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工业·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之最》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355
颗粒名称:
工业·交通·邮电
分类号:
F427.43;U43;F632.7.43
页数:
48
页码:
3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工业、交通、邮电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工业
交通
邮电
内容
最早的工厂
石嘴山乃至宁夏最早的工厂,是由芬兰商人维利俄斯于1926年创建的甘草药膏厂。厂址在今平罗县通伏堡。维利俄斯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年销几十万斤宁夏甘草药膏的合同。每年夏季开工生产,雇工约60名,月产甘草药膏约6万斤,经天津出口销售。后因运输困难和产品积压等原因,于1928年初停产。1942~1943年,宁夏省建设厅在平罗、石嘴山等地先后建立了光华瓷厂、立达精碱厂、兰鑫炼铁厂、平罗及惠农纺织厂等近代工业企业,后因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未能得到发展,于1947年先后停产。据统计资料,1949年市境惠农、平罗、陶乐3县工业总产值为20.2万元,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20万件)、煤炭(8900吨)等。
最早的煤炭开采
石嘴山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炭是石嘴山的优势矿产资源。据北宋末年朱弁关于“石炭用于世久矣。然西北处处有之”的记载,证明西北地区采用煤炭在宋代已不鲜见。另据矿区7层煤滨河采空区小窑井口上覆盖厚度5米左右的冲积层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其开采年代之久远。据清《通智石嘴山土神祠纪》记载,雍正4年(1726年),兵部侍郎通智奉命到平罗兴修惠农、昌润水渠工程以及修筑新渠、宝丰两县城时,曾在石嘴山开采煤炭用于施工。有“取煤炭不下十万车”“更取干泥,烧造瓷窑”等记载。清朝《殊批奏折》记载,乾隆5年(1740年),甘肃巡抚元展成奏:“宁夏府属灵州及中卫、平罗二县……俱有煤洞,历听庶民采取,以资日用”,说明早在雍正年间或之前,此处已有煤炭开采,用于炼铁及烧瓷等。而清《平罗纪略》又称:平罗之“石炭出北山石嘴山、打碨两口”。“打碨”又称“打硙”,就是今天的大武口。加之清代文人咏石嘴山的诗中,也有“煤洞云开野火红”的诗句,断定石嘴山煤炭清朝时期即已开采可谓无疑。特别是1961年,在石嘴山二矿接收的原瓷厂小窑改扩建的小井五层煤老空区挖出了5具近乎木乃伊的尸体,身着清朝服饰,头留长发辫子,亦可证明这是清代死于非命的挖煤窑工。
最早的煤田地质调查
民国29年(1940年)5月,河南焦作工学院采冶工程学士张文谟、刘振中被聘为宁夏建设厅矿业技士,开始对今石嘴山地区煤田地质进行调查,均有调查报告问世。这是市境内最早的煤田地质调查。民国32年(1943年)8月及同年冬,宁夏地质调查所李士林、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边兆祥、李星学先后来汝箕沟、石炭井、大武口一带进行勘测。民国33年(1944年)冬,西北分所黄劭显、杜恒俭也来调查,并于1945年7月发表了《宁夏石炭井大磑口间煤田地质》调查报告。民国《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中载有石炭井沟、汝箕沟、王全沟、打磑沟等地煤田地质及储量的资料。
最优质的煤炭
石嘴山市“因煤而设”“因煤而兴”,素有“塞上煤城”之称,煤炭资源丰厚,品种齐全,有焦煤、瘦煤、肥煤、气煤、贫煤和无烟煤6种,其中被誉为“煤中之王”的“太西煤”(因石嘴山煤田位于中国“煤都”太原西部而得名)是市境最优质的煤炭,素以“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回收率、高化学活性)而著称,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方面的高炉喷吹、合成氨、活性炭、载体化学炭,代替石油焦制作石墨制品、碳化硅等。
燃烧时间最长(百年)的煤田大火
石嘴山市汝箕沟煤田大火自清朝同治年间燃烧至2007年被扑灭,历史百余年,是全市燃烧时间最长的煤田大火。清朝同治年间,汝箕沟煤田西沟阴坡小窑在开采时,因劳资纠纷,挖炭工人放火烧窑造成早年火区;1918年至1948年间,窑工井下生火取暖,遗弃老塘火种引发大石头、黑头寨火区;新生和大岭弯火区则是小窑越界开采沟通老火区,使火势蔓延成灾,最终形成了长达百年的“火焰山”。1988年经有关部门勘测最终圈定汝箕沟火区17处,总面积为221.1万平方米,被火魔吞噬煤炭储量约3000万吨,约占当时汝箕沟煤田煤炭总储量的10%左右。煤火燃烧最强时,年均烧损近100万吨煤,汝箕沟矿、白芨沟矿因火灾威胁几次被迫停产。煤田火区给汝箕沟矿、白芨沟矿、大峰矿、红梁公司、金贺兰公司等矿井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亿多元。在火区附近空气中,能够闻到呛人的气味,矿区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受损,经医疗部门专题调查,煤田火区是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矽肺病高发区。这一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7年国家立项对汝箕沟煤田阴坡、水巷、上一、新生、红梁东、红梁西等12个重点火区进行专门治理。1997年至2006年,在中央及相关部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成立了煤田灭火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汝箕沟煤田火区海拔3400米的复杂地形和缺水少土特点,采取了地表覆盖、打钻灌浆、剥挖灭火和剥灌结合的灭火方法,对剥完后的火区表面全部用黄土进行覆盖平整,形成了新的绿化带。经过长达10年的鏖战,终于于2006年年底将汝箕沟煤田的12处火区全部扑灭。2007年8月29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检查组验收。2007年8月31日《宁夏日报》报道:“太西乌金”这一世界稀缺煤种在遭受火魔百年吞噬后,经过宁夏上下10年鏖战,国家立项的汝箕沟煤田12处168.75万平方米的煤田火区全部被扑灭。是月27日至29日,经国家发改委汝箕沟煤田灭火工程验收委员会在察看资料、现场踏勘后认为,该工程已达到全部熄灭的目标,标志着宁夏煤田火灾灭火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自治区每年为此至少可挽回“太西乌金”百万吨。1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灭火资金10377.08万元。
最早的官办煤矿
民国35年(1946),马鸿逵以“敦厚堂”的名义租借汝箕沟阴坡煤窑矿主李秉英的阴坡井口,在此基础上成立宁夏德昌第一煤矿公司,由马继德(马鸿逵堂兄,省财政厅长)任董事长,为石嘴山首家官办煤矿。
最早的电力供应
市境解放前无电力工业。电力工业是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1954年石嘴山瓷器厂利用宁夏省工业厅调拨的一台小锅炉带80千瓦发电机,建立自备发电厂,于1955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达11.9万度,石嘴山首次有了电力供应。1956年随着煤炭基地的开发,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先后建立了自备发电厂。平罗、惠农、陶乐县也于1957年、1958年前后建立了小发电厂。
宁夏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石嘴山也是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主要由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四大煤田构成)。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西北煤管局局长的高节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开发贺兰山北部煤炭基地及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力排众议,果断将西北煤炭管理局由西安市搬迁到石嘴山市石炭井,开创了上层领导机关从大城市下迁到偏僻山区的先河,对进一步开发石嘴山、宁夏以及内蒙古乌海等地区的煤炭基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位跃身黄河抢救国家设备的勇士
20世纪50年代中期,石嘴山矿区建设所需用的大批设备,在包兰铁路尚未开通,包兰公路的路况和桥梁又不能承运大型设备的情况下,矿区筹建处通过调查研究,雇用有经验的船工,与筹建处的同志一道,乘木排在黄河上试航,摸清了自兰州至石嘴山数百公里的航道情况,经过70多天的努力,终于将矿区建设所需的设备、木材、钢材及其他物资从兰州顺黄河用羊皮、牛皮筏子及木筏陆续运抵石嘴山。1956年11月15日,一只运送机器设备的木筏在距石嘴山两公里处被一块巨大的黄河冰凌撞翻,机器设备沉入河底。西北的冬季,天寒刺骨。起重工王清自告奋勇,请缨下水拴绳,参加水底打捞设备的战斗。他连喝几口白酒,一个“猛子”扎进黄河。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把绳子拴在了河底的机器上,打捞出了国外进口的贵重设备。王清被冻僵了。筹建处领导孙昶一把将他贴身搂在怀里,泪水直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就这样,创业者用汗水鲜血,开辟了一条加快矿区建设的黄河水上运输线,保证了建矿之需。
第一个下迁到石嘴山的上层领导机关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开发贺兰山北部煤炭基地及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西北煤管局领导高节力排众议,果断将西北煤炭管理局由西安搬迁到石嘴山市石炭井,开创了上层领导机关从大城市下迁到偏僻山区的先河,对进一步开发石嘴山、宁夏以及内蒙古乌海等地区的煤炭基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65年,煤炭部在大武口成立了以高节、康志杰两同志为首的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统一领导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5省区的煤矿建设。这是继国家成立东北煤炭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个直接接受煤炭部管理的国家直统的煤炭公司。同期,贺兰山煤田的石炭井矿区扩大了建设规模,呼鲁斯太、汝箕沟两个矿区建设也全面展开。
最早的国家统配煤炭企业
1957年5月23日,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成立。1959年4月改为石嘴山煤炭矿务局,后更名为石嘴山矿务局,为市境首家国家统配煤炭企业。截至2000年,石嘴山矿务局累计生产原煤9026.45万吨,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了煤炭支援,为国家建设和振兴宁夏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百余次,是国家大型煤炭企业和自治区一级企业。进入21世纪后企业改制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下属企业。
最早的现代化煤矿斜井
1957年10月20日,石嘴山矿区(石嘴山矿务局)设计年产量45万吨的一号斜井开工建设,经过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于1958年12月建成投产。这是石嘴山乃至宁夏第一对现代化斜井。1959年4月,设计年产量50万吨的四号井投产;1960年7月,设计年产量100万吨的二号斜井投产;1961年12月,设计年产量21万吨的三号斜井于投产。为加强领导,石嘴山矿务局将一、四号斜井设为石嘴山矿务局第一煤矿,二号斜井设为石嘴山矿务局第二煤矿,三号斜井设为石嘴山矿务局第三煤矿。1964年第三煤矿下马,井田并入二矿。1961年,矿务局曾把第一煤矿分为两个矿,分别为第一煤矿和第四煤矿,成为一局四矿的编制,1964年又改为一局两矿编制。
第一次煤炭出口
1964年,石嘴山市煤炭首次出口打入国际市场。汝箕沟煤矿生产的优质无烟煤以“太西煤”(因“太西煤”产地石嘴山位于中国煤都太原西部,故名“太西煤”)命名,第一次作为出口商品运抵河北秦皇岛码头装船远销国外。太西煤已成为市境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每年都有出口任务,仅1984年就有19.5万吨太西煤远销芬兰、丹麦、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诸国和日本、东南亚地区,创外汇1559万美元,占自治区创汇总额的49.7%。
最早的综合采煤机组
1980年8月,国产第一套QY型综采试验机组在石嘴山矿务局一矿2292工作面试产,月产4万吨,最高日产2799吨,最高工效12.33吨。为石嘴山矿区使用综采采煤机组之始。
石嘴山矿区之最
1964年,石嘴山矿务局二矿技术员欧阳伦,在全国首创厚煤层、特厚煤层倾斜分层金属网假顶铺顶网新工艺;1965年,煤炭工业部将这一新技术在全国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79~1981连续三年,石嘴山矿务局在生产能力2.7~3.3吨/平方米的煤层,创造炮采工作面单产15000多吨的全国第一;1980年8月,国产QY-1型液压支架在石嘴山矿务局一矿首次工业性试验成功,并通过煤炭工业部科技局技术鉴定。1982~1983年连续两年,石嘴山矿务局在生产能力2.1~2.7吨/平方米的煤层,创造炮采工作面单产14000多吨的全国第一。1985年,石嘴山矿务局创造原煤单位成本21.4元/吨的全国第一。
最大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58年9月,石嘴山响应党中央和宁夏工委的号召,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4日,刚刚成立的中共石嘴山工委决定再抽调9000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行业,奔赴大炼钢铁第一线,在贺兰山脚下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小土炉,加上先期为大炼钢铁已经上山的人,石嘴山共有1万余名劳动力直接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石嘴山工委要求大炼钢铁必须“土法先上马,上马快加鞭”,做到“土洋结合”“大中小”结合,要建立“炼铁小炉千万座”。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全市人民挑灯夜战,土高炉遍地开花。10月下旬,传出捷报:出铁日产量跃进到40吨左右。10月26日,放出了日产103吨的高产卫星,11月29日,惠农县(今惠农区)又创造了日产1249吨的新纪录,成为当时全宁夏第一个日产生铁千吨以上的县。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到年底,共炼出生铁4525吨。由于当时违背经济规律,盲目“大跃进”,炼出的铁多为含杂质高达60%以上不能使用的“烧结铁”。
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
