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长胜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5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长胜墩
分类号: K291.43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崇岗乡长胜墩地理位置、沿革历史、人文等情况。
关键词: 崇岗乡 自然村 长胜墩

内容

长胜墩北距九泉五里,南到崇岗十里。中间地带古来是荒凉不毛之地。
  明朝时,鞑靼自汝萁沟入侵崇岗,明军在烽火墩附近将其击败,此墩故名长胜墩。后人把墩所在地也叫长胜墩,墩名当了地名。
  长胜墩居民点也在洪积区内。洪积区由两个洪积扇叠加而成。一个是汝萁沟洪积扇,另一个是干沟洪积扇。两个洪积扇面积都很小。
  汝萁沟洪水出沟后分两路。一路向南经大沙沟直奔崇岗,另一路向东经石沟往长胜墩。
  向南的洪水是直路,又是沙沟,绝大多数洪水都流向崇岗。向东是石沟,又拐了一个九十度大湾,洪水当然来的少,洪积扇就小。
  长胜墩还有一个沟叫干沟,顾名思义,干枯无水。沟太短,沟顶只到土坑,当然不会有多大洪水,洪积扇就更小了。长胜墩自然村的规模受洪积扇小的制约。
  长胜墩村民们有一个历史性的任务,这就是无休止的堵截大沙沟。
  为了使更多的洪水流入长胜,必须堵住流向崇岗的大沙沟。筑坝的材料是大石头加酸枣刺,这种材料不会有多结实。水小还可以,洪水大时一冲就垮了。垮了再垒,垒了又垮,有时一年要垒几次。长胜墩人为此付出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劳动。效果不错,引来了更多的洪水。洪积扇大了,土地肥了,用洪水浇的地多得很,而且不出钱,望天吃饭有了保证。
  必须知道,没有先人们代代相传的筑坝堵沟的辛勤劳动,长胜墩不会成为一个中等的自然村。
  长胜墩村的形成更依赖于汝萁沟的山泉水。
  汝其沟的山泉水流量在各大沟中属于中等,正常年景下可浇地两百亩左右。再加上可利用的洪水,能解决数百人的吃饭问题。
  汝箕沟的水权属崇岗李东家。但泉水因为渗漏太大不能穿越大沙沟,崇岗人望水兴叹。长胜墩却有利用山泉水的先天条件,山泉水出沟后可依山向东而行,渗漏很小,在很短的流程后便可进入涝坝。为此李东家便把水权卖给了长胜墩。出钱买水的人共24家,都是有地有钱的人,泉水24天一轮。
  长胜墩的先民主要有卞家、曾家、安家、白家、张家、王家、祖家、杨家、达家等。卞、曾、达三姓已无后人。安家也没有几个人了。现长胜墩居民中以白、张、祖、杨四姓为多。
  张氏和九泉张家是同宗,祖坟在九泉。祖先来自石嘴山安乐桥大羊圈。
  白家从潮湖迁来,潮湖有白氏三座祖坟,白家在长胜共有八代人,道光年间迁入长胜。杨氏从周城迁来。
  民国33年(1944年)师长马宝林率部在汝萁沟修路,师部住白家。听长胜村民诉说买水浇地,苦不堪言时,马师长拍板将汝萁沟泉水封给长胜墩,自此,汝萁沟水权归长胜墩所有,不再掏钱买水了,马师长给长胜墩做了件大好事。
  长胜墩人除种田务农外,还从事两件事,一是驮炭,二是放羊。
  长胜离沟口近,出沟便到家,驮炭得天独厚,赶驴驮炭者很多。只是销售不如崇岗,夏天煤炭滞销时,要把炭驮到崇岗才好卖。
  长胜墩背后山场不大,又干旱缺水,放羊都在汝萁沟。长胜墩有不少养羊专业户,熊常青便是一个。后黑炭塞有著名的熊家羊圈。
  长胜墩地小人少,历史上不单设屯堡,大多时间和崇岗同属一堡。长胜墩的村官不好当,村民有不满现状的传统,不服管理,不大安分,七嘴八舌烂意见,捣干的多,村官换届如走马灯,人们给长胜墩的人起了个外号叫“蛆芽子”。
  崇岗地下水缺碘,长胜墩尤为严重。历史上得大脖子病的人很多,小儿智力低下者也多。
  20世纪七十年代后,煤机三厂的改水措施使长胜墩的饮水大有改观,大脖子病消失,人口质量也大有提高。
  长胜墩的耕地都在农场渠以上,一律为提水灌溉,为此建了一、二、三级提水站。改革开放后,村东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只一级提水,成为新农业区。
  长胜墩居民有逐渐南迁的趋势,现村民己移居到了立交桥附近。历史上长胜墩到崇岗十里的概念没有了,中间地带完全被煤炭市场所占领。
  2003年长胜墩划归石嘴山市,以西一汝公路为界,行政脱离了平罗县。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长胜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