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崇岗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58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崇岗堡
分类号: K291.43
页数: 3
页码: 166-168
摘要: 本节介绍了崇岗乡崇岗堡的地名由来、沿革历史、耕地、人文等概况。
关键词: 崇岗乡 自然村 崇岗堡

内容

崇岗堡在三十年代以前一直叫冲口堡,道光九年《平罗纪要》中有冲口二字。由于距镇朔堡子近,不是防卫重点,军事上也不是重要屯堡。
  道光29年(1849年),始设冲口堡管理民事,可见历史并不太久。
  崇岗一名始于民国29年(1940年),建设厅长李翰元为崇岗完小题写校名《崇钢完全小学》,此时李厅长正在汝箕沟兴办铁厂,题写校名时可谓用心良苦。后来的“钢”变“岗”,是人们在长期书写地名时的演变结果,字变音没变,变的好。你只要留意听,现在叫冲口堡的人和叫崇岗堡的人都很多,谁也不会纠正这种发音错误。
  冲口堡是冲出来的,名符其实,是典型的冲积小平原。冲积崇岗的洪水主要有两股,一是小水沟洪水,另一股是汝箕沟洪水。小水沟洪水经南岗子余家坟向沙沟头直往东南,经哈家沟入西大湖。汝箕沟洪水经文革桥向南,过李官英大寨子西侧,再过崇岗村四、五队之间的段家园子,最后到冯家沟入东沙窝。两股洪水造就了南岗子抽水机和老一级抽水机之间的肥沃平原,面积数千亩,这里自古就是崇岗农业区。
  崇岗堡也有先天不足,小水沟的山泉水小。沟口距农田五里以上,要把这点水利用起来,人少了是不行的。
  汝箕沟泉水虽大,水权也属李东家,但不可逾越的大沙沟会使泉水“全军覆没”,崇岗人望水兴叹,水权卖给了长胜墩。由于水利上的不尽人意,崇岗堡是开发比较晚的自然村之一。如果不是后来的二农场渠,如果不是李东家的汝箕沟煤矿,如果不是得天独厚的煤炭市场,崇岗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崇岗有正式居民的时间比较晚,但有人居住的历史却很长,这个人就是五队李氏家族的先祖李萃。此人来到崇岗不是开荒种地,也不引水浇田,而是守烽火墩的职业军人,守的是吴家墩。此墩在崇胜三队吴家大院西北角。李萃三代为军,是崇岗堡最早的居民。直到崇岗六姓十三户把泉水和好地分占尽尽时,李氏一家衣食无忧还吃着皇粮。他们是崇岗堡另一宗李氏,至今己历十一代,比其他大户多出两代人。
  嘉庆年间,烽火墩失去军事意义,李氏变兵为民,住在崇岗,成为居民。他们泉水无份,好地没有,成为贫困户,这才傻了眼。李氏子孙大多靠给人赶驴驮炭拉骆驼为生,1952年土改时,诺大一个李氏家族只有一户中农,这是李氏的最高成份。这种格局和李氏先祖在崇岗没打下根基不无关系。
  李氏财虽不旺,但人丁极盛,目前为止是崇岗人口最多的一族。不但如此,在长青和永宁县李俊乡居住的李氏族人也很多。
  崇岗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当从六姓十三户开始。六姓是李、冯、吴、刘、张、哈,其中冯三户,李五户,吴两户,刘、张、哈各一户。这些人大都来自镇朔堡,以他们都有镇朔祖坟为证。
  从李氏、吴氏在崇岗己历九代计算,六姓十三家来到崇岗应是乾隆末年。这些人到崇岗后,首先封分了小水沟的泉水,又各自占了一片土地,他们当时的封地至今没有多大变化,哈家除外。
  哈家封地原在哈家沟,哈家庄子也在这里,位置在今崇胜村三队大桥西。哈氏因人丁不旺而败落。哈家沟的好地后来为弥陀寺所有,哈家庄子五十年代还清晰可辨。
  六姓中李氏和吴氏家谱尚全,李氏先祖名李发先,武举出身,道光二十年已有五个男孙,其中三孙李嘉蔚正是后来取得汝箕沟矿权者。
  吴氏来到崇岗的高祖为弟兄二人,到崇岗后便分开居住。吴敬儒到弥陀寺西二百米处建了吴家大院。吴敬斋在崇胜三队建了吴家大院。久而久之,形成了上下吴家两宗一族的局面。吴敬儒一宗的祖坟于1974年从崇富村八队雷家门前迁到双山子沟口。
  1950年,吴氏两宗后人最后一次合作去镇朔堡上了祖坟。
  道光二十九年,设冲口堡,时七十六户共三百一十四口。
  1949年,一百二十三户,八百五十二口人,耕地千亩,水浇地一百八十亩,平均亩产二百斤;牛车六辆,驴三百头,骆驼三十峰,羊千余。
  自道光二十九年,至解放前的一百年间,出两名贡生,三名秀才,十四名中学生。(以上数据均摘自弥陀寺匾文)
  崇岗人唯种田驮炭两件事。民国十八年,三年大旱,泉水干涸,三年没开场门,逃荒者十有八九,所幸逃到姚伏周城就有饭吃,没有饿死人。
  崇岗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是最理想的煤炭集散地,驮炭旱涝保收,不分冬夏。按规定保长操秤,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这营生,解放前夕,最后一位操秤人是保长吴秉德。
  每到卖炭旺季,操秤人忙碌非常,你拉我拽,轻易找不到手。操秤人是买家找来,劳务费也由买家出,所得收入上交弥陀寺。
  是煤炭产业使崇岗成为沿贺兰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处于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要冲的地理位置,使崇岗人自然感觉良好,产生了一些霸气,人们常用“崇岗的明抢硬箍”来形容崇岗人不好惹。
  二农场渠修成后,崇岗的耕地全变成水浇地,除一、二队是自流灌溉外,其余各队都是提水灌溉。1981年,撤社建乡时将崇岗大队分为三个行政村,三个村总人口两千六百三十八人,流动人口2000以上。
  崇岗历史上共接纳过两次河南移民,一次是三十年代末,因抗战期间国民党在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特大水灾,国民政府安排部分河南难民到宁夏,崇岗住了不少人。雷家大院住了几户。口粮由国家粮库供给,烧柴自备。解放前夕全部迁回老家。
  据老年人记忆,这些河南移民不会烧炭,也不烧炭。他们把滩里的蒿子背来,堆成山岭似的大垛,做饭烧炕全用它,一年四季就烧这个。
  另一次是1958年国家由河南夏邑县迁来移民,来崇岗的移民大多姓方、冉、张、金,这些人成了崇岗的永久居民。
  崇岗的经济腾飞自九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市场放开,煤炭市场应运而生。买车的,盖房的,开煤场的多了起来,崇岗红火了。土地顿时紧张起来,崇岗人发了土地财。把自家房前屋后稍加扩展,便可堆煤出售,或高价出租。甚至只要划一个圈表示占领,无论土地部门后来将此地批给谁,他都要大揩其油,雁过拔毛伸手要钱,否则就搅得你不得安生,谁让他们是崇岗的土地爷。汽车已换了第四代,比赶驴驮炭的老祖宗们强多了。
  崇岗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一不善经商。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不会掩饰生意秘密,不会转圆,不善砍价,三句话之后顾客便走了,还不如把场地租给别人坐收渔利。
  2006年由崇岗人集资愈千万的物流中心建成开业,规定2、5、8逢集,目前生意不太好,市场利用率不高,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