北4公里石炭井道班出界,入阿左旗呼鲁斯太镇境;于平罗县汝箕沟西4公里大岭湾出界,入阿左旗古拉本苏木(乡)境。市境东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伊克昭盟接壤:于惠农区石嘴山黄河大桥过河,入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境;于黄河东岸平罗县陶乐镇、高仁乡东和红崖子乡东、北出界,入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市境南与银川市接壤:于黄河东岸平罗县高仁乡南端出界,入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境;于黄河西岸平罗县南端与银川市贺兰县接壤:从姚伏镇南沿包兰公路3公里处出界,入贺兰县四十里店乡丁北村境;从下庙乡暖泉村西南顺110国道2公里处出界,入贺兰县暖泉农场境。
  【地形地貌】 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踞银川平原北部。市境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为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鄂尔多斯台地四种地貌单元。境内海拔高度最低为1090米,最高为3475.9米,最大相对高差达2389.5米。贺兰山地是雄踞市境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大部分为风化剥蚀中低山地,局部为侵蚀中高山地,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等主要煤田分布于贺兰山深处。洪积倾斜平原由贺兰山沟谷洪积扇组成,是市境的主要工业地带。黄河冲积平原为银川平原黄河段最下游,地势低平,湖沼密布,为市境主要农业区。鄂尔多斯台地台坎部分,大部为沙伏梁状丘陵。
  【气候特征】 市境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西部边缘(贺兰山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而多风、秋凉早而晴爽,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降雨量少且集中于夏季,空气干燥,年温差大,气候大陆性特点显著。西部贺兰山地由于地形因素形成独特的山地气候。按气候学以候平均气温(≤10℃、10~22℃之间、≥22℃)作为四季划分标准,市境各县区均在四月中旬进入春季,6月中旬进入夏季,8月下旬进入秋季,10月中旬进入冬季。
  春季升温快,昼夜温差大,风大沙多,蒸发强烈,空气干燥,降雨量不及蒸发量的1/10。早春常忽冷忽热,伴随春霜;夏季盛行东南风,日照长,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烈,最高极端气温39.1℃,降雨频繁且多以雷雨形式出现,时有冰雹;秋季气温明显下降,降水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个别年份会因冷热气团相持秋雨稍多。相对湿度达57%,为各季之首。早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到来;冬季降雪稀少,天气严寒,气温低,蒸发小,日照短。季平均气温—6—7℃,极端最低气温—30.3℃,1月份平均气温-20℃,季平均降雪量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蒸发量129~171毫米,占年蒸发量6~7%。冻土最大深度在1米以下。
  【交通地理位置】 市境西部横切贺兰山地的沟谷山口,历来是联结中原农耕区和北方草原牧区的交通孔道。惠农区濒临的黄河段,水面狭窄,河床稳定,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大规模水运通航的记载。清初以来一直是宁夏联结甘肃、内蒙古及华北地区的水旱码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中原定居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点,各民族的人员来往、产品交流,在此绵延不绝,长盛不衰,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流通要道。
  今日石嘴山,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石银高速、109国道、110国道等贯穿全境;石嘴山(惠农区)、平罗、红崖子(平罗县)3座黄河公路大桥横跨东西,联结宁夏、由蒙古,构成市境交通主体。被列为全国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之一。市政府所在地至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交通距离75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100公里,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南距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500公里,距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分流线~宝中铁路中卫站248公里,距运煤出海口秦皇岛市1639公里。是向西开放、向北拓展、向南辐射的桥头堡,在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惠农陆路口岸铁水联运直达天津港,是西北重要的内陆口岸,在宁夏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地理位置】 在我国当前的三大经济地带,石嘴山市居西部经济带的东北边缘,处于西部、中部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历史上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进行产品交换的市场。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就在平虏城(今平罗县城)附近设立了蒙汉互市的“夷场”(贸易场所);清初又将其移至石嘴子(今惠农区老城区),成为当时河套地区民族贸易的重要“市口”。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北,石嘴山(今惠农区老城区)一度成为西北地区城市外贸中级市场,驻天津的英、德外国洋行先后在此设有10家分行,甘、宁、青产羊毛皮张多汇聚于此,加工后装船外运,年约运出羊皮百万张、毛3000万斤,呈现出“各洋商均集于此,货财山积”(民国《朔方道志》)的繁荣景象。直到20世纪30~40年代,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包兰铁路通车(1958年)前,石嘴山还以“水旱码头”而著称,长期是黄河上游民船航行的起点和货物集散地。举凡宁夏、甘肃西部、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鄂尔多斯的皮毛、药材、水烟等多集中于此,石嘴山的煤炭、陶瓷等产品也经水路北上南下,“装载货物之舟停泊者动逾数百”。
