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科技·文教·卫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之最》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432
颗粒名称:
科技·文教·卫体
分类号:
G301;TU984.14
页数:
41
页码:
79-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科技、文教、卫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科技
文教
卫体
内容
最早的科研机构
194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石嘴山设立水文站,主要是观察测量黄河水位、流量、含泥沙量等。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市境内唯一的科研机构。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1954~1959年,石嘴山各县先后成立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及林业站、畜牧兽医站等服务机构。1960年3月31日,石嘴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1年5月27~29日,石嘴山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今惠农区召开;1984年,石嘴山市科技干部局成立。
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
1978年1月15~19日,石嘴山市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在石嘴山军分区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区属企业及业余搞科研的工农代表,共210人。会议传达了《中国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的通知》,市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学儒作工作报告,着重回顾了前一阶段全市科技工作的情况及当时的形势,讨论分析了今后全市科技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代表们分组讨论了张学儒的报告和《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石嘴山市科技工作发展规划(草案)》。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31个,先进个人60名,报送科技成果103项。
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末,石嘴山市一大批立志于科技事业的仁人志士纷纷以退休、离休、停薪留职等多种方式投入民营科技事业。1988年市科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电力科技咨询部。1993年,大武口煤炭制品研究所副所长汤全德当选为宁夏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7年,市科委出台了关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民营科技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科技立项、经费支持、科技奖励、服务协调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到2000年,全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4家,民营科技机构5家,其经济、技术活动覆盖了冶金、机械、化工、计算机应用、煤炭深加工、建材、农业综合开发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3100人。
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12日,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新增的81名院士名单中,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厂长何季麟榜上有名。何季麟成为宁夏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一人。在季麟榜的领导下,企业从每年只有4吨铌、6吨钽和40公斤铍生产能力的“九〇五”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钽铌生产厂家——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跻身为世界钽业三强的企业,填补了中国钽、铌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多项空白。2001年,何季麟被自治区授予“宁夏科技功勋奖”。为了表彰他的特殊贡献,自治区为他颁发了50万元奖金。何季麟将50万元奖金捐献了出来,专门用于企业的科研工作。
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2年1月20日,宁夏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及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挂牌成立。2001年宁夏共向有关部门申请建立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只批准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工作。
第一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2007年1月,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获得由商务部、科技部共同授予的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称号。全国共有18个地方和园区获此称号,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宁夏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第一个全国科技进步县
1998年,平罗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全国科技进步县”。2012年2月,国家科技部下文表彰全国科技进步县,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平罗县多年来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做大做强“煤基碳材、精细化工、特种合金、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光伏材料、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七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平罗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政府科技服务体系、企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遍布全县的科技特派员网络和农村技术能人”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提升了清真牛羊、制种等产业技术水平,有力支撑了平罗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最早的旧地方志
编纂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嘉庆《平罗县志》,为市境已知的最早的旧地方志。全志由国兴编纂,主要内容系抄录从成书于乾隆45年(1780年)的《宁夏府志》有关平罗县部分;卷末“选举”内容增补至嘉庆13年(1808)。全志不分卷,约1万字,汇集了疆域、形势、山川、古迹、城池、堡寨、桥梁、公署、学校、坛庙、坊表、市集、田赋、杂赋、水利、官制、驿递、宦绩、乡献、科贡等部分。编纂者国兴,满族,嘉庆14至15年(1809~1810)任平罗县知县。据张维《陇右方志录》(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考证:“故宫图书馆载有国兴《平罗县志》嘉庆15年(1810年)抄本,疑即此志”。
第一部续修的旧县志
清道光9年(1829),平罗知县徐保字编纂了第一部《道光平罗纪略》。徐保字,字阮邻,浙江省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于清道光4至5年(1824~1825年)和道光8年(1828年)先后两次出任平罗县知县。徐保字上任伊始,面对“掌故残缺、文献寂寥”,“询之吏无可考据、咨之士无可商榷”的现状,把修志视为上任后的第一件要事。一方面“探风问俗,随所见而笔之”,一方面查阅《明一统志》《朔方志》《甘肃通志》等志书,核证摘录有关资料,“煞费苦心”,历时3年,撰成《道光平罗纪略》,于道光13年(1833)刊印问世。全志8卷3册,74000余字,分14条99目。卷1象纬、舆地,卷2古迹、建置,卷3风俗、物产,卷4水利,卷5赋役、祠祭,卷6职官、武卫、选举,卷7人物,卷8艺文。徐保字在平罗县为官3年,时间虽短却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善做好事,为后人所称颂。道光24年(1844),新任平罗知县张梯续增《平罗纪略》,分5卷7条,1万余字:卷1建置,卷2赋役,卷3职官、选举,卷4人物,卷5艺文、志瑞。
最早介绍石嘴山境况的外文书籍
清光绪30年(1904年),法国人莱斯旦(CountdeLesdain)夫妇当年6月从北京出发,9月15日前后乘船沿黄河到达石嘴山,后辗转去甘托克(锡金首都)。莱斯旦回国后撰写出版了游记《从北京到锡金:穿越鄂尔多斯、戈壁沙漠及西藏》,其中记述当年石嘴山黄河洪灾及下营子教案的情况。这是最早向国外介绍清末市境状况的外文书籍。
最早采写石嘴山的中国新闻家
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先生,是最早采写报道石嘴山地情形胜的著名记者。1935年7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四川成都出发,开始他著名的西北旅行。1936年5月22日晨,范长江离开银川,经石嘴山地区向内蒙古进发。23日夜宿平罗,次日从平罗出发经黄渠桥到达今石嘴山市惠农区。范长江西行采写的报道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书中有记述石嘴山的专章。其中“欲固宁夏,必守石嘴子,乃为军事的定论”,形象地指出了古今石嘴山的军事战略地位。
最早的书店
清同治年间,平罗县城商号“泰昌隆”书铺,经销《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书,这是市境最早的书店。后因销售不畅,改营布匹。1935年,贺承宗在平罗创办“明心书局”,专营书刊、年画,从西安、重庆等地进书。1937年,书商陈选民采购一些进步书刊到平罗、黄渠桥出售,被马鸿逵政权逮捕入狱。
最早的新华书店
1950年,新华书店惠农县(今惠农区)支店在黄渠桥成立,负责今市境图书发行工作,这是石嘴山最早的新华书店。1952年8月,支店迁至平罗县成,更名为新华书店平罗支店,担负着平罗、惠农、陶乐等县的图书发行工作。1954~1958年,先后成立惠农、陶乐县新华书店。惠农县新华书店年均销额5.4万元。1959年,成立石炭井新华书店(归平罗县领导)。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撤销惠农县新华书店,成立石嘴山市新华书店。
最早的文化馆
民国24年(1935年),在平罗县城成立年“民众教育馆”由于经费困难,于民国26年(1937年)停办。1950年3月,陶乐县文化馆成立。1951年,惠农县文化馆在今平罗县黄渠桥镇成立,馆内有工作人员1人,借用3间土坯房为馆舍,活动内容为报纸和图书借阅。全馆时有报纸3份,图书100余册。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月发45公斤小麦或小米作为生活费。这都是石嘴山最早的文化馆。
最早的秦腔剧团
1951年,平罗秦腔剧团成立,演职员80余人。这是石嘴山第一个秦腔剧团。剧团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排演了《白毛女》《穷人恨》等现代剧目,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仇恨。为宣传《婚姻法》,剧团及时赶排了大型眉户剧《梁秋燕》,深入农村、厂矿演出。同时还到宁夏各县市及兰州、内蒙古等地巡回演出。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撤销。1980年剧团重新恢复,先后排演现代和传统历史剧100多部。同时还根据明代在平虏(今平罗)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编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抗逆孤忠》,参加了自治区文艺调演受到好评。1982年,剧团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和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剧团撤销。
