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游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563
颗粒名称: 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游记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5
页码: 36-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的情况,遗址体现了潮湖陶氏文化的历史渊源,潮湖陶氏与清代名宦陶澍同根共源、极其相似的潮湖陶氏渊明文脉、潮湖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
关键词: 文昌阁 潮湖 历史

内容

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坐落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潮湖村东部一座古代夯筑的高台上,原有碑亭,亭座尚存,碑亭样貌似可想象。2017年4月9日这个春暖花开的好日子,应好友王跃英先生之邀,偕许长礼师弟到陶氏文昌阁遗址一游,并与市图书馆周鸿娟馆长等合影留念,对以陶氏文昌阁为载体的渊明后裔陶氏文化进行了一番鉴辨。一部《金陵陶氏家谱》⑴,翻开半卷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史。展卷陶氏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陶瑞珍家的方几之上,压根也没想到它竟然与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扯上了纤丝一缕。寻觅陶氏家族陈年椟牒,掸去封尘已久的叠叠弥灰,显露了一丝丝“潮湖陶氏渊明后裔”的厚重文脉,揭开了潮湖陶氏人家瓜瓞绵延的家族史和文化史。游思良久,咀嚼数日,决意落于方絮,意邀同好共赏。
  一、潮湖陶氏文化的历史渊源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农历二月谷旦日,在兰州府儒学就学的潮湖堡廪膳生员陶书泽(字润之),主持为潮湖堡陶氏先祖陶贵儒(字文香)暨李孺人树碑立传,在陶贵儒外孙张西铭⑵撰写的墓志铭文中就有明确记载:“贵儒太公……始祖系江西南康府都昌县古栗里五柳巷籍。前明时随事肃王居兰省东门,复迁条城……迁居蒋湾……垦田于宁夏……太公殁年之冬将灵自潮湖迁蒋湾”。道光十八年(1838年),陶氏十一世孙陶得元撰《陶氏世世派分序》存世。陶得元序中曰:“有迁于宁夏平罗县潮湖里者……而亲疏之分,尊卑之序,尚堪考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青城书院早期创办人李凯德⑶在花园里⑷倡建条城六德书院⑸,陶书泽为李凯德撰写了《泽南先生创建六德书院德行碑》⑹。迨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又有陶氏十五世孙陶其成撰《陶氏重修家谱序》存世。陶其成序中曰:“若我陶姓者,原籍金陵九江府德化县五柳巷人,实系渊明后裔也,自先朝明初迁于兰,住东门历数世焉!”陶氏后裔常清、常民、常太三兄弟曾前往甘肃五柳村陶氏宗祠一探究竟。在陶常民撰《白银之行——百年后的接续》一文中提到:据载300年前先祖居住蒋湾⑺,该湾五柳村⑻是陶氏后裔聚居地,紧靠黄河北岸。清嘉庆二十一年(1806年)在黄河对岸铁帽子山下建有“陶氏家祠”,祠堂雕梁画栋。还有“潮湖一支清末举人陶宗清”“二百年前先人用两头牲畜、一只木箧不远千里将祖宗遗骨从潮湖运到蒋湾”等语。陶常民、陶瑞珍合撰《陶渊明后裔所建潮湖文昌阁的建筑美学价值》一文称:“潮湖村清代有文举人陶殿试、武举人陶宗清”“家族筹集善款修建文昌阁,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陶氏家谱记载:南京五柳苑‘古栗里籍’‘渊明后裔’;祖上口传‘我们是陶渊明后代,是南京人,是江苏人’”;清嘉庆年间在甘肃五柳村修建祠堂,祠堂楹联曰:“谱溯金陵栗里柴桑五柳巷;派延陇右兰州潮湖一条城。”这副楹联有着十分重要的佐证价值。从这些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陶渊明若隐若现的影子,道出了潮湖陶氏与陶渊明真正的历史渊源。楹联中所说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栗里在江西九江市庐山温泉北面,是陶渊明的故乡,坐落于山南虎爪崖下,是一个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的山村。村前小溪蜿蜒,西侧有一座石桥,这便是陶渊明归田后荷锄来往经过的清风桥,又名“柴桑桥”。过清风桥可见绿柳拂溪,小桥流水,令人如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境。文中更载:“祖上明初随事肃庄王⑼到甘肃”之后,在兰州东门定居建宅院。”凡此种种,都是与陶氏家族有重要关联的结点或事件。这些虽宛若鸡肠粗细不一,但如出一辙一气贯通,共同指向了一个历史原点,那就是——潮湖陶氏渊明后裔!