  新中国成立后,石嘴山逐步建成宁夏第一个能源、高耗能工业区,为我国中、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地处宁东、蒙西两个国家千亿吨级煤田之间的石嘴山市,已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宁夏沿黄经济区、宁蒙陕乌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把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民生生态“三大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石嘴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62亿元,增长6.0%。比“十二五”末增长3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59.2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45.14亿元,增长5.2%。先后被列为首批12个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经济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政治地理位置】 市境为华北、西北两大地区的结合部,处于从华北地区进入西北的战略通道上。地位突出,地形险要,素有宁夏北部“咽喉”之称。历代王朝在此移民屯兵,设州置县,以固边防。当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打西夏,曾两次从石嘴山强渡黄河。市境古长城沿黄河、贺兰山等天然屏障经过境内。明嘉靖《宁夏新志》载:“苟失平虏(今平罗县,范围相当于今市境),则无宁夏(今银川市),无宁夏则无平(平凉)、固(固原),无平、固则关中骚动,渐及于内地,患不可量矣。”反映市境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直至近代,如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1929年马仲英部进攻宁夏、1934年的孙(孙殿英)马(马鸿逵)大战等,石嘴山首当其冲,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主要战场。1937年,当日本侵略军攻入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后,中共党组织曾派人在石嘴山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并测绘了地形,准备在此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共中央还曾建立过从石嘴山经阿拉善旗到蒙古的秘密国际交通线,以加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不少党的重要干部都是通过石嘴山从前苏联回到国内的。截至2017年年末,先后与6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16个国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
  【市名来历】 “石嘴山”最早见诸于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为山名:在“卫城(今银川市)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据石嘴山市地方志办公室考察,在今石嘴山区黄河大桥以北几公里处,黄河西岸的贺兰山余脉在河水长期冲刷下,形成山石重叠、犬牙交错的河岸高地,“突出如嘴”悬于河边,是为“石嘴山”。清雍正初(1726年左右),随着惠农渠的开凿和民族贸易“市口”的设置,石嘴山一带开始形成聚落,山名便被借用为地名。史籍中多称谓“石嘴子”“石嘴山”“石嘴子山”等,石嘴山一名遂沿用至今,1960年建市时被定为市名。需要说明的是,1959年,在宁夏为设置石嘴山市而给国务院的报告中,由于使用了“石咀山”这一不规范的写法,故1960年被国务院的设市决定沿用“石咀山”为市名。所以过去曾一度在报刊、文件等中有“石咀山”“石嘴山”并用现象。其实,明、清两代史籍中石嘴山均作“嘴”字,《民国朔方道志》中始见“嘴”“咀”并用。解放后国务院公布的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也未将“嘴”字简化。因此,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将“石嘴山”正式确定为市名的规范化写法。
  【历史沿革】 石嘴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1960年撤销惠农县设置,驻石嘴山。
  石嘴山,俗称石嘴子,因贺兰山至此,山石突出似嘴而得名。清代即有贸易集市。
  1956年,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发石嘴山丰富的煤炭资源。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报请国务院撤县(惠农县)建市。1960年1月设立石嘴山市,当时石嘴山市辖石嘴山镇(区级)与尾闸、黄渠桥、宝丰3个人民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镇改建为2个区,组建南街、北街2个城市人民公社,2个公社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5月,调整公社规模,市郊3个公社划小为8个公社(尾闸公社划分为尾闸、下营子2个公社;将黄渠桥公社划分为黄渠桥、燕子墩、西永固3个公社;将宝丰公社划分为宝丰、庙台、礼和3个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个区合并为市辖城区。
  1963年5月,国营园艺农场变为集体所有,称为园艺公社。7月,将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辖城区1区、大武口镇1镇和尾闸、下营子、燕子墩、西永固、庙台、礼和、园艺、大武口等8个公社。
  1968年,大武口镇驻地迁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设置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为大武口镇的派出机构。
  1970年10月,将石炭井从大武口镇划出,撤销石炭井街道办事处,改置为石嘴山市辖石炭井区,驻石炭井。
  1972年,设置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北地区,地区机关驻大武口镇,石嘴山市归属银北地区。
  1973年,大武口镇升格为区。石嘴山下辖第一区(驻大武口)、第二区(驻石嘴山)和第三区(驻石炭井)。
  1975年,将大武口公社和园艺公社分别划归大武口区和石嘴山区管辖;同时组建了市直属公社领导小组,管辖其余6个公社。
  1976年,撤销市直属公社领导小组,设置石嘴山市郊区,管辖尾闸、下营子、燕子墩、西永固、庙台、礼和等6个公社。
  1979年,将大武口区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区的园艺2公社划归郊区管辖。
  1981年,三个区以驻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个区;市驻地迁到大武口。石嘴山市除管辖3个区、8个公社外,还管辖平罗、陶乐2县。
  1983年,郊区各公社改称为乡。
  1987年1月,撤销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市辖3区(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3县(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炭井区,将其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
  2003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隆湖经济开发区从隆德县移交石嘴山市管辖。此时,石嘴山市辖两区(大武口区、石嘴山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历属大武口区管辖)3县(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以原惠农县和石嘴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惠农区的行政区域,惠农区人民政府驻原石嘴山区北大街。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管辖。现石嘴山市辖两区(大武口区、惠农区)一县(平罗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隆湖经济开发区)。