最早的工人俱乐部
1958年,石嘴山矿务局建成市境第一个工人俱乐部,有座位1040个,1969年拆除,1971年重建。1960年石嘴山发电厂建成职工俱乐部。1964年,石嘴山建成市工人俱乐部,占地面积4890平方米,免费向市民提供报刊阅览、棋牌类娱乐等文娱活动。1984年俱乐部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实行个人承包,自负盈亏,活动内容迅速拓展,经常面向社会举办各类有偿展览、电影放映等。至2000年,因经营不善,停业关闭。
最早的市区影剧院
1959年,在石嘴山(今惠农区)北大街动工兴建石嘴山市区第一个影剧院“工人影剧院”,1961年建成使用。影剧院为砖木结构的“人”字形屋架瓦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置了1000座位。1970年更名为人民影剧院,1979年恢复原名工人影剧院。
第一个京剧团
1965年,宁夏京剧院二团演职员102人调入石嘴山市,成立了“石嘴山市京剧团”,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京剧团。石嘴山市京剧团在场地、经费困难的情况下,14年间排演出传统历史剧、现代剧100多部。其中《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猎虎记》《佘赛花》《红娘》等剧目,曾到银川、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9月,石嘴山市京剧团与宁夏京剧团合并为宁夏京剧团。
第一个豫剧团
1986年7月,石嘴山市青年豫剧团成立,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豫剧团。至1988年,演出历史剧《状元与乞丐》《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秦雪梅》《桃花庵》《儿女传奇》《朝阳沟内传》等10多部戏。3年间演出300多场。但由于文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收不抵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88年3月撤销。
第一批文工团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石嘴山煤炭基地的建设,石嘴山矿区先后组织过8个业余文工团,自编自演歌舞、戏剧等200多个节目,其中有10多个节目受到自治区及煤炭部奖励。这是石嘴山第一批文工团。1960年5月,由原石嘴山矿务局14名演奏员为骨干组成的自治区职工文艺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职工文艺会演,自编自演的《送煤娘》获创作奖。1964年,矿务局成立职工业余文工团。1984年4月19日石嘴山矿区文工团成立。1986年,石嘴山矿区文工团参加区煤炭厅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荣获集体演出一等奖。该团创作的歌曲《阳台上一朵红红的花》《贺兰山下黄河边》和舞蹈《人生》《长大我也当矿工》等节目,在全国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选拔赛中获奖;快板书《教训》在全国煤矿安全汇演中获创作奖;相声《我学雷锋》于1990年获自治区“沙湖杯曲艺大奖赛表演三等奖”,并在全国青年业余相声邀请赛中获“繁荣奖”。1993年石嘴山矿区文工团撤销。
最早的电影放映
1937年10月,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途经平罗、黄渠桥、石嘴山等地,放映黑白无声电影,进行抗日宣传,这是在市境首次放映电影。1940年,宁夏省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到平罗放映无声电影,进行抗日宣传和卫生知识的宣传。1955年成立了石嘴山镇(今惠农区)电影放映站。
最早的报纸
1956年1月,中共平罗县委机关报《平罗报》创刊发行,为市境出版的首家报纸(该报于1957年春停刊)。1965年6月,石嘴山矿务局《石嘴山煤矿报》创刊,为周刊,每期发行约3000份。1970年5月,石炭井矿务局《石炭井矿工报》创刊,每期发行约7000份。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全市有办报单位16家。其中经自治区出版局批准的有《石嘴山日报》《石嘴山矿报》《石炭井矿工报》(后更名为《宁夏煤炭报》)《石钢报》《水泥工人报》《大武口电厂报》和《西北煤机报》7家。
第一份市委机关报
1987年5月15日,石嘴山市第一份市委机关报《石嘴山报》试刊号面世。当时的报头用字是从毛主席诗词手迹中选出来的“石”“嘴”“山”“报”四个字拼组在一起的。经过半年多时间试刊,1988年1月1日《石嘴山报》正式创刊。1997年1月1日更名为《石嘴山日报》。后更名为《石嘴山日报》。2000年1月1日报纸扩版为4开8版,2005年10月8日扩版为4开16版。2010年发行量突破1.8万份。
广播电视之最
1956年,石嘴山始有市有线广播站。1974年2月1日,石嘴山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在红果子建成开播,石嘴山首次看上了黑白图像电视节目。1978年7月,黄渠口至石炭井沟口微波线路正式开通,石嘴山首次看上了彩色图像电视节目。1984年,石嘴山闭路电视线路开通,市民首次收看到多省区市卫星电视节目。1986年1月,石嘴山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市境始有无线广播电台。1990年6月,石嘴山电视台建成使用,市民们看到了石嘴山自办的电视节目。2006年12月23日,有线数字电视首次落户石嘴山市。
第一位版画艺术家
1960年,石嘴山瓷器厂从事陶瓷彩绘及陶瓷美术设计工作姚家树参加了我国著名版画家力群(原中国版画协会副主席、延安鲁艺教员)先生的“版画培训班”后,将版画艺术的种子撒播在石嘴山大地,成为石嘴山市第一位版画创作者。姚家树1942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绘画。学中医四年,因爱好绘画,弃医从艺。1959年在宁夏石嘴山瓷器厂从事陶瓷彩绘及陶瓷美术设计工作,晋升为工艺美术师。1961年师从著名美术家力群先生。1964年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宁夏厅的陶瓷设计和制作任务。1974年陶瓷美术作品《红楼梦仕女》两件入选“全国工艺美展”,为区内外建筑设计大型陶瓷壁画20余幅。1980年4月,以姚家树为首的版画创作者在大武口发起成立了宁夏贺兰山版画会(宁夏版画协会的前身),掀起了一个版画创作的新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获奖作品如《生命之光》《启航》《踏破贺兰山缺》等(获得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1981年1月始,姚家树调入石嘴山市文联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及文艺领导工作。1999年获得1980至19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美术作品28次入选全国性展览,18次获文艺作品展。2001年1月30日被宁夏美术家协会评为“宁夏杰出美术家”称号。其传略入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出版著作有《姚家树论艺文集》《姚家树画集》等。
被收藏作品最多的画家
宁夏石嘴山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雍进成,是石嘴山市被国家级博物馆和全国多地博物馆及美术爱好者收藏作品最多的画家。雍进成1957年出生,宁夏惠农人,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87年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我国著名花鸟画家苏葆桢、李际科先生学习花鸟画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1996年随市政府文化代表团出访日本、2011年、2012年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画世界”全国名家采风团出访印度、瑞士、意大利、法国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有3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周恩来故居博物馆、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数百幅作品被多家省市博物馆和美术爱好者收藏。雍进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宁夏分会副主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宁夏文联委员、宁夏石嘴山市文联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宁夏石嘴山市政协委员。
第一次文代会
1982年2月10日至14日,石嘴山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大武口区举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新文联负责同志以及银川市、银南地区、固原地区文联负责同志出席大会并致辞祝贺。会上,成立了石嘴山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下设文学工作者协会、美术书法工作者协会、摄影工作者协会和音乐舞蹈戏曲工作者协会等4个协会,共有会员518人。会议选出文联委员24名,选举马健、李玉林、姚家树为文联负责人。至2012年第五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辖有“九会一院”:即市作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戏剧曲艺电视艺术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西部编剧协会、市书画院,各协会(院)负责人均为兼职,共有会员800余名(不包括西部编剧协会)。
第一位被《小说月报》转载作品的作家
1986年10月,石嘴山市作家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靳老头的丧事》在《朔方》发表后,被《小说月报》1986年10期转载。这是《小说月报》首次选载石嘴山市作家作品。陈勇1951年出生于平罗县城关镇新建村,1968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过乡村会计、民办教师,期间曾在《宁夏日报·文学副刊》发表作品。1972年8月被吸收为国家干部,曾先后在平罗县团委、县委宣传部、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工作。1980年开始创作小说,至2012年,已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小说集《黄河静静流淌》《大漠明月》《净土》3部。短篇小说《靳老头的丧事》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市文学创作大奖赛优秀奖(此项奖只设优秀奖),短篇小说《天生》获《人民文学》征文2等奖,《盛开的花朵》获《小说选刊》征文3等奖。长篇小说《养女》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绿”丛书出版发行后,引起较大反响,高耀山、牛学智、赵炳鑫等宁夏名家多篇评论刊于《朔方》《宁夏文艺家报》。《养女》还被推荐参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陈勇从1987年至今,一直从事《贺兰山》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先后任编辑、副主编、主编。且先后担任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等职务,在扶持文学青年创作、组建全市作家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被评为“宁夏文联系统优秀工作者”“石嘴山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模范人物”。
第一部民间文学专集
1986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石嘴山市及平罗、惠农、陶乐3县,都成立了编写机构,配备专人对全市民间文学进行了细致的挖掘整理,历时3年,于1989年市、县都完成了“三集成”任务,编辑出版了《石嘴山歌谣》《石嘴山民间故事》《石嘴山谚语》“三集成”民间文学专集。这是石嘴山第一部民间文学专集本。“三集成”搜集整理歌谣、故事、谚语280篇(首)。
第一部新编县志稿
