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风(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家风》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580
颗粒名称: 守望家风(序)
页数: 5
页码: 001-005

内容

家,是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家风,是一个家庭及至一个民族绵延在血脉中的基因。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有了家风,记忆可以留存,时空可以跨越,亲情可以守望。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重视家风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标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已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东方智慧。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
  一家之规影响一国之法,一门家风影响社会风气,这其实就是隐含在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中最大的文化密码:家国同构,千古一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典籍,从古到今,一直是启蒙育人的精典。一个人从小到大,从中吸取了无尽的营养。
  我们过去讲,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古人历来把“臣子”两个字同构的,在家的儿子和作为担任传统社会国君的臣是一样同构的。所以家和国也是一样的,我们把家放大了就是国,国是由很多家组成的。《郑氏规范》里面第八十八条,它讲到说: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消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谁敢?
  我们今天人不太理解,说不入祖坟就去公墓好了,但对于古人来讲不得了,因为华夏文明不是鬼神崇拜,是祖先崇拜。古人认为我们的生命从祖先的河流里来,最后一定要回到祖先的河流里去。如果我们不能回到祖先的河流里去,不能进祖坟,那就会成为孤魂野鬼,这是生命最可怕的事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家国同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辛弃疾大概在中年时被罢官,人生最低谷长达15年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破阵子》和《西江月》两首词。《破阵子》就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得何其豪壮!他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所有的理想都没实现,痛苦吧,大痛苦,大悲痛,可是他放下了吗?他不肯放下。他到临终之前,孩子围在他身边,听他要讲最后生命遗嘱的时候,他突然回光返照,从床上一下子坐起来,指着北方大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然后吐血而亡。“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1967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专门向领导干部推荐《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此文在论及众诸侯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王位的原因时说:“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他要求干部子女要修身养性,自强不息:“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
  家国情怀在奋斗中淬炼,在自律中升华,构成了一个国家为强大而探索的精神史,也构成了一个民族为复兴而奋斗的心灵史。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祭奠的人流不绝如缕。
  组织主持祭奠活动的人,叫张继焦。张继焦,原名张徐州。1963年冬季,在基层走访调查的焦裕禄发现他因病生命垂危,迅速送他到了县医院。张徐州被救出院后,不知该如何感谢焦书记救命之恩的张徐州父母,为他改名张继焦。
  1962年冬,来到兰考的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种植泡桐,整治“三害”,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了良田。1964年,身患肝癌依然关心兰考人民冷暖的焦裕禄病逝于郑州。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播发这篇报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失声痛哭,造成中断播音10分钟的事故,此为业内闻所未闻之事。
  怎么搞好家风建设,首先得重视家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个“三注重”说得再通俗明白不过了。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家国情怀世代流淌,绵延不绝,凝聚成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
  大江流日夜,慷慨梦未央。
  一个家族的历史,其准确、详细的史料记载就是家谱了。家谱记录着族群的生命年轮,连接着族群的生命情感,谱写着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长歌。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少年范仲淹来到山东淄州的醴泉寺求学。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为了节省粮食,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结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碎腌菜下饭。“断齑画粥”生活,他坚持了整整三年。范仲淹本人也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艰难困厄,玉汝于成。
  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影响长远,流传至今。这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个政治家超越时空的浩然正气,光烁古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景行行止,垂范后世。
  斜阳挂树,荒草萋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古往今来,多少强盛一时的王朝,沉溺于懒散闲适,放纵了奢靡之风,冲垮了制度与道德的堤坝,最终走向了衰败。
  生活物质基础是需要的,但是只追寻物质丰富的生活,它会挤压精神的空间,精神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瘠,这就是《尚书·大禹谟》里说的,尧舜传下来的大智慧,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什么会人心惟危呢,“危”这个字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的意思。当你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其实精神越来越贫瘠,你这种状态反而站在人生的危崖之上。
  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了《廉吏于成龙》等演出剧目,喜迎新年……
  穿越了300多年的历史烟尘,于成龙的故事仍发人深省。于成龙刚正直傲、清廉俭朴的作风就如一缕清风,吹开了阴霾,带来了信心
  对俭和廉的坚守与弘扬,源于我国历史上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理念,把道德情操看得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比自身利益更重要。家的盛衰在其中,国的兴亡也在其中,这一理念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可以说是生生不息、长久不衰,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俭和廉,可以被称作时代的试金石,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这中,这“廉洁”二字简直就是一个神圣的感觉,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从政者的要求,能力、智慧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廉洁这几乎就是一个硬指标,一个人如果贪腐,哪怕是三头六臂,也会受到人民的唾弃。这一点几乎渗透了中国的民族性,千古不变。
  赣水滔滔,淘沙沥金,它挽住一代代风流,滋养一辈辈风骨。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上善若水 善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仁者爱人,仁者,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扶持。
  善者必仁,仁者必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说文解字》说:善者,吉也祥也,善就是吉祥,其实造字的原意是通过你的言行举止,对待他人的行为态度获得一种吉祥古人对这种行为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现在讲慈善,我们中国(人)古代是讲究慈善的,而且这种善行会回报他的子孙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