  【地质地貌】 市境处于“中朝准地台”西缘及“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贺兰脊柱”北端,在全国大地构造体系中,十分引人注目。市境地貌由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鄂尔多斯台地4个单元组成。贺兰山地是雄踞市境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大部分为风化剥蚀中低山地,局部为侵蚀中高山地,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等主要煤田分布于贺兰山深处。洪积倾斜平原由贺兰山沟谷洪积扇组成,是市境的主要工业地带。黄河冲积平原为银川平原黄河段最下游,地势低平,湖沼密布,为市境主要农业区。
  【水文】 市境地表水系由黄河干流,黄河一级支流都思兔河、水洞沟、贺兰山山地沟谷,黄河引水排水渠系、平原低地集水湖沼组成基本骨架,绝大多数水量属黄河过境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水渗入和山地降雨贮备,富集于山前洪积扇及平原地带;贺兰山风化浅山地带贮存少量风化裂隙水;鄂尔多斯台地地下水贮存极少。
  【土壤】 市境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河冲积物、洪积物和风化残积物,自然成土过程缓慢,有机质含量低,淋溶作用弱、土壤剖面发育不良。主要成土过程有:原始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钙化过程、盐化及碱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和耕作灌淤熟化过程等。土壤盐碱化、风沙危害、不良耕作制度等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是制约土壤生产潜力进一步发挥的主要障碍。市境土壤类型有灰钙土、灌淤土、草甸土、白僵土、风沙土、潮土、灰褐土、灰漠土、沼泽土等12个土类26个亚类,总面积约583.0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7.3%。截至2017年年末,市环境保护局承担了全市农用地297个表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采集和25项指标1280个样品的检测分析与数据上报工作,从土壤点位核实、有机土壤样品采集、无机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摊晾到流转送样交接等,全面完成重金属监测,完成了土壤样品采集和有机物监测,取得有效监测数据1.51万组,56个批次样包检测结果经省级环保部门审查统一监控样品、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全部合格。
  【植被】 市境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及荒漠。受黄河过境和人工大量引水灌溉的影响,隐域性植被在平原地带占有较大比重。平原地区植被有自西向东纵向更替的规律,形成季相迥异的植被群落,经历代不断开垦,现大部分为人工植被覆盖。贺兰山地植被呈垂直地带性分布。植物生态类型以旱生灌木、小灌木、小半灌木及旱生或超旱生草本占优势,盐生和沙生植物也占有一定比重。植物群落结构大多较简单,在各类草原和荒漠植被中,成层现象不突出。植被生态环境脆弱。
  【生物资源】 市境有天然乔木林3600公顷,集中分布在贺兰山腹地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带,依海拔呈垂直分布,主要树种有青海杉、油松、杜松、灰榆、山杨等,系水源涵养林。天然灌木林7720公顷,主要分布在平罗县陶乐镇境内沙漠边缘和台地区及贺兰山区浅山地带。主要树种有白茨、蒙古扁桃、红柳、山榆、酸枣、柠条,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重大生态意义。市境有草场面积259113.3公顷。有野生植物665种,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四合木4种植物被列为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另有3种属贺兰山特有种或准特有种植物。市境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30目84科216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153种、两栖爬行类11种、鱼类32种。主要经济动物有5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斑嘴鹈鹕、黑鹳两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大雕、蓝马鸡、灰鹤、大鸨、小鸨、石貂、蓑羽鹤、纵纹腹小、鸢、马鹿、盘羊15种。其中盘羊、马鹿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区。
  【土地资源】 1985年普查显示,石嘴山市土地总面积4454平方公里。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截至2020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309.5平方公里,其中:大武口区为1007.5平方公里,惠农区为1254平方公里,平罗县为3048平方公里。2017年年末,全市一级地类面积604089.12公顷,其中农用地149610.59公顷,建设用地47031.91公顷,未利用地210804.12公顷。全市人均拥有土地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境内土地生产力差异较大,既有灌溉条件优越、肥力水平高的农耕地,也有严重盐化、碱化土地,还有裸岩及戈壁石质地,形成荒漠与绿洲并存的特色。
  【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是石嘴山市传统的优势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为21.9亿吨。保有储量17.03亿吨,有11个煤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保有储量6.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特点,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金属矿产市境发现有铁、铜、铝、金、钛、锆等6种。市境硅石资源包括石英、石英岩两种,已知工业储量1754.6万吨,预测远景地质储量42.7亿吨。市境黏土资源丰富,利用当地优势黏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水泥工业已成为石嘴山市重要工业门类之一。除硅石与黏土之外,市境还发现云母、白云石、石灰石、辉绿岩等非金属矿产。
  【水资源】 市境水资源总量为10.805亿立方米/年,当地产水量仅1.585亿立方米/年,黄河引入量为9.22亿立方米/年(除去泥沙含量)。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766亿立方米/年(含黄河引入量)。各地貌区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贺兰山区集水面积13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5~32.6毫米,年均降水量26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0439亿立方米/年。洪积倾斜平原区集水面积48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0毫米,年降水量219.6毫米,地表水资源量0.048亿立方米/年。冲积平原集水面积2199.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毫米,年降水量179.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0.046亿立方米/年。台地集水面积423.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0毫米,年降水量189.2毫米,地表水资量0.013亿立方米/年。当地自产的地表水资源仅0.546亿立方米/年。市境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5.678亿立方米/年。其中接受山前侧向补给量为0.12亿立方米/年,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量为0.919亿立方米/年,河道渗漏和引黄渠系渗漏补给量为2446亿立方米/年,田间入渗补给量为2.123亿立方米/年,井灌回归补给量0.007亿立方米/年。