石嘴山市是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1965年,为了满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全国煤矿机械制造业的布局,煤炭工业部决定在西北地区建设煤矿机械厂。1966年7月18日和8月14日,煤炭部先后发出〔66〕煤发0998号文件和〔66〕煤发1127号文件,决定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兴建西北煤矿机械厂(运输设备厂、金属结构厂和防爆电机厂),即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同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平罗大水沟建设西北轴承厂(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包建并搬迁部分人员与设备)。随着这些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建立,石嘴山市逐步形成了通用零部件加工及专用设备制造、维修等机械工业门类,石嘴山市遂成为宁夏乃至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
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工业品
石嘴山市最早有外贸出口产品始于1959年,当时以石嘴山瓷器厂生产的鸡心形酒杯、瓷碟等新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地区为标志,市境工业品开始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商品通过宁夏外贸部门办理,生产厂家按照外贸提供的样品进行生产。区外贸部门与厂家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验收、外运。外包装都印有“中国制造”字样。当时产品出口首要目的是为国家创汇。1964年开始,市境煤炭开始出口。1977年石嘴山市外贸局成立,以组织协调“太西煤”出口计划的落实和检查落实农副产品收购计划为主要职责。
国内氰胺行业的领军企业
坐落于石嘴山市的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氰胺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大武口铁合金厂。2001年3月,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为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振林曾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获原冶金部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二十余项省部级荣誉称号,并长期担任宁夏工商联、总商会、全国电石工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领导职务。截至2010年,公司有职工1300余名,主导产品有石灰氮、双氰胺、电子级双氰胺、单氰胺、正肥丹、L-固化剂等,其中:大荣牌电子级双氰胺产品被命名为自治区名牌产品。2010年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达9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895万元,工业增加值1404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093万元,利润总额485万元,税金1217万元,出口创汇1237万美元。
宁夏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企业
位于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的宁夏日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夏最大的光伏设备生产厂家。公司于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从上海落户石嘴山,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日晶公司的85型单晶炉在各项技术参数及节电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了自治区新产品新技术认定。公司自主研发的单晶炉用全自动补偿IGBT直流电源系统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在2009年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公司的主打产品单晶炉因其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销量突破了120台,实现产值1.1亿元,上缴税收500多万元,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达12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太阳能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研发的全自动高性能半导体与太阳能材料拉晶设备——135KG单晶炉,是我国第一台机械电气全部技术由国内企业掌握的全自动拉单晶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产品属于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宁夏光伏产业设备制造的空白,将为石嘴山市发展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产业、完善太阳能产业链配套插上腾飞的翅膀。
国内第一个1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
2009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个1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尚德石嘴山5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并网发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献上了一份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厚礼。中节能尚德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装机总容量为50兆瓦。一期10兆瓦项目占地350亩左右,共安装多晶硅电池板37000多块,支架基础15260座。自6月25日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尚德电力集双方力量,在宁夏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场地平整、基础施工、组件安装、输电系统建设等工作,在国庆前顺利投产。一期项目建成后,后续项目将分两期实施,并将于2011年全部建成。
最大的豆制品企业
2010年6月30日,宁夏平罗县黄渠桥清真老豆腐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标准化生产线正式开工,该企业也成为石嘴山地区最大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该企业6条生产线可日加工黄豆15吨,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带动当地黄豆种植2.5万亩,并解决当地200余劳动力就业,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约化生产和品牌塑造,不仅有利于弘扬当地老字号传统小吃,更能为村民劳务输出开拓市场。
首创飞地工业园新模式
2011年5月18日,山东淄博石嘴山工业园正式奠基开工建设,开创了东西合作共建、政府与企业共建园区的新模式,标志着石嘴山市与东部地区的战略合作迈进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的崭新阶段。石嘴山市与淄博市于2008年缔结为友好城市,2009年石嘴山市提出建立“飞地工业园”的设想,双方确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石嘴山市建设淄博石嘴山工业园。工业园共占地1.5万亩,由位于大武口区和惠农区的两个分园区组成,总投资235亿元,以“飞地经济”模式实行50年税收分成。两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沟通机制,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定重大经济合作事项。2012年9月21日,石嘴山市2012年第三批重点项目暨宁夏金晶科技玻璃项目开工仪式在淄山工业园区举行,这是淄山工业园建设后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占地912亩,建成后将实现年生产能力720万吨太阳能直板玻璃及年生产能力1000万平方米的有机玻璃,年可实现收入15亿元,利税2.25亿元。
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1958年11月21日,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在石嘴山河滨区(今惠农区河滨街)开工兴建,次年12月31日,石嘴山钢铁厂第一座55立方米高炉投产,标志着石嘴山钢铁厂建成投产。原计划年产铁5万吨,到1961年共炼铁5243吨,后因铁矿石不足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石嘴山钢铁厂一度于1962年9月停产关闭。1964年,在中央关于搞好“三线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冶金工业部决定改建、扩建石嘴山钢铁厂为“五四厂”“宁夏钢铁厂”等,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金属制品生产基地。
宁夏第一座坑口电厂
1959年3月,石嘴山发电厂开工建设,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于当年11月30日建成发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坑口火力发电厂。后经过改制,更名为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不断扩建改造,总装机容量不断扩大,1999年总装机容量扩增到28.6万千瓦。2003年完成发电量7.8亿千瓦时,设备利用小时达到7870小时;2010年全年完成发电量130.56亿千瓦时,各项经营指标均呈现较好态势。
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
1975年9月30日,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竣工投产。这座66型焦炉是当时宁夏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共分备煤、炉体、焦化3部分,设计年产10万吨。投产后不仅满足了宁夏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焦需要,而且还支援兄弟省(区)的部分用焦。
西北第一个大型洗煤厂
1960年1月,设计能力为年入洗原煤150万吨的大武口洗煤厂开工建设,后因故停建;1965年恢复施工,1969年10月建成投产。时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洗煤厂。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至2011年,年入洗能力达到400万吨。2005~2006年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质量标准化选煤厂;2007年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十佳选煤厂称号。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全国第一个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
地处宁夏石嘴山贺兰山腹地的神宁集团大峰露天煤矿,是全国第一个采用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也是宁夏唯一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同时也是一个兼有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煤矿。大峰矿1970年5月开工建设,1973年9月移交投产,设计能力为90万吨。2006年5月,已开采20年、资源面临枯竭的大峰矿,于5月下旬将结束井工开采,改为露天复采,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煤区持续自燃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而且可复采1400万吨“太西煤”,增加34.65亿元产值。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变井工开采为露天复采的煤矿。
最早打破矿山掘进世界记录的企业
1974年5月,市境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在汝箕沟煤矿施工中,取得岩石下山独头掘进月成巷361.1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日本保持的352米的世界记录,受到煤炭工业部嘉奖。宁夏煤炭基建公司成立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承建了石嘴山市80%以上的工矿企业建设和市政及民用建筑建设,同时转战全国数十个省区,支援兄弟省区建设,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工程”:山西大同储煤圆筒仓项目创亚洲最大;陕西黄陵洗煤厂项目创最短全国纪录;陕西何家塔洗煤厂跨河栈桥项目创全国单跨跨度最大;神华集团万利布尔台洗煤厂项目创入洗能力世界最大;神华集团黄骅港项目创世界最大储煤筒仓群工程。
最早的耐火砖生产厂家
1953年,石嘴山瓷器厂为解决本厂建窑炉所需材料,自行组织耐火砖生产,当年产耐火砖219吨,为石嘴山最早生产耐火砖的厂家。1958年“大炼钢铁”,急需耐火材料,自治区工业厅在石嘴山市瓷器厂投资新建年产2.2万吨的耐火材料车间,同时建立年产10万吨的黏土矿。1966年,自治区工业厅决定将瓷厂耐火材料车间分出成立市工业陶瓷厂,主要生产耐火砖及电瓷等产品。1972年市工业陶瓷厂改为市高压电瓷厂,建成年产1.2万吨的耐火材料车间。20世纪80年代后,该厂因经营不景气,处于长期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97年,该厂被宁夏民族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兼并。
第一批兼并破产企业
石嘴山市是全国“优化资本结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部分严重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实施兼并、破产。1997~1998年,先后对市工艺美术瓷厂、市石墨电极厂、市耐火建材厂、市金石建材集团水泥分厂4家企业实施了破产。4家破产企业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及贷款本息8546万元。同时,先后对7户企业实施兼并。其中:民化集团兼并了水暖器材厂、第二碳素厂、高压电瓷厂;金石建材集团(原市水泥厂)兼并了化工材料厂;宁玉瓷厂兼并了市瓷器厂、光华二瓷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兼并了电容器厂;市鞋厂兼并了标准件有限公司。通过兼并,企业每年可减少利息负担1166万元。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批兼并破产的企业。