1960年3月7日,石嘴山市档案馆向中共石嘴山工作委员会提出《关于编写原(惠农县志)的工作意见》。4月2日,工委批转该意见,决定成立19名同志组成的惠农县志编研委员会,由工委副书记赵忠任主任。县志篇目计划为8章42节,即:惠农概况、政治、政法工作、工业交通、农林水牧、财政金融贸易、文教卫生、附记。由各系统组织十余人分头编写。到当年9月底,共收集整理县志资料10万字,其中政法1.3万字、人民武装工作0.5万字、文教卫生工作2万字、金融财贸工作1.5万字、工业1.2万字、交通邮电0.7万字、民政工作0.9万字、科学技术工作0.4万字、地理0.3万字、档案工作0.4万字。这是石嘴山市第一部新编县志稿,后因故未修改成志,原稿现收藏于石嘴山市档案馆。
第一部新编城市区志
1986年10月开始编纂、1995年1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大武口区志》,是石嘴山市第一部新编城市区志。主编马占山,卷首置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大武口区现状图、大武口区市区图和该区主要建筑、物产彩照等,卷尾殿设附录和编后记。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商业、城乡建设、交通邮电、工商行政管理与物价管理、财税、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共21编80章260节57.5万字。
第一部新编县志
1985年4月开始编纂、1996年6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平罗县志》,是石嘴山市第一部新编县志。主编孔学礼,全志设30篇112章345节,共计91.5万字。专志设建制、自然环境、人口、民族宗教、农业、水利、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科技、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金融、财政税务、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艺术、人民生活、风俗、方言、人物。本志的突出特点是:全书收集古今地图26幅,是当时宁夏全区所出版市县区志书中收录图纸最多的一部志书,除收录绘制了县境内的矿产、草场资源及地貌、地下水、气温、林木、交通、水利、学校、湖泊、文物古迹等图外,还搜集复制了清雍正3年(1725年)、7年(1729年)、乾隆4年(1739年)、50年(1785年)及民国22年(1933年)、30年(1941年)以及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59年双方协议划界(贺兰山段与石嘴山市及平罗有关)图、平罗现状图。
第一部市情概览
2002年,由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主编、副市长徐占海副主编、市地方志办贾长安执笔编写的《古今石嘴山》出版发行。该书32开本,共10编31章80节35万字,随文附珍贵历史照片70幅,内容上溯古代石嘴山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2001年年底,个别记述延至于2002年年底。全面概要地记述了古今石嘴山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产、人物等各个方面,为石嘴山市第一部市情概览地情书,获得宁夏社会科学院优秀社科图书奖。
第一部市志
1984年11月开始编纂、2001年7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石嘴山市志》,是石嘴山历史上第一部市志。主编马瑞文,卷首置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石嘴山市和县(区)行政区划图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彩照等,卷尾殿设附录和修志始末。专志设建置、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其他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供销、粮食、对外贸易、财政、税务、金融、民政、人事劳动、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政治运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民族、宗教、民俗、人民生活、方言、人物等。全志10卷40编191章698节226万字。
宁夏第一部地级市当代简史
2004年11月,宁夏第一部地级市当代简史——《当代石嘴山简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内容上起1949年石嘴山解放,下限2003年年底。市委书记杨春光、市长马金虎主编,市地方志办公室贾长安执笔撰写。全书卷首设凡例、序言、历史图片、绪论,卷尾置大事年表、附录和后记。正文内容分三个历史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7章43节50万字,全面记述了石嘴山半个多世纪以来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第一部宁夏地市级编年体日史
2008年7月,宁夏第一部市级编年体日史——《当代石嘴山日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面世。这是石嘴山市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文化献礼项目。全书160万字,雍进成主编,史志专家贾长安主笔并总纂。全书秉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体例,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运用新概念、新体例、新体系、新方法进行编纂,全面系统地记载了石嘴山市从1949年9月至2008年4月30日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该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启兴,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市委书记李文章分别为《当代石嘴山日史》作序。
第一部宁夏地市级史纲
2010年9月,石嘴山市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纲——《石嘴山史纲》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由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主编,史志专家吴忠礼、贾长安领衔撰稿总纂。全书分上下两卷,内容贯通古今,上卷记述秦朝至民国期间史事,下卷记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期间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时间跨度长达2200余年,共计11章75节80万字(包括1000余张历史图片)。该书是庆祝石嘴山市成立50周年献礼图书,由石嘴山市文联组织实施编纂。全书从当年5月20日开笔至8月20日搁笔,全体编纂人员日以继夜,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息,终于仅用了100天时间,赶在当年9月20日“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庆祝大会”前,完成了资料搜集、编纂、编审、出版任务。
第一部市级综合年鉴
2011年5月6日,由石嘴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石嘴山市第一部综合年鉴——《石嘴山年鉴》创刊号(2001~2011)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张作里,全鉴256万字,上限承接《石嘴山市志》下限2000年年底,下限断至2010年年底。全鉴设专载、市情综览、大事记、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青妇、政法、军事警务、综合管理、工业、农林水牧、城建环保、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业贸易、科技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卫生、社会生活、县区概况、人物、文件等类;类目下设分目,分目下设条目。
第一次广场文化演出
1997年5月3日,石嘴山市在大武口中心广场举行了宁夏首次广场文化演出。此后每年“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周末广场文艺演出,节目来源全市厂矿、机关、学校、驻市部队、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同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在石嘴山市召开全区市、县广场文化现场会,推广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的经验。至1998年,广场文化活动已在全市各县区全面铺开。2000年,广场文化改为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至2010年,石嘴山市共举行了11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累及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160万人次。
第一个省区新闻联合体
2002年3月13日,石嘴山电视台、吴忠电视台、内蒙古乌海电视台、阿拉善盟电视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组建西北地区第一个跨省、跨地区的新闻媒体联合体。
第一届文学艺术作品奖暨德艺双馨文艺家
2010年12月28日,中共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颁布了石嘴山市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奖暨“德艺双馨”文艺家名录,对2005至2009年间2类8项45件文学艺术作品和6名“德艺双馨”文艺家予以表彰奖励。小说作品类一等奖为长篇小说《家事》,作者张玉秋;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类一等奖为散文集《被雨淋湿的眼泪》,作者薛青峰;美术作品类一等奖为国画《西部青山秀》,作者何占福;书法作品类一等奖为书法《无题》,作者张树森;摄影作品类一等奖为摄影《存在》,作者娄星辰;音乐舞蹈作品类一等奖为歌曲《星海湖岁月之中的旗帜》,杨春光词、祁建军曲;电视戏剧曲艺作品类一等奖为电影剧本《冯志远》,作者古越;民间文艺作品类一等奖为农民画《平罗古城》,作者王洪喜、王学刚、王学军。石嘴山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为:陈勇、高克勤、韩绍芳、李卫宁、田红梅、陈守莲。
第一位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家
1985年12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1981~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石嘴山作家那守箴创作的《大雪歌》获得短篇小说一等奖,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家。2011年11月,天津市第20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揭晓,石嘴山市作家岳亚东的长篇小说《白虎镇》获得长篇小说二等奖。
第一次文物普查
1984年4月,在自治区首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陶乐县(今平罗县陶乐镇)境内的泉子湾、陈家湾子、查汗埂等地发现残存石器、细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兵沟汉墓群占地2平方公里,墓堆76座。这是石嘴山境内的第一次文物普查。
第一家广电影视基地
2005年3月,石嘴山市广电局、市文化产业集团开工建设石嘴山市第一家广电(沟口)影视基地,至2009年,影视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占地77公顷,包括影视文化区、芦苇鸟语区、动感体验区、水景休闲区、拓展训练区、草原牧歌区、草原狩猎区等7个区域和3400平方米的影视剧拍摄大棚。2008年基地与宁夏总台合作开拍和完成40集大型喜剧《的哥哈喜喜》。
第一家五星级数字影院
