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九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5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九泉
分类号: K291.43
页数: 2
页码: 158-1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崇岗乡九泉地名由来、人口分布、工业、历史等概况。
关键词: 崇岗乡 自然村 九泉

内容

九泉有大小不等的九个泉眼,地名便由此而来。
  贺兰山径流在山脚下涌出地面,形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周围的土地,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无限生机。
  没有泉水就没有九泉村。
  居民们依山围泉而住,地理上相对独立,北距潮湖五里,南到长胜墩五里,是崇岗离山最近的一个自然村,像一颗翡翠珍珠镶嵌在山坡上。
  村后有一条小山沟,很短,有水,名叫兵峰沟,因这里曾长期驻兵而得名。驻兵的军官借势霸占了兵营附近的土地,又合法的取得了封文,据为己有。
  清朝中期之后,驻军撤走,军官便将地权卖给了董家,董氏是这里的最早居民。董家的泉子最大,田最多最好,其他家族不能相比。
  董氏自简泉迁来,解放前老人们还到简泉上过祖坟,现简泉仍有董姓。
  董氏家族很大,有十个太爷分泉水,每人一天半,半个月一轮水。在当时情况下,人少了是不能在此生存的。
  董氏家族有准确记载的有七代人,再加上一院高祖坟,少说在九泉也居住了十代以上。乾隆年间便在此地居住了。
  九泉先民除董氏以外,还有张氏、刘氏、任氏、孙氏、冯氏等。其中两个张家同姓不同宗。一个张氏和潮湖张氏同宗,另一个和长胜墩张氏同宗。前者祖上来自惠农燕窝池,后者祖上来自石嘴山安乐桥大羊圈,祖坟在九泉。任氏、孙氏已无后人,冯氏迁到长胜墩。现九泉人口中主要是董、刘、张三大姓。
  九泉村是崇岗镇最小的自然村之一,三个生产小队,人口不过千。这种格局完全由泉水决定,泉水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口。九泉也有一条沟,是半截沟,叫小峰沟,只通到花石洞。沟内有泉水,泉水太小,浇不了多少地。
  七十年代初,从下庙迁来不少人口,其中张姓、徐姓居多,主要住在110国道以东。这里提水灌溉方便,地土又宽,成为九泉新居民点和新农业区。
  九泉主要靠提水灌溉,黄河水一直引到了110国道以西。
  九泉人赶驴驮炭历史悠久,两天一趟,跑的勤驮的重,驴得不到休息,脊梁都压烂了。人称“九泉子的烂脊梁驴”。这句话从反面反映了九泉人热衷于驮炭的情景。驮炭是九泉一大经济支柱。
  六十年代末,村子附近迁来了大工厂,村民们几乎和工人们住在了一起。搞副业,卖瓜果,经济上带来了不少好处。受工厂的影响,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眼界也开阔了。
  九泉地方小,人少,历史上上小学要往崇岗和常胜跑。公社化以后才有了初级小学,但校舍非常简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侨商捐资建义夫小学,校舍大有改进。
  本世纪初由于生源太少,小学校撤了。九年义务教育移交给煤机二厂学校。
  九泉人有经营果园的传统。泉子在庄子里,浇水方便,桃、李、杏、枣样样俱全,在各自然村中,九泉村树木覆盖率最大。走进村中只见绿树成荫,梨枣满园,道路四通八达,给人一种清爽洁净的感觉。
  随着村庄规划进一步推进,房在树中,树在园里。环境幽雅,民风纯朴,是引人入胜的好地方。正因如此,市里投资开发以泉水为亮点,以村庄为依托的特色山水人文旅游业。现正在积极施工中。九泉这颗璀璨的明珠会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九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