国内最大的黄河河心水泵房
1978年,石嘴山电厂黄河河心水泵房建成,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黄河河心泵房,工程设计获水利电力部优秀设计奖。
最早参加国际年会的企业
1981年5月,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首次参加在德国HSST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钽铌研究中心(TIC)年会。这是市境企业首次参加国际年会。
第一家大型糖厂
1983年5月25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甜菜1000吨、日产酒精1.2万公升的平罗糖厂动工兴建。1984年12月8日提前一年建成投产。这是石嘴山地区第一家大型糖厂。1990年8月,经在黑龙江省召开的全国大型甜菜糖厂协作会评比,平罗糖厂生产的“咪咪牌”白砂糖荣获1989~1990年制糖期第一名。
第一枚国家优质产品金牌
1984年,西北煤机一厂研制生产成功当时国内最大功率的综合机械采煤运输设备SGZ-730/320型中心双链刮板输送机,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运输能力大、适应性强、运转平稳等优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11月,该机及其配套设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金质奖,成为宁夏在国家优质产品评选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1987年5月30日,该刮板输送机继1986年创年产原煤141万吨的全国纪录后,又创造了年产原煤170万吨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一家蔬菜脱水厂
石嘴山第一家蔬菜脱水厂是1982年建成的“园艺脱水厂”。1987年又建成石嘴山市蔬菜脱水厂,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设备42台,机械总动力69.2千瓦,脱水蔬菜产品主要以黄葱花、青椒粒为主。从1988年开始,产品全部由外贸出口,并参加了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展览。1996年被石嘴山市民族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到1999年,全市有脱水蔬菜企业34家,2000年又新建12家,总数46家,总脱水加工干菜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建立固定脱水菜基地2万余亩,加工品种有青椒、红椒、圆葱(洋葱头)、小管葱、香菜、芹菜、豆角、菠菜、甘蓝等十几个品种。2007年8月15日,《石嘴山日报》报道,石嘴山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脱水蔬菜规模已达到10万亩,成为宁夏最大、西北地区最集中、全国知名的脱水蔬菜集散地。全市有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4万亩,其中脱水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全市有脱水蔬菜生产加工企业100多家,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每年出口创汇450万美元。脱水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辐射带动了全市50%以上的农民从事脱水蔬菜的种植和销售。
宁夏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脱水蔬菜品种
2008年3月,由石嘴山市农牧局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任天喜等人选育的脱水甜椒品种“甜喜1号”,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审定,被正式命名为“宁椒1号”,并在全区推广种植。这是宁夏首个脱水蔬菜新品种通过鉴定,该品种的鉴定还填补了宁夏脱水蔬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空白。脱水蔬菜是石嘴山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甜椒是脱水蔬菜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石嘴山市农民所种植的甜椒主要为茄门甜椒1号,由于多年种植,该品种病毒病、疫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出现了产量不高、甚至绝产的不良局面,农民种植甜椒的经济效益低下,种植面积也逐渐减少。因此,石嘴山市许多脱水蔬菜企业加工的甜椒产品原料不得不从甘肃、内蒙古等邻近省区大量调人,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为解决石嘴山市甜椒就地生产的技术难题,2004年至2007年,石嘴山市农牧部门技术人员连续4年开展了甜椒品种对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大田示范,通过不懈努力,农技人员在反复试验中发现:“宁椒1号”品种前期生长势强,结果数多,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果实转红速度快、耐病毒等优点。而且该品种所产红椒干制品经自治区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维生素含量较高,适合脱水加工生产。
国内第一家密封钢丝绳企业
1986年,国内第一家密封钢丝绳生产厂家——石嘴山钢铁厂(后改制为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引进KTB36/63密封成绳机,于即日上午试车成功,这是国家引进这种设备的首次尝试。该机投产后每年可增产密封钢丝绳1000吨,年增产值360万元,年增利润150万元,又可减少国家进口同类产品的外汇支出。1992年,该厂生产的钢丝绳产品获国际权威机构英国劳埃德船级社质量认证;该厂自行研制开发编织防扭钢丝绳和光纤光缆用钢丝绳,填补了国内空白;多层股钢丝绳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中作用显著,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誉和表彰。2001年1月10日,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为广西某公司生产的6根长1800米、单绳重26吨的密封钢丝绳,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工艺要求,创国内密封钢丝绳最长、最重的历史纪录。石嘴山钢丝绳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密闭钢丝绳被誉为“亚洲第一绳”。
最早的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
1985年1月23日,石嘴山市政府举行大会,由市经委负责人同市水泥厂、瓷厂、高压电瓷厂等9个国营工业企业的厂长签订了厂长(经理)目标任期责任制。厂长(经理)目标任期责任制3年为1个任期,任期目标考核包括工业总产值、利润、质量、流动资金周转、企业债务偿还、设备完好率等项内容。
第一条白水泥生产线
1988年3月11日,投资450万元、年产1.1万吨的白色硅酸盐水泥生产线在石嘴山市水泥厂建成试生产;5月14日正式通过鉴定投产,这是宁夏第一条白水泥生产线,填补了自治区建筑材料的一项空白。1990年石嘴山市水泥厂生产普通水泥9.6万吨、白水泥9000吨、碳化硅2650吨,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润203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1996年,该厂生产的“滩羊牌”425号白色硅酸盐水泥被评为宁夏名牌产品,滩羊牌商标也被评为宁夏著名商标。
国内最大的钽铌铍生产企业
坐落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是迄今中国唯一的铍材加工基地和最大的钽铌生产厂家及世界三大钽业企业之一。其前身为1965年根据中央三线建设方针由北京搬迁至石嘴山建成的“九〇五”厂,也即后来更名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及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等。近半个世纪以来,公司几乎囊括了中国钽、铌、铍冶炼加工领域说有重要课题,共完成科研课题600多项,新产品试制项目1600多项,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是中国唯一的铍材研究、加工基地,是国际钽铌研究中心(TIC)的执行委员单位,是国家首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公司生产的钽粉、钽丝、钽铌铍及其制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是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钽生产企业。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达8200万元补助资金,对石嘴山市钽铌铍钛等稀有金属(新材料)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的9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是近年来石嘴山市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取国家资金支持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防爆电机
1988年,西北煤机电机厂生产的YBKYS-200防爆电动机出口匈牙利,开创了中国防爆电动机出口的先例。该厂1970年7月1日建成投产,是国家生产矿用隔爆型电动机的重点骨干企业。初期以生产MZ-1.2煤电钻为主。1973年以来,逐年都有新型电动机开发、生产,并且分别获得了自治区和煤炭工业部的表彰和奖励。1971至1999年,全厂共生产矿用隔爆电动机77254台、406.17万千瓦。2000年企业通过了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所生产的YBSD-400/200运输机双速电机、YBC-450采煤机电机代表了国内矿用隔爆电机的最高水平,产品畅销全国24个省市300多家单位。2005年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宁夏西北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家企业重组集团公司
1992年1月20日,自治区第一家企业重组集团公司——宁夏石嘴山陶瓷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经市政府决定,公司董事会由市瓷器厂、市高压电瓷厂、市工艺美术瓷厂、市建筑卫生陶瓷厂、市手工业联社、市财政局领导组成。
第一批股份制试点单位
1993年10月29日,石嘴山市政府批转市体改委《关于推进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意见》。市民族化工集团公司、市化工材料厂、市建筑卫生瓷厂、市光华第一瓷厂、市友谊食品厂、市碳化硅厂、市轮胎翻修厂、市朝阳百货大楼、市商业建筑公司、市华西购物中心等10家企业被列为石嘴山市第一批股份制试点单位。
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2年4月,由平罗服装厂与香港客商谢海生合资经营的宁夏爱菲制衣有限公司在石嘴山市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石嘴山市注册的“三资”企业。是年全市注册“三资”企业3家。到2000年,“三资”企业发展为34家,合同、协议投资总额为7032万美元,其中外资3998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62万美元,投资企业分别来自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是由挪威埃肯公司投资收购市第一碳素厂并建设的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
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
2000年6月6日,宁夏第一家由国外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原石嘴山市第一碳素厂)并独资经营的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在大武口青山宾馆举行隆重的成立揭牌仪式。自治区和石嘴山市主要领导,挪威王国驻华大使哈肯·耶尔德、埃肯公司高级副总裁欧文·亚斯特、埃肯公司亚洲总经理伊萨克·洛瓦斯、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私营发展中蒙区首席代表马若锦、国际金融公司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李博毅等参加了揭牌仪式。石嘴山市长马瑞文、埃肯公司亚洲总经理伊萨克·洛瓦斯分别在合同文本上签字。挪威埃肯公司投资收购原石嘴山市第一碳素厂并建设的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项目,自双方接触到项目成交,前后历时4年。该项目先由外方出资3100万元人民币收购市第一碳素厂,收购后外方分期投入2300万美元,具有年产5.5万吨的生产能力。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电煅煤和电极糊。2001年,公司总裁挪威乌拉·杨森先生获得石嘴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证书。
第一批上市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石嘴山市有3家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即:宁夏宁河民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民族化工”(1996年10月)、宁夏恒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宁夏恒力”(1998年5月)、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东方钽业”(1999年4月),成为全市第一批上市的公司。
第一次提出工业强市战略