  二、潮湖陶氏与清代名宦陶澍同根共源
  在中国历史上,陶澍是陶氏大家庭中官阶品位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清代朝廷宰相级人物之一,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两江总督。有专家撰文溯源认为: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一都小淹人(《安化县志·陶澍传》)。陶澍虽出生于湖南安化小淹,但这并非陶家世居之地。陶澍祖籍江西。陶氏祖宗为尧。尧帝初封于陶⑽,后徙封于唐⑾,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称为陶唐氏(《辞源》)。陶姓最初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历史上首位载入史册的陶姓人物为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两汉时期陶姓人又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也开始南迁江浙,陶澍远祖陶侃(259~334)就是这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书院教书时,曾为陶澍写有一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东归。”下联即写陶澍先祖——陶侃都督八州的典故。陶侃是陶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为江西九江人,官至荆、江二州刺史,后封国长沙,追赠大司马。陶侃曾孙陶渊明(365~427),曾任彭泽⑿县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后唐时期(公元923年)由于战乱,陶侃后裔陶升,从江西吉州迁来安化小淹谋生,至元末兵乱仅剩陶舜卿一支,陶舜卿即资江陶氏第一世。后来陶澍高祖、陶氏第十二世陶志凤迁到石螃溪⒀,从此定居,繁衍子孙,到陶澍已是第十六世。江西九江陶氏历迁甘肃兰州、白银,累迁宁夏平罗潮湖堡。据此,潮湖陶氏与名宦陶澍同根共源。清道光年间陶澍在江南任两江总督,期间与甘肃平罗头闸人俞德渊有很好的幕友关系。他曾在道光皇帝面前举荐俞德渊说“其才可大用”。在陶澍和林则徐的不断提携下,俞德渊一步步成长为江宁(今南京)知府,又擢升为给朝廷“捧钱罐子”的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生前为朝廷殚精竭虑,为老百姓鞠躬尽瘁,卒之时“库无亏空,囊无余蓄”,堪称廉洁楷模。故后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从三品)。陶澍撰《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显祖考陶泉府君行述》;林则徐⒁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贺长龄⒂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君言行补遗》。如今,俞德渊的事迹在石嘴山传为美谈,陶澍功不可没!
  三、极其相似的潮湖陶氏渊明文脉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365~427)的著名文章《桃花源记》众所周知,历代追随者不断追寻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然而,近有寒江游翁逗留“潮湖人家”小院,闻着花香在网上逗文一篇,自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满嘴文气,信笔拟题《潮湖深处有人家》⒃,拈文一通,实在耐人寻味。文曰:
  “清明初过,石人以驾车为乐。缘山行,无在乎路之远近。忽逢桃杏林,依路数百步,中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石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自路边,便得一门,门有题书,仿佛潮湖人家。便舍驾,从门入。初极阔,可并行。复行数十步,道略狭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梅杏之属。阡陌交通,鸡鸭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石人,乃大喜,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弃政退隐时,率妻子邑人来此佳境,甚少出焉,偶与外人间隔。问今世人情,乃不知远近,无论世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石人因事未进酒食,停数时,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驾,便依向路,无意志之。及市内,诣众亲,说如此。众亲心随向其往,寻向所忆,遂知,得其路。旧友刘大夫,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始入,欣喜若狂,后无数向往者。”
  乃翁虽满纸“之乎者也”,但也确实耐人玩味,硬是把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潮湖小村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扯上关系。是翁还嫌不够尽兴,展拓杜牧诗意仿赋《春约》一首曰:
  信车由盘贺兰下,村郭浩渺夕阳斜;
  参差茅檐留不住,清浅山泉落桃花。
  古树逢春吐新芽,疏篱弄影催枝发;
  闲时共友何处去,潮湖深处有人家!