  【湖泊湿地】 市境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部分低洼地段,系引黄渠系及贺兰山沟谷流水补给类型,总面积62.39万亩。全市湿地鸟类有98种,占宁夏鸟类总数的58.4%。沙湖:面积1.09万亩,平均湖水深度4米,最大深度7米,湖面呈月牙形,大致走向为东西方向,浅水地带生长着茂密的苇丛,栖息着天鹅、野鸭、青庄、鱼鹰等数10种鸟类,为宁夏5A级旅游区,也是宁夏最大的水面风景旅游地;星海湖:为历史上古沙湖遗址,是石嘴山市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集防洪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城市环境整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循环经济工程典范,是石嘴山市城中之湖,已形成常年性水面23平方公里,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高庙湖:积水面积4500亩左右,常年积水面积约3000亩,水深多在49厘米,湖坝高1.2米,容量为200万立方米;拉巴湖:面积143亩,季节性湖泊,水质咸;明水湖:积水面积为895亩,其中渔湖202.5亩,未利用积水湖692.5亩;镇朔湖:积水面积8529亩,其中养鱼湖97亩,未利用积水湖面积8432亩;庙庙湖:面积0.25平方公里,水深3~3.8米,水质为淡水。2006年2月23日,国家林业局将石嘴山市的星海湖、朔方湖、黄河湿地3个项目列入全国70个湿地保护示范项目规划。
  国民经济
  【经济稳定恢复】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62亿元,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59.2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45.14亿元,增长5.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7%。分行业看,农业增长2.5%,林业下降14.8%,牧业增长4.1%,渔业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分门类看,采矿业与上年持平,制造业增长1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分所有制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5%,集体企业下降15.6%,股份合作企业增长12.8%,股份制企业增长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其它经济类型企业下降5.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5.7%,重工业增长8.6%。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下降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9%,住宿餐饮业下降8.7%,金融业增长3.7%,房地产业下降4.1%,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20.9%,居民服务业增长6.0%,教育业增长7.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5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2%。分构成看,500~5000万元项目投资增长34.8%;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1.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6.8%;其他投资下降23.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4.0%;民间投资下降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8.0%。分城乡市场看,城镇下降8.2%,乡村下降6.2%。分行业看,批发业下降14.1%,零售业下降6.9%,住宿业下降26.1%,餐饮业下降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下降8.1%,集体经济下降2.4%,私营经济下降7.4%,个体经济下降7.5%,股份制经济下降10.4%,其他下降12.1%。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8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增长8.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9亿元,下降4.4%(同口径增长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5亿元,增长4.1%。7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截至12月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99.18亿元,增长8.4%。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27.05亿元,增长5.1%。8.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下降7.0%。
  【经济发展】 坚持月分析月调度,精准用好中央、自治区减税降费、纾困惠企等政策,制定出台6项帮扶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要素保障、资金困难等实际问题,为企业减税降费8.3亿元,降低成本3.6亿元,兑现各类贷款贴息资金5496万元,协调银行授信34.6亿元,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建立“5+3”项目推进机制,11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盈氟金和电子级氢氟酸、恒力生物月桂二酸、开德来磷材料、瑞丰源奶牛场等项目建成投运。争取中央、自治区各类资金92.8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受疫情影响的谷底逐月逐季收窄,持续回升向好。