1994年,中共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工业强市,重振石嘴山”发展战略,组织全市干部群众按系统、分单位进行“重振石嘴山”大讨论,先后组织了27场专题讨论会,逾万名干部职工和群众参加了“重振石嘴山有奖知识问答”活动。2001年9月,石嘴山市第七次党代会又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在此基础上,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工业化。为此,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围绕推进工业化这个总体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从整体上搞活搞好全市工业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强财政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石嘴山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06.8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56.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8.26亿元,占3.99%;太阳能产业增加值3.1亿元,占1.49%;新材料产业增加值9.06亿元,占4.38%;能源化工产业增加值117.34亿元,占56.7%;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0.05亿元,占0.02%。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0.26亿元,完成税收28.09亿元(国税21.59亿元,地税6.5亿元);发电装机容量320万千瓦,用电总容量520万KVA,2011年总用电量为184.6亿千瓦时。全市已形成装备制造业、太阳能、新材料、能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21个行业大类。主要工业产品由煤炭、电力、煤炭综采设备、金属镁、电石及其下游产品、铁合金、多晶硅及碳素制品等1000多种。2010年重点监测的20种工业产品中,煤炭开采量2123万吨、年发电量221亿度、洗煤1796万吨、焦炭154万吨、烧碱22万吨、电石164万吨、钢材/生铁及制品37万吨、铁合金99.2万吨、金属镁5万吨、煤炭机械22.3万吨、电动机179.4万千瓦、碳化硅及其制品19万吨、双氰胺8.1万吨、树脂26.3万吨。中色(东方)集团跻身世界钽铌铍稀有金属研发、生产二强,钽丝产品精细度、产量全球第一,钽粉产量全球第二,是亚洲唯一的铍金属生产及加工企业;宁夏惠冶镁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镁冶炼企业,国家科技部确定的皮江法金属镁生产示范基地,年产镁及镁合金近7.4万吨,占全国20%产能;石灰氮及双氰胺生产能力亚洲最大,双氰胺生产能力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份额;钢丝绳产量全国第一,密闭钢丝绳被誉为“亚洲第一绳”;煤机综采设备生产能力、研发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刮板输送机、皮带输送机、隔爆电机等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达到27%~40%左右。石嘴山市是重要的煤质活性炭生产地,活性炭产量占全球30%,全国60%以上,活性炭产品在解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PVC和L-乳酸产量居全国前列;发电量人均居全国第一。
经济转型发展最快时期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境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全市经济结构矛盾开始凸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不断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步伐,先后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以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转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召开了工业强市暨经济转型动员大会,确定了石嘴山市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城市经济转型的总体要求。做大“三大产业”:做大做强以火电、风电、太阳能、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钽铌铍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多晶硅、碳基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钢铁、煤机制造、汽车装配等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建设“三大基地”:努力把石嘴山市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北重要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推进“四个转变”:由资源导向型向技术进步型和人力资源型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由企业自我封闭、自我发展向横向联合发展转变,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走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由主要发展传统产业向积极发展新兴接续产业转变,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2007年以来,石嘴山市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首批资源枯竭经济转型城市试点和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和国家新农保试点城市之一。在“2009年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石嘴山市荣获“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奖”……2011年,在规模工业标准从年主营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以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76家,但产值过亿元企业则由上年的87家增加到目前的103家,净增16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1家,与上年持平,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3家,增长33.3%。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10.3亿元,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总量排名宁夏五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二。2012年,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全面打响在全区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攻坚战,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截至12月初,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增长2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50元,分别增长13%和14%。这一时期,是石嘴山经济转型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国家重要的太阳能产业基地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石嘴山市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现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和应用一条完整的闭合产业链。江苏阳光集团投资建设的年产1500吨多晶硅一期项目2008年12月建成投产,国电宁夏太阳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一期2500吨多晶硅项目2010年9月投料试车,宁夏晋安硅业有限公司年产400吨单晶硅、宁夏日晶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单晶硅炉已经投产,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和无锡尚德合资建设的全国最大的10MW荒漠太阳能发电项目和浙江正泰集团10MW荒漠太阳能发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宁沪太阳能一期50MW电池组件项目已经投产,200MW电池组件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全市已形成4000吨多晶硅、200台单晶硅炉、30万MW光伏并网发电、50MW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2011年实现增加值3.1亿元,占1.59%。“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1万吨多晶硅、500吨单晶硅、5400万片太阳能电池片、400兆瓦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能力,建成国家级太阳能产业基地。
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石嘴山市是国家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生产和研发基地,主要产品有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镁及镁合金等。以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宁夏惠冶镁业等重点企业为载体,建成了以钽粉、钽丝、铌粉、铌丝、钽酸锂、铌酸锂等人工晶体,钽、铌、铍合金材料及其制品为主的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群,成为世界最大的钽、铌、铍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之一,是我国国防、核能、宇航、电子、冶金和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极为重要的新材料供应基地。全市现有镁及镁合金生产企业5家,年产能近10万吨,仅次于山西,列国内第二位,产品60%以上出口。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皮江法生产金属镁示范基地,石嘴山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金属)新材料生产示范基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占2.46%。
国家重要的煤矿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装备制造业是石嘴山市传统产业之一,是国家工信部确定的全国煤炭综采设备研发、制造基地,现有各类企业93家。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矿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市境生产的重型矿用运输机、采煤机、掘进机、破碎机、装载机、矿山隔爆电机等产品享誉国内,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装备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资产规模达到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实现利润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3%。
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随着石嘴山市煤炭化工、电石化工等的快速发展,以电石、石灰氮、烧碱等为主要原料的能源化工业随之产生,并具有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2006年以来,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高精多菌灵、敌草隆、扑虱灵、ADC发泡剂、水合肼、硅胶等产品在国际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以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先导,加大了对电石、双氰胺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使一大批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些新产品填补了全市工业产品“空白”。很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宁夏乃至全国有“亮点”。已经形成的电石化工及系列产品石灰氮、氰胺系列产品、PVC树脂、多菌灵农药、烧碱、ADC发泡剂等产品在全区具有明显优势。建成的大型密闭型综合利用电石炉单体规模及节能技术在国内领先,石灰氮、双氰胺产量居亚洲首位,其中氰胺产品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9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活性炭、碳化硅、碳素制品为主的煤基碳材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全国总产量的33%,成为世界煤基活性炭市场的重要产地。碳化硅、金属镁产品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70%,全国的20%。全市初步形成了氰胺产业、PVC树脂区域经济的集中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氰胺工业生产基地。
宁夏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石嘴山市是自治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主要有蔬菜脱水、清真牛羊肉制品、酿酒及饮料等。“十一五”期间,依托传统优势,先后引进建设了昊凯生物科技3万吨L-乳酸、中粮番茄日产1万吨番茄加工、中粮稻米加工、雨润150万只清真牛羊肉加工、汇源3万吨果汁、野娇娇水产加工等龙头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至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82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9∶61.8∶30.3调整到2011年的5.6∶67.3∶27.1。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22.6亿元,同比增加8%,提供劳动者报酬8800万元。
第一次命名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3年10月14日,石嘴山市人民政府首次命名表彰宁夏宁平碳素有限公司等49家企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石嘴山电厂创宁夏和全国五项之最
2004年6月4日,“全国燃煤示范电厂”和自治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石嘴山电厂4×MW扩建工程4号机组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投产发电。至此,自2001年2月开工建设的该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7个月,在宁夏和全国电力行业创造了5项之最——是全国首座建成投产的“全国燃煤示范电厂”试点项目;是宁夏目前人数最少的百万千瓦火电厂;是全国同类机组自动化控制水平最高的发电厂之一;是全国同类工程建设工期最短的百万千瓦级发电厂之一;是进入新世纪宁夏乃至西北已建成的同类机组中单位造价最低的火电工程项目。
