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简介
分类号: E29
页数: 2
页码: 124-125
摘要: 本节结束了崇岗地区清末至五十年代初期受到的匪患与剿匪历史。
关键词: 崇岗乡 匪患 剿匪

内容

自古崇岗地广人稀,距县城好几十里,国家和人民的联系只有公粮、国税。对老百姓的行政保护作用几乎为零。土匪作案两天后,县衙才得到消息。再加上背靠贺兰山,土匪可出没无常,来去无踪。是土匪活动的理想场所。自清末至五十年代初,近百年的岁月里,崇岗人深受匪害。
  近代的匪患从清末开始。
  大清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回民起义。他们打着反清灭满的旗号,攻州掠县,震动了整个西北地区。这次起义由于清朝政府围剿不力而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后左宗棠挂帅坐镇兰州,喀什格尔总督董福祥采取以回制回的策略,起用回族武举马福录和兄弟马福祥(后者为马鸿逵之父),才将长达十五年的西北回民起义镇压下去。
  起义军有力地打击了清庭统治,为历史所肯定。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起义在愚昧无知的情况下进行。他们将阶级矛盾误认为民族矛盾。尤其错误的是,把广大汉人误认为是满人,通称为‘老蛮子’(一曰:老满子)而加以杀戮。
  以马化龙为首领的宁夏回族义军以金积堡为据点,四出游击影响巨大。
  在宝丰回民的引导下,回军经常光顾崇岗,逢人便杀,逢房便烧,尤其爱烧汉人的堂屋,崇岗堂屋几乎烧尽。甚至连小孩也不放过,杀后扔在井里。
  所幸的是,崇岗背靠贺兰山,一有匪情,男女老幼都往山里逃,贺兰山保护了崇岗的老百姓。崇岗谐语:“贼到了马沙沟窑”。形容遇事慌乱无着。这句话来自同治年间回乱。
  下庙人在回乱中表现出色。
  下庙人李文,人称山大王,胆大有为。某日,一支回军闯入大水沟,为首者姓金,外号金大帅。当他们到达大水沟土关时,与守关的下庙的枪手们相遇。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谈判。李文乘谈判之机,用土枪打死金大帅,回军群龙无首,往山后逃窜而去,死伤众多。下庙人威名大振,从此回军没敢再来。
  一九二九年三月,判将马仲英攻打平罗城,派兵四处掳掠,多次到达崇岗地区,烧杀抢掠,残害百姓。
  马仲英匪众到达潮湖堡时,武举陶宗清率领当地百姓奋起抵抗,匪众看清陶举人是核心人物,一心要制他于死地。双方纠缠许久,最后进入破石缝沟。此沟又小又短,无处周旋,是个绝地。陶举人自知不免一死,但又怕死后身边夫人遭受侮辱,于是挥刀先将夫人砍死。此举将匪众惊得目瞪口呆,知道这是陶举人在清理身后,要拼命了。匪徒们知道陶举人武艺高强,他们根本不是对手,保命要紧,拔腿就跑,一场匪患就此解除(此段内容由陶常青搜集提供)。
  孙殿英41军攻打平罗时,由于战事紧,时间仓促,对崇岗影响不大。后兵败平罗城下,散兵四散逃亡,崇岗地区落户不少,都是河南人,崇富八队戎福升就是其中一个,落户庙西吴氏门下。这些败兵们兵败如山倒,群龙无首,饥饿难当,生活无着,逼入绝境。好在41军是奉命去青海屯垦的,出发前每人发一件御寒的大皮袄。败兵们万般无奈,不得不卖掉皮袄换饭吃。一句“41军卖皮袄有啥办法”?这句歇后语就出自当时。
  后套土匪黑鞑子和杨猴小子多次劫掠崇岗。
  三十年代,郭栓子为匪时,崇岗深受其害。
  民国前期,老主席(马鸿宾)主政宁夏时,对土匪有失宽松。捉了放,放了再捉,不开杀界,致使土匪胆大妄为,匪如牛毛,社会治安大坏。
  马鸿逵统治宁夏时,对土匪剿办较严,尤其任命郭拴子为剿匪司令后以匪治匪剿办甚严,土匪基本绝迹。
  此时的土匪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惯匪,另一种是业余土匪,偶尔抢劫。
  崇岗八队的李福、黄福就曾是业余土匪。黄福后来被郭栓子抓住,在弥陀寺行刑,上了头箍子。正在要命之时,大东家李秉英闻讯前来说情,把黄福放了,捡了一条命。黄福为报恩,给李秉英无偿赶驴一年。半年之后,黄福头上深陷皮肉的一圈勒痕还清晰可见。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