  【现代农业】 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50亿元,增长2.7%,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2.5%、林业下降14.8%、牧业增长4.1%、渔业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1.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6.13万亩,减少0.0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6万亩,增加0.85万亩;瓜果种植面积1.76万亩,增加0.52万亩;水产品面积12.87万亩,减少1.66万亩;青饲料及牧草面积11.49万亩,增加1.12万亩。全年粮食产量50.78万吨,比上年增加1.82万吨;蔬菜产量61.10万吨,减少1.29万吨;瓜果产量6.17万吨,增加0.5万吨;水产品产量5.19万吨,增加0.28万吨;青饲料及牧草产量28.39万吨,增加1.85万吨。年末牛存栏11.56万头,增长43.8%,其中奶牛存栏5.31万头,增长63.7%;牛出栏5.23万头,下降0.1%;牛肉产量0.83万吨,增长1.8%;奶产量16.19万吨,增长14.1%。年末羊存栏67.19万头,增长10.5%;羊出栏56.12万头,下降1.1%;羊肉产量1万吨,增长0.4%。年末生猪存栏6万头,增长13.8%;生猪出栏6.68万头,下降8.8%;猪肉产量0.53万吨,下降10.9%。年末禽存栏87.36万只,下降19.9%;禽出栏192.06万只,增长0.4%;禽肉产量0.40万吨,下降1.5%;禽蛋产量0.47万吨,下降24.3%。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5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2%。在全部投资中:民间投资下降2.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9.9%,制造业投资增长3.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8.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79亿元,下降4.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5亿元,同比增长4.13%。共争取到位专项资金92.82亿元,同比增长15.1%。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8.3亿元。
  【金融机构】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99.18亿元,增长8.4%。其中:住户存款543.69亿元,增长12.6%;非金融企业存款66.28亿元,下降3.1%;广义政府存款89.09亿元,下降5.1%;非银行业存款0.10亿元,增长699.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27.05亿元,增长5.1%。其中:短期贷款233.90亿元,下降2.4%;中长期贷款232.01亿元,下降11.2%;票据融资160.89亿元,增长71.3%。
  【重点项目建设】 2020年,石嘴山市制定实施企业复产项目复工6条措施,建立落实“5+3”项目推进机制,组织三批次248个项目集中开工,9个自治区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率99.1%,累计完成投资122.5亿元,投资完成率93.2%,开(复)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高于去年同期2.5个和1.2个百分点,盈氟金和电子级氢氟酸、星海湖北域生态修复等6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运。围绕中央、自治区政策资金支持方向,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争取,累计争取资金8.9亿元。
  【产业转型】 实施科技项目145个,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54家,2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快“9+3”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结构、绿色、技术、智能“四大改造”,三个开发区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新增绿色工厂9家,21家企业获自治区工业对标标杆奖、进步奖,智能制造、聚酰胺、锂电池等专业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西北矿产品交易中心、晟晏网络货运平台等项目建成投运,大武口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杉杉能源获批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宁夏理工学院、贝利特获评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科通新材料等企业获得795万元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支持。黄渠桥镇成功获批自治区级现代商贸集聚区。平罗华泰农、惠农脱水蔬菜获批自治区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平罗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河东优质奶源基地、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国家级蔬菜良种基地加快建设,新培育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三大攻坚战】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1+4”配套政策,扎实开展“四查四补”,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735人全部脱贫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工作经验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交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星海湖生态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深入实施,贺兰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新增营造林和草原修复林6.6万亩,黄河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保持Ⅱ类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5%,大武口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欠款2.1亿元,化解政府债务6.5亿元,惠农区、大武口区退出债务风险预警和提示地区。
  【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等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告知承诺制,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80.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新增市场主体9875户。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新设立“九鼎”产业投资基金、“石时担”担保基金,助推9大产业发展。深化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构建“1+7+X”人才政策体系,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46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率先在平罗县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延包30年国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三项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引实体项目212个,到位资金增长13.7%。制定出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石嘴山海关挂牌成立,开通全国首列粉煤灰多式联运出口(几内亚)班列。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亿元。
