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道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二道渠
分类号: K291.43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崇岗乡二道渠村名由来、沿革历史等概况。
关键词: 崇岗乡 自然村 二道渠

内容

今天的镇朔、兰丰、跃进三个行政村古时统称二道渠。
  昊王渠在二道渠地面共有四道支渠。一道渠自简家墩庙附近经过,二道渠距一道渠北五里,从兰丰老商店附近经过。三道渠从镇朔中部入跃进村,四道渠到了农场二队。这四道渠一律西南东北走向,它们都因昊王渠的废弃而废弃。二道渠做了这一带的地名。三道渠现在跃进三二支沟边还有遗迹。
  二道渠地面广大,东临沙湖,南接贺兰县洪北村,北连前进农场,是崇岗镇最大的一片农业区,粮食产量居首位。
  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二道渠改为兰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现兰丰、跃进为一个大队,名兰丰大队,镇朔为一个大队,叫镇朔大队。二道渠的地名鲜为人知了。
  七十年代,兰丰大队一分为二,北面跃进,南面兰丰。
  和下庙一样,二道渠的先民也来自镇朔堡子,在大水沟分水的48户中,二道渠的人也不少。这些先民们不但在大水沟有水,而且在下庙有地。二道渠在新渠没开通之前,因为靠天吃饭,是很难有正式居民的。
  马家是二道渠大户,也是老户。马家的耕地在下庙张祥家桥附近沙湖公路北面,淌大水沟的泉水。但始终没在此地打庄盖房,而是住在堡子里早出晚归。直到后来新渠延伸至二道渠,马家才从堡子迁到二道渠,原来在下庙的地和水也就扔了。
  张祥家桥的张祥家却在原地扎了根,成为镇朔张家大户的原住居民。张氏一宗包括新庄子、旧庄子。还有一部分迁往二道渠。。
  马家高祖来自山西省孝义县,在镇朔堡子里久住,并留下了一大片祖坟。二道渠其它大户也自称祖先是山西人,因充军到此。
  二道渠居民点的形成与新渠息息相关,有了新渠才形成了二道渠自然村。
  新渠是唐徕渠一大支渠,开通于雍正年间。渠口在常信东,浇灌常信,洪广一带大片土地。最初只修到洪广营,因为洪广营是军事重地,长期驻军。
  大清年间二道渠张举人联名上书官府,并将当地坚硬且带土骨的一块干土呈上。官府看后,惊讶不己,知道该地旱情严重,立刻批准新渠自洪广营延长至二道渠。自此,二道渠有了水浇地。
  据老年人说,当年张举人在给官府的呈文中写有“百姓苦不堪言”六个字,这六个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二道渠张举人土地多的很,当地人差不多都租种他家的地,租子少很划算。
  二道渠尽管在新渠末梢,尽管是“常信堡的爷爷,广洪营的爹,二道渠的孙子跑烂靴”,淌水不便,但毕竟成为黄灌区,水源充足而可靠,为其它村不可比,成为崇岗镇最大的农业区。这应是乾隆年间以后的事了。和马家一样,张家、王家、顾家、李家等也先后从堡子迁出,到二道渠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
  二道渠人也驮炭,但不占地利。农业又相对稳定,二道渠人主要以种田为主。二道渠有两座庙,一座简家墩庙,一座三枭庙。
  二道渠小学建于一九四O年,一九五八年升格为完全小学。该校七十年代一度初中戴帽。
  二农场渠建成后,二道渠人不再依靠新渠,改为从东干渠放水。东干渠比新渠大的多,水利大有改进。但还是下游,和洪广营人争水时处于劣势。灌水仍是问题。
  一九八三年,下庙乡成立。在下庙乡党委、政府的一再努力下,平罗县政府决定投资开凿跃进渠。跃进渠从暖泉村开口,成为农场渠的一大支干渠,直接从二农场渠放水,上游无人搅扰,成为二道渠的独立支渠。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淌水问题。
  一九八三年,原崇岗乡一分为二,二道渠属下庙乡。
  二00三年撤下庙乡,建崇岗镇,二道渠重归崇岗镇管辖。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