  乃翁以此来推情助意,硬是把自己的文精留在了这处恬静而幽雅的“潮湖人家”桃源之内。无独有偶,笔者也早有拙文,名曰《贺兰山归德沟游记》,文中有鸡肋戏稿“沙窑田菜园风景区”一段,文滋贺兰山中一户陶氏牧羊人家,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在15年后的今天,这段戏作也与陶氏文化勾肩搭背,早结良缘,贴在了“潮湖陶氏渊明后裔”的脊梁之上。现贴此处也来凑个热闹:“沙窑田菜园在贺兰山归德沟内,面积不大,占地仅有三、四十亩,布局紧凑。这里非常幽静、惬意、安宁,令人心旷神怡。空气像过滤了一样的清醇,环境没有嘈杂和喧嚣,不受干扰;远处,重峦叠嶂,气色苍茫;近处,一条小溪从园中穿过,潺潺流水中飘落着马兰花瓣,羊场、溪水、田园、树林,相互映衬,土气氤氲;一座农舍座落在田园尽头,小院里活跃着两只牧羊犬,满地的鸽子正在高兴地觅食;一片小树林紧靠农舍,果满枝头,菜园喷香,鸟儿在欢快地歌唱;鲜枣、雪梨、苹果、葡萄,上帝的这些赐果,此时竟是那样的令人馋涎欲滴……来到这里,我想起了晋代词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处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幻景——世外桃源,这里真可谓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桃花源记》为陶潜所作,沙窑田为陶姓人家所耕;陶潜描写的世外桃源无法找到,陶姓人家耕种的世间桃源就在眼前;无巧不成书,这家人竟与桃花源里的主人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桃花源的主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沙窑田的主人自述:‘祖先为避兵荒马乱,移居这里,女主人十七岁嫁入此境,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很少出过山沟,基本与山外隔绝’。他们见山外来人,拿出美酒,宰倒鲜羊,在旷野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铁锅,点燃干柴,炖好鲜香肥嫩的手抓羊肉,在菜园的树林里殷勤地犒赏了我们,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四、潮湖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
  潮湖陶氏文化从文昌阁的建筑艺术方面考察,能够想象到它所蕴含的艺术范畴,包括建筑设计艺术、佛教人物塑像艺术、砖雕艺术、木刻艺术、绘画艺术、装饰艺术以及土、木、砖、石相互结构的种种艺术等等,这些都已随文昌阁的毁坻付之东流。然而,出现在潮湖陶氏家族中的葫芦雕刻和剪纸作品成为了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陶瑞珍这位潮湖陶氏文化非遗传承人扮演了这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陶瑞珍(1962~),典型的乡村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夏道德模范。她居祖屋传承祖业,习文种地,性情爽朗,对潮湖陶氏文化有着非凡的贡献。走进陶瑞珍三排祖屋改制的文化工作室,有琳琅满目的剪纸艺术作品和葫芦雕刻艺术作品,间有书法艺术作品展现。从这里就能够感受到潮湖陶氏文化的底蕴和陶瑞珍那修身养性、无比静雅的兴致。在这里还可以谈古论今、听歌饮茶;沐浴阳光、侍弄庄稼。在这里可以回想文昌阁存续期间人们见面时互敬揖让之礼的和谐场景;回听当年读书学子在文昌阁里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的清脆声音;回看文昌阁的上下宅院、左右厢房、飞檐翘角、镂空砖雕以及彩绘构建等等。这真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舒心的历史回味画卷啊!如今陶瑞珍葫芦满屋、剪纸满墙、殊荣满柜、游客满门,好一位潮湖陶氏文化继承者和非遗传承人,怎不叫人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在这里,小葫芦登上大舞台,小地方挖掘大文化,早已不是天方夜谭了!
  愿潮湖陶氏文化走出宁夏,走遍天下!
  愿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与历史永存!
  辛酉年暮春中浣慕鸽和平谨记。
  【注释】:
  (1)金陵陶氏家谱:此处特指宁夏潮湖分支。
  (2)张西铭:凉州府镇番县儒学督谕加三级记录三次戊午科举人。
  (3)李凯德:乾隆四十年生,字泽南,国子监太学生。
  (4)花园里:今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蒋家湾熙春村三社。
  (5)六德书院:金城六大书院之一。
  (6)六德书院德行碑碑文:附后。
  (7)蒋湾:旧时归一条城管辖。
  (8)五柳村:今属白银市水川镇辖。
  (9)肃庄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模。
  (10)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11)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
  (12)彭泽:今江西九江。
  (13)石螃溪:今安化小淹发榜溪。
  (14)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
  (15)贺长龄: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
  (16)潮湖深处有人家:寒江蓑笠翁原文摘录。
  (刊载于《石嘴山决策》2017年第2期)

知识出处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

本书宁夏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资料汇编,收录陶氏家谱资料,调研建议文稿,相关活动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