石嘴山潇湘国际影城是全市第一家五星级全数字化高档多厅国际影院(电影城),由湖南潇湘电影集团与石嘴山贺兰山商业大楼共同投资建设,2010年2月开映,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影城共投资一千多万元,设5个数字影厅,1个VIP贵宾厅,1个3D立体厅,3个豪华厅,同时可容纳近800位观众观影。2011年7月,惠农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九州嘉豪数字影院”亦建成开映,结束了惠农区没有数字影院的历史。2012年,自治区广电局抓住自治区政府把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4个地级市及西吉、海原、同心、中宁4个30万以上人口县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列入民生计划的契机,积极探索影院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投资、民营资本投入和政府投入与民营资本投入相结合等方式,全力推进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截至10月底,全区5个地级市、4个人口超过30万县及其他11个县全面完成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城市数字影院累计达到33座、影厅117个、银幕117块、座位23019个,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第一次荣获扫黄打非全国先进集体
2010年,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公布了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石嘴山市榜上有名,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次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年,全市采取抓源头治理、抓行业整顿、抓市场清查、抓成果巩固、抓制度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全市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组织开展了印刷复制企业和出版物市场专项检查、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专项行动、查缴非法宗教出版物专项行动、秋季盗版盗印教材教辅专项治理以及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等一系列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80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286家(次),查缴各类盗版及非法出版图书1万余册,有效地维护了全市的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有力地打击了各类非法出版经营活动,促进了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部拍摄藏区的摄影作品集
2012年3月,由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理事、自由摄影师娄广臣拍摄的石嘴山市第一部藏区的摄影作品集《我望藏区》正式出版发行。《我望藏区》共收录摄影作品69幅,皆是作者近年来深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创作的摄影作品。作品集通过对藏区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描述,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人们的热爱与敬仰。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对石嘴山市摄影界今后的创作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最早的书院和学堂
清乾隆16年(1751),平罗县知县宋维孜,用修建文庙的余资,兴建了市境第一所书院“平罗书院”。乾隆49年(1784年),又改为“兴平书院”。道光5年(1825年),平罗知县徐保字将大公馆改设书院。光绪31年(1905年)3月,书院改为学堂(今平罗县城关镇第一完小的前身),这也是市境最早的学校。
第一所幼儿园
1953年10月,平罗县城第一小学附设幼儿班,收3~6岁的幼儿34人。1957年独立成立幼儿园,这是市境第一所幼儿园。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1962年石嘴山市政府在石嘴山(今惠农区)新建石嘴山市幼儿园。同年,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分别在石嘴山和石炭井办起幼儿园,入园幼儿188人,保育员、教职工20人。1978年市区有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800多名。
第一所小学
民国4年(1915年),原平罗又新书院改称高等小学堂。民国11年(1922年)改称高等小学校。这是市境第一所小学。民国13年(1924年),高等小学校改为高级小学校,校长孟尚义,教师来自甘肃八师(五中)。民国7年(1918年),又兴办了宝丰、石嘴山、洪广营3所高级小学。同年还兴办了清真高级小学两所,清真初级小学13所。
第一所中学
民国29年(1940年)秋,黄渠桥北校校长于铎和教员宋学村,在北校首设初中班。与此同时,地方士绅马赞宏、张德志等人带头,发动民众捐资筹建中学校舍。经惠农县政府报请宁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惠农初级中学,直属宁夏省教育厅领导。民国30年(1941年)7月,新校舍落成,8月开学,共有教员5人,学生45名,课程设有国文、数学、英文、公民、劳作、体育、音乐等。到民国32年(1943年)秋,学校有3个年级80名学生。这是市境第一所中学。
第一所农业职业中学
1983年9月,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原郊区尾闸中学改名为“石嘴山市第三职业中学”,为石嘴山地区第一所农业职业中学。农职中学高中部为职业中学,初中部为普通中学,采取“一套班子”“两种方法”的教学管理体制。1990年9月,经惠农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恢复尾闸中学,将石嘴山市第三职业中学搬迁至红果子中学(原石嘴山市四中),成立惠农县农业职业中学。至1995年,农业职业中学有3个教学班,学生46人。
第一所高中职业学校
市境第一所高中职业学校是“宁夏实用职业学校”,建于民国37年(1948年),校址在今天惠农区,设纺织、畜牧等专业,有学生183人,教职工37人,校长为梁飞彪。该校到1949年6月停办。1965年,在今惠农区相继建立了陶瓷、商业、林业、卫生4所半工半读职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陆续停办。1980年,首次在市第八中学附设电子职业高中班。不到一年,因学生流失而夭折。1981年又在市第八中学开办工艺美术职业高中班。之后,又相继开办了服装、化工、文档、计量等专业。1985年8月,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学成立,时称“职高”,校长王志厚。1991年,经自治区政府认定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是年,国家教委等五部委授予校长王志厚“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自治区教育厅、计委批准转办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命名为“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仍然保留,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全校设财会、机电、化工、电子商务、计算机、幼教等9个专业、1100多名学生、97名教职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全国职业学校培训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一所民族实验学校
1999年,原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合并,成立了市境第一所“石嘴山市民族实验学校”,系民办公助性质。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双向闭路信息流系统建设工程”,实现了教学彩电闭路联网。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300人,教职工252人。
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60年,在黄渠桥创办的“石嘴山市中级卫生学校”,是石嘴山市第一所中专学校。学校开设医师、护士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名,1966年该校停办。1979年,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恢复成立石嘴山中级卫生学校,后迁址大武口市第二人民医院,1983年停办。随着石嘴山地区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宁夏煤炭厅于1976年初在大武口区创建宁夏煤炭技工学校。1978年改为宁夏煤矿学校,成为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区招生。1984年与自治区煤炭厅干部学校合并,1985年1月更名为宁夏煤炭工业学校,1999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增挂“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牌子。至2000年7月,宁夏煤炭工业学校有学生1367名、教职工125名。
第一所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中央教育部边疆教育司派边振方在惠农县(今惠农区)黄渠桥(今平罗县黄渠桥镇)建立国立绥宁师范学校,专门为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夏两地区培养教师。1942年学校建成开学,设简师和普师两个专业,简师部招收高小毕业生100名,2个教学班,学制4年;普师(中师)部招收初中毕业生50名,1个教学班,学制3年。此后,每年简师招收2个班,普师招收1个班。1950年5月,绥宁师范停办,普师并入宁夏师范,简师并入惠农中学,作为惠农中学师范部,直到最后一班学生毕业为止。绥宁师范办学9年,先后就读者近千人,其中简师毕业12个班600多人,普师毕业6个班300多人。
第一所技工学校
1958年,为适应煤炭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建设现代化矿井对技术工人的需要,石嘴山矿务局兴办了“石嘴山煤矿技术学校”,这是石嘴山第一所技工学校。1962年,根据当时有关政策技校停办,先后毕业学生986人。1979年2月9日,经自治区计委同意,正式批文恢复石嘴山煤矿技术学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至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设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习车间、实验室、制图室、微机室、电教室、阅览室及浴室、学生食堂、锅炉房等生活福利设施。全校教职工总数为80人。该校自1979年恢复办学以来,先后开办了采煤、综采、掘进、地测、通风、机电、车工、锻工、锅炉、木工、瓦工、护理、井下电钳、洗煤、矿井运输、通风瓦检等专业,共招收学员2890人,毕业学员2279人。
第一所回民中学
1984年,石嘴山市政府在原郊区礼和中学的基础上,成立石嘴山市回民中学,从教育经费、师资、设备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所回民中学。同年,平罗县将黄渠桥中学、通伏中学和宝丰中学改为回民中学。1988年,平罗县和自治区共投资450万元,于1989年在平罗县城建成平罗县回民中学,同年秋季招生。2001年,在石嘴山师范学校(大武口区)举行了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标志着石嘴山师范学校转型为集市回民高级中学、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石嘴山分校为一体的综合办学机构工作全面步入正轨。
第一所聋哑学校
1991年3月,经石嘴山市政府批准,成立石嘴山市聋哑学校,开了石嘴山市特殊教育的先河。聋哑学校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建设西街,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1998年市政府批准该校学制由6年延长为9年。到2000年7月,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人,教职工18人。学校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昼夜24小时有教师值班。开设语文、语训、思想品德、数学、美工、劳动、自然、社会、理科、会话等课程,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残而不废的劳动者。从建校到2000年7月,学校共招收来自全市的87名学生,有39名小学毕业。毕业生中有2人考入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学学习工艺美术(中专)专业,12人在石嘴山丰本公司等厂矿就业。毕业生素质良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在国际、国内的绘画、书法、体育、文艺等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张红艳被教育部授予第三届宋庆龄基金会奖。