第一个生物质发电项目
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组织相关专家对《石嘴山安能生物质发电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并通过评审。宁夏安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安能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在宁夏投资组建的子公司,专门从事农林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开发。为了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宁夏安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计划在石嘴山市新建2×15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该工程估算总投资3.299亿元。安能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是石嘴山市首家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项目的建设可有效解决惠农区红果子镇8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问题。
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
石嘴山市电力资源丰富,是宁夏电力工业的先驱。半个多世纪以来,从1959年市境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发展到2011年的总发电装机容量319万千瓦,总发电量达到22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发电量35亿千瓦时,增长18.8%。全市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地市第一。
第一次机械替代人工选矸
2005年3月,汝箕沟煤矿机械跳汰选矸车间试车成功,结束了该矿人工选矸的历史。动筛跳汰选矸设备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一种代替人工选矸、块煤排矸的新型分选设备,它具有排矸处理量大,适应性强,用水量小,耗电低的特点,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煤质。
宁夏最大的清真羊肉深加工企业
2005年6月16日,宁夏最大的清真羊肉深加工企业——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在平罗县建成投产。2006年1月,公司“清真速冻羊肉及其制品的加工”通过了HACCP认证审验,同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单位。2008年3月公司获得了阿联酋清真牛羊肉出口认证,通过阿联酋认证的中国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企业共有11家,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的一家。公司养殖基地2008年4月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中央羊肉(活体)储备代储单位和基地场。2011年公司在上海投资清真食品配送中心和清真餐厅连锁机构。与阿联酋企业签订了出口阿联酋及中东市场的合作协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开通银川~迪拜国际货运航线的清真牛羊肉主要供应商,被自治区商务厅确定为重点开拓海湾国际市场的流通骨干企业。
第一个享受宁夏最优惠政策的经济试验区
2005年6月28日,经自治区批准建立享受全区最优惠政策的投资乐园——石嘴山市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平罗县河东地区(陶乐)正式揭牌和启动。该试验区包括陶乐轻工业基地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两个工业基地,沙漠—湖泊1条旅游线及良种繁育、中草药种植、畜牧养殖3个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凡进入试验区投资的企业,除继续享受自治区现行的关于招商引资、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外,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免税5年期满后,再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土地使用税可由当地政府向有关部门提出免征5至7年的申请,由有关部门给予审批;土地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的30%以外,上缴自治区的50%部分全额返还。企业还在电价、水利等方面享受全区最优惠政策。
第一个国家工程中心
2005年8月8日,经科技部批准,国家钽铌特种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石嘴山市,这是宁夏工业领域第一家国家工程中心。自治区副主席张来武为工程中心揭牌,标志着宁夏特种金属材料科研与开发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钽铌特种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该公司是集科研、生产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稀有金属企业集团,在钽、铌、铍及其合金和特种金属靶材等领域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矿用链设备
2005年10月10日,国内规格最大的矿用链48毫米×152毫米矿用链,经宁夏西北奔牛实业集团全体技术攻关人员努力研制成功。该产品一举打破长期由英、德等国的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奔牛集团公司矿用链迈入国际市场前列。宁夏西北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名西北煤矿机械一厂,1970年建成投产。1987年2月21日,公司生产的煤友牌中心双链刮板输送机获得1986年国家质量金牌奖,成为宁夏在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活动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1998年改制成国有独资公司并更为现名,是国家煤矿专用输送设备刮板输送机、刮板转载机、破碎机及洗选设备的重点骨干生产企业。据原煤炭部信息资料显示,宁夏西北奔牛集团公司生产的刮板输送机占全国同行业产销总量的24.23%,位居第二;刮板转载机、破碎机分别占全国同行业产销总量的57.41%和63.48%,位居第一。2006年5月,企业与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重组,更名为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个全国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制砖项目
2006年7月13日~12月,7月13日,石嘴山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2×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项目开工建设。到11月1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窑炉顺利点火,两条生产线进行试生产,原料车间一次联动试车成功。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四部委组织的专家在石嘴山市检查禁黏禁实政策执行情况时指出:“石嘴山市建设的煤矸石制砖项目目前全国仅有3条,其技术水平全国一流,世界领先,其建窑速度和工程质量是目前全国最好和最快的,值得总结和推广。”该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消耗利用煤矸石35万吨,节约土地35亩,增加绿化用地13.5亩,同时,满足全市80万平方米的建筑需求,产品煤矸石砖具有保温、节能、环保等功效,是建筑市场不可或缺的主要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物排放,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到12月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700万元。在短短的110天建设工期内,建成了当时全国自动化水平最高、技术一流、窑炉截面最大的制砖项目。11月1日石嘴山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2×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项目生产线正式点火,标志着当时西北地区最大、全国自动化水平最高、技术最为先进的煤矸石制砖窑炉正式投入生产,石嘴山市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的步伐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个世界最大的活性炭项目
2007年6月16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年产25万吨活性炭项目在石嘴山市举行了一期工程开工奠基仪式。这个项目的开工奠基,标志着当时世界最大的活性炭项目正式在石嘴山市落户。根据自治区五大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神华宁煤集团计划投资3.76亿元,在石嘴山市建设年产25万吨活性炭项目,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活性炭“航母”。一期工程将建设年产5万吨活性炭项目,其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年产25万吨活性炭项目在神华宁煤集团太西工业区内建设。这个项目充分利用太西洗煤厂洗选的精煤作为原料,实现产品的就地转化,太西洗煤厂产生的煤矸石和高灰中煤供给矸石电厂作燃料进行发电,再供给太西洗煤厂、活性炭厂及周边企业使用,这些企业排出来的蒸汽等用作活性炭生产的活化剂,使工业区内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个项目的建成,对于进一步调整石嘴山市乃至全区的产业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2007年,石嘴山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连续5年增幅15%以上;重点考核的11种产品除原煤增长7%以外,其余增幅均超过10%。全市在抓大项目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现有企业改造提升的力度,254家规模以上企业有209家实施了技术改造,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85%以上。先后有62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上实现了突破,仅西北骏马公司开发新产品达17种。全市3家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541家,企业累计投资19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的80%。
在国内第一次使用井下瓦斯抽采新技术
2007年1月,神宁集团与中澳矿业公司合作,成功地解决了市境白芨沟矿在掘进过程中瓦斯抽采问题,该项技术在中国也是首次使用,开创了中国瓦斯治理的新篇章,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汝箕沟煤矿也是高瓦斯矿井,瓦斯突出问题尤为严重。
市县属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中央区属工业
2007年上半年,石嘴山市市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22.21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2%,比去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自1960年建市以来首次超过中央区属工业。据统计,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高耗能工业产品中,铁合金、金属镁、双氰胺的价格有了大幅度上扬,每吨分别平均增长了1200元、2000元、500元。价格的上扬有力地拉动了产量的增加,上半年这3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分别增长了4.16倍、54.1%、81.9%,从而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攀升。再者,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市县属工业强有力的“推进器”。上半年,全市仅私营企业就增加了100多户,工业产值达到了9.24亿元,占市县属工业产值的41.6%。
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2007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中,宁夏共有9个项目列入其中,石嘴山市占了5个。石嘴山市作为宁夏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石嘴山市的5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获得国家2.73亿元的国债资金支持,为石嘴山市全面实现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煤矿开采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
2007年12月20日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爆破工程——神华宁煤集团大峰露天矿羊齿采区硐室爆破工程,瞬间使一座相对高度230米、600多万立方米的山头轰然倒塌,山峰下沉了约40米,宣告了中国煤炭开采第一爆在石嘴山爆破成功。这是继甘肃白银铜矿、四川攀钢狮子山和广东珠海炮台山3次万吨级硐室爆破后全国第四大硐室爆破,也是中国煤矿开采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由于采取干扰减震技术,爆破时震感范围5公里,飞落物最远不超过500米,保证了1000米以外砖混结构建筑物的绝对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汪旭光认为,此次爆破所遇到的地下裂隙、塌陷和火区等复杂的地形条件,是世界爆破史上未曾有过的,是中国近15年来硐室爆破最大的一次,其威力相当于半颗原子弹。为保证矿区及周边居民安全,神华宁煤集团制定了严密保卫方案,转移疏散居民1.2万人。