  斗转星移,春秋轮回。
  家族遗风,一脉相随。
  在山西晋城市皇城相府下有个皇城村,皇城村的村民大都是《康熙字典》编修陈廷敬家族的后代。他们仍保持着陈氏一脉做人和行事的遗风——清勤、节俭、善学、友爱。
  祖德斯文在,家传正始音。
  行走在雕栏玉砌的皇城相府,品读着亭台楼阁中活着的历史,那幽深的仁和善的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至、沁人心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做浙江嘉善县陶庄镇文化站陶庄镇“了凡善文化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是张松林的另外一个身份。宣讲袁了凡,已经成为老张退休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嘉善出了个袁了凡,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这本善书——《了凡四训》,可谓善出有门
  这是一部自明清以来有影响的家书。曾国藩曾将这本书列为晚辈必读的“人生智慧书”,当代更有人将《了凡四训》称为“改造命运的宝典”,影响远及新加坡、日本及韩国。
  《了凡四训》是一部以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个部分组成。
  明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袁了凡在宝坻任知县的时候,他预备了一本唤作《治心篇》的小册子,里面有许多空格,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言行,名“功过格”。每天早晨,坐堂审案前,袁了凡都要叫当差的人,把《治心篇》交给门役,放在案桌上。一天做的善事或者错事,一事不漏地记录在“功过格”上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这是一种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袁了凡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善就是要让你这个人更像人,让你的人性有更多的养成、发挥和保持,善跟人直接相关的,你如果愿意做人,你就不能不为善,这在中国传统就是这么一个观念,你要学为人,你生而为人,要学而为人,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最好你能成为一个完人。
  中国古老哲学之中,仁和善是传统中国人心底里面最柔软的部分,或者说仁与善是希望我们能够传诸于子孙,让他们自诩为中国人的一个标记。我们把仁和善放进家风建设之中,就是希望它能够打上我们的民族胎记。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对联就两句话,辞藻并不华丽,通俗易懂,谁都能看明白。
  仁善离我们很近很近,就在举手投足间,就在一杯羹一碗饭里。
  归宗炎黄、溯源华夏,善心光明,居仁由义,如同我们头顶的苍穹,日升月落,亘古如斯。
  我们不是以它来指导,而是要在今天把其中的优秀的内涵、精神、概念、价值观,转化、创新运用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砥砺前行。
  《弟子规》总论里有句话: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百善孝为先。
  孝,善事父母,子爱利亲谓之孝;忠厚传家久,忠,尽心竭力也。
  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生毁灭性大地震,陕西西安碑林中碑石被损毁,被称为“迎客第一碑”和西安碑林镇馆之宝的《石台孝经碑》,却巍然耸立。
  《石台孝经碑》镌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碑身为正方柱体,共用了三十五块不同形状的石头组成,意为顶天立地,由此可见,李唐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决心。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讲孝,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从祖先的河流那里来的,我们要从祖先那里获得文明精神的力量,因为中国人文化就是祖先崇拜。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是脆弱的,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王阳明讲致良知,就是要从祖先和人类文明积淀那里,获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中国人那里,移孝作忠,自古家国同伦。而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先尽忠。忠孝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条血脉,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毕生追求。有了这条血脉,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才有了“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才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忠孝两全这是中国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说你在处理个人家庭或者说孝亲与社会关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个比孝更高的原则,就是“礼”的概念。中国古代的这个礼,它是一个伦理、政治、法律、道德的一个综合概念。
  忠孝成为一种信仰,爱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怀。
  《增广贤文》有语: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
  一缕炊烟,万家灯火。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青蘋之末,静水深流。
  作为最能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无形力量,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力量,是融化在血液中的美好气质,是植入骨髓里的优良品格,是社会责任的坚定担当,更是接续中华文明、涵养中华气象的不熄薪火。
  公元932年,81岁高龄的钱镠辞世,留下10条遗训,作为对八条家规的补充。后来,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对家规家训做了整理和补充,编写了《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体系更加完备,内容更加翔实。《钱氏家训》区别于一般家训的最大特点是,将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一部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了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塑造了一批钱氏杰出人才。“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这是《钱氏家训·家庭篇》开篇所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岁月如何变迁,有些道理经过时光的洗礼,仍旧闪耀出理性的光芒。
  家训是家风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中国源远流长。新发现的清华简中有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应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孔子在庭院中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被后世称为“庭训”,并看作是古代家训的源头。
  此后,影响较大的还有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晋代嵇康的《家诫》、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这些家训、家规和家书构筑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系,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
  家风家训讲究的是传承,所以这种传承其实是什么,是文明本质的传承,是一种生命的传承。所以“承”这个字,原来是接生的意思,是去捧一个新的生命,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薪火相传?文明传承的力量特别强?为什么我说我们的文明极具时间的张力?是因为我们的家风家训看上去只是一些要求,一些精神的价值的塑造,但是它其实是给每一代生命注入精神的活力。
  江河有源,大树有根。
  知道从哪里来,才会知道往哪里去。千百年来,家风已成为中国人性情中最特殊的文化记忆。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并为之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以光明之心开风气之先。
  守望家风,守望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权为序。

知识出处

守望家风

《守望家风》

本文记述了家,是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家风,是一个家庭及至一个民族绵延在血脉中的基因。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其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典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