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风筝——葫芦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568
颗粒名称: 千年的风筝——葫芦陶
分类号: K825.7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是刊载于《石嘴山日报》2017年7月26日第6版文艺副刊的一篇文章,文章记述了诗人陶渊明的第十九世孙、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的传承人陶瑞珍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宁夏 文化 葫芦

内容

重庆酉阳桃花源里的他,手拄杵杖,举目远眺;成都浣花溪公园里的他,头戴蓑笠,手提菊花;江西九江星子县城的他,迎风而立,衣袂飘飘……他的塑像分布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或飘逸,或洒脱,或沉思,或醉卧。千百年来,他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穿越时空,吸引着世人沉醉的目光。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美丽江西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一圈篱笆墙,两间茅草屋,数亩薄田环绕。园子里有一个老人,时而锄草,时而远眺。看到碧绿的豆苗被野草包围,他心疼地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篱笆上不知何时爬满了金黄色的菊花,他欣喜地吟出:“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山野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逃不过他的视线——诗,是他的眼睛。这个人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塞上江南的宁夏石嘴山一个名叫潮湖的小村庄里,一户人家的院里,葫芦枝枝蔓蔓,缠绕着整个小院。满架碧绿的叶片,谦卑而热烈,一如清澈的童年。一颗颗葫芦从叶子间隙中探出头来,向上举着手,触摸着天空。曾经的它们,长在农家的田地里,攀在农家的院墙上,不过就是普普通通一作物,或被烧汤,或被做菜,或被晒干劈成两半,做成舀水的瓢,这是它们终极的活法。这小小的植物,从《诗经》:“匏有苦叶,济有涉深。”里走出,跨越千年风雨,有幸落在一个普通农家女子手里。她在它们身上雕花、赋诗、绘画、写字,把它们从乡野带到了艺术的殿堂。她赋予它们灵魂,让它们在她的手心里跳舞——葫芦,是她的眼睛。这个人,就是诗人陶渊明的第十九世孙、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的传承人陶瑞珍。
  陶公喜柳。千年前,他提笔写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千年后,她在她的葫芦上,刻下弱柳千丝缕。
  陶公爱菊。千年前,他挥毫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年后,她的葫芦上,菊花满地黄。
  陶公好酒。千年前,他醉后写下“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千年后,他躺在她手中的葫芦上,活脱脱一个醉卧的先祖。
  她把他的诗,他的柳,他的菊,他的酒,统统刻在她的葫芦上——隔着千年烟雨,他们祖孙,做着自己的王,心灵和品格上的王。没有什么比自然更真实更坦诚,没有什么比田园大地更质朴更率真。
  江西九江,宁夏石嘴山,南北相距千公里;东晋,现代,时空相差逾千年。地域与时空的落差,没有阻断那滴艺术的骨血,刺绣、剪纸、绘画、书法,她用一颗细腻敏锐的心,与先祖保持着灵犀。
  穿梭在她的小院、陈列室、工作室、葫芦园内,迎接我的,是一声声惊喜的轻叹。那些葫芦在她的手中像是着了艺术的魔,妖娆的腰身是仙女,浑圆的肚腩是醉汉,凸出的是山丘,凹陷的是河谷,就连那近乎长成畸形的细长身段,也像是用糖稀做葫芦的顽童,恶作剧地用力一扯,细细长长的蛮腰两端,就是一对相恋男女痴痴的守望……所有的一切,都远远超乎我的意料——即使在来之前能够勉强接受陶氏后裔的名号,却怎么也无法把一个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艺术教育的普通农家女子和这些精美绝伦的葫芦烙画联系在一起。
  陶瑞珍老师说自己就是个手艺人,种葫芦,画葫芦,雕葫芦,在葫芦上书写人生。我想,我也算是个手艺人吧,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用文字穿起来,一笔一划地写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无论华丽或粗糙。
  万物有灵,人最有情。千年前,她的先祖赋予菊、赋予柳、赋予田园以诗意;千年后,她用一双巧手剪纸、绘画、刺绣、雕刻,将生活描摹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飘飘摇摇自在,浮浮沉沉逍遥。堪笑世人苦恼,万变尽在容包。”一方庭院,一支画笔,她在她的葫芦世界里逍遥。我想,她大概是先祖陶渊明千年前放飞的一只风筝,带着诗人的嘱托和祝福,在贺兰山下的潮湖安家落户,将先祖的智慧散播在石嘴山的土地上,和先祖一样,修篱种地,将艺术的情怀根植于田园,与远祖的情怀遥相呼应。
  (刊载于《石嘴山日报》2017年7月26日第6版文艺副刊)

知识出处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本书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收录陶氏家谱资料,调研建议文稿,相关活动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淑萍
责任者
陶瑞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