起步中的石嘴山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是石嘴山市产业转型的新兴产业。2007年7月底,中国重汽集团与宁夏西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年产2000辆重型车辆改装生产线项目正式下线,标志着石嘴山市汽车制造业的起步。2009年初,宁夏君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与山东泰安机械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合作投建的非公路用重型自卸车项目实现了当年投建当年投产。2010年9月16日,市政府与中国青年汽车集团公司就汽车制造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该集团首期在石嘴山市投资9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套卡车零部件、50万台(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6万台混合变速箱等5个项目。2010年6月23日,宁夏三庆特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业庆典暨新车下线仪式在石嘴山经济开发区举行;一期投资3.8亿元,可年产和改装特种汽车1万辆,二三期总投资9.1亿元,可建成年产10万辆轻卡汽车生产线。
第一次利用瓦斯代替原煤发电
2007年,神华宁煤集团瓦斯发电项目——宁夏安泰新能源股份公司石嘴山瓦斯发电站试运行发电,填补了西北五省利用瓦斯代替原煤发电空白。石嘴山瓦斯发电站共计8台机组,装机容量4000千瓦,实现了就地发电上网。石嘴山矿区煤层气储量19.77亿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每年对空排放瓦斯气体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损失14572吨标准煤。煤层气富含甲烷(CH4),大量排放,会引起地球的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严重危害地球生态环境。石嘴山煤矿瓦斯发电项目引入《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是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和技术转让的手段之一。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合开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中国家可通过CDM项目获得援助资金和先进技术。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转让这些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项目总投资4945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回收矿井煤层气(纯量)1133万立方米,相当于回收13758吨标准煤,每年可实现利润847万元。
第一批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2006年,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3家工业园区通过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集中审核,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至2010年,全市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增加到4个(增加了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入园企业86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6户;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9.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38.88亿元。
第一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
2009年,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自治区唯一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金属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和自治区十个特色园区之一。石嘴山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确名为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属省级经济开发区。截至2011年,园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核准面积8.9平方公里,有企业24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家,建有全国机电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几年间园区承担了国家、自治区及石嘴山市科技项目166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7项、科技进步奖59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70%。2011年实现总收入266.9亿元,主要指标均居自治区省级高新科技园区前列。
第一个中国煤炭工业质量奖
2010年5月,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宁夏天地奔牛集团公司荣获2009年中国煤炭工业质量奖,这是煤炭行业质量方面的最高奖项。2009年度全国获此项荣誉的有8家企业,全国煤炭机械制造业仅天地奔牛一家。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下属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集团公司,是国家煤矿专用输送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全国大型工业企业。2002年后稳居中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位列298、349位;2007年进入全国煤炭工业100强,排名第83位。同年获得2007至2010年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证书。2008年成功入选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50强企业,位列第五名。荣获2008年度全国煤炭机械工业双十佳企业。2009年荣获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称号。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复函自治区政府和商务部,批准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石嘴山陆港经济区)1992年成立,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电力产业园、冶金产业园、特钢产业园、生物化工产业园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工业小区。已建成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占宁夏全区装机容量的1/3;具有3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年生产4000吨多晶硅、5万吨L-乳酸、60万吨钢材等产品的能力。截至2010年,园区入园企业358家,完成工业产值203.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84亿元。
第一期企业董事长培训班
2012年10月17日,石嘴山市第一期企业董事长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对全市23家骨干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部门县区共31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加快推进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业强市、转型发展”战略,结合“强龙工程”的有关要求,石嘴山市决定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在战略思维、企业管理和企业融资发展的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11月2日,市委书记彭友东,代市长王永耀以及马平安、蒋文龄、高瑞莉、王剑义等市领导与参加培训的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国内首次掌握全自动单晶炉生产制造技术
2010年3月15日,宁夏日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35KG大型全自动单晶炉成功拉制出6至8英寸单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之后完全掌握全自动单晶炉生产制造技术的国家,进入世界单晶炉制造先进行列。
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
2011年10月,宁夏第一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石嘴山市建成投入运营。该站位于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内,对缓解石嘴山部分地区220千伏变电站主变重载问题,合理分布电网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满足了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未来强劲的用电和该地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需求。该站采用了国内技术领先、安全环保的全数字化智能设备,可以完美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解决在线化”的功能要求,完全实现了智能变电站建设目标,整体水平全国领先。未来,技术人员足不出户,从远端就可对该站进行指令操作,实现全站的无人值守。
率先在宁夏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
2012年12月,石嘴山供电局率先在宁夏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全局管辖的45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实现35千伏至220千伏调控一体化全网覆盖。这标志着石嘴山市电网调度从此将逐步告别传统管理模式,向着实现调度、监视、操作一体化、集约化、精益化的“大运行”目标模式转变。“调控一体化”与传统模式的最大转变即把电网监控和调度发令整合,将调度、监控人员合成同一班组进行管理,监控和调度业务在班组内部统一调配,实现调度与运行全方位融合值班。
第一批液化天然气重卡交车
2012年7月31日,石嘴山市首批20辆液化天然气重卡交车仪式在平罗新区人民广场举行。当平罗县鑫海宏达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手中接过钥匙时,意味着石嘴山市运输行业首批清洁能源重卡正式投入使用,开创了全市乃至宁夏运输行业绿色环保先河。到今年年底,平罗县鑫海宏达工贸有限公司还将分批引进液化天然气重卡和牵引车,液化天然气重卡保有量将达到100辆。
首批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生产重点推进项目
2011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经验交流会,会议公布了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石嘴山市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生产线扩建改造项目和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X30000KVA密闭电石安全生产自动控制系统项目入选。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为两家企业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管理提供系统化支持,实现了企业安全生产设备检测的系统化、智能化和数据化,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规模最大的煤炭市场综合整治工程
石嘴山是一个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煤炭产业曾经为全市乃至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形成崇岗煤炭加工区、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等6个较大的煤炭洗选及加工区域,共有煤炭经营企业近1000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市现有煤炭经营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存在无序竞争、污染环境、税收流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2011年9月,依据国家《煤炭法》《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和自治区《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石嘴山市向煤炭市场“宣战”,重拳出击,计划用3年时间,整顿煤炭市场,逐步实现煤炭市场集中经营、秩序良好、管理规范、环境改善等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发展煤炭市场的意见》,3年内将取缔平西路西大滩煤炭市场和靠近居民区的红果子煤炭市场。对现有煤炭加工经营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按照城市区和非城市区实行仓式和半仓式管理,通过建设储煤仓,做到“煤炭不外露”“污水不外流”,严禁煤炭市场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2012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规范发展煤炭市场工作的意见》。至2012年年底,通过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和重点打击,全市共取缔非法企业232家,279家企业开工建设储煤仓,已建成使用138家,各县区分别完成了煤炭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煤炭集中加工区的道路改造、封闭管理大门、电子计量监控系统、土地收储、节点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
首开宁夏铁合金余热发电先河