第一所职工大学
1972年7月,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开办了“七二一”大学。1981年1月12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宁夏有色金属研究所将原”七二一大学“改办成为职工大学。这是宁夏正式批准的第一所职工大学。职工大学设电子机械和稀有冶金两个专业,招收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招生范围以本厂为主,兼顾全区兄弟厂矿,学制4年。1982年6月,职工大学改由自治区冶金工业公司领导,改名为“宁夏冶金职工大学”,并报原教育部备案。1984年5月,自治区政府又将宁夏冶金职工大学更名为“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隶属自治区重工业厅领导。1985年,在校学生206人,教职工45人,学校设置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工业企业管理等9个专业。后来,学校由石嘴山市大武口迁址银川市。
1981年7月13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原石炭井矿务局将“七二一”大学改建为“宁夏石炭井矿务局职工专科学校”,隶属石炭井矿务局领导。1982年学校由石炭井迁址大武口区。1985年,学校开设地下采煤、矿山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矿山地质、工业企业管理、中文等6个专业,在校学生284人,教职工134人。1989年6月,职工专科学校更名为“宁夏煤炭职工大学”。199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2000年5月,宁夏煤炭职工大学更名为“宁夏工业职工大学”,隶属太西集团公司(原石炭井矿务局)领导。至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155人,教职工255人。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采矿、矿山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电子技术、财会等25个专业,毕业大专生2920人、中专生1240人、技校生5613人。1984年,出身于教育世家的石炭井矿务局职工曾文结,根据石嘴山地区职工文化科技素质低的实际,萌发了办学培养人才的念头。经多方奔走,争取到了区市政府和市内部分企业的资助,于1985年在大武口区边缘的一片戈壁滩上建起了“石嘴山联合职工大学”。
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
宁夏理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市境迄今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石嘴山联合职工大学”,创始人为石炭井矿务局职工曾文结。1993年12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将“石嘴山联合职工大学”设置为“宁夏石嘴山职工大学”,为当时全国首批进行学历教育的5所民办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8月11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教育部同意,改制为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3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宁夏理工学院”。学院实行国有民办,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办学体制。学校面向全国,开放办学,先后同北京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韩国三育义明大学、威德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10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了美国、韩国等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3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访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夏理工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已形成以本科生为主,专科生、成人教育和中级、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教师资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11个系(部)两个中心和30多个本科、专科专业,有专兼教师445人,在校生2000余名。
第一家小学“心理咨询室”
2001年3月18日,石嘴山市第七小学“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室由学校领导和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每天下午放学后,咨询室开始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给老师写纸条。学校首先对咨询室的老师进行了培训,以便科学、准确地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第一次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2002年11月30日,石嘴山市首次举办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来自全市16所中学的23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石嘴山市第八中学杜智超获得初中组一等奖,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李晓燕获得高中组一等奖。
第一家校园警务室
2005年5月24日,宁夏首家校园警务室在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宁夏第一工业学校挂牌成立。广大师生为此拍手称好,学校领导称为急需安全感的学校送来了“及时雨”。面对校园内外日益复杂的治安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治安问题,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公安分局朝阳派出所积极探索应对方法,他们根据辖区治安特点,在辖区易发案的7所学校设立了由专人负责的校园警务室。在辖区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建立7所校园警务室,可以从源头有效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配合校方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防止校外闲杂人员入校,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处理调解各类矛盾纠纷,逐年降低校园发案率,确保辖区一方平安。
第一次硕士学位授予仪式
2007年7月25日,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宁夏分院在石嘴山职工大学举行宁夏首次硕士学位授予仪式。东北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姜茂发教授为45名头戴硕士帽、身穿学位服的硕士们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东北大学于1997年与石嘴山职工大学联手,成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宁夏分院、东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宁夏分院,为嘴山乃至宁夏培养本科、硕士,为全区和石嘴山市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一所村级公办幼儿园
2012年11月1日,石嘴山市平罗县移民安置点红翔新村“同心为民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所村级公办幼儿园。幼儿园由市委统战部和民进市委会搭建平台、宁夏为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捐建,建设总投资72.6万元,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分为大、中、小三个教学班。有68名幼儿入学。开园当日,民盟市委会和民建市委会还分别为同心为民幼儿园捐赠了三个食品消毒柜和10吨煤炭。
第一个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会
2007年12月28日,石嘴山市举行石嘴山市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这是自治区第一个从事廉政文化研究、开展廉政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社团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石嘴山市廉政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石嘴山市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与传播增添了一个新的阵地和一支新的生力军。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陶进在成立大会上发表祝词。他充分肯定了成立石嘴山市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会的积极意义,要求廉政文化促进会要在市委和市纪检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廉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第一部本地剧本拍摄的电影
根据石嘴山作家古越创作的剧本拍摄的电影《冯志远》,2007年9月被列为重点影视片目在全国上映。这是石嘴山第一部被拍摄成电影的剧本。古越原名胡德林,安徽淮北市人。曾先后任职于《淮北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喀什日报》社、《石嘴山日报》社、《儋州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周刊》社,担任过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助理等职务。现任石嘴山市文联副主席、西部编剧协会主席、宁夏红影星影视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西部影视文化》杂志社社长、主编,兼任宁夏电影制片厂文学总监。主要文学作品: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大清洋买办》《金羊毛》《菊花醉》《大黄吟》。主要影视作品:艺术电影故事片《冯志远》、电视连续剧《金羊毛》等。电影剧本《冯志远》。
第一次启动农家书屋工程
2008年石嘴山市首次启动“农家书屋”工程。至2010年5月,已在全市建成101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由政府全额投资2万元,配有科技类、少儿类、财经类、生活类、文化类、综合类、报刊类、家教类图书1505册、音像制品100种以及书架和各项制度。
功能最全的文化艺术中心
位于石嘴山市新区的“五馆一中心”(科技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群,是建市50年来投资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全的群众性、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总占地面积8.8公顷,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4亿元。工程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至2012年各工程先后竣工投入使用,标志着石嘴山市第一个大型科技馆、第一个大型博物馆、第一个大型图书馆、第一个大型档案馆、第一个规划展示馆、第一个歌舞剧院、第一个音乐厅、第一个文化艺术中心的诞生。