  【民生事业】 2020年,石嘴山市民生支出86.2亿元,同比增长9.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8%,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923个老旧小区面貌一新,“三供一业”改造500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户厕1.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320户,拆除“空心村”10个,马家湾村、银河村、黄渠桥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面落实援企稳岗,发放稳岗补贴7443万元,培育创业实体2360个,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标准,发放救助资金2.1亿元。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6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转公转普,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5.9%,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100%,实施“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行动,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等改革,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80.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新增市场主体9875户。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宁夏工业纪念馆、煤炭地质博物馆,完成5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出版《石嘴山故事》丛书、《五湖四海一家亲》大型画册,《我的父亲焦裕禄》《绿皮小火车》等电影在石嘴山市完成拍摄,成功举办骑跑嘉年华等体育赛事。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自治区级13个,民族团结进步60年60人宣传微视频被中宣部展播。2020年是石嘴山建市60周年,石嘴山市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建成一批惠民生的项目、办成了一批惠民生的实事;举全市之力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名列西北地区第一。【城乡建设】 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城市特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为抓手,全力推进“5+3”城建交通类重点项目和城市特色项目,为推进全市城市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积极对接自治区相关厅局,及时掌握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方向,应争尽争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9600万元。实施北武当河“煤城记忆”文化长廊工程(一期),正式对公众开放,建设浮雕、创业立方体、贺兰家书等,完成投资1000万元;实施大武口区道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安装大武口西环路(工人街—滨湖大道)、世纪大道延伸段(西环路—欣盛路)路灯795基,灯亮路明、全线运行;石嘴山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开工建设;城区增绿补绿成效显著,城市增绿170余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06%。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包银高铁石嘴山段加快建设,京藏高速石嘴山段改扩建建成通车,国道110大武口至惠农段全面亮化,改扩建农村公路60公里。深入开展城区、园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升级改造10条城区主干道路,建设雨污分流管网14.1公里,绿化裸露土地170余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
  【创业就业】 2020年,石嘴山市把鼓励支持创业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政策帮扶,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截至年底,新增创业实体2360个,新增就业岗位6967个,创业带动就业15207人,开展创业培训3180人。石嘴山市通过精简办事流程,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给予3000元至10000元创业补贴;打造“e+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入孵场地、培训指导、项目推介、融资贷款等全流程服务,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同时,为创业者441人发放创业补贴436万元;启明星众创空间等3家园区享受奖励补贴300万元,2家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房租减免补贴39.25万元,惠及小微企业130家就业人员620人;推荐“惠农区尾闸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5家基地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评选;鼓励“德美斯物流创业园”等6家园区申报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依托“荔枝微课”等线上平台和“创业指导下基层”服务活动,开展创业指导28期,服务创业者2000多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孵各类创业实体近2000家。
  【社会保障】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6元,增长4.3%;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865元,下降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8元,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079元,下降2.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95元,增长0.7%。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46.98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27.7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16.3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9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73.0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2.41万人,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0.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3.65万人、13.78万人、12.03万人。年末全市拥有福利院、敬老院16个,工作人员375人,床位4051张,收养各类人员1277人。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88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04万人,农村居民1.84万人;全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金额1.5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发放0.72亿元,农村居民发放0.81亿元。