2012年11月28日,首开宁夏铁合金余热发电先河的石嘴山市荣华缘4.5MW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经过两年建设,正式投产发电。石嘴山市荣华缘4.5MW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由宁夏节能投资有限公司与石嘴山市荣华缘冶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共同建设。该项目是对石嘴山市荣华缘冶金有限公司1台25500KVA和两台12500KVA硅铁矿热炉的烟气余热进行回收,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4.5MW,总投资3000余万元,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发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全部自发自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万吨。铁合金余热发电是加快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对宁夏铁合金行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夏最大的子午线轮胎项目
2012年12月1日,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召开《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技术方案论证》会,标志着宁夏最大的子午线轮胎项目将落户石嘴山市。该项目对于调整优化全区化工工业结构,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吸纳生态移民就业等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总投资80亿元,占地面积2200亩。项目包括:年产1000万条全钢、1000万条半钢、10万条航空子午线轮胎。一期项目将在2013年3月开工,年底前建成一条年产200万条全钢子午线生产线、一条年产1000万条半钢子午线生产线,完成投资30亿元。大地化工公司建成10年来,逐步从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向PVC等低能耗精细化工产业转变,此次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达产后每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人,将实现移民工作与企业用工的“双赢”。
宁夏第一台数码印刷系统
2012年2月15日,由石嘴山市青年印刷厂引进的宁夏首台数码印刷系统调试完毕开始生产。该印刷系统打破了传统印刷的繁琐环节,印刷质量高,印刷速度快,无需油墨、制版,无污染。该系统的引进,标志着石嘴山市印刷业已步入数码时代。石嘴山市青年印刷厂位于大武口区解放东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1985年由李敬个人独资兴建。
最早的黄河渡河工具
明嘉靖11年(1532),居住在河套地区的蒙古吉囊部,用牛羊皮囊制成的“浑脱”为渡河工具,从今市境黄河段下水渡河,举部向贺兰山以西迁移。这是石嘴山乃至宁夏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在今宁夏一些旅游景区,人们还能见到并乘坐“浑脱”皮筏在黄河水面上漂流。“浑”是“整体”的意思,“脱”即“剥皮”。唐代以前,一般将这种渡河工具称作“革囊”(因“缝革为囊”内充入空气而得名)。至宋代,制作方法有了改进。宰杀牛羊后制作的皮囊不再是缝合而成,而是采用“浑脱法”,使皮张保持完整,“革囊”遂变成了“浑脱”。把若干个“浑脱”并排捆绑在一起,便成为“皮筏”。大型羊皮筏用460个皮囊组成,可载货15吨;小型羊皮筏由10余只皮囊组成,可载货400~500公斤。牛皮筏皮囊内不充空气,而以羊毛之类的轻货充之(运载羊毛尤如此)或填以干草,又称“草筏”。大型牛皮筏由128个皮囊组成,可载货20吨;中型者由64个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1958年包兰铁路未通车前,石嘴山煤矿建设所需的一些大型机器设备,因包兰公路路况不好不能承载,大多采用大型牛皮筏(长20多米),将急需的大型设备、木材、钢材由兰州顺黄河运抵石嘴山。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黄河上游陆续筑起大坝,长途运货皮筏逐渐消失。
最大规模的黄河水运
北魏之前,石嘴山境内黄河只有渡运而无长途水运。太平真君7年(446年),统治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令薄骨律镇(今吴忠西南)镇将刁雍,将河西屯谷50万石军粮运至沃野镇(内蒙古五原县北)。由于时间紧,运量大,走常规陆路根本无法完成。刁雍上表朝廷请用黄河水运获准。当年冬刁雍造船200艘,每船可载粮1000石,次年3月至9月,船队途经石嘴山黄河水域将50万石军粮全部运到目的地,比陆路运输缩短时间两年半。刁雍开创的黄河长途水运并“永以为式”,为石嘴山以后1500多年的水上交通拉开了序幕,也为石嘴山在近代成为水旱码头、宁夏贸易门户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黄河机动船舶
石嘴山在清末民初为黄河上游民船航行的起点。民国7年(1918年),兰州士绅组织陇绥轮船公司,购汽船2艘,航行于兰州~石嘴山之间。这是石嘴山最早的黄河机动船运。1919年,马福祥与甘肃督军兼省长张广建合办轮船公司,在上海求新船厂定购汽船2艘,其中一艘在石嘴山~包头间上下水试航成功,次年因马、张二人调任而停办。
最早的汽车运输
石嘴山地区使用汽车最早从事运输的是惠农县(今惠农区),1953年该县购进汽车12辆,为市境内拥有汽车之始。1955年增加到15辆,到1959年增加到113辆。同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给石炭井铁厂调入汽车6辆。陶乐县工交部也在这年引进第一辆汽车。1958年11月成立宁夏运输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有汽车43辆。1960年撤销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有汽车118辆,当年完成货运量80.48万吨,周转量为744.70万吨公里。
最早的市区公交
1958年11月,宁夏运输公司石嘴山分公司首次购进两台解放牌客运汽车,于1959年年初开通了石嘴山汽车站(今惠农区)~河滨区、石嘴山~火车站2条市内营运线路。这是石嘴山市区最早的公交营运线路。1960年建市后,次年12月石嘴山分公司移交石嘴山市,更名为石嘴山市运输公司,承担着全市客运、货运任务。1976年5月,成立石嘴山市公共汽车公司(从运输公司分离出),隶属市城乡建设局。公共汽车公司营运线路3条,总长度30公里。1978年,公司在大武口地区成立大武口车队,开辟了大武口~石嘴山(今天惠农区)、大武口~石炭井、大武口~白芨沟、大武口~平罗县城4条营运线路。到1990年,全公司共有车队4个,维修车间2个,营运车辆77辆,营运线路11条,总长度291.9公里,年客运量435万人次。
第一条铁路
1958年8月1日,包(头)兰(州)铁路建成通车,开创了市境乃至宁夏铁路运输的历史。包兰铁路穿越市境南北,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入市境石嘴山市惠农区,由平罗县西大滩出境,市境内全长80公里。以石嘴山站(原平罗站)为中心点,南至银川61公里;至兰州529公里;北至包头450公里;至呼和浩特615公里;至北京1282公里。境内沿线由北向南设站6处。
第一条铁路专用线
1959年5月1日,由石嘴山矿务局二号煤井至一号煤井的铁路专用线试车通行,全长2.3公里。这是当时宁夏第一条铁路专用线,可节省20辆汽车的运输力和150个劳动力,每月可为国家节约资金3.5万多元。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1998年11月10日,市境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包兰铁路石嘴山至兰州段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全长567公里,总投资20.27亿元,历时6年。市境内铁路牵引动力全部实现电气化,结束了宁夏境内使用蒸汽机车的历史,列车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6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年运量由1500万吨达到3500万吨,列车对数由每天20对增加到40对,一台机车牵引的货物量由2600吨增加到4000吨。
第一段高速铁路
2009年12月29日,设计时速每小时200公里的包兰铁路惠农~银川段新增第二线开工,这标志着宁夏第一段高速铁路正式启动。包兰铁路惠农至银川段新增第二线工程北起兰州铁路局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局界站惠农站,区间共设有惠农、燕子墩、石嘴山、青草圈、西大滩、暖泉、芦花台7个车站,2009年12月29日开工,线路全长97.863公里,工程总投资22.56亿元,2012年10月31日工程全线贯通。
第一次发生火车相撞事故
1974年9月12日凌晨5时5分,兰州铁路局包兰线石嘴山境内红果子车站,发生1407次与1412次两列货车正面相撞的重大事故,造成死亡9人,伤4人,8辆装载汽油的车辆引起大火。石嘴山市公安局调消防车15台,经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干部群众700多人奋力抢救3天3夜,才将大火扑灭。在救火战斗中烧死9人,烧伤6人。烧毁机车2台,货车33辆,中断正线铁路行车15小时,直接经济损失约180余万元。事故起因:是日凌晨4时,1412次货物列车到达包兰线红果子车站,进二道待发。1407次货物列车于12日4时50分从邻站石嘴山车站开来。红果子车站值班员忘记了二道停有列车,布置扳道员准备在二道接1407次列车。扳道员在接到准备1407次列车接车时,没有走出扳道房检查确认二道是否空闲,就汇报1407次二道接车进站准备好了,并开放了进站信号,致使1407次列车于是日凌晨5时05分,进入红果子车站二道,与1412次列车正面相撞。有关部门在《事故分析报告》中指出:“这次两列货物列车正面相撞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红果子车站值班员工作不负责任,扳道员在列车进站后就睡觉。没有走出扳道房检查确认道状,就盲目开放进站信号接车,导致1407次列车与1412次列车在车站发生正面相撞的重大事故。在红果子车站职工中,存在严重的违反劳动纪律,不执行规章制度的现象,值班员和扳道员当班经常睡觉,这说明该站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没有严格教育和要求职工认真执行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因而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重大列车相撞事故,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最早的公路
民国13年(1924年)12月,冯玉祥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率国民军“入甘援陕”,策应北伐战争。因军运“亟待行驶汽车”,遂派工兵整修宁(夏)包(头)大车道。修路工程从1925年1月开始到8月结束,全长650公里(石嘴山境内长70余公里)。据《宁夏交通史》载,宁包公路为“宁夏省筑路之始”,是宁夏的第一条汽车路,也是石嘴山市的第一条公路。1960年自治区重新修筑包(头)兰(州)公路石嘴山至银川段,全长97.4公里,按当时公路技术标准为三级公路,也是当时石嘴山乃至宁夏第一段最高等级的公路。
第一座公铁立交桥
平罗火车站(今石嘴山站)公铁立交桥是石嘴山市第一座公(铁)路立交桥。桥梁全长448.44米,引道长769.50米,桥孔布置为11孔16米空心板梁加3孔30米T型梁,加11孔16米空心板梁。桥面宽15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柱为两柱式和三柱式,桥台为肋式台,桥墩基础均为钻孔桩基础。引道除部分采用重力式挡墙,其余为护坡。工程总投资1885.6万元。1995年7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95年12月28日完成主体工程,达到简易通车条件,1996年8月24日建成并正式通车。
第一条高速公路
石中高速公路是石嘴山也是宁夏第一条高速公路,为国道25号线(丹东—北京—拉萨)在宁夏境内部分,1979年动工兴建。石中高速公路起自石嘴山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麻黄沟,至宁夏中宁县新堡乡止,市境内总长73公里。2002年11月5日,叶盛至中宁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的石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第一条水底电缆
1976年8月,京呼银兰(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干线石嘴山黄河渡口2条水底电缆敷设工程完工,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条水底电缆。
第一座黄河大桥
1987年3月15日,石嘴山第一座、宁夏第三座黄河公路大桥——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动工兴建。桥长551.32米,引桥1000米,桥面宽12米,其中行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设计洪水频率为300年一遇。大桥于1988年10月26日竣工通车,25日开通使用,为宁夏第一座T型钢构桥梁。2003年10月16日,由自治区立项、国家投资1.7亿元的平罗~陶乐黄河大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投资7000万元。经过31个月的紧张施工,2005年7月24日平罗县陶乐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石嘴山市拥有了两座黄河大桥。
第一张交通旅游图
2006年12月,石嘴山历史上第一张《石嘴山市交通旅游图》向社会公开发行。该图由市文化旅游局与宁夏第二测绘院联合设计编制的,图内所列内容为石嘴山市旅游交通道路,石嘴山市在宁夏所处位置,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城区交通图。同时,选登了石嘴山市重点旅游景区(点)风光图片,介绍了全市重点宾馆、饭店及旅行社。这是石嘴山市首次制作的交通旅游图,将为广大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提供了方便,对宣传石嘴山市旅游资源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个兰州铁路局全线战略装车点
2006年12月18日,兰州铁路局全线第一个战略装车点——大武口战略装车点正式建成首发,标志着石嘴山市货物运输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长期以来,由于铁路源头装车点分散、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运输效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嘴山市及神华宁煤集团在石嘴山市辖区部分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有效解决煤炭外运过程中运力紧张的问题,2006年以来,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兰州铁路局与石嘴山市和神华宁煤集团共同合作,根据大武口货运站的布局及大武口洗煤厂货源量较大、去向集中等特点,通过对大武口洗煤厂增加装车前车辆清洁劳力、铁路整列配空、两条装车线同时装车、车站两次取送的方式,实行战略装车,实现了大武口洗煤厂整列直达列车的开行。在此基础上,大武口洗煤厂还将选煤楼储煤仓由四方形改造为圆形,增加储煤量,达到了两列直达列车开行的装车量,进一步满足和扩大了战略装车直达列车的开行。
率先在宁夏实现“村村通客车”
2009年12月1日,随着平罗县渠口乡公路桥的建成通车,新桥村成为石嘴山市最后一个开通客车的行政村。至此,全市所有30个乡镇实现了100%通班车、191个行政村实现了100%通客车,在宁夏全区5个地级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目标。截至2009年底,全市辖区共有农村客运班线43条,农村客运班车261辆、日发班次522个,建成5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乘车,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宁夏第一个陆路口岸