第一次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2012年9月7日,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石嘴山市首次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是宁夏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1995年至1998年,全市各县区相继通过了自治区“两基”验收。2001年至2003年各县区又先后通过了自治区“两基”复查验收。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16.5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98%;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8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4.24%。2010年全市各县区通过自治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验收,石嘴山市在宁夏率先实现“教育强市”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两大目标。
第一次获得“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称号的人物
2012年9月,全国妇联、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命名了一批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典型,石嘴山市三家单位名列其中。其中,市第十六小学家长学校被命名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平罗县灵沙九年制学校家长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基层示范家长学校、儿童之家。惠农区南街街道矿中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同时,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颁奖会上,自治区、石嘴山市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惠农区惠农中学教师陶立彬荣获“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称号,此殊荣获得者宁夏只有3人。
第一批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2012年9月,自治区命名24家单位为全区第一批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石嘴山市4家单位榜上有名,其中,市公安局被命名为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大武口区长城街道健民社区被命名为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平罗县城关镇关渠村被命名为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大武口廉洁文化主题公园被命名为其他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2012年9月,文化部命名了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宁夏石嘴山市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区榜上有名。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区已建和正在实施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五七干校文化园、星海文化产业创业城、上下五千年雕塑馆、中国宁夏区域性影视基地、宁夏水城等项目。同年12月3日,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同时,石嘴山市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市文化旅游局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以及尚8文化集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相关企业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建设进入操盘实施阶段。
第一位亮相央视《星光大道》的石嘴山姑娘
2012年8月2日,第一位亮相《星光大道》的石嘴山姑娘——29岁的李芳亮,代表宁夏登台献艺,凭借不俗的表现夺得周赛亚军。10月5日晚,李芳又作为月冠军“挑战者”登台比赛,最终获得观众当场评定的唯一“最高人气奖”,并获得月赛的第二名。李芳原本是内蒙古的女孩,2005年随父母来到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安家落户。她从小酷爱唱歌,来到石嘴山后先后参加了区内外各类歌唱比赛,成绩不菲。2011年《星光大道》到宁夏选拔选手,李芳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总决选。在《星光大道》舞台上,她为全国观众演唱了《说唱脸谱》《川剧变脸》《宁夏川,白牡丹》《活出样来给自己看》4个精心准备的节目。她说:“虽然没能拿上月冠军,但能登上央视最高舞台,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豪放、刚毅的歌声认识我,对我自己来说很不错了,毕竟那个舞台上高手林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用美妙的歌声打动更多的人。”
第一部记述石嘴山文化名人的专著
2012年10月,石嘴山第一部记述本市文化名人的专集《艺文舟楫——石嘴山文化名人访谈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发行。专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华主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担编务工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理工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薛青峰执笔撰著。全集67万字,图文并茂,集中反映了全市28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工作成就和生活学习工作经历。
第一位残疾人女作家
刘岳华是石嘴山市第一位残疾人女作家。刘岳华出生于1962年,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17岁发表第一篇散文《生命的火花》,获得了自治区文学创作三等奖。1983年,年仅21岁的刘岳华受到宁夏和全国有关部门的表彰,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曾亲自到她家里看望并为她题词。1997年,宁夏作协、《朔方》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力她举办了“刘岳华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刘岳华在轮椅上创作,自强不息,笔耕不辍,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金苹果》、长篇童话《小马车》、长篇散文诗《维纳斯星座》、长篇儿童小说《爸爸的蝴蝶结》、儿童故事集《古典诗词中的趣味故事》、理论专著《家庭教育指南》、报告文学集《拼搏者之歌》、中篇小说《河东女子《绿蜻蜓》《后窗的绿旗》《绿海棠》《黑房子》等共计等各类文学作品100多篇150余万字。2012年4月3日因病去世,年仅50岁。
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区
2012年,石嘴山市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这是市境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区。截至2012年,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完成投资52亿多元,建成“三馆一中心”“五七”干校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贺兰山生态博物馆、宁夏水城水街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发建设了25个景点和多个艺术栖居。该产业园分三期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部竣工投用,总投资148亿元,以“一心一轴多支点”进行产业布局。“一心”即环星海湖核心产业区,分布影视核心区、娱乐体验区、运动休闲区、演艺会展区等七大区;“一轴”即沙湖—星海湖—贺兰山文化发展轴;“多支点”即辐射联动陶乐影视基地、平罗古城、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等多个景点。旨在通过近10年的建设,把该产业园打造成“全国有影响、西部有亮点”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
企业最大的一次图书捐赠活动
2012年11月27日,在石嘴山市举行的“光华书海工程”——富龙集团图书捐赠仪式上,宁夏富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向石嘴山市捐赠价值103万元的图书及光盘,建立了10个“富龙集团爱心书屋”。这是市境企业最大的一次图书捐赠活动。光华书海工程是由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发起并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项目。经团市委联系接洽,宁夏富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精心选择搭配,捐赠的价值103万元的图书及光盘已全部配送到市星海小学、红果子镇、惠农区第五小学、平罗县高庄中心学校等各学校和乡镇的“富龙集团爱心书屋”。宁夏富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石嘴山市本土的大型民营企业,该企业多年来始终关注石嘴山市的发展和建设,企业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千人以上,支持国家建设,每年上缴税收3000万元,向教育医疗等社会其他方面捐赠物品累计价值1000余万元。
最有名气的解氏中医世家
石嘴山“解氏中医世家”是市境公认的最早、最有名气的“中医世家”。“解氏中医世家”第三代传人解克善(1901~1977年),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在清代湘军中任中医官,湘军左宗棠西征时随军来到西北,后落户于石嘴山(今惠农区)以行医为业。解克善1901年出生于石嘴山,其父解宜川为有名中医,他自幼从父学医,深谙中医之道,年轻时已经给人看病。刻苦钻研古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名著,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医治有关多发病和疑难病症。1949年解放前,解克善在石嘴山镇(今惠农区)开办“广兴玉”中药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遇有经济困难的患者总是先给看病,治病救人不收费或少收费,深受患者和群众的称颂。1954年,党对私营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克善组织几家私人诊所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担任副所长,并将个人财产入股。这个门诊所就是今天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解克善酷爱祖国的中医事业,为之奋斗了60余年,培养了很多中医徒弟。解克善曾先后被选为惠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委员、石嘴山市政协委员。1977年8月病故,享年76岁。他的几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和指导下,大多从事医务工作。长子解天同继承家传医学,成为解氏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解天同的两个女儿,如今都是宁夏颇有名气的解氏中医传人。
第一家医疗垃圾焚烧站