  【疫情防控】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印发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依法审慎作出决策,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依法依规、科学有效。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法治宣传,印发了《关于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的通知》,编印了《新冠肺炎防护法律法规宣传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法律法规知识解读》等法治宣传册,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通过“以案释法”“普法课堂”等专栏,宣传依法防控疫情知识,筑牢疫情防控法治堤坝。及时发布《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阻碍执行公务、寻衅滋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平安稳定。加强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选派律师到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发放《宪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法律知识问答》《企业学法用法手册》《法律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四级包抓机制,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以战时状态精心组织、精准施策,以战时标准严阵以待、严防严控,以战时要求有序调度、有力保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脱贫攻坚】 2020年,石嘴山市对标脱贫攻坚目标标准,聚焦短板弱项漏点,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和饮水安全及社保兜底等,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全市72588户(套)农村居民住房进行了鉴定,通过原址翻建、加固改造、公租房、周转房、安置房以及补偿退出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共排查疑似辍学学生25人,全部劝返复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问题动态清零。全市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率达到90%,建档立卡户、边缘户基本医疗缴纳实现全覆盖。。对农村饮水水质不合格的平罗县通伏乡、头闸镇、陶乐镇等12个乡镇和惠农区燕子墩乡隆泉新村,实施了农村人饮水源置换工程和城乡供水水源替换工程,11月中旬已正常供水,水质监测全部合格。大武口区、平罗县排查出的4862户未接入自来水的农户,11月月底前已全部接入。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共排查各类问题164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通过“一人一策”“一人多策”全部落实兜底措施,基本民生得到充分保障。对84户监测户、133户边缘户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劳务移民“多代多人”住房困难问题和“零就业”家庭全部清零。石嘴山市“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全市共有易地搬迁移民12540户57188人,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925户15369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795元提高到2019年的7900元,年均增长11.2%。剩余158户735名未脱贫建档立卡户如期脱贫退出。
  【生态环境】 启动百日攻坚行动,全市合力奋战到底,12月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紧盯减排措施落实到位,集中开展阻击战13次,尽全力控污染排放。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280天,达标率76.5%。完成第五水源地替代第四水源地供水工程,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完成平罗县3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分;组织建设了黄河石嘴山段出境断面水环境风险预警监控网工程,在重要点位安装39套微型全光谱水质监测仪,构建“水系一张图、监控一张网、数据一条线”的水生态保护格局;黄河石嘴山出境断面年均水质持续为Ⅱ类优,沙湖年均水质首次达到Ⅲ类,星海湖年均水质为Ⅲ类,典农河入黄口年均水质首次达到Ⅳ类。加强土壤源头防控,指导2家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0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和风险排查工作。强化工业固废监督管理,完成110家一般工业固废企业产生季报和103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及月报的申报工作;黄河沿岸23个固废渣堆全部清理,在全区第一个开展医疗废物处置应急演练;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在100%。争取2140万元,农业污染防治得到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

知识出处

石嘴山年鉴2021

《石嘴山年鉴2021》

本书是由曾养民主编的《石嘴山年鉴》,是石嘴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编纂委员会编纂、石嘴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承办的地方综合性年刊,本年鉴设专载、市情综览、大事记、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青妇、政法、综合管理、工业、农林水牧、城建环保、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业贸易、科技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卫生、社会生活、县区概况、人物、文件24个部类,下设分目和条目。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