2010年2月25日,宁夏第一个陆路口岸——宁夏(惠农)陆路口岸正式通过宁夏口岸建设小组验收,并正式封关运营。惠农陆路口岸直通天津港,是国家首批推出的“铁水联运”6个示范线路之一。通过“一次报检、一次报关、一次验收”的物流运作模式,实现港口互相对接、口岸相互延伸,对实现宁夏与天津等沿海港口的无缝对接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为宁夏扩大开放,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金桥”。2007年4月5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宁夏(惠农)陆路口岸,项目总占地面积近23万平方米,总投资1.17亿元,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00万吨。口岸将实现天津港—西北四省区(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周边地区)进出口货物的海运联运;京津塘地区,东北三省经大连港、东南沿海,经各港口通过海铁联运,再经天津港至西北四省内贸货物在惠农物流基地分拨。通过它将天津与西北、东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内陆与沿海的距离。对提升宁夏物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惠农陆港和天津港为发展平台,以铁路、公路集装箱运输为载体,自治区将为内地货主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货运代理及物流服务,享受天津港对无水港的优惠政策、最优惠的海运价格,并可直接在惠农实现报关、报验。仅2011年1至10月,惠农陆路口岸就累计发运量53.9万吨。
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
2010年6月11日,石嘴山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两个)正式亮相街头,并具备使用条件。充电桩的充电电源为220伏交流电,慢充时间为2个小时,快充时间为30分钟。首批充电桩按照1车1桩的比例,在桩前设有每辆车的固定专用停车位,可方便市民随时充电需求。按照计划,石嘴山供电局还将在大武口区建设6个充电桩。
第一座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
2010年6月26日,概算总投资6760万元的石嘴山市第一座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星海湖“追月桥”竣工通车。该桥是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献礼工程。2009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大桥全长200米,桥面全宽48米,主桥结构体系为下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双向8车道设计。
第一个飞机场
2010年10月26日,民航西北管理局、民航西北空管局、民航西北设计院、北京全顺辅科贸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同时到石嘴山市沙湖展开市境第一个机场选址工作。2011年3月18日,由兰州地区空管协调委办公室组织召开的石嘴山机场空域协调会在市新区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敲定新建石嘴山机场拟划设三条进离场航线等机场空域使用具体方案。4月28日,市长张作理带领市发改、工信、国土、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在海口市与海航机场集团总裁郑辉及海航机场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双方共同合作建设石嘴山机场事宜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框架协议。9月22日,国家民航局、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西北民航管理局、兰州军区空军第六师,以及自治区有关厅局领导和民航领域权威专家齐聚石嘴山市,为建设石嘴山民用机场选址报告举行了专题评审会。石嘴山机场列入国家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期工作项目。通过实地勘测,机场场址共有小草丘、车马店等6处场址进入初选范围,经过反复论证,确定车马店、银光村、大兴敦3处场址为备选场址。最终专家组推荐车马店作为石嘴山民用机场建设场址。
第一位醉酒驾驶获罪人员
2011年5月3日,晚10时07分,石嘴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民警在大武口区青山南路查获平罗县驾驶人买某酒后驾驶宁B号牌微型货车,通过呼吸式酒精检测仪检查显示,买某体内酒精浓度达92mg/100ml,交警随即请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进行抽血,于4日送往银川市交通警察分局法医鉴定室进行进一步检测。鉴定结果为酒精浓度107mg/100ml,属醉酒驾驶。买某是自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石嘴山市交警查获的宁夏首例醉驾违法犯罪嫌疑人。买某醉酒驾驶将被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并将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1至6个月。
宁夏首家醒酒救助中心
2007年11月29日,石嘴山市公安局大武口分局、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成立了宁夏首家“醒酒救助中心”。通过该救助中心对醉酒者的约束,防止和减少因醉酒引发的各类案件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醉酒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据悉,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报警后,首先对醉酒人进行界定,通过酒精度测试等方法确定醉酒人醉酒程度,判断其是否应当送“醒酒救助中心”治疗。醉酒人被送往救助中心后,接警民警必须在场,医务人员要及时对饮酒过量患者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对情绪激动、狂躁不安的酗酒患者,民警应协助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约束方式进行治疗。对醉酒后不配合医院治疗,威胁、侮辱、殴打医务人员和公安民警的,确认酒醒后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约束至酒醒过程中由公安民警全程监督执行,治疗费用由当事人及其家属承担。同时,“醒酒救助中心”不只是为醉酒滋事等酒后违法人员设立,也接收自愿接受醒酒救助的醉酒者。
第一台拖拉机电子考试设备
2012年3月9日,石嘴山市第一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电子考试设备——红外线电子桩考仪经调试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该所加大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加强农机驾驶安全源头治理的又一举措。红外线电子桩考仪是按照《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有关内容和要求设计的。它适合各种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桩考要求,是利用先进的光电设备对学员驾驶训练过程进行的一种自动评判,可有效提高学员的训练效果和驾驶技能。
宁夏首家出租车工会联合会
2009年6月6日,石嘴山市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会员(职工)代表大会在石嘴山市交通局召开,标志着宁夏首家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在石嘴山市成立。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的成立,对于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运用GPS监控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
2008年,石嘴山市第一次运用GPS监控系统监管全市班线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在安监、公安交警、交通运管、运输管理企业等部门的共同监管下,预防死伤重大交通事故的作用显现。截至2012年8月底,全市班线客车和危货运输车交通死伤事故一直为零。因全市客运班线车和危货车辆GPS安装率达到了100%,上线率和完好率在98%以上,被自治区运管局树为标杆,向全区其他4市进行推广。同年,交通部把宁夏定为货车安装推广GPS试点省市,石嘴山市被自治区作为试点。
最早的邮电机构
明永乐初石嘴山设立的军马哨备、水陆驿站以及明代烽火台遗迹等,都是市境传递信息的早期形式。清雍正13年(1736),平罗大兴墩设陆路驿站,配役夫及马匹专往宁夏府(今银川市)上下传递公文信函。民国元年(1912),平罗县撤驿站设立邮政代办所,当时邮政代办所设在北大街三盛和商号,俗称三盛信局,这是市境最早的邮电机构。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从原惠农县中华邮局接管过来的邮电局(所)仅4处,仅有4条条件很差的步班邮路,1条长话、电报合用的有线传输线路和16名从业人员。1960年随着石嘴山市的成立,市境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52~1954年,平罗、惠农、陶乐邮电局相继成立,农村邮电网络迅速扩展。到1990年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40.14万元,其中市区467.78万元;全市邮电企业从业人数共595人,其中市区398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邮政业务0.4亿元,同比下降8.6%;电信业务5.71亿元,同比增长12.8%。
最早的市内电话
1954年,石嘴山始有市内电话,安装有磁石式搬键10门交换机1部;黄渠桥装美式搬键10门交换机1部,三三式10门单塞交换箱1部;惠农营业处(宝丰邮电所)装西门子5门总机1部。市话总容量为35门。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电话总容量发展到360门,1966年市话网覆盖石嘴山(今惠农区)、大武口、石炭井和石嘴山河滨区、火车站(今惠农火车站),实有电话用户308部。从1960年到1981年的21年间,石嘴山市内电话总容量由360门过渡到910门。1981年,在石嘴山首次开通市内自动电话,容量1000门。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余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1.4部。
第一家无线寻呼系统
1991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开通容量1000户的无线寻呼设备,采用人工寻呼方式,向社会推出无线寻呼服务(俗称BP机),成为宁夏由邮电系统首家推出无线寻呼服务的城市。1993年,建成了覆盖石嘴山全境的无线寻呼网,实现了石嘴山全市无线寻呼联网同播。1994年建立了127无线自动寻呼系统。同年出现了汉字显示无线寻呼机。无线寻呼发展的最高峰是1999年,后随着“小灵通”、无线移动电话的逐渐普及,BP机迅速退出年石嘴山历史舞台。
第一批移动电话
1993年石嘴山首次建成移动通信网,当时开通采用的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制式,手机个头大,俗称“大哥大”,购买一部手机需要1万多元,另交入网费5000元。开通当年发展800M移动电话239部,1994达到433部,1995年猛增到1015部。到1996年,第二代移动通信900M数字移动电话登陆市场。1999年全市有6000多移动电话用户。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3.47万户,比上年增长11.7%。
第一批互联网用户
互联网通信在石嘴山市发端于1995年,当时用电信163电话拨号上网,网速很慢,除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上网查询业务信息办理此项业务外,个人用户办理得很少。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全市发展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7户。进入21世纪后,电脑在居民家庭中的迅速普及,石嘴山电信公司开始为用户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加之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等移动电话经营商纷纷开办互联网与宽带上网业务,遂使互联网开始迅速进入石嘴山市千家万户。2006年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突破2万户,2009年全市建立了4套移动通信网,拥有互联网宽带用户4万多户。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9.15万户,比上年增长33.6%。
第一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
2006年5月25日,宁夏移动通信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举行了开业庆典。这是自治区首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开业。“沟通100”的概念主要来自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的企业服务理念,是指客户的100%满意来自于服务,通过100%的沟通感受专业、细致、周到、全方位、标准化、差异化的服务,让客户100%满意。宁夏移动通信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沟通100”营业厅是全自治区首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将全方位地体现中国移动的服务理念。
第一份智慧石嘴山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8月,石嘴山市与中国电信石嘴山分公司签订了《智慧石嘴山合作框架协议》,力争通过5年到8年时间,将石嘴山市建设成为“更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具备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城市,在宁夏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城市行列。
知识出处
《石嘴山之最》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为了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历史遗迹、自然地理、文化积淀、重大事件、风土人情。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