2003年10月24日,投资50余万元的石嘴山医疗垃圾焚烧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石嘴山区的医疗垃圾已步入了集中处理的轨道,这是石嘴山市首家专用于医疗垃圾焚烧的站点。
第一家民营医院
2004年9月27日,通过招商引资,石嘴山市第一家民营医院——石嘴山黄河医院落户大武口区。黄河医院是经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一所现代化综合医院,设有内科、消化科、外科、泌尿科、肛肠科、结石科、妇科、不孕不育科、五官科、男性科、皮肤科、中医科、医学美容科等科室。
第一位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医护人员
2008年5月12号,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时,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派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的眼科医师姜红霞正与同事在手术室做手术。当天下午,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姜红霞取得了联系,姜红霞一再表示将服从医院的安排,履行好救死扶伤的职责,为灾区紧急救援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姜红霞因此成为石嘴山市第一位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医务人员。
第一位造血干细胞移植捐献者
2008年7月18日,宁夏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张华飞赴北京,为一位25岁的白血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据悉,中华骨髓库宁夏分库成立后,石嘴山市医务工作者张华作为第三批志愿者,于2005年5月28日做了造血干细胞登记及5毫升血样采集。2007年9月27日,经检测,张华的血型与北京一位25岁男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型初配相合;2008年4月8日,中华骨髓库宁夏分库将张华的高分辨血样送北京实验室检验高分辨相合;6月25日,宁夏分库对张华做了体检并复查,均符合捐献条件,可以进行捐献干细胞。根据中华骨髓库的安排,7月18日,张华在宁夏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宁夏分库工作人员陪同下赴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并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张华因此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005名志愿捐献者、宁夏首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第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2010年6月2日,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宁夏煤炭总医院正式更名挂牌为宁夏第五人民医院,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移交自治区政府管理的医院。更名后的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是石嘴山市境内第一家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440张,有职工501人,是宁夏卫生系统唯一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医院,将为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一次启动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2010年10日,平罗县正式启动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就是将过去繁琐的多部门救助改为定点医院先行垫支、民政部门定期结算,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服务方式。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医疗救助卡等相关证件后,经审核、审批并填写《平罗县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审核表》备案,就可以享受到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平罗县城乡低保人员、享受城乡高龄津贴人员、农村五保户和在乡老复员军人。具体救助标准是:城市低保人员和享受城市高龄津贴人员在平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总费用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支付部分、社会互助帮困部分和非医保药品价款后,剩余部分由定点医院按照规定给予救助,住院总费用在200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住院总费用在2001元到5000元的救助70%,住院总费用在5001元到10000元的救助60%,住院总费用在10001元到30000元的救助50%,住院总费用在30001元以上的救助40%。农村低保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和享受农村高龄津贴人员,住院总费用在2000元以下的给予全额救助;住院总费用在2001元到30000元的救助80%,从第二次住院起救助比例依次降低5个百分点;五保供养人员住院费用实施全额救助。所有的救助只需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窗口就可以完成。
在宁夏率先实施药品电子信息化监管
2012年,石嘴山市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全区率先实施药品电子信息化监管试点工作。实施药品电子信息化监管,能保证在药害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追溯、封存问题药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全市将加强药品安全科学监管,对落实不力的企业,严格按照《办法》实施记分,取消评优资格,安排GSP跟踪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强化劣迹曝光,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宁夏首家糖尿病健康之友俱乐部
2010年7月,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全区首家糖尿病健康之友俱乐部,来自石嘴山地区各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共210多人参加了糖尿病健康之友俱乐部的首次启动大会。俱乐部为每位会员建立健康档案,在市二医院进行相关体格项目检查时,凭会员卡将给予一定比例的费用减免。俱乐部将定期进行跟踪随访,通过家访、信访、电话回访、下社区等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引导糖尿病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帮助控制症状,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一家儿童医院
2012年12月5日,市境第一家儿童医院——石嘴山市儿童医院项目通过自治区发改委审批,并争取到国家19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兴建石嘴山市儿童医院依托现有妇幼保健机构医疗卫生资源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水城路南侧规划区域内。项目总建筑面积13893平方米,估算总投资6885万元,按儿童专科医院规划建设,设置床位120张。
第一个运动场
1965年,石嘴山市建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运动场“石嘴山南郊广场(在今惠农区)。这里原为市区杂草丛生的南郊洼地。是年,中共石嘴山市委发动市境各单位义务献工,拉土填坑,平整场地,有43个单位近10万人次参加,拉运土石87000立方米,填平臭水坑3.6万平方米,当年建成,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为黄土地面。后经过多次扩建改建,广场地面全部铺上了瓷砖硬化,设施、功能不断健全完善,现已成为惠农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
第一次承办和参加宁夏全运会部分比赛项目
1965年2月5~10日,自治区第三届运动会分别在银川、灵武、吴忠、固原、中卫、石嘴山6个赛区举行。石嘴山市承办了足球、公路自行车两个项目的比赛,并组队参加了在吴忠赛区的篮球,在银川赛区的田径、乒乓球比赛、射击比赛。石嘴山市参加运动会的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共118人。比赛成绩:石嘴山市公路自行车队男队员尹明和、丁玉龙、马春季;女队员郭秀珍等分别在20公里、30公里比赛中荣获男子团体第一名、两个个人第一名,足球队荣获第三名。
第一次承办四省协作区职工篮球运动会
1979年8月25~30日,石嘴山市承办了四省(区)地、盟、市协作区职工篮球运动会。延安地区、榆林地区、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银南地区、石嘴山市代表队的14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一次参加宁夏青少年运动会
1984年5月20日,石嘴山组队参加了在贺兰县举行自治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石嘴山市组成少年、成年男女篮球,少年、成年足球,中国式摔跤7个代表队共103人参加,县(区)组成青少年射击、田径、公路自行车3个项目13个代表队,210人参加。石嘴山市代表队及各县区代表队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24枚。
第一次参加宁夏农民运动会
1992年,石嘴山组队参加了在银川举行的自治区第一届农民运动会。石嘴山市组成中国象棋、乒乓球、武术、篮球4个项目的代表队;县(区)级组织田径、公路自行车、民兵军事3个项目的代表队共173人参赛。比赛成绩:石嘴山市荣获金牌10枚、银牌14枚、铜牌8枚,奖牌总数名列全区第一。石嘴山市武术队女队员张燕荣获太极拳第一名。乒乓球队队员吴少富荣获男子单打第一名。马荣以11〞2的成绩荣获男子100米第一名。李振春以12〞2的成绩荣获女子100米第一名。杨丽以11.46米的成绩荣获女子铅球第一名。男子篮球队荣获第一名。公路自行车获男子团体赛第一名,男子个人赛第一名;女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女子个人赛第一名。
第一次参加宁夏老年人运动会
1985年2月10~15日,石嘴山组队参加了在银川市举行的自治区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石嘴山市代表队组成了田径队、乒乓球队、中国象棋队参加比赛。张永祥荣获1万米跑第一名。
第一次承办宁夏伤残人运动会
1985年6月15~18日,石嘴山市承办了自治区首届伤残人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单位有银川市田径代表队、石嘴山市田径代表队、银南行署田径代表队、固原行署田径代表队。
第一次参加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年5月6~9日,石嘴山组队参加了在吴忠市举行的自治区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石嘴山市组成了以回族为主的木球、毽球、中国式摔跤、方棋、武术6个项目的代表队,86人参加了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杨硕荣获74公斤级中国式摔跤第一名。郭杰华荣获68公斤级第一名,木球荣获第一名。
第一次启动全民健身计划
1995年6月10日,石嘴山在市体育场首次举行市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启动工程”动员大会,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参加了大会。副市长朱佩玲作了《学习贯彻〈体育法〉,大力促进石嘴山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讲话。至当年底,全市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宣传教育的人数达200多万人次。
第一个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队的中学生
1987年,在银川参加比赛的石嘴山市女子足球队队员、市第八中学学生朱涛(是年13岁),被挑选进入北京女子足球队。由于战绩显著,1990年3月,16岁的朱涛被调入国家女子足球集训队,担任左前卫。同年参加了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该队获得亚洲冠军。
第一届家庭运动会
1997年3月8日,石嘴山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与市妇联联合举办了石嘴山市首届家庭运动会。全市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三代人传接乒乓球接力赛”“三代人跑步接力赛”“二代人投标赛”“二代人投篮赛”“二代人跳绳赛”。
第一座大型体育场
1999年6月5日,石嘴山市第一个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大型体育场“石嘴山市体育场”动工兴建,次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石嘴山市体育场设计有8至24层看台,可容纳观众2万人。场内设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草坪足球场、健身房、保龄球馆等。是当时石嘴山市第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与此同时,1997年至1999年,石嘴山市第一个室内体育馆、第一个市内游泳馆、第一个市内射击馆也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第一届全市体育运动会
2000年9月1日~10月7日,举行了历时37天的石嘴山市首届体育运动会。37个体育代表队、1513多名运动员参加运动员1513人,抽调裁判员和工作人员365人。9000多人参加了大型团体操“石嘴山放歌”表演、背景展示以及信鸽、气球放飞等。有20个代表团队、96名运动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平罗县代表团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大武口区、石嘴山区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
第一次主办国际体育赛事
2001年8月3日~6日,石嘴山主办的首届中国·石嘴山“太西杯”国际武术邀请赛在石嘴山市体育馆举行。来自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斯洛伐克、突尼斯以及中国各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0个代表队的500余名武术健儿和爱好者参加了比赛或观摩。
第一次五人制街头足球赛
2001年9月30日,石嘴山首届5人制街头足球赛开赛。比赛采用国际流行的5人制足球比赛赛制,吸引了来自石嘴山市、银川市以及内蒙古乌海市等地区的近300名足球运动爱好者参加。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有43岁,最小的仅有13岁。共有32支球队分成8组比赛。经7天共64场比赛,海城足球队凭借点球大战的胜利,以3比2的比分战胜了夺标热门球队——先锋足球队,荣获了本届比赛的冠军;先锋足球队、市一中少林足球队分获亚军和季军;焦点、商建等球队列第四名至第八名。来自先锋足球队的苏金平以18粒入球捧得最佳射手的奖杯,同时,他也创下了一场踢进8粒入球的纪录;球员平均年龄14岁的无名足球队获得了最佳参与奖;石嘴山市足球学校队荣获了精神文明奖荣誉称号。
国内第一个人造沙漠滑雪场
2004年1月14,中国第一个人造沙漠滑雪场——宁夏沙湖大漠滑雪场正式建成,改写了中国没有沙漠滑雪场的历史。滑雪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是集健身、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健身娱乐场所,可接待近千人。此外,滑雪场内还设有观光索道、雪撬、冰上滑梯等娱乐设施。应邀前来为滑雪场培训教练的黑龙江亚布力高山滑雪场负责人周洁告诉媒体说,这个滑雪场不同于天然雪场,也不同于其他人造滑雪场,雪质比较硬,但雪底下的沙子比较柔软,通过人工可以改造雪质。宁夏旅游局市场联络处的徐晓平说,宁夏旅游一直有“半年闲”的说法,沙湖大漠滑雪场的建成为发展宁夏冬季旅游开辟了一条新路。
石嘴山首次举行U-13足球比赛
2007年7月26日~30日,石嘴山市首次举行U-13足球比赛。来自大武口区10所小学的146名小学生足球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市十二小、太西集团七小、市七小取得9人制比赛前3名;市七小、市十一小、太西集团七小获得足球基本功比赛的前3名。
第一次室内五人制中国足球协会杯赛
2012年7月20日,由中国足球协会主办,自治区足球协会、石嘴山市教育体育局承办的2012年室内五人制“中国足球协会杯”比赛在石嘴山市体育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大省市、大专院校的12支代表队,212名运动员,将在这里进行为期6天的冠军争夺战。石嘴山市是全国布局的44个青少年校园足球城市之一,去年已成功承办了2011年“中国足球协会杯”全国五人制足球比赛。赛采用集中赛会制,12支代表队分为A、B、C三组,采取先小组循环赛后淘汰赛的比赛办法进行。参赛选手有来自巴西、日本等国的球员加盟。
率先在宁夏启动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
2003年4月1日,石嘴山市举行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启动仪式,在全区市级率先启动这项工程。“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是自治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而组织实施的。自治区体育局和石嘴山市共出资50多万元为这项工程购买了体育器材。石嘴山市3县及大武口区共有12个乡镇、72个行政村被确定为第一批“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受赠对象。
第一位参加国际残疾人自行车比赛夺魁的女子
安凤珍这位上肢残疾的23岁的石嘴山姑娘,通过刻苦训练,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农民到残疾人自行车全国冠军、世界第三的三级跳,并于2002年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釜山举行的运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上战胜男选手,夺得自行车42公里男女混合赛中的金牌。这是宁夏第一位参加国际残疾人自行车比赛夺魁的女子。
第一位参加国际残疾人射击比赛夺魁的男子
叶青这位下肢残疾的石嘴山小伙子,是宁夏第一个参加国际比赛的残疾人,也是残疾人国家射击队里目前唯一的业余选手。在2002年全国残疾人射击考核赛中,他获得50米自由手枪第一名,同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残疾人射击世界锦标赛中获得50米自由手枪的银牌,在第八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的设计比赛中获得两枚金牌一枚铜牌,成为残疾人国家射击队的主力选手。
第一次承办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分站赛
2002年8月9日~11日,石嘴山市在市境大水沟越野摩托车赛车场参与主办并承办了2002年“嘉陵杯”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经过3天激烈角逐,在团体赛中,云南红河队获专业250cc组冠军;黑龙江嘉陵队获国产组125cc组冠军;专业80cc组冠军被广东东莞富裕队所得;云南红河队获150cca组冠军;浙江力之星队获专业250cc组(沙湖酒业杯)冠军;黑龙江嘉陵队刘海滨夺得国产125cc组(嘉陵杯)冠军;专业80cc组(嘉陵杯)的冠军被新疆地球劲霸队的艾力·艾尔肯夺得;专业125cca组(石嘴山市政府杯)的冠军被云南红河队苏文敏获得;专业组125ccb组(平罗县政府杯)冠军被浙江力之星队苗胜获得;浙江力之星队赵海华夺得国产150cc组(嘉陵杯)冠军。
第一个全国摩托车训练基地
2003年7月22日,2003年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石嘴山站新闻发布会暨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石嘴山训练基地揭牌仪式在市境大水沟赛场举行。石嘴山大水沟赛场被批准为中国汽摩协会石嘴山训练基地,这是被国家体育总局汽摩运动管理中心批复的石嘴山第一个全国摩托车训练基地。国家汽摩运动协会秘书长徐宝山说:“这个摩托车运动训练基地的批复,可以使摩托车运动在西北地区更好的普及,使摩托车运动爱好者拥有自己的运动场所,使摩托车运动更加亲民、近民,使全民运动纲要通过这项运动得以更好的实施。”
第一届广场体育节
2006年6月10日,为期4天的石嘴山市首届广场体育节开幕。2005年,石嘴山市率先在自治区推行“广场体育”,为全市50个广场健身活动站配备了器材,培训了站长和业务人员,制定了《石嘴山市“广场体育”管理办法》,使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由无序变有序,由无组织变有组织,由不规范变规范,为广大群众健身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成为石嘴山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窗口。为巩固“广场体育”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社区健身广场的作用,营造广大群众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首届广场体育节活动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由各广场健身活动站进行群体健身节目展示,进行第三套健身秧歌、腰鼓、健身路径等项目比赛。
宁夏第一个自然岩壁攀岩场
2012年全国青少年攀岩推广活动8月12日在石嘴山正式落幕,来自广州、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10个推广单位的代表,以及近300名山地车爱好者、越野跑爱好者和青少年攀岩爱好者参加了闭幕式。中国登山协会为石嘴山市和宁夏山地运动协会颁发了年度推广“最佳承办贡献奖”。闭幕式当天,宁夏第一个自然岩壁攀岩场——石嘴山“韭菜沟岩场”正式启用。该岩场拥有8条先锋攀、顶绳攀和岩降线路,抱石攀岩场地亦开发多处。到场负责技术指导的中国登山协会技术官员杨东说,这里的岩壁非常适合青少年及企业团队体验自然岩壁攀登活动。
第一次举办全国铁人三项精英赛
2012年7月15日,石嘴山首次举办的全国铁人三项精英赛在风景秀丽的星海湖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宁夏等地以及中华台北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的37支代表队34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这是全国铁人三项运动继甘肃嘉峪关后,第一次走进石嘴山,走进宁夏。石嘴山星海湖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此次铁人三项赛分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全程、半程总距离分别为51.5公里(游泳1.5公里、自行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和25.75公里(游泳0.75公里,自行车20公里,跑步5公里)。业余组全程、半程总距离与专业组相同,另外分设体验和骑跑两项、水陆两项。入门级体验总距离为8.52公里(游泳250米、自行车6.67公里、跑步1.6公里);骑跑两项总距离25公里(跑步2.5公里、自行车20公里、跑步2.5公里);水陆两项总距离5.75公里(游泳750米、跑步5公里)。游泳比赛线路设在星海湖北域,自行车比赛和长跑线路都是自星海湖龙腾广场出发,穿过两边绿树成荫的山水大道和环湖路,经不同赛段折返点至终点主会场龙腾广场。比赛结果:专业组四项冠军全部被成都军区队获得,业余组的各项冠军也有了归属。
首次开展定向运动
2012年12月6日,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校开展“快乐定向,健康成长”定向运动启动仪式,这是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开展的定向运动。定向运动是利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该校开展定向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集娱乐、益智、健身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知识出处
《石嘴山之最》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为了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历史遗迹、自然地理、文化积淀、重大事件